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1.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额联先抑后扬,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C.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1.C2.(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C项中春社和“社戏”的活动目的是祈神,祈求丰收的目的。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概括。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
“衣冠简朴古风存” 赞美了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
据此作答。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毛泽东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景色。
“乱花”是指早春时节纷繁开放的花,不是“暮春时节”。
故答案为C。
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山中留客唐代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春光。
②轻阴:阴云。
③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云: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3.古诗阅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景色。
“乱花”是指早春时节纷繁开放的花,不是“暮春时节”。
故答案为C。
2.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远。
④帝乡: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答案】(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中条山的依恋,写景壮阔、意趣盎然;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喜悦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写出了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或借景抒情,借“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的壮阔之景,写出初见潼关之景的惊喜之情和诗人开阔的胸襟。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答案】1.A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的“怀古”之作。
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
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
【点睛】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2.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奏免衢婺丁钱①(北宋)胡则②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③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④。
(注释)①丁钱:即人口税。
②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
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
③恨:遗憾、不满。
④绍见休:永远享受安乐。
休,休养生息。
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
2.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答案】1.颈联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朝廷免去了百姓丁钱后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丁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此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呼万岁”和“照千秋”写出了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性格的把握。
末句中“长喜王民绍见休”可以看出诗人因为奏免人头税被批准后的欣喜,表现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高尚情怀。
据此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毛泽东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唐)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④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注释)①菜甲:菜初生的叶芽。
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
③无赖:即无心。
④元亮、亚夫: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答案】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2.相同点: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
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2.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中考语文压轴题之诗歌鉴赏(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三国·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_____的雄心壮志。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答案】1.统一中原建功立业2.C【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C.表述错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眼前大海和山岛景色的描写,写的是眼前实景。
故选C。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历来被诗家所称道。
请简要赏析两个字的妙用。
2.诗中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答案】1.“钟”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用在这里,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峻奇险。
2.作者由登泰山所看到的雄伟高大的山势,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岳的愿望,抒发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1.D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答案】①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
②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这里是心理描写;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心理描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是动作描写。
体现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2.古诗阅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
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②此身。
注:①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作者早年屡试不第,进身无门,困居于此。
②致:达到,实现。
1.下面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B.首联中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C.颔联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再而转到诗中的主人。
“寒灯独夜人”,“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D.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突出表现环境的寂静:“孤壁野僧邻”,说自己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突出诗人的处境的孤独。
E. 尾联诗人直接抒发感慨,其中表达的渴望为国效力的豪迈之情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相同。
2.诗人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可否?请简要赏析。
【答案】1.DE2.“卧”更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
抒发诗人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而“居”字却没有,所以不能替换。
【解析】1.D是以动衬静,E与陆游的诗不同。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出陆游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2.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答案】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3.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③,露草泣寒虫。
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千重:千重万户。
②翻:义同“反”。
③暗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周的意思),无枝可依”。
④羁旅:留滞他乡。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
C.“羁旅长堪醉”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
【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侧面烘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飘泊在外的孤寂、痛楚。
(3)C【解析】【详解】(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后面再加上情感。
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
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颈联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元代·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即栏杆。
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
栊,窗户。
1.本诗画线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春天__________的氛围。
2.请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的内容,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春山暖日(或和风杨柳皆可)生机盎然(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等)2.示例1: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这两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示例2:这两句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鸣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示例3: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这两句通过描写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丽春光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
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
如一、二两空可直接提取“春山暖日和风”中的“春山”和“暖日”作为答案,当然也可提取“风”“杨柳”。
三空,这几句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所以可填“生机盎然”等词。
2.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分析。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写梦中所见景象,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景象,境界瑰奇雄伟。
B.“殷勤问我归何处”写出词人经历流徙奔波之后,希望得到美好归宿的心理。
C.最后一句中,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她消极的游仙思想。
D.整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气魄雄壮,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哪两层意思?请简述。
【答案】1.C2.一是感慨自己年纪已大,空有才华;二是抱怨战乱年代,才华无用。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C: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并没有消极的游仙思想。
故选C.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里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空有才华,欲诉无门,战乱年代,才华无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
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还未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2.古诗鉴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2.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1.春愁2.B【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毛泽东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①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注)①度:通“渡”,过的意思。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最能表达这层感情的是第______联。
2.这首诗是毛泽东喜闻捷报后诗兴大发而作,诗歌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
【答案】1.三2.首联点出时令,铺写近景远景,极目所视,开阔舒展,表现出诗人闻捷报的喜悦之情和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每逢佳节倍思亲”分析,需要找出思念亲人的诗句。
故应该是“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答案是第三联(颈联)。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详解】(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1),(2)。
烟水极天鸿有影,(3)。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请从A、B、C三句中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原诗(1)(2)(3)处。
A.新月偏明落叶时B.霜风卷地菊无姿C.寒山常带斜阳色(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C(2)A(3)B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
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
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
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1.思念家乡2.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
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一项的是()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答案】1.示例: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
“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
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2.B3.示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
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
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
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
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与此句意境不符。
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
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中吕·普天乐·别怀[元]张可久故人疏,忧心悄。
愁云淡淡,远水迢迢。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满目凄凉谁知道?赋情词写遍芭蕉。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
(选自《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1.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请赏析“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答案】1.与故人离别、疏远而感到忧伤;满眼都是秋天萧瑟的景象而感到凄凉;无人可以交流而感到孤独。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解析】1.这首曲,借写景抒写羁旅忧怨,暗含抑郁不得志之恨。
开篇直抒作者的伤怀心境。
首一句是化用孟浩然的“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 (《岁暮归南山》)之句,活画出作者凄凉身世,为下文留下伏笔。
接着连用“愁云”、“远水”、“白雁”、“青山”四样景物,淡淡绘景,点染乡愁。
“满目凄凉谁知道”一句回应上文“故人疏”,这种暮霭寒烟笼罩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
“赋情词写遍芭蕉”一句,借用陆游“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 (《客意》)句的意境,慨叹自己孤身飘零,犹如深秋芭蕉,难禁秋风秋雨。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选取“白雁、青山”两个意象,淡淡写景,点染乡愁。
长空之中若有若无的白云本无意,遥遥千里的烟本无心,南归大雁的一声长鸣本是自然之声,点点青山更是自然之景。
然而在内含沉闷抑郁心理情绪的小山眼里,白云似含淡淡愁绪;远眺归途更有遥遥烟波阻隔;在寥寂的深秋,一声南归大雁的长鸣划破长空,彼时彼人,难免倍觉凄凉;青山点点凝在色之中,愁思也如青山点点不散。
这些隐微宛转地勾勒了一腔绵绵离恨与缕缕忧思。
作者触物伤怀,也是以情观物,这种蔼寒烟笼翠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但此时他却是独对清秋暮景,便纵有万种情思,千般愁绪,又能与何人诉说呢? 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酒好价高,与下文“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对比。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了姜尚和伊尹两位古人的典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B.“闲来垂钓碧溪上”借用姜太公在碧溪垂钓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C.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其中透露着迷惘和悲愤,这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照。
D.最后两句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后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答案】1.D2.B【解析】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有一天一定能乘着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D项“描写诗人终于摆脱了苦闷,在海上扬帆破浪的情景”理解有误。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了吕尚(姜太公)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B项“表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
4.古诗词阅读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示例 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 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详解】考查诗句的熟记和赏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型,可从这些方面来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诗句或字词,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根据诗文内容可知: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以“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
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
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
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
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5.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