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现象

合集下载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文言文复习——文言特殊现象

文言文复习——文言特殊现象

练 习---翻译下面这段话。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2.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 (之)斗厄酒。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 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 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 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 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 成,经久不变。
• 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安……乎”、“安……哉”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 “哪里……呢“。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认为……“、“把……当作“、 “凭借(依靠)……作为“等。
• 5.公子怒,欲鞭之。 • 鞭---名作动,鞭打 • 6.六王毕,四海一。
• 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伏:动词活用为名词,伏兵
古今异义
• 汉语中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 词,即古今异义。
• 例: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花源记》) •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 2.百川灌河 • 河----古义:黄河的专称 。 • 今义:泛指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 道
通 假 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 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 例: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 畔,通“叛”,背叛。 •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论语十则》 • 说,通“悦”,愉快,高兴。

文言文常见现象

文言文常见现象

文言文常见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一、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假借的字称为“借字”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开心答题格式:……通“……”,+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喜小儿亡赖。

亡通“无”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步行涕泗横流:古:眼泪今:鼻涕去:古:离开今:前往小人:古:平民,百姓今:品德败坏的人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三、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这叫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的知识)2、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3、左右欲刃之(名作动,杀)4、智子疑邻(形作动,认为......聪明)5、传不习乎?(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6、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像狗)7、众人怪之(形作动,对......感到奇怪)8、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四、一词多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

一词多义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

示例:亡羊补牢(丢失)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跑)国破家亡(灭亡)亡故(死亡)句末语气词:也、哉、乎、耶(邪)、与(欤)、兮、矣句首语气词:夫、盖、呜呼、嘻、噫、若夫、且夫古代人称:我:吾、余、予、愚、仆、某、臣、孤你:子、尔、卿、若、汝(女)、乃他:相、彼。

三峡文言文现象

三峡文言文现象

《三峡》的文言文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以下是具体的例子:
1. 通假字:如“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意为空隙、缺口。

2. 古今异义:如“或王命急宣”中的“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虽乘奔御风”中的“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3. 一词多义:如“自”在文中既可作介词“在”,也可作连词“假如,如果”;“绝”在文中既可作动词“断绝”,也可作形容词“极高的”。

4. 词类活用: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用作名词,意为飞奔的马;“回清倒影”中的“清”用作名词,意为清波。

5. 特殊句式:如省略句,例如“清荣峻茂”中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又如名词作状语,如“空谷传响”中的“空谷”。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三峡》的文言文资料。

文言文现象

文言文现象

文言文现象有:
1.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用“是”或“乃”等词来表示判断。

2.被动句:被动句在文言文中通常用“为”、“所”等词来表示被动关
系。

3.省略句:由于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文言文常常省略一些不必
要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

4.倒装句:为了强调某些成分,文言文有时会把句子中的成分倒
装,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

5.互文见义: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上下文之间互相呼应,
互相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

6.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的句式,如“何……之有”、“如……
何”、“不亦……乎”等。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文言现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文言现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文言现象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的一些文言现象,以供参考:
1. 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老大嫁作商人妇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2. 一词多义
暮去朝来
朝暮
夜深忽梦少年事
少年
商人重利轻别离


3.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商人重利轻别离
4. 通假字
沉吟放拨插弦中
拢弦
5. 特殊句式
倒装句:主人下马客在船(应为“主人下马客客在船”)
省略句:添酒回灯重开宴(应为“添酒回灯重开宴”)
6. 常用虚词
但(但闻)
自(自言)
因(因命酒)
7. 文言文固定句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您刚从我们家乡来,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8.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轻、重(形容词作动词)——看轻、看重。

又如:轻卒(轻率的士兵)
因为——于是创作。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于是创作一首长诗,并唱给她听)
9. 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
也、矣、焉、哉——语气词,放在句末,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等语气。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用“何必”反问;“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用“君”感叹。

10.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为:因为。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译为“于是创作一首长诗,并唱给她听”。

又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为“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马说文言现象整理

马说文言现象整理

马说文言现象整理文言现象是指在现代中文的使用中,出现一些与传统文言语法和词汇相似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源于讲话者、写作者对于文言文的熟悉程度高,或者对于文言文的使用有一定理解和掌握。

文言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文言词汇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人喜欢使用文言文中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

比如,有人会使用“甚或”、“兹事体大”等词汇,来表示“甚至”、“这个问题很重要”等。

这种用法虽然有些矫揉造作,但也显示了一些人对文言词汇的喜爱和使用感。

二、文言词序运用:有时,为了追求一种古韵或者修辞的效果,一些人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文言文的词序。

比如,有人会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来表达“从古到今,谁没有一死”的意思。

这种用法可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和韵味,但也容易让人感到拗口和不自然。

三、文言语法应用:有些人喜欢利用文言语法结构,来增加句子的修辞效果。

比如,有人会运用文言中的“不”字,构成“不欲为”、“不敢为”等用法,来表示一种强调的意思。

这种应用虽然独特,但容易使句子过于复杂和晦涩,不易理解。

四、文言标点运用:另一个文言现象是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文言的标点符号。

比如,有人会在句子后加上句点和顿号,来表示一种停顿和承接的关系。

虽然这种运用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但也容易造成现代汉语中标点符号的混乱使用。

对于文言现象的存在,我们既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又要理性对待。

在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文言词汇、词序、语法结构和标点符号,可以增添句子的表达力和韵味。

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度追求矫揉造作,以至于使句子难以理解。

因此,在使用文言现象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境和目的,灵活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综上所述,文言现象是一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与文言文相似的现象。

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地对待。

在使用时,我们要适度运用,注重语境和目的,以保持句子的自然和流畅。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文言现象的作用,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集锦丰集高中语文组余雷2011.10.13一、通假字1.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3.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进入。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

3.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7.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北,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日夜,每日每夜)3.函封之(函,用木匣子)4.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晚)6.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长一样)7.发尽上指冠(上,向上)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道)(二)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前,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3.乃朝服,设九宾(朝服,穿上朝服)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扎)5.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6.亡去不义。

(义,恪守信义)7.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三)名词使动1.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四)名词意动1.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五)名词为动1.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启衅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作则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就是为了适应环境修辞学抒发的.须要,但在古代,倒装句就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译者时有时Lauz适度的调整。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它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其他词类的特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衣锦还乡。

(衣:穿衣)2. 风正一帆悬。

(风:顺风)二、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蚕食鲸吞。

(蚕、鲸:蚕一样地吞食)2. 燕雀处堂。

(燕雀:比喻敌人)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根深蒂固。

(根:扎根)2. 厚积薄发。

(厚、薄:积累丰富和积累少)四、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大雅:高尚的人)2. 聪明正直。

(聪明:聪明智慧的人)五、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状语的语法功能。

例如:1. 风餐露宿。

(风、露:在风里吃,在露天睡)2. 车载斗量。

(车、斗:用车子装,用斗量)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后面接宾语时,不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对其他事物产生了影响或结果。

例如:1. 栗斯惴惴,生之者甚少。

(生之者甚少:使人活下来的很少)2. 损己利人。

(损己利人:使自己受损失而使别人得到好处)3.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使璧完整地归还赵国)4.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使羊丢失后再修补羊圈)5.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6.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使汗毛竖起,使骨头发冷)7. 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安静下来)。

文言文的五种现象

文言文的五种现象

文言文的五种现象一、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及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1.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

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②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③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④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

⑤动词“是”、“为”表判断。

2.被动句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①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②用“为”、“为……所……”;③用“见”、“见……于……”;④用介词“被”;⑤无标志(意念被动句)。

如:“解惑其诚。

”3.省略句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④省略介词。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1、通假字例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2、一词多义例子:“说”字有多种含义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师说》《捕蛇者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④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劝服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3、词类活用例子:句中的“籍”原来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解释为“登记”。

②副词作状语十名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

③能愿动词+名词。

如: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句中的“王”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大王”;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称王”。

④所十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

⑤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词,“驻扎”的意思。

4、古今异义例子: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外亲属。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5、特殊句式例子: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2)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二、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例1: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例2: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1)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例1: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2)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例1: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例2: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例3:吾妻之美我者。

总结古四大文言文现象

总结古四大文言文现象

总结古四大文言文现象古代的四大文言文现象是指古代文言文中的四个特点,包括选材广泛、体裁繁多、修辞丰富、意蕴深远。

这四个特点是古代文言文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的关键之处。

首先,古代文言文的选材广泛。

在古代,文言文的选材不仅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等宏大的主题,也涵盖了日常生活、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这些选材中,古代文人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阐释,又有对人物思想、行为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

其次,古代文言文的体裁繁多。

古代文言文的体裁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

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

例如,古代散文中的骈文运用双层对偶的形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而古代诗歌则以韵律和字数的规范为基础,通过意象和押韵的运用,表达美的情感和思想。

这多样的体裁为古代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也使得古代文言文更具魅力。

第三,古代文言文的修辞丰富。

古代文言文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对偶、象征、比喻、夸张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文人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塑造了丰富的形象和场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文章的意境。

例如,在辞章中,古人常常以对比的手法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通过对古今对比的形式,表达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古代文言文的意蕴深远。

古代文言文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组合,更包含深层的思想和意义。

古代文人通过运用隐喻、比拟等手法,使思想和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古代文言文中的意蕴往往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品读才能领悟到。

例如,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文中所抒发的思想和哲理需要读者进行内省和思辨,通过自我反思和感悟,来认识和改变自己。

总之,古代文言文的四大特点——选材广泛、体裁繁多、修辞丰富、意蕴深远,使得古代文言文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文言现象整理

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文的特点1. 语言古老、自然2. 词汇丰富、意境深远3. 句式多样、表达中肯4. 表达方式直接、意蕴丰富二、文言现象的体现1. 诗词歌赋在中学语文必修下册中,经常涉及到文言文诗词歌赋的学习。

比如《离骚》、《声声慢》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古典文言的韵味,读来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生活。

2. 论语、孟子除了诗词歌赋,语文必修下册还包括了一些古代哲学家的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这些作品虽然是散文,但同样充满了古典文言的特点,包括句式的书写、词汇的丰富以及表达的中肯。

3. 历史文献在学习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时,也经常会接触到文言文的书写。

这些历史文献往往以繁复的句式、丰富的词汇,直接而又深刻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对文言现象的个人理解作为我个人,对于文言现象的理解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情怀。

文言文的繁复表达方式也能够锻炼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在中学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言现象的学习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于“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文言现象整理”的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撰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其古老、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上,更体现在其意蕴深远、表达方式直接的特点上。

在文言文的修炼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首先是文言文在诗词歌赋中的体现。

在中学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中,常常会涉及到文言文诗词歌赋的学习。

比如《离骚》、《声声慢》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古典文言的韵味,读来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假借的字称为“借字”
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开心
答题格式:
……通“……”,+解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喜小儿亡赖。

亡通“无”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走:古:跑
今:步行
涕泗横流:古:眼泪
今:鼻涕
去:古:离开
今:前往
小人:古:平民,百姓
今:品德败坏的人
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三、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这叫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的知识)
2、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
3、左右欲刃之(名作动,杀)
4、智子疑邻
(形作动,认为......聪明)
5、传不习乎?(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6、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像狗)
7、众人怪之(形作动,对......感到奇怪)
8、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
四、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

一词多义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

示例:
亡羊补牢(丢失)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跑)
国破家亡(灭亡)
亡故(死亡)
句末语气词:也、哉、乎、耶(邪)、与(欤)、兮、矣句首语气词:夫、盖、呜呼、嘻、噫、若夫、且夫
古代人称:
我:吾、余、予、愚、仆、某、臣、孤
你:子、尔、卿、若、汝(女)、乃
他:相、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