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劳动力,如何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一、培养实践能力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他们职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校外实习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在校内参加校园活动、社团组织等内部活动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这些都是职业竞争力所必备的。
二、加强就业指导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就业问题一直是各高职学院所关注的焦点。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了解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了解并满足企业需求,争取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保障。
三、推进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行业紧密相连,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技术或新型业态等方式来推进创新创业。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在课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创业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
四、提升外语能力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已成为了职场上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高职学生要想在职场中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
学校可以引进外籍教师或者开设专项英语等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加强自身外语学习,积极参加英语角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
总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各高职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学校可以从培养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推进创新创业、提升外语能力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作者赵晓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西部高职院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制定发展规划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西部高职教育应当努力实现以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目标,核心竞争力是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难以被模仿、替代和超越的一种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实现基业常青的关键基础。
1 明确思路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办什么样的高职教育”和“怎样办好高职教育”,抓住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特色。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围绕主要任务任务,树立符合高职教育需求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探索完善与之适应的人培模式、课程体系与管理制度[2]。
2 明确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西部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发挥的社会作用来看,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任务。
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职能就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设置和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特征,也是西部高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基础和前提条件。
3 树立就业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说,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由于西部地区相对贫困,就业问题更为民生之本。
高职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合理处理好职业教育和就业的关系,通过高职教育实现就业,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3]。
4 西部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4.1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区别于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
利用校企合作方式整合社会办学资源,将行业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优势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逐渐形成高职教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西部高职院校应依托特色专业,办学中不断赢得社会声誉,辐射带动专业群的发展[4]。
4.2 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西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基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应体现在专业优势与课程特色,体现区域特色,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其重要性相对应的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就业困难、专业认可度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研究。
一、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1. 就业困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匹配度较低、薪酬水平不高等方面。
2. 专业认可度低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认可度较低,导致有些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歧视的问题。
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持有偏见,认为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够高,不适合岗位需求。
3.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学习条件简陋,这导致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高职教育的对策研究1. 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就业困难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专业设置的优化,紧跟市场需求,开设一些特色和实用性强的专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要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力度,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提高就业率。
2.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专业认可度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能力。
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大学校专业与行业的联系力度,提高专业的认可度。
3.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水平。
三、结语高职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及展望
有所 提及 。学者们认 为高职 院校核 心竞争 主要特征
如下:
作 者简介 :沈怡 碉 ( 1 9 8 2 一) , 女, 江苏尢锡人, 讲师, 硕士, 研 究方 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 金项 目:江苏省高校哲 学社 会科学研 究项 目( 2 0 1 1 S J D 8 8 0 0 3 0 ) .
第1 期
沈怡珥 :高职 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及 展望
2 l
力 、社 会 服 务 能 力 等 独特 之处 没 有 被 当前 潜 在 的 竞 争 对 手 所 拥 有 ,不 易被 别 的高 职 院 校 所 模仿 、
形成 又具 有相对 的稳定 性 。这种核 心竞争 力不会 像 些 实物 资产一 样 ,在 时 间流逝 中造成价 值递减 , 其在 正确 的方 向下反而会 越来越 强 ” f 4 l 。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核心竞 争力 ;研 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 7 1 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0 1 4 2( 2 0 1 3) 0 1 — 0 0 2 0 — 0 4
1 高职 院校核 心竞 争力 的 内涵
1 . 1 高职 院校核心 竞争 力概 念界定
第1 3 卷第 l 期 2 0 1 3 年2 月
泰 州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a i z h o u P o l y t e c h n i c Co l l e g e
V0 1 . 1 3 NO. 1
Fe b- 2 01 3
高职 院校核 心 竞争 力研 究综述及 展 望
沈 怡 胡
( 无 锡城 市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 苏 无 锡 2 1 4 1 5 3)
新时代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实施路径
新时代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实施路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改革与发展挑战。
尤其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各校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实施路径,力求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学校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人才加盟学校,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校还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专业设置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水平。
学校应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规划,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科,提高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中,学校还应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技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为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扩大实践教学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注重课程质量,结合行业需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学校还应注重教学成果的评价和应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科研创新,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科研创新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高职教育培养不可替代性人才的实现途径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办公 室 主 任 王 寿 斌
必 须 由政 府 出 面 、 政 牵 头 , 方 共 同 努 力 , 成 行 多 形
合力 , 根治顽症 。作 为地方政 府 , 首要 的任务应 该是 站
在 调 控 大 局 的 高 度 ,有 效 整 合 区域 内 的 职 教 资 源 。 眼
培养 ,让 职校毕业 生体面 就业 ,从 根本 上提 升职教 地
位 , 强 职 校 吸 引 力 。 作 为 教 育 主 管 部 门 , 其 是 地 市 增 尤
求 ,高职教育 的人才培 养定 位要 向多元化转变 ,要 研究
不 同 区 域 、不 同 行 业 、不 同 职 业 针 对 性 的 具 体 培养 目标
别 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的 主 要 标 志 。 五 是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的 教 学 管 理 制 度 不 可 替 代 性 。 中 国 的 高 职 院 校 大 多 脱 胎 于 中 等 学 校 ,但 同 时 又 大 量 借 鉴 了本 科 的 管 理 模 式 。 随 着 高 职 教 学 改 革 的 深 化 , 以 教 学 过 程 的 实 践 性 、开 放 性 为 特
是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的 课 程 体 系 不 可 替代 性 。人 才 培养 的 关
与重点高 中能够 同批次 录取优质 生源 ,确保 职校 生源
质 量 ; 时 , 格 执 行 中 职 、 年 制 高 职 按 志 愿 有 序 录 同 严 五 取 的 制 度 ,并 从 严 格 控 制 普 教 招 生 计 划 、学 籍 管 理 人 手 , 中 职 学 校 保 证 充 足 生 源 。政 府 和 教 育 主 管 部 门 的 为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探讨
为 企 业 培 养 高 素 质 一线 技 能 型 人 才 , 既是 高 职 院 校 的根 本 任 务 ,也 是 高 职 院校 进 一 步 生 存 和发 展 的 根 基 。而企业所需 要的高素质一 线技能型 人才 的培养 ,
离 不 开 必 要 的 人 力 、 物 力 和 财 力 。 如 , 一 个 以 为 汽 车
《 育部 关 于 全 面提 高 高等 职 业 教育 教 学 质量 的若 干 意 教
见》 指 出 : “ 着 我 国走 新 型 工业 化道 路 、建 设 社 会 随 主 义新 农 村 和 创新 型 国 家对 高技 能人 才 要 求 的不 断 提 高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既 面 临着 极 好 的发 展 机 遇 ,也 面 临
业 培 养 高 素 质 的一 线 高 级 技 术 人 员 作 为 办 学 宗 旨 的 高
职 院 校 ,首 先 ,其 应 拥 有 一 定 数 量 的掌 握 了深 厚 与 汽 车 相 关 的专 业 理 论 知 识 ,且 又 有 一 定 的 汽 车 行 业 实践 工 作 经 历 的 教 学 人 员 ;其 次 ,该 高 职 院 校 应 有 现 行 汽 车 行 业 专 家 指 导 学 校 的 相 关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再 次 , 为 了培 养 学 生 的 实 际 动 手 能 力 ,该 高 职 院 校 还 要 有 相 关 的合 作 企业 及 相关 实验 室 。上 述 三者 缺 一不 可 ,否 则 , 其 为 汽 车 业 培 养 高 素 质 的 一 线 高 级 技 术 人 员 就 只 能 是 纸 上谈 兵 。也 就 是说 ,高 职 院 校 办 学 理念 的 提 出 ,必 须立 足 本 校 办 学 条件 的 实 际 出 发 ,并 根 据 维 果 茨 基 的
就 成 了其进 一步 存在 与发展 中亟待 解决 的 关键 问题 。文章从 高职 院校 求 真务 实的 办学理 念 、灵 敏 高效 的 团队 领 导 、可持 续发 展 的师 资队伍及 良好 的社会 声誉 四方 面着手 ,对 高职 院校 核 心竞 争力 的形成和 发展进 行探 讨 。 [ 键 词】核 心 竞争 力 ;高职 院校 ;探 讨 关
论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
论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在当今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己任。
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
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灵活,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除了传统的工科专业,高职院校还开设了许多新兴专业,如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等,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种灵活的专业设置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色之一。
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高职院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这些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拥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高职院校还通过引进企业人才、聘请行业专家等方式,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浓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感恩心态等方面的素质。
高职院校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
总之论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产教融合、专业设置灵活、注重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和校园文化浓厚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特色。
实践教学中的现场管理
实践教学中的现场管理【摘要】6s实际应用,需要前期的认真培训及长期的坚持和适应过程;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加深学生6s现场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将要从事职业的工作氛围,提前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实践教学现场管理 6s【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5-02引言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
[1]社会期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毕业后能够上岗,胜任一线、基层的技术岗位。
为此,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从如下几个层面进行培养:知识层面,巩固、加深、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层面,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贯穿其中的主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下面谨就企业管理环节中6s方法,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较全面的阐述。
6s介绍6s:是指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和英文safety(安全)这六个单词,前面的发音是“s”,所以简称为“6s”。
“6s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
具体内容如下表:整理、整顿、清扫的对象是人及环境,是具体内容;清洁是整理、整顿、清扫的制度化、规范化,贯彻执行及维持结果;素养的对象是人,直接提升其素质;安全是所有活动的基础。
其中,6s管理的精髓是始于素养、止于素养,其核心是提升人的素质。
[2]6s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校对他们在校期间进行规划:一年级时挖掘出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态的理论研究——基于SWOT分析框架
列 的 研 究 , 结 这 些 研 究 成 果 , 以 给 核 心 竞 争 力 下 总 可
这样 一 个 定 义 : 心 竞 争 力是 企 业 通 过 管 理 整 合 形 成 核
校 所面对 的各 种发展 情况利 用s w0T 析 法 进 行 全 分
面 、 合 、 联性地 分析 ( 图 1。 综 关 见 )
外 部 竞 争 环 境 以及 内 部 竞 争 条 件 有 一 个 正 确 而 全 面 的 分 析 、 识 与 把 握 , 认 学 校 当前 战 略 与 特 定 认 确 优势 和劣势 之 间的相关 程度 , 据外 部 与内部 的现 根
Ha 1提 出 的 , 们 在 《 司 核 心 竞 争 力 》 文 中 , me) 他 公 一 精
品 的 威 胁 , 应 商 的 力 量 与 购 买的 力 量 。 供
关 键 词 : 职 院 校 ; 心 竞 争 力 ; W OT; 展 趋 势 高 核 S 发 中 图分 类 号 :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G7 85 A 文 章 编 号 : 0 8 3 1 (0 80 — 0 4 0 1 0 — 2 92 0 )7 0 3 — 3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态 的理论研究
基 于S O 分 析框 架 WT
薛俊 强 , 李 娜
( 南京工业 职业技 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04 ) 106
摘要 : 过s 通 w0T 析 , 职 院 校 未 来 发 展 的 趋 势 总体 上 有 发 展 型 、 转 型 、 御 型 、 分 高 扭 防 多样 型 四 个 类 型 。在 此 基 础 上 , 以认 为 高 职 院校 五 种 基 本 竞 争 对 手 为 : 可 同类 学 校 , 在 进 入 者 , 代 潜 替
维普资讯
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
试析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与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聚焦了职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眼球。
综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趋向,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坚持专业动态发展的适应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实施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和品牌化战略。
[关键词]专业核心竞争力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品牌化战略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与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12年7月,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发布了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共同调研编著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全国高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质量提升时代。
原教育部职成司副处长范唯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题为《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将高职学校的竞争力探讨引向了深入,专业竞争力尤其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由此聚焦了职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眼球。
一、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解析竞争,是存在于生物物种发展过程生物之间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演进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在人类社会中,强调在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①。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在激烈的排他性的竞争中,任何组织或个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取胜。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经济学领域,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提出来的,后广泛运用于企业发展、公司竞争。
1990年,普拉哈拉德教授和加里·哈默尔教授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对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表述,“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扎根产业园区服务区域经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实践
科
研 平
厶 目
中 山市 地 处 珠 三 角 经 济 圈核 心 地 带 , 是全 国 少 有 的 不 带 县 的 地 级 市 , 市 共 有 1 省 级产 业 镇 、7个 国 家 全 5个 2 级产 业 基 地 。 借助 得 天 独 厚 的地 缘 优 势 , 山职 业 技 术 中 学 院 把职 业 教 育 办 在产 业 园 区 ,把 服 务送 到企 业 单 位 , 使 办 学‘ 人 气 、 业气 、 业 气 ” 办 学 仅 6年 , 一 镇 ‘ 有 企 产 。 其“ 品一专业 ” 的专 业 布 局 、 政 校 企 行 合 作 ” 人 模 式 就 “ 育
扎根产业园区
姚 晓波
服务区域经济
陈 秋 媚
中山职 业 技 术 学 院特 色 办 学 实践
摘
要: 中山职业技 术学院被产 业 园区天然包围,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 , 该院积极探
索“ 一镇 一品一专业” 的专业布局 , 实施“ 政校企行合作” 育人模式, 坚持走 内涵式发展 道路 , 充 分 集聚了办学的人 气、 企业气和产业气, 培养 了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 技 能型人才, 体现 了高等职业学校 的经济性和社会 性。 关键词 : 高职 ; 合作 ;服务;办学特 色
也方便接受服务、 受服务。” 享
其 特 色 的产 业 基 础 成 为 中 山职 院办 学 、兴 学 的基 础 , 学 院则 成 为 政 府 促 转 型和 企 业 谋 升 级 的智 库 与 人 才 摇 篮 。 于 是 , 校 企 合 作 办 学 、 作 育 人 、 作 就 业 、 作 发 展 政 合 合 合 顺 理 成 章 , 在 短 短 五 年 间 取 得 了 服 务 转 型 升 级 、 升 并 提 人才 培养质量 与整体办 学水平 的累累硕果 。21 年 2 01 月 , 东 省 教 育 厅 将 中 山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校 企 合 作 ” 广 政 人 才 培 养 体 制 纳 入 省 职业 教育 改革 试 点 方 案 。扎根 产 业 园 区 、 跟 产 业 园 区 、 务 产业 园 区 的职 业 教 育 , 政 校 企 紧 服 让 合 作 变“ 头 冷 中间 热 ” 三 热 ” 多赢 ”增 强 了 中 山 两 为“ 和“ , 职 院 的底 气 与 人 气 。 学 院与 政 府 、 业 的合 作 , 在 于 创 新 , 创 造 “ 企 还 去 人 气 ” 政校企合作专干就是聚集“ 。 人气 ” 的一大创举 。 0 1 2 1 年 2月 , 院从 专 业 教 师 中选 拔 6名“ 校 企 合 作 专 干 ” 学 政 和 5 科 技 特 派 员 ( 数位 列 全 省 高 职 院 校 之 首 ) 别 6名 总 分 派 驻 小 榄 、 镇 、 圃 、 头 、 风 、 角 、 口、 沙 、 古 黄 南 东 三 港 阜 大
高职院校竞争力提升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竞争力提升策略分析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不仅要面对来自其他院校的竞争,还需要应对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度和就业形势的影响。
为了保持和提升自身竞争力,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策略。
一、加快专业设置和改革高职院校应当面向市场及社会需求,提供符合职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探索贴近市场的教育模式,尝试创新性地开展相关专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协调,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模式,结合市场需求精心打造每个专业,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就业竞争力。
二、拓宽学科门类和学科建设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科建设。
为了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不断扩大学科门类,强化人才培养和接合市场需求的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制定相应规划和发展策略,将教学科研与市场需求及时对接,形成具有市场认可度的学科体系。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
通过引进外部专业人才、修订教学体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发展动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科影响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和发展环境的良好性。
为了营造“优良、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校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形成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吸引优秀的师生来校学习和工作,增强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五、完善教学设施和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设施和管理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
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人才培训评鉴和学生管理标准等制度,提升各项管理水平,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以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3以文化建 设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3 1 充实 并发 展校 园文 化 的导 向作 用 . 目前 而 言 , 数 的 高 职 院 校 都 有 着 自 多 身 的校 园文 化 , 但是 , 些 已有 的文 化 由于 这 种种 原 因 已经 不 能 满 足 目前 的 高职 院校 想 要提 升 核 心 竞 争 力 的需 求 。 因此 , 须 先 从 必 自身 入 手 , 立 并 完 善 具 有 符 合 自身 职 业 建 和专业特 色的校园文化 , 使之发挥导 向 并 性的作用 。 方面 , 挥学校管理的潜 力 , 一 发 充 实 和完 善 相 应 的 规 章 制 度 、 规 校 纪 、 校 校 训 等 , 去 中专 影 子 , 除 普 通 高 校 的 影 脱 避 响 , 之适 应 高 职 院 校 的 层 次 和水 平 。 一 使 另 方 面 ,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动 性 和 积 极 性 , 发 引 导 学 生 从 大 局 出发 , 实 际 出 发 , 步 形 成 从 逐 具 有 时 代 感 的 正 确 的校 风 、 风 。 而 使 教 学 进 育者 和 被 教 育 者 能 够 充 分 的 理 解校 园文 化 的深 刻 内 涵 , 且 能 够 为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的 并 实施 和 执 行 提 供 行 之有 效 的方 案 , 样 , 这 既 调 动 了积 极 性 , 使 校 园文 化 的 导 向 作 用 又 得 到 了发 挥 , 学 校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中 的文 使 化 积 淀 部 分 更 加 牢 固 , 为 坚 实 的积 淀 。 成 3. 2将 企业 文 化引入 校 园 高职 院 校 的 终 极 培 养 目标 是 培 养 实 践 型 的 职业 人 才 , 以 服 务 为 宗 旨 、 就 业 为 要 以 导 向 。 中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在 高 职 院 校 文 化 其 建 设 中就 是 实 现 教 育文 化 与 职 业 文 化 的 融 合 , 务企 业 、 服 依托 企业 、 习企 业 , 样 的 学 这 核 心 价 值 观 成 为 高职 院校 文 化 与普 通 高 校
浅谈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彰显。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拔尖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拔尖人才是高校和社会的精英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动力。
拔尖人才是高校的光荣与骄傲,他们的成就和贡献能够为高职院校增光添彩,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拔尖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资源,他们是未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拔尖人才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
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拔尖人才时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不足,产出低水平的专业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向着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将加大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引入更多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将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四、提升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支持。
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对拔尖人才的选拔标准和培养重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和培养计划,确保拔尖人才的培养效果。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式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式【摘要】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等方式进行。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能力、实践教学、综合素质、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重要性。
1. 引言1.1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更加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率。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从而更容易找到和谐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也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专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职业规划指导的加强,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还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和社会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外 体育 活动是 培养学 生 终身 体 育 理念 和 健康 第 一 思想 的 重 要环 节 , 是实现 学校体 育 目标 的 重要 途 径 。开展 课 外体 育活 动 , 能
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 增强学生的体质 , 提高
课 外体育 活动 是学校 体 育工作 的有机 组成部 分 , 提高 学校 体 运动 成绩 。另外 还能 振奋学 生的 精神 , 是 培养学 生的 组织 纪律性 和 集 育 整体 效益 、 实现学 校体 育 目标 的 必要 途 径 。学 生的 体质 、 生 体 体 主义精 神 。各 级各 类学校 都应 该积极 地组 织开 展课外 体育 活动 , 终 育意识 以及作 为现 代人所 应 具备的心 理 品质 , 可以在 课外体 育 活 形 成一种 每天 在学 习之余 要锻炼 身体 的良好 氛围 , 都 使学 生养成 坚 持 动 中得 到有效 的锻 炼和培 养 。从 课外 体 育 活动 组 织开 展 的理 论 与 体 育锻炼 的习惯 , 养学 生终身 体育 意识和 参与 体育运 动 的能 力 对培
、
强 学生体 质 、 展个性 的重 要途径 之一 。 极 推动 学校 课外 体 育 活 发 积 动 的开展 , 使每一 个孩 子在 活 动 中受 到 教育 , 得乐 趣 、 强体 质 、 获 增 健 康成长 。通过 开展课 外体 育活动 还可 以培 养学生 的组织 才干 、 社 会 适应能 力与 开拓创 新精神 。通过 体育 教学与 课外体 育 活动 , 培养 学 生从事体 育 活动的 意识 、 趣 、 和 能力 , 握体 育与健 康 的基 兴 习惯 掌 本 知识 、 术 、 能 , 学生在 身体 形态 、 技 技 使 机能 , 体素 质和基 本 活动 身 能 力等方 面得 到全面锻 炼 , 为学生 的健康 成长 和全面 发展奠 定坚 实 的体 质基础 , 一代体 质强 健 , 心协 调发展 的社会 主义 建设 者 。 造就 身 课外 体育 活动 能有 效巩 固体 育 教学 成 果 , 有 适 量 的 课外 体 育 活 没 动, 学校体 育 的任 务就 无 法完 成 , 体育 教 育 的质 量就 难 以保 证 。所 以课 外体 育活 动在学 校体育 工作 中占有 十分 重要 的地位 , 要高 度重 视课 外体 育活动 的有 效开展 。 学校体 育是 学校 实施素 质教育 不可 缺少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作 而 为学 校体 育教学 的一 部分— —课外 体育 活动 , 仅是 体育课 堂教 学 不 的补 充和 延伸 , 是学校 应试 教育 向素质 教育转 变的突 破 口。 随着 更 “ 健康 第一 ” 想理念 不断 深入 人心 , 为独 立于课 堂教 学之 外 的 , 思 作 以个 人或 群体形 式开展 的 , 目的 的健身 或娱乐 的课外 体育 活动 内 有 容 , 来越 受到更 多 的 学生 、 师 及 家长 的重 视 。《 越 教 中共 中 央 国 务 院关 于深 化教育 改革 全 面推 进 素质 教育 的 决 定》 出 :健 康 体 魄 指 “ 是青 少年 为祖 国和人 民服务 的基本 前提 , 是中华 民族 旺盛生 命力 的 体 现 。学校教 育要 树立 ‘ 康 第 一 ’ 指 导 思 想 , 实加 强 体 育 工 健 的 切 作 , 学生 掌握基 本 的运 动 技 能 , 成 坚 持锻 炼 身 体 的 良好 习 惯。 使 养 确 保 学生体 育课 程和课外 体 育活动 时间 , 准挤 占体 育活动 时间 和 不 场所 ” 。这充 分体现 了党 和国 家对 青少 年 学生 的关 怀 , 刻 地阐 明 深 了学校 体育 工作 的重要 地位 和独特作 用 , 也要求 我们要 切实 抓好 课
试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试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摘要]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战略管理学最前沿的主流学派,也是企业界普遍认可的战略思想。
高职院校引入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管理理念,可以从教育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外部合作创新等方面入手,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教育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一、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
大多数企业把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成功的法宝。
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经济学家哈默(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的论文中率先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
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可更详细地表述为,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而独具的,能够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长期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富有战略价值,不仅能提供顾客看重的价值,也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局部性(企业在某一局部产品或服务或过程上具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别优势而确立的竞争优势)、延展性(企业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可使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领域发展)、独特性(企业所特有的并且不易被模仿的能力)、集合性(企业经过整合后的能力)和时间性(指企业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培育和发展,以维持或扩大核心竞争力,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差距)等六大特征。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高等职业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高等职业院校内质中而独具的,能够支撑高等职业院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高等职业院校在长期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布时间:2012年2月13日访问量:2452 信息来源:作者:范唯《中国青年报》编者按:任何事物,因为一时的需要,可能昙花一现,但如果创造了新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创造出独特的生存特征、生存法则和生存之道,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上,在物竞天择中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能够不断改良进化,永远正视危机的无处不在,“物种”才真的可能得到延续。
这是万物生存之道,亦对职业教育办学者有启发。
曾经有专家预言,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能够在短时期内跻身世界同领域的一流名校,单从办学规模、投入、就业来看,此话并非遑论,也正由于此,我们才有必要认真思考有关职业教育自身的一系列命题,包括——春节过后,又到了学校开学的时间,一批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回到校园。
经过一番在校的学习和磨砺后,数万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于“职业教育”这4个字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突飞猛进,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值得办学者深思的是,通过“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甚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和发展,未来的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新兴的大学,其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有的还在研究和探讨,但是,对于办学者和管理者来说,有一些教育理念必须厘清,坚持,恪守——因为这关系到国家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更关系到每个学子和家庭的未来。
学校如果不育人肯定不是学校高技能人才同样需要文化知识高等职业学校不能忘记自己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是学校区别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学校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存在方式,但最本质的教书育人不能忘记。
如果学校诚如某些媒体报道描述,只是把学生集中起来再倒卖出去,看不出怎样承担了育人职责,那么也就与职业中介无异了。
如果学校不育人,那它一定不是真正的学校,学校一定要育人,学校放弃什么也不能放弃育人。
学校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要实现教育的目的,这也是学校之崇高,教育之伟大所在。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期盼,是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对职业学校未来发展的强烈呼声。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有的说是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
我们不必被名词、概念所纠结。
在我看来,与技能型人才相比,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谈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时候,理论界无论有多少种解释、定义,都一定会包含育人的概念,高端除了表明所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高超以外,这些人还应该处于行业地位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根本。
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高等职业学校另一个特性是经济性。
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高等职业学校没有经济性,我们就很难再称之为职业教育。
在当下,学校设置专业的逻辑起点就是要考虑它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需要,培养的人也要考虑就业的需要。
毋庸置疑,社会对于不同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有着不同的期望。
我当年从大学毕业时,老师的话到现在我都记得。
他说,你毕业后不要觉得你能做什么——其实你什么都做不了,你想做的事,10年以后再说。
离开学校以后你要先学习,学习别人如何做,从扫地、端茶、倒水、发传真开始做,一定要先学会做最基层、最基本的事情。
但对高等职业学校却不同,社会期望他们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求立即能够上岗,而这些一线、基层的岗位恰恰是一些本科学校的毕业生不擅长的,因为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针对这样的岗位要求,没有教过学生要这样干活。
正因为社会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期望值不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理应适应这种期望,更快地成为产业界的可用人才。
也正因为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一定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学校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
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职业教育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高等职业学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是社会性。
高等职业学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兴高校类型,也有学者称其为后现代大学。
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最初是为解决美国二战退伍老兵和大批移民的就业问题而兴起的,它们的特征是社会有什么需要,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和人才,比如技能培训、文化补习甚至扫盲。
此外,职业院校还应该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因此它应该扎根于产业园区、社区居民中,这也是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大家都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一种终身教育,换句话说,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提供什么。
比如社会有全日制学习的需求,我们就提供培养全日制学生的机会;有非全日制学习的要求,我们就提供非全日制入学的机会;有学历学习的要求,我们就提供学历学习的机会;有不需要学历的短期培训要求,我们就提供短期培训的机会。
如果学生能够到学校来学习,我们就在学校给他们提供方便;如果学生需要在社区或者在企业学习,我们就把课程送到企业,把课堂建到企业、建到社区去;甚至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实现个性化的、随时、随地的学习。
所以职业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我们还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用所谓的适龄青年来概括,就显得非常陈旧了。
也许,10年后,高等职业学校在籍注册生的平均年龄会超过30岁。
比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建在一个外包产业园区内,无论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入职园区内的企业前必须在这所高职学校培训半年。
该校的老师只是辅助教学,真正的老师全部来自企业。
还比如,上海行健职业技术学院建在一个居民社区里,学校和社区的建筑融为一体,学校有好几个校门,有学生进出,也有社区大妈大婶进出,学校甚至还为社区年轻家长的孩子准备了小饭桌,由幼教专业对口负责。
又比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建在苏州工业园区里,学校设立了大面积的羽毛球场馆,园区企业里大批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经常到学校打羽毛球,结果学校和大批企业通过羽毛球场加深了合作。
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
这样一来,学校才能方便直接提供服务,企业、居民也方便接受服务、享受服务。
现在,某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园区建在“不毛之地”,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弄一块地,四周渺无人烟,然后把学校集中搬过去。
这样做的优势是地价很便宜,学校校园一下子占好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
但学校唯一的邻居就是其他学校,与产业园区、居民社区完全脱钩。
这种宁静的校园确实适合朗朗的读书声,但很难实现职业院校融入园区、社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式的社会性特征。
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地缘性很强学校服务的行业最好是当地支柱产业每年春节过后,媒体上都有用工荒的报道。
用工荒其实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地缘性特征密不可分。
其实,处在人才市场两端的人会经常流动。
一个是高端人才,因为他们很国际化,人脉是国际化的人脉,岗位是国际化的岗位,语言是国际化的语言,流动的资本都随身而带。
这些人当然容易从这个省流动到那个省,从这个国家流动到那个国家。
在他们的脚下,地球是平的。
还有一类人是农民工,他们不怕流动,出来要闯生活要挣钱,背起铺盖卷走天下。
唯有中等收入人群,新兴主体是高职毕业生和应用本科培养的这类人才,他们最害怕流动。
因为他们在地缘上有文化的适应性,有家庭背景以及自己的关系网,他们在下决心“流动”前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已不仅仅是工资待遇、生活成本甚至户口、婚姻等现实问题。
他们在出生地接受教育并成长,因此,他们更愿意在本地工作和生活。
比如长春某大企业到成都建厂,号召200人去,两年之内70%的人回到了长春。
某外资企业在大连建厂,全国各地招了很多高技能人才,结果每年招的人要流失50%,后来不得不与当地的职业院校寻求人才供给合作。
我们还调研了很多国际性和国内大的企业,当他们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他们本以为全中国的员工都可以到新建的园区去工作。
但是错了,企业的高端设计人员和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都可以从全球流动过去,企业最底层的农民工的岗位可以从全国各地聚集过来,但唯有高技能人才很难流动,就是因为他们有地域性的限制和顾虑。
正因为如此,即使你是行业学校,也首先要考虑地缘性问题,就是学校服务的行业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如果不是的话,学校应尽早考虑转型。
最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来是一所煤炭行业的学校——北京煤校,但现在北京煤矿这块业务已经很少了。
所以,这所学校成功转型,很快适应了北京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校,其国家重点专业如机电、通信和工业设计等甚至速录专业,都做得非常好。
也许,10年后,高等职业学校更多的是区域性、社区型的学校,哪怕是行业、企业办的,也会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地缘性特征,也就是说,学校依托的行业在当地要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前景,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学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客户我们要为客户服务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市场性,市场性指的是适应适者生存的环境。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
既然有了市场性的特征,就应该更重视客户。
学校的客户是谁?有人说是市场。
那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客户是谁?有人说是用人部门、是企业,还有人说是政府。
大家很容易忽略最主要的客户——学生。
对于产品来说,我们常用用户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最希望用户成为回头客,产生口口相传的传播性效果,达到广告的效益。
比如一个人要去一家饭馆吃饭,如果他觉得菜肴和服务很好、价格又公道,那他不但自己还会再来,他还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这样就会带来新的用户。
我们的高职学校也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和理念。
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它觉得学校的学生好、服务好,会跟学校保持很好的联系,持续合作,但企业不会向自己的竞争对手推荐这所学校,让对方也去选拔学生、进行校企合作。
而惟有学生这个用户,当他认同、感恩、融入学校以后,不仅会将其终身成长、职业发展与学校相伴,还会向他的同乡、同事、亲朋好友、师弟师妹以及家长,介绍学校、宣传学校,成为学校的活广告,一传十,十传百,这就具有不可阻挡的传播力,并且作为校友还将带来无穷的资源。
中国高职院校走过了快速发展的12年,经历了以示范校建设、加快改革发展的5年,只有不断摸索并寻找到职业高校的独有特性,并经过认真的梳理找到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惟此,高职院校才能不断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进行各种改革和突围,在核心价值的指引下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