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20张PPT)

从“无为”到“有为”
1. 经济:盐铁专卖,强化中央政府财政资源 2.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中外朝制度
3. 军事:反击匈奴,解决边患 4.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世上只有儒家 好,别的东西
比不了!
——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从秦统一到汉初,探索
了七十年之久,在认识史上是一件大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北京国子监
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独尊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 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
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5.积极影响: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汉 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国力日盛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厝火积薪》
汉初“无为”政策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
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
此?”
——《汉书 贾谊传》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
聚。”
——《后汉书.食货志》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1. 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3. 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4. 政策:
与民休息、养育民力
从“无为”到“有为”
1. 经济:盐铁专卖,强化中央政府财政资源 2.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中外朝制度
3. 军事:反击匈奴,解决边患 4.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世上只有儒家 好,别的东西
比不了!
——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一个这样的思想体系,从秦统一到汉初,探索
了七十年之久,在认识史上是一件大事。”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北京国子监
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独尊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 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
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 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5.积极影响: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汉 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增强,人民生活安 定,国力日盛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厝火积薪》
汉初“无为”政策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
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
此?”
——《汉书 贾谊传》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
聚。”
——《后汉书.食货志》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背景
汉初“无为”政策
1. 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3. 指导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4. 政策:
与民休息、养育民力
从“无为”到“有为”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17张)

1.董仲舒创立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 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 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张,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重要人物。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的背景、目的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目的: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 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与民休息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①内容: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 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等。 ②作用: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 日盛。
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与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是 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说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 B . 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 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 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①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
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的背景、目的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目的: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 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与民休息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①内容: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 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等。 ②作用: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 日盛。
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与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是 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说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 B . 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 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 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①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
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16张)

小结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
积 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从 无 为
加强中 央集权 成为时 代要求
“
2、社会危机
民族矛盾:边境匈奴问题 阶级矛盾:王国诸侯问题
到 有 为
”
“
”
土地兼并问题
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探究学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 3 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 界逐渐由“百 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反映的根 本性问题是( )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D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 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 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 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 稽之谈。但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 限制君主 权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④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 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⑤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 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 (共14张ppt)

•
11.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格局的错落有 致,而 西方近 代古典 园林则 追求布 局严谨 与对称 ,这从 一个侧 面反映 了中西 文化存 在着差 异。
•
12.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虽然 也模仿 自然、 崇尚画 意,却 有自己 理解, 这说明 民族间 的文化 交流与 借鉴往 往不是 全盘照 搬的。
•
8.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知道 仿生学 是人类 创造发 明的重 要方法 ,激发 探索科 学奥秘 的兴趣 。
•
9. 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 进一步 扩大, 严格规 定官员 只能在 田产所 在地以 外的区 域任职 。
•
10. 在限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补充里程 限定, 是清代 较明代 在地方 官员任 职回避 制度制 定上更 显细化 的表现 。
2.
•
1、通过自主阅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 生抓住 课文的 重点词 语。
•
2、使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 勤劳的 双手创 造出来 的,培 养学生 爱护环 境的意 识。
•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 娜和渔 夫的勤 劳、淳 朴和善 良,学 习他们 宁可自 己受苦 也要帮 助他人 的美德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 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晚年著 有《春秋繁露》。“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 纳,并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 建统治者所沿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主要思想 (1)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2)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 (4)针对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27张)

三年不窥园
汉景帝执政的时候,董仲舒经过苦心钻 研,终于达到了“专精于述古”的程度,当 上了官方讲授儒家经典的博士。可是,那时 他还没有得到汉景帝的重视。于是,他写了 一篇《士不遇赋》,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壮 志难酬。从此,他不再出家门,整天坐在家 里,专心致志地钻研儒家经典学说。他屋后 有个园子,虽不算很大,但景色却颇有别致 。园内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冬秋不衰,春 夏尤艳。还有那曲径小道,幽雅清逸。为了 领会《春秋》中的微言大意,他狠下心来, 刻苦攻读,三年不进园子一步,甚至眼睛也 不朝园子望一望。成年累月地读书,连阳光 也不见,他变得面黄肌瘦,呼吸短促,还得 了肺病。经过整整三年的闭门苦读,他终于 精通了《春秋》,成了闻名一时的鸿儒。
1.知道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基本史 实。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汉朝统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再 到独尊儒术的原因。 4.认识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 治之间的关系。
10/25/2015
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百家争鸣”春秋儒学创立:孔子 战国蔚然大宗: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春秋繁露· 基义》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人教版必修3)

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例1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儒家思想经过不 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 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 贫。”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 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乎天道的 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思考】 (1)材料论述了什么思想?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董仲舒为什么要 提出这种思想?
(3)董仲舒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提示】 (1)天人合一。 (2)为君主专制寻找理论依据。 (3)其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后人 归纳为“三纲五常”。
【解析】 本题通过天相与国家的关系,考查对 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由上述示意图可见,董仲舒的这段话最终揭示的 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 A
【探究史料研习】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
、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 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 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 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
2.“有为”思想 (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_诸__侯__国_的势力日 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_国__家__统__一_ 的发展形势。
图文探究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例1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儒家思想经过不 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 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 贫。”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 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乎天道的 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思考】 (1)材料论述了什么思想?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董仲舒为什么要 提出这种思想?
(3)董仲舒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提示】 (1)天人合一。 (2)为君主专制寻找理论依据。 (3)其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后人 归纳为“三纲五常”。
【解析】 本题通过天相与国家的关系,考查对 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由上述示意图可见,董仲舒的这段话最终揭示的 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 A
【探究史料研习】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
、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 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 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 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
2.“有为”思想 (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_诸__侯__国_的势力日 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_国__家__统__一_ 的发展形势。
图文探究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探究学习 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 是相同的。 请回答: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 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天 君权神授”“ 人合一”” ””天人感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纲五常”
阴阳五行家
•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 古人认为, 质构成的。 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 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 运行”之意, 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 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 就是“相生” 相克” 就是“相生”与“相克”。 •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董仲舒是个“读书虫”,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 《汉书 ·食货志》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高祖 汉惠帝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13
2、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4、特点 外儒内法
14
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①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后来精炼为成语“ 目不窥园”。
9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体系内容:
发挥“仁政”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核心) ——加强君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12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 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 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 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 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1)该故事起源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
念有关?
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2)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18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后汉书.食货志》 ④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B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 经济: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形成新儒学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外儒内法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 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 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 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 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 统一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西汉皇帝因为日食而道歉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 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 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该次 日环食持续时间长达11分08秒。 (日食全过程持续约3个小时)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小结:
儒家 思想 的不 同遭 遇
“百家争鸣”,不 春秋战国: 受统治者重视。
焚书坑儒,受到沉 秦朝: 重打击。
西汉:
成为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2.汉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B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2)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3)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 经济:盐铁官营 军事:反击匈奴 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形成新儒学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外儒内法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 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 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 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 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 统一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西汉皇帝因为日食而道歉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 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 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该次 日环食持续时间长达11分08秒。 (日食全过程持续约3个小时)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小结:
儒家 思想 的不 同遭 遇
“百家争鸣”,不 春秋战国: 受统治者重视。
焚书坑儒,受到沉 秦朝: 重打击。
西汉:
成为统治者推崇 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36张PPT)

(2011·潮州模拟)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 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D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教官:五经博士 —— •影响:儒学垄断教育
•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影响:凭儒学入仕
•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 •影响:儒学在民间独尊
• 4、《史记》记载:“诸吕作乱, 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 天狗过梁野。”这段史料:①反映了 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留下了后人研 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封建史 学家写史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 载缺乏研究价值
5、(2010·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B
卷)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
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
做女人难……”请问这个“难”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 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 用史实说明。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 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 而为,不违道而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者者者者以摈以摈材材为而 为 而料料姓不姓不号得 号 得二一。会 。 会::聚 聚— —““。 。— —天守 守《《与子闾闾汉汉天受阎阎书书同命者者··者食食食食于大粱粱货货天治肉肉志志,,,,》》天为为与下吏 吏天受者 者异命长 长者子 子于大孙 孙天乱, ,子.居 居”官 官” 材 材料料二二: :—汉 汉—武 武帝帝董即即仲位位舒时时《,,春西西秋汉汉繁国国库库露中 中》积 积蓄 蓄了 了大 大量 量的 的粮 粮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50张PPT)

思考 汉武帝兴办太学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 答案 使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成为以后中 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
思考 观察教材P10文物图片,从中反映出汉代教育哪 些信息?这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信息:①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②在教育方面,推广儒学教育,“五经”成为学 校的教科书。 (2)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 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 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 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 可胜数。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史料二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 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 ‘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 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 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 时代”。
思考 如何辩证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促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唯心主义成分多。
董仲舒,河北广川人,汉 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儒学 代表,大学问家,生活在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的时代,上承孔子,下启 朱熹。三次应对,得到汉 武帝赏识。著作:《天人 三策》、《春秋繁露》, 创立新儒学体系。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课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 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晚年著 有《春秋繁露》。“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 纳,并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 建统治者所沿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主要思想 (1)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实质:借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大一统来巩固政治 上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4、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④思想专制,遏制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
(1)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 (3)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课堂练习
2、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 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 “象脚 鼓”等词 语,描 述周总 理和傣 族人民 一起过 泼水节 的情景 ,体会 周总理 和傣族 人民心 连心的 深厚情 意。
•
5.能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 受总理 的平易 近人。
•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数量词产生兴 趣,培 养学生 能留心 观察周 围事物 、尝试 用数量 词表达 熟悉的 事物的 好习惯 。感受 数量词 儿歌的 语言美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

2.材料二中,汉武帝实行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的 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 提示:(1)“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 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 (2)“利禄的诱引”: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 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
3.材料三中,作者生疏“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 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1)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进展的危 害。 (2)观点:不合理。 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进展传播。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使读书成为社会风气。 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进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学问点及重要图片: (1)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春秋繁露》在董仲舒 新儒学思想中的地位。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以及《五经书 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解读。 (3)重点把握儒学在汉代兴起的表现、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
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得到了入仕的时机,而太学创办于汉武帝
时期。
二、问题思考 1.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汉初“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降 低到农民可以承受的程度,以利于经济的恢复和进展;但其封建 专制的本质并没有转变。 2.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A.“举贤良对策” B.“君权神授”
C.“性善论”
D.“克己复礼”
【解析】选B。为加强君权,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A是汉武帝实行的选拔官吏的政策;C是孟子的主见;D是孔子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15张PPT)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 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时郡国形势图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纪》
新儒学的产生(道与术的融合):
宇 宙 观(关于天道)
天地者,万物之本也,先祖之所出也。广大无极,其德昭明,历年众多,永久无疆。 … … 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大礼之终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 合之,天人一也。 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 参然后生。
针对上述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谢谢大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百家争鸣中的大一统思想:
孟子: 君仁臣义, 君民同乐, 风尚淳朴, 百姓亲睦, 天下定于一。 墨子:上之所是, 必皆是之; 所非,必皆非之… …天下之百姓, 皆上同于 天子! 《吕氏春秋》:王者执一, 而为万物正… …一则治,两则乱!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统一
——顾颉刚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 也… …今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 则英俊宜可得矣。
教育内容 《五经》等儒家经典
教育体系 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相结合
教育目的 改变此前军功重臣垄断政权的局面,发掘人才为国家所
用,促进思想的统一
汉武帝对儒学的理解与董仲舒是有距离的。质言之,董氏是基于其信仰, 将儒学理解为道,一种社会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路径方法,着重的 是儒学的价值属性。汉武则是出于统治天下的需要,提高行政秩序的水 平和控制的有效性,将儒学理解为轨则百姓的手段,看中的是儒学的工 具(术)属性。
——陈明《中古士族现象研究》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45张课件

(3)追求;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 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小结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随堂练习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 )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人君无道,天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 慑,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2、西汉大兴儒学教育的状况:
3、西汉“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小结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随堂练习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 )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
人君无道,天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 慑,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2、西汉大兴儒学教育的状况:
3、西汉“独尊儒术”的结果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6张ppt)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3.“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 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 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 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 舒主张 A.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3.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3.“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 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 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 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 舒主张 A.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 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2.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3.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合作探究2: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 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 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生活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代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图片名称:董仲舒像
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 仲 舒 像
下列材料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 受他的主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 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显 隐
对接点4
本课导航
百家争鸣 儒学形成 董新儒学
返回目录
\
⑶教育状况 ①儒家经典被规定成为必读的教科书,由五经博教 授。——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②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 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④私家儒学教育受到鼓励
2 、评价新儒学 积 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 会秩序 2、对儒学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评价: 消 极 1、唯心主义
显 隐
本课导航
百家争鸣 儒学形成 董新儒学
返回目录
\
III
对接高考
高考考什么→考过什么→再考什么
对接点3 考查知识、比较、联系、归纳能力 【高考典例】(2012·上海单科,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 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 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审题提示:比较比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较儒道法有关天人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关系的言论。 【拓展预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 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
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 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⑴思想: ⑵政治: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⑶教育: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 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 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 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 为姓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 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 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 宁等问题。 ——《中国古代史》
III
对接高考
高考考什么→考过什么→再考什么
考查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 【高考典例】(2012· 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 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 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 人。”这一学派是( )。 审题提示:考查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法家思想的特征。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汉武帝实行“有为”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 奴为患等,需 2、目的:需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 发展趋势
天 人 感 应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 决定于天.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 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 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显 隐
本课导航
百家争鸣 儒学形成 董新儒学
返回目录
\
III
对接高考
高考考什么→考过什么→再考什么
考查认识、评价、新史观、新情境 【高考典例】 (2011· 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 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审题提示:以安徽境内史遗迹 为载体,考查儒家伦理思想。
参考答案: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 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 需要。
练习巩固
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2.汉代新儒学中糅进了其它学派的思想,不包括 ( )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阴阳五行家思想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 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 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2000 年津赣 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对接点1
【拓展预测】据了解,未来三年我国仍可看到月偏食和月全食, 其中2013年4月26日,我国可见月偏食,2014年10月8日和2015 年4月4日,我国连续两年可见月全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 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经”。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 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
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
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
合作探究1: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罢黜百家 的建议并实施?
独尊儒术”
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
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 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9.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10.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知识拓展题
11.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6.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7.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8.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拓展预测】2012年,凤凰卫视在“中国名片”的栏目采访中提出了一组有 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组。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 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 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 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 ①体现了“兼爱”的思想,属墨 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家; ②“无为”思想,属道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③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法家; 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④中的“仁爱”思想属于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