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进展研究中心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目录引言 (2)【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4)〔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进展 (6)〔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6)〔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 7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进展能力低 (7)〔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 8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8)〔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8)〔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9)【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发 (10)〔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10)〔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11)〔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进展中的作用 (12)【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进展势在必行 (20)〔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21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定21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22)〔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进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22)【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展的政策建议 (24)〔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4)〔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 25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25)〔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25)〔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6)〔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26)〔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26)〔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27)引言《国家中长期人才进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进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进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进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河南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河南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关键词 :新建本科 ;高校转型 ;发展路径
正确 的实践必 须有科 学 的理 论来指 导, 异 。因此 ,需要对河南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
河南 省 新建 本科 高 校转 型 同样 需要 相 关 的 发展进行系统研 究和分析 。
理论探索 ,从而促使其达 到预期 目标。因此 ,
一 、 河 南 省 新 建 本 科 高 校 的概 念 界 定 与
展环境。而在现实中,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校 转型 ,而社会 转型必然导致教育转型 ,这给
地互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较慢 , 高等教 育发展 的传统理念带来 了挑战 。著名
影响了新建本科高校的科学发展。此外,全社 教育家 克拉 克指 出: “大 学的转型 已经提到
会 还 需要充分 认可应 用 型高等 教育 。
了现代 大学的议事 日程 的顶端 ”。新建本科
四是投融资渠道不多且不够 畅通。新 建 高校在 办学层 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及学
本科 院校无论是购置各种实验设备 ,还是改 校 的内涵建设等方面必然发生变革 。
善教 职工和学生 的学 习生活条件 ,都需要大
展方面的理论研究 ,主要成果有 :吴立保等 专科学校升格或 由多所不 同层 次、不同类 型
研 究 了行 业特 色 型高校 转 型 发展面 临的挑 的学校合 并组 建的普 通本科 高校 。河南省新
战及发展战 略选择 ;华根球论述 了大学转 型 建本科 高校有 2O余所 ,主 要分布 在郑州 以
科 高校面临着师资总体质量不 高、师资结构 根本 出路在于 融入地 方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
不合 理等 问题 。这不但影响新建本 科院校教 的特 点就 是办学区域定位与服务面 向定位 的
学质量的提升 ,而且影响学校科技 创新能力 区域性 和地方性 ,就是高校与地方结合 ,高

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切 需要 。 向, 指 明了道 路 。
1 . 转 型发 展 是 加 快 培 养 应用 型人 才 , 服 务 国 家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的 需 要 。虽 然 我 国 已 经 成 为 世 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 转 型 发 展 是 发 挥产 学 研 协 同作 用 , 推 进 学 校 跨 越 式 发 展 的 需 要 。 近 代 大 学 自诞 生 起 就 强 调 “ 教 学 与 科 研 的结 合 ” , 现代 欧洲 应用 技术 大学 视产 学研
第 二 大经济 体 , 但“ 中 国制 造 ” 仍处 于价值 链 中低 端 ,
“ 大而 不强 ” , 其 根源 就是 缺少 产业 领军 人才 、 高 层 次 应 用 性 研 究 为 立 校 之 本 。企 业 希 望 通 过 产 学 研 合 作 成果转化 , 提 高产 品质 量 和生 产 效 技 术 专 家 和高 技 能人 才 。例如 , “ 在 电信 行 业 , 现 有 促 进 产 品 开 发 、
么 支持转 型 等现实 问题 。

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 》 指 出: “ 促 进 高 校 办 出 特 色 。建 立 高 校 分 类 体 系 , 实 行 分 类 管

地 方新建 本科 院校 转型 发展 的 必要性
引 导高 校 合 新 建本 科 院校 转 型发 展 , 是 我 国推进 产 业 结构 理 。发 挥 政策 指 导 和资 源 配 置 的作 用 , 转 型升级 , 实施创 新驱 动发 展 的客观 要求 ; 是解 决新 理定 位 , 克 服 同质化 倾 向 , 形 成 各 自 的办 学 理 念 和 风 在 不 同层 次 、 不 同领 域 办 出特 色 , 争 创一 流 。 ” 这 增 劳 动力 就 业 结构 性 矛 盾 的 紧迫要 求 ; 也 是 高 等 教 格 , 育 完 善 自身 体 系 , 推 动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内 涵 发 展 的 迫 实 际 上 为 地 方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的 转 型 发 展 明 确 了 方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和人才培养的探讨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和人才培养的探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8期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高校办学理念,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方向,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走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思路、方式和方向。

根据有条件适合的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以试点、示范、引领的方式,通过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模式,逐步推广。

树立一批试点方案科学、社会发展需求迫切、实施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为典型,并给与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从而引领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当然,地方高校加快转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地方高校转型要正确定位应用型是高校发展中的一条道路,为地方大学发展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途径。

但应用型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而是一个地方高校发展的方向。

应用型,指的是以需求导向。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的是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需求导向。

不同类型的大学存在,不仅是学科发展水平的要求,也要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2]。

首先,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明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高校职责使命。

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立足点,以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地方高校改革的切入点、创新点。

其次,加快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抓住不断出现的新行业和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强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

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3]。

以我校的化工专业为例,充分利用淮北当地的丰富煤资源的优势,与企业进行需求对接,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合作位切入点。

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煤深度加工研究中心,建立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形成我校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促进新理论和技术渗透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

教育生态视阈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微

教育生态视阈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微

93教育现代化·2016年11月第33期院校及专业建设教育生态视阈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微蔡伟(宁波工程学院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为了科学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本文基于教育生态理论对地方本科高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和办学模式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压缩生态位维度、调整生态位功能、拓宽生态位空间的发展理念,引导高校内涵因子向“互动型”转变、教师因子向“双能型”转变、学生因子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生态位趋异进化、协同演化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生态位;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国家做出的宏观战略,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转型路径不搞一刀切,要根据高校所有属性和行业特点灵活对待。

如何科学引导转型以及转型期的发展理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强调办学主体及其周围的政府、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子共同组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的“错位发展、和谐共处”发展理念引起学界高度关注[1-2]。

目前,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文献较少。

既有研究大多仅留在描述性层面,缺乏解释性研究,提出解决思路的合理性存疑。

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高校生态位现状,对地方本科高校进行准确生态定位,提出理念错位、因子错位、途径错位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需求独特的办学特色,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生态定位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时间一般较短,举办本科教育的时间也较晚。

现阶段,地方本科高校扩张无序,盲目跟随老牌本科发展模式,更校名、扩校址、争学科此起彼伏,专业设置“高而全”,发展目标“大而空”,导致“百校一面”,生态位过度重叠,教育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政府和社会关注。

地方本科高校要准确寻找所属生态位,解决好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和办学模式定位的根本性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
史。
地 方本 科 院校 向应 用型 高校转 型发展 的意 义及 路 径
4 .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客观要求
认识误区。其次, 要认识到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当前, 我国的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 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各级各层的职业人 实践决定认识,
3 . 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 等四项职能, 这四项职能可以通用任何类型 、 层次的高校, 但
是不同类型、 层次 的高校对于这 四项的侧重点是各不相 同
毫不相关的, 教 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 是社会用人单位找不到 的。而高校的这四项职能也不是泾渭分明、 服务 、 传承创新的因素, 同样其他职能中也体现 合适的工作人员。正是这种供需错位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 学中有科研、 生就业难与社会用工难 , 解决之道就是将社会单位用人需求 其余的因素。但是这四项职能中只能由培养的学生来衡量, 与高校人才培养 目 标紧密联系起来, 高校按照社会用人单位 也就是说学生是衡量高校唯一可靠 的尺度。这里的学生是 他们对社会的服务贡献大小 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只有这样 ,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 走上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 , 结构性失业问题。当前 , 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为地方经济社会 是衡量高校职能的唯一标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 由高等

由于相关机构的护理人员专业程度不够, 而且中医药高校培 养的中医护理方向的人才方面也比较匮乏 , 高校也很少进行 专业的中医护理培训和实践 , 因此该方向毕业的学生工作时 大多选择了西医, 这使得中医临床上的专业护理人员供不应 求” 。通过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E h 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
到7 6 5万人, 比2 0 1 5 年增加 1 6 万人 , 创历史新高 , 大学生就 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刚性需求。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厦门理工学院立足地方,审时度势,构建了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4-0022-02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①———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陈克忠(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传统本科院校办学,结果造成了毕业生难以就业、企业难以招到适用人才的两难境地。

2004年3月成立的厦门理工学院牢记厦门市“倾力举办一所为厦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本科高校”的重托,2009年首次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解产业所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聚焦中心工作开展院校研究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中的中心工作,具有根和本的性质。

如何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怎样评价等问题,一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道路上的建设与改革主题。

1.转型特色提升,解决与传统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

学校认真分析自身与传统本科、高职专科的差异性及比较优势,根据“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与服务产业所需的职业能力高度融合,精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组织课内外、校内外教育资源,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2.开放拓展共享,解决实践与创新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实践型师资不足、实验实习教学条件不足,往往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

第40卷 学术专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6月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刘 薇,罗 刚,胡 煜(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611730)摘 要:成都工业学院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建的第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坚定应用型发展道路,探索解决长期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难点痛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抓牢八个坚持,初步实现整体转型。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都工业学院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9)S1-0242-03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XJYX2017B03)作者简介:刘 薇,女,成都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

罗 刚,男,成都工业学院教授。

胡 煜,男,成都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

成都工业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也是陈毅元帅的母校。

学校一直坚守成都本土,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办学实践、转型发展的决心和定力、抢抓机遇的敏锐与勇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办应用型大学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目标2015年8月,《成都工业学院章程》经教育厅核准,明确了“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并逐步确立了“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本科办学思路。

同年学校还出台了《成都工业学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七个方面二十八项主要任务和十大保障措施,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改革方案突出了学校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一致性。

观点丨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

观点丨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

观点丨我国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述评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新建本科高校是指从1999年起升格的新本科院校,它们是在我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和转设的具有全日制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1]。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2]。

关于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有如下几种观点:内涵转型说。

王玉丰认为转型发展的要义之一就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层次跃迁基础上,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实质性转变的内涵转型,其根本点就在于强调学校内容和实质的转型而不是外表和形式的变化[3]。

陈新民等亦认为,转型是指新建本科院校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真正实现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转变,真正达到本科教育水平的过程[4]。

功能转型说。

王玉丰认为,转型发展的另一要义就是强调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转型,即由过去只注重单一的教学向教学、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变[5]。

顾永安认为,与传统大学相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新建本科高校的新使命,体现了一种新的大学精神:从旁观式批判转向参与式建设[6]。

柳友荣则认为,转型是新建本科高校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一类新的办学理念[7]。

类型转型说。

顾永安等认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变革中,新建本科高校必然要在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转型的基础上,实现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8],这是该类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

此外,还有溯源转型说[9]、频次转型说[10]、叠加转型说[11]等。

笔者认为,内涵转型、功能转型、类型转型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

类型转型说与内涵转型说、功能转型说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内涵及内容较为丰富,所以,转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柳友荣认为,新建本科高校的内涵转型,要经历两次变革、两个阶段。

第一次变革是外延式发展,第二次变革是内涵式发展。

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 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培养方 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 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实践 环节的比重和有效性。
调查结果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校过于强调就业率,忽略了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存在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不足,或者实 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的现象。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部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影响教 学质量和效果。
0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 查
调查设计和方法
调查对象
0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深入调查。
调查内容
02
了解各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
方面的现状。
调查方法
03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调查结
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部分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缺乏深入的企业调研
部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市场需 求分析,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创新精神。
02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应 用型本科院校概述

江西确定10所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

江西确定10所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

江西确定10所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去年国务院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江西高等教育实际,省教育厅启动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申报。

根据各校申报情况,经专家评审,并报省政府同意,遴选确定景德镇陶瓷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新余学院、宜春学院、萍乡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南昌工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作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我省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努力做到“四个转到”: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

背景介绍本研究对于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意义研究目的03高等教育改革01经济转型02就业市场增强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品牌专业推进跨学科融合01建立产教融合机制0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03推进协同创新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知识,突出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含金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03020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

政策支持010203保障措施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了服务社会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的成效01 02 03学科专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多元化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将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注重多元化发展,开设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加强与地方产业的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将更加深入,通过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地方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推动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深入教学改革持续推进010203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科研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通过对国内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以及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

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

**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办学定位研究 -摘要:部分**本科院校应通过转型进一步明确**种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类型定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应用技术型;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业硕士为辅;服务面向定位: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服务地方(区域)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科学研究定位: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定位:建设与地方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关键词:**本科院校;转型;办学定位高校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极为重要,潘懋元教授指出:“和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引导与建设相适应,使高等学校合理分类、科学定位与特色"[1]。

刘献君教授也指出:“系统是大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办好高等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定位”[2].**本科院校尽早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找准自身在区域系统和系统的位置,有利于府主管部门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有利于学校明确自身的方向、目标和树立自身的品牌效应,有利于公众提高对学校的整体认识和市场认可度。

一、**本科院校的转型ﻭ我国**本科院校是地方高校转型和应用技术大学综合的主体,截至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共有421所[3],占我国本科高校的四分之一。

ﻭ**本科院校的转型首先是高校的自发行为,具体时间大约在2021年至2021年,诸如**理工学院、黄淮学院等学校在从专科向本科“蜕变”过程中,结合当时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而提出了**本科院校“转型说”。

2021年底,**袁贵仁部长在考察状况时,发现遭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小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等国科技大学都比较发达,且该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高于研究型大学,这正是我国众多**本科院校未来的方向.2021年2月,**规划司正式启动“地方高校转型和应用科技大学试点研究”工作,五大研究项目之一就是“地方高校转型工程研究”,从此,“地方高校的转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进入学术视野和方文献.2021年9月,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研究中心在**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进展及其效果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进展及其效果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进展及其效果作者:郭建如刘彦林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09期摘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组织“模板”的转变,并不仅仅是教学科研方式的变化;且教学和科研方式的变化会受到组织转型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衡量组织整体转型效果的一个标准。

基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7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调查”的教师数据,来描述和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在组织层次上的表现以及转型所产生的效果。

研究发现:分院校类型看,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方面明显强于非省属重点大学的老本科院校;在地区间,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存在不均衡性,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梯度差”或“扩散”现象;转型层次上,学校和院系的转型深入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均转型深入(系统转型)与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均转型不深入(尚未开始/转型初期)的比例较高;转型效果上,新建本科院校中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均转型深入的学校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及教学行为、应用型科研方面表现得更好。

研究表明,整体上,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已经过发动阶段、试点与推广阶段,现在正逐步进入深度转型阶段,“十四五”期间需要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分别施策,以使转型取得更好效果。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组织转型;转型类型;转型效果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9-0008-08一、研究背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分化与重构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许多省份开展了转型试点;截至2019年初,全国已有300多家转型试点院校。

此外,一些成立于高等教育大扩招(1999年)前的省属非重点本科院校(以下简称“老本科院校”),以及成立于大扩招之后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在进行着向应用型转型的探索。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型发展成为了这些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的是高校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主动调整自身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这一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定位不清、特色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探讨其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也期望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政府和高校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地方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亟需进行转型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国家政策的推动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例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和内涵特色发展,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力推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地方本科高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进行探讨。

首先,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办学理念转变不彻底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注重知识传授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导向,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办学理念从“重知识、轻技能”向“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转变。

其次,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地方本科高校依然沿袭着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过于孤立,缺乏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实践项目的深入开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需要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三,地方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教龄较长的中老年教师组成,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缺乏年轻、高学历、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改革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加强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还面临着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缺乏产教融合的深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双向选择、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是高校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另外,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进行转型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经管类专业,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开设比例更大,经管类专业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也较大。

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而建立合理的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课题界定本课题是基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缺点,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有些学者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或者体系。

马万民(2008)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

王琴、张淑莲(2008)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体系构建问题。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化转型——以Z大学S学院为例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化转型——以Z大学S学院为例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化转型——以Z 大学S 学院为例原珂,唐灿,孔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积极引导与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

通过对Z 大学S 学院应用化转型发展必要性、转型目标、转型路径、转型任务和保障措施的分析,重点探讨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化转型发展的策略选择,以期为我国其他层次本科高校向应用化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915(2021)01-0100-11DOI :10.16387/ki.42-1867/c.2021.01.009一、引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而做出的高等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难题的深层次变革。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和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均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破解趋同发展难题,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发展。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很大程度上,积极引导与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①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日,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34所,其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1123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91%。

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中有民办高校417所,其中独立学院有257收稿日期:2020-11-05投稿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dx_sk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独立学院转设风险防范和推进机制研究”(BIA20020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的战略机制研究”(17YJC880100)作者简介:原珂,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唐灿,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孔坤,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国门大学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国门大学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国门大学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方本科高校在这一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地,其转型发展问题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国门大学作为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高校,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的整体实力。

本文将以国门大学的视角,探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问题。

二、研究现状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转型发展的路径和策略、转型发展的效果评价等方面。

在内外部环境因素方面,研究者发现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转型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校企合作等。

在转型发展的效果评价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了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质量、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

目前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转型发展的内部因素和路径策略上,对外部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效果评价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其在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地方社会的作用还缺乏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问题,当前研究也缺乏区分和深入探讨。

本研究将以国门大学的视角,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全面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深入评价其效果,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深入和具体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内容1. 内外部环境因素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吉林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吉林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吉林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发展现状分析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是指经过多年发展和改善,逐渐完成了从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特色化、研究型转型的高等学府。

这些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亮点明显近年来,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逐步构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

在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学、经济管理等领域,这些高校的学科专业都具有突出的亮点和优势。

一些高校在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通过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这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这些高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高校还加强了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教师们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激励。

三、教育模式不断创新,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在教育教学方面,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不断推进教育模式创新,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这些高校加强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拓宽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些高校还不断加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了教学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通过这些举措,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四、社会服务作用日益凸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作为地方高校,吉林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目录引言 (1)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3)(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3)(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3)(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4)(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4)(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4)(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5)(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5)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5)(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6)(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6)(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6)(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 (16)(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17)(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17)(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17)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19)(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9)(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20)(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20)(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20)(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0)(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21)(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21)(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21)引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71所(含独立学院293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16所)占9.9%,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使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7.8%,“985”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高,其次为高职高专院校和“211”院校、独立学院、一般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和军事学院的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

1而各地的调查显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一现象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又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而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当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不能有效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高等教育对社会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即表现出高等教育的能力失调,即功能失衡。

从现实角度看,大学生这一结构性失业现象就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这些外部关系的失调,而这种外部关系的失调将直接波及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内部,要求高等院校要更加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设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英国学者巴巴德波勒斯在回顾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时说:“调整教育目标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求,主要的教育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11.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那么,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在哪里?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不仅关乎宏观结构的改革,更涉及到微观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的组成构成状态与联系,包括行政管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教材结构、师资队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等。

如果学校微观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就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学校的发展。

所谓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

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

新建的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

资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是三类高校中最低的,特别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

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陷入发展困境,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呈现以下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学术标准为主的学校评估制度与应用技术大学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矛盾;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和岗位需求设臵专业的矛盾;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高考招生、分层录取的入学制度与扩大招收有技术技能基础的学生和发展职业继续教育的矛盾;教育内部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的治理结构与应用技术大学行业企业直接参与治理的矛盾;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运行机制与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的矛盾。

虽然,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努力发展、寻找出路,在特色办学上取得不俗成绩,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分类设臵、单一的评估体系、统一的拨款方式及高校自主权不落实等体制机制原因,使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治校理念和策略,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学生发展、学校未来发展等具有引领作用。

但是,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过多的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这些名词上做文章,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甚至于研究型大学,定位趋同,发展错位;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也致力于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学校自身又无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发展困难重重,前景不明。

部分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尚处于“自发自为探索阶段”,尽管有强烈的转型愿望,但未找到突破口,困难较多,在实际办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本科办学思路,亟须指导和支持。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

根据近三年本科院校招生专业数量的统计分析,半数以上新建本科院校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且招生比例明显高于国内本科院校平均水平1。

地方经济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出路不畅,而且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

一是原部委或行业学校转制地方后,以及行业背景很强的专科学校升本科后,特色不再明显。

原有的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转向,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二是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设臵缺少灵活性,没有体现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削弱了学校办学自主权,专业设臵缺乏自主权,也使得学校专业设臵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脱节;三是有些学校不顾所在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要,盲目追求高水平、高规格,没有切实研究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盲目追求高教系统内部的攀比与排名。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在现行评估体系引导下,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种评估设臵了诸多条框,削弱了学校的专业特色。

学校的培养方案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训、生产实习等集中大学时的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比例明显不足,且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落到实处;大一统的课程设臵,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描述大同小异,追求“宽口径、厚基础”而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学校特色。

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高等学校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重要任务,在知识信息化社会,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科研发展水平不仅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重科学轻技术”的学术文化造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出现科技发展的“短板效应”,并由此产生“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管科研”的两分离现象,SCI数量之多与被引次数却并不对等,说明我国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被人认同和利用,国家整体的科研发展水平远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

2012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事业的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校均获得企事业经费的总额不到300万元1。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