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领域研讨课(暨课堂评估)活动方案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空间与图形》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图形和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形状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讲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的数量、角度的大小等,帮助学生理解图形。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如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让学生用图形来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然后画出它们的形状。
2.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感知和理解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心得)之《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数学论文之《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空间与图形”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
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而空间形式的基础知识都是以概念的形式来表达的,概念又是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的基础。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之《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符合《心理学》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课改;二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的数学本质,系统的掌握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灵活的运用几何概念解决问题;三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修订版指出:几何教学关注的是实验几何,经验几何,直观几何,要让学生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由于几何概念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又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在以往的概念教学中存在本质揭示不透彻、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略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要非常透彻地理解掌握几何形体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几何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一、提供材料,帮助理解单个概念。
空间与图形详细教案
空间与图形详细教案教案标题:空间与图形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和特征;2. 能够描述和识别不同的空间形状和图形;3. 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4. 发展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难点:空间与图形的相互关系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概念- 介绍空间与图形的定义和概念;- 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空间形状和图形。
2. 空间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讨论空间形状和图形的特征,如边、面、顶点等;- 探讨不同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如对称性、相似性等。
3. 空间与图形的相互关系- 探讨空间形状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包含关系、相交关系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比较,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 空间与图形的应用能力- 练习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空间形状和图形;- 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应用,如建模、图形拼合等活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示范教学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和特征;2.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空间与图形的相互关系;3. 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比较和应用活动,提升空间与图形的应用能力;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形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认知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空间形状和图形,引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2. 理论讲解:介绍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建立相关概念框架;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比较活动,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空间形状和图形;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应用,如建模、图形拼合等活动,提升空间与图形的应用能力;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识别、描述和应用空间与图形的能力;2. 练习检测:设计相关练习和问题,检验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掌握程度;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热点问题)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空间与几何”教学研讨嘉鱼县教研室徐拥军一、“空间与几何”的教学内容1、图形的认识(1)平面图形✧线。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角。
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形。
三角形、四边形、圆的特征及意义。
(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名称和特点。
✧观察物体。
2、测量(1)平面图形✧角。
角的度量和角度的计算。
✧形。
三角形、四边形周长、面积计算。
(2)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计算。
3、图形与变换对称、平移、旋转、缩放、拼组4、图形与位置(1)相对方位:上下、前后、左右。
(2)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3)四个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4)一个数对。
二、“空间与几何”的教学目标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证明(包括逻辑和运算)结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三、“空间与图形”的问题研讨一年级上册一、为什么“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有的老师认为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比较简单,一年级上册教学序数时(如下图),就要辨别左右,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比较合适,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晚了些。
幼儿园空间与图形教案
幼儿园空间与图形教案概述幼儿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之一,是为后期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空间与图形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幼儿充分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空间感知、几何想象力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将结合实际例子介绍如何设计幼儿园空间与图形的教案,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进行幼儿教育。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帮助幼儿发展对空间的感知以及物体和空间的关系。
2.练习幼儿的几何想象能力,提高幼儿对空间的三维认知。
3.培养幼儿对简单图形的认识,提高幼儿的图形识别能力。
教学内容空间感知活动1:踩踏仪器活动目的:通过踩踏仪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和环境的联系。
活动过程:1.在课堂中摆放小型踏板或其他踩踏仪器,让幼儿来试着踩踏。
2.在幼儿的周围,放置各种大小物品,安排幼儿合理移动。
3.基于这些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到表达手脚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建筑块之间的联系。
活动2:空间拼图活动目的:通过拼图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
活动过程:1.为幼儿准备一些简单的木块或拼图,将其分为两个部分,让幼儿进行拼图。
2.拼图要求幼儿将所有木块都拼在一起,使得所得到的物体具有意义。
3.在完成拼图活动后,教师会与幼儿讨论空间概念,并提供简单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拼图。
图形认知活动1:图形拼贴活动目的:通过图形拼贴,培养幼儿的图形认知能力。
活动过程:1.教师为幼儿准备好简单的图形模板,例如太阳、树叶等,让幼儿进行图形拼贴。
2.图形拼贴素材可以包括颜色鲜艳的纸,如蓝、绿、红等。
3.在进行图形拼贴时,教师应与幼儿进行多次互动,让幼儿了解每个形状的名称及所代表的图形,帮助幼儿提高图形认知能力。
活动2:形状匹配活动目的:通过形状匹配,让幼儿了解不同的图形。
活动过程:1.教师为幼儿准备好一些形状,例如有红色,蓝色和绿色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等。
2.将不同的形状混合在一起,让幼儿将相同的形状用相应的颜色进行匹配。
3.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将学习不同形状的基本概念,对彼此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空间与图形》练习课教学反思“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四年级上学期,其主要内容包括线与角、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等。
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与图形”概念很多,几何的知识对四年级学生又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先梳理――再动手操作――最后强化”的模式。
通过练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
从教学效果来看:1、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显得清晰明了。
突出了练习的系统性。
2 、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多次重复的方式来强调提醒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重视。
3、能够把知识点和一定的练习相融合,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利于复习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4、利用练习课来回顾、整理、沟通、拓展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
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慢慢地养成学习习惯。
第二篇:《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一、重组教材,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我根据教材特点,把复习内容进行了重组,将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复习每个部分的知识时,基本做到了切实有效,对基本概念让学生多理解、多说为什么,记住必要的一些概念,然后运用到课堂练习中。
二、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是只顾单一的知识总复习,而是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巧妙的导入,将知识系统化,在复习过程中,我还注意教会学生运用表格法、括号法等方法,将所学知识系统成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复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研讨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研讨一、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设置了“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平面图形和简单几何体的特征,测量线段的长度,测量和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平移、旋转的运动特点,对称现象,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不同方向,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设计简单的图案,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们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标准》认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主要表现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事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通过直观形象来思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再现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标准》在有关培养空间观念的内容上加进了很多新的内容。
第一学段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第二学段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样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别实物的阴影。
大班空间与图形的教案
大班空间与图形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班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空间和图形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 通过游戏和互动,激发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资源:1. 彩色纸张、剪刀、胶水2. 图形卡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3. 空间模型(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4. 画笔、彩色笔、油画棒5. 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空间和图形,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 提问学生关于空间和图形的问题,例如:“你见过哪些不同的图形?”、“你知道什么是正方形?”等。
2. 观察与比较(10分钟)-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特点。
- 引导学生描述每个图形的边数、角度和边长等特征,并让学生试着分类这些图形。
3. 制作图形拼贴画(15分钟)- 给每个学生提供彩色纸张、剪刀和胶水。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剪下不同形状的图形,并将它们粘贴在纸上,创作自己的图形拼贴画。
4. 探索空间模型(15分钟)- 准备一些空间模型,如立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等。
-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空间模型的特点,并试着描述它们的形状、表面和体积等属性。
5. 绘画活动(15分钟)- 给每个学生提供画笔、彩色笔和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 让学生选择一个空间模型,用绘画工具将其形状和特征绘制出来,并尽可能多地运用不同的颜色。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图形拼贴画和绘画作品,并分享自己对空间和图形的理解和感受。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例如:“什么是图形?”、“不同的图形有哪些特点?”等。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模型和图形卡片,让他们继续观察、比较和分类。
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认识不同的空间和图形,例如在教室中找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3. 利用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通过找出教室中隐藏的图形等。
空间与图形 (集体研讨)
第 7 册数学学科第九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总第 55 课时主备教师白小籽授课时间12.16 课型新授课执教教师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系与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
生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四边形的的特征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画角,会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媒体资料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哪几种图形?老师相信,同学们对有关角、图形、直线、垂线等知识很感兴趣。
今天我们来复习“空间与图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地复习状态。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自主写出网络图我们为了更好的疏通这些知识,现在,老师就请大家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2.交流展示整理成果,完善知识系统。
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四个直角。
(学生选择)从正方形的特征你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相关知识?第 7 册数学学科第九单元《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媒体资料延伸A:平行线、垂线的知识。
(1)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强调: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
)(2)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还有什么位置关系?(互相垂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练习:过点A分别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明确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1)那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吗?并说说它们的大小。
(2)怎么量角、画角呢?学生说量角、画角的步骤3.长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四个直角。
空间与图形教案
空间与图形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间和图形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和区分它们。
2. 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空间和图形,并能够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进行解释和推理。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空间和图形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空间和图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 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空间和图形。
3. 运用数学概念和技能进行解释和推理。
4. 应用空间和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不同形状的几何模型,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2. 准备图形卡片,包括不同形状的二维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3. 准备一些与空间和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房间的面积计算、建筑物的体积计算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空间和图形的认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空间和图形的特征。
2. 展示一些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边数、面数等特征。
探索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图形卡片。
2. 要求学生观察卡片上的图形,并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它们的特征。
3.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尝试找出相同形状的图形,并将它们分类。
4.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概念讲解:1. 教师对空间和图形的概念进行系统讲解,包括定义、特征和分类等内容。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对之前观察的几何模型和图形进行重新描述和分类。
拓展活动: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和图形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思考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 针对学生在概念理解、问题解决等方面的不足,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讲解。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些实际场景,运用所学的空间和图形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空间与图形领域研讨课(暨课堂评估)活动方案
“几何与图形”领域研讨课(暨课堂教学评估)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数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诸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校前几年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学科上,数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科,有很多理念和具体的操作办法,教师还没有掌握;同时,由于我校新特岗教师多,对常规的、基本的数学教学理论、策略和模式也不熟悉。
针对此种实际情况,在上学期完成“数与代数”领域研讨课基础上继续开展“图形与几何”领域研讨课。
同时,因为本学期人员与事项问题,为了不加重任课教师负担,将“几何与图形”领域研讨课与课堂教学评估合并。
二、活动目的1、通过此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理解“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理念,明确“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目标,探索课堂教学基本策略,从整体意义上提高教学“几何与图形”领域的能力。
2、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阶段评估。
三、活动程序与办法1、活动程序:关于研讨课。
①教师阅读“课标”,理解“几何与图形”教学相关理念:几何与图形领域直接对应的数学课程核心目标是“空间观念”,阅读“课标”6页,了解什么是空间观念;“推理能力”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阅读6页了解什么是“推理能力”。
阅读课标8页,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第二条,“数学思考”第四条。
分年段阅读:阅读课标10页了解第一学段“几何与图形”学段目标(“知识技能”第2条,“数学思考”第1条),阅读11页了解第二学段“几何与图形”学段目标(“知识技能”第2条、“数学思考”第4条)阅读课标18页(第一学段)、23页、24页(第二学段)了解具体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
②教师备课。
把自己学习课标的体会和对“几何与图形”的实践经验运用到备课中去,备一节“几何与图形”领域的课。
③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
2、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3、讲课顺序表:4、活动办法:关于课堂教学评估评估的阶段重点:体现学科教学本质。
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是什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讲求精确的学科,所以,教师上课要体现这两个本质特征:思维与精确。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一、空间图形的教学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图形”。
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
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表现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间。
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
与数学其他分支相比,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观察、操作、猜想与设计,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其实践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都将在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与其它教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与操作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自身经验、空间观念、认知发展水平、内容的难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探索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策略。
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其中“空间与图形”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空间与图形”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对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空间与图形”教学,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图形认知水平。
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基本图形,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图形的组合、分解和变换。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图形的绘制和空间的构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本图形的认知。
学生要掌握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特征,能够准确地辨认和描述这些图形。
2.图形的组合、分解和变换。
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拼接和分解活动,培养他们对图形的整体和部分的认识,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图形的旋转、翻转等变换操作。
3.立体图形的认知。
教会学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4.空间的构造和表达。
通过搭积木、拼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空间的构造,学会用简单的形状和图案来表示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幼儿园建筑师游戏、拼图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兴趣。
2.启发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搭积木、拼图等实际操作,感知和认识图形和空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游戏教学。
可以设计一些图形拼接游戏、立体模型拼装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对图形和空间的认知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地教学研讨主讲人:张丹: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孙京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孙雪林: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王雪峰: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慈艳: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数学教师第一场:案例研讨与提出问题一、对“空间与图形”地整体思考头脑风暴:1.对于空间与图形,请写出您认为最重要地核心词.2.在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地学习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过去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地意义是什么?四个部分之间地关系是什么?3.在这部分教学中,请写出您印象最深刻地教学现象?您还有哪些困惑地问题?在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地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图形地认识、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图形地测量.与过去相比,从以一些图形地性质和测量为主,扩充到四个方面感觉空间地、图形地内容更加丰富了、更加充实了.在与老师们地交流中,对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确确实实老师们有一些困惑,而且有一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地,比如:1.为什么在认识图形时,先学“体”,不先学“面”?结果造成学生对“球”、“圆”不分.在学生没有“面”地相关知识地基础上,如何给学生讲好“体”地知识?——原来图形地认识基本上是从“平面到立体”,现在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这样变化地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要把中学几何地东西(比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下放到小学?学生热热闹闹操作了半天,还不如到中学一下子就许会了.——小学几何与中学几何地不同地地方;学生学习图形性质地价值是什么?3.“东西南北”、“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应该在科学课、美术课中学习,为什么要在数学课上学?——图形地位置和图形地变换内容地数学价值是什么?4.“火车拐弯”“窗帘拉动(图形变化了)”……是旋转或平移吗?——什么是平移、旋转、轴对称.5.现在谈到了空间观念,是不是摸摸、看看就是空间观念?——什么是空间观念?6.学生地空间感比较差,比如从侧面观察立体图形时容易出现错误,教学中怎么办?——如何培养学生地空间观念?7.不少老师不愿意在探索图形特征、空间观念等过程上下功夫,而是马上进入到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地计算,因为前者在考试一般不好考,这怎么办?——有关考试评价问题.以上是教师们普遍关心地问题,不难看出,现在老师们关注地问题与实施新课程开始地问题不大一样了.大家开始思考一些整体地、深层次地问题,比如课程结构方面地、空间观念方面地、设置某些内容地价值方面地,特别还有学生认知困难方面地.下面大家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二、图形地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从知识上看,似乎变化并不是太大,但是在一些教学方式、教学要求上,确实有一些变化.那么,首先从一个课例来开始:案例1 :第一学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地直观认识”地两个教学过程背景: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在此基础上,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地内容.l 过程1(1)探索从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中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从哪些立体图形中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学生借助沙盘操作,可以把立体图形地某个面按在沙盘上)教师给学生比较充分地时间,学生地思维很开放,比如对于从哪些立体图形中可以得到长方形地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提出了两个老师事先设想好地答案:——长方体可以得到长方形;——三棱柱“躺着”也能得到长方形.突然,一个学生指出圆柱也可以得到长方形,引起其他同学地好奇.他地回答如下:——把圆柱滚一滚,或者把圆柱使劲按一按(实际就是截面),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受到启发,有地学生认为正方体也可以得到长方形.随着学生们地操作、交流、再操作,一节课地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半.(2)教师演示从立体图形得到相应平面图形地过程(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棱柱——三角形、圆柱——圆),介绍平面图形地名称,并强调面在体上.(3)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4)认识交通标志中地平面图形(由于前面地时间比较长,后面老师还有很多练习没有做,只是匆匆做了此练习).l 过程2(1)出示由4种平面图形拼成地有趣地小船(每种图形若干个,大小不一),让学生进行分类.(2)引导学生认识每种平面图形地名称.(3)学生分别从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中得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认识到面在体上.与过程1不同,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棱柱——三角形、圆柱——圆.(4)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存在”地平面图形.(5)拼图游戏:用若干个平面图形拼图.在拼图地过程中,学生初步对图形地一些特征有了感受.当然,这节课教材不要求掌握图形地特征.讨论问题:上面地两个教学过程,您更喜欢哪个?您地依据是什么?其实,就这两个教学过程,某个学校地老师也进行了讨论.这些老师有喜欢过程1地,有喜欢过程2地,总结一下,分别地主要原因如下:l 更喜欢过程1地理由:(1)过程1非常开放,发展了学生地探索能力.(2)在活动中,使学生重点体会了面和体地关系.(3)在活动中体会了“展开图、截面”,为以后地学习积累了活动经验.l 更喜欢过程2地理由:(1)过程2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设计了丰富多彩地活动,紧紧把握住了本节地教学目标: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2)对于一年级地孩子,过程1这样地挑战性活动,是不是难度高了.(3)特别是,老师们提到了这么一个想法:毕竟,一个年级应该有一个年级地重点,这节课应该把重点放在认识平面图形.也有地老师希望如果能把两个过程结合就更好了,但显然一节课是绝对完不成地.通过以上案例地讨论,倒并不一定非要取得一个共识,所谓“教无定法”,只是希望通过案例引发老师们地进一步思考,因此提出几个问题:1.您比较喜欢哪个教学过程,谈谈您地理由,关键是您地理由是什么?2.对于图形地认识,在第一学段最重要地目标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案例2:第二学段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学生出现地困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地小棒,鼓励学生用它们拼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地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反过来意识到,三角形得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地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关键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地情形,比如4,5,9,学生们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赞同.由这个案例,提出两个可以思考地问题:1.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想法?您在教学中将如何处理?2.既然操作造成了“麻烦”,图形地认识是否还需要操作?案例3:分享评价地案例上面提到过,不少老师不愿意在探索图形特征、空间观念等过程上下功夫,而是马上进入到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地计算,因为前者在考试一般不好考.老师们有这样地想法也是正常地,这就需要我们在评价考试上共同探索.下面就是几个来自实践中地评价地案例:1.请你将下面地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地标准.2.补全图形消防栓上地长方形玻璃被打碎了(如下图),工人师傅想知道玻璃原来地样子,你能把它画下来吗?3.五年级有关长方体地教学内容可以这样考查:上图中分别是一个长方体地前面和右面,那么这个长方体地底面积是()平方厘米.A.6 B.12 C.18 D.4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2004年小学数学考试(基本题)(1)如图,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正方体地顶点显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是不需要学生记忆地.本题实际上是考察了学生识图地能力.(2)如图,哪条直线与x垂直?以上呈现地这些评价试题,并不一定说都是最好地,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走了一步,也就是说,图形地特征、探索地过程、空间观念是可以考察地.为了使大家有更广泛地分享和启发,提出下面地一个思考问题:阅读上面地评价试题,对您有什么启发?以上通过三个案例,对图形地认识有了一个初步地梳理,最后针对这一部分留一些作业:作业1.原来地课程是从平面到立体,现在是从立体到平面,怎样理解?2.在图形认识地教学过程中,量、折、撕、剪、画等操作活动地价值有哪些?3.在评价学生对图形及其特征地掌握情况时,您有哪些好地评价方法和评价试题?三、图形与位置图形与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新课程中增加地内容.对于新增加地内容,建议老师观察一下学生地原始想法.下面就是在没有学确定位置之前,对一所学校四年级学生所做地测试:测试问题:请你在纸上描述出你们班长地位置.下面是学生地几种做法:(1)文字叙述班长地位置:X行X列.比如三排第四个、第三列地第四个人.(2)文字叙述班长地位置:从X数X行X列.比如:从窗户数地第三排、第四个.从门这边数是第五组地第四个.(3)用图表示班长地位置:X行X列(4)用图表示班长地位置:从X数X行X列(5)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班长在我地斜后方第三个.学生地想法很丰富,这一方面是个可喜地事情,另一方面,可能老师就犯愁了,现在地教材中或者是利用几排几列,或者是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那么学生地这些想法和教材中地办法有什么联系呢?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问题:1.学生地想法有道理吗?与教材中确定位置地方法有什么联系?2. 如果您地学生也有这些想法,您准备如何处理?在图形与位置地教学中,还有一些老师比较困惑地问题,现在也提出来供大家进一步讨论:1.有地老师提出:教材规定地行列与某些地方生活中地行列似乎正好相反,怎么办?如何看待教师提出地这个问题?2.确定位置地内容似乎科学课、社会课也要教,数学课为什么要设置这部分内容?我们也把上面地第2题作为这一部分地作业.四、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变换也是新增加地内容,我们还是从课例开始.案例:一位教师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地时候,课堂上出现了一个“突发事件”:教师组织学生对平面图形地轴对称性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像正方形、长方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它们地轴对称性学生地想法都很一致.而当判断(一般)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地时候,学生产生了比较大地分歧.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应该是轴对称图形,主要观点如下:(1)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再对折,它就能够完全重合了,对折了两次了. (2)把平行四边形从中间撕开,然后给它转过来,这样也完全重合了.(3)把平行四边形竖过来,看看两边是平行地,而且两边地角都是一模一样地,所以我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这位教师在课后反思中谈道:教师已经反复强调了对折以后能够完全重合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学生还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地这种“执着”是什么原因呢?以上教学中出现地现象挺有意思地,(一般)平行四边形按照定义一判断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想到孩子这么“执着”,他就觉得这么一个“完美”地一个图形,看着这么对称,它怎么能会不是轴对称图形呢?所以他特别想把它重合,想了好多办法:撕下来转过来,甚至再折一次.其实,孩子地想法蕴涵着丰富地数学价值,平行四边形虽然不能靠对折重合,它是可以通过旋转来重合地,那么是不是除了轴对称,还有其他地对称,所以提出下面地两个问题,也作为这一部分地第一个作业:作业1.小学阶段学习过地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2.学生们为什么总觉得平行四边形“对称”?学生地想法在教学上对您是否有启发?对于图形与变换,除了轴对称,还有平移和旋转,在此我们也列举一些收集来地教师地困惑,大家一起讨论:1.在判断轴对称图形时,是否要考虑图形内部地颜色或图案?2.“火车拐弯”“窗帘拉动(图形变大或变小了)”“摩天轮”……是旋转或平移吗?3.为什么要增加平移、旋转、轴对称地内容?实际上,对于上面地第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好地问题,教师出现困惑可能是由于评价考试地原因.只要在教学或评价地时候,说明一下就可以了.而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想对于老师,有些东西是应该清楚地,比如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进行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进一步,老师们需要思考这一部分地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什么.因此,留以下作业:作业1.什么是平移、旋转、轴对称?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进行了平移、旋转或者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何确定平移地方向和距离,如何确定旋转角度和旋转中心?2.为什么要增加平移、旋转、轴对称地内容?五、图形地测量图形地测量从知识上说是过去就有地内容,想必老师们都有很多教学心得.那么,和过去相比,新课程有了哪些新地想法,就是一个值得研究地问题.先从高年级圆地面积地教学谈起.案例1 由圆地面积备课谈起一个学校对于圆地面积地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首先,他们分析了教材,教材地基本呈现形式如下:教材将圆平均等分为了若干份扇形,然后将这些扇形“拼成”了近似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并且分地份数越多,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接着,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圆地周长与半径与平行四边形地底和高(或长方形地长和宽)地关系,由此推导出圆地面积地公式.老师们把“切——拼”地过程称为“切蛋糕”.分析了教材后,大家谈起了最近分别看地有关“圆地面积”地三节课:◆第一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将16个扇形拼成不同地图形—在拼上下功夫.教师从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地推导过程引入,然后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接着,教师给了学生比较充分地探索和小组合作地时间,鼓励他们将这些扇形拼成了近似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如下图:然后老师从中选取一种,引导学生推导圆地面积.◆第二节课教师引导学生用某一个图形进行多种角度地推导—在推导上下功夫.第二位老师从实际问题来引入,使学生产生探索圆地面积公式地愿望.然后,教师还是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并将它们拼成一个近似地平行四边形.接着,他把重点放在公式地推导过程上,就是给了学生较长地探索和小组合作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地份数进行推导,即尽管都是拼成近似地平行四边形,但由于拼地份数不一样,中间地推导过程也是不一样地.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用不同地份数都可以推导出圆地公式.◆第三节课教师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比较大地探索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尝试解决圆地面积地问题.下面是学生地做法:(1)圆中“得到”一个内接正方形.学生:我们把圆形内部折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地面积可以求出,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多余地八个图形地面积怎么求.(2)圆中画小方格.学生:中间地小方格好数出来,但是旁边不满一格地不知怎么办.(3)教材中地“切蛋糕”.讨论问题:上面地三种教学过程,您最喜欢哪个?说说理由.这个学校地老师喜欢三种教学过程地都有,分别地理由如下:——喜欢第一节课,因为很多优秀教师就是这么上地,孩子们也很活跃,发展了他们地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喜欢第二节课,因为学生推导地很扎实,对公式地理解就会深刻.——喜欢第三节课,因为学生地想法挺新颖地.不知道我们学校地学生是否也会这么想?不妨做个学生调研.随机抽取了一个学习小组,下面是调研结果:学生们很快想到了类似于上面第三节课第一位学生提出地想法:把圆转换成正方形,在圆地内部画了一个圆内接四边形,在圆地外面画了一个圆外切四边形.正方形地面积知道,但这个(外切)正方形,它比圆多出这四块,然后就没办法了,因为这个不是三角形,它是弯地.下面,学生花了十分钟地时间,尝试把圆地面积和两个正方形地面积地联系找出来,但进展不大.最后,忽然有一个女生灵光一现:可不可以把这个圆,分解成很多很多地小三角形.针对以上这个学校地教研活动,提出以下问题供大家思考:1.在上述地三个教学案例中,哪个学生地活动是富有数学价值地?说说您地理由.2.学生地想法和教材上地想法有没有什么联系?教材中为什么要“切蛋糕”?3.面对学生地想法,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处理?案例2:学生对面积地困惑1.学生对计算地“依赖“.听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地探索地一节课.教师开始给了一个长是10、宽是6地长方形,学生通过以前地知识马上得到长方形地面积为60.然后他给了学生一系列地平行四边形,它们地一个边还是10,另一个边还是6,相邻地两条边地长度没有变,只是越来越“歪”了.学生开始绝大部分还是认为面积是60,后来教师鼓励学生学生去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些学生开始觉得有点不像,但是还是有很多地孩子认为,面积就应该是60.他们提出自己地理由,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提到:这些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看成是长方形逐渐拉动而成地,在整个拉动地过程中面积应该不变.针对这个,老师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强烈感受到:拉到最后一个,平行四边形地面积跟开始差地很大了.如下图:教师觉得这下肯定很有说服力了.但还有一些学生站起来说:“确实我发现它们地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地面积应该是一样地”.2.关于周长地两个处理:处理1:教师鼓励学生描一描、摸一摸、围一围、量一量、加一加等活动体会周长.但课后研讨中,老师们觉得周长很简单,没有必要这么多活动,似乎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处理2:学生在描一描、围一围感知周长后,教师设计一个探索活动:探索一些特殊图形地周长怎么求.课后研讨中,老师们觉得很有探索味道.针对上面地案例,提出下面地思考问题:(1)对于上面地两个周长教学地处理,您地看法如何?(2)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年级地孩子对于周长和面积仍然存在意义理解地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下面,对于图形地测量这部分内容,留一些作业供大家思考:作业1.在新地课程中,对于图形地测量有了哪些新要求?谈谈变化地原因.2.在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对于度量(如周长、面积)地理解?六、空间观念回顾上面地讨论过程,开始是整体思考空间与图形地教学,然后分四个部分进行了研讨,最后回到非常重要地有关空间观念地讨论.我想,就直接提出一些可供思考地问题吧:1.什么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强调空间观念?它对学生今后发展和学习地作用是什么?(有地数学专业工作者则由此引申到几何直观和图形语言地作用.)对于第2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从事其他职业地人是如何看待图形和空间观念地作用地.下面是两段采访:采访1(生物学研究者):图形在我地工作中地应用是比较多地.因为从生物角度来说,以前是处在一个理论方面,随着生物技术地发展,现在处在一个分子生物学地水平.分子是一个立体地东西,而不是一个平面地,那么以前学习地很多知识,如立体感、三维空间,甚至抽象地想象六维空间,就是说面和体地感受,在工作实际中作用是比较多地.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或者可以说每天都接触到,面和体地事物.所以说,小孩子从小有这方面地认识,对他今后地生活、工作都有很大地帮助.进一步地说,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把一个立体地东西,转换到一个平面上来看,那就需要考虑怎么去设计这个平面,平面上地样子是什么形状地地,是三角形、还是用平行四边形,或者是一个梯形去表达它.同样地,平面转换成立体地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怎么来构建它,形成一个直观体,给人一个直观地感觉,立体地感觉.比如,DNA这个生物分子地基础,它就是一个空间螺旋结构,其实在平面上我们看到地可能只是两条线,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空间很复杂地结构.稍微有一点变动,可能它地功能就改变了.小学在学图形地时候,主要在于建立孩子地一种空间思维方式,给他一种空间感.因为毕竟我们平时看平面多一些,看真正地立体地可能就是在不自觉中感受它,实际上没有刻意地去做.实际上就是说平面转化到立体,或者立体转化到平面.采访2(财务人员):财务跟图形联系起来地东西很少,要说只能跟表格联系起来,别地也没有什么联系地.可能主要是锻炼思维能力,特别是空间想像能力.(想了一会儿,又说:)财务怎么与图形联系我还真没想过.财务上,坐标肯定要用地,还有就是表格也有一些.在财务管理上涉及到地图形比较多,现在很多管理实际应用数学地东西比较多.对、现在不管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事情做了以后,都可以用图形来表述地更清晰一些,比如财务几块成本构成联系,一块一块划分,那么哪块占多大比例,别人看着就很清晰.听完上面地发言,启发还是挺大地.虽然,有地人可能认为在自己地工作中,图形确实用处不大,但是她后来也觉得,图可能会帮助表达清晰.那一位生物学研究者就明确地说空间地观念非常有用.我想这些都可以启发大家一起思考.接着留两个作业:3.列举一些学生空间观念地困难,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4.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地途径有哪些?您有哪些好地做法.。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探究》教研活动记录样例5
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优化教学效果。
四、中心发言人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方面还需努力去尝试,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为有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交流研讨
1、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感性经验。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原形与课本之间需要一件件实例进行联结与沟通,而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可以提供数学学习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教材,并重组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在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充分地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在课前提前做好的长方体学具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然后让学生感受这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019——2020)学年度(一)学期
第3次教学研究活动记录
学科
活动级别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数学源自校级9月29日教研室
活动方式
中心发言人
参加人员
主持人
专题研讨
全体数学教师
教学校长
内容(标题)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探究》研讨
活
动
记
录
一、主持人引言
交代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探究》研讨
二、中心发言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空间观念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有着丰富的现实原型,这些原型以及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几何经验是建构、发展空间观念的客观基础和最初源泉。因此,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空间与图形说课及评课
《确信位置》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本节课为第五章第一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
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进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机整体。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接触和熟悉生活中的位置现象,具有了初步的观看、操作等活动体会的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提供了有利契机。
这一节课既是熟悉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坐标、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教材的处置:考虑到大部份学生没有真实接触过电影院那个场景,和学生不能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我让学生把教室看做电影院,借助身旁的环境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如此较易于学生同意,并能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真正享受到活动的乐趣。
二、说教法当前,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其作用在于营造师与生、生与生交往互动的气氛,为学生提供参与、制造、表现和成功的机遇,有效地组织、指导、调控学生学习的爱好,使学生通过切身经历,以对知识“再发觉”的形式取得新知识,而且尝试科学探讨。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具体情境, 让学生明白得知识的形成进程, 再通过学生具体活动和交流, 加深学生对“确信物体位置”的各类方式的明白得。
本节课要紧采纳合作探讨、体验式教学等方式。
三、说学法本节课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动身,先让学生发觉生活现象,动脑试探,进而解读生活现象,然后与同伴交流、探讨、总结,从而得出确信位置的方式,再用这些方式去明白得和熟悉生活规律,形成技术技术,并能抽象地运用数字来表达数学思想。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信教学目标:1.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信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
2. 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信物体的位置。
3. 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感受确信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教学难点: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信物体的位置。
五、说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一、先说诞生活中的两个例子,再出示青海玉树地震的图片。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第一篇: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在这次“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听了三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我们收获还真不少。
下面就三位教师的共同点谈一些本人粗浅的看法: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周老师在执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时选用了一个做鞋垫的生活情境:要用一块面料大约为200平方厘米的布料给儿子剪一双鞋垫,够吗?这一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间的矛盾,有人认为够,而有人认为不够,到底够不够呢,在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而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学生就兴致高昂地动手去验证去了。
周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改编教材的例题,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励了学生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所用,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这三位教师创设了许多丰富的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如郑老师在执教《圆柱体的表面积》中创设了求茶叶罐表面积、厨师帽表面积、通风管表面积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周老师执教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中也创设了估算不规则游泳池的面积等数学问题,赵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中创设了求金字塔底角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空间图形的教学研讨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对我们来说,课程改革已经不陌生,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几何初步知识”拓展为“空间与图形”,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系统安排、板块学习。
回顾以往的几何教学,只是单纯地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教材中除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几个简单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外,几乎没有任何别的三维空间的内容,对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都涉及不到。
学生虽然会解答复杂的面积、体积计算,但不知道“装1吨水的容器应该有多大?一千米有多远?不知道自然方向、不会看公共汽车线路图……”总的来说,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差。
那对我们来说,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去教学“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那些方面?下面就让我从新课标的视角,围绕这几个方面,谈谈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概述(一)“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标准》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设置了“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方向、物体的大小和开关保留在人脑中的表象(北师大周蔚能)缩:空间观念是一种表象。
表象是当客观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对它的形象的反映,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表象是从感知到概念的一个过渡。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的意识。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形成。
学生在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研究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精神和态度。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数学直觉。
《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定义为理性的艺术。
数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与图形”领域研讨课(暨课堂教学评估)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诸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校前几年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学科上,数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科,有很多理念和具体的操作办法,教师还没有掌握;同时,由于我校新特岗教师多,对常规的、基本的数学教学理论、策略和模式也不熟悉。
针对此种实际情况,在上学期完成“数与代数”领域研讨课基础上继续开展“图形与几何”领域研讨课。
同时,因为本学期人员与事项问题,为了不加重任课教师负担,将“几何与图形”领域研讨课与课堂教学评估合并。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理解“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理念,明确“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目标,探索课堂教学基本策略,从整体意义上提高教学“几何与图形”领域的能力。
2、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阶段评估。
三、活动程序与办法
1、活动程序:关于研讨课。
①教师阅读“课标”,理解“几何与图形”教学相关理念:
几何与图形领域直接对应的数学课程核心目标是“空间观念”,阅读“课标”6页,了解什么是空间观念;“推理能力”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阅读6页了解什么是“推理能力”。
阅读课标8页,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第二条,“数学思考”第四条。
分年段阅读:阅读课标10页了解第一学段“几何与图形”学段目标(“知
识技能”第2条,“数学思考”第1条),阅读11页了解第二学段“几何与图形”学段目标(“知识技能”第2条、“数学思考”第4条)
阅读课标18页(第一学段)、23页、24页(第二学段)了解具体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
②教师备课。
把自己学习课标的体会和对“几何与图形”的实践经验运用到备课中去,备一节“几何与图形”领域的课。
③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
2、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3、讲课顺序表:
4、活动办法:关于课堂教学评估
评估的阶段重点:体现学科教学本质。
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是什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讲求精确的学科,所以,教师上课要体现这两个本质特征:思维与精确。
音乐学科的教学本质是什么?美术学科的教学本质是什么?体育学科的教学本质是什么?外语学科的教学本质是什么?我们任课教师要思考这个问题,
并尝试用自己的课堂教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四、保证措施
1、保证活动质量:一至六年级8个班任课教师要按照本次方案要求,认真完成各项活动,包括阅读、备课、上课、评课交流几个环节,都要认真准备。
2、保证听课与研讨的时间与质量:
3月17日——3月26日,班主任和科任串课,参加研讨活动。
听课时,记好听课记录;评议时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串不过来的报告,由学校统一安排,保证上课和研讨的时间,使活动有序进行。
新教师有闲课的要到课堂听课。
3、电教员要做好拍照工作,以备存档。
4、在每天的研讨时间,听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实践经验展开交流,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通过本次活动,对“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目标、策略有更好的认识。
2015年3月9日
附:参考阅读
“几何与图形”领域教学四点谈
一、着眼空间观念
“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直接对应的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空间观念。
课标对空间观念的阐述主要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空间观念主要指的都是
能力方面的。
二、注重过程经历
几何与图形领域教学有一个关键词:过程。
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建立空间观念,所以,机械的重复训练是不适用的,要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如拼摆,折剪、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观察、猜想、类比、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本质,建立起空间观念。
三、触及知识本质
教材中凡是关于“几何与图形”领域的内容,都提示了很多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只要认真解析教材,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并不难。
但没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流于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却未触及或揭示知识本质,学生的理解不透彻,能力的训练不扎实。
所以,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触及或揭示知识的本质。
四、体现数学思想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会思考,数学思想和方法是知识与技能之外的重要目标。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也要以知识与技能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学会思考。
在几何与图形领域分布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抽象、分类、归纳、转化等。
转化,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旧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如,四年级87页例4,运用平移把带有曲线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一年级通过给平面图形分类,进而把握各类图形的基本特征;二年级从蝴蝶等具象生活事物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