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广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不仅包括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还包括相关的软件应用和互联网资源。

本文将就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探讨。

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应用方式。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定理、证明通过图像、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本中的抽象概念。

比如在讲解直线方程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直线的图像、斜率、截距等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中还可以包括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源,这样可以更加立体地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软件的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软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如几何作图软件、代数运算软件、数学建模软件等,这些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进行数学实验、模拟和计算。

在几何学习中,学生可以使用几何作图软件快速绘制各种几何图形,并直观地观察到各种几何性质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

在代数学习中,学生可以使用代数运算软件进行复杂的代数计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代数知识。

在数学建模中,学生可以使用相关数学建模软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互联网资源是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又一重要应用。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取到大量的数学教育资源,比如数学教学视频、数学课件、数学模拟实验等。

教师可以将这些优质的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校之外也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互联网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方便的教学资源筛选和学习资源分享平台,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信息技术高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学生认识电子表格软件,并了解基本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能绘制简单表格。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通过班级学生运动调查表,使学生掌握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组合数据的方法。

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学生运动兴趣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函数完成各种数据计算和分析操作。

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常用函数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

以“实践与创新”做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运动会报名参赛为前提,引入电子表格软件。

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2)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IF、COUNTIF六个常用函数;提高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尝试,体验表格的控制技巧。

(2)学生尝试在电子表格软件中,综合运用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完任务。

(3)在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提升与计算机交互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运用电子表格软件的方法。

(2)体验计算机电子表格软件的优势,激发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学习目标确定①.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信息意识)②.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计算思维)③.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④.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

高中信息技术数学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数学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数学教案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数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 掌握信息技术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3.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
1.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2.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 数学问题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

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2. 学生如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复杂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和投影仪;
2. 数学题目和相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
3. 准备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1.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关系介绍;
2. 信息技术工具在数学中的应用举例;
3. 学生练习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
4. 学生讨论分享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5.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布置作业。

教学作业:
1. 请学生上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一道难题;
2. 学生根据课堂讨论总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相符;
2. 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3. 下一节课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教学资料:
1. 活动课件;
2. 相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
3. 数学题目例题。

【课题研究方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研究方案1、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的总称,是与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相关的技术。

本文所指信息技术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教育资源网络平台等。

高中数学教学:人教A版的高中数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教与学。

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多媒体教学”已实现了广泛化与常态化。

有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APP辅助教学模式”等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数量占被调研总人数的35%左右,这说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热点有一定的积极关注度,许多教师能够将教学实践、教育前沿理念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践。

各种技术和教学内容融合的方式和深入程度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不同的技术应用情况也有差异,并在应用评价和应用效果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仍处于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当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课题组所处的是农村校,学生是全市中下水平的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关注度都有欠缺,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倦学怠学的情况。

2024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确立本学期,遵循学校教务处及教研室的工作方针与规划,我们将以提高数学学科教学品质作为核心目标,全面促进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提升。

我们秉持求真务实、保质高效的原则,致力于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推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二、工作重点明确1. 传达学校教学精神,确保工作计划落实新学期伊始,通过备课组会议,传达并学习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与教研组工作计划,确保每位教师明确工作方向与目标。

2. 本学期工作重点开展互助互学活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常规教学的规范性和效率,提升工作效能,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学术交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三、工作措施部署1. 认真组织集体教研活动,强化专业理论学习和学术交流。

确保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记录详实,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解决,精心准备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内容。

2. 持续开展组内听课、评课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认真完成期中、期末、月考评测及分析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

4. 完成本学期的教学总结,回顾与反思教学工作。

四、具体工作实施1. 深入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以新课标为主要学习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教育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2. 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教师需以新理念指导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互动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本学期将继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发现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学习。

3. 改进教师备课方法,提升备课质量例题选择和习题配置应根据各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重视教学过程反思,鼓励教师每课后进行反思,记录教学感悟,强化“二备”与反思,深入思考教学工作。

4. 发挥备课组集体作用集体备课,统一教案基本框架。

每次备课设定主题,集体讨论,根据各班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需求,避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应用于高中数学课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数学公式的输入和输出2.数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3.数学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二、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方案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法”。

同时,采用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参与到课程中来,用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布置任务:老师在班级群或者在线教室上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数学公式,同时还需要收集一些数学数据。

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探讨相互之前的学习成果。

2.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收集到相关数学公式和数据后,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制定一些高质量的报告,可以是ppt或者是word文档等。

3. 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在此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且进行一些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效果1. 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佳便捷的学习方式。

3.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

4.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

五、适用范围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适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特别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程。

同时,该教学设计方案也适用于其他具有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如物理、化学等。

六、教学环境该教学设计方案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空间、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学篇誗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吉建兵随着教育体系的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是必要的。

大部分教师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摸索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充分结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推动各个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给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高中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对提高高中数学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一)创新教学方法因为我国高中数学教育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缺少创新性,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育充分结合,可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知识点过程中,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只能展现几何体的平面图,无法做到立体展现,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教师能更直观地展现空间几何体,让学生对空间几何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一个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将知识点整合到一起,保证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点(一)确定教育目标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整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研究动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1.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2.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数学知识1. 概率与统计: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并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和关联;2. 函数与方程: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数学函数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3. 几何与空间:使用几何软件进行几何图形的构建、变换和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1. 数据处理和分析:教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计算和处理,培养他们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2. 数据可视化:引导学生使用图表、图形等信息技术工具,将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形式进行展示;3. 编程与模拟:教授学生使用编程语言开发数学模型和模拟程序,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教学方法1. 探索式研究: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探索数学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2.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3.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4. 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促进他们的自我研究和发展。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研究态度;2. 作业和项目成果:评价学生在作业和项目中的成果和表现;3. 自我评价与互评: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促进交流和提高。

教学资源1. 电脑及相关软件:提供给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操作;2. 数学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案例;3. 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提供给学生使用的电子表格、几何绘图和编程软件等;4.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

信息技术教案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教案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教案高中数学
课时安排:1课时
适用对象:高中数学课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2.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2.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
3.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作用。

2.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并举例说明。

3.学生分组,配备计算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练习。

4.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合作学习。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1.计算机或平板电脑
2.信息技术软件
3.教学投影仪
评价方法: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动手操作的能力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数学问题。

扩展阅读: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

2.建议学生多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堂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致架构,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教学工作中的需要。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将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将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一、教学设计目标1. 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数据处理、编程思维等;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加深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数学知识的呈现与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数学教学网站等,呈现数学知识的内容。

以图像、动画、音频等形式展示数学概念、定理和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练习题和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如电子表格软件,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绘制图表,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3. 编程思维与数学问题解决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编程思维,而编程思维与数学问题解决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编程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编程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利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解决代数方程、几何问题等。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数学建模与实践探究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建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通用7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通用7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

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

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

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五、教学难点: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六、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第1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二、课程标准及目标分析【学科核心素养】1.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掌握合适的数据计算方式。

(信息意识)2.能够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针对典型的数据问题,利用软件工作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公式与函数、分类汇总等常规处理。

(计算思维)3.掌握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

针对不同问题,能运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进而解决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4.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信息社会责任)【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体会计算机在处理数据上的优势和价值。

【学业要求】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过程,感受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的优势。

三、课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1 单元第2 节《数据的计算》第1 课时的内容,教材内容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为例,介绍数据计算的三种方式:人工计算、电子表格计算、编程计算。

内容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但是仍然对具体的应用能力有所欠缺。

学生没有学过编程,对编程计算不甚了解。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充满期待。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过程;2.在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排序、筛选、公式和函数、分类汇总);3.掌握电子表格中的公式使用方法,熟悉常用的函数的使用;4.体验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计算的基本方式和计算的发展历程。

✧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资源列表】【课时板书设计】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 1.2 数据的计算1.计算2.人工方式解决问题3.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解决问题4.编程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改进】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

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第1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信息技术实施年级高一年级设计者课程标准模块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使用教材教科版单元名称第1 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单元课时 3 课时二、单元教学规划1 .主题名称初识数据2 .主题概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如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摒弃了以往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的模式,坚持“学科大概念”及“核心素养”两条主线并行。

因此本单元主要以“项目式驱动学习”模式来组织教学,从项目选题——任务开展——知识补充——学生活动——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组成学习活动链。

在学习当中围绕具体学习项目,利用和选择最优学习资源,并经过探索创新、内化吸收与实践体验等过程,从而获得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专门的技能,让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第1 单元初识数据主要聚焦让学生理解数据、信息、知识的相关内容,并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数据。

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感受编程的魅力。

学会使用简单的小程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计算思维的形式化、模型化和自动化特征渗透至内容标准中,在后续的单元都会提升运用到计算思维,本单元在教材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必须从过去的单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向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转变,让学生从知道数据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我们非常有用,到学会计算数据。

于是就设计了一个特别痴迷数据计算的小男孩——马丁,以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动有趣和有难度的问题为依托,创设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进入项目学习。

3 .主题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可以熟练使用常用的应用程序,完成简单的信息加工任务,对程序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还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等。

按照人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有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数据”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学得的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2.0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2.0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2.0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信息化文盲”,如果自己成为“信息化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培育学生自学能力。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通常使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已经开始先由教师确认自学任务,然后教师传授、模拟,同时可以使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造的自学网站,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手段独立自主自学和探究自学,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协助交流共同提高。

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指点关键点、模拟重点内容。

有时,使学生上台操作方式,边操作方式边搞表述,教师适度补足,这样的效果也较好。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培育和提升的。

在顺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课堂教学一步,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思索和自己的亲自操作方式,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育,也就全面落实在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教师必须著重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设计学生展开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著重鼓励学生亲自体验以获取、传输、处置、公布和应用领域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技术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必须使学生交流作品,还要使学生交流顺利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自学活动展开评价时,不仅必须看看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结果,更必须注重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应用
0 3
信息技术可以促 进评价主体的多 元化,让学生、 家长、教师等不 同角色都参与到 评价中来,提高 评价的客观性和 全面性。
0 4
Part Five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资源优化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 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 师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 力。
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师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 知识,具备教 学设计和教学 资源开发能力
0 1
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获取、 处理、分析和 应用能力,提 高信息素养水 平
0 2
信息技术课程 发展:推动信 息技术与学科 教学的深度融 合,促进教育 信息化发展
0 3
信息技术教学 资源整合:整 合优质教学资 源,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 学资源整合与应用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高 中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的教学资源整合
05 高 中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的教学资源优化
02 高 中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的教学资源
实施整合工作:按 照计划逐步实施资 源整合,确保整合 工作的顺利进行。
资源整合的实践案例
案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
案例简介: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整合,通过数学软件和编程语言,提升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实践
案例简介:信息技术课程与物理课程整合,通过物理实验软件和虚拟实验平台,增强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高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围绕高中数学的大单元整体教学展开,旨在通过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教学任务包括:梳理数学知识体系,强化概念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高中数学教学对象为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中生,他们在前期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他们需要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拓展数学视野,为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但还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和激发。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数学核心知识,如函数、几何、代数、概率统计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熟练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归纳、推理和证明数学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软件和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5)掌握数学研究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提高数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4)鼓励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5)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术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作者:汪楚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8年第1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拥有丰富、个性化的功能,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数学课堂之中,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不过,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整合遇到的难题,得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对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之上,将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方法等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打造一堂趣味性高、互动性强、知识点丰富的数学课堂。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融合,能够大大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学课堂中解脱出来。

不过,在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时,必须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数学这门学科,养成借助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本文将阐述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由教师引发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意识较为薄弱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并未具备先进的教学意识,通常只是在有公开课或硬性要求下才使用信息技术,只有部分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来使用信息技术。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现如今我国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都熟悉信息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简单操作某些信息处理软件,目前常用的信息技术软件有Word、Excel等。

过广大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良莠不齐,很难熟练使用信息技术。

3.部分数学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缺乏目标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才要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起来?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的理解数学知识点,还是为了提升数学课堂的知识容量?只有少数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少数学教师都喜欢在电子屏幕上展现授课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 “算法的控制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 “算法的控制结构”教学设计
及个人信息安全。
创设清景运行竞猜价格程序,让学生竞猜商品价格。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
(二)(1l)分支结构控制流程的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2.2分支结构,理解—元二次方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实例分析,自主学习程求根的算法。加深学生理解分支的执行特点
(7')学生用分支结构描述价格竞猜程序的算法。和适用情形。学生思考举例其他应用邮箱登录验证。
“算法的控制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适应的课程标准:
1.6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所针对的教材内容:2.2算法的控制结构
教室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预计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所指向的核心素养:
·理解三种算法控制结构的概念、特点及适用情形。
续表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在之前的—节课中对各种控制结构有了直观体验,而且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相对较为简单,所以主要通过阅读教材自主自学 为主。学生通过阐述"12306网上购票”“交换—杯水和醋“和
”计算圆面积”三个实例的算法,归纳顺序结构的执行特点。在学习分支结构时,学生通过阐述“计算—元二次方程的根”“价格竞猜程序”和"邮箱登录程序”三个实例的算法,归纳分支结构的执行特点,最后教师再适当总结,加深学生理解,把这部分知识上升到概念层面。
•信息社会责任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 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能运用—定的技术性策略保障信息安全。
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观察学生是否认真阅读,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完成思考练习的准确程度进行记录。
·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估反馈。
·学习结束后,通过反馈便签了解学 生的掌 握情况。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一、引言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教育教学与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智能、高效的教学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原则和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阐述。

二、重要性1. 提高教学效果: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增强教学资源共享: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让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三、原则1. 学生为中心: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2. 教学内容多样化: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与合作: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反馈与评估: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要及时提供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匡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四、步骤1. 教学目标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选择: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等。

3. 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讲解、讨论、实验等。

4.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设备、教材、实验器材等。

5. 教学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施。

6. 学习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

7. 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五、案例分析以高中数学课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生动有趣的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堂课能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进行课堂教学。对一般学生而言,《算法设计》在较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更不用说运用了,所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一般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高中数学的函数图像,也是一个重点、难点,我把两者结合起来,即让学生自己编程,动态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更能主动积极地运用VB编程进行研究,可谓一举两得。
Line (-130, 0)-(130, 0)
Line (0, -150)-(0, 250)
Line (125, 8)-(130, 0)
Line (125, -8)-(130, 0)
Line (-3, 240)-(0, 250)
Line (3, 240)-(0, 250)
a = Text1.Text
学习
目标
检 测 题的 内容
2.4-6
2.4-7
熟练掌握
综合应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一、填空题:
①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A=1 to 10
Print A
next
End sub
②Private sub Command_Click()
For a=100 to 1 step –1
S=S+A
Next a
Print “S=” ; S
End sub
问:说说以上两个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变量A的值的变();
以上两个程序的循环的次数分别是()次;
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
二、编程:作二次函数y=a(x+b)2+c的图像。
要求:二次函数的系数a、b、c及作图的速度d可以控制,要灵活运用fox / next循环语句进行作图。
2、培养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学生特征
1、高中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上表演欲强,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掌握了VB程序的编程环境与运行方法,了解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具备一定的算法基础和比较、归纳能力,掌握了基本作图语法;
3、由于《算法设计》较抽象,所以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女同学,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计算机动画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在循环语句的教学上可以与动态作数学函数图像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2.4程序的循环结构——For循环语句
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b = Text2.Text
c = Text3.Text
d = Text4.Text
For x = -100 To 100 Step d
y = a * (x - b) ^ 2 + c
PSet (x, y)
Next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Text1.Text = 0.2
2、在讲授这堂课前,一定要先介绍如何在VB中设置坐标。因为在VB中,默认的坐标在左上角,而且Y轴的正向是向下的,这里使用Scale,使窗体的坐标与数学的坐标一致。
3、由于学生的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分组,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小组成员的协助下顺利地完成实验。
4、在理科班,可以分组分别编写抛物线、圆锥曲线等不同图像,让他们进行小组比赛。
采用任务驱动,精讲精精练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绘制流程图,确定循环变量和循环体。能够把解决问题的步骤清晰、直观地表示出来,并能正确地编写代码及进行调试。
分组协作与竞争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编号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所得结论






知识点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1
理解
Command、Textbox、Label等控件属性的设置
掌握
Fox / next的语法、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
2
掌握
掌握与作图相关的方法如scale、pset等的使用
运用
能运用for /next循环语句作高中数学函数图像。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语法,并能运用其来编制简单的小程序。
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
伊春区二中刘福义
课程名称
《算法设计》
授课班
高三
章节名称
FOR/NEXT循环语句及应用
学时
1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算法和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理解程序执行的基本结构,了解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2)了解算法的表示方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重点掌握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初步学会程序的调试,懂得过程中错误的排除方法;
2、进一步掌握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和过程;
3、能够通过模仿、续编的方法,编写出高中数学常见函数的图像的程序;
4、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学会共同协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现代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For循环变量=初值to终值step步长
语句组
Next循环变量
For循环语句注意事项
(1)循环变量为数值型变量
(2)初值、终值、步长均为数值表达表
(3)初值小于终值时,步长应为正数;初值大于终值时,步长为负数;省略step时,步长为1











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结构:





知识点
编号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VB的Command、Textbox、Label等控件的功能及属性设置;
2、掌握FOR / NEXT的语法,理解循环结构的要素: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
3、能灵活运用循环语句独立编程解决一些难度不大的实际问题;
4、在掌握FOR / NEXT的基础上,能在5~7分钟内编程绘制出数学中的抛物线、二次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图像。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激趣
激趣
设疑
掌握
掌握
应用
应用
掌握
课件
互联网
计算机教室
课件
课件
计算机教室
课件
课件
中国有部分地区仍然缺乏粮食
“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介绍
统计分析水稻试验结果
VB语言的FOR循环语句的语法
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课本P52的实践练习1的①、③
利用所用的知识作抛物线图像
知识的总结
B
G
E
C
D
A
G
J
B
I
E
C
E
E
B
F
激趣引课,要珍惜粮食
体现袁院士“灵感=知识+汗水”的内涵
用VB编程分析试验结果
掌握FOR循环语句的语法及注意事项
掌握FOR循环的执行流程图
巩固FOR/NEXT的语法及执行过程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函数作图
巩固所学的知识
Text2.Text = 2
Text3.Text = -30
Text4.Text = 0.1
DrawWidth = 2
End Sub





形成性练习题中的填空题完成得很好,准确率达到95%以上。综合应用题有一定难度,由于要求作图的参数可以控制,并要求能控制作图的速度——循环步长的利用,所以一开始时有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后来通过分组讨论,并作适当的提示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很有成就感。部分学生还编写出作双曲线、椭圆的图像(用参数方程的方法)的代码,而且交互性很好。总体来说,本堂课效果非常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
1’
2’
3’
3’
2’
3’
5’
3’
自制
互联网
自制
自制
自制
自制
自制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分析:正确运用循环语句动态作函数图像,通过控制作画速度深入、仔细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
界面设计可参考下图: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检 测 题的 内容
2.4-7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参考源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Scale (-200, 300)-(200, -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