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白鹿原_中的文化意蕴

合集下载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一部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家家族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的小说。

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多样,既有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政治思潮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本文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学特色四个角度,探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白鹿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陕北的乡土文化。

小说中描绘的白家家族,其家规家训、教育制度、家族祭祀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陕北方言也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方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白鹿原》中所采用的陕北方言正是代表了汉语方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历史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最为频繁、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阶段。

《白鹿原》恰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小说中的角色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三、社会变革《白鹿原》所描绘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现代化进程。

小说中的白家家族和陈家滩等村落社区都经历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白鹿人群是从中国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的缩影。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最终白家家族、陈家滩社区和身处其中的部分人物终于迈向了现代化与现代思想。

四、文学特色《白鹿原》在文学特色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着写作风格的特点。

作者鲁迅曾评价《白鹿原》为“最具张力的乡土小说之一”。

此外,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独特之处。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多,但这些形象都是精细而深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背景。

从人物的生命轨迹看《白鹿原》的文化蕴涵

从人物的生命轨迹看《白鹿原》的文化蕴涵

从人物的生命轨迹看《白鹿原》的文化蕴涵许丹成(女)(湖州师范学院初教系讲师,浙江湖州313000)摘要:《白鹿原》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朱先生作为文化精英,能清醒地进行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适时转换;白嘉轩主要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鹿子霖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

在传统文化面前,黑娃糊里糊涂地反抗又回归,白孝文则经历了从皈依到反叛再到假回归的过程。

从以上几个人物的生命轨迹中,可以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可以悟到人、文化、社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鹿原》如同一枚回味深长的橄榄,它那深广而丰厚的文化意蕴耐人咀嚼、引人深思和遐想。

作品以简约的笔墨勾勒出的原、山、水和秦地风物、民俗、口语都生动地反映了特定的地域风情,渲染了特定的文化氛围,为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和广阔的背景。

穿插在作品中的争夺风水宝地、求雨、“闹鬼”、白鹿的隐现等神秘故事,则营造了神秘氛围,表现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神秘文化,使作品呈现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白鹿原》所塑造的各色人物都呈现了各自的文化心态,朱先生、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娥等人的生命轨迹则发射着独特的文化信号。

本文试从人物的生命轨迹这一角度,对《白鹿原》的文化蕴涵作一些阐述,以便更好地解读作品、鉴赏作品。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

“五四”时期,由于受当时激荡不已的现实生活和文化启蒙的外在功利性(政治性、革命性)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如陈独秀、胡适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平心静气地、理智而全面地考察和理解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而要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则需要理性的学术态度。

①Ⅰ作家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体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显得格外沉着和练达;其中透露出的当代文化意识显得格外鲜活、健全。

《白鹿原》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和这种积淀在生活实践中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启迪人们在作品所演绎的故事中、在人物的生命轨迹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封建文化的糟粕Ⅱ。

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

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

擀 杖在案上擀 面片,半世 瞎眼的老 汉睁着光 亮亮的眼睛端看 筛子拣取 麦子里混杂的沙粒 ,秃子老二 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 ,歪嘴斜 眼的_  ̄- k - ) b 变得 鲜若桃 花 ……这 就是 白鹿原 。
显然 , 小说 中的核 心意 象 “ 白鹿 ” 就 象征 着 中国传统 文化 精神 价值 。 虽然有些 空灵 或含 混, 但较 为 明确 地 指 向了传 统 的儒 家文化 , 所 以一直在 民 间社会 被百姓 向往 着 。 陈 忠实 在 《 白鹿 原 》中通 过典 型人物及 主要 故事情 节 的描述 , 与象征 的表 达 互为 表里 , 共 同昭示 了白鹿 意 象所蕴涵 的深 层意蕴——
祥、 幸 福的象征 , 是 白鹿原 的精 魂所在 。
《 白鹿 原 》 描 写白鹿 的传 说 : 很 古很 古的时候 ,这 原上 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 白毛白腿 白蹄 ,那鹿 角更是 莹亮剔透 的白。白
鹿 跳跳 蹦蹦像跑 着又像 飘着从 东原向西原跑去,倏 忽之 间就消失了 。庄稼汉们 猛然发现白鹿 飘过 以
展发 皇 的地 方。 传 统 文化 源 远流 长 , 儒家 文化根 深 叶茂 , 在 白鹿 原 上形 成了代 表 中华 民族 文化—— 心 理 结 构 的深厚 积淀 。 特 别是 自北宋 张 载创立 “ 关 中”以来 , 历代 关 中大 儒 的出现 使得本 地 的传统 文化 愈 加 厚重、 丰富 , 对 当地人 的性 格 、 心理、思想都产 生了巨大 的渗 透 和侵 染作 用 。“ 文化 , 特 别是 地 域
称“ 长寿 山”“ 首 阳山” ; 汉 文帝灞 陵位于塬 上 , 故 亦称 灞 陵原 。 又 因居灞 水 ( 灞河) 之上, 古代又 称灞
上 。白鹿 原 名字的来 源据 《 后汉书 ・ 郡 国志 》 载 :“ 新丰 县西有 白鹿 原 , 周 平王时 白鹿 出。 ”《 水经 注 》

《白鹿原》: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白鹿原》:揭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白鹿原》: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白鹿原》:揭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白鹿原》: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

这部小说以20世纪初至现代中国的一个小村落为背景,通过家族兴衰、战乱动荡的历史背景,展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

小说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舞台,通过描述白鹿村白姓家族的兴衰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生动而丰满,他们的成长经历、人生选择都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命运。

陈忠实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发展。

《白鹿原》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

首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

小说中,男女之间的婚姻被家族权力所左右,个人的感情和幸福往往被牺牲。

这种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影响,凸显了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约束。

其次是对土地的依赖。

白鹿村的命运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这种对土地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农耕文化的尊重。

同时,《白鹿原》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中的许多痛点与问题。

在小说中,农民阶级长期被封建地主压迫,生活艰辛。

同时,国家、战争、政治和利益的纷争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波折。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社会不公与动荡,以及人们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此外,《白鹿原》还反映了中国社会及其人民的韧性和活力。

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白鹿村的人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与时俱进,逐渐树立起新的工商业构架,带动整个村落的繁荣。

这种勤劳、聪明的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教育和工作的追求,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

综上所述,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宝藏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白鹿村白姓家族的兴衰史的描写,小说中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同时,小说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土地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不公的问题。

然而,小说中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活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智慧和勇气。

《白鹿原》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晋北平原一个地主家族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故事,展现了乡土文化在其中的丰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一、地理环境与物质生活《白鹿原》发生在中国晋北平原的农村地区,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当时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反映了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土地对人们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产生的影响。

二、家族观念与传统价值《白鹿原》以陈忠实自家历史为基础,强调了家族观念在当地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说通过多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血缘纠葛的关系,展现了传统家族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亲情、尊严和荣誉更加凸显了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

三、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白鹿原》中还反映了晋北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庙会传统的热闹场景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等等,展现出晋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

四、语言表达与方言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方言来表达角色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直接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生活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白鹿原》跨越了几十年时间,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改变,呈现出人们生活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改变与演进。

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文化在现代时代背景下的消退,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的差距和矛盾。

综上所述,《白鹿原》通过多个方面的描写和展示,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乡土文化对晋北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成为小说中既具有独特性又富有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白鹿原》在形式和内容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摘要: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获得茅盾文学奖。

小说的文化内涵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是都是值得称道的。

从形式上看,作者陈忠实是在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写历史的本来面目,即以文化的复杂状况来展示历史。

纵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制约和影响白鹿原这块土地上的人物行为的恰恰是这样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因素,即宗法观念、性、权势和宿命预言,小说的情节是在这些不同角色,不同色彩的文化推动下得以发展的,也正是这些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在推动着那些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白鹿原;文化内涵一、从形式上看,作者陈忠实是在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写历史的本来面目记得陈忠实曾经说过:“创作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一种展示。

一百个作家就有一百个独特的艺术体验。

所以社会才呈现多种流派的主义的姹紫嫣红的景象。

”作家要深入生活,直接到基层去体验、感受生活。

这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作家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那时候提倡的是作家直接到生活的某一具体场地去深入体验,比如到农村、到大工厂、大工地,现在仍有一部分作家这么做,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白鹿原》就是很好的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种的展示。

(一)人物凝聚白鹿原宗法文化古老的白鹿原伫立在关中平原上,是那样的古朴。

在这块宁静的土地上,从清末民国到建国五十多年来,一阵阵时代的狂风暴雨掠过白鹿原。

它经历了一次次震荡与恢复,而且使白鹿原的人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作者摆脱了以简单阶级图解人物,以阶级斗争揭示人类的命运历史的思路。

他描写的历史人物,不是游离于人物自身的性格的标签式的人物,而是一群凝铸着白鹿原宗法文化传统的人物形象。

(二)白鹿原的“民族秘史”是民族发展的缩影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白鹿原》是忠实历时六载所完成的一部巨作。

1998年获得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评论家朱寨称之为“扛鼎之作”。

[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在当代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对《白鹿原》的诸多评论中,多与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比较。

诚然,前者对后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借鉴有目共睹,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承认的。

但是,我认为,拨开艺术表现手法、结构、语言等表层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应该是孕育这朵奇葩的肥沃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也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

而且,忠实在被问到关于如何构思《白鹿原》的文化意蕴时也这样说道:“所有思考中,如何表现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文化情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是一个重头问题……写《白鹿原》,我正是想描述出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运行的状态,揭示出民族深层的演变情况,而这又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2]再结合《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也就不难得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其实是一部民族的文化秘史以及通过家族史来展现的民族灵魂史。

由此,本文拟从《白鹿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话语等表层现象入手,结合中国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及特征,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在的延续性精神进行反思,以期找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根源所在,以及文化在未来前进走向中我们所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地方。

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化’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围的广泛性。

人们对文化基本结构和分类的划分,根据研究者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课题的需要,视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而定。

”[3](P4)而中国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我所认同的是江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作的层次划分,即从文化自身的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蕴

丝 路 视 野一、挽歌式的情调——儒家文化的没落在《白鹿原》中,白嘉轩作为族长,是传统文化培育出的正统人格的代表。

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勤劳艰苦、乐善好施、善待长工、严于律己,赢得了极大的威信。

如施舍寡妇、资助黑娃读书,领导“交农事件”;带领众人求雨;修祠堂供奉祖先亡灵;办学堂启发民智民慧;不给孩子白灵裹脚,折射出人性温情的一面,破除一些过于陈腐的观念;替死刑的黑娃求情等,都体现出白嘉轩仁义善良的一面,是传统儒家文化与宗法制社会熏陶下的典型代表。

而儒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先生,这位堪称圣人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模式,是半人半仙理想化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淡泊名利、胸怀天下。

撰乡约、禁鸦片、教学生、退清兵、救黎民、发舍饭、编县志、号召抗日等,如此高风亮节、悲天悯人,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下中国儒士风范。

可以说,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正代表了传统儒家文化所有的精华。

同时,又没有固守“忠君”的陈腐思想,多少带有一些现代知识分子的“民主”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重视“家国观念”、重视“仁义礼智信”的背后,却有忽略生命个体情感、欲望的内在缺陷,封建阶级对人思想的控制,便是用“三纲五常”的腐朽思想,在民间宗法的土壤里,进一步外化为“乡约”“祖训”“伦理”“祠堂”等,规范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束缚人的精神、压抑欲望、戕害人性。

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宋明理学将儒学极端化,荼毒于天下、扭曲灵魂、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二、“宗法制”的维护与瓦解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家族依据血缘关系所分配部分国家权力,以便利于王朝世袭统治和家族内部团结,宗法制是宗族制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宗法制则逐渐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再追经典《白鹿原》终于领悟到了深藏不露的文化内涵

再追经典《白鹿原》终于领悟到了深藏不露的文化内涵

再追经典《白鹿原》终于领悟到了深藏不露的文化内涵追剧,当然就要追经典。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要有神仙般的演技,还要有文化、民俗、底蕴。

唯有这样,才得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因为时光的变迁而不惧魅力。

以此标准来衡量,近几年,能信手拈来的好剧,也就寥寥,《白鹿原》算是其中之一。

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的黄土地之上,老戏骨的助阵,让当年屏幕上刮起一股关中风情的旋风。

金黄的麦田、连绵的山丘、颠簸行进的马车、白雪覆盖的黄土地、安静矗立的牌楼……一幅幅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原汁原味的《白鹿原》扑面而来。

当然,对这部剧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剧里表达的对中国传统酒文化的传承。

《白鹿原》讲的故事,其实也算是民族历史。

白鹿原的老人过生日要喝酒;娃们结婚要喝酒;朋友相聚要喝酒;铁哥们交心要喝酒。

有时通过喝酒解决了问题,有时通过喝酒误了事儿。

这不管是什么场合下的酒,对于剧中的主人公来说,酒品见人品。

鹿子霖曾是酒鬼,喜欢喝热闹酒,白嘉轩喜欢喝清淡酒,没有喝多过的白嘉轩,从来干不出鹿子霖喝多了干出来的那些事。

鹿子霖在酒桌上活成了另一个自己,白嘉轩上了酒桌还是自己。

酒品迥异,白鹿两家的结局也就迥然不同。

无论是喝酒,还是为人处世,关中人的豪迈性格点点滴滴都跃然荧幕之上。

而这样的一份大气与豪爽,透过剧中的风情、人物、甚至道具——西凤酒,也能直透屏幕,击中观众的内心,感受到其中最原始动人的生命张力。

《白鹿原》中的主人公喝着西凤酒,剧中关中人的精神气质和西凤酒的'魂',还真是不谋而合。

这,刚好也是西凤酒的精髓所在——集酿造工艺之大成,但却质朴而丰满润和。

也正是因为彼此间的相通,在这片挚爱的黄土地上,才能将浓烈的醇酒与情怀一饮而尽。

这份挚爱,恰恰就是对'根'的执着与爱恋。

《白鹿原》的寻根主题,主要就是精神和心灵的寻根,就是这种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才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髓。

主人公饮酒也好,生活也罢,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朴实的乡村习俗、慎独隐忍的儒家精神。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中国乡村社会的小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现状和传统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的不仅是庄稼,更是丰富
多彩的中华文化。

白鹿原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传统文化之一就是婚姻制度。

小说中,婚姻不再是单纯的互相生儿育女,而是一个牵扯着家族财产和荣誉的
重要事件。

婚礼时,男子必须要送龙凤蛋、大肉、大酒等许多珍贵的
贺礼给女方家长,表示自己家族富有。

女方必须做到防止嫁错郎,在
和男方母亲商量后进行比对,以免从此跌落蹩脚的家庭。

除了婚姻制度,白鹿原还描写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敬神、求神、
祭祖,是白鹿原村民一年四季必做的事情。

每逢农历节日,村民都会
在庙里祈祷一番,希望能够得到神佑,收获丰收。

同时,还有祭祀祖
先的习俗,村民需要在祖坟前供奉祭品,以示对祖先的敬仰。

除此之外,白鹿原还描写了当时的文学艺术。

小说中,村民们会
唱山歌、说大话、讲笑话,一边劳作一边娱乐,让生活更加有趣。

同时,在农忙之余,他们还会组织传统的戏曲表演,如京剧、徽剧、越
剧等,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在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忽略,它成为了当地人生活
中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在今天,白
鹿原的传统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它告诉我们要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也要注
重创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山西农村为背景,通过近百年的变迁,描绘了一幅家族兴衰和社会变革的画卷。

在小说中,儒家文化贯穿始终,表现出了其丰富的二重性。

儒家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对这一二重性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白鹿原》这部小说。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体现出了其亲情关怀和家族观念。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儒家典型人物,如白嘉轩、白嘉石等,他们尊崇孝道、忠义之心,对家族有着深厚的情感。

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儒家文化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

儒家文化对于礼教的重视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人物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遵循着各种礼仪规范,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儒家文化的二重性也体现在小说中。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束缚和传统道德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揭示。

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所追求的忠孝,有时也会被个人的私欲所左右。

白嘉轩为了私欲不惜背叛朋友,最终导致家族衰落;白嘉轩为了权力地位,不惜与弟弟白嘉石分道扬镳。

这些人物的形象既展现出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孝道忠义,又反映出了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境。

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在小说中也遭受到了现代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儒家观念在小说中日渐式微。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家文化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文化所体现出的二重性更加凸显,其传统价值和当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发明显。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体现出了丰富的二重性。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有着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性。

对于这一二重性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白鹿原》所揭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是由陈凯歌执导,基于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

影片主要围绕着白鹿原上的一个家族展开,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民俗文化。

以下是对影片中民俗文化的分析:
家族观念和传统礼仪
影片中家族观念和传统礼仪是重要的民俗文化元素。

白鹿原上的家族结构紧密,尊重家族传统,对祖先和长辈的尊重和纪念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中,家族长辈的生日、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和活动得到了详细的描绘,表现出家族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乡村婚礼和葬礼
婚礼和葬礼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仪式,也是影片中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景。

影片中,婚礼和葬礼的场景都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包括婚礼上的闹洞房和彩礼、葬礼上的哀悼和吊唁等。

这些场景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和婚姻的态度和认知。

土地与农业文化
白鹿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和农业文化是该片的重要元素。

影片中描绘了农村的耕种、收获、繁衍等生活场景,并通过这些场景反映了当地人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农村文化中对于土地资源的争夺和不公现象,展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

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
影片中还涉及到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如神像、佛像、儒家经典等,这些文化符号反映了当地人的信仰和文化认同,表达了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白鹿原是陈忠实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从一个小村庄的白鹿原出发,以白鹿村为中心,通过讲述一系列家族秘闻、情感纠葛和种种矛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以下是关于《白鹿原》中几个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

首先,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小说描绘了白鹿村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比如,白鹿村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生计来自耕种和养殖。

这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特点,即以农业为基础,尊重自然,谋求与自然和谐。

此外,村庄的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村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村民们通过祭拜神灵来寻求庇佑和祈福。

其次,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特点。

小说中的白鹿村是一个由曹家和杨家两大家族组成的社会结构。

白鹿村的人们对于家族的忠诚、尊敬和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家族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也是小说情节的核心。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即家族是社会的核心单位,维系着社会秩序和稳定。

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缺陷和问题,也揭示了家族文化中延续着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乡村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婚嫁、丧葬等重要场合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小说中描写了曹家将军的家族婚礼,以及后来鲁镇的婚礼。

这些婚礼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文化和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此外,在丧葬方面,小说中的白鹿村也有一套完整的传统仪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最后,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伦理的关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地,他们的行为折射出了爱情、友谊、忠诚、正义等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关怀。

比如,曹妃甸凭借持之以恒的爱情捍卫了曹家的贞操,曹秀才大义灭亲为村民身心福祉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人物塑造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真理和善良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白鹿原》的中庸之道

《白鹿原》的中庸之道

《白鹿原》中处处体现了中庸之道,主人公白嘉轩以德治族、以德立村、以德服人,对人对事都极为公道公平,且心怀仁慈,讲求中庸之道,崇尚儒家思想。

在小说中,白嘉轩传承了儒家思想,并将其融入到了为人处世之道中。

他与长工鹿三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一起商量事情,并让自己疼爱的女儿拜鹿三为干大,这种相处方式使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刻的默契。

《白鹿原》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情节,展示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

中庸之道并非高深复杂的思想,而是根植于农耕文化之中,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深深烙印在本地民众的心中,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摘要《白鹿原》作为一则民族寓言,它通过大篇幅的描述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的生活,以小见大,来反映中国民众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这看似是一部家族史,实则为一部波涛汹涌的民族史。

作者希望借此来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传统文化,从而唤醒了世人对中国最本真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族寓言的文化意义:一、解读“白鹿”等代表性意象;二、剖析《白鹿原》中的种种传统文化;三、阐释《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宗法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失落的文化意义,这使得《白鹿原》这部巨著愈发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鹿原》,反思民族文化的意义,从而探寻民族与历史的未来。

关键词: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引言《白鹿原》的开篇引用的是巴尔扎克对于小说的评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部著作借用关中平原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起伏不定的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这便是中华民族在那段沧桑岁月的秘史。

在《白鹿原》这部民族寓言中,陈忠实用地道的关中特色方式再现了那一段波涛汹涌的民族史及革命史。

这部民族寓言蕴藏着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能量,其丰富程度令人咂舌。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数千年来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而且不曾长期中断,即便到当今,它也深深影响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有人曾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为何不曾中断,从以嫡长子继承制等为代表的宗法制到中国梦,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宗法文化不仅不曾中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本中的“白鹿精魂”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典型例子。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完美诠释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借此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无情地碾过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历史英雄,同时也碾过了民族文化,当今的民族文化现出缓缓流失的迹象。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描写了20世纪初山西平遥地区一个缩影下人民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小说以平遥白鹿原为背景,全书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阐释。

一、白鹿传说文化《白鹿原》描绘的主要背景是平遥白鹿原,在这片神奇的草原上,有一个传说:当年王爷巡视时,有一只顽皮的白鹿跳来跳去,一不小心被箭射中,倒在了草地上。

为了平息民怨,王爷下令将白鹿的躯体安放在青松之下,于是这座白树也叫惨树。

《白鹿传》中曾写到:“这白鹿何尝无穷年,只因曾一受弩的创伤,于是就栽在这海晏柳暗的野石之上,以后不论冷天猛暑,便是几千年,它依旧冷静地绿荫荫地树在那里。

”这个传说成了白鹿原地区的一个独特文化符号,它体现了民众对自然、生命和希望的敬畏和追求。

小说中,白鹿成了草原上平民老百姓的信仰,他们在这里祈祷,祭奠,渴望能够得到保佑。

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并不陌生,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二、民俗文化小说中还涉及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郊祀、绣球、酒令等等。

郊祀是古老的祭祀活动,是尊敬天地神灵的表现。

而“绣球”则是中国北方特有的婚俗,主要是新娘夺取新郎手中的“绣球”来表示贤惠和慧,同时也是告别家庭和进入新生活的象征。

酒令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文娱活动,如“三杯不换,敢问青天”、“五岳尽描”等等,既富于诗意,又能表现出人的聪明才智。

在小说中,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充分展现了白鹿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体验,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三、封建文化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封建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展现。

男尊女卑、婚姻成全、等级森严、庶民疾苦,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缺点,也是小说中所描绘的现实。

在小说中,贡院的推选和买官卖官等封建余孽,成为造成人民苦难的主要原因。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小说,小说描绘了中国北方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

其中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等角度,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儒家文化呈现出了其正面的一面。

小说中,白鹿原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聚居区,农民是白鹿原的主体。

他们遵循着儒家的道德规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崇尚正直和忠诚。

他们世代种田,崇尚稳定和和谐,将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代代相传。

在小说中,儒家文化也展现出了其阴暗的一面。

白鹿原的家族血亲关系错综复杂,兄弟间的纷争、婚姻关系的混乱、世代之间的仇恨,都暴露了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和腐化。

人们为了家族的利益,不惜违背儒家的伦理道德,甚至违背了法律。

这种以家族和利益为中心的情感和行为,既是小说中悲剧命运的源头,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局限。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儒家文化也呈现出了二重性。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莫大、巴家和代表官府的吴少安等,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中长大的。

他们不仅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了儒家的原则。

他们努力追求仁义道德,秉持忠诚和正直的品质。

他们代表了传统儒家文化中优秀的一面,是小说中力量强大的正面形象。

儒家文化的另一重性也在这些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面临着利益和道德之间的冲突,面对家族的命运和个人命运所做出的选择也显现出儒家文化的局限。

他们往往被家族的血缘关系所束缚,不敢违背家族的意愿,甚至违背自己内心的本真,导致了自身的悲剧和家族的衰败。

儒家文化在这些主要人物的塑造中,既是他们力量的源泉,又是他们命运的枷锁。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儒家文化呈现了一种二重性。

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对人的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对自由意志和个人命运的压制和束缚。

对于儒家文化的正面和阴暗的刻画,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样,引发了读者对儒家文化的思考和讨论。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白鹿原》是近年来中国严肃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空里,演绎着关中地域的一个平原区、两个家族,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拼杀搏斗,恩怨情仇,是一部凸显民族秘史的现代乡土历史小说。

《白鹿原》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读者与评论者的广泛关注,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本文就试着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文本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作为小说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先是通过神话显现出来,在隐含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神灵崇拜等先民集体无意识的同时,引导着读者在惊奇和恍惚的复杂感受中慢慢接近另一个幽暗而本真的生命世界。

文本之初,白鹿意象就通过神话传说出现在读者面前,继而文本中白鹿意象的不断重复出现则表明这个神话传说不仅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而且那个“白毛白腿白蹄白角"拯救世人苦难的“白鹿”更是通过代代口耳相传而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白鹿”已不再是动物界中那个美丽的动物,或者作为部落标记的图腾符号,而是拯救苦难的美的神灵。

它至善至美、顽强坚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由于“白鹿”的出现总是给人们消灾降幅、带来希望和理想,使人们感到有如吉星高照,从而它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希望之星和理想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白鹿”这一古老的原型意象实际上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社会理想的化身。

在《白鹿原》一书中,“白鹿”作为一种有这个特定意义的符号正面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作家借白嘉轩为叙述视角,述说白嘉轩在大雪天早晨在鹿子霖的“人”字号坡地上发现了一株怪草,后画给朱先生看,朱先生一语道破真相,之后就插叙白鹿原上关于白鹿的传说;第二次是白灵死后魂化为白鹿托梦给亲人;第三次是朱先生去世之后,朱夫人在幻觉中看到一只白鹿自院中腾空消逝。

白鹿是一代代农民心中和平、安乐和吉祥的象征,白鹿所到之处便是一片桃花源一般的太平盛世。

在中国农业型文明进化历程中,灾难深重的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基本生存问题,他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安居乐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学 评 论
《白鹿原》 中的文化意蕴
◎姜 丹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 陈忠实在 《白鹿原》 的创作感言中曾说:"当我第一次系统审视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时, 又促进了起初的那种思索进一步深化, 而且渐入理性境界, 甚至连'反右 '、 '文革'都不觉得是某一个人的偶然的判断的失 误或是失误的举措了。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 复壮过程中的必然。这是一个生 活演变的过程, 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从清末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所有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都是这 个民族不可逃避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白鹿原型意象不仅凝聚着民族文化的记忆,而且在代代承传中不断被 赋予新的历史内容, 它作为体现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内涵的象征,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精神涵义。 关键词 白鹿原 文化意蕴
的实现而已。 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朝的统治, 而且 其带来的外来先进文化对儒家文化传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冲 击。这一冲击波传到地处关中的白鹿原上, 必然晚到了几十 年, 然而所带来的影响毕竟也不可避免地呈现了出来。鹿子 霖即代表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势力向传统的儒家文化 发起了挑战。鹿子霖承受着父辈商业文化的影响, 逐步背离 儒家 “仁义为本” 的立身准则, 转而追求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 足, 任由私欲膨胀。这种人生道路的失败意味着历史对于片 面追逐个人利益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潮的否定。 历史向前发展, 建设新的理想文化的任务落到了新一代 身上。进城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白灵、 鹿兆鹏等人就是这股新 的文化力量的代表。他们不约而同地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他们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 走出了宗法祠堂, 走出了白鹿 原, 为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而奋斗。但是二人却落得悲惨 的下场: 白灵因党内斗争被活埋、 鹿兆鹏因解放战争而下落不 明。从文化建设角度来审视, 他们的人生悲剧意味着建设新 的理想文化还会遭遇历史的曲折, 但他们却仍然代表着历史 前进的方向。 陈忠实曾说: “一个民族的发展充满苦难和艰辛, 对于它 腐朽的东西要不断剥离, 而剥离本身是一个剧痛过程。…… 我们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许多腐朽的东西有很深的根基, 有的 东西已渗进我们的血液之中, 而最优秀的东西和新生的东西 要确立它的位置, 只能是反复的剥离, 所以, 我们这个民族就 是在这样一种不断饱经剥离之痛的过程中走向新生的。 ” 在剥 离和痛苦中走向新生的文化观念, 正是他选择白鹿原型意象 的深刻寓意, 是作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于文化反思的一种 回答, 是作家对当代文化发展做出的具的 《白鹿原》 创作时间是在 1987 年到 1992 年。 在 这一历史时段当中, 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 化。 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 西方文化 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大量引入, 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 点和研究思路, 比较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研究, 历史文化研究, 以及新儒学的探索, 在 80 年代中期直至 90 年代, 一潮高过一 潮。 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福克纳、 哈蒙契尔, 这使中国作家 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 在这文 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 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 反思, 对人生目标的重构, 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 他要写一 部压轴之作, 用关中农村的话说, 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 “枕头” 。枕头工程从起动到竣工, 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 之中。文学的潮涌, 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 新方法, 文化 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解、 新思考。在 20 世纪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的中华大地上, 代表不同时代、 不同 文化的人物身上, 必然有多种涵义的 “白鹿” 在碰撞和较量。 通过行行色色的文化思潮的冲撞和纽结, 是否有可能出现一 种体现新时代大多数国人主要愿望的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即理 想人格呢?换句话说, 是否可能出现一个既承载着历史文化内 涵又符合新时代文化审美理想的新 “白鹿” 呢?这正是陈忠实 通过几十万言的 《白鹿原》 向人们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 依笔 者看来, 陈忠实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那就是继承传统文化 中有生命力的因素, 吸取多种文化思潮的合理成分, 重新熔铸 新的民族文化之魂。 这种新的理想人格的象征物仍然可以是 灵异的白鹿意象。 传统儒家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深深地凝结 在白嘉轩、 朱先生等人的身上。 他们在太平盛世或乱世中, 或 积极入世或明哲保身, 都是基于对自己所信奉的儒家道德、 仁 义信条的毫不动摇。也正因此, 白嘉轩数十年没让任何人抓 住把柄说过坏话, 朱先生 “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闻逸事, 全 都是与人为善的事, 竟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 。 可时代 是发展的, 这也就注定了强调 “内圣外王” 的儒家文化不可避 免地会在历史进程中被重新认识和审视。 然而处于封闭性宗 法社会的白嘉轩和朱先生, 却不认为儒家文化要适应时代发 展重新阐释, 反而觉得只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不适合儒家理想
2008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3
参考文献: [1]何西来.<白鹿原>评论集・序.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 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 [2] 谢美英, 谢长青.<白鹿原>的原型意象——对白鹿象征意义的 初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杨敏, 赖翅萍. 仁义之德无可挽回的衰落——<白鹿原>中的白 鹿意象及其原型分析.小说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