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合集下载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一部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家家族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的小说。

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多样,既有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政治思潮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本文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学特色四个角度,探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白鹿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陕北的乡土文化。

小说中描绘的白家家族,其家规家训、教育制度、家族祭祀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陕北方言也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方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白鹿原》中所采用的陕北方言正是代表了汉语方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历史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最为频繁、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阶段。

《白鹿原》恰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小说中的角色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三、社会变革《白鹿原》所描绘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现代化进程。

小说中的白家家族和陈家滩等村落社区都经历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白鹿人群是从中国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的缩影。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最终白家家族、陈家滩社区和身处其中的部分人物终于迈向了现代化与现代思想。

四、文学特色《白鹿原》在文学特色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着写作风格的特点。

作者鲁迅曾评价《白鹿原》为“最具张力的乡土小说之一”。

此外,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独特之处。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多,但这些形象都是精细而深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背景。

通过小说人物了解陈忠实写《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反思

通过小说人物了解陈忠实写《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反思

通过小说人物了解陈忠实写《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反思有人把陈忠实的《白鹿原》看作是反思文学,还有人看作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这里我就不作任何的对错评论,毕竟把它划归哪一类,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并不能一概而论,我是把这类小说归在伦理现实主义里,虽然小说的开篇有一点《百年孤独》的魔幻味道,但是仅凭田小娥的魂魄和开篇的模仿特征,我认为是不能强行的划归魔幻,故事以田小娥为矛盾的冲突中心,我觉得伦理类还是比较的妥当一些。

既然是现实主义,陈忠实自然就要在小说中表达一种文化的意蕴,为了让大家更好的阅读这本小说,我这篇文章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谱系罗列,从而使大家更清楚、更方便的阅读这部作品。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可以划分这样几大类:第一类:封建的礼教维护者。

这一类为首的就是白嘉轩,然后还有冷先生,其中我还认为应该包括朱先生,虽然作者神化了朱先生,但朱先生在对待田小娥的态度上,还是表现出了维护的意图,其它的时候,基本上是也是表现出了儒家的中庸态度,虽然我们叫中庸,但这种中庸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维护,在小说中他并没有表现出一种更为积极顺应潮流意识,这个在鹿兆鹏让他算卦,算国与共的结局上就能看出他的这个态度。

作者始终没有把这个近乎神的人物,人为的指向了某一个方向,我觉得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客观立场,而白嘉轩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正面的人物,其实正面与反面不是本文进行讨论的主要目的,而是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理解我说的礼教维护者,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根深蒂固在我们很多人的思维中,这种思维其实在很多场合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不建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用这种思维方式。

白嘉轩的七次娶妻,宁可倾家荡产都要娶一个老婆,其目的很直接,就是传宗接代,作者也通过文本暗示了这种行为的封建性,把他的那个生殖器比喻成了魔鬼,其他方面比如办学堂、送孩子上学、亲自下地耕种。

恪守伦理道德和人生信条,这些其主要的目的是维护一个族长、家长的权威和地位,在对待田小娥的态度上,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传统宗法制度,但白嘉轩也有反封建的一面,那就是缠足的情节内容,还有就是“交农”事件也表现出了白嘉轩民本的一面。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白鹿原》是近年来中国严肃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空里,演绎着关中地域的一个平原区、两个家族,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拼杀搏斗,恩怨情仇,是一部凸显民族秘史的现代乡土历史小说。

《白鹿原》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读者与评论者的广泛关注,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本文就试着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文本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作为小说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先是通过神话显现出来,在隐含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神灵崇拜等先民集体无意识的同时,引导着读者在惊奇和恍惚的复杂感受中慢慢接近另一个幽暗而本真的生命世界。

文本之初,白鹿意象就通过神话传说出现在读者面前,继而文本中白鹿意象的不断重复出现则表明这个神话传说不仅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而且那个“白毛白腿白蹄白角"拯救世人苦难的“白鹿”更是通过代代口耳相传而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白鹿”已不再是动物界中那个美丽的动物,或者作为部落标记的图腾符号,而是拯救苦难的美的神灵。

它至善至美、顽强坚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由于“白鹿”的出现总是给人们消灾降幅、带来希望和理想,使人们感到有如吉星高照,从而它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希望之星和理想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白鹿”这一古老的原型意象实际上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社会理想的化身。

在《白鹿原》一书中,“白鹿”作为一种有这个特定意义的符号正面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作家借白嘉轩为叙述视角,述说白嘉轩在大雪天早晨在鹿子霖的“人”字号坡地上发现了一株怪草,后画给朱先生看,朱先生一语道破真相,之后就插叙白鹿原上关于白鹿的传说;第二次是白灵死后魂化为白鹿托梦给亲人;第三次是朱先生去世之后,朱夫人在幻觉中看到一只白鹿自院中腾空消逝。

白鹿是一代代农民心中和平、安乐和吉祥的象征,白鹿所到之处便是一片桃花源一般的太平盛世。

在中国农业型文明进化历程中,灾难深重的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基本生存问题,他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安居乐业。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代表作,它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描绘白鹿原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

这部小说以它深刻的人性描绘、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出色的文学艺术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从白嘉轩、鹿三等传统人物,到田小娥、黑娃等反叛者,再到白孝文、鹿子霖等矛盾人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的选择和行动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白鹿原》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从清末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例如对家族荣誉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坚守等等。

最后,从文学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
作品。

陈忠实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通过对人物性格、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例如白鹿原上的“白鹿”、田小娥的悲剧命运等等,这些手法都为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学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信仰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论《白鹿原》的传统儒家文化下的人性观

论《白鹿原》的传统儒家文化下的人性观

摘要:近百余年,中国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代。

列强的入侵,和内乱的迁延让这个国家国民承受了巨大的灾难。

研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会深深的体会到国弱民辱的含义。

然而当我们去解读一个普通人的苦难时候,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社会的动乱对一个人的破坏意义了。

电影《白鹿原》描写了解放前中国普通村庄的一群普通人的遭遇。

《白鹿原》的人们开始是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后来这种宗族文化在民国、军阀、日寇的挤压下变了形,所以正如在电影中所描写的那样人性变得难以捉摸了。

电影将那个时代进行了压缩,所以我们《白鹿原》的人们是无奈的接受和被迫的适应,结果前一个事件尚未平息,更大的改变又出现了。

就像一个赤裸的人刚刚披上了一件单衣遮体,结果又被人扯了下来。

人性完全被欲望所占领,道德的外衣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一、传统儒家文化下的人性陈忠实为了全面真实地展现传统儒家文化,精心选择了白鹿原。

这不仅因为白鹿原是他的故乡,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他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无比的熟悉,包含着深厚的感情,更主要的是因为白鹿原所在的关中,是中华古代文明兴起与辉煌的地方,由于历代王朝的重视,在这片天子脚下的畿土,打下了很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白鹿原上,最坚实的基础不是别的,而是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存留下来的那一套伦理规范,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那一种文化心理,几千年相沿流传的那一番乡俗风情。

”这文化就是传统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在封建统治者的不断倡导与大力推行下,它已深深渗透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心理。

《白鹿原》聚焦的是白鹿原上的村民,表现他们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生活,而通过白鹿原上人物的言行举止,我们又能窥视到原上传统儒家文化的内涵。

《白鹿原》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人物命运史,传统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上的运行主要是通过原上人们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特别是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卫护者与执行者,其内涵在以白嘉轩和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真正的统治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清晰。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再激活——论《白鹿原》的深层历史意蕴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再激活——论《白鹿原》的深层历史意蕴

局曾让很多读者和研究者感到无法理解和认同:为什么陈忠实要安排在生活中没有多少真正恶迹的田小娥,不仅落个被人杀死的结局,而且死后还要背上化为瘟疫的罪名被再度镇压,以至 于彻底不得翻身呢?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陈忠实看待公平正义内容时的历史辩证眼光。

从今天的人文主义立场来说,田小娥的身体权利也是她个性权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她只要不用害人的手段追求身体的满足,都是被允许的和无可厚非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给身体的自由打下丰厚的各方面基础,身体问题更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无碍社会公平的私人问题。

可在 田小娥生活的生产力原始低下、各种资源极其匮乏的时代,如何维持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良性生存和发展,乃是这个时代公平和正义原则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这种人的欲望需求的无限性和环境条件的有限性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是禁欲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就像战争时期推崇英雄主义一样,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于公于私都要推崇能适当克制自己欲望的道德品质,控 制身体被视作控制其他更复杂欲望的基础。

另一方面,因为过去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大多数人都必须付出极大的意志和精力才能勉强维持基本生存,一旦过于放纵会形成透支,影响到他们创造维持进一步生存的物质财富的精力。

这些情况从《白鹿原》的相关描写里也可以看到,如动不动就席卷白鹿原的灾害、饥馑等。

陈忠实并不因为个人对田小娥的同情,就置道德伦理背后的历史逻辑于不顾。

陈忠实赋予田小娥最后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存在超越历史规定性的先天合法的是非标准,衡量一种道德观是否公平合理,就是看当时社会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与社会体制赋予它的现实实现程度。

这种主动摆脱现代性概念迷信,而在自己对乡土中国生存内容有着深刻体验的领域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独创性阐释,恰是新时期以来乡土中国叙事中体现出的一些难能可贵的价值品格。

陈忠实所塑造的田小娥的四副面孔,以及在四副面孔整合时出现的问题和形成的经验,都 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当下文学中乡土中国叙事的伦理生成提供弥足可贵的范例。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

白鹿原深度解析《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韩小椿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农村小山村的一群人,他们因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升降而发生的变化,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白鹿原》的主要主题、社会意义及作者的精神意图。

《白鹿原》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57年的普通小山村,其中的人民生活着祥和的生活,他们信奉的是传统的山谷文明,守护着古老的自然观,充满着神秘的景象和美丽的气息,它是一个安详、拥抱、充满爱的家园,却也被历史洪流洗刷,革命时代来临,小山村被迫改变,周边的外来势力不断挤压,导致村民们深受其害。

小说中的人物,充分展现出社会阶层的冲突,如农民领袖杨亭亭和剑士张明安,他们象征着当时小山村的上层人士和下层农民,他们因外部势力的威胁而相互矛盾,使社会发生变化和分裂。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化,比如张明安,他本来是传统小山村的一名乡民,但在革命进程中,他拥护新政权,最终成为一个不受拘束的新时代人物。

《白鹿原》蕴含着不断变化的社会议题,诗人白岩松在前言中提到:韩小椿的艺术完全符合现实的发展趋势,他的文学创作追求改变,不仅深入社会底层,而且洞察当时主流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挖掘了文化升级带来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基本原则,表达了新革命时期思想文化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时期社会改革的基本要求。

韩小椿的精神宗旨有时也被称为山谷观,《白鹿原》中,他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山谷文明的保护,深刻地反映了传统的乡土情感和自然观的珍贵性。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个性的多样性也展现出作家对变化时代的思考,他呼吁人们从传统山谷文明中汲取理性和同情心,而不是放弃传统,从而保护山谷文明。

通过对《白鹿原》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本书把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包容在一起,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作者的文学观点和精神宗旨,都反映出作品中的主题、社会意义及作者的精神意图。

他试图用他的作品去表达山谷文化的独特魅力,强调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不能抹杀原有文化的精华,而是要在新和旧之间发掘出新的发展方向。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白鹿原是陈忠实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从一个小村庄的白鹿原出发,以白鹿村为中心,通过讲述一系列家族秘闻、情感纠葛和种种矛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以下是关于《白鹿原》中几个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

首先,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小说描绘了白鹿村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比如,白鹿村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生计来自耕种和养殖。

这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特点,即以农业为基础,尊重自然,谋求与自然和谐。

此外,村庄的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村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村民们通过祭拜神灵来寻求庇佑和祈福。

其次,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特点。

小说中的白鹿村是一个由曹家和杨家两大家族组成的社会结构。

白鹿村的人们对于家族的忠诚、尊敬和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家族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也是小说情节的核心。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即家族是社会的核心单位,维系着社会秩序和稳定。

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缺陷和问题,也揭示了家族文化中延续着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乡村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婚嫁、丧葬等重要场合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小说中描写了曹家将军的家族婚礼,以及后来鲁镇的婚礼。

这些婚礼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文化和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此外,在丧葬方面,小说中的白鹿村也有一套完整的传统仪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最后,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伦理的关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地,他们的行为折射出了爱情、友谊、忠诚、正义等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关怀。

比如,曹妃甸凭借持之以恒的爱情捍卫了曹家的贞操,曹秀才大义灭亲为村民身心福祉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人物塑造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真理和善良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摘要:《白鹿原》[1]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他展现了在历史巨变中白鹿原上的真实历史,客观地描写了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和宗法文化,引导着我们从时代、民族、文化的角度重新关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提醒着我们重视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理性地思考问题,把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变成我们这个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

关键词: 白鹿原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宗法文化悲剧二十世纪的历史已经悄然合上了帷幕,但那幕后中国生存状况的悲壮历程却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许多疑问和思考,如果我们不能理性地对待这一悲壮的历史进程,必然会给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带来无谓的尴尬与艰难,会给中华民族的前途带来巨大的悲哀。

1992年,陕西民族作家陈忠实以一部具有历史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白鹿原》,创造了后现代时期严肃文学重获读者的神话。

他站在了时代、民族、文化的角度,揭去了掩盖在历史、社会和人生之上的遮蔽物,从“国民心理、民族精神、灵魂等方面”(蔡葵语)写出了历史演变的真实,表达了一位民族作家对民族命运发展的焦虑和关怀。

现在我将要对这部伟大的作品从文本意义的层面,针对当前文学理论界关于这部伟大作品的不同文本意义的理解及其存在的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的不同见解,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白鹿原》文本意义的探求与辩驳《白鹿原》这部小说,通过白、鹿两个家族的命运展现了白鹿原上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历史,并通过“白家故经”、“勺勺客遗训”以及白鹿的传说,将白鹿原的历史上溯到遥远的“农耕文明”。

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并非固定地属于某一个阶级。

白嘉轩上推六代的祖宗里,就出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这个败家子把白家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家业在不长的时间里挥霍殆,幸亏由那个经过“拔锅倒灶”过程的“老二”依靠自己那只“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木匣子到临死时才把家产发展到哥哥败家前的情景;鹿子霖的老太爷,也经受了非人的折磨才学成了一手烹饪绝技,发了家,最后才被誉为“天下第一勺”。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摘要《白鹿原》作为一则民族寓言,它通过大篇幅的描述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的生活,以小见大,来反映中国民众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这看似是一部家族史,实则为一部波涛汹涌的民族史。

作者希望借此来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传统文化,从而唤醒了世人对中国最本真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族寓言的文化意义:一、解读“白鹿”等代表性意象;二、剖析《白鹿原》中的种种传统文化;三、阐释《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宗法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失落的文化意义,这使得《白鹿原》这部巨著愈发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鹿原》,反思民族文化的意义,从而探寻民族与历史的未来。

关键词: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引言《白鹿原》的开篇引用的是巴尔扎克对于小说的评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部著作借用关中平原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起伏不定的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这便是中华民族在那段沧桑岁月的秘史。

在《白鹿原》这部民族寓言中,陈忠实用地道的关中特色方式再现了那一段波涛汹涌的民族史及革命史。

这部民族寓言蕴藏着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能量,其丰富程度令人咂舌。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数千年来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而且不曾长期中断,即便到当今,它也深深影响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有人曾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为何不曾中断,从以嫡长子继承制等为代表的宗法制到中国梦,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宗法文化不仅不曾中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本中的“白鹿精魂”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典型例子。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完美诠释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借此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无情地碾过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历史英雄,同时也碾过了民族文化,当今的民族文化现出缓缓流失的迹象。

《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毕业论文——《白鹿原》的文化意义摘要都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政治意识和一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

《白鹿原》所展示的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关键词:民族史家族史女性史AbstractThe fiction is the art of time,and chen zhongshi’s “Bailuyuan”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educes a rationtional unique way of thinking of thinking. it reflects a nation’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he tenacity of a nation’s vitality. “Bailuyuan” displays a 50-year’s changes’ great epic in Weihe plain, it is a gorgeous and colorful, startling picture of the long rate in China’s rural areas. “Bailuyuan”, on the set of the Guanzhong Plain in Shanxi Province is known a s “the village of virtue”, reflects the delicate of three generations between “Bai” family and “Lu” family. All of the book condenses the national deeping meaning of the history, the shocking realism and the thick epic style.Keywords: nation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a family female history目录一、《白鹿原》所体现的民族史 (1)(一)整个“白鹿原”所透视的民族性 (2)(二)从主要人物身上透视民族性 (2)二、《白鹿原》所体现的白、鹿两家的家族史 (3)三、《白鹿原》中性格迥异的女性史 (5)(一)生理需要型的女性形象 (6)(二)爱的需要型的女性形象 (6)(三)社会地位的需要型的女性 (6)(四)自我实现的需要型女性 (7)注释 (9)参考文献 (10)致谢辞 (11)《白鹿原》的文化意义陈忠实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集民族史、家族史以及女性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复杂的人物形象相结合,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再追经典《白鹿原》终于领悟到了深藏不露的文化内涵

再追经典《白鹿原》终于领悟到了深藏不露的文化内涵

再追经典《白鹿原》终于领悟到了深藏不露的文化内涵追剧,当然就要追经典。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要有神仙般的演技,还要有文化、民俗、底蕴。

唯有这样,才得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因为时光的变迁而不惧魅力。

以此标准来衡量,近几年,能信手拈来的好剧,也就寥寥,《白鹿原》算是其中之一。

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的黄土地之上,老戏骨的助阵,让当年屏幕上刮起一股关中风情的旋风。

金黄的麦田、连绵的山丘、颠簸行进的马车、白雪覆盖的黄土地、安静矗立的牌楼……一幅幅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原汁原味的《白鹿原》扑面而来。

当然,对这部剧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剧里表达的对中国传统酒文化的传承。

《白鹿原》讲的故事,其实也算是民族历史。

白鹿原的老人过生日要喝酒;娃们结婚要喝酒;朋友相聚要喝酒;铁哥们交心要喝酒。

有时通过喝酒解决了问题,有时通过喝酒误了事儿。

这不管是什么场合下的酒,对于剧中的主人公来说,酒品见人品。

鹿子霖曾是酒鬼,喜欢喝热闹酒,白嘉轩喜欢喝清淡酒,没有喝多过的白嘉轩,从来干不出鹿子霖喝多了干出来的那些事。

鹿子霖在酒桌上活成了另一个自己,白嘉轩上了酒桌还是自己。

酒品迥异,白鹿两家的结局也就迥然不同。

无论是喝酒,还是为人处世,关中人的豪迈性格点点滴滴都跃然荧幕之上。

而这样的一份大气与豪爽,透过剧中的风情、人物、甚至道具——西凤酒,也能直透屏幕,击中观众的内心,感受到其中最原始动人的生命张力。

《白鹿原》中的主人公喝着西凤酒,剧中关中人的精神气质和西凤酒的'魂',还真是不谋而合。

这,刚好也是西凤酒的精髓所在——集酿造工艺之大成,但却质朴而丰满润和。

也正是因为彼此间的相通,在这片挚爱的黄土地上,才能将浓烈的醇酒与情怀一饮而尽。

这份挚爱,恰恰就是对'根'的执着与爱恋。

《白鹿原》的寻根主题,主要就是精神和心灵的寻根,就是这种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才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髓。

主人公饮酒也好,生活也罢,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朴实的乡村习俗、慎独隐忍的儒家精神。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丝 路 视 野一、挽歌式的情调——儒家文化的没落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作为族长,是传统文化培育出的正统人格的代表。

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勤劳艰苦、乐善好施、善待长工、严于律己,赢得了极大的威信。

如施舍寡妇、资助黑娃读书,领导“交农事件”;带领众人求雨;修祠堂供奉祖先亡灵;办学堂启发民智民慧;不给孩子白灵裹脚,折射出人性温情的一面,破除一些过于陈腐的观念;替死刑的黑娃求情等,都体现出白嘉轩仁义善良的一面,是传统儒家文化与宗法制社会熏陶下的典型代表。

而儒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先生,这位堪称圣人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模式,是半人半仙理想化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淡泊名利、胸怀天下。

撰乡约、禁鸦片、教学生、退清兵、救黎民、发舍饭、编县志、号召抗日等,如此高风亮节、悲天悯人,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下中国儒士风范。

可以说,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正代表了传统儒家文化所有的精华。

同时,又没有固守“忠君”的陈腐思想,多少带有一些现代知识分子的“民主”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重视“仁义礼智信”的背后,却有忽略生命个体情感、欲望的内在缺陷,封建阶级对人思想的控制,便是用“三纲五常”的腐朽思想,在民间宗法的土壤里,进一步外化为“乡约”“祖训”“伦理”“祠堂”等,规范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束缚人的精神、压抑欲望、戕害人性。

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宋明理学将儒学极端化,荼毒于天下、扭曲灵魂、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二、“宗法制”的维护与瓦解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家族依据血缘关系所分配部分国家权力,以便利于王朝世袭统治和家族内部团结,宗法制是宗族制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宗法制则逐渐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白鹿原中的家族文化解析

白鹿原中的家族文化解析

白鹿原中的家族文化解析白鹿原,陈忠实的作品之一,以家族为背景,深入揭示了中国农村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部小说通过深入剖析白鹿村不同家族的命运和家族文化,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家族观念的破裂以及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家族的历史、价值观念以及家族传承等方面对白鹿原中的家族文化进行解析。

一、家族的历史承载白鹿原是一个充满历史的地方,每个家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

家族的历史承载着家族的荣辱兴衰,是家族文化的根基。

在小说中,世代相传的家族历史成为白鹿村不同家族成员们的故事和记忆,也是他们彼此联系的纽带。

家族历史的悠久让白鹿村的人们有着强烈的亲情和归属感,也是他们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撑。

例如,孙少安一家多年来作为贫苦农民,但他们依然自豪地认同自己的家族血统,坚守家族传统,努力劳作。

二、家族价值观念的塑造白鹿原中的家族文化不仅体现在家族的历史上,也体现在家族的价值观念上。

不同家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为白鹿村的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生活信仰。

家族的价值观念通过代际传承,塑造出每个家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草地一家注重人情味和亲情,他们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而李光头一家则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利益面前无择手段,这种价值观念使得他们成为白鹿村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通过对家族的价值观念的解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白鹿村家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变革白鹿原中的家族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也是一种传承和发展。

家族文化的传承在白鹿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传统通过代际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家族文化也在发生着变革。

在白鹿原这个特定背景下,家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现代化的浪潮、城市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家族文化面临着被消解的危机。

一些家族开始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和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另一些则选择放弃或改变传统,追逐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

《白鹿原》文化价值透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渭河平原上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明争暗斗,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白鹿原上风云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绵、冤冤相报、代代相传。

展示了一幅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要求。

什么是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在汉语语境中,文化一词有时极宽泛,有时又极狭隘,是宽泛还是狭隘,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理解。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是一个极富弹性和社会意义的概念,其具体语义往往根据语境才能判断。

这里所说的文化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指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知识、信仰、风俗、民情、民族心理、特定的生活方式等。

文化包罗万象,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既有深层的,又有浅层的。

一、《白鹿原》在文化表现上是深刻的在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每当白鹿原经历一场重大的社会变故或一次大自然的劫难时,白鹿人祭祖的祠堂大门就要庄严神圣的打开一次。

当这样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结合的仪式结束后,白鹿族人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获得了精神的安宁。

这种由原始氏族、遗风演变而来的封建宗法制的精神生活,仿佛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维持着封建农业文明肌体的生存,并使其获得了强大的历史存在合理性,保持着虽不旺盛但却持久的生命力。

所以,历史上的白鹿原终会以长久的有序取代短暂的无序,以封闭的宗法统治抗御着一切异己力量的冲击。

在白鹿原上演的这部民族秘史中,白嘉轩自觉地以封建族长的身份,实践着以儒学观念为精神支柱的封建宗法制生活,维护着农业文明的文化秩序。

封建族长白嘉轩具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他重视并恪守着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伦标准、处世原则。

《尚书》中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主张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他修身齐家治族的标准。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历时六载所完成的一部巨作。

1998年获得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评论家朱寨称之为“扛鼎之作"。

[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在当代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对《白鹿原》的诸多评论中,多与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比较。

诚然,前者对后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借鉴有目共睹,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承认的.但是,我认为,拨开艺术表现手法、结构、语言等表层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应该是孕育这朵奇葩的肥沃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也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而且,陈忠实在被问到关于如何构思《白鹿原》的文化意蕴时也这样说道:“所有思考中,如何表现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文化情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是一个重头问题……写《白鹿原》,我正是想描述出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运行的状态,揭示出民族深层的演变情况,而这又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2]再结合《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也就不难得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其实是一部民族的文化秘史以及通过家族史来展现的民族灵魂史。

由此,本文拟从《白鹿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话语等表层现象入手,结合中国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及特征,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内在的延续性精神进行反思,以期找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根源所在,以及文化在未来前进走向中我们所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地方。

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范围的广泛性。

人们对文化基本结构和分类的划分,根据研究者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课题的需要,视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而定.”[3](P4)而中国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我所认同的是陈江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作的层次划分,即从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因为这四个层次完整地体现了文化本身的基本结构。

《白鹿原》深刻分析

《白鹿原》深刻分析

《白鹿原》深刻分析文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小说《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白鹿原上聚族而居的白、鹿两姓家族的社会生活。

通过对当地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示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农民的世俗生活画卷。

其中蕴涵了关中地区很多的民俗风情,具有一种很浓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体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关中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最道是命运弄人的,莫过于白灵和鹿兆海的抛掷铜元的那个游戏,从此让相爱的一对年轻人走向末路,他们已开始都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根据抛掷铜元的结果,一个姓“共”,一个姓“国”,两人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投入另一个政党,结果兆海入了“国”,白领却来到了“共”,国共合作破灭后,两人的关系也走上绝路。

白灵痛斥国民军队残害异党,然而共军也在铲除奸细的过程中宁杀一百不放一个,白灵也就是在这场清查活动中无辜葬送性命。

兆海本应去抗击日寇,结果却在绞杀共军的活动中身亡。

两个热血的年轻人没有将热血抛向心向往之的神圣战场,而是死在当权者自私丑恶的野心下。

《白鹿原》中体现关中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特别多,涉及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等层面。

篇幅所限,本文只对������白鹿原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进行整理,并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和解读。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中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实体性文化传承。

物质民俗文化作为可感知的、具体实在的文化事物,是整个民俗文化大系统的基础。

地理的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主体。

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东郊灞河、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

它雄踞关中腹部,而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土地肥沃,农产富饶,人口众多,号称“八百里秦川”。

白鹿原的人文价值

白鹿原的人文价值

白鹿原的人文价值白鹿原是一部以山西平遥为背景的小说,由陈忠实所著。

小说以白鹿原为主要背景,讲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白鹿原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作品。

首先,白鹿原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如婚姻、家庭、宗教信仰、封建礼教等。

这些描绘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白鹿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鹿原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如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白鹿原的社会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些变革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也让人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白鹿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善良、勇敢的一面,也有自私、残忍的一面。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同时,它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描绘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的小说,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还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白鹿原村民的视角,描绘了农村社会的贫困、不公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勇气和牺牲。

在小说中,白鹿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他既代表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命运和希望,也代表着人类内心的美好和信仰。

他的成长历程贯穿了整个小说,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最后的成熟和坚定,他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成长,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在故事情节方面,《白鹿原》也是一部独具匠心的作品。

作者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社会的真实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许多富有诗意的意象和象征,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从文学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真实而生动。

同时,《白鹿原》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价值的追求。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还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白鹿原》是忠实历时六载所完成的一部巨作。

1998年获得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评论家寨称之为“扛鼎之作”。

[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在当代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对《白鹿原》的诸多评论中,多与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比较。

诚然,前者对后者在艺术形式面的借鉴有目共睹,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承认的。

但是,我认为,拨开艺术表现手法、结构、语言等表层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应该是孕育这朵奇葩的肥沃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也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

而且,忠实在被问到关于如构思《白鹿原》的文化意蕴时也这样说道:“所有思考中,如表现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文化情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是一个重头问题……写《白鹿原》,我正是想描述出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运行的状态,揭示出民族深层的演变情况,而这又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2]再结合《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也就不难得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其实是一部民族的文化秘史以及通过家族史来展现的民族灵魂史。

由此,本文拟从《白鹿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话语等表层现象入手,结合中国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及特征,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在的延续性精神进行反思,以期找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根源所在,以及文化在未来前进走向中我们所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地。

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化’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围的广泛性。

人们对文化基本结构和分类的划分,根据研究者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课题的需要,视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而定。

”[3](P4)而中国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我所认同的是江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作的层次划分,即从文化自身的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因为这四个层次完整地体现了文化本身的基本结构。

而且,在《白鹿原》中,沉淀于民族秘史画卷底层的深层文化在以上四个面也分别都有所体现。

所以,要深入挖掘《白鹿原》的深层文化意蕴,我们除了要结合文本外,也还要以此为纲来逐步深入探讨分析。

黄河流域是华夏汉族文明的发祥地。

古代这里水草鲜美,先民们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奠定了文明的根基。

同时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为发达的农业文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而且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东面、南面临海,西面紧挨沙漠和高山,北面是辽阔的大草原,再加上古时候的交通也不发达,使中国大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离,以及长期的闭关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及文化等一旦形成,便很少受到异质文化的侵袭。

而且由于中华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使中国古代的文化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一直走在同时期世界文明的前列。

所以说,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体就成了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式。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济法则,在那样长期不变的经济物质条件下,其政治制度、文化特质等领域必然有所反映且稳定持续发展。

我们虽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绝对性,但其对文学艺术等面的影响还是应该重视的。

《白鹿原》中的经济物质水平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

这在书中写到白嘉轩抱怨那些抱枪的团丁影响了集会时农民用自家生产的白布交换日用品就可以看得出。

虽然东南沿海经济从明末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在20世纪初,地处中原相对封闭的白鹿原上还是那延续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以下的分析很重要。

因为这是《白鹿原》的一个物质文化背景。

农耕文化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与国度的政治制度文化,即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在中国源远流长。

“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4](P61)在这种制度下,上至,下至家庭,无不纳入到这样一套固定的体系中。

宗族文化虽迥异于西的宗教文化,但是一旦形成,中国人对它的虔诚与恪守丝毫不亚于他们对宗教的狂热。

《白鹿原》中,白鹿村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宗族。

按照祖先留下的规矩。

当初原上取了白姓的老大白家就一直是这个宗族的族长。

这也符合宗法制下“立嫡立长”的原则。

所以,《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就是这个白、鹿两姓宗族的族长。

他行使着族长的权威也履行着族长的义务。

他修祠堂、办学堂、立乡约、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大旱、饥馑时带领族中百姓取水、背粮食。

他公正决断,不偏不倚,救济贫弱,为白鹿村赢得了“仁义白鹿村”的称号。

但是他也自觉地维护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度下的礼仪规。

一旦有人触犯它,他会毫不留情的予以处罚,甚至不惜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说他是封建的卫道士也不为过。

祠堂是宗法制度下的特殊产物。

它是族人共同祭拜祖先和商议族事的地,是宗族文化演绎的场所。

里面浓缩了中国宗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白鹿村的祠堂和这个村子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很古很古的时候”。

甚至没有年代的确定性。

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宗族观念和文化的根深蒂固和由来已久。

在《白鹿原》中,多次提到的祠堂除了有它最初的功用外,它还是一个学堂,儒家正统宗族文化中孕育出了白孝文、白孝武这样未来的族长,也培养了鹿兆鹏、鹿兆麟这样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和军人,和曾经是原上的叛逆者可最终“学为好人”的黑娃,还有白鹿精灵的化身——白灵这样一个白鹿原的反叛者。

在《白鹿原》中,它同样还是历史上演的一个小舞台。

大至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事件,小至宗族部的纷争,在这里你都能看到。

作者就让这浓缩了传统文化特质的祠堂负上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的使命。

再说文化层面中的行为文化。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定势。

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的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或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一定的行为文化是一定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观念文化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反映。

”[5](P6)中国地处北半球,太由南向北斜照山川河流,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即“阴阳”的说法,这成为人们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工具,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进而影响到各个面。

所以,《白鹿原》中的行为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譬如其中关于“阴阳”、“风水”的描写:有鬼了要请阴阳先儿来捉鬼,捉住的鬼被装在“红布蒙口扎紧了脖颈的瓷罐里,且那蒙口的红布不断弹动,像是有老鼠往外冲撞”。

然后要用滚水把它煮死再焙干;白嘉轩连娶六房而六房却都相继死去,他请风水先儿来看宅基地和祖坟的风水,一旦发现了白鹿精灵显灵的地,即使有违“仁义”也要不择手段的据为己有。

为的是确保人丁兴旺。

这种风俗习气即使在中国农村的今天亦可见到。

更不用说文本中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

例如各个村庄农忙过后的“忙罢会”,请戏班子唱戏;清明节原上不分大小打秋千的风俗;原上大旱,全村百姓跪在忠义化身的关公像前祈求显灵,而不像其他地求雨要求龙的习俗。

以及有着关中文化神秘色彩的赶棒槌会。

“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旦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思想、学术以至这个对地的民风、民俗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大的。

”[6]《白鹿原》中除了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精华体现外还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从作者创作该文本的目的就可见一斑。

作者创作《白鹿原》的雄心,是要写成一段“民族的秘史”,这也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

忠实是人,其创作《白鹿原》的重史目的,自觉的追求史诗效应跟其生与斯长于斯的关中这块土地的文化传统有关。

故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而重视历史,注重以史为鉴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传统。

写史的传统在两汉时期达到极大的辉煌。

它的两个代表人物,西汉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

司马迁以其伟岸的人格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太史公书》)为后世文学史学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后人称其为“无韵之《离骚》”。

而班固的《汉书》亦因其谨而著称于世。

史诗般的巨著,“写出一本两本聊以自慰死后可以垫棺做枕的书”,是促使作者创作的最初动力。

而这在关中地域文化史上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传统。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当代地的小说家中,始于柳青、杜鹏程,迄于忠实的史诗效应的追求,其渊源可以直溯到两汉。

亦如关于白鹿原的得名,可以久远到像《创世纪》中的“诺亚舟”那样。

可见,作者在《白鹿原》中关于民俗民风的描写无非也是想从另一个侧面来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广泛性和深沉魅力。

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二《白鹿原》中所反映的精神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表层的精神文化譬如《白鹿原》中多关于鬼魂现象的描写,这在中国司空见惯。

儒、释、道的兼容并蓄,使神仙和圣人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而鬼魂都居住在十八层地狱,鬼魂通常都是恐怖的,是人的对立面。

因为中国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重人伦,轻鬼神”的文化特质。

譬如《白鹿原》中的田小娥的鬼魂一出现就引起了原上的瘟疫。

而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鬼魂仍旧像活着一样和亲人自由交谈的现象。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忠实在《白鹿原》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其所要表达的容的,也是扎根于深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中的。

《白鹿原》中的深层精神文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即“儒”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白家,独尊儒术”,使文化大一统,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亘古不变的权威地位。

经子的创始,孟子、荀子的发展的儒家伦理对中国文化的浸润,形成了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

在《白鹿原》中,白家首先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典型的儒文化家庭。

体现着儒式家文化,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7]的重人伦的稳固的家庭伦理秩序。

同时我认为,要深入分析一个文本中的文化意蕴,除了透过人文景观、风俗礼仪等表层现象来分析外,更不能忽视的是文本中的人物性格。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透过这种复杂,我们才能更加全面深入的体味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分析《白鹿原》亦不例外。

首先说白嘉轩。

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凡人,但是他所恪守的“耕读传家”的家训是拜他所认为是圣人的姐夫关儒先生所赐。

他是个农民,遵守的却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知识分子的道德信念“学为好人”。

在与农业文明相关联的传统民族精神、性格中的勤劳、节俭,刚强有为、自强不息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他勤劳自守,把劳动视为生命的第一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