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2 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王何必曰利》(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7
思考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找出本则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8
论证思路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
王何必曰利?
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亦有仁义而已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必 3、通过正面阐述 曰 “义”的好处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 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 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 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19
拓展延伸
1、我们如何看待“利”和“义”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
为利益关系,破坏社 会和谐,丧失对仁义 价值对关怀。
对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反)


手足情深 父慈子孝
证 君臣一体
躬行仁义 称霸天下
正面:用仁义 来打动人。
结 论 : 何 必 曰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 利
15
鸡鸣而起
16
文本研读
孟子曰:“鸡 鸣而就起勤,勉孳、努孳力为不善懈的样子 者舜之徒类也;鸡鸣 而起,孳孳为利者, 蹠之徒也。欲知舜 与蹠之分,无他,
上节课 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 让我们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 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翻译重要句子。 2.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王何必曰利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王何必曰利课件(共14张PPT)
对他用这样的名号劝战,他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把“义”放在首位,
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对宋 的一番话: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
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
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
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投合,契合
(3)愿闻其指
. 意旨、意向
(4)先生之号
.则不可 指所用的提法
(5)欲知舜与蹠之分
. 差别、区分
(6)无他,利与善之间
.也 距离、差别
-3-
二、王何必曰利
了解作品背景
首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动词,是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é 霓为衣兮风为马
.义而先
.利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后、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罢:使动用法,使……罢
(4)轲也请无问其详
. 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的情况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服侍、侍奉
(6)孳孳为善
.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
点评: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
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
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
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峙。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

2王何必曰利课件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王何必曰利课件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2 《王何必曰利》 课件 2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 读》)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名言
孟子曰:“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名言
•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西汉董仲舒概括 孔孟的义利观, 提出“正其 谊 (义)不 谋 其利,明其道不 计 其 功 ”(《 汉书 · 董仲舒传 》)的论点, 强调道义和 功 利不 能 并存。 孟子义利问题上的 思想学 说,深 刻 地 影响 了中国 古代思想 文 化 的 发展 ,也大 致 地 奠定 了中国儒家人文 精神 的 基本内容 。 成 为了 中 华民族 不可 磨失 的文 化传统 和人文 精神 。
义利并 重 、以义为先的 政治 观 合乎礼 义、以义 待 利的生 活 观 崇 义 尚 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 观《孟子》 全书 ,我 们 可以看 到它 洋溢着 孟子 崇高 的 精神境界 和不 渝 的 救 世 情 怀: 以 民 为 本 ,以利为 本 , 崇古尚贤 , 崇 义 尚 道,自 承 先 圣 , 身任天 下。正因为 那个变革性 、过 渡性 时代 的 礼 乐 崩 坏、诸 侯恣 行、 政由 强国、 社会动 荡 、 民 不 聊 生,孟子以 天 下 苍 生 黎民 为 念 , 高 举 仁义的 思想 大 旗四 处 游 说, 奔走 呼 号 。表 达 了 渴 望丰衣足食 , 渴望安居 乐 业 , 渴望 和 平 、 统一 、 稳定 的 心声 。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论语 · 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 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 ,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 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 · 荣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 课件36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 课件36张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34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 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 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 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 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 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 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10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11
思考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2、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3、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2020/11/16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
待“利”和“义”呢?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3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27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 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 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 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ì) 2.不夺不餍.(yàn)3.孳.孳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二、通假字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连词2.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今义:中间四、一词多义1.接①怀利以相接.交往②兵刃既接.交接③汉关,接.秦之弊承接④出则接.遇宾客接待2.去①兄弟去.利抛弃②逝将去.女离开③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3.遗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yí,抛弃②留待作遗.施wèi,送给4.说①先王以利说.秦、楚之王劝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高兴5.于①孟子遇于.石丘介词,在②秦、楚之王悦于.利介词,对,对于6.之①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代词,战争②说之.将何如代词,秦、楚国君③先生之.志则大矣结构助词,的④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代词,这⑤先生将何之.动词,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2.名词使动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后:意动用法,以……为后(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孟子拜见梁惠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2王何必曰利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2王何必曰利

答案:D
7.文中“万取千焉,千取百焉”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有一万,大夫就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一千, 而大夫就有其中的一百。说明卿大夫“取利”的欲望大, 会导致亡国。


4.以先 怀生 利以 以利 相说 接秦连、词楚,之表王修饰介关词系, 用 5.于孟 秦、 子遇 楚之 于王 石悦 丘于介利词, 介在 词,引进行为、动作的对象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代词,战争 说之将何如代词,秦、楚国君
6.之 先生之志则大矣助词,的 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人的尊称
B.上下交征利
索取
C.弑其君者
杀害
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
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
解析: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使动用法, 使……获利;C项,意动用法,以……为后。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
交互
B.吾闻秦、楚构兵
交结,连结
C.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召
D.以罢三军之师
撤退
解析:C项中的“号”意为“劝说的理由”。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
A.说(shuō,劝说)之将何如
B.利与善之间(jiàn,距离、差别)也
4.选文运用了大量排比,请分析其作用。
明确: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这 在“宋将之楚”这一节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正面的例子 从三方面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 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这样,多方面 采取排比修辞,明白晓畅,节奏分明,让人易于接受。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 的立场:义先于利。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 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 的关怀。 结论: 何必曰利 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 该多多行善。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为意将何之? 2、未之有也。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 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 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 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 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 所在。
王 何 必 曰 利
正反 对比 论证
举例论证
kēng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wàng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zī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zhí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相互 如果 1、上下交征利 交战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停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意向 5、愿闻其指 这样而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差别 背离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高中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和痛 苦的心情,流露出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像韦应物这 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作不少,但像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 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
高考导航
• (2015年高考浙江卷)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 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 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 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 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 个阶层。
• “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 “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 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 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 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 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古 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
• 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 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 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 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
• 2.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 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 说。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 辞跋涉千里的辛劳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 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学者自 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面对梁惠 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

高中语文 2.2 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高中语文 2.2 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 宋 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 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 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 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 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因为利害 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 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 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
5.文言句式 (1)孟子遇于石丘。(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宋 )。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译文: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3)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 译文:先生您将到哪里去? (4)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
译文: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
本课所选的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 法。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 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 利”“重义轻利”,孟子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 观,最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 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 深的现实意义。
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不践行仁义 的原则,那么即便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不 可能建立起亲善的关系,甚至儿子会遗弃父母,臣子会不顾 国君,社会将陷入尔虞我诈、混乱动荡、弱肉强食的境地, 这样的国家最终会灭亡。与此相反,如果世人都实行仁义, 那么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推而广之,人与人之 间,将会建立起互相亲近、礼让、关爱的和谐、融洽关系, 就可以成就王业。这样,孟子高举仁义大旗来游说各国君王, 希望天下安定。

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王何必曰利30页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王何必曰利30页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 件:王何必曰利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二 王何必曰利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二 王何必曰利

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6)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
3之家。________
判断句 (2)先生之志则大矣。________ 判断句 (3)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4)何以利吾国?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5)说之将何如?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6)孟子遇于石丘。_______________
“但是”“却” 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1)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使……停止 (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动用法,以……为后 (4)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______
去门十里以为界:_____ 距离
(3)古今异义
①以罢三军之师 军队。 古义:______ 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 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家庭。
③然而不亡者
这样而。 古义: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
(4)虚词归纳
代词,他们的 弑其君者: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精读研析 多读厚积
预读先学
知文明理
释文题 “王何必曰利”是《孟子 · 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2 王何必曰利9-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2 王何必曰利9-人教版
王 何 必 曰 孟利 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及文言句式 2、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走பைடு நூலகம்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
人。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 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 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他提出 “ 民贵君轻”(政治主张) 、反对“霸道 ”,提倡以“仁”“ 义”为中心的“ ”、“仁政 ” 。王道
2、选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2、读第二则:概括孟子和宋牼对话的大 致内容,说一说孟子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读第三则:孟子认为“为善”与“为 利”的区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
1.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请结合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
谢谢
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 往往追名逐利、唯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 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背弃父母、臣子 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 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 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问题探究
1、读第一则:概括孟子和梁惠王对话的大致 内容,说一说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王何必曰利课82页PPT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王何必曰利课82页PPT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 一册课件孟子:王何必曰利课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尝赐医者数,终不愈。最后, 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职 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职深坚,招之不来,麾 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② ,亦不能夺 之矣!”上曰:“然。古 . 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取材于《史记 · 汲郑列传》 ) 【注】 ①谒者:官职名。②贲、育:指古代猛士孟贲、 夏育。
3.孟子的论辩都颇有气势,试以“孟子见梁惠王”为例 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的文章往往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 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一气呵成。他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运 用排比修辞,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逻辑之严密,可谓无可辩驳;气势之浩然,可谓水到渠成。 孟子论辩的浩然正气来自他坚毅的人格,他有自己的主张, 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 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 1、 2 则,完成 6~ 8 题。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利 吾国 . 利:利益 B.士 庶人曰 . 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 . 危:处境危险 D.苟为后义而先 利,不夺不餍 . 先:以……为先 )
1.孟子对“仁义”持什么观点?你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
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 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跟人格 卑下的小人为伍,即“蹠之徒也”。
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荀子认为,盛世重义, 乱世重利。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不言利是儒家的传统。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 宋 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 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 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 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 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 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因为利害 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 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 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寡人耻 之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与师 .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 C.道 芷阳间行 .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 . )
【解析】
例句与 A 均为意动用法。B、D 均为使动用
法,C 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1)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
杀掉国君而夺取他的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2)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没有过。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 13 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始,以 严见称。孝景帝崩,太 . 子即位,黯为谒者①。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 ,不至,至吴 . 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 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 失火,屋比 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 . 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贫民。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答案】 A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 . B.二王我将有所遇 焉 . 征:取得
)
遇:投合
C.怀利以相接 . 接:交接,交往 D.不夺不餍 . 餍:厌烦
【解析】 “餍”,满足。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 而来 .. C.何以利吾家 .
不远千里而 来表修饰,不译 . 遗其亲者也表转折,译为“却” (4)而未有仁而 .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表顺承,不译 . 宋将之 楚到、往,动词 . 战争,代词 (5)之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这,代词 .
3.古今异义 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 古义:两个词,这样却 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
二、王何必曰利
1.字音辨识 叟 (sǒu) . 不餍 (yà n) . 说 (shuì )而罢之 . 孳孳 (zī)为善 . 士庶 (shù )人 . 遗 (yí )其亲 . 万乘 (shè nɡ)之国 . 宋 (kēnɡ)
然而不王 (wà nɡ)者 . 蹠 (zhí ) 利与善之间 (jià n) . .
4.孟子是如何阐述“利害”与“战争”“和平”之间的 关系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孟子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为
【解析】 义为“家庭”。
【答案】 C
)
B.王亦曰仁义 而已矣 .. D.鸡鸣 而起 ..
“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
4.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例句:孟子遇于 石丘 .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利也 . B.而相泣于 中庭 . C.是何异于 刺人而杀之 . D.寡人之于 国也 .
本课所选的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 法。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 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 利”“重义轻利”,孟子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 观,最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 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 深的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 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 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呢?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 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 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 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 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人相攻,固其俗 然 . 俗:习俗 B.家人失火,屋比 延烧 . 比:毗连,一个接着一个 C.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 文法:写文章的格式 D.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 之矣 . 夺:改变 )
4.词类活用 (1)不远 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 (2)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 . 益) (3) 苟为后 义而先 利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 . 以……为先)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
5.文言句式 (1)孟子遇于石丘。 (省略句,状语后置 ) 译文: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 (宋 )。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 译文: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3)先生将何之? (宾语前置 ) 译文:先生您将到哪里去? (4)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 ) 译文: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
已矣。 ”他并不是要梁惠王绝对不考虑利, 而是启发他把仁义 放在私利之上。其实按孟子的看法,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君臣、 父子、 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 话就是讲用仁义治国安身的莫大好处。孟子数落宋 ,并不是 反对他去制止楚秦两国之间的战争, 而是反对他从“利”的角 度去劝说两国国君。这些内涵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2.一词多义 孟子遇 于石丘相遇、遇到,动词 . 焉遇合,指得到君主的 (1)遇二王我将有所遇 . 信任,动词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 (2)罢 使……停止 以罢三军之师停止,动词 .
利说秦、楚之王用、拿,介词 先生以 . (3)以 相接相当于“而”,表修饰 怀利以 .
【解析】 B 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 项,介词, 引出宾语,不译;C 项,介词,表比较,和;D 项,介词, 对于。
【答案】 B
5.下列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苟为后义而先利 B.何以利吾国 C.先生将何之 D.未之有也
)
【解析】
A 项,一般句式;B 项,“何以”,按照现
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 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 序为“之何”; D 项, “未之有”, 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 有之”。
后迁东海太守,好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 吏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 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 . 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 ..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 文学儒者。上曰: “此吾所欲也。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 而 外施仁义,安能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 . 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 “甚矣,汲黯之憨 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 谀承意, 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 奈何辱朝廷! ”
作为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关注财利,但是如果过分关注 “利”,甚至为了利而不择手段,那么,我们的人格会变得 卑下,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了关爱。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 界,我们应该把实践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
2.孟子如何辩证地看待利与义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对梁惠王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