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文化历史观

合集下载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一部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家家族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的小说。

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多样,既有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政治思潮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本文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学特色四个角度,探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白鹿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陕北的乡土文化。

小说中描绘的白家家族,其家规家训、教育制度、家族祭祀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陕北方言也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方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白鹿原》中所采用的陕北方言正是代表了汉语方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历史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最为频繁、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阶段。

《白鹿原》恰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小说中的角色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三、社会变革《白鹿原》所描绘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现代化进程。

小说中的白家家族和陈家滩等村落社区都经历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白鹿人群是从中国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的缩影。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最终白家家族、陈家滩社区和身处其中的部分人物终于迈向了现代化与现代思想。

四、文学特色《白鹿原》在文学特色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着写作风格的特点。

作者鲁迅曾评价《白鹿原》为“最具张力的乡土小说之一”。

此外,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独特之处。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多,但这些形象都是精细而深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背景。

《白鹿原》: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白鹿原》:揭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白鹿原》: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白鹿原》:揭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白鹿原》: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白鹿原》是中国作家陈忠实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宝藏。

这部小说以20世纪初至现代中国的一个小村落为背景,通过家族兴衰、战乱动荡的历史背景,展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

小说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舞台,通过描述白鹿村白姓家族的兴衰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生动而丰满,他们的成长经历、人生选择都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命运。

陈忠实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发展。

《白鹿原》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

首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

小说中,男女之间的婚姻被家族权力所左右,个人的感情和幸福往往被牺牲。

这种家族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影响,凸显了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约束。

其次是对土地的依赖。

白鹿村的命运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这种对土地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农耕文化的尊重。

同时,《白鹿原》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中的许多痛点与问题。

在小说中,农民阶级长期被封建地主压迫,生活艰辛。

同时,国家、战争、政治和利益的纷争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波折。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社会不公与动荡,以及人们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此外,《白鹿原》还反映了中国社会及其人民的韧性和活力。

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白鹿村的人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与时俱进,逐渐树立起新的工商业构架,带动整个村落的繁荣。

这种勤劳、聪明的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教育和工作的追求,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

综上所述,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拆封中国历史与文化宝藏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白鹿村白姓家族的兴衰史的描写,小说中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同时,小说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土地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不公的问题。

然而,小说中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活力,以及面对挑战时的智慧和勇气。

《白鹿原》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珍宝。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晋北平原一个地主家族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故事,展现了乡土文化在其中的丰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一、地理环境与物质生活《白鹿原》发生在中国晋北平原的农村地区,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当时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反映了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土地对人们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产生的影响。

二、家族观念与传统价值《白鹿原》以陈忠实自家历史为基础,强调了家族观念在当地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说通过多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血缘纠葛的关系,展现了传统家族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亲情、尊严和荣誉更加凸显了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

三、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白鹿原》中还反映了晋北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庙会传统的热闹场景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等等,展现出晋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

四、语言表达与方言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方言来表达角色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直接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生活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白鹿原》跨越了几十年时间,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改变,呈现出人们生活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改变与演进。

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文化在现代时代背景下的消退,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的差距和矛盾。

综上所述,《白鹿原》通过多个方面的描写和展示,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乡土文化对晋北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成为小说中既具有独特性又富有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白鹿原,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这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一、节日庆典白鹿原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各种节日庆典中。

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当晚,村庄的每个家庭都会点亮灯笼,庆祝团圆和新年的到来。

人们还会举行猜灯谜、舞狮子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除了元宵节,白鹿原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共享团圆的喜悦。

二、婚俗习惯白鹿原的婚俗习惯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包括订婚、请红、婚礼仪式等环节。

订婚是婚礼准备的第一步,男方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提亲,并商定婚期和婚礼细节。

请红是指男方送红包给女方,表示诚意和尊重。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新郎则会穿上正装,两人在家人和亲友的见证下,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三、民间艺术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皮影戏和山西梆子。

皮影戏是一种利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影子戏,通过灯光的照射,将剪影投射在幕布上,再由演员配上声音和音乐,讲述各种故事。

白鹿原的皮影戏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吸引了许多观众。

山西梆子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结合了说、唱、念、打、做等元素,常常在庙会和庆典活动中演出。

白鹿原的梆子剧团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传统手工艺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丰富的传统手工艺中。

这里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刺绣、剪纸等。

陶瓷是白鹿原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当地的陶瓷工艺师们通过手工捏塑、刻画和烧制,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瓷器皿,如花瓶、碗盘等。

刺绣是一种以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的手工艺,白鹿原的刺绣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赞誉。

《2024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范文

《2024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范文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篇一一、引言《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重要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历史背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历史主义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白鹿原》中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二、新历史主义与《白鹿原》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多元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的行为和思想构成的,而不仅仅是客观事件的记录。

在《白鹿原》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的命运起伏。

家族、村落、国家等多个层面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三、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在《白鹿原》中,文化与权力的博弈贯穿始终。

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家族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也在不断涌现。

这种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导致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命运的多重交织《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各不相同,他们或悲或喜,或苦或甜,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磨难和考验。

通过他们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新的历史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选择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结论通过对《白鹿原》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权力与命运的多重交织。

小说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追求,以及他们对于命运的无力和无奈。

然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才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美好。

因此,《白鹿原》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解读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的小说,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还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白鹿原村民的视角,描绘了农村社会的贫困、不公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勇气和牺牲。

在小说中,白鹿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他既代表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命运和希望,也代表着人类内心的美好和信仰。

他的成长历程贯穿了整个小说,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最后的成熟和坚定,他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成长,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在故事情节方面,《白鹿原》也是一部独具匠心的作品。

作者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社会的真实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许多富有诗意的意象和象征,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从文学角度来看,《白鹿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真实而生动。

同时,《白鹿原》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价值的追求。

总之,《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还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白鹿原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的瑰宝。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白鹿原民俗文化的起源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据传,白鹿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这个地方,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和庆祝活动来庆祝丰收、祈福和记念祖先。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白鹿原的独特民俗文化。

二、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特点1. 节日庆典:白鹿原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烟花等。

这些庆典活动不仅增加了村庄的热闹气氛,也是居民们传承和宏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2. 民间艺术: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评书、民间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人们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在白鹿原,你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聆听悠扬的民间音乐,感受到纯朴而深厚的艺术氛围。

3. 传统婚俗:白鹿原的婚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婚礼在这里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和社区事件,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仪式包括拜堂、交换婚戒、举办婚宴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仪式感。

这些传统婚俗体现了白鹿原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也是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4. 饮食文化:白鹿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巧。

这里有许多传统美食,如糖醋排骨、豆腐脑、炸酱面等。

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也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媒介。

在白鹿原,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西美食,感受到浓厚的食文化氛围。

三、白鹿原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增加了居民的社交和娱乐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人们通过参预各种庆典活动和艺术表演,增强了社区凝结力,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发展。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中国乡村社会的小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现状和传统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的不仅是庄稼,更是丰富
多彩的中华文化。

白鹿原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传统文化之一就是婚姻制度。

小说中,婚姻不再是单纯的互相生儿育女,而是一个牵扯着家族财产和荣誉的
重要事件。

婚礼时,男子必须要送龙凤蛋、大肉、大酒等许多珍贵的
贺礼给女方家长,表示自己家族富有。

女方必须做到防止嫁错郎,在
和男方母亲商量后进行比对,以免从此跌落蹩脚的家庭。

除了婚姻制度,白鹿原还描写了当时的宗教信仰。

敬神、求神、
祭祖,是白鹿原村民一年四季必做的事情。

每逢农历节日,村民都会
在庙里祈祷一番,希望能够得到神佑,收获丰收。

同时,还有祭祀祖
先的习俗,村民需要在祖坟前供奉祭品,以示对祖先的敬仰。

除此之外,白鹿原还描写了当时的文学艺术。

小说中,村民们会
唱山歌、说大话、讲笑话,一边劳作一边娱乐,让生活更加有趣。

同时,在农忙之余,他们还会组织传统的戏曲表演,如京剧、徽剧、越
剧等,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在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忽略,它成为了当地人生活
中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在今天,白
鹿原的传统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它告诉我们要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也要注
重创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传统文化

《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以鹿兆谦(黑娃) 、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与它之前的历史题材小说相比,在叙事上有其独特之处。

论对文化的反思,作者真切而细腻地展现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对白鹿原人的影响: 从日常生活到人生信念, 从思维方式到处事原则无不打上深深的旧的文化的烙印。

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弘扬。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造、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阐释、添加新的成份。

宗法观念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沉积于民间构成的稳定的社会心理结构。

其主要内涵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核的行为规范。

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禁忌。

其不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生活中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巨大作用,而且久而久之对社会心理也产生一种威压与禁锢。

小说虽然客观地展示出这一观念的文化意义,但实际上的民族秘史除依循于这一观念之外,现实状况仍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于“客观”的反讽。

朱先生以《乡约》呈给白嘉轩,与鹿子霖一起带乡民诵读,是期待一种稳定安宁的生存平衡。

朱先生、徐先生及白嘉轩等人的这一善良愿望,每每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碰壁。

平衡是暂时的,这一文化环境中所固有的阶级矛盾、政治冲突并非能由“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的《乡约》的实施而避免。

阶级利益之间的争斗也非“能御童仆”的宽仁忍耐所能消弥的。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毕业论文

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的解读摘要《白鹿原》作为一则民族寓言,它通过大篇幅的描述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的生活,以小见大,来反映中国民众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这看似是一部家族史,实则为一部波涛汹涌的民族史。

作者希望借此来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传统文化,从而唤醒了世人对中国最本真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族寓言的文化意义:一、解读“白鹿”等代表性意象;二、剖析《白鹿原》中的种种传统文化;三、阐释《白鹿原》的文化意义。

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宗法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失落的文化意义,这使得《白鹿原》这部巨著愈发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鹿原》,反思民族文化的意义,从而探寻民族与历史的未来。

关键词:民族寓言;白鹿原;文化意义引言《白鹿原》的开篇引用的是巴尔扎克对于小说的评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部著作借用关中平原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半个世纪的起伏不定的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这便是中华民族在那段沧桑岁月的秘史。

在《白鹿原》这部民族寓言中,陈忠实用地道的关中特色方式再现了那一段波涛汹涌的民族史及革命史。

这部民族寓言蕴藏着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能量,其丰富程度令人咂舌。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数千年来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而且不曾长期中断,即便到当今,它也深深影响着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有人曾好奇中国传统文化为何不曾中断,从以嫡长子继承制等为代表的宗法制到中国梦,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宗法文化不仅不曾中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本中的“白鹿精魂”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典型例子。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完美诠释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借此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无情地碾过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历史英雄,同时也碾过了民族文化,当今的民族文化现出缓缓流失的迹象。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白鹿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白鹿原是陈忠实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从一个小村庄的白鹿原出发,以白鹿村为中心,通过讲述一系列家族秘闻、情感纠葛和种种矛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以下是关于《白鹿原》中几个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

首先,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小说描绘了白鹿村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比如,白鹿村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的主要生计来自耕种和养殖。

这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传统特点,即以农业为基础,尊重自然,谋求与自然和谐。

此外,村庄的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村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村民们通过祭拜神灵来寻求庇佑和祈福。

其次,白鹿原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特点。

小说中的白鹿村是一个由曹家和杨家两大家族组成的社会结构。

白鹿村的人们对于家族的忠诚、尊敬和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家族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也是小说情节的核心。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即家族是社会的核心单位,维系着社会秩序和稳定。

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缺陷和问题,也揭示了家族文化中延续着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乡村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婚嫁、丧葬等重要场合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小说中描写了曹家将军的家族婚礼,以及后来鲁镇的婚礼。

这些婚礼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文化和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此外,在丧葬方面,小说中的白鹿村也有一套完整的传统仪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最后,白鹿原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伦理的关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但无一例外地,他们的行为折射出了爱情、友谊、忠诚、正义等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关怀。

比如,曹妃甸凭借持之以恒的爱情捍卫了曹家的贞操,曹秀才大义灭亲为村民身心福祉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人物塑造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真理和善良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

《白鹿原》: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摘要:《白鹿原》[1]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他展现了在历史巨变中白鹿原上的真实历史,客观地描写了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和宗法文化,引导着我们从时代、民族、文化的角度重新关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提醒着我们重视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理性地思考问题,把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变成我们这个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

关键词: 白鹿原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宗法文化悲剧二十世纪的历史已经悄然合上了帷幕,但那幕后中国生存状况的悲壮历程却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许多疑问和思考,如果我们不能理性地对待这一悲壮的历史进程,必然会给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带来无谓的尴尬与艰难,会给中华民族的前途带来巨大的悲哀。

1992年,陕西民族作家陈忠实以一部具有历史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白鹿原》,创造了后现代时期严肃文学重获读者的神话。

他站在了时代、民族、文化的角度,揭去了掩盖在历史、社会和人生之上的遮蔽物,从“国民心理、民族精神、灵魂等方面”(蔡葵语)写出了历史演变的真实,表达了一位民族作家对民族命运发展的焦虑和关怀。

现在我将要对这部伟大的作品从文本意义的层面,针对当前文学理论界关于这部伟大作品的不同文本意义的理解及其存在的观点发表一点个人的不同见解,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白鹿原》文本意义的探求与辩驳《白鹿原》这部小说,通过白、鹿两个家族的命运展现了白鹿原上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历史,并通过“白家故经”、“勺勺客遗训”以及白鹿的传说,将白鹿原的历史上溯到遥远的“农耕文明”。

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并非固定地属于某一个阶级。

白嘉轩上推六代的祖宗里,就出了一个五毒俱全的败家子,这个败家子把白家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家业在不长的时间里挥霍殆,幸亏由那个经过“拔锅倒灶”过程的“老二”依靠自己那只“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木匣子到临死时才把家产发展到哥哥败家前的情景;鹿子霖的老太爷,也经受了非人的折磨才学成了一手烹饪绝技,发了家,最后才被誉为“天下第一勺”。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描写了20世纪初山西平遥地区一个缩影下人民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小说以平遥白鹿原为背景,全书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阐释。

一、白鹿传说文化《白鹿原》描绘的主要背景是平遥白鹿原,在这片神奇的草原上,有一个传说:当年王爷巡视时,有一只顽皮的白鹿跳来跳去,一不小心被箭射中,倒在了草地上。

为了平息民怨,王爷下令将白鹿的躯体安放在青松之下,于是这座白树也叫惨树。

《白鹿传》中曾写到:“这白鹿何尝无穷年,只因曾一受弩的创伤,于是就栽在这海晏柳暗的野石之上,以后不论冷天猛暑,便是几千年,它依旧冷静地绿荫荫地树在那里。

”这个传说成了白鹿原地区的一个独特文化符号,它体现了民众对自然、生命和希望的敬畏和追求。

小说中,白鹿成了草原上平民老百姓的信仰,他们在这里祈祷,祭奠,渴望能够得到保佑。

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并不陌生,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二、民俗文化小说中还涉及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郊祀、绣球、酒令等等。

郊祀是古老的祭祀活动,是尊敬天地神灵的表现。

而“绣球”则是中国北方特有的婚俗,主要是新娘夺取新郎手中的“绣球”来表示贤惠和慧,同时也是告别家庭和进入新生活的象征。

酒令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文娱活动,如“三杯不换,敢问青天”、“五岳尽描”等等,既富于诗意,又能表现出人的聪明才智。

在小说中,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充分展现了白鹿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体验,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三、封建文化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封建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展现。

男尊女卑、婚姻成全、等级森严、庶民疾苦,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缺点,也是小说中所描绘的现实。

在小说中,贡院的推选和买官卖官等封建余孽,成为造成人民苦难的主要原因。

白鹿原文献综述

白鹿原文献综述

白鹿原文献综述《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小说以九十年代河东白鹿原上一个富裕村落里几个家族之间激烈的地盘争夺为主线,描述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念,呈现了一个真实、复杂、多元的社会面貌。

本文将就《白鹿原》的文化、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经典之作。

一、文化维度1. 土地文化《白鹿原》以土地作为小说的重要背景和题材之一,体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土地观念和日常经验。

小说通过对这片富饶的土地的描写,勾勒出白鹿原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2. 宗法文化小说中的家族制度和宗法思想是这个社会的一大特点。

小说中的各个家族内部都有严格的等级和制度,而且这些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也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3. 土风文化小说中的白鹿原地区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土风文化,如社火活动、乡土戏剧等,凸显了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4. 宗教文化小说中存在多种宗教信仰和习俗,如道教、佛教、阴阳术数等。

这些信仰和习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人物维度1. 赵家堡人物重要人物:赵家福、赵家铁、赵家班赵家堡是《白鹿原》中一个重要的家族,家族之间的斗争是小说核心情节之一。

赵家福、赵家铁、赵家班等人物在小说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塑造了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形象。

2. 酸儒派人物重要人物:巧儿、香玉酸儒派是《白鹿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以海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族。

巧儿、香玉这两个女性人物是酸儒派的代表人物,她们的塑造体现了小说中对自由、平等、人性的追求。

3. 界河村人物重要人物:高嘉兴、周朝旭、孟凡贵界河村是一个位于白鹿原边缘的山村。

界河村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别鲜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

高嘉兴、周朝旭、孟凡贵等人物在小说中的表现也很出色,具有一定的人物深度和魅力。

三、情节维度1. 土地的争夺小说以白鹿原上的地盘争夺为主线,通过富裕村落之间的斗争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土地的重要性和争夺。

阐述《白鹿原》中的历史观

阐述《白鹿原》中的历史观

阐述《白鹿原》中的历史观《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绘白鹿原这个虚构的地方,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命运的沧桑。

在《白鹿原》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历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避免性:小说中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通过描写白鹿原上不同家族的兴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复杂性和不可避免性的认识。

历史中涌现出的种种事件和命运的交错,使人们陷入无尽的循环和无奈。

社会制度与人性的矛盾: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不同家族、不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社会制度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在封建社会和革命时期,人们的欲望、野心、嫉妒等负面情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得到了放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制度的缺陷。

社会阶级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小说中描绘了白鹿原上地主、贫农、军阀等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作者通过展现不同家族之间的明争暗斗、利益纷争,以及地主对贫农的剥削和压迫,展示了社会阶级和权力对人们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交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们在历史背景下的命运被深刻地描绘出来。

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伏跌宕,面临着各种困境和选择。

作者通过这些命运的交织,探讨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塑造作用。

总的来说,《白鹿原》中的历史观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避免性,揭示了社会制度与人性的矛盾,探讨了社会阶级和权力关系的影响,以及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交织。

这些观点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使读者在阅读中对历史和人类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原》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白鹿原》是近年来中国严肃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空里,演绎着关中地域的一个平原区、两个家族,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拼杀搏斗,恩怨情仇,是一部凸显民族秘史的现代乡土历史小说。

《白鹿原》在问世之初就受到了读者与评论者的广泛关注,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本文就试着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文本隐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白鹿”作为小说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先是通过神话显现出来,在隐含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神灵崇拜等先民集体无意识的同时,引导着读者在惊奇和恍惚的复杂感受中慢慢接近另一个幽暗而本真的生命世界。

文本之初,白鹿意象就通过神话传说出现在读者面前,继而文本中白鹿意象的不断重复出现则表明这个神话传说不仅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而且那个“白毛白腿白蹄白角"拯救世人苦难的“白鹿”更是通过代代口耳相传而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白鹿”已不再是动物界中那个美丽的动物,或者作为部落标记的图腾符号,而是拯救苦难的美的神灵。

它至善至美、顽强坚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由于“白鹿”的出现总是给人们消灾降幅、带来希望和理想,使人们感到有如吉星高照,从而它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希望之星和理想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白鹿”这一古老的原型意象实际上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社会理想的化身。

在《白鹿原》一书中,“白鹿”作为一种有这个特定意义的符号正面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作家借白嘉轩为叙述视角,述说白嘉轩在大雪天早晨在鹿子霖的“人”字号坡地上发现了一株怪草,后画给朱先生看,朱先生一语道破真相,之后就插叙白鹿原上关于白鹿的传说;第二次是白灵死后魂化为白鹿托梦给亲人;第三次是朱先生去世之后,朱夫人在幻觉中看到一只白鹿自院中腾空消逝。

白鹿是一代代农民心中和平、安乐和吉祥的象征,白鹿所到之处便是一片桃花源一般的太平盛世。

在中国农业型文明进化历程中,灾难深重的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基本生存问题,他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安居乐业。

白鹿原文化意蕴

白鹿原文化意蕴

《白鹿原》深层文化意蕴探析《白鹿原》是陈忠实历时六载所完成的一部巨作。

1998年获得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评论家朱寨称之为“扛鼎之作”。

[1]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肯定了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在当代文学中所取得的成就。

而在对《白鹿原》的诸多评论中,多与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比较。

诚然,前者对后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借鉴有目共睹,这也是作者本人所承认的。

但是,我认为,拨开艺术表现手法、结构、语言等表层现象,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我们所需要挖掘的应该是孕育这朵奇葩的肥沃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也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如此成就。

而且,陈忠实在被问到关于如何构思《白鹿原》的文化意蕴时也这样说道:“所有思考中,如何表现民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文化情感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是一个重头问题……写《白鹿原》,我正是想描述出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运行的状态,揭示出民族深层的演变情况,而这又与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2]再结合《白鹿原》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也就不难得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鹿原》其实是一部民族的文化秘史以及通过家族史来展现的民族灵魂史。

由此,本文拟从《白鹿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话语等表层现象入手,结合中国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及特征,逐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内在的延续性精神进行反思,以期找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竭生命力根源所在,以及文化在未来前进走向中我们所需要坚持和摒弃的地方。

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范围的广泛性。

人们对文化基本结构和分类的划分,根据研究者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课题的需要,视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而定。

”[3](P4)而中国文化又博大精深,所以我所认同的是陈江风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所作的层次划分,即从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如下是有关《白鹿原》的史诗品格:《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为人们所称道的优秀长篇之一。

作品以西北黄土地上一块沉积着丰厚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坡塬为特定空间,紧密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与冲突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时代变幻和社会流迁。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浓缩了民族文化许多的奥妙,作品因而不直接从政治、阶级、社会、历史入手,而是站在文化哲学的角度,透视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裂变以及个人、民族在这种文化蜕变中的命运走向,最终藉此实现作者在扉页上引述巴尔扎克的一段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秘史”的写作意图。

《白鹿原》是有着深厚的“史诗”意识的: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源自其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小说的构架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对白、鹿两族命运的刻画,真实地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

一方面,小说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宏阔性、复杂性,另一方面作家又表达了对“本质”的历史的怀疑。

《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主义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弊端,而是通过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的过程中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

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小说中的历史既有感性饱满的血肉,又有解构和颠覆的力量。

2.小说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

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剧。

某种意义上,小说对于鹿子霖、白孝文、田小娥等形象复杂而丰富的人性的解剖,构成了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3.《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

小说无论从人物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小说所呈现的家族史的构架,以及大量的文化风俗史的描绘都是小说文化感的根源,而作家以现代意识对儒家文化命运的观照与剖析也正是小说主题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文化历史观摘要宗法文化是我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形成、发展、衰落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宗法文化的强大,使得它的弊端长久的被掩盖,历史使人们形成的惯性思维,将矛盾像待发的火山一样不断地堆积,终于在那个思想文化大喷发的年代,一星火引发了燎原的大火,将存在数千年的一宗法文化为先锋的传统文化烧得势力全无,而由此产生的权力的重新洗牌,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文化、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

《白鹿原》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奥妙。

a关键词宗法文化;反叛精神;权利分化;置换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国家丰厚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生存方式。

历史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巨大的发展使人们很少能思考上个世纪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它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我们又该如何对待。

我们的认知和态度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带来巨大的影响。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历史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

创作了后现代时期严肃文学重新获取读者的神话,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社会历史的演进,传统文化的兴衰,为我们铺开了一轴恢弘的、动态的、纵深感很强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画卷,他展现的,是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一、宗法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重影响“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卷首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秘史”之“秘”,主要指无形而隐藏很深的一些东西,那当然莫过于内心,因而秘史首先含有心灵史、灵魂史、精神生活史的意思。

“民族秘史”即家族秘史,家族制度在我国根深蒂固,有如国家的基础,故有“家国一体”之说,重在写家族,也就深入到了宗法文化的细胞,但作者又不是一般的写家族秘史,他的写法,带有浓重的“家谱性质”,也就是说,他要力求揭示宗法文化最原始、最逼真的形态,白鹿原所处的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白”“鹿”两家,他们的兴衰,典型地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秘密,我们不会忘记,《白鹿原》以怎样精细的笔墨描写了“天然尊长”借乡约、族规、续写家谱为施展文化威力,甚至不吝篇幅把族规的原文都存留下来。

《白鹿原》固然是个宏大的建筑,但究其根本,它的基石乃是对中国农村家族史的研究,它是枝繁叶茂的大树,那根系扎在宗法文化的深土层中。

翻开白鹿原上的宗族历史,一位族长在大旱之年领着族人打井吐血而亡,一位族长带领着族人打贼,被刀劈成两段,当代白嘉轩带领族人重修祠堂,祈求雨水忍痛自残,身为族长,这些都让人感慨不已,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但全宗族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正是这种全宗族的力量才使我们的先辈经灾历难,生生不息。

白嘉轩的人格中包含着多重矛盾,有这种矛盾的展示便也揭示着宗法文化的两面性: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吃人的一面,它永远贯穿着不可解的人情与人性的矛盾——注重人情与抹杀人性的尖锐矛盾。

白嘉轩人情味甚浓,且无造作矫饰,完全发乎真情,与长工鹿三的“义交”,充分体现着“亲亲、仁民、爱物”的风范,对黑娃、兆鹏、兆海等国共两党人士或一时落草的匪者,他也无党派的畛域,表现了一个仁者的胸襟。

面对白嘉轩,我们会感到,这个人物来到世间,它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负荷,他在村社的民间性活动,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宗法文化在农村的全部要义,他的顽健的存在本身,即无可置疑地证明,封建社会得以维系两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这样的栋梁和柱石们支撑着不绝如缕,作为活人,他有血有肉,作为文化精神的代表,他简直近乎他简直近乎人格神。

白嘉轩重仁义,但其发家却始于不仁,他先靠谋略赚取鹿家的风水宝地,又靠种植鸦片发家致富,起白家之衰;他为人严谨自律,却又要以娶七房女人为“豪壮”,这种对性征服力的自炫和对神秘的死于其婚房的女性生命的漠视,也使他信奉的天理显得虚伪和冷酷。

当然,白嘉轩把圣贤人格作为道德自律的楷模本无可非议,但当他运用族权将圣贤道德当成社会规范强行推及于族人,并按贵贱等级实施族规时,“仁义”在他那里就成了摧残和压抑人性的道德专制。

黑娃和小娥为追求合理的生活而违反了族规,白嘉轩拒绝让黑娃入祠堂祭拜,使他们的结合得不到认可,在村中受着歧视。

他严施酷刑,整治违反族规者,不仅烟鬼、赌徒、淫乱者要受到严惩,就连他的爱子孝文触犯戒律,他也毫不手软,在肉体上摧残,在精神上羞辱,他女儿白灵背离家教走革命,他先是设法囚禁她,白灵逃走后,他又薄情寡恩地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全当她死了,小娥惨死后,面对传说中她的复仇冤魂,白嘉轩不仅毫无疚意,反而造镇妖塔,要让她永世不得见天日。

这个最敦厚的长者,这时变成了最冷血的食人者。

究其根本,还是他所奉行的宗法文化在精神深处作祟,让人丧失了最根本的理智和人性。

白嘉轩六娶六亡,家道已经濒临绝境,他的重新兴旺也是在雪原偶然遇见了埋在土地里的白鹿精灵,并且处心积虑地占有这块风水宝地。

这一情节实际上寓含着一个文化密码,白嘉轩是白鹿两姓的族长,但他的家境走向绝路,这不仅是因为为了娶亲他已经损失了许多家产,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再娶再亡的事情继续轮回下去,家族的血统延嗣就成了问题,族长的位置也得因为无后而拱手让给别人。

虽然坚毅的白赵氏不顾倾家荡产也要为儿子娶亲以维系家族的血脉,也就是维系家族的权力。

这些情节看起来是个风水问题,实际上是在暗示在白鹿原这样封闭的历史环境中,家族制度的永世长存需要一种文化精神作为支柱与依托。

宗法文化的发展,撑起了东方文明的半壁江山。

二、现代女性对传统礼教和权势者的对抗与反叛《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影响甚大,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以往研究多从文化、政治、经济、地域等角度分析它的丰富思想内涵,但少有对《白鹿原》中女性角色的批评研究。

《白鹿原》中的两位女性田小娥、白灵,在她们处于生命旺盛期的时候,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她们用生命对抗着传统礼教的残害,对抗权势者的意志,为今天的我们,带来许多思考。

田小娥从一开始,就处于屈辱的不幸境地,年纪轻轻就嫁给快七十的郭举人为妾,白天受大娘子的气,晚上在大娘子的逼迫下还得充当泡枣的工具,在这屋子里的地位连猪狗都不如,传统礼教的束缚,让封建社会的女性必须接受任何病态的婚姻现实,同时赋予男性以主宰女性的特权。

正是在这种传统礼教的束缚下,小娥的父亲田秀才,财主丈夫郭举人这些小娥最亲近、但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忠实卫道士的人,在小娥屈辱命运时,没有丝毫的内疚与自责,甚至都不能容忍小娥对自己悲惨命运的丝毫反抗。

但小娥并没有用传统礼教进行自我压制,相反,她充满生命活力的本能使她无法安心于陈腐礼教所设置的既定命运,他用反抗和报复来否定命运的安排。

在黑娃出现在郭举人家之前,田小娥就表现出反抗的征兆:她并未甘心做郭举人泡枣的工具,而是将干枣扔到尿盆里,让郭举人吃尿泡过的干枣。

黑娃的出现,更近一步激发了她对自己屈辱命运的反抗意志和愿望,并在和黑娃的幽会中自然的产生了和黑娃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

等到事情败露后,她便成为千夫所指的烂女人。

先是郭举人休她回家,再是田秀才将这个让他丢尽脸面的丧德女儿像扔垃圾似的扫地出门,最后,走投无路的黑娃和小娥,竟也无法博得“仁义白鹿村”乡民的同情,鹿三以断绝与黑娃的父子关系要挟其放弃小娥。

族长白嘉轩更是不容许他们进祠堂,不让他们获得形式上的合法夫妻关系。

这样不管黑娃与小娥如何恩爱与两厢情愿且于世无害,都不能得到世人甚至他们亲人的认可。

相反,不管小娥与郭举人是如何不和谐、不人道,人们没有丝毫的惊奇,反而认为理所当然。

传统礼教评价一个女人道德与否的标尺竟是如此的荒谬与不近人情。

在这种高压的坏境下,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应该是勇敢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小娥与黑娃的自由恋爱,对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身就是一种反叛。

他们追求个性自由、情感做主的幽会更是对封建伦理文化的一次的挑战,虽然他们反叛的成功并不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所认可,但这样的反叛让我们终于看到了打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希望,封建礼教坚固的大厦在根基上动摇了,它的崩塌只是时间的问题。

后来,黑娃又带头在白鹿原上掀起了一场“无法无天”的农民运动——风搅雪。

小娥首先被黑娃动员起来,作了村妇联主任。

这种对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公然反叛,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暮日。

小娥,这个从骨子里透着反叛思想光辉的的女子,不由让人对她的的勇气和果敢拍手叫绝,在思想上,他或许还没有达到革命的高度,但她的反叛行为确实是对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无情鞭笞。

她微弱的力量向朝阳一样划破了暗夜的笼罩,轻柔却犀利。

因为这次运动的失败,让小娥的处境更加的艰难,她受鹿子霖的要挟,做了他的情妇,用卑劣的手段报复了白家。

白孝文的出现,让她的反叛历程达到了高潮,他破罐破摔,用肉体对抗“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义理。

小娥微弱的反叛,没能撼倒封建礼教这棵枯树,她用肉体的反叛多少显得有点悲凉,他所遭受的迫害和凌辱,不是亲历其境的人,是很难想象到的。

他用尽所有的本领反抗传统文化的束缚,终于不为这片黑暗所容,在遭受凌辱和迫害之后,被他心爱的黑娃的父亲亲手杀死。

纵是如此,这个凄苦的女子,这个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死后变为厉鬼,也不忘报复这片愚昧的土地。

据说是由她引来了一场瘟疫,并使鹿三精神崩溃。

小娥短暂的一生,始终在反叛,不管是对是错,她对屈辱命运的反抗,犹如飞蛾扑火般令人感动和伤悲。

白灵在对自己命运的把握,要比田小娥幸运得多,也自觉得多,白灵是小说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她身上既有野性十足的活力,又有经过现代都市文明熏陶而明辨是非的大气。

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仿佛给灰蒙蒙的的现实世界带来清新的气息和夺目的光亮,白灵从小深得亲人的宠爱,个性能得以健康发展。

他是村里第一个进私塾读书的女孩子,在合乎天性的发展中,白灵渐渐地流露出叛逆的个性:再读完私塾后,父亲不再让她读书时,她一个人偷偷地跑到西安城投奔二姑家,和两个表姐一起上学;当白嘉轩找到她时,她把大剪子支在脖子上表示以死抗议父亲逼她回去,倔强的白嘉轩面对心爱的女儿只好妥协了。

随着年岁与社会经验的增长,白灵反抗的世界越来越大。

当父亲为她许下亲事,把她锁在家里逼她成婚时,她毫不妥协地逃出来,纵使父亲以断绝父女关系相威胁,她也绝不屈服。

白灵自始至终都对传统礼教戒条持坚决的反抗态度,他把自己看作是属于自己的,并不是他人的附属品,所以她理直气壮地敢于和鹿兆海私定终身,当她后来发现鹿兆海与她志不同道不合时就毅然决定分手,大胆地于志同道合的鹿兆鹏结为患难夫妻。

白灵是以坚决拒绝的方式来反叛父亲强加于她的婚姻,把婚姻的自主选择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白灵反抗的最高境界是对既定的不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反叛,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白灵和鹿兆海这一对情侣用投硬币的方式决定各自的政治选择,白灵选了国民党,鹿兆海选了共产党,但国共分裂后,当权的国民政府抓到共产党员就塞进枯井的行为刺激了白灵,让她在大是大非面前重新选择了共产党,宁愿过着危险的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