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目录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3.1 层序地层理论 (5)3.2 坡折带理论 (6)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3.4 相势控藏理论 (7)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5.1 存在问题 (18)5.2 发展趋势 (18)参考文献 (19)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
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
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
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
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
车镇凹陷层序地层学分析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口 探井进行反复的地层对 比、 划分 , 结合地震韵律层
反射特征 , 首次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 实现了 车镇 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体地层单元的等时性[ 。 . ¨
l 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等 时格架
车镇 凹陷位于济 阳坳陷西北部 , 具备 自生 自储 的 良好 配置关 系 , 有典 型 的 “ 陡南 缓 ” “ 断南 具 北 、北 超” 的构 造格局 , 经过 多年 的油气 勘 探 累计 发 现 了 9
第3 4卷
第 1 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车镇 凹 陷层序 地 层 学分 析 与 隐蔽 油 气 藏 勘 探 木
刘传 虎
( 中国石化胜利 油田分公司 )
摘
要
济 阳坳 陷车 5 7井在沙三段砂砾岩体获得 了高产工业 油流 后 , 何准 确预 测描述砂砾 岩 圈闭成 为亟 如
需攻克 的勘探难题 。为此 , 对济 阳坳 陷车镇 凹陷下第三 系进行 了高精度层 序地层 的划 分 , 建立 了高精度层 序地层 等时格架 ; 对层序地层单元 不同体系域的砂体分布和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 , 分析 了不 同构造岩 相带成藏特点 , 建立
胜利石 油管理局机 关。电话 :0 4 ) 5 88 。E—ma : u u l o (5 6 8 54 8 i l h @8 £cr lc o n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 1 年 1月出版 01
蠡县斜坡隐蔽油藏类型及勘探思路
湖相盆地中的层序、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
前积部分与上超海进部分的沉积风格与形式常发 生改变, 因此, 对这两部分应分开编图。但另一方 面, 在成因地层层序的远超前积部分中包含不整合 面。许多情况下, 越过不整合面, 沉积相带明显向 盆地中心迁移, 甚至出现明显的 “跳相” 现象。因 此, 不整合面上下虽然都表现为前积, 但它们的沉 积风 格 是 明 显 不 同 的 ( 01 21 34’(- 541 私 人 讨 论, [:] 。在 "**. 年, 以松辽盆地北 "**6) 789 和 $%&&’(%) 部青山口组 姚家组 嫩江组一段三角洲体系为例, 明确提出了成因地层层序内部三分, 即前积体系域 ( ;4’<4%=%>?’-%& @)@>9A@ >4%B>) 、 低位前积复合体 ( &’(C 和退积体系域 ( 49>4’<4%=%C @>%-= ;4’<4%=?-< B’A;&9,) 。从以上可以看出, 层序地层关 >?’-%& @)@>9A@ >4%B>) 键性界面也渐趋一致, 主要是存在对不同关键性界 面的重要性认识的差异和可适用范围及可操作性 的区别。 ! "$ 层序级别 万方数据 层序级别的划分一直受到地质学界的关注, 主
第?期 第 ?C 卷
第?期
薛良清: 湖相盆地中的层序、 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 NOP Q G&R GKNPNGS
?@@? 年 A 月
文章编号: (?@@?) @?BC ==DB @? @<<B @A
湖相盆地中的层序、 体系域与隐蔽油气藏 !
薛良清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DC) 摘要: 湖相盆地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构造升降、 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叠合盆地区域构 造体制的转换是划分一级层序的基础, 构造幕的产物构成了二级层序, 三级以上层序主要反映岩相古地理与沉 积风格的变化。湖相盆地的体系域在不同条件下等时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一个沉积物源控制的 “沉积场” 或多个物源控制的多个 “沉积场” 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变化的比值都小于 < 或都大于 < 时, 所定义的体系域是 等时的。但在不同的 “沉积场” 之间的可容空间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存在明显的非均一性时, 在同一等时单元内, 可以有不同体系域共生。湖相盆地中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主要为断陷型盆地坡折 (带) 下方的低位砂、 砾岩体 和坳陷型盆地中两个最大洪泛期泥岩夹持的三角洲前缘相带砂岩体。 关键词: 湖相盆地; 层序; 体系域; 隐蔽油气藏 作者简介: 薛良清, 男, 高级工程师, 沉积地质与石油地质 >B 岁, 中图分类号: EBC=’? 文献标识码: &
油气勘探的方法
油气勘探的方法油气勘探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工程技术手段,寻找、评价和开发地下油气资源的过程。
由于油气资源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油气勘探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油气勘探方法,并对其原理和应用进行阐述。
1.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勘探是油气勘探的基础,通过对沉积岩、构造构造、地球物理等地质信息的综合研究,确定潜在的油气储集层,并进行油气资源量的评估。
常见的地质勘探方法包括地表地质调查、地质测量、地相学研究等。
地表地质调查是通过野外工作,对地表的地层、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初步确定潜在的油气资源区域。
地质测量包括地面地震勘探、测井、地磁测量等。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获取油气储集层的地质信息。
测井是通过将探测仪器下入井孔中,测量储层含油气的情况,从而确定储量和品质。
地磁测量是通过对地球磁场的测量,获取地下构造的信息,从而找到油气藏的迹象。
地相学研究是通过对岩石的颗粒组成、沉积环境、古地理等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储层类型和油气运移途径。
它通过对地层中的微观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有助于确定油气勘探区的目标地层。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是指通过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对地下油气资源进行探测和评价的方法。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获取地下油气资源的地质构造和储量分布情况的方法。
它通过在地面或井孔中放置震源和接收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从而获取地层的地质结构和储量信息。
重力勘探是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了解地下储层密度分布和变化情况的方法。
地下的油气储集层通常具有比周围岩石更高的密度,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测出潜在的油气储集层的位置和形态。
电磁勘探是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电导率和磁导率,判断是否存在含油气的储层的方法。
电磁勘探常用的仪器有磁法、电法和电磁法等。
其中电磁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对电磁场的响应,判断是否存在含油气的储层。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包括:
1.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工作,包括地质剖面的观察、岩石和矿物的采样和分析等,来确定潜在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和状况。
2. 海底地球物理勘探:使用声波、电磁波等方法,对海底岩石和沉积物进行探测,以获得油气的地质特征,并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和储量。
3. 陆地地球物理勘探:使用声波、重力、磁力等方法,对陆地岩石和地下构造进行探测,以获得油气的地质特征,并寻找潜在的油气藏位置。
4. 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确定地下岩石和构造的分布情况,以寻找油气藏的位置和预测其储量。
5. 钻探勘探:通过钻探技术,将钻井管逐层穿过地下岩石,获取岩心样品和地下流体样品,以确定地下的岩石类型、含油气层的位置和特征。
6. 地球化学勘探:通过采集地下岩石和流体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地下流体的成分、含油气层的存在和特征,预测油气藏的储量和品质等。
7. 经济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条件和勘探成本的综合分析,预测油气勘探的经济
效益,优化勘探方案和决策。
这些方法通常会结合运用,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油气勘探结果。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冀 中坳 陷隐蔽深潜 山及 潜 山内幕 油气藏 的
勘探发 现与认 识
赵 贤正 金凤 鸣 王 权 韩 春元 董雄英
( 中国石 油华北油 田公 司 ,河北省任丘市 0 6 2 5 5 2)
摘要 :渤海湾盆地冀 中坳陷具有潜 山油气藏形成与 富集 的 良 好地质条件 ,已发现 了以任丘潜 山为代表 的一系列大
中型潜 山油气 田 ( 藏)。随着 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 ,积极预探 隐蔽的深潜 山及潜 山内幕油
气藏 ,又发现 了牛东 l 超 高温深潜山油气藏、长 3 古储古堵潜山内幕油气藏等多个隐 蔽的 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 ,展现
出该领域 的良好勘探前景 。碳酸 盐岩 深潜 山储层 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储集物性好 ,且具有油气早期充注 、长期充注和 高压充注特点 ,成藏条件优越 ;潜 山内幕存在 多套储盖组合 ,可以形成多种源山接触方式 ,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与潜
s u c h a s Ni u d o n g 一 1 s u p e r - h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d e e p b u r i e d h i l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e v oi r r a n d Cha ng 一 2 b u r i e d h i l l i n ne r - c u r t a i n hy ro d c a r b o n r e s e vo r i r , r e v e a l i n g a br i g h t p r o s p e c t f o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h i s ie f l d .Le s s i n l f u e n c e d b y t h e b u r i e d d e pt h, t he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d e e p b u r i e d h i l l r e s e vo r i r i s go o d or f i t s p h ys i c a l pr o pe r t i e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i n e a r l y h y dr o c a r b o n i nf il l , l o ng — p e r i o d i nf il l a nd h i g h — pr e s s u r e i n il f l , wi t h f a v o r a bl e
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_省略_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_李思田
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李思田1,潘元林2,陆永潮1,任建业1,解习农1,王 华1(1.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摘要:近十余年来世界和我国隐蔽油藏勘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关键技术是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及在此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二者的结合已被油气产业部门当作勘探中的“权威性技术”.断陷湖盆在我国东部含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居首位,控制层序形成演化的诸因素中,构造、古气候和在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对湖盆的类型和演化起着决定作用.需要按照断陷湖盆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建立有预测功能的层序构成模式.在成熟的勘探区,重新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体系域精度的工业制图,阐明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使用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对圈闭定位,并对构造坡折带和低位域扇体给予重点注意.用这种技术方法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并必将有许多重要发现.关键词:隐蔽油藏;层序地层学;断坡带;低位扇.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83(2002)05-0592-07作者简介:李思田(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盆地分析及其能源资源效应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0 引言进行了数十年勘探和高强度开发之后,我国东部许多重要的油区已进入勘探的高成熟阶段和开发的中晚期阶段.由于已施工了密集的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工作,再发现重要的构造圈闭的机遇已日益减少,隐蔽圈闭(subtle trap)勘探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是首要地位.隐蔽圈闭是勘探上相对难以发现和描述的圈闭,在圈闭分类上主要包括各种地层、岩性和非构造成因的古潜山圈闭等[1~4].隐蔽圈闭也可以是复合的,即有某些构造因素存在,如油源断裂.隐蔽圈闭发现的难度和勘探的风险性明显高于构造圈闭.近十余年来,国际上在隐蔽油藏勘探上有重大突破,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大西洋两侧被动边缘盆地和墨西哥湾深水领域勘探海底扇储集体的巨大成功,新发现的油田许多是亿吨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最基本的经验是以三维地震为代表的地震探测技术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这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油气勘探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技术体系,许多石油公司称之为“油气勘探的权威性工具”.南非离散大陆边缘盆地的系统总结成果是一典型代表[5].众所周知,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起源于海相、海陆交替相地层的研究,盆地充填过程中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构造和物源补给,层序的构成特征和模式在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盆地中已相当成熟,并已有大量著作出版.在陆相盆地条件下许多控制层序形成和充填序列演化的因素与海洋有很大不同,并由于相变剧烈、构造复杂、地层对比的难度大等因素给陆相地层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及勘探家均认识到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性,已发表了大量探索性研究成果[6~15].我国在许多陆相盆地中正广泛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工作.当前,由于能源需求的严峻形势,层序地层学研究已聚焦到找寻隐蔽圈闭领域,这需要开展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研究.其中首先需要对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的特有背景及控制因素有明确的认识.本文基于对胜利油区济阳坳陷等断陷湖盆的研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27卷第5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 No.5 2002年9月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ep. 2002收稿日期:2002-07-031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特点1.1 构造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构造因素在断陷盆地层序形成中占首要的控制作用.在济阳坳陷已证实在下第三系所划分的4个二级层序与盆地裂陷期发生的多幕伸展过程相吻合,其间均有较明显的间断面,许多是反转后的剥蚀面.裂后期划分的2个二级层序分别形成于裂后热衰减沉降和其后发生的沉降加速期.上述特征在渤海湾盆地各油区和油田中有普遍性.三级层序在成因上尚不明朗,多数学者认为形成于气候周期导致的基准面变化[6].Cloetingh[16]认为板内应力的强化和松驰也可以造成层序的旋迥式交替;Peper等[17]则认为104a周期的高频层序都可以受构造作用所驱动.断陷类盆地以快速沉降期为特征,厚的含优质烃源岩的深水湖相泥岩沉积都与快速沉降阶段相吻合,如沙河街组三、四段时期.厚的以暗色泥岩占优势的沉积持续形成期可大于10Ma.构造格架控制了层序的构成样式、沉积体系的特征和分布.渤海湾盆地的大多数凹陷具有半地堑的构造样式,以东营凹陷为代表,其控制性边缘断裂内侧的陡坡带、对侧的缓坡带以及轴向方向的剖面所显示的层序构成样式、沉积体系特征有明显不同.1.2 湖盆对古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由于其局限性,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比较敏感,因此湖相沉积被当做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从地质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湖泊从形成到消亡,其周期相对短暂.干旱气候条件的出现使湖泊迅速咸化,变为盐湖直至干涸消亡,此种情况可周期性出现.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及邻近地区,下第三系最下部的孔店组早期为红层,有干旱条件下的湖泊;中期即孔二段出现潮湿气候,在黄骅坳陷南部和淮北凹陷形成重要的烃源岩;晚期孔一段及沙河街组第四段下亚段又转化为干旱条件下的红色及杂色沉积,与蒸发岩频繁互层,其高频韵律可达到米兰科维奇周期范围.沙四中段进入了盐湖发育的鼎盛期.自沙四上段开始古气候环境转化为潮湿,沙四上及沙三中形成了深湖—半深湖环境,为主力烃源岩段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18].上述气候因素决定的不同类型的湖盆在沉积介质、水动力条件以及所形成的沉积物方面均有重大差别,不能用统一的层序地层模式来概括.1.3 物源补给条件的复杂性———多物源及近物源多物源和近物源是断陷湖盆物源补给的重要特色.按物源方向大致分为侧向物源和轴向物源2种类型.侧向物源的沉积特征受控于盆地边界构造的性质,断裂边缘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短轴水下扇为主,无控制性断裂的缓坡边缘则以辫状河三角洲和较大型的低位扇为主.轴向进入的体系常与较大型的远源河流有关,如东营凹陷的东营三角洲自东向西进入凹陷,进积过程中形成了6个四级层序,是凹陷内规模最大的三角洲.上述多向物源形成的入湖沉积体系随着湖平面和沉降速率引起的可容空间变化在不同的体系域中形成不同的沉积体系类型. 1.4 湖盆类型及其在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沉积盆地古湖盆的重建和与现代湖盆类型对比,可充分显示湖盆类型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和湖盆在大区域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密切相关,按此原则主要可区分为内陆湖盆和近海湖盆两种类型.内陆湖盆是指远离海岸线或因地形地貌等因素不受海平面变化影响的湖盆,其湖平面变化主要受局部因素和气候变化影响,如汇水区状况和气候条件引起的入湖流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总体上内陆湖盆又可区分为封闭式的和开放式的两种,开放式湖盆有泄水口,在水位过高时向湖盆外排出,或像洞庭湖、鄱阳湖那样与巨大江河连通,在水量上相互调节,湖平面和湖泊面积在年周期内即可有很大的变化.封闭式的内陆湖盆常因气候因素形成盐类的聚集.大型近海湖盆则常受海平面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特别是在湖区地形低平、有低凹的谷地与海岸相连时.在高海平面期海水可以灌入,从而改变湖水的盐度和其他地球化学性质,并出现与海相生物类似的种群,松辽盆地青山口期和嫩江期日益增多的生物-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存在此种情况的可能性[19].济阳坳陷在沙河街组四段上部曾发现过多种海源生物,如有孔虫、钙质超微、多毛类和某些鱼类(如艾氏鱼和双棱鲱等)[18].由于这些生物化石与典型的海相组合存在着某些差异,如有孔虫一般个体小、种属单调等,因而,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学术上的争论.如果考虑到仅是海水沿通道入湖而非大面积海泛,那么这种差异是合乎逻辑的.总之,大型近海湖盆在特定的演化阶段出现高海平面和通道口时有海水进入湖泊的线索不容忽视,并需要进一步取得古生物、地球化学证据,研究其对生烃环境的影响.此类湖盆对生烃潜力和湖泊593 第5期 李思田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有机质的保存均甚有利,国内外的实例均表明此类湖泊具有很大的生烃潜力[20,21].1.5 基准面及可容空间变化的复杂性基准面变化直接控制着层序和体系域的交替,形成盆地充填序列中的旋迥性,这对Ⅲ级和Ⅲ级以下的高频层序地层单元的发育更为重要.在海相盆地中海平面即代表了基准面,并可根据相标志直接识别,海平面变化在构造活动较弱的被动边缘和克拉通盆地中被认为是控制层序形成多种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在陆相湖盆,尤其是断陷湖盆条件下,基准面的变化要复杂得多.在湖泊的周围区域,基准面是河流侵蚀的下界面,是与河流梯度相吻合的倾斜面;在湖区则是湖平面.这在大型内陆湖盆,如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纪和侏罗纪的古湖盆和大型近海湖盆是适用的.在内陆高原和山区的某些湖泊,由于其封闭性,湖平面与区域基准面并不一致.此外湖泊有无泄水口对其湖平面变化也有很大影响.总之湖平面变化受更多的局部因素影响.构造沉降、湖平面变化和物源补给共同决定着可容空间的变化.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湖盆面积的局限性,物源补给因素的影响比海相盆地要大得多.我国云南昆明盆地和澄江盆地同为新生代断陷湖盆,前者有较大规模河流注入,物源补给充分,形成浅水湖———滇池;后者无重要河流补给物源,形成深水湖泊———抚仙湖[22].因此在进行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研究时不仅要研究沉积区,还需充分注意补给区的地貌及水系特征.Bohacs等[21]根据可容空间被充填的程度将湖泊分成3种类型:过补偿的、均衡补偿的和欠补偿的,并指出了其生烃潜力的差异.2 在深入解剖典型的基础上概括出不同类型陆相盆地的层序构成模式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许多早期概念、应用的模式甚至术语体系均借鉴于海相层序地层的研究.一些明显不适合于陆相地层的名词迄今仍被使用.国外的学者Katz等[23]和我国的许多研究者都已经意识到了按陆相湖盆特点总结相应的概念体系、模式及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我国是陆相盆地众多的国家,迄今所获油气储量绝大部分集中于陆相盆地.正因为如此,我国也是对陆相层序地层投入研究最多的国家,有必要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陆相盆地中概括出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构成模式.勘探中是否有预测功能是对模式的最好的检验.海相与陆相层序地层研究在基本方法上有共同点,例如:(1)关键性界面的识别和对比,包括作为层序界面的间断及其相应的整合面;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等;(2)划分和对比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盆地充填序列中的层序地层单元是一种旋迥性的交替,不同级别的单元有一定的时限,例如作为基本单元的三级层序在陆相地层中的经验值一般也以1~3M a为宜;(3)建立全凹陷乃至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格架中研究沉积体系和相构成单元的类型和分布,预测储集体和隐蔽圈闭.陆相盆地特别是占主要比例的裂陷类和前陆类等活动构造背景下的盆地的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强烈,古气候又处于地质历史上的显著变化期,沉积层序形成及时空变化均有其独特之处和多样性.在研究方法及最终建立的模式方面均应体现上述特色.在胜利油田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经验①:首先是模式中构造要素与沉积要素的整体性;第二,由于物源补给体系和构造复杂性模式应是三维的;第三,按照不同类型的湖盆,分别进行典型解剖并建立不同的模式.上述3种考虑是相互交织,互为影响的.在断陷湖盆中同沉积断裂有特殊的重要性,它包括对盆地或凹陷演化有控制作用的盆缘断裂和凹陷内部的同沉积断裂.后者在沉降、沉积和古地貌上易形成坡折,即构造坡折带[22].在近年的油气勘探中构造坡折带日益引起油气①李思田,陆永潮,任建业,等.胜利油田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项目“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沉积、构造及含油性”研究报告,1999.勘探家的注意.在断陷湖盆中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坡折带建议称之为断坡带(fault controlled slope-break zone),在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多有发现.林畅松等[24]阐明了沾化凹陷中构造坡折带对储集砂体的控制;李思田等①揭示了东营凹陷近环形分布的断裂系控制的断坡带对沙河街组低位域扇体的控制(图1).另一种类型的坡折起因于挠曲作用,在坳陷类盆地(包括裂后沉降盆地)中,如松辽盆地古龙坳陷边缘及准噶尔盆地等和断陷类盆地中,如南阳盆地都有发现.此类主要由挠曲作用引起的沉积坡折称为坳折带或弯折带(bend break zone).在深水湖盆的条件下,断坡带有较厚的低位域发育并可形成斜坡扇或盆底扇类型的优质储集体.594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图1 胜利油区东营凹陷近环形断裂系形成的断坡带对沙河街组低位扇群分布的控制Fig.1Near circle faults controlled slope-break zone and their controlling for low stand fans in Shahejie F ormation of Dongy ing depression,Sheng li oil field此类低位域扇体在大陆边缘盆地中虽非常普遍,但在陆相盆地中以往的发现率和研究程度均较低.我国大庆油田及胜利油田勘探的低位体系域扇体均有重大的突破,已成为勘探隐蔽油藏最引人注目的热点.断坡带加低位扇与其他有利成藏条件相匹配能形成隐蔽油藏群.上述已经勘探证实的断陷湖盆中控制隐蔽油藏的主要地质要素必须表现于模式中才有预测意义.图2表现了东营凹陷断裂边缘陡坡带、缓坡带和轴向方向剖面所表现的沙河街组深水湖盆发育期的层序地层构成模式图.上述断陷湖盆3种不同部位的层序构成各有不同的特点.高位域发育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断缘陡坡带以扇三角洲为主;缓坡带以辫状三角洲为主;轴向带则以大型河流三角洲为主.低位域扇体在陡坡带主要发育于第二断阶,并以短轴的水下扇为主,其中盆底扇居多数,扇体成群分布,并受控于断坡带.缓坡带则发育了大型低位域扇体,其规模大、延伸远,根部有水下河道或下切谷,如梁家楼扇体.扇体的分布也受缓坡发育的同沉积断裂控制;轴向进入的三角洲规模大,进积过程中沉积体相互叠加,形成多个四级层序,向深湖延伸未发现与之相关的盆底扇,但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普遍存在,可形成为数众多的小型隐蔽油藏.以上充分表明不同构造背景下层序构成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同一种模式代表.上述不同部位层序构成特征在许多盆地中具普遍性,每种体系域中各有其预测勘探的目标.在东营凹陷的多年勘探中,高位域储集体多数在勘探构造圈闭时已经发现,低位域储集体更具隐蔽性,因此在现阶段勘探中有更多的机遇.勘探实践证明,低位域储集体,储层物性好,直接被湖扩域泥岩封盖;在断坡带处断裂发育,有良好的油源运输通道,成藏条件优越,是勘探隐蔽油藏的重点.3 高精度地震探测是层序地层研究和隐蔽油藏勘探的最重要基础当代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地震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层序地层学的前身即地震地层学.尽管钻井资料可以精细划分出层序或旋迥地层的高频单元,但只局限于井点上,在盆地中界面的对比仍以地震资料最为直观和有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首先有赖于地震资料对比和圈闭等时界面.三维地震技术的进步是20世纪90年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技术关键[25].20世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进展即大西洋两侧被动边缘盆地和墨西哥湾等盆地在深水领域勘探海底扇储集体的巨大成功.在世界近10余年发现的大油田中,此种类型占6个之多.这些成功的勘探实例中,均首先进行高精度三维地震,在此基础上595 第5期 李思田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图2 东营凹陷沙河街三段沉积期的层序构成特征Fig .2Sequence architecture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3rd M ember ,Shahejie Formation ,Dongyingdepression图3 陆相盆地用于隐蔽圈闭预测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框架Fig .3Research framewo rk of sequence stra tigraphy used as prospecting of subtle traps in continental basins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三级及四级层序及体系域,在低位域中识别和标定海底扇体.此种地质和地球物理新技术相结合带来了很高的勘探成功率,在非洲大陆边缘勘探盆底扇储层时成功率高达75%[5].目前在海上和陆上有些地区已做到三维地震大面积连续施工或处理,如墨西哥湾、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为层序地层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在三维地震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殊处理及可视化技术,可以在钻前对层序地层研究预测的储集体精细标定和判别[26].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切片可以精确地显示复杂的沉积体系的构成状况,如三角洲平原上和海底扇表面的曲流水道.应用地球物理测井参数与三维地震数据做约束反演以及直接反映油气的AVO 技术等都成为钻前锁定目标的有力工具.根据与胜利油田对东营凹陷的合作研究以及与河南油田对南阳、泌阳凹陷的合作研究的经验,建议596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将以下工作流程做为系统进行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的研究框架(图3).本论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认识是基于与胜利油田、河南油田、吉林油田等多年合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胜利油田“济阳坳陷沉积、构造及含油性”研究项目密切合作的体会,在此衷心感谢上述石油部门给予的巨大支持和合作.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隐蔽油藏勘探并丰富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奋斗多年的陆相石油理论体系.参考文献:[1]Biddle K T,Wielchow shy C C.Hydro carbo n traps[A].In:M agoon L B,Dow W G,eds.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C].A APG M emoir,1994,60: 219-235.[2]Halbouty M T.The delibera te search for the subtle trap[J].AAPG M emoir,1982,32:351.[3]Rittenhause G.Stratig raphic trap classifica tio n[A].In:King R E,ed.Stratig raphic oil and gas fields-classifica-tion,explo ration methods,and case histo ries[C].AA PGM emoir,1972,16:14-28.[4]Levorsen A I.Geology of petroleum[M].2nd ed.SanFrancisco:Freeman W H and Co,1967.724.[5]Brow n L F Jr,Benson J M,Brink G J,et al.Sequencestratig raphy in Offshore South A frican divergent basin[J].AAPG S tudies in Geology,1995,41:1-184.[6]Van Wagoner J C.Sequence stratig raphy and marine tono nmarine facies architecture of fo reland basin strata[J].AAPG Memoir,1995,64:137-223.[7]Lin C S,Eriksson K,Li S T,et al.Sequence architec-ture,depositio nal sy stems,and controls on development oflacustrine basin fills in part of the Erlian basin,No rtheastChina[J].AA PG Bulletin,2000,85(11):2017-2043.[8]冯有良,李思田,解习农.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动力学及层序地层模式[J].地学前缘,2000,7(3):119-132.F ENG Y L,L I S T,XIE X N.Dy namics of sequencegenera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 raphic model in co ntinental rift subsidence basin[J].Ear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3):119-132.[9]Cross T A.Stratigraphic controls on reservoir attributes inco ntinental strata[J].Ear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4):322-350.[10]李思田.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255. L I S T.Depositio nal systems in energy resources-bearingbasins[M].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Press,1996.255.[11]李思田,林畅松,解习农,等.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为例[J].地学前缘,1995,2(4):133-136. L I S T,L IN C S,XI E X N,et al.Approaches of nonma-rine sequence stratig raphy—a case study on the M esozoicOrdos basin[J].Earth Science Frontiers,1995,2(4): 133-136.[12]吴应业,邵文斌.含油气盆地层序解释技术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926. WU Y Y,SHAO W B.Sequence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petroliferous basins[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 ress,2000.926.[13]樊太亮,吕延仓,丁明华.层序地层体制中的陆相储层发育规律[J].地学前缘,2000,7(4):315-321. FAN T L,L Y C,DIN G M H.T he regularity of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 n of reservoirs in sy stems of co ntinentalsequence stratigraphy[J].Ear 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4):315-321.[14]Shanley K W,M cCabe P J.Perspectiv es on the sequencestratig raphy of continental strata[J].A APG Bulletin,1994,78(4):544-568.[15]纪有亮.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模式[A].见:顾家裕,邓宏文,朱筱敏,主编.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16. JI Y L.Sequence mo del of lacustrine fault basins[A].In:G U J Y,DENG H W,ZHU X M,eds.Sequencestratig 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etroleum ex plo ratio nand development[C].Beijing:P etroleum I ndustry P ress,1997.9-16.[16]Cloetingh S C.Intraplate stresses:a new tectonic mecha-nism for fluctuations of relative sea level[J].Geology,1986,14:617-620.[17]P eper T,Beekman F,Cloeting h S.Consequences ofthrusting and intraplate stress fluctuatio ns for vertical mo-tions in foreland basins and peripheral areas[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92,111:104-126.[18]帅德福,王秉海.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六)[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518. SHUA I D F,WAN G B H.Petroleum geology of China (V ol.6),Shengli oil field[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 ress,1993.518.[19]高瑞祺,蔡希源.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29. G AO R Q,CAI X Y.The forming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s in Song liao basin[M].Bei-597 第5期 李思田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jing:Petro leum Industry P ress,1997.329.[20]Einsele G.Sedimentary basins-evolution,facies,and sed-iment budget[M].[s.l.]:Springer,2000.792. [21]Bohacs K M,Carroll A R,N eal J E,et ke-basintype,source potential,and hy drocarbon character:an in-tag rated sequence-stratig raphic-g eochemical framework[A].In:Gierlo wski-Ko rdesch E H,K elts K R,eds.L ake basins through space and time[C].AA PG Studiesin Geology,2000,46:3-34.[22]李思田.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集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368. LI S T.A nalysis o f fault basins and coal accumulation reg-ularity[M].Beijing:G eolo 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8.368.[23]K atz B J,Liu X.Summary of the AAPG research sympo-sium on lacustrine basin exploration in China and southeastAsia[J].AA PG Bulletin,1998,82(7):1300-1307.[24]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25(3):260-265. LIN C S,PAN Y L,XIA O J X,et al.Structural slope-break zone:key concept for stratigraphic seq uence analysisand petroleum prospecting in fault subsidence basins[J].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0,25(3):260-265.[25]何汉漪.二十一世纪的地震勘探技术[J].地学前缘,2000,7(3):267-273. HE H Y.T he seismic technology in the21st century[J].Earth Science F rontiers,2000,7(3):267-273. [26]W eimer P,Davis P L.A pplicatio ns of3D seismic data to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 n[J].AAPG Studies in G eolo-gy,1996,42:270.Key Technology of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of Subtle Trapsin Lacustrine Fault Basins:Sequence Stratigraphic Researcheson the Basis of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SurveyLI Si-tian1,PAN Yuan-lin2,LU Yong-chao1,REN Jian-ye1,XIE Xi-nong1,WANG Hua1(1.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Basin and M inerals,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 es,Wuhan430074,Chi-na;2.Shengli Oil Field Lim ited Company,China Petroleum&Chemical Corporation, Dongying257000,China)A bstract:Over the past ten years,g reat prog 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ex plo ration of subtle trap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w hose key technology is the high-resolution3D seismic detection and the high-reso-lution3D seismic detection-based sequence stratig raphic research.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 o technologies has been termed by the petroleum and gas industry as the”authoritative technology”.The lacustrine fault basin is the most impo rtant for the gener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east of China.In particular,the structure,paleo-climate and the paleogeog raphical setting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lacustrine basin ty pes and evolution.In addi-tion,the sequence architectural model established to forecast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should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al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lacustrine fault basin.In the mature exploration areas,more im-po rtant discoveries in the subtle traps may be made in such aspects as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isochronous sequence statigraphic framew ork,the compilation of the systems tract exploration map,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sedimentary system,the emphasis on the fault controlled slope break and low stand sy stem s tract fans,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ubtle traps with high resolution geophysical technology.Key words:subtle trap;sequence stratig raphy;fault controlled slope break zone;low stand sy stems tract fan.598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7卷。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隐蔽油气藏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
① :lhl i f lo ol ② =dpi -p adadt n g io g — u ipo; t o ca t l ip guw r n ii - n h n ot io g ipo;③ =trit t l i o o;④ : u t l i o l lh o c l o ubdi l o g ip l ic i o c l h o f llhlg ipo;⑤ =dclm n br dhl i po; a ti o i o ol u -t o c l eo e et ui i o ol l e l l ⑥ = r e e.apdf tbr d hlo ol e r dw re a ui i i po;⑦ = sa - vs l u e l l t t ri
ga h co elp olp o . 1= ii ̄ mirto fol 2= s c nd rp i v ra i o 1 nt i gain o i; eo mir t n o i ga o fol i
①. 岩性. 断层油藏 ; . 倾尖 灭岩性 油藏 ; . 积岩 性油 藏 ; ② 上 ③ 浊
南
北
④. 断层 岩性油藏 ; . ⑤ 滑脱潜山地层油藏 ; . 向翘 倾断块 潜 ⑥ 反
山油藏 ; . ⑦ 地层超覆油藏 。1油气初次运移 ; . . 2 油气 二次运移
F g 2 Mo e h w n e t e f i p o si e C e i e in i. d l o ig t y s l o l n t h x r go s h p oo h
圈 曰 :
起
状负向构造单元。区内 自 南而北可细分为 3 个次级 构造单元 : 南部缓坡 带、 中部洼 陷带和北部 陡坡带 ( 1。剖面上 , 图 ) 前古近系发育 的一 系列 反向断层 与古 近系 发育 的顺 向盆倾 断层 , 构成 洼 陷 典 型 的双 元 地质 结 构 ( 2 。该 区 自上 世纪 8年 代末 陆 续进 图 ) 0
中国碎屑岩隐蔽油气藏勘探进展与问题
・ 1 ・
中国碎 屑 岩 隐蔽 油 气 藏 勘 探 进 展 与 问题
朱光辉
蒋 恕
(p E 国地质大学 ( 汉)资源学院 ,武汉 4 0 7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北京 1 0 2 ) 武 3 04 0 7 0
(p 石 油研 究 中 心 ,北 京 1 0 2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京 ) E海 07 0 北 ,北 京 1 2 4 ) 2 9 0 (p ) 有 限 公 司 湛 江 分 公 司 ,广 东 湛 江 5 4 5 ) E国 2 07
维普资讯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油 学院学报 ) 20 年 4 07 月 第2卷 第2 9 期 Jun l f l n a eh ooy (. P ) A r20 V 1 9 N . or a o dG s cn lg J J I p.0 7 o 2 o2 Oia T .
E海 蔡 东 升 (p 石 油
王 华 (p E 国地质 大学 ( 汉)资源 学院 ,武汉 4 0 7 ) 武 3 04
胡孝 林
(p 石 油大 学 ( E国 北京 ) ,北 京 1 2 4 ) 2 9 0
[ 要 ] 介 绍 了 中 国 陆上 与海 上 碎 屑 岩 隐蔽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历 程 。 总 结 了伴 随 碎 屑 岩 隐 蔽 油 气 藏 勘 探 过 程 中 摘
隐蔽 油气 藏概念 来 源于美 国石 油地 质学 家 L v re 口 和 Hab u y[ ;直 到层 序 地层 学理 论 的 出现 e osn lo t 2 3 以及 随着 全球 可供勘 探 的构造 圈 闭 日益 减少 ,隐蔽 油气 藏及 深水岩 性 和地层 油气 藏勘 探越 来越受 到 全球 勘探 家 的重 视 并取得 了巨大 的成 功 。现 在所 谓 的 隐 蔽 圈 闭 ( u t rp [ ,广 义 地说 就 是 指 用 常 。 ] S b l ta )8 e ] 规 技术 方法 和手 段难 以识 别 的圈闭 ,它们 均 是 由于沉 积 、古构 造运 动 、水 动 力变 化 以及 成 岩作用 所 引起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
藏 的勘探 方 面都 取 得 了重要 突 破 。我 国东 部地 区 岩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的探 明储 量 已达 到 当年 发 现 储 量 的 6 %~ 0 , 0 7 % 中油股 份公 司探 区范 围 内剩 余 油 气 资 源 中岩性 地 层 油气 藏 的石 油 资 源量 为 1 5 1 , 占石 2  ̄ 0t 油 总剩余 资 源量 的5 %以上 。 0
性 地 层 圈 闭 和 复 合 圈 闭 为 10 5 , 8 个 占含 油 气 圈 闭
的 4 %l 0 。 近 几 年 , 国 陆 上 油 气 勘 探 无 论 是 在 东 部 高 成 中 熟 探 区还 是 在 中西 部 低 程 度探 区 , 岩 性 地层 油气 在
在勘 探实 践 中 , 注 意不 能把 岩性 地层 油气 藏 、 要 非 构 造 油气 藏 与 隐蔽 油 气 藏 等 同起 来 , 强调 后 两 仅 者 的研 究 ,某 些 特 殊 类 型 油 气 藏 的 勘 探 容 易 被 忽 视 。岩 性 地层 油 气 藏在 目前仍 是 隐蔽油 气 藏勘探 的 主体 。 因此 , 在应 用 “ 隐蔽 油 气藏 ” 一概念 时 , 能将 这 不 其 和 “ 性 地 层 油 气 藏 ” “ 构 造 油 气 藏 ” 同起 岩 或 非 等 来。 岩性 地 层 油气 藏只 是 隐蔽油 气藏 的一部 分 。 主要
摘 要 : 讨 隐 蔽 油 气 藏 的分 类 特 点 , 为 隐 蔽 油 气 藏 是 一 个 勘 探 的概 念 , 属 于 常 规 的 油 气 藏 成 因 分 类 范 畴 。介 绍 探 认 不
隐 蔽 油 气 藏 行 之 有 效 的 勘 探 手 段 , 层 序 地层 学 、 震 属 性 分 析 及 高分 辨率 二 维 地 震 勘 探 等 。 即 地 三 关键词 : 隐蔽 油 气 藏 ; 气 勘 探 ; 序 地层 学 ; 分 辨 率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油 层 高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李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中国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研究院,上海200120)宋明雁李争(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省潜江市433124)摘要:通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理论,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系统研究了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重点分析了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平面分布特征及纵向发育层位,进行了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明确区内主要目的层的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接触关系,总结了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指出了盆地不同层系隐蔽油气藏叠合的有利地区,分析了其油气勘探潜力和远景,对指导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烃源岩;储层;盖层;勘探前景中图分类号:T E112.322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不仅美国、法国、英国等欧美国家的石油巨头正在全力勘探和开发北非石油资源,而且日本、韩国、印度、越南、中国、巴西等亚洲及拉美国家的石油公司也通过风险勘探等形式积极介入非洲石油市场。
在2005年中国石化集团进入阿尔及利亚对三叠盆地GUERA RA 合同区进行勘探之前,该区勘探程度低,区内仅钻探井12口,进尺43477.2m ,钻井密度低,二维地震测线约13000km 。
其中,1985年以前采集和处理的地震剖面约7000km ,资料品质极差。
1990年以后的二维地震测线约5000km ,品质有所提高,但由于覆盖次数少,处理中又存在静校正和速度问题,致使地震反射波主频低,目的层波阻特征不清。
自从2005年中国石化集团对三叠盆地GU ERA RA 合同区勘探以来,完成二维地震采集884km ,重新处理20世纪90年代老资料5000km ,80年代老资料800km ,地震资料品质有显著改善。
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研究,发现三叠盆地隐蔽油气藏具有比较大的油气勘探前景,弄清三叠盆地隐蔽油气成藏地质条件、隐蔽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富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滨南油区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
Li n SC1enc q a l Nhomakorabea_
—
enl no Kl e og ee a v , I d l t y W h _
滨南油区沙河街组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颜冬亮
( 胜利油 田分公 司滨南采油厂 山东 滨州 2 6 0 ) 566 [ 要】 摘 中国东部的大多数的油气 田,自 2 世纪9 年代 以来 ,已经进入 了高程度勘探 阶段 ,一些大而明显 的背斜构造油气田已经被发 现。 从 0 0 隐蔽性 油气藏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 中越来越是重要 。因此 ,这个项 目的研究会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和提高油 田采收率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 这个 项 目的研究 运用了诸 多理论 指导 ,诸如石油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沉积岩石学等等 。根据隐蔽性油气藏在滨 南油 田勘探开发 中的突 出问 题, 我们采用有关隐蔽性油气藏 目标 的各种新技术 , 并且进行 了综合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例如 , 沉积岩石学 ,储层和构造等方面的研究 。进行三 维地震构造解释 、 岩石切片和储层特征研究在这个项 目中是最重要 的。 最后我们概括总结 了隐蔽性油气藏 的主要勘探经验 , 出了勘探隐蔽性油 提 气藏最有效 的勘探方法 。 【 关键词】 隐蔽性油气藏 复杂油气 藏 三维地震 中图分类号:F 1 . 文献标识码 :A 461 文章编 号:10 - 1X( 0 )0 — 0 9 O 0994 2 1 2 204一 1
一
、
引 言
随着滨南油 田勘探工作 的深人 ,油气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 。 目 前 摆在我们技术人员面前 的主要 问题是如何在新区和老区找到更多 的储 量, 解决资源接替 问题 , 这就迫使我们不断地学 习新的勘探方法 和技 术手段 ,向隐蔽性油气藏进行勘探 。这几年来 ,随着对隐蔽性油气藏 的重视 ,在这方 面给滨南油 田的储量增加和提高采收率等带来 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 ,积极开展对隐蔽性油气藏尤其是砂砾 岩扇体的深入研究对滨南乃至整个胜利油区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 、沉积类型与储层特征研究 由于第三纪构造运动 、气候变迁及湖水多次进退 以及滨县凸起上 的多次洪水作用 ,从而在滨县 凸起南坡形成 了很有特征的三维岩相组 合 。通过对该 区内的重点 区块 、重点井的岩芯资料进行详细沉积学研 究 ,以及对测井 曲线和 录井资料的分析 ,结合三维地震特征并通过沉 积学编图 ,认为滨南油 田广泛发育沙 三、沙 四时期为主的扇体 ,主要 表现为浊积扇沉积体系 、三角洲沉积体系 、滨浅湖沉积体系和河流沉 积体系 。 最易形成 隐蔽性油气藏 的为三角洲 、 水下扇沉积体系 ( 1 。 图 ) 1 . 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储层特征 ( ) 1 沉积体系 沙三段沉积 中晚期至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早 期 , 主 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沉积亚相形成的浊积岩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支 河 口砂坝 、远砂坝组成 ;沙河街组沙二段主要沉积三角洲平原亚相 , 储集层类型为分支河道砂 、远砂坝和浊积砂体等 ,也是 三角洲沉积体 系的主要隐蔽性油气藏发育带 。 ( ) 2 储集层特征 分支河道岩性以含泥质的长石砂岩为主 , 可见 粗砂岩 ,分选差至中等 ,概率图上以发育跳跃为主的两段 式 :河道中 可发育边滩和心滩 ,韵律反映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 特征。发育大中型 板状交错层理和斜层理 ,化石较少见。 浊积砂体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 ,沉积构造发育水平层理 、块状层 理 、平行层理 ,其中以块状层理为主 ,砂岩横 向上呈 透镜状 。 河 口砂坝是河流携带的沉积物以前积方式堆积在底积层 上。岩性 以细砂岩为主 , 见斜层理 , 坝前方和上部受到波浪的筛选 , 粒变粗 , 颗 分选变好 ,具反粒序特征。 2 . 水下扇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 ( ) 1 沉积体系 水下扇是滨南油 田部分区域 沙三 、 沙四段的主要 沉积类型 ,这类 扇体发育在断陷早期 ,收敛 期冲积扇 部分进 入水体 形 成, 一般是当沉积速度大于沉降速度 , 同时又具 备稳定 的供给水 道时 , 可产生向湖盆方 向的推进加积现象 ,断阶上较平坦地势是水 下扇最发 育部位。平 面上呈扇形 、舌型 ,通常多个扇体叠合连 片。 ( ) 2 水道沉积类 型 岩性 由砂岩 、 细粉砂岩等组成 , 垂向层序一 收为正韵 律及复合韵律 ,测井曲线上多呈漏 斗状 、 箱状及钟 型 ,在地 震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前 积反射结 构 , 表现为 中振幅 中连续的 “ ”形或 s 迭瓦状反射 、向湖盆方 向收敛 。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方法浅析
构造 翻闭
构造 舅 闭
(i 层地 2 岩闭 L 性 o 圈 i o n k )
Ma h u kos
不合闭 复圈 整豳 合闭 l
非构造 圈闭
构 圈 造 闭
( 0 ) 岩性曝丽 成岩翻闭 2 1 0 地层圈闭 l 地形嘲闭 火成岩翻闭
胡( 其归 入 复合 型 隐 蔽油气 藏 ,也 有学 者将 其 归 入广 义 的地层 一 岩性 油气 藏 。 笔 者认 为 ,对 隐 蔽油 气 圈 闭 的 分 类 ,只有 根 据 圈闭 成 因 、油 气 圈 闭要 素 以及 圈 闭遮 挡 条件 进行 分 类 才更 具科学 性 ,从 而 有 利 于成 藏 模
析 了隐蔽 油气藏 的分 类 及勘探 方法 ,并讨 论 了隐 蔽油气 藏研 究 的发展趋 势 。
l 隐 蔽 油 气 藏 的 分 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 的分类 ,国内外
文 献 出处
L vro e osn (9 6 I6 )
H l uv a o t b
闺 闭分 类
隐藏 豳 闭或 复合 圈闭( 、岩性 地层变 化及水 动力等 因素 构造 构造 联合 作用形成 的圈 闭类型 ,区别于 单纯 的构造豳 闭) 暖闭
目前 ,一般 把 隐蔽 油 气藏定 义为在现 有勘探 方 法和技 术条 件 下较难 识别 、圈 定和 描述 的油气 藏 。隐
蔽 油气 藏 的主体 是 各种岩性 地 层油气 藏 ,包括 一 极难 发现 的特殊 类 型复杂 构造 圈 闭 。显然 ,上述 概念
是 以寻找 的难 易程度 为标 准提 出来 的 ,其 与圈闭 的成 因类型 无 关 ,不指 特定 的 圈闭类 型 。为此 ,笔 者分
岩性 圈闭
非构造 圈闭 地层 圈 闭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共8篇)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共8篇〕篇1: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理论作为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经受了复杂的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隐蔽油气藏非常发育.通过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论认识:其一,断裂主导的盆地构造活动形成的陡坡和缓坡断阶、盆内和凸缘坡折控制了储集岩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隐蔽圈闭目的区带优选的根底,亦即“断坡控砂”;其二,网毯式、“T”型、阶梯型、裂隙型等输导类型在盆地特定的时空域发育和产生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体系,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方向评价的.条件,亦即“复式输导”;其三,相(承受条件)、势(动力条件)存在的耦合关系,决定了油气成藏的根本条件和不同特点,成为勘探目的评价的关键,亦即“相势控藏”.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思维的核心,有力地指导了“十五”期间济阳坳陷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作者:张善文 Zhang Shanwe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功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OIL & GAS GEOLOGY 年,卷(期):27(6)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断坡隐蔽油气藏油气勘探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篇2: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绘济阳坳陷隐蔽圈闭识别与精细描绘中国东部老油区的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隐蔽圈闭勘探的关键是储层识别与描绘(主要是砂体的预测).针对陆相断陷湖盆复杂多样的隐蔽圈闭类型,开发形成了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地质分析^p 技术等为根底、在不同勘探阶段的岩相、岩性、物性及流体预测的配套技术系列,应用于济阳坳陷典型的.河道砂体和浊积砂体的识别与描绘,获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作者:韩文功张建宁王金铎 Han Wengong Zhang Jianning Wang Jinduo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功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刊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OIL & GAS GEOLOGY 年,卷(期):2023 27(6)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隐蔽圈闭识别与描绘三维地震勘探地震地质分析^p 济阳坳陷篇3:济阳坳陷泥质岩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济阳坳陷泥质岩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断裂、断鼻构造带附近,根据其储集空间可分为裂缝型、孔隙型及孔-缝复合型3种类型.其中,裂缝型油气藏占主要地位,主要发育于富钙质的脆性泥页岩中;孔隙型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泥岩中;孔-缝复合型油气藏发育于钙质泥-页岩互层且夹薄层砂质条带的岩类中.泥质岩油气藏以自生自储为主,需要富钙质或欠压实等特定的岩性条件,一般发育在断裂活动带附近.横向上,裂缝型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厚层生油层中富钙质高阻层段,尤其是页岩发育的薄互层段,孔隙型油气藏只分布于具有断裂或隆起背景且富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区;纵向上,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2 200 m以下的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等层位.作者:李勇钟建华温志峰王海侨 Li Yong Zhong Jianhua Wen Zhifeng Wang Haiqiao 作者单位:李勇,Li Yong(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钟建华,温志峰,王海侨,Zhong Jianhua,WenZhifeng,Wang Haiqiao(石油大学地球资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刊名:地质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41(4) 分类号:P61 【关键词】:^p :泥质岩油气藏类型成藏条件油气藏分布济阳坳陷篇4:济阳坳陷陈家庄北带勘探潜力与开展趋势济阳坳陷陈家庄北带勘探潜力与开展趋势分析^p 陈家庄北带资潜力和勘探程度及存在的地质问题,认为,陈家庄北带资储藏雄厚、勘探程度不平衡,加强石油地质规律的认识,具有很大勘探潜力.根据勘探理论技术和部署思路,及探井和探明储量的.变化,陈家庄北带的勘探历程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通过陈家庄北带勘探历程和勘探潜力分析^p ,认为其勘探趋势是在做好中、东段储量晋级根底上,勘探重点向西段转移,同时加强西段的根底研究工作.详细为:凸起周缘寻找地层和岩性圈闭,找地层圈闭,在落实输导的前体下,注意圈闭的侧向封堵问题.作者:杨万芹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成功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刊名:西部探矿工程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1(9) 分类号:P612 【关键词】:^p :陈家庄北带资潜力勘探程度勘探历程勘探开展趋势篇5: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由于南堡油田的发现,使黄骅坳陷的'石油勘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坳陷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中、下地壳有低速层,其深度分别为15 km和20 km.中地壳低速层富含气体(如CO2,CO,H2等),在适宜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这些气体可合成甲烷及其它烃类化合物.坳陷的地幔流体活动(如碱交代,Mg2+交代等)以及幔CO2,CH4和He气体(港151井)都说明了它们均来自深部热液流体.黄骅坳陷发育多个潜山构造带(沈青庄、孔店、北大港、南大港、羊三木等),按照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深部潜山带(而不是在第三系砂岩)中可望找到几个大型油气田(如千米桥潜山油气田).作者: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 ZHANG Jing-lian SHI Lan-ting WEI Ping-she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刊名:岩性油气藏英文刊名:LITHOLOGIC RESERVOIRS 年,卷(期):2023 21(2) 分类号:P542+.5 【关键词】:^p :低速层中地壳地幔流体无机烃潜山油气藏黄骅坳陷篇6: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温度、压力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温度、压力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关系济阳坳陷地温梯度偏高,存在异常高压带,下第三系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类型丰富.研究认为:(1)受温度作用控制,烃岩中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成熟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有益于次生孔隙的形成;(2)成熟烃岩丰富的有机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有利根底;(3)高地温有利于储层形成次生孔隙;(4)异常高压有助于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保存;(5)高地温、异常高压带有机的时间、空间配置对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程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区带纵向上,沙三段比沙四段有利,沙四段又较孔店组有利;横向上,东营凹陷梁家楼-牛庄-六户、利津-民丰和樊家北-纯化一带,沾化凹陷渤南和孤北一带为有利地区.作者:苗建宇祝总祺刘文荣卢焕勇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刊名:石油学报 ISTIC EI PKU 英文刊名:ACTA PETROLEI SINICA 年,卷(期):21(3) 分类号:P632 【关键词】:^p :温度压力地温梯度异常高压深部储层次生孔隙济阳坳陷篇7: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勘探理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带勘探理论本文在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p 研究的.根底上,探究潜山带深层领域,获得了潜山内幕4000m以下可储油、上覆千米中生界仍可成藏的新认识,进一步提出岩性控制裂缝发育、裂缝控制油气分布、尤其是具有连通性的大裂缝控制着潜山油气的富集且裂缝不受埋深影响的新观点,由此得出了潜山带整体含油的新思路,从而拓展了潜山勘探的领域和空间.作者:张泽慧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刊名:青海科技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16(3) 分类号:P2 【关键词】:^p :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类型勘探理论兴隆台潜山带深层领域篇8: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控制着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而气候的变化造成植被的变化,即造成了植被所产生的`孢粉组合的变化,层序地层与孢粉组合有着亲密的联络.首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生长的环境来恢复古气候,然后与综合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在济阳坳陷古近系划分出的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相对照.结果说明,利用孢粉组合特征进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可行的;牛38井沙三段中连续取芯井段,根据孢粉可以划分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2个三级层序,根据主要孢粉属种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个次级层序,与高精度层序地层对应.在资料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孢粉组合变化进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p ,以进步区域地层比照的精度.作者:贺振建蒋光秀贾凤华边雪梅魏文艳 HE Zhen-jian JIANG Guang-xiu JIA Feng-hua BIAN Xue-mei WEI Wen-yan 作者单位:中石化成功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刊名:地层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2023 31(4) 分类号:P534.61 P539.2 【关键词】:^p :孢粉层序地层古近纪济阳坳陷山东。
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勘探80 年代中期以来,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层序地层学,使古老的地层学的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同时对油气勘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种勘探工具,层序地层学被用于确定生油区、储层砂岩的位置和盖层情况,因为层序内的地层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相组。
它能依据地震资料,再加上少量分散的测井资料来预测一个带的岩石组分。
层序地层学综合测井资料、化石资料及地震反射特征来解释岩石的组合及沉积环境。
更重要的是层序地层学通过不同规模层序的划分、体系域等的识别,使油气与各体系域中的沉积体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和空间配置有规律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油气预测更为有效。
一隐蔽油气藏的简介对于隐蔽油气藏,目前的定义是: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行过探讨。
隐蔽油气藏(subtle trap)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1880)提出的。
1934年了非构造圈闭(nonstructural trap)的概念,专指“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内形成的油气藏;1966年莱复生 (Levorsen)提出隐蔽圈闭(subtle trap)概造、地层、流体(水动力)多要素结合的复合圈闭;1972年哈尔鲍蒂(Har气藏来表示与构造圈闭相区别的勘探难度较大的地层、不整合和古地貌维特(Savit)指出:所谓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1983年,朱夏指出隐蔽圈闭的提出虽然着重于地层、岩性、古地貌等非并不排斥某些构造圈闭。
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对于目前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三种概念:第一种为广义包括狭义的地层油气藏、不整合、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第二种是气藏相区分而提出来的非构造油气藏,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的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三种隐蔽油气藏是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型、古地貌型和不整合型油气藏。
近年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特点及方向
2.1立足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 近几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富烃凹陷是储量和产量的主要贡献区。在富烃凹陷的勘探程度不断深
入的背景下,要继续保持储量稳定增长,必须在勘探研究、作业、开辟新层系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深入 挖潜。 2.1.1用新方法、新观点反复认识已钻井。加强老井复查工作
中国近海探井已经超过千口,十年以前的探井数量超过五百口。部分老井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研 究水平的限制,对油气层的判别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利用现有技术进行重新识别将有望增加一批油气 层,并推动勘探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勘探领域的拓展。
一14一
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在勘探目标的选择上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所有的勘探目标都要进行全海域排队,按照滚动区、 成熟区、新区新领域,实现优化投资组合的动态化管理,这样既降低勘探风险,又避免了决策的盲目 性。同时,勘探过程中始终贯彻“集束勘探”理念,根据区域研究的成果从整体考虑勘探部署和评价, 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1.5加强中长期勘探规划
2.2.1加强低勘探程度区的基础研究,优选勘探新区新领域 中国近海分布着10个含油气盆地,50余个主要凹陷,目前仅在6个盆地中的16个凹陷里获得了
较好的油气发现。在其余凹陷中,除少数凹陷已证实不具备大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外,大部分凹陷勘 一ls—
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探程度相对较低,勘探潜力有待证实。近几年,我们有计划对这些勘探程度较低的凹陷开展整体研究 部署,相继钻探了渤海湾盆地的秦南凹陷、青东凹陷、莱州湾凹陷,北部湾盆地的雷东凹陷,琼东南盆 地的松东凹陷、松西凹陷等,陆续在青东凹陷、莱州湾凹陷、秦南凹陷等地区获得了油气发现。这些地 区将成为未来储量增长的有利地区。
3 中国近海勘探面临的技术问题
对渤海海域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考——以427构造带为例
以4 2 7构 造 带 为例
赖 维 成 滕 玉 波 加 东 辉 王 军 李 俊 英 茆 利
( 中海 石 油 ( 中国) 有 限公 司天 津 分 公 司)
摘 要 对 于 高 成 本 的 海 上 油 气 勘 探 来说 , 规 模 是 制 约 隐 蔽 油 气 藏 勘 探 的 关键 因 素 之 一 。 对 渤 海 海 域 而言 , 要 寻 找 的 不仅 仅 是 隐 蔽 油 气 藏 , 而是 有 一 定 规 模 的 隐 蔽 油 气 藏 。 储 层 特 征 是 影 响 富 生 烃 凹 陷 隐 蔽 油 气 藏 规 模 的 一 个 关键 因 素 , 因此储 层特 征 , 即 砂 体 特 征 就 应 该 成 为 渤 海 隐 蔽 油 气 藏 勘 探 研 究 的 一 个核 心 , 而要研 究这 个核 心 , 必须要有 地 质 和地 球 物理 技 术 两 方 面 的结 合 , 而 且 结 合 过 程
因素” 框 架下 的成 藏 分析 技术 。 ( 1 )地 质 与地球 物理 相结 合 的储层 预 测技术
该 项 技 术 已 有 文 详 细 论 述 ] , 其 核 心 是 研 究
在不 同层 序位 置 的砂 体 特 征 及 其 主 控 因 素 。例 如 : 低 位域 期可 容纳 空 间小 , 物源供 给 较 丰富 , 砂 体 受沟
研 究有 相似之 处 , 但 在 寻 找 大 砂 体 中 更 强 调 层 序 地 层、 沉 积体 系 、 构 造 三 方 面研 究 的有 机 结 合 , 强 调 地 质 和地球 物理 技 术 的 有 机 结 合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一
套行 之有 效 的方法 , 如 构造研 究 找背景 、 层序 地 层
维普资讯
第 1 9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费宝生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分析了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围绕生油中心分布,并提出其分布的有利区带:箕状凹陷的陡坡带分布砂、砾岩体油气藏;洼槽带分布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岩油气藏;斜坡带分布地层-岩性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负地形分布河道砂岩性油气藏;隆起区古山梁是潜山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
列举了两个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例。
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油藏类型;分布特征;冀中坳陷;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 13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03(2002)06-0029-04前言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容易勘探的中、浅层大型背斜等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转向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势在必行;同时,随着探井的密度和三维地震覆盖面积的增加,资料日益增多,对地下认识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隐蔽油气的勘探创造了条件,因此,隐蔽油气藏勘探是勘探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据美国统计,隐蔽油气藏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84.6%,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藏占28.4%[1],可见隐蔽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近年来,华北探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在冀中坳陷找到了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负地形河道砂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于500×104t ;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发现了整装千万吨级构造-岩性油藏;在乌里雅斯太凹陷腾一段发现了砂、砾岩岩性油藏等。
隐蔽油气藏储量不断增长,勘探领域不断扩大。
本文试图探讨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研究方法和分布特征及勘探方向,以期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有所裨益。
1 类型按圈闭的成因,隐蔽油气藏可以分为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型四大类,又可细分为潜山、地层不整合、地层超覆、岩性、水动力、构造-岩性、构造-地层、地层-岩性八类,还可以分为若干个亚类(图1)。
图1 华北地区隐蔽油气藏分类收稿日期2002-07-01;改回日期2002-08-29。
作者简介:费宝生,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大地构造专业,1964年获该校大地构造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317)2725848,通讯地址:(062552)河北省任丘市华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2002年12月 PETROL EUM GEOLO GY AND RECOV ER Y EFFICIENCY 第9卷 第6期2 分布特征陆相盆地油气的分布受生油中心的控制,大量实践都证实了这一基本结论。
且陆相盆地油气侧向运移距离短,华北地区个别油藏距有效油源岩最远也只有20km左右,如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蒙古林油藏距阿南生油中心;冀中坳陷文10井沙一段油藏。
油气纵向运移距离一般1~3km,主要通过断层进行运移。
油气分布围绕生油中心就近聚集,构造油气藏分布遵循这一规律,隐蔽油气藏分布也是如此。
中国东部地区箕状凹陷一般由陡坡带、洼槽带和斜坡带三部分组成。
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如大断层负地形区和古隆起区。
2.1 陡坡带在陡坡带边界断层的根部,一般发育裙边状分布的近岸水下扇砾岩体、砂岩体,且紧邻生油中心,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例如,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兴断层下降盘孔店组—沙三段下亚段砾岩体油气藏,束鹿凹陷新河断层下降盘沙三段砾岩体油藏,二连盆地阿南凹陷阿四段砂岩体油藏等。
砾岩体又分为岩性上倾尖灭和物性差异形成的圈闭。
同时水下扇一般以扇中物性最好。
2.2 洼槽带洼槽带一般发育扇三角洲砂体、浊积岩体,且处于生油中心,有利于油气成藏。
例如,巴音都兰凹陷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整装构造-岩性油气藏。
2.3 斜坡带斜坡带,尤其是沉积斜坡带,由于经过了多次超覆、退覆和多个不整合,为形成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和岩性油气藏创造了条件。
例如,二连盆地阿南凹陷南斜坡哈50井腾一段与阿尔善组之间的地层不整合油藏;冀中坳陷廊固凹陷牛北斜坡京27井沙四段与明化镇组之间的地层不整合油藏,只是油藏的规模较小;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西斜坡构造-岩性油藏等。
由此可见,斜坡构造带是勘探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2.4 大断层负地形区盆地发育的后期,河流相沉积发育。
尤其是活动性的大断层,在断层的下降盘形成负地形,河流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体。
例如,冀中坳陷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东营组河道砂岩岩性油藏等。
2.5 古隆起区古隆起区内的古山梁是潜山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带。
如冀中坳陷中区是潜山最发育区,也是潜山油藏分布最多的地区。
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该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发育阶段,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厚达5400m,为以后形成孔、洞、缝发育的潜山碳酸盐岩储层奠定了基础。
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产生褶皱和断裂,在冀中坳陷形成了北东向高阳复背斜及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北西西向等断裂,把基底切割成若干个块体,并使中区成为古隆起区。
从中生代直至新生代始新世早期,长期隆起遭受剥蚀,剥蚀时间长达188.5×106年,石炭—二叠系剥蚀殆尽,有的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也遭受了剥蚀,剥蚀厚度达3000m以上。
同时,受基底断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北西向古山梁。
这些古山梁在早第三纪初期,成为湖泊中的岛屿,后来被第三系覆盖,为尔后潜山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新生代,在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场的作用下,基岩块体发生翘倾活动,沿前期产生的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基底断层拉张断陷,并把北西向的古山梁切割,潜山沿北东向成群成带分布。
同时,在基岩块体的上断棱部位常形成潜山,在下断棱部位形成断槽。
断槽中生成的油气向潜山运移形成潜山油气藏。
3 大王庄岩性油藏勘探大王庄岩性油藏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南部大王庄—留西构造带的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
东西宽4km,南北长10km,勘探面积40km2。
该带是饶阳凹陷油气富集带之一,已为三维地震所覆盖,累计钻井157口,发现了蓟县系雾迷山组、下第三系沙三段、沙一段、东营组和上第三系五套含油层系,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22×104t,是勘探程度较高的老区。
但该带资源转化率仅为40%,还有较大的资源潜力①。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构造圈闭的角度出发,很难发现有一定规模的目标,从而转变勘探思路,寻找岩性圈闭。
大王庄岩性油藏的发现,主要做了建立地质模型、提取地震信息进行砂体预测、滚动式砂体预测和跟踪式的油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地质模型以地质综合研究为基础,以老井复查为线索,创新思维,建立大型同生断层下降盘根部负地形侵蚀・3・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02年12月 ①金凤鸣,曹兰柱,赵太良等.大王庄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2000河道砂体岩性圈闭成藏模型。
冀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时,湖盆衰退,形成了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
这时,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根部往往形成负地形,河流因势利导,沿负地形分布,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体。
其主要物源为自西南向北东方向的新河—饶阳古水流体系,该区为河流中、下游曲流河分布。
由于断层长期活动,沟通下伏烃源层,将油气运移至砂体中,形成河道砂体岩性油藏。
同时,根据老井复查发现了重要的线索:在断层附近的留89井于东一、二段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试油获低产油流。
而远离断层、构造上倾方向的留419井等砂层明显减薄,该区有形成岩性油藏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了岩性油藏模式(图2)①。
图2 大王庄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3.2 提取地震信息进行砂体预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人工合成记录,对留89井所钻遇的砂组一一对应标定在地震剖面上,重点对东一段砂体进行全三维砂体追踪解释,并通过提取反射振幅、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手段,预测砂体的分布范围,编制分砂组构造图。
发现、落实路70岩性圈闭,其面积7.0km 2。
在圈闭的有利部位首钻路70井,于东营组获工业油流。
3.3 滚动式砂体预测路70井获工业油流后,研究发现强反射轴并非一定是渗透砂岩的响应,为此在第一轮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又引入波形分类技术进行波形地震相分析,及时开展新一轮储层横向预测,砂体追踪解释及油藏早期描述。
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在路70井南1100m 处钻探了路105井。
钻探结果不仅证实东一段油层的分布,还发现了东二、东三段两套油层,试油均获得工业油流。
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连片处理,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为砂体预测和油藏描述创造条件。
3.4 跟踪式的油藏描述利用新处理的地震资料,采用多种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软件,分别对该区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从中优选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的方法,并自主开发了频谱比等技术。
同时,结合地质综合研究、评价,标定路701井和路71井井位,钻探结果均获得了工业油流。
该区探明约500×104t 石油地质储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4 巴音都兰凹陷构造-岩性油藏勘探巴音都兰凹陷位于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东北部,为一南断北超的单断反转式凹陷,面积1200km 2,基底埋深2750~3500m 。
该凹陷生油条件很好,又是二连盆地最早发现油气显示的凹陷,从1982年投入钻探,截止2000年共钻探井37口,获工业油流井五口,低产油流井四口。
2001年转变勘探思路,寻找岩性油藏。
在巴2号构造上获得了重要突破,探明一个1000×104t 以上的构造-岩性油藏。
4.1 建立岩性圈闭模式巴2号构造处于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有利生油部位,为南部边界大断层下降盘的滚动背斜。
该构造曾钻探井四口,其中背斜高部三口,多获低产油流。
而在背斜的倾末端所钻的巴9井,试油日产原油0.28t ,日产水达16m 3,储层物性变好。
从沉积角度入手,通过巴9井与巴6井油层和油水关系分析,发现这两口井阿四段Ⅱ砂组试油均为油水同出,而巴6井较巴9井高150m ,不是一个油水系统,那么在巴9井的高部位应有纯油层存在。
在地震剖面上,也显现巴9井砂层相位向上有突变现象。
因而,建立了岩性油藏模式(图3)②。
图3 巴9—巴16井油藏剖面4.2 建立沉积模式巴9井阿四段砂组为物源来自东南方向的扇三・13・ 第9卷 第6期 费宝生:隐蔽油气藏的勘探①②殷宏平,李正文,杨德相等.巴音都兰凹陷区带综合评价及井位标定.2001金凤鸣,曹兰柱,赵太良等.大王庄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2000角洲前缘砂体,而巴6井为滨、浅湖滩砂。
地震剖面联络线上,巴9井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外形呈透镜体,主测线方向为一楔状体。
据此,可圈定扇体的分布范围。
4.3 开展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应用LANDMAR K,JASON,STR TA,ISIS等软件,进行层位精细标定、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等。
首先,将各井的合成记录标定在地震剖面上,使钻井岩性剖面和地震剖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