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_题西林壁课件
诗中哪句话揭示 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对它的理解 吗? 同桌互相讨论, 交流。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 局部。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 各不相同的道理。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识庐山 真 面 目,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 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 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5.古诗两首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苏轼。
想象诗中的美景,体会
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知诗人,解题意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西林寺,在江 西庐山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写在西林寺的 墙壁上。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望洞庭》、《题西林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望天门山》中对大自然的赞美,《望洞庭》中对友人的思念,《题西林壁》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领悟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天门山》2. 《望洞庭》3. 《题西林壁》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到二年级课文汇总
一到二年级课文汇总
以下是一到二年级的部分课文标题,涵盖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供参考:
《秋天》
《小小的船》
《江南》
《四季》
《悯农》
《风》
《绝句》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咏柳》
《回乡偶书》
《早发白帝城》
《江雪》
《寻隐者不遇》
《题西林壁》
《悯农》
《夏日绝句》
《夜书所见》
《所见》
《池上》
《小池》
《画鸡》
《梅花》
《小儿垂钓》
《独坐敬亭山》
《望天门山》
《古诗两首》(《华山》、《登高处》)
《夜雪》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三字经》(节选)
《百家姓》(节选)
《弟子规》(节选)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动物、植物、自然、寓言、童话等主题的课文。
这些课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传递了一些道德和价值观。
如需获取具体课文内容,建议查阅教材或咨询教师。
关于描写山的古诗(通用62首)
描写山的古诗关于描写山的古诗(通用62首)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山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山的古诗 1(一)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夏日山中【唐】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五)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七)咏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八)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九)宿石邑山中【唐】韩翃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十)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十一)蜀道难·其二【南北朝】萧纲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十二)武夷山【唐】李商隐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十三)箕山【唐】汪遵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十四)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十五)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山的雄奇)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水的壮阔)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
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2、项链朗读课文。
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读一读,说一说,看谁说的多。
金色的沙滩金色的太阳金色的稻谷雪白的浪花雪白的墙壁雪白的奶油快活的孩子快活的青蛙快活的鸟儿3、6比尾巴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大声读课文,对照生字表圈出课文的生字,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4、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参考答案:我画了大块的草坪、大朵的野花、大片的天空,画了森林里的雪松和小鸟,画了小屋和天上的红太阳。
5、植物妈妈有办法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后练习题答案植物妈妈有办法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后练习题答案朗读略。
边读边思考课文表达的内容,方便更好记忆背诵。
6、1、朗读课文。
画出课文中提到的几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建议古诗两首传授建议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西席准备有关天门山、庐山的挂图(或投影片、录像片断等),课文范读录音带。
2.两首古诗特点不同,可采取不同的传授要领。
《望天门山》借景抒情,诗中有画,可让学生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题西林壁》可采取读读议议、读读演演的要领学习。
3.学习《望天门山》,可先让学生自己把诗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老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议决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以上是第一个传授环节。
第二环节,让学生自由诵读,连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只是是用白话翻译古诗。
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并请同砚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漫笔。
然后在班上交流。
第三环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4.《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易,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抵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含原理的感悟上,可采取讨论学习的要领探究这首诗的含义,还可采取采访的要领交流讨论的心得。
要注意引导学生连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砚,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怎样从不同角度去看标题。
在学生有了感性明白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原理。
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交流。
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采访的内容是学习这首诗后受到的启发。
“思考·练习”1是要修业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默写此中一首。
两首诗歌的内容品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写壮观之景、抒豪迈之情,读的时候要读出魄力;第二首借常见的现象,悟人生哲理,要读得密切自然。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题西林壁篇一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课件共23页文档
三、只景观欣不赏的其他高要求 横 背缘景知识识 的准备 低 看
身庐远成 在山近岭 心此理节奏真 的把握 各 侧 山面不成 中目同峰 。,。,
——
题 西 林 苏壁
东 坡
颐和只园 不 高 横
题
缘识低看 身庐远成
西
在山近岭 此真各侧
林
——
山 面 不 成 苏壁
中目同峰东 。,。,坡
题 一突自、出只 缘然领自景悟然观自不 识中然的与人人文文高 低景的观和—谐—横 看因势、得体并 西 非身自然景庐观中的人远文景观—成—“虽由人作,
壁 山 “流面。问君”能“漫有不几江多碧透愁成 ,,恰百舸似一争苏江流。春水”向“东孤
中 帆目远影碧空同尽,惟峰 见长江天东际流。”这 。 四,句有关长。江的诗, 句,但不坡同的作者表
达的意境和感受却迥然不同,这是为什
么?
二、以情观景
只不 缘识 身庐 在山 此真 山面 中目 。,
高横 低看 远成 近岭 各 侧 阿诗玛 不望夫 成 同石 峰 。,
只不高横
题
缘识低看 身庐远成
西
在山近岭 此真各侧
林
——
山 面 不 成 苏壁
中目同峰东 。,。,坡
只不高横
题
缘识低看 身庐远成
西
在山近岭 此真各侧
林
——
山 面 不 成 苏壁
中目同峰东 。,。,坡
只不高横
题
缘识低看 身庐远成
西
在山近岭 此真各侧
林
——
山 面 不 成 苏壁
中目同峰东 。,。,坡
只不高横
题 只 不 高 (1看)横庐这山幅别彩墅图图上:的景观
西 缘 识 低 美吗看?美在何处?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描绘自然景物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实践活动(1)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展示自己的理解。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提高欣赏能力。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要求描绘自然景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望天门山和题西林壁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创意改编和仿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苏轼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聪慧 好学,早年在京城任职,后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各地,历经坎
坷。
苏轼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 文等多种体裁,其诗清新自然, 词豪放洒脱,散文则纵横捭阖,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写下的名篇,全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题西林壁作为中国古诗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传承。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 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这首诗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 古诗的魅力。
激发文学创作灵感
题西林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激发了众多文学创作者的灵感。在现代 文学、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许多作品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成为了文学艺术的佳 作。
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 山的不同角度和层次,使读者能 够感受到山峦叠嶂、峰回路转的 景象。
意境:苏轼对庐山的情感和思考
对庐山的情感
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庐山的热爱 和敬仰,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对庐山的思考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哲学 思考,包括对人生、宇宙等方面的感 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的智慧和 思想深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题西林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 色
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比喻
诗人将庐山比喻为“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描绘了 庐山多姿多彩的姿态。
拟人
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 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如“不 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将庐山赋予人的特性,如“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使 读者感受到山的灵性和生命力。
描写如同仙境一般的诗句
描写如同仙境一般的诗句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朱熹(宋代)释义: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苏轼(宋代)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3、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白朴(元代)释义: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释义: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李白(唐代)释义: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杜牧(唐代)释义: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7、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苏轼(宋代)释义: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8、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宋代)释义: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9、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代)释义: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韩愈(唐代)释义: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庐山真面目, 只 缘身在此山中。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 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 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 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 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 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 可以传播开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墙壁
题西林壁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绿( 侧( 测( ) ) ) )
隐( 稳(
峰( 锋(
) )
苏轼
横看 远近 不识 只缘
成岭 侧 成峰, 高低 各 不同。 庐山 真 面 目, 身在 此 山 中。
(轻读)
(强调)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 同。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 地了解,不仅看侧面,也要看整体, 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说一说。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去见山的诗句
去见山的诗句一、《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六、《归嵩山作》(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七、《游锺山》(北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八、《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九、《咏江郎山》(南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十、《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
介绍作者:苏轼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
(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投影思考回答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高远近低侧教后记:《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
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1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 5 课时】【本单元第 5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 6 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最新)
望天门山原文赏析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⑴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了两山。
楚江:即是长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
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
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
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
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
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
赞美之情。
)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