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董仲舒的思想受到重视
• 法家? • 道家? • 儒家? •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 家和阴阳无行家的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后成为
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阴 阳 家 思 想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 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观天人相 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2)“有为”措施: (知识链接必修1 P12、P14;必修②
P17)
①政治: ②经济: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③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西汉与时俱进的儒学代表、哲学 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 《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 (前 134),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
③ 统治者的有为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兴办太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打破……,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2、结果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 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 制的需要。
探究学习 2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秦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措
施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惠帝时,曹参为相,更不求有为,无所事事。
朝廷大臣及地方官吏有事禀报,他一律“饮以醇酒”,直到其“醉后而去,终莫得开说”,如此“以为常”。
这反映了汉初曹参接受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下图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场景,,他提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3、汉武帝是董仲舒发挥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
后来唐人颜师古曾解释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吸取了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语,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人物是A、老子B、庄子C、韩非子D、董仲舒5、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人性本善,君权神授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应指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7、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十年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汉武帝为使人民“只读一种书”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设立太学,以儒为教C、鼓励学习,游而入仕D、注重孝廉,察举征召8、“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高考链接· 典题8】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 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答案】B
【高考链接· 典题9】 下图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 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高考链接· 典题6】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 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 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 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 位显著提高
【答案】D
【高考链接· 典题7】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 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 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 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 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 《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 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 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 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理解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1、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坏破严重,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实行“有为”的政策的原因A、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
B、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南北边境不宁。
(2)、王国威胁中央。
(3)、阶级矛盾激化。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历史贡献他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
贡献: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A、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方面:用文人、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第2课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 理想化 宗教化)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理想化 政治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 被当作“圣经”。
◆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神学倾向。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巩固了政治统一,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大一统”与 “神话皇权”);
促进传统主流文化的进步,推动了儒 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文化专制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评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消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极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 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可能性)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 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 (必要性)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 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目 的)
(2)方法: 推荐——策问(成 为定制) “贤良对策”。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 各一人”(《汉书· 武帝纪》)。
4、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先秦儒学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学派地位 思想内容 发展趋势 仁 儒家 批判时政 诸子学派之一 谈论现实问题 充实发展,追 求真理
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国力日盛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放纵、姑息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中央软弱无力
(5)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 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可能性: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 关系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 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 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新儒学的内容:
为儒学披上了神学 外衣(具有神学色 彩)其哲学思想的 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 权神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 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
3、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
董仲舒
考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 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一:教材P8引言部分。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 车。 ——《汉书· 食货志》 ( 1)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怎样?原因是什么? ( 2)原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朝维护大一统 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评价: 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违背 ①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了历史发展。 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2)根据材料一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 (( 3)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样评价焚书坑儒?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 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 (3)根据材料二到了西汉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人心 ),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 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 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符合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 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 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结束语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 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 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 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3.评价 ⑴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确立儒家独尊地位。 ⑵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学习延伸】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
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 答案要点提示: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 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第 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的史实。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汉初:
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xx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xx初年,逐渐复苏。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备课资料1】“无为而治”
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
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
《论语•xx》: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54年)四月,日有蚀之,(汉宣帝)
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
吏之不称也。”(意:天空出现异常现象,这
是在警告我,是我犯了过错,和政府官员不称
职呀!)
——《汉书·宣帝纪》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1)原因 客观: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与匈奴和亲
(对外)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1)原因 客观: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以维护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道家“黄老之学”
(4)内容 “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 = 政治统一 + 思想统一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天庄董材下仲料受天子舒二命者:::于,“道天万天之子物地,大之受者,祖命,,原之万万出君物物于,非之天天天父,意不母之天生所也不…予”…变也天(,。子道道受家亦命)不于变天,
汉代新儒学
元光元年, 汉武帝诏 贤良对策, 以明“古今王 事之体”, 于是“董仲舒 等出焉。”
董仲舒(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 问家 《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创立新儒学体系
二、汉代新儒学
1、代表:董仲舒《春秋繁露》 2、内容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匈奴威胁
2.汉武帝治国思想的转变: 从“无为”到“ 有为 ”
(1)原因: 汉朝的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诸侯国 势力日益膨胀; 社会潜伏危机: 土地兼并 剧烈;边境上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 中央集权 , 适应 国家统一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儒学体系的提出
1.提出者: 董仲舒 ;代表作:《春秋繁露》 2.特点:以 儒家 为核心,糅合 道家、法家、 阴阳五行家 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3.内容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儒学体系的提出
3.内容(结合探究一)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三、儒学成为正统 ——新儒学体系的地位
1.汉武帝的尊儒措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 提倡儒学
(设立专门传授儒家经典的“博士”; 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新儒学体系的地位
2.独尊儒术的结果 (1)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3)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究二:儒学成为正统 1.漫画的“胜出”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2.这次“胜出”是哪些人的功劳?他们做出了什么贡献?
董仲舒:改造新儒学,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并起用儒学家参政, 兴办学校,传播儒学,使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 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扬 B.儒家思想是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历代帝王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达标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的再认再现,熟知课本知识即可明确C项正确。
答案:C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认再现能力。
董仲舒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繁露》,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答案:A3. “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为此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C.“仁政”思想 D.“三纲五常”思想解析:关键词为“统一”,体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只有A项吻合。
B、D两项是董仲舒思想,但与“大一统”无关;C项则是孟子的主张。
答案:A4.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无为而治” D.提倡“百家争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B 项正确。
答案:B5.下图所示《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其“讲学”内容应是( )A.儒家“五经” B.《道德经》C.《四书章句集注》 D.《墨经》解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经典“五经”成为官方教科书。
答案:A6.(2014·广东四校期末联考)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
第2课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1)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加强了对 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 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 邪说。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 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 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 家扶持的方式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人感应”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 ——加强君权的需要 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德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原因:社会经济遭严重破坏; 吸收秦亡的教训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 政策:休养生息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 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结果: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相或乘牛车。 ——《汉书. ——《汉书.食货志》 食货志》
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
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性善论 B、民贵君轻 D、大一统
)
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的特点
第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息的具体措施
轻徭薄赋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 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 居于支配地位。
2.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A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
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
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影
(2)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新儒学被独尊。 (2)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而新儒学的神学 色彩浓厚。 (3)先秦儒学与入仕不挂钩,而新儒学则“学而 优则仕”。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的新儒学则 长期被当作“圣经”。
①改造后的新儒学符合中央集权和强化君权的要 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学指导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经过孟子、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秦统一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打击。
4.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治国,但儒学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学说的简单定义: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1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目的、表现:原因:目的:表现: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2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影响:影响: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材料三: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
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四: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稳定与发展 2.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消 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文化专制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维 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
◆实质: 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用思想上的 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 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 据。
思想:?
集思广益:“有为”靠哪家?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 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①法家: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 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嘿嘿,只 有老夫靠 得住呀!
新 儒 学
阅读以下材料,总结新儒学有哪些内容? 其实质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春秋繁露· 基义》
第2课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 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 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影响。
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 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积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稳定与发展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 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简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特点: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
(1)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 诸实行 (2)政治方面: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太学,让天下文人都学儒家 (3)教育方面: 经典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什么人? 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 太学的兴有何作用?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 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 的政治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 者强,慢法者弱。”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
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
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政治)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6/21/2024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③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⑤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 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 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体现: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的儒学体系。
2.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的消亡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
A、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D
【习题4】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Hale Waihona Puke 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
C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诸侯做大,威胁中央
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无为而治”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 :
经济恢复增强,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汉武帝刘 彻(公元 前156年~ 前87年)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1)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3)汉武帝推崇儒学措施的影响
2.表现:
思想儒家肯思定想董逐仲舒渐的成新为儒历学代思统想治者所 措 推政崇治的正用统文学思儒想者,参逐与渐国成家为大两政 千多年 施 来中国(传1统)文儒家化经的典主成流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核心:“天人感应”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新儒学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土地兼并 限制兼并 限田、薄赋、省徭役
社会矛盾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三纲五常
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育(2)五经“博士”为教官;兴办太学;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有何异同?
焚书坑儒
【习题1】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 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秦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西汉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①背景:经济残破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④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中外朝制; 经济:
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 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 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罢黜20百20/1家1/22,独尊儒术
13
【习题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
“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
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D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习题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 现了 ( )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 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 道而为。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
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纪》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
罢黜20百20/1家1/22,独尊儒术
12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有何异同?
焚书坑儒
同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都是文化专制。 影响:都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异 政策:秦始皇排斥儒学,汉武帝尊崇 儒学。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