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合集下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简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以估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

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

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高二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便是当地的五月十五——“大端午”的隆盛。
பைடு நூலகம்
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五,不管你农事如何忙,庄稼人都会在这一天停下来。而早在这之前,镇上沿河的大小村庄,便都会组织一批年轻的、善水性的精壮后生,组成自己的龙舟队。于是到了这一天, 也不用任何邀约,便纷纷赶往镇前的河段上,聚在一起“闹龙船”。而镇上,也会派出警力维持秩序,以免闹龙船时两船闹到兴头上会干起来。。 elisa试剂盒 https:///
河面上,十数只船划动着浆,竞向争先。锣鼓声、呐喊声,响成一片。沿河两岸,一双双眼睛只盯着竞渡的船,狂呼、呐喊。时而为这船打气,时而又为那船助威。无针对、亦无目的,只不想看到 任何一条“龙船”被落在最后。
有情侣们看得高兴,便鼓鼓掌。有孩子们看得激动,便冲着船上呐喊。有娃儿们看得兴奋,便骑在父母肩上猛晃,全然不顾父母的脚下颤栗。
而远离镇子的山里人家,也会在这一天,十里八里的赶往镇上“观龙船”。孩子们换上父母为他们提前准备好的新衣裳,穿得像过年一样。然后让父母拉着、拽着,或举在肩头上,急急地往镇上赶。
到了镇上,人们便急急地往镇子边上的河岸挤。河岸边垂柳飘拂、白杨招手。各种叫得上、叫不上名的树木,或浓密、或稀疏。没有人会在乎让林荫出卖、阳光曝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来龙去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来龙去脉

348文|改若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来龙去脉摘要: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朝的国家政权得以巩固,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但随着国力的强盛,皇权的权威下降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严重,再加上匈奴的虎视眈眈,汉武帝迫切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统治思想来改变这种现状,实施积极有为的政治手段,巩固皇权统治,因此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权的正统思想。

关键词: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作为历史上强盛而重要的封建王朝,上承秦朝的大一统时代,下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秦朝强盛而短暂,实现的大一统局面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汉高祖刘邦谋略过人,能忍善战,最终击败了项羽的江东集团,复归实现国家大一统,并最终稳固了下来。

在文化、政治体制方面,汉朝都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与文化认同,而为人们所诟病的文化专制也由此开始,封建社会自始稳固下来,此后几千年,虽略有变动,但始终难逃汉朝所架构的体系。

汉朝建国之初,百业凋敝,刚经历过战火的社会颓废不堪,人口由于战争急剧减少,社会争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汉初实行黄老治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日渐强盛,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政策骤然转变,弃黄老之学,转向积极治世的儒家学派,并实行文化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远征匈奴,凿空西域,国威远扬,使汉朝走向了空前的强盛时期。

这期间的政治思想的转变,文化政策的变更,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春秋战国时期朝局动荡,鱼龙混杂,形成了滋百家嚣杂议论的温床。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贵族相继发动起义,旨在恢复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局面,在长期的战争争夺中,刘邦项羽脱颖而出,成为两大最强盛的军事集团。

项羽意在建立割据为王,恢复战国时期的战略格局,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刘邦技高一筹,在长期的隐忍之后,对项羽发动进攻,最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知识拓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及影响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知识拓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及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及影响汉初,为了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净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已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向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召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其中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政治法纪上的大一统,必须是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的建议立刻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接受。

汉武帝下令正式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正式取代黄老,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变。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指导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五经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

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授官。

博士除参与有关政治活动外,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事教育。

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

儒学教育进而扩展到私学、蒙学和家庭教育各个领域,并且通过选士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由此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呢

[键入文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呢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一个在汉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开启了汉代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而且也对于黄老之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就是大力发展儒学和孔子学说而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对于其他学派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个话题,还应该分两方面来对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之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不利于汉代思想的繁荣,也不利于汉代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非常消极的影响的。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也有其积极方面,因为汉武帝上任之后,大一统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而出现的,所以汉武帝在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整个汉代的大一统趋势大大加强,不仅思想文化得到统一,就连社会生活方面也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开始呈现出统一趋势,为汉代统治基础的奠定打牢基础。

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有消极影响,也有人认为有积极影响,其实这件事在汉代思想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开启了之后皇帝禁锢人民思想的先河,也使得汉代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向大一统迈进。

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
1。

儒学独尊地位何时被打破?

儒学独尊地位何时被打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何时被打破?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定儒学为独尊。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也成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那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何时被打破呢?在讲授历史课和复习历史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是新文化运动。

其依据是: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有的学生回答是明朝后期,其依据是: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以上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要清楚,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处于独尊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独尊”是唯我,否定或排除其他思想,而“正统”是指统治的主导与主流思想,不排除或不否定利用其它思想。

所以,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被打破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而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则是在魏晋时期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为什么会被打破呢?第一,是由于玄学的产生,统治阶级把玄学作为新的思想统治工具。

自西汉后期以来,一方面儒学日趋烦琐迂腐,无力解决尖锐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加上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致使儒学独尊的地位发生动摇,地主阶级需要新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斗残酷激烈,一部分人地位沉浮不定得失无常,一般士人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虑,因而思想消沉,趋于虚无淡泊,以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于是,玄学应运而生。

在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工具。

第二,是由于道教的革新,佛教的炽盛,宗教成为统治阶级又一重要的精神武器。

1 道教的革新。

道教原本是在东汉民间兴起的宗教,东晋的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把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

萧梁时,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使道教变成了与儒、佛并列的一大宗教体系。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原因简介
导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新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背景原因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

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

[键入文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

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

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积极方面,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增强了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使得中国在历经两千年发展后依然能够保持秦皇汉武开疆时的基本版图,无论出现何种形式、多长时间的分裂,中国人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的意识几乎是出自中国人天性的要求,无论天南地北,人人皆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人人皆视能为统一做出贡献为光荣,在分裂与统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奋不顾身、牺牲自我的豪情。

这种统一意识与当初所奠定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数千来的思想统一,与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皆一脉相承。

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简单地讲,首先,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什么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也成为后来历史学家考证的热点话题,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于元光元年提出的,当时这个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者是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心腹,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后来被汉武帝很快采纳。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的议论,因为《史记》上的记载是,董仲舒在光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34年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从此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具体的实行时间没有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说明,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回答。

后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发生于公元134年,在这一年中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接连向汉武帝上了好几道奏折要求他进行一些有效措施,虽然实施措施的时间不明确,但是独尊儒术的理论第一次被汉武帝听到就是在公元134年,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就是公元134年,也就是元光元年。

虽然汉武帝是在公元134年贯彻落实独尊儒术的理论,但是之后历史学界并没有对汉武帝具体实施措施的时间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只能够猜测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间是在元光元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
都采用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让民众休养生息,但是到了汉武帝上台之后,这种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合汉代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汉武帝自己的需要,所以迫于多种形式,汉武帝必须要换掉汉代的统治思想,由此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简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的思想史上的大事,这两件事都是具有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专家解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非常复杂,因为董仲舒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学派的学说,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理论掺有很多别的学派的色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皇帝的权威,这也是儒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方面,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正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罢黜百家的意思就是,抛弃甚至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而独尊儒术指的是要宣扬孔子的学说,把孔子的学说和论语作为显学,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

在独尊儒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要维护皇帝的权威,提高皇帝的统治,董仲舒在实行独尊儒术时说,皇帝就是上天派来与人民沟通的一个桥梁,皇帝是天授神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中最后一点也是天赋神权。

除此之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例如把孔子学说作为显学,在京城中建立太学,广开言路,让小孩们都学习孔子的学说,还包括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且法律是神圣的不可以动
摇的,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