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高二历史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人教必修3)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2)
考纲、大纲描述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历史和语文学习使学生对孔孟及《论语》都有内涵学习和了解,但是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体系建设整体认知。
教学目标
1、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关系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分析西汉前期社会背景,探究封建统治的政治需求;探究“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
3、仁政思想和道德教育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
教研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年月日
展
注重锻炼学生语言的简练性和规范性。引导其思维的层次性。
评
教师评价过程中,将时空概念的学科素养融入到汉朝历史发展特征的讲解中,转换语言体系,归纳时代特征,帮助学生提升对其整体把握
检
将课堂内容做适度拓展,联系社会背景,考察选官制度的变更;运用多元化史观客观评价。
用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将政治统治与社会教育、人才选拔结合思考。
难点
对新儒学活动
教师复备
导
儒学思想沿承孔孟,为适应时代需要,儒学内涵发生何种转变;汉代儒学对当时和后世有何深远影响。
思
结合汉朝具体时代背景考察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内涵变化。
汉代儒学如何贯彻实行,影响如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新儒学的含义,理解并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导入。
教师提问:西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实施黄老政治。
黄老政治的施行有哪些积极影响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黄老之学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景帝时手握实权的窦太后对其十分崇信,不允许有变动。
所以当儒生辕固生指斥老子之言,提倡儒学时,引起了窦太后的大怒。
不过到了汉武帝亲政时期,黄老之学还是被取代了,这是为什么呢?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背景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图片材料,和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老之学虽然在汉初稳定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汉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是郡国并行制之下地方诸侯势力逐渐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再加上北方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导致边患不止,而这些新的问题是黄老之学提倡的“无为而治”无法解决的。
因此黄老之学面临危机,不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渴望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因此需要一种符合他政治策略的新的思想学说,究竟是哪一种学说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儒家学说已经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新儒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百家讲坛——董仲舒》视频片段,提问:这套理论体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套理论体系就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
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学重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
到元气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
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汉初无为,休养生息汉初,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汉初采用黄老学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士兵复原,给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将恢复和增强2、武帝有为:解决社会潜伏的危机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
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知道汉代儒学经过〝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等手腕,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进程与方法:结合史料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结合教材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明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看法暴政思想对动摇社会、开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1.剖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难点: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教学方法:资料剖析法、讨论法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设计:导入:师:思想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效劳。
时代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春秋战国出现〝百花怒放〞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构成中国第一次思想束缚潮流。
问:秦朝时期采用什么统治思想?生:法家〝法治〞,〝焚书坑儒〞师:汉初采用什么统治思想?一、有为而治师:资料1: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生:缘由①秦末烽烟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消费和安宁人心的需求。
师:资料2:汉初,行郡国并行之制……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少量战士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对外与匈奴和亲。
——王家范«中国史通论»生:措施:与民疗养生息师:资料3:〝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度亡事,非遇水旱,那么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糜烂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集聚。
〞——«后汉书.食货志»生:结果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说课稿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灵宝二高潘琳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史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尊儒措施。
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并且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才使得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依据:新儒学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又柔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其对后世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学生不易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高二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1.教学方法: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2.学法选择: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教学流程1.导入:给学生展示各界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公祭大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董仲舒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去纪念他呢?想要了解这些问题,那么就请跟我一同来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吧!2.目标展示(1)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自主预习目标:(把它细化为五个问题展示)问题一: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春秋时期——→产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复苏西汉武帝——→成为正统点拨升华: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分析: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
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①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
②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
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
即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高中历史 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
本课教材安排了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子目的内容。
重点讲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和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儒学正是在此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本课在第一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及明清儒学思想对其的发展与传承。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作了如下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学情分析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采取“创设问题-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的画像,学生回忆儒学思想的形成及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准备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
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法家学说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归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学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西汉武帝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中国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讨论方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3.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5.实践与应用: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预备]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从秦朝到汉朝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调整。
法家思想在秦有深厚的传统,从商鞅到秦始皇,一百多年,秦都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高压政策,是导致秦朝统治残暴的基本原因之一,而秦朝正是因为统治残暴灭亡,这个教训十分深刻。
因此,西汉王朝建立后,重新选择治国思想。
西汉初期,比较推崇道家思想,虽然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但是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实践表明,道家主张无为,比较消极,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一系列影响统治稳定的问题,要求统治者要有所作为,同时,汉武帝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和道家无为主张格格不入,因此选择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首先是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二,儒家主张“仁”,以德治民,有利于缓和当时比较尖锐的阶级矛盾;第三,儒家重视教育和人才,符合当时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政策。
汉朝的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从价值观、基本内容特别是哲学思想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有着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汉朝的儒家学派追逐名利,逐步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在哲学上没有明显的唯心倾向,有的还有唯物主义倾向,如荀子就提出了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从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出现了神秘化,神学化的倾向,唯心主义成为儒家哲学的主流思想。
当然,汉朝的儒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也有所发挥和发展,如董仲舒就进一步发挥了仁政的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重视加强思想控制,但具体做法、措施有很大不同,因此效果就有很大区别。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早期曾经以“世官制”为主。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隋唐时期,更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开始实行。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在春秋战国乱象丛生之时,提出了各自的治国方略。
在秦朝、西汉初、汉武帝时期,三个派先后被作为统治思想。
这种发展演变的背后,有哪些重要的决定因素?让我们思考,解答。
【知识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1)背景:社会经济残破。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做法: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2西汉社会危机的增长: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需要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抵御外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及贡献: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体系。
“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三、儒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1)用儒家参与国家大政,用儒选拔官吏。
(2)儒家经典为必读教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3)举办太,儒家五经博士教授,考试合格者可以到政府任官。
(前124年)(4)下令郡国设立校,教授儒。
2结果:儒之士在中国文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重点难点解析】1董仲舒对儒发展做出的贡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密不可分。
董仲舒是西汉哲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士皆师尊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背景。
2.掌握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了解儒学独尊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导入、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列举是学生具体掌握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内容。
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儒学成为正统的具体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儒学思想,并对儒学思想产生一定兴趣。
通过对汉代教育事业建立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的重要性。
【重难点】重点:1.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
2.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
【课堂导入】(复习法)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春秋战国文化大发展时期的学习,了解到百家争鸣时的盛况,有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复习一下当时百家中的代表性思想?(学生回答:儒、道、法、墨等)在这些思想流派中,老师为大家具体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并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请同学为我们复习一下(学生回答: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主要思想)。
很好,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的非常好。
如果说,在先秦时期文化思想呈现的是一种繁荣的景象,但在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李斯的建议下,在思想专制方面实行“焚书坑儒”,秦朝这种暴虐的统治手段不仅使儒家学派遭受巨大打击,也导致秦二世而亡。
汉朝作为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中央专制主义国家,他在思想专制方面又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板书】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同学们阅读一下第8页的“历史纵横”部分。
同学们知道“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这是一个贬义词。
但是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请大家阅读一下第8页的“历史纵横”部分,看一看这个成语的起源在什么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
当时太学
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明理学”
九、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成为正统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