高考古诗鉴赏(教师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古诗导练(学生版及教师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古诗导练(学生版及教师版)学生版【导读】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
林逋的这首七律抒写流畅,写景如画,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
开篇先点明湖上归家的主题,后面便围绕其逐步展开。
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交替变化。
“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
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也并非沽名钓誉,而是非常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后世称颂!世人不懂林逋的情趣,等到其离世后,宋仁宗赐谥其和靖先生,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意。
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
【原题呈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挖空训练】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蓬莱和瀛洲。
其中,蓬莱指仙人所居之处,瀛洲为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
亦泛指仙境。
)。
桥横()水木(水边的树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
教师古诗文鉴赏(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10分)濮仲谦雕刻(明)张岱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
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
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
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1)简析文中濮仲谦这个人物形象。
(4分)(2)分析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6分)(3)翻译划线句。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识周生《清秘图》后[明]袁宏道不才之木,得子而才,故知匠石不能尽木之用。
嗟夫,岂独木哉?世有拙士,支离龙钟,不堪事务。
头若齑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而直,足劲而短,不善曲折。
此亦天下之至不才也。
而一入山林,经至人之绳削,则为龙为象,为云为鹤,林壑遇而成辉,松桂荫而生色,奇姿异质,不可名状,是亦生物之类也。
嗟夫,安得至人而与之,竟不才之用哉!(1)用自己的话概括“拙士”形象的特点。
(4分)(2)探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6分)(3)翻译划线句。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吃野菜说清·龚鼎孳新雨后,绿芜如发,园蔬叶叶,青满畦径。
启扉视之,知一年春事又将烂漫矣,家人间撷作羹,劣得一饱。
野香拂拂,从匕箸间出,诚有如子瞻所谓饱霜雪之精、味含土膏①者。
独怜此物没蓬蒿中,与贫士为伍,寒窗一嚼,胜十日太牢②,甚不可进于达官贵人、钟鸣鼎食、芍药撰、朱砂羹之口。
今中原嗷嗷,道殣相望,雁粪榆皮,所在仰以为命。
甚且折骨解肢,与乌鸢争攫啄之利。
吁,可悲也!彼达官贵人日啖浓鲜,当翠袖,奉卮华茵,度梦时亦曾念及野人藜藿③不继无耶? 昔人曰: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无此味。
知信哉!【注】①土膏:土地中的膏泽。
⑦太牢:古时祭祀用的猪、牛、羊,泛指美味佳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文篇篇通理解性默写(练习版+教师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文篇篇通(理解性默写)(测试版)《沁园春·长沙》1.上阕中由写景转入抒情,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作者思绪万端,不禁问道:,,?2.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3.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4.描写了朝气蓬勃的青年,“ ,。
”写出了他们的青春和才华,“ ”,写出他们的意气奔放,而“ ”则直接表达了他们对权贵的蔑视。
5.上阕“ ,?”为问句,这一问,排空而下,洋溢着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6.勉励战友在激流中拼搏的句是:“ ,。
”7.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芣苢》《插秧歌》1.《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
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5.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短歌行》1.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2.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师版)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词专题的考查要求。
2、从标题、作者、文本的角度切入,了解读懂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了解高考1、《考试说明》中这样表述: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2、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江苏高考卷)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荃。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山静似太古”句的含意是什么?(2分)(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大纲全国高考卷)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分)(总结:2013年江苏卷和全国卷更加关注对诗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上,读懂诗歌是考查的核心,而技巧手法有弱化的倾向。
)二、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1、关注标题(1)教你思考:2013年江苏诗歌考题,标题是“醉眠”(见上文),作者为什么而醉,真的醉了吗,核心是醉还是非醉,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为什么?(2)小试牛刀: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诗中塑造了女主任公对她远征在外的丈夫深深的思念。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四川省2023年中职对口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检测题(教师评讲专用卷)
四川省2023年中职对口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检测题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雁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
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
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领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做简要分析,答案:“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
令人心醉。
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
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
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案: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
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答案: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023年高考古诗鉴赏训练(教师版)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C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追求自由的情感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教师版)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教师版)一、【2024海淀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贺新郎・多景楼落成【1】李演笛叫东风起。
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
万点淮峰【2】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
又婉娩【3】、一番春意。
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
闲热我,醉时耳。
绿芜【4】冷叶瓜州【5】市。
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
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问人在、玉关归未?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6】。
歌哽咽,事如水。
注释:【1】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为天下名楼。
南宋淳祐年间,镇江知府重建此楼,落成后设宴庆贺。
【2】淮峰:淮水边的山峰,位于宋金边界。
【3】婉娩:天气和暖。
【4】绿芜:杂草丛生。
【5】瓜州:镇江对面的军事重镇。
【6】新亭泪:晋室南渡,士大夫每于景物佳美日游宴新亭(位于今南京),名士周顗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弄尊前”二句,写美酒盈樽,状如小扇的杨花轻落,毛色刚刚变紫的乳燕飞过。
B.“阑干独倚”与陆游的“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相似的情感。
C.“问人”句中的“玉关”代指边关,此句与“谁护”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D.全词最后两句,写南渡的士大夫们聚在新亭长歌当哭,感叹世事如水、山河相异。
13.本词注重炼字,用词讲究。
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叫”字用得很响亮,巧妙引出春风到来的画面。
B.“惊”字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夕阳的绮丽动人。
C.“缪”即“缠绵”意,形象地表现出宴会上歌舞相伴的情景。
D.“洗”与“卷”相承,强烈表达了词人对现状的不满、愤懑。
14.有评论说,本词的多重反差蕴含着词人的不平之气。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3分)D 13.(3分)B14.(6分)答案要点:从景物特点如微小柔美与高远雄阔,景情关系如乐景衬托哀情,语言风格如缠绵悱恻与慷慨悲壮等角度,答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个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对世风不振朝廷偏安一隅的批评等。
高考诗歌鉴赏一、如何分析诗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教师)
高考诗歌鉴赏之一: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一、分析思想感情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3、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景、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借典故抒情),借事抒情。
第二步、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
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
如:闻鸡起舞表达的事报效国家的愿望;燕然勒功表达的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黍离之悲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思念,持节云中,表达的是对朝廷重用的盼望……景物常常与感情间有相似性。
另外,景物的描写角度及色彩的变化常常体现情感的变化。
第三步、读懂诗歌。
(一)读懂诗歌内容:1、懂得诗词的结构特点。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词。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为主2、读懂诗家语(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句子的反常组合。
(2)、抓住关键词句品情态(3)、抓住景事情。
(4)、看标题、作者及注释内容。
3、读懂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情感1、对人、对事、对景、对物的情感;2、具体情感体现: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怀古咏史诗(教师版)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怀古咏史诗关于怀古咏史诗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知识点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知识点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知识点3解题指导(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何地何人何事(二)、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教师版)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
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B.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了亡国之音。
C.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
D.本诗寓情于景,构思细密精巧,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诗中的“犹唱”二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分)3.有人评价杜诗“于寻常处见深刻”。
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2分)4.首句画面的特点是什么?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分)(二)《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怜”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有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
B.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C.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D.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第2、3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古诗词鉴赏意象类对比阅读5练(教师版)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精讲精练解一、意象类比较(5练)【典型例题1】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不同诗歌中的同一人物(“渔夫”)【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
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
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参考答案】14 B项【解析】“不以为意”“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从”,“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
★★(比较阅读题型)15. 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思乡怀人诗(教师版)
思乡怀人诗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一二句,诗人用"抱膝"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三四句,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武昌阻风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问:赏析这首诗第二句中“东流”既是写眼前实景,又暗喻诗人归家的愁思,这样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眼前之景,仿佛能够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那浓郁的思家之情。
诗歌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正是为了排遣阻滞武昌所引起的乡思愁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以闲适写哀愁,正话反说,正是对思乡之情的强化,也使诗歌含蓄有了变化。
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问: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秋晚景图,盎然生机中含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
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问: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选必上古诗文情境默写(练习版+教师版)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选必上古诗文情境默写(测试版)《<论语>十二章》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2.在《<论语>十二章》中,“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4.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 ,”。
6.在《<论语>十二章》中,“ ,”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7.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任重”的原因是“ ”,“道远”的原因是“ ”。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1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 ,”,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 ,”。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3.《论语·泰伯》中“ ”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 ”。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辑录(山水田园诗)教师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一.主要知识点二.教材回顾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辋wǎng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yuán。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lí炊黍饷东菑zī。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4.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答: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
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5.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
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6.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答: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7.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
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
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高考语文: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一)教师版
温州一模复习古诗词默写(一)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裕,发出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赞叹的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写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多端,亦暗示时局的纷乱,让人难以适应,更让诗人有说不出的苦闷和忧愁,进而抒发自己内心难以平静的心情。
9.《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0.《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12.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金。
2019-2020北京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古诗鉴赏(教师版)
2019-2020北京高一(下)期末语文汇编:古诗鉴赏一、古代诗歌阅读(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②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③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④,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⑤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⑥。
(注释)①此词作于王安石变法遭到怀疑,他被宋神宗罢免宰相后退居金陵之时。
②故都。
这里指金陵。
③天河。
这里指长江。
④语出唐代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
⑤枉自感叹。
谩,同“漫”,徒然。
⑥语出唐代杜牧《泊秦淮》后庭遗曲,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1.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初肃”三句,不但交代了地点、时令和天气,而且选择了登高远眺的视角来生发全词感怀。
B.“澄江”、“翠峰”二句总写金陵山水,绘出广阔背景;而“归帆”、“酒旗”则是对景物相对具体的描绘。
C.“念往昔”一句,由所见过渡到所想,总领下阕,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繁华的金陵和六朝的向往之情。
D.“门外”写大军压境,“楼头”写统治者荒淫,这里是对陈后主因沉溺于享乐而导致亡国历史的感叹。
2.这首词下阕的“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怀?3.这首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请从中任选一处景物描写,说说它对全词整体意图所起的作用。
(2020·北京市朝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赠田叟李商隐荷蓧[1]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畲[2]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3]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直诚感激,在野无贤[4]心自惊。
注释:[1]荷蓧: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孔子认为荷蓧丈人是隐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冲刺之古诗鉴赏答题模式例析(教师卷)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形象:1、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翁)2、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3、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住抒情主人翁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提问方式:作品的形象有何特点?提问变式:分析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或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形象?答题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物象、作者的形象。
答这类题要求把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用凝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题步骤:抓住重点词语解释原诗内容(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二)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是怎样来刻画的?试作分析。
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聪明(机灵)、天真可爱垂钓小儿形象。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答: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己飞去,惟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了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却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两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点绛唇•寂寞深闺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问: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答:下片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下片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
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步骤一)。
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步骤二)。
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步骤三)。
答案构成: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常见艺术形象举例:(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桀骜不羁。
如: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如: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辛弃疾《破阵子》岳飞《满江红》等。
(6)有人送别,思念故乡。
如: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如:王昌龄《出塞》杜甫《兵车行》。
(8)缠绵悱恻,儿女情长。
如:柳永《雨霖铃》。
鉴赏诗歌景象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离别、狩猎)色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基本思路:什么意象------什么画面--------怎样的感情-------有何寓意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诗中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滚滚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岸堤,然后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的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诗人没有躲避反而卷珠帘,卧看千山急雨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夏日西斋书事梅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问: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能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鉴赏诗歌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来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的错觉,鲜明的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品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以黄金为饰的马头络,象征马匹受到重用。
问:诗歌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歌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沙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由“独向斜阳”可以看出诗人笔下是一个孤独,寂寞的,“雪花公子”“一生清意”可见它追求清高,但是“无人识”“叹白头”又可以看出它的这种追求无人理解,是个典型的悲剧形象。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虞世南这首诗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此诗表达了对人内在的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一)。
这首诗通过写蝉饮清露,不借秋风就能把自己嘹亮的声音传向远方(二)。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明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界的凭借自然声明远扬。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词中描写了什么主人公形象答: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在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下片写梅花一任百花嫉妒,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旧保持着清香。
作者塑造了梅花虽遭磨难,仍保持自己高洁品行的艺术形象,写出他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作者高洁品行的化身。
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巩固练习: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步骤一)。
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长干曲四首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4分)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二)。
这首诗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步骤三)。
炼字、词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比如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绿和闹”形象的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这些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有时就是诗眼。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想留又不得不走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
”你同意这种看法么?试说明理由。
答:同意(步骤一)。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步骤二)。
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而丰富,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步骤三)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问:诗的第三句原来是“蜂蝶飞来过墙去”,后来王安石把其中的“飞来”改为“纷纷”,试分析改后的改后的表达效果。
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