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三班数学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学情分析[模版]

八年级数学学情分析[模版]

八年级数学学情分析[模版]第一篇:八年级数学学情分析[模版]八年级数学学情分析初中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减少两极分化,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初三的数学又是初中数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八年级抓起。

下面就对我所教八年级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做一下简单描述。

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尚可,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整体水平不均,学习比较浮躁,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

一、学习状态 `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尚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比较出色,但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二、学习习惯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

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有些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怎`样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3、注重开发性地使用教材,在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重复只能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引起学生的厌恶。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概况教师:胡方强班级:八年级三班学科:数学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

3、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式课时 1反思与评价I 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关键项& 策略& 方法反思与评价II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中来。

增强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解。

一、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一:学生探究“探索向度”2.1 按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4人小组讨论交流有哪些可能的情况。

2.2 学生分享成果,教师总结。

学生活动二:观察、试验、总结、归纳2.3 按照分类所给内容,8人组合作,从3道大题中任选小题完成所作三角形是否全等,大卡呈现。

2.4 每组派1——2名学生代表分享成果。

三、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的“SSS”条件,并规范几何语言的描述。

四、师生互动,巩固新知,强化新知。

4358+10+45一、回顾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回顾已学知识。

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学生探究“探索向度”出示多向度平台关键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向度:定义、一个条件、二个条件、三个条件。

2、观察、试验、总结、归纳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通过画图、观察、比较这些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进行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自主探索出最后结论。

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描述。

强化并逐步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

加强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运用。

教学反思通过平台发互动式的课型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及答案解析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及答案解析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单元重点综合测试)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考试范围:全章的内容;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②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③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④若△ABC≌△DEF,则∠A=∠D.A.1个B.2个C.3个D.4个2.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形的是()A. B.C. D.3.如图,点B在线段AD上,△ABC≌△EBD,AB=2cm,BD=5cm,则CE的长度为()A.2cmB.2.5cmC.3cmD.5cm4.小红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小河的宽度.她利用适当的工具,使AB⊥BC,CD⊥BC,BO=OC,点A、O、D在同一直线上,就能保证△ABO≌△DCO,可作为证明△ABO≌△DCO的依据的是()A.SSSB.ASAC.SASD.HL5.如图,在△ABC和△DEF中,点A,E,B,AC∥DF,AC=DF,能判定△ABC≌△DEF的是()A.BC=DEB.AE=DBC.∠A=∠DEFD.∠ABC=∠D6.如图,OP平分∠MON,PE⊥OM于点E,PF⊥ON于点F,OA=OB,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A.1对B.2对C.3对D.4对7.现要在一块三角形形状的草坪上安装一个洒水龙头,要使洒水龙头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洒水龙头的位置应选在( )处A.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B.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C.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D.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8.如图,在△ABC中,CD平分∠ACB,DE⊥BC于点E,S△ABC=30,DE=4,BC=10,则AC的长是()A.5B.6C.7D.89.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垂足为E,BF∥AC交ED的延长线于点F,若BC恰好平分∠ABF,AE=2BF,给出下列五个结论:①DE=DF;②BC=2DB;③AD⊥BC;④AB=3BF;⑤S△ADB=2S△BDF;其中正确的结论共有()A.4个B.3个C.2个D.1个10.新定义:已知三条平行直线,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我们把三个顶点分别在这样的三条平行线上的三角形称为“格线三角形”.如图,a∥b∥c,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为m,等腰Rt△ABC为“格线三角形”,且∠BAC=90°,则△ABC的面积为()A.5m2 B.2m2 C.5m2 D.4m2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如图,AD=AB,∠C=∠E,∠CDE=50°,则∠ABE=.12.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A B C D .若∠B=90°,∠C=60°,∠D =105°,则∠A的大小为度.13.如图,D,E是边BC上的两点,BD=CE,∠ADB=∠AEC,现要直接用“AAS”定理来证明△ABD≌△ACE,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14.已知△ABC面积为24,将△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A B C 的位置,使B 和C重合,连接AC 交A C于D,则△C DC的面积为.15.如图,△ABC中∠A=66°,点M、N是∠ABC与∠ACB三等分线的交点,则∠BMN的度数是.16.如图,CA⊥AB,垂足为点A,射线BM⊥AB,垂足为点B,AB=15cm,AC=6cm.动点E从A点出发以3cm/s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动点D在射线BM上,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始终保持ED=CB.若点E的运动时间为t秒t>0,则当t=秒时,△DEB与△BCA全等.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7.已知:如图,AB=AE,∠1=∠2,∠C=∠D.求证:BC=ED.18.如图,已知AB∥CD,AB=CD.(1)求证:△ABC≌△CDA;(2)判断BC与A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9.如图,已知AB=CD,AD=BC,O为AC的中点,过O作一条直线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E,F在直线MN上,且OE=OF.(1)图中共有几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都写出来;(2)求证:∠MAE=∠NCF.20.如图,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DE,AC=CE,∠ACD=∠B(1)求证:△ABC≌△CDE(2)若∠A=55°,求∠BCD的度数.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如图,△ABC中,点D在边BC延长线上,∠ACB=106°,∠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过点E作EH⊥BD,垂足为H,且∠CEH=53°.(1)求∠ACE的度数;(2)求证:AE平分∠CAF;(3)若AC+CD=16,AB=10,且S△ACD=24,则△ABE的面积.22.问题提出: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BAD与∠BCD互补,∠B与∠D互补,AB=AD,∠BAD=x°0<x<180,∠ACB=y°,数学兴趣小组在探究y与x的数量关系时,经历了如下过程:实验操作:(1)数学兴趣小组通过电脑软件“几何画板”进行探究,测量出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x⋯304050607080β130y757065α555040θ这里α=,β=,θ=.猜想证明:(2)根据表格,猜想: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数学兴趣小组发现证明此猜想的一种方法:如图2,延长CB到E,使BE=DC,连接AE,⋯,请你根据其思路将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并验证(1)中结论的正确性.应用拓广:(3)如图3,若x+y=135,AC=1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23.(1)【问题解决】如图①,∠AOB=∠DFE=90°,OC平分∠AOB,点F在OC上,∠DFE的两边分别与OA,OB交于点D,E.当FE⊥OB,FD⊥OA时,则FD与FE的数量关系为;(2)【问题探究】如图②,在(1)的条件下,过点F作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FM,FN,分别交OA,OB于点M,N,判断FM与FN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3)【迁移应用】某学校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ABCD,如图③所示,∠DAB=∠DCB=90°,AC是∠DAB的平分线,AB= 50m,AD=30m,直接写出该空地的面积.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4.综合探究:如题图1是一种用刻度尺画角平分线的方法,在OA、OB上分别取点C、E、D、F,使得OC=OD,OE=OF,连接CF、DE,交点为P,则射线OP为∠AOB的角平分线.【验证】(1)试说明OP平分∠AOB,且PE=PF;【应用】(2)如题图2,若C、E、D、F分别为OA、OB上的点,且OC=OD,CF⊥OA,DE⊥OB,试用(1)中的原理说明OP平分∠AOB;【猜想】(3)如题图3,P是∠AOB角平分线上一点,C、D分别为OA、OB上的点,且PC=PD,请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PCO与∠PDO的数量关系.25.【模型呈现】(1)如图1,∠BAD=90°,AB=AD,BC⊥CA于点C,DE⊥AE于点E.求证:BC=AE.【模型应用】(2)如图2,EA⊥AB且AE=AB,BC⊥CD且BC=CD,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ABCDE的面积.【深入探究】(3)如图3,∠BAD=∠CAE=90°,AB=AD,AC=AE,连接BC、DE,且BC⊥AF于点F,DE与直线AF交于点G.①求证DG=GE;②若BC=21,AF=12,求△ADG的面积.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单元重点综合测试)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考试范围:全章的内容;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②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③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④若△ABC≌△DEF,则∠A=∠D.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分析】根据全等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即可判断.【详解】解: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即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故①②说法错误;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故③说法正确;若△ABC≌△DEF,∠A的对应角为∠D,所以∠A=∠D,故④说法正确;说法正确的有③④,共2个.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全等形,理解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是解题关键.2.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形的是()A. B.C. 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全等形,掌握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观察发现:A,C,D选项中两个图形不能完全重合,不是全等形;B选项中两个图形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故选B.3.如图,点B在线段AD上,△ABC≌△EBD,AB=2cm,BD=5cm,则CE的长度为()A.2cmB.2.5cmC.3cmD.5cm【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熟练掌握性质的应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再利用线段和差即可求解.【详解】∵△ABC≌△EBD,∴BE=AB=2cm,BC=BD=5cm,∴CE=BC-BE=3cm,故选:C.4.小红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小河的宽度.她利用适当的工具,使AB⊥BC,CD⊥BC,BO=OC,点A、O、D在同一直线上,就能保证△ABO≌△DCO,可作为证明△ABO≌△DCO的依据的是()A.SSSB.ASAC.SASD.HL【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AB⊥BC,CD⊥BC,∴∠ABO=∠DCO=90°,在△ABO和△DCO中,∠ABO=∠DCOBO=OC=CO∠BOA=∠COD,∴△ABO≌△DCO ASA∴证明△ABO≌△DCO的依据的是ASA,故选:B.5.如图,在△ABC和△DEF中,点A,E,B,AC∥DF,AC=DF,能判定△ABC≌△DEF的是()A.BC=DEB.AE=DBC.∠A=∠DEFD.∠ABC=∠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D,加上AC=DF,则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各选项进行判断即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AC∥DF,∴∠A=∠D,∵AC=DF,A、添加BC=DE,不能判定△ABC≌△DEF;B、添加AE=DB,能判定△ABC≌△DEF;C、添加∠A=∠DEF,不能判定△ABC≌△DEF;D、添加∠ABC=∠D,不能判定△ABC≌△DEF;故选:B.6.如图,OP平分∠MON,PE⊥OM于点E,PF⊥ON于点F,OA=OB,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A.1对B.2对C.3对D.4对【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分别证明△AOP≌△BOP(SAS),Rt△P AE≌Rt△PBF HL,△OEP≌△OFP (AAS),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OP平分∠MON,∴∠AOP=∠BOP,∵OA=OB,OP=OP,∴△AOP≌△BOP(SAS);∴AP=BP,∵OP平分∠MON,PE⊥OM,PF⊥ON∴PE=PF,∵PE⊥OM于点E,PF⊥ON于点F,∴Rt△P AE≌Rt△PBF HL;∵OP平分∠MON,∴∠AOP=∠BOP,又∵∠OEP=∠OFP=90°,OP=OP,∴△OEP≌△OFP(AAS).∴图中全等三角形有3对故选C.7.现要在一块三角形形状的草坪上安装一个洒水龙头,要使洒水龙头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洒水龙头的位置应选在( )处A.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B.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C.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D.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解答即可.【详解】解:要使洒水龙头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则洒水龙头的位置应选在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故选:B8.如图,在△ABC 中,CD 平分∠ACB ,DE ⊥BC 于点E ,S △ABC =30,DE =4,BC =10,则AC 的长是()A.5B.6C.7D.8【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过点D 作DF ⊥AC 于点F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 =DF =4,再由S △ABC =S △DBC +S △DAC ,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过点D 作DF ⊥AC 于点F ,∵CD 平分∠ACB ,DE ⊥BC ,DF ⊥AC ,DE =4,∴DE =DF =4,∵S △ABC =S △DBC +S △DAC ,S △ABC =30,BC =10,∴30=12DE ×BC +12DF ×AC ,∴30=12×4×10+12×4×AC ,∴AC =5,故选:A .9.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C ,垂足为E ,BF ∥AC 交ED 的延长线于点F ,若BC 恰好平分∠ABF ,AE =2BF ,给出下列五个结论:①DE =DF ;②BC =2DB ;③AD ⊥BC ;④AB =3BF ;⑤S △ADB =2S △BDF ;其中正确的结论共有()A.4个B.3个C.2个D.1个【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可证∠ACB=∠ABC,可得AC=AB,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BC,CD= BD,由“ASA”可证△CDE≌△BDF,可得S△CDE=S△BDF,CE=BF,DE=DF,即可求解.【详解】解:∵BC恰好平分∠ABF,∴∠ABC=∠CBF,∵BF∥AC,∴∠ACB=∠CBF,∴∠ACB=∠ABC,∴AC=AB,且AD是△ABC的角平分线,∴AD⊥BC,BC=2DB,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在△CDE和△BDF中,∠ACB=∠CBF CD=BD∠CDE=∠BDF,∴△CDE≌△BDF ASA,∴S△CDE=S△BDF,CE=BF,DE=DF,故①正确,符合题意;∵AE=2BF,∴AC=3BF=AB,故④正确,符合题意;∵BD=CD,∴S△ADB=S△ACD,∵AE=2BF,∴S△ADB=S△ACD=3S△CDE=3S△BDF,故⑤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10.新定义:已知三条平行直线,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我们把三个顶点分别在这样的三条平行线上的三角形称为“格线三角形”.如图,a∥b∥c,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为m,等腰Rt△ABC为“格线三角形”,且∠BAC=90°,则△ABC的面积为()A.52m2 B.2m2 C.5m2 D.4m2【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间的距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过点B作BE⊥直线a于点E,延长EB交直线c于点F,过点C作CD⊥直线a于点D,证明△CDA≌△AEB(AAS),得出AE=CD=2m,AD=BE=m,CF=DE=AD+AE=m+2m=3m,再根据=S四边形DEFE-S△ACD×2-S△BCF求解即可【详解】解:过点B作BE⊥直线a于点E,延长EB交直线c于点F,过点C作CD⊥直线a于点D,则∠CDA=∠AEB=90°,如图,∵a∥b∥c,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为m,∴BF⊥直线c,CD=2m,BE=BF=m,∵∠CAB=90°,∠CDA=90°∴∠DCA+∠DAC=90°,∴∠DCA=∠EAB,在△CDA和△AEB中,∠DCA=∠EAB∠CDA=∠AEBAC=AB,∴△CDA≌△AEB(AAS),∴AE=CD=2m,AD=BE=m,∴CF=DE=AD+AE=m+2m=3m∴△ABC的面积=S四边形DEFE -S△ACD×2-S△BCF=3m×2m-12×2m×m×2-12×3m×m=52m2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如图,AD=AB,∠C=∠E,∠CDE=50°,则∠ABE=.【答案】130°/130度【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邻补角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证明△ADC≌△ABE AAS得出∠ADC=∠ABE,根据邻补角即可求解.【详解】解:∵在△ADC和△ABE中,∠C=∠E∠A=∠AAD=AB,∴△ADC≌△ABE AAS,∴∠ADC=∠ABE,∵∠CDE=50°,∴∠ADC=180°-50°=130°,∴∠ABE=130°.故答案为:130°.12.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A B C D .若∠B=90°,∠C=60°,∠D =105°,则∠A的大小为度.【答案】105【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图形的性质和四边形内角和公式,解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全等图形的性质.根据全等的性质求出∠D=∠D ,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出∠A的度数即可.【详解】解:∵四边形ABCD≌四边形A B C D .∴∠D=∠D ,∵∠D =105°,∴∠D=105°,∵∠B=90°,∠C=60°,∴∠A=360°-90°-60°-105°=105°,故答案为:105.13.如图,D,E是边BC上的两点,BD=CE,∠ADB=∠AEC,现要直接用“AAS”定理来证明△ABD≌△ACE,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答案】∠BAD=∠CAE【分析】在△ABE与△ACD中,已知AE=AD,∠AED=∠ADE,即已知一角及角的一边对应相等,根据“AAS”的判定方法,可以添加已知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即可.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解:可添加一个条件:∠BAD=∠CAE,使△ABD≌△ACE.理由:在△ABD与△ACE中,∠BAD=∠CAE∠AED=∠ADEBD=CE,∴△ABD≌△ACE(AAS).故答案为∠BAD=∠CAE14.已知△ABC面积为24,将△ABC沿BC的方向平移到△A B C 的位置,使B 和C重合,连接AC 交A C于D,则△C DC的面积为.【答案】12【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C=A C ,BC=B C ,AC∥A C ,证明△ADC≌△C DA ,得到AD=C D,则S△C DC =12S△ACC,再推出S△ABC=S△ACC=24,则S△C DC=12S△ACC=12.【详解】解:由平移的性质可得AC=A C ,BC=B C ,AC∥A C ,∴∠DCA=∠DA C ,∠DAC=∠DC A ,∴△ADC≌△C DA ASA,∴AD=C D,∴S△C DC =12S△ACC,∵BC=CC ,△ABC的面积为24,∴S△ABC=S△ACC=24,∴S△C DC =12S△ACC=12.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熟知平移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15.如图,△ABC中∠A=66°,点M、N是∠ABC与∠ACB三等分线的交点,则∠BMN的度数是.【答案】52°/52度【分析】本题考查与角平分线有关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过点N作NG⊥BC于G,NE⊥BM于E,NF⊥CM于F,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NE=NG=NF,再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判断出MN平分∠BMC,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BC+∠ACB,再根据角的三等分求出∠MBC+∠MCB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MC的度数,从而得解.【详解】解:如图,过点N作NG⊥BC于G,NE⊥BM于E,NF⊥CM于F,∵点M、N是∠ABC与∠ACB三等分线的交点,∴BN平分∠MBC,CN平分∠MCB,∴NE=NG,NF=NG,∴NE=NF,∴MN平分∠BMC,∴∠BMN=12∠BMC,∵∠A=66°,∴∠ABC+∠ACB=180°-∠A=180°-66°=114°,∴∠MBC+∠MCB=23∠ABC+∠ACB=76°,在△BMC中,∠BMC=180°-∠MBC+∠MCB=180°-76°=104°∴∠BMN=12∠BMC=52°.故答案为:52°.16.如图,CA⊥AB,垂足为点A,射线BM⊥AB,垂足为点B,AB=15cm,AC=6cm.动点E从A点出发以3cm/s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动点D在射线BM上,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始终保持ED=CB.若点E的运动时间为t秒t>0,则当t=秒时,△DEB与△BCA全等.【答案】3或7或10【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要分情况讨论.分情况,当E在线段AB上,或当E在线段AB延长线上,由HL即可求解.【详解】解:∵CA⊥AB,BM⊥AB,∠CAB=∠DBE=90°,∵ED=CB,当E在线段AB上时,若BE=AC,∴Rt△DEB≌Rt△BCA(HL),∵AE=3tcm,∴BE=AB-AE=15-3tcm,∴15-3t=6,∴t=3;若BE=AB,∴Rt△DEB≌Rt△CBA(HL),∴AE=0,∴t=0(舍去),当E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若BE=AC,∴Rt△DEB≌Rt△BCA(HL),∵AE=3t=AB+BE=15+6=21(cm),∴t=7,若BE=AB,∴Rt△DEB≌Rt△CBA(HL),∵AE=3t=AB+BE=15+15=30(cm),∴t=10,∴当t=3或7或10秒时,△DEB与△BCA全等.故答案为:3或7或10.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7.已知:如图,AB=AE,∠1=∠2,∠C=∠D.求证:BC=ED.【答案】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由∠1=∠2可得∠EAD=∠BAC,再根据条件AB=AE,∠C=∠D,可利用AAS证明△ABC≌△AED AAS,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证明:∵∠1=∠2,∴∠1+∠BAD=∠2+∠BAD,即∠EAD=∠BAC,在△EAD和△BAC中,∠C=∠D∠BAC=∠EADAB=AE,∴△ABC≌△AED AAS,∴BC=ED.18.如图,已知AB∥CD,AB=CD.(1)求证:△ABC≌△CDA;(2)判断BC与A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BC∥AD,理由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ABC≌△CDA.(1)利用SAS证明△ABC≌△CDA即可;(2)由△ABC≌△CDA,得∠BCA=∠CAD,进而可以判断BC与AD的位置关系.【详解】(1)证明:∵AB∥CD,∴∠BAC=∠ACD,在△ABC与△CDA中,AB=CD∠BAC=∠ACDAC=CA,∴△ABC≌△CDA SAS;(2)解:BC∥AD,理由如下:∵△ABC≌△CDA,∴∠BCA=∠CAD,∴BC∥AD.19.如图,已知AB=CD,AD=BC,O为AC的中点,过O作一条直线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E,F在直线MN上,且OE=OF.(1)图中共有几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都写出来;(2)求证:∠MAE=∠NCF.【答案】(1)4;△ABC≌△CDA,△AMO≌△CNO,△OAE≌△OCF,△AME≌△CNF(2)证明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1)结合已知条件,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判定方法,即可找出所有的全等三角形;(2)先证明△AME≌△CNF SSS,即可证明∠MAE=∠NCF.【详解】(1)解:有4对全等三角形,分别为:△ABC≌△CDA,△AMO≌△CNO,△OAE≌△OCF,△AME≌△CNF,理由如下:∵AB=CD,BC=AD=DA,AC=CA,∴△ABC≌△CDA SSS,∴∠BAC=∠DCA,即∠MAO=∠NCO,∵O为AC的中点,∴OA=OC,又∵∠AOM=∠CON,∴△AMO≌△CNO ASA,∴AM=CN,OM=ON,∵OA=OC,∠AOE=∠COF,OE=OF,∴△OAE≌△OCF SAS,∴AE=CF,∵OE=OF,OM=ON,∴OE-OM=OF-ON,即ME=NF,又∵AM=CN,∴△AME≌△CNF SSS;(2)证明:∵AB=CD,BC=AD=DA,AC=CA,∴△ABC≌△CDA SSS,∴∠BAC=∠DCA,即∠MAO=∠NCO,∵O为AC的中点,∴OA=OC,又∵∠AOM=∠CON,∴△AMO≌△CNO ASA,∴AM=CN,OM=ON,∵OA=OC,∠AOE=∠COF,OE=OF,∴△OAE≌△OCF SAS,∴AE=CF,∵OE=OF,OM=ON,∴OE-OM=OF-ON,即ME=NF,又∵AM=CN,∴△AME≌△CNF SSS,∴∠MAE=∠NCF.20.如图,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C∥DE,AC=CE,∠ACD=∠B(1)求证:△ABC≌△CDE(2)若∠A=55°,求∠BCD的度数.【答案】(1)详见解析(2)125°【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证得△ABC≌△CDE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平行线求出∠ACD=∠CDE,∠ACB=∠CED,再说明∠B=∠CDE,最后结合AC=CE运用AAS即可证明结论;(2)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A=∠E=55°,进而根据平角定义即可解答.【详解】(1)证明∶∵AC∥DE,∴∠ACD=∠CDE,∠ACB=∠CED,∵∠ACD=∠B,∴∠B=∠CDE,∵AC=CE,∴△ABC≌△CDE AAS.(2)解:∵∠A=55°,∵△ABC≌△CDE,∴∠A=∠ECD=55°,∴∠BCD=180°-∠ECD=180°-55°=125°.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如图,△ABC中,点D在边BC延长线上,∠ACB=106°,∠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过点E作EH⊥BD,垂足为H,且∠CEH=53°.(1)求∠ACE的度数;(2)求证:AE平分∠CAF;(3)若AC+CD=16,AB=10,且S△ACD=24,则△ABE的面积.【答案】(1)∠ACE=37°(2)证明见解析(3)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邻补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点,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和垂直的定义可得∠ACD=74°、∠CHE=90°,进而得到∠ECH=37°,然后根据∠ACE=∠ACD-∠ECH即可解答;(2)如图:过E点分别作EM⊥BF于M,EN⊥AC与N,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EM=EH、CE平分∠ACD、EN=EH,最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即可解答;(3)根据S△ACD=S△ACE+S△CED结合已知条件可得EM=3,最后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解答.【详解】(1)解:∵∠ACB=106°,∴∠ACD=180°-106°=74°,∵EH⊥BD,∴∠CHE=90°,∵∠CEH=53°,∴∠ECH=90°-53°=37°,∴∠ACE=∠ACD-∠ECH=74°-37°=37°.(2)证明:如图:过E点分别作EM⊥BF于M,EN⊥AC与N,∵BE平分∠ABC,∴EM=EH,∵∠ACE =∠ECH =37°,∴CE 平分∠ACD ,∴EN =EH ,∴EM =EN ,∴AE 平分∠CAF .(3)解:∵AC +CD =16,S △ACD =24,EM =EN =EH ,∴S △ACD =S △ACE +S △CED =12AC ⋅EN +12CD ⋅EH =12(AC +CD )⋅EM =24,即12×16⋅EM =24,解得EM =3,∵AB =10,∴S △ABE =12AB ⋅EM =15.22.问题提出: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BAD 与∠BCD 互补,∠B 与∠D 互补,AB =AD ,∠BAD =x °0<x <180 ,∠ACB =y °,数学兴趣小组在探究y 与x 的数量关系时,经历了如下过程:实验操作:(1)数学兴趣小组通过电脑软件“几何画板”进行探究,测量出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x⋯304050607080β130y 757065α555040θ这里α=,β=,θ=.猜想证明:(2)根据表格,猜想: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为;数学兴趣小组发现证明此猜想的一种方法:如图2,延长CB 到E ,使BE =DC ,连接AE ,⋯,请你根据其思路将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并验证(1)中结论的正确性.应用拓广:(3)如图3,若x +y =135,AC =10,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答案】(1)60,100,15;(2)y =90-12x ,理由见详解;(3)S 四边形ABCD =50【分析】(1)观察表格发现:x 每增加10,y 减小5,由此即可得出α、β、θ的值.(2)根据表格猜想:y =90-12x .延长CB 到E ,使BE =DC ,连接AE ,则可得△ABE ≌△ADE ,进而可得AE =AC ,∠EAB =∠CAD ,则可得∠EAC =x °.在△AEC 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y 于x 之间的关系式.(3)延长CB 到E ,使BE =DC ,连接AE .由(2)得△ABE ≌△ADE ,则S △ABE =S △ADE ,进而可得S 四边形ABCD =S △AEC .由x +y =135,y =90-12x 可得x =90,y =45.则可得∠EAC =90°,∠AEC =∠ACE =45°,进而可得AE =AC =10,可得S △AEC 的值,即可得S 四边形ABCD 的值.【详解】(1)观察表格发现:x每增加10,y减小5,∴α=65-5=60,β=80+2×10=100,θ=40-3×5=15.故答案为:60,100,15,x.(2)根据表格猜想:y=90-12证明:如图2,延长CB到E,使BE=DC,连接AE,则∠ABC+∠ABE=180°,又∵∠ABC+∠D=180°,∴∠ABE=∠D,又∵AB=AD,∴△ABE≌△ADE(SAS),∴AE=AC,∠EAB=∠CAD,∴∠E=∠ACB=y°,∠EAC=∠EAB+∠BAC=∠CAD+∠BAC=∠BAD=x°.在△AEC中,∠EAC+∠E+∠ACE=180°,∴x°+2y°=180°,y=90-1x.2(3)如图,延长CB到E,使BE=DC,连接AE.由(2)得△ABE≌△ADE,∴S△ABE=S△ADE,=S△ACD+S△ABC=S△ABE+S△ABC=S△AEC,∴S四边形ABCD∵x+y=135,y=90-1x,2x=135,∴x+90-12解得x=90,y=45,∴∠EAC=90°,∠AEC=∠ACE=45°,∴AE=AC=10,×10×10=50,∴S△AEC=12∴S=50.四边形ABCD【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类探索规律问题,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证明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23.(1)【问题解决】如图①,∠AOB =∠DFE =90°,OC 平分∠AOB ,点F 在OC 上,∠DFE 的两边分别与OA ,OB 交于点D ,E .当FE ⊥OB ,FD ⊥OA 时,则FD 与FE 的数量关系为;(2)【问题探究】如图②,在(1)的条件下,过点F 作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FM ,FN ,分别交OA ,OB 于点M ,N ,判断FM 与FN 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3)【迁移应用】某学校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ABCD ,如图③所示,∠DAB =∠DCB =90°,AC 是∠DAB 的平分线,AB =50m ,AD =30m ,直接写出该空地的面积.【答案】(1)FD =FE ;(2)FM =FN ,理由见详解;(3)1600m 2【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FD =FE ;(2)先根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可得∠DFE =90°,由∠DFE =∠FMN =90°可得∠DFM =∠EFN ,再根据ASA 证明△DFM ≌△EFN ,则可得FM =FN ;(3)过C 点作CE ⊥AB 于E 点,CF ⊥AD 的延长线于F 点.由(2)得△CFD ≌△CEB ,则可得FD =EB ,S △CFD =S △CEB ,进而可得S 四边形ABCD =S 四边形AECF .证明△ACF ≌△ACE (,则可得AF =AE ,由AE =AB -BE 、AF =AD +DF 可求得BE 的长,进而可得AF 、AE 的长,由此可得S 四边形AECF 的值,即可得S 四边形ABCD 的值.【详解】(1)解:∵OC 平分∠AOB ,点F 在OC 上,且FE ⊥OB ,FD ⊥OA ,∴FD =FE .(2)解:FD =FE ,理由如下:∵FD ⊥OA ,FE ⊥OB ,∴∠FDO =∠FEO =∠FEN =90°,∵四边形DOEF 中,∠FDO =∠FEO =∠AOB =90°,∴∠DFE =360°-∠FDO -∠FEO -∠AOB =90°,∴∠DMF +∠MFE =90°,又∵FM ⊥FN ,∴∠FMN =90°,∴∠DFM =∠EFN ,在△DFM 和△EFN 中,∠FDM =∠FENFD =FE ∠DFM =∠EFN,∴△DFM ≌△EFN (ASA ),∴FM =FN .(3)解:如图,过C 点作CE ⊥AB 于E 点,CF ⊥AD 的延长线于F 点,由(2)得△CFD≌△CEB,∴FD=EB,S△CFD=S△CEB,∴S四边形ABCD =S四边形AECF,∵AC是∠DAB的平分线,∴∠DAC=∠CAB,又∵∠CFB=∠CEA=90°,AC=AC,∴△ACF≌△ACE(AAS),∴AF=AE,又∵AE=AB-BE,AF=AD+DF,∴AB-BE=AD+DF,∴50-BE=30+BE,解得BE=10,∴AF=AE=40,∴S四边形AECF=40×40=1600m2,∴S四边形ABCD=1600m2,答:该空地的面积为1600m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4.综合探究:如题图1是一种用刻度尺画角平分线的方法,在OA、OB上分别取点C、E、D、F,使得OC=OD,OE=OF,连接CF、DE,交点为P,则射线OP为∠AOB的角平分线.【验证】(1)试说明OP平分∠AOB,且PE=PF;【应用】(2)如题图2,若C、E、D、F分别为OA、OB上的点,且OC=OD,CF⊥OA,DE⊥OB,试用(1)中的原理说明OP平分∠AOB;【猜想】(3)如题图3,P是∠AOB角平分线上一点,C、D分别为OA、OB上的点,且PC=PD,请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PCO与∠PDO的数量关系.【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补全图形见解析,∠PCO=∠PDO或∠PCO+∠PDO=180°【分析】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先证明△DOE≌△COF(SAS),得∠PEC=∠PFD,再证△CPE≌△DPF(AAS),得PE=PF,然后证△OPE≌△OPF(SSS),得∠POE=∠POF,即可得出结论;(2)先证明△OCF≌△ODE(ASA),可得OF=OE,由(1)可得OP平分∠AOB;(3)过点P分别作PM⊥OA于M,PN⊥OB于N,分两种情况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1)∵OC=OD,∠DOE=∠COF,OE=OF,∴CE=DF,△DOE≌△COF(SAS),∴∠PEC=∠PFD,∵∠CPE=∠DPF,CE=DF,∴△CPE≌△DPF(AAS),∴PE=PF,∵OE=OF,PE=PF,OP=OP,∴△OPE≌△OPF(SSS),∴∠POE=∠POF,即∠POA=∠POB,∴射线OP平分∠AOB;(2)∵CF⊥OA,DE⊥OB,∴∠OCF=∠ODE=90°,∴∠COF=∠DOE,OC=OD,∴△OCF≌△ODE(ASA),∴OF=OE,由(1)可得OP平分∠AOB;(3)补全图形如下,过点P分别作PM⊥OA于M,PN⊥OB于N,∵OP是∠AOB的平分线,∴PM=PN,∠PMC=∠PND=90°,当PC=PD1时,在Rt△PMC和Rt△PND1中,PC=PD1,PM=PN∴Rt△PMC≌Rt△PND1(HL),∴∠PCO=∠PD1O;当PC=PD2时,同理得Rt△PMC≌Rt△PND2HL,∴∠PCM=∠PD2N;∵∠PD2N+∠PD2O=180°,∴∠PCO+∠PD2O=180°,综上所述,∠PCO与∠PDO的数量关系为∠PCO=∠PDO或∠PCO+∠PDO=180°;25.【模型呈现】(1)如图1,∠BAD=90°,AB=AD,BC⊥CA于点C,DE⊥AE于点E.求证:BC=AE.【模型应用】(2)如图2,EA⊥AB且AE=AB,BC⊥CD且BC=CD,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ABCDE的面积.【深入探究】(3)如图3,∠BAD=∠CAE=90°,AB=AD,AC=AE,连接BC、DE,且BC⊥AF于点F,DE与直线AF交于点G.①求证DG=GE;②若BC=21,AF=12,求△ADG的面积.【答案】(1)见解析;(2)50;(3)①见解析;63【分析】(1)证明△ABC≌△DAE AAS,即可得证;(2)同(1)法得到△AEP≌△BAG,△CBG≌△DCH,分割法求出图形面积即可;(3)①过点D作DP⊥AG于P,过点E作EQ⊥AG交AG的延长线于Q,易证△AFB≌△DP A,△AFC ≌△EQA,得到DP=AF,EQ=AF,再证明△DPG≌△EQG AAS,即可得出结论;②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G的长,进而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1)证明:∵∠BAD=90°,∴∠BAC+∠DAE=90°,∵BC⊥CA,DE⊥AE,∴∠ACB=∠DEA=90°,∴∠BAC+∠ABC=90°,∴∠ABC=∠DAE,在△ABC和△DAE中,∠ACB=∠DEA∠ABC=∠DAEBA=AD∴△ABC≌△DAE AAS,∴BC=AE.(2)由模型呈现可知,△AEP≌△BAG,△CBG≌△DCH,∴AP=BG=3,AG=EP=6,CG=DH=4,CH=BG=3,则S实线围成的图形=12×4+6×3+6+4+3-12×3×6-12×3×6-12×3×4-12×3×4=50.(3)①过点D作DP⊥AG于P,过点E作EQ⊥AG交AG的延长线于Q.图3由【模型呈现】可知,△AFB≌△DP A,△AFC≌△EQA,∴DP=AF,EQ=AF∴DP=EQ,∵DP⊥AG,EQ⊥AG∴∠DPG=∠EQG=90°,在△DPG和△EQG中,∠DPG=∠EQG∠DGP=∠EGQDP=EQ∴△DPG≌△EQG AAS,∴DG=GE.②由①可知,BF=AP,FC=AQ,∴BC=BF+FC=AP+AQ,∵BC=21,∴AP+AQ=21,∴AP+AP+PG+GQ=21,由①△DPG≌△EQG得∴PG=GQ,∴AP+AP+PG+PG=21,∴AP+PG=10.5,∴AG=10.5,∴S△ADG=1×10.5×12=63.2。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1一学期以来,本人担任八年级(3)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积极的参与听课、评课。

认真的批改作业,讲解习题。

给学生作好课后辅导工作。

再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认真钻研教材,以及教法、学法来充实自己。

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

在平时,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1、备好课。

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实现学科组脑力资源共享,及时提高备课水平,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措施。

学科组课前讨论交流备好课。

备好课的备是指认真钻研教材,备知识点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

背好课的背是指对教材充分了解能够运用自如,以至于达到哪一题是那一页的'甚至是第几行都一清二楚。

讲习题时,要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

教师应知道补充那些资料,怎样教才好。

遇到难以把握的问题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

2、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愉快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课堂语言简洁明了,适当点拨,精讲精练,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然后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派代表解答,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好方法大家分享,大难题大家解决。

3、课后要及时的进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的课堂语言,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学生的精彩发现,独特的思维方式等都应进行详细的记录,供日后参考。

在教学过程中也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是语言不妥当,有时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当,有时是学习方法不妥当,有时是习题难易不当。

2024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通用十篇)

2024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通用十篇)

2024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通用十篇)2024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通用十篇)。

2024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本学期我所带的两个班学生人数为:八(1)47人,八(2)46人,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尤其是八(1)班学生的成绩相对其他三个班有一定的差距,从上学期期末数学测试成绩可以看出。

总的来看,两个班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数学学习,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还是有所欠缺,同时作答也比较粗心。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学生在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帮扶和教育对象,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也不是太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考试、作业后)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指导思想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只要求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并且结果都是整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的能力。

②理解整式除法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的推导和理解,尤其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准备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教科书第161页问题:木星的质量约为1。

90×1024吨,地球的质量约为5。

98×1021吨,你知道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吗?重点研究算式(1。

90×1024)÷(5。

98×1021)怎样进行计算,目的是给出下面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模型。

注: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引入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再次经历感受较大数据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1)计算(1。

90×1024)÷(5。

98×1021),说说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2)你能利用(1)中的方法计算下列各式吗?8a3÷2a;6x3y÷3xy;12a3b2x3÷3ab2。

(3)你能根据(2)说说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吗?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系数、同底数幂的底数和指数发生的变化,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单项式的。

除法法则的推导,应按从具体到一般的步骤进行。

探究活动的安排,是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特例的计算,归纳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性质,并能运用乘除互逆的关系加以说明,也可类比分数的约分进行。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重视算理算法的渗透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三)归纳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全等三角形14.1全等三角形教案(新版)沪科版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全等三角形14.1全等三角形教案(新版)沪科版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全等三角形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和全等三角形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全等三角形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积极性。
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使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几何问题:通过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5.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6. 学习任务单: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单,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估。
7. 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份课堂练习题,包括一些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练习题应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4. 数学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5. 数学思维:通过解决几何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SAS(Side-Angle-Side):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应边和它们夹的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初二数学华师大版知识点

初二数学华师大版知识点

初二数学华师大版知识点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三角形知识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4)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正方形1、正方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初中各班级总课程表

初中各班级总课程表

注:1、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技术教育(10-18周)。

2、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注:1、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技术教育(10-18周)。

2、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注:1、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技术教育(10-18周)。

2、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注:1、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技术教育(10-18周)。

2、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注:1、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技术教育(10-18周)。

2、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注:1、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技术教育(10-18周)。

2、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及技术教育(10--18周)。

2、地方课程:安全教育(1--9周)、环境教育(10-18周)。

3、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及技术教育(10--18周)。

2、地方课程:安全教育(1--9周)、环境教育(10-18周)。

3、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及技术教育(10--18周)。

2、地方课程:安全教育(1--9周)、环境教育(10-18周)。

3、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及技术教育(10--18周)。

2、地方课程:安全教育(1--9周)、环境教育(10-18周)。

3、学校课程:依据所选学校课程内容到本课程教学场所上课。

注:1、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9周)、劳动及技术教育(10--18周)。

八上数学 数的开方 (共8课时).

八上数学 数的开方 (共8课时).

鹤壁市淇滨区第六中学教案2015----2016 学年上学期任教班级:八三任教科目:数学教师姓名:原静工作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二、本学期教学工作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重抓学生的数学基础,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拓展题目的训练,多对学生进行方法和做题技巧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好数学。

三、本学期主要计划完成的工作(教学、德育、培优转差等):四、保证完成计划指标的措施:1、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积极进行课改。

2、多鼓励学生、多与学生交流。

3、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课下耐心地辅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坚持按照学校的教学模式去教学,坚持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了解学生的学情,进行有针对的帮助,让学生打好基础。

五、学期教学进度表八年级数学“数的开方”单元教学计划教材简析八年级上册第12章《数的开方》可以看成其后的代数内容的起始章。

本章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从而引出了实数的概念,并说明在实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而且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这样就为今后在实数范围内研究各种问题作好了准备。

因此,本章不仅是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准备知识,而且是今后所要学习到的包括函数、平面解析几何在内的大部分知识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1、从求二次幂的平方运算引出求平方根的运算,突出平方运算和开平方运算的互逆性;2、在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立方根的概念,重点放在讨论立方的概念,立方根的个数的唯一性及立方根的求法;3、在学生对数的立方根的概念及个数的唯一性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数的立方根与数平方根的区别;4、了解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5、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6、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认识平方根;正确区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关系;会用计算器求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八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

八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

∴旗杆的高CD=DN+CN=EF+CN
活动感悟:
本次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巩固了书本上的知 识,让同学们对书本上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也让同学们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活动步骤:
1.由全组成员一起讨论并大致确定活动方案,再由两名同学撰写活动方 案。 2.全组同学一起收集资料,由组长汇总并进行整理。
3.活动之后,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体会,全组成员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动 感悟,并将其记录下来。
活动成果
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D
D
A
A B C E F
B
C
E
F
D
A
∵太阳的光线是平行的 ∴ AB∥DE 又B、C、 E、F在一条直线上 ∴ ∠ABC= ∠DEF ∵人与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 ∴∠ACB= ∠DFE
E A
3 1 2
M F
N D H
B
C
过A作AN⊥CD交EF于M
∵人、标杆和旗杆是互相平行的 ∵EF∥CN
∴ ∠1= ∠2
E A
3
1 2
又∠3= ∠3 ∴△AME∽△ANC N
M
∴ AM
AN
B F D

EM CN
AN EM ∴ H CN AM
∵人与标杆的距离AM、人与旗杆的距离AN、标杆与人眼到地面距离的差EM 都可测量出 ∴能求出CN ∵四边形ABND为矩形 ∴DN=AB ∴能求出旗杆CD的高度CD=CN+DN
B
CE
D
F
∴△ABC∽△DEF∴AC BC DF EF
DF
A
B CE F

AC EF BC
因为同学的身高AC和她的影长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

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知识要点1. 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2. 三角形的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第三边.3. 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5. 三角形的内、外角性质内角性质: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外角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3)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7.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n边形的内角和:°(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多边形的对角线: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有:条;②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4)正多边形: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二、基本图形三、基本练习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14,4x 和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2. 在△ABC 中,若︒=∠-∠︒=∠-∠60,15B C A B ,则=∠C ___________.3.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平分线所形成的角为 __________ 度.4. 等腰三角形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2,则周长是 .5. 在△ABC 中, 若∠C +∠A = 2∠B , ∠C -∠A = 80︒, 则∠B= ___________, ∠A 的邻补角为 _________.6. 已知:如图, 在△ABC 中, ACB ABC ∠=∠,BD ⊥AC 于D , ∠A = 80︒,则∠DBC = _______.7.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对角线的条数是它边数的5倍,此多边形的边数为___. 8.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cm 和9cm ,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9.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少1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 10. 已知:在△ABC 中,AB =AC ,周长为16cm ,AC 边上的中线BD 把△ABC 分成周长差为2cm 的两个三角形,则边AB 、BC 的长分别为 . 11. 如右图,AC ⊥BC 于C 点,CD ⊥AB 于D 点,DE ⊥BC 于E 点,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AC 是△ABE 的高 B .DE 是△BCD 的高 C .DE 是△ABE 的高 D .AD 是△ACD 的高 12.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cm , 2cm ,4cmB .8cm ,6cm ,4cmC .12cm ,5cm ,6cmD . 2cm ,3cm ,6cmDEDABCD D CBAAC ABCBABCD第6题图第11题图13. 如图,五边形ABCDE 中,AE //CD ,︒=∠135A ,︒=∠155C , 则=∠B ( )A . ︒60B .︒70C .︒80D .︒9014. 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 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1)∠1=∠2 ; (2)∠3=∠4; (3)∠2+∠4=90°;(4)∠4+∠5=180°. A .1 B .2 C .3 D .415. 多边形的边数由22边增加到23边,它的内角和增加多少度( ) A .90° B .270° C .180° D .360° 16. 如图,点M 是△ABC 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点N 是△ABC 两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如果2:3:=∠∠CNB CMB , 则∠CAB 的度数为( )A .36°B .42°C .54°D .60°17. 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为 3 : 4 : 5, 则这个三角形三边上的高之比为( ) A .3 : 4 : 5 B .5 : 4 : 3 C .20 : 15 : 12 D .10 : 8 : 218. 一幅美丽的图案,在某个顶点处由四个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镶嵌而成,其中三个分别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则另一个为( ) A .正三角形 B .正四边形 C .正五边形 D .正六边形19. 已知△ABC 中,∠ABC 的n 等分线与∠ACB 的n 等分线分别相交于G 1, G 2, G 3, … , G n -1,试猜想:∠BG n -1C 与∠A 的关系.(其中n 是不小于2 的整数) 首先得到:当n = 2时,如图3,∠BG 1C = ______________, 当n = 3时,如图4,∠BG 2C = _____________,第14题图第13题图第16题图……如图5,猜想 ∠BG n -1C = ___________________ .20.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为n +2,n +6,3n . (1)n +2______n +6;(填“>”,“=”或“<”) (2)若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它的三边的长;(3)若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相等,且n 为正整数,直接写出n 的最大值.21. 如图,△ABC 中,点D 在AB 上,AD =31AB .点E 在BC 上, BE =41BC .点F 在AC 上,CF =51CA .已知阴影部分(即△DEF ) 的面积是25cm 2.求△ABC 的面积.(写出简要推理)ABC G 1图3ABC G 1G 2 图4 ……ABCG 1G 2G n -1…图5ABCDEF22. 阅读下面材料:2019年4月底,“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上展出了一件清华校友捐赠的历史文物“Husun型六分仪”(图①),它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发展历程.六分仪是测量天体高度的手提式光学仪器,它的主要原理是几何光学中的反射定律.观测者手持六分仪(图②)按照一定的观测步骤(图③显示的是其中第6步)读出六分仪圆弧标尺上的刻度,再经过一定计算得出观测点的地理坐标.请大家证明在使用六分仪测量时用到的一个重要结论(两次反射原理).已知:在图④所示的“六分仪原理图”中,所观测星体记为S,两个反射镜面位于A,B两处,B处的镜面所在直线FBC自动与0°刻度线AE保持平行(即BC//AE),并与A处的镜面所在直线NA交于点C,SA所在直线与水平线MB交于点D六分仪上刻度线AC与0°刻度线的夹角∠EAC=ω,观测角为∠SDM.(请注意小贴士中的信息)求证:∠SDM=2ω.请完成对此结论的以下填空及后续证明过程(后续证明无需标注理由).证明:∵BC//AE,补全证明过程:∴∠C=∠EAC(______).∵∠EAC=ω,∴∠C=ω(______).∵∠SAN=∠CAD(______),又∵∠BAC=∠SAN=α(小贴士已知),∴∠BAD=∠BAC+∠CAD=2α.∵∠FBA是△______的外角,∴∠FBA=∠BAC+∠C(______).即β=α+ω.23. 如图1,在△ABC中,AE⊥BC于E,AD为∠BAC的平分线.(1) ∠B=50º,∠C=70º,求∠DAE的度数;(2) 若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C∠∠,则∠DAE与BC∠>(3) 若点A在AD上移动到点F,FE⊥BC于E,其它条件不变,那么∠EFD与∠C、∠B是否还有(2)中的结论?试说明理由.(如图2)图1 图2BA1BDC24. 已知△ABC中,∠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A1 .(1) 如图1,写出∠A1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2) ∠A1BC的角平分线与∠A1CD的角平分线交于A2,∠A2BC与∠A2CD的平分线交于A3,如此继续下去可得A4、……、A n,请写出∠A n与∠A的数量关系.(3) 如图(2),若E为BA延长线上一动点,连EC,∠AEC与∠ACE的角平分线交于Q,当E滑动时有下面两个结论:①∠Q+∠A1的值为定值;②∠Q-∠A A1 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写出正确的结论,并加以证明.图1 图225.已知△ABC,过点B作DE⊥BC于点B,过点C作FH//DE.(1)BC与FH的位置关系是______;(2)如图1,点M在直线DE和FH之间,连接BM,CM.若∠ABM=14∠ABD,∠ACM=14∠ACF,∠BAC=72°,求∠BMC的度数;(3)若∠ABE和∠ACH的平分线交于点N,在图2中补全图形,用等式表示∠BNC与∠BA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6. 在△ABC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E在射线DC上,EF⊥BC于点F,EM平分∠AEF交直线AB于点M.(1)如图1,点E在线段DC上,若∠A=90°,∠M=α.①∠AEF=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②求证:BD//ME;(2)如图2,点E在DC的延长线上,EM交BD的延长线于点N,用等式表示∠BNE与∠BA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图1 图227.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90°.(1)如图1,点M 在线段CB 上,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得∠NAC=∠MAC . 过点B 作BD ⊥AM ,交AM 延长线于点D ,过点N 作NE ∥BD ,交AB 于点E ,交AMA 于点F .判断∠ENB 与∠NA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明;(2)如图2,点M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得∠NAC=∠MAC . 过点B 作BD ⊥AM 于点D ,过点N 作NE ∥BD ,交BA 延长线于点E ,交MAA 延长线于点F .①依题意补全图形;②若∠CABA=45°,求证:∠NEA =∠NAE .图1 图2N28. 已知:△ABC,点M是平面上一点,射线BM与直线AC交于点D,射线CM 与直线AB交于点E.过点A作AF//CE,AF与BC所在的直线交于点F.(1)如图1,当BD⊥AC,CE⊥AB时,写出∠BAD的一个余角,并证明:∠ABD=∠CAF;(2)若∠BAC=80°,∠BMC=120°.①如图2,当点M在△ABC内部时,用等式表示∠ABD与∠CA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②如图3,当点M在△ABC外部时,依题意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用等式表示的∠ABD与∠CAF之间的数量关系.第 11页共 11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知识点汇总。

1. 确定位置。

-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例如,在电影院中确定一个座位的位置,需要知道排数和列数这两个数据。

- 生活中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 用经纬度确定地球上某一地点的位置。

- 用方位角和距离确定海上船只相对于某一观测点的位置。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 概念: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 坐标:-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 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成四个象限,右上部分叫做第一象限(横、纵坐标都为正数),左上部分叫做第二象限(横坐标为负,纵坐标为正),左下部分叫做第三象限(横、纵坐标都为负),右下部分叫做第四象限(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负)。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3.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 - y)。

-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二、典型例题。

1. 确定位置。

- 例:小明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3排第4列,用数对表示为(4,3),这里数对的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解:数对中的第一个数4表示列数,第二个数3表示排数。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 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 - 3)在第几象限?- 解:因为点A的横坐标2>0,纵坐标-3 < 0,所以点A在第四象限。

- 例:求点P(-3,4)到x轴和y轴的距离。

- 解:点P(-3,4)到x轴的距离是它的纵坐标的绝对值,即|4| = 4;到y轴的距离是它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即| - 3|=3。

八年级课程表

八年级课程表
八年级周六课程表2014.10.18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10.2 物理 物理 物理 物理 10.3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11.1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1.8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历史(1、2节) 11.2政治(1、2节) 历史(3、4节) 政治(3、4节) 生物(1、2节) 11.2地理(1、2节) 生物(1、2节) 地理(1、2节) 11.3 物理 物理 物理 物理 12.6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12.1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2.2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历史(1、2节) 12.3政治(1、2节) 历史(3、4节) 政治(3、4节) 生物(1、2节) 1.10地理(1、2节) 生物(1、2节) 地理(1、2节) 1.17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1.24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日期
八年级周六课程表
日期 10.18 10.25 11.1 11.8 11.15 11.22 11.29 12.6 12.13 12.2 12.27 1.10 1.17 1.24 1.31
2014.10.18
Hale Waihona Puke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物理 物理 物理 物理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政治(1、2节) 历史(1、2节) 历史(3、4节) 政治(3、4节) 地理(1、2节) 生物(1、2节) 生物(1、2节) 地理(1、2节) 物理 物理 物理 物理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政治(1、2节) 历史(1、2节) 历史(3、4节) 政治(3、4节) 地理(1、2节) 生物(1、2节) 生物(1、2节) 地理(1、2节)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英语 英语 英语 英语 2014.10.18

上海八年级数学趣味活动

上海八年级数学趣味活动

上海八年级数学趣味活动
八年级学弟学妹们带去了两节关于杨辉三角形的课程。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给八年级一、二、三班讲解了杨辉三角形的基本结构和规律,以及它的一些应用,例如概率问题在杨辉三角形中的体现、杨辉三角形中每一列数字的意义、杨辉三角形中隐藏的斐波那契数列以及杨辉三角形中隐藏的平方数。

虽说我们尽力在解释,无奈内容还是太过复杂深奥,所以我们的讲解并没有收获很大的成功,没有激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并没有达到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因为我们希望在教给他们有趣知识的同时让他们也乐在其中,体会数学的奇妙,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在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在10月23日我们又做了讲了一次尝试。

这次,我们给五、六、七班讲,还是同样的选题,但这次我们没有单纯地给他们解释知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杨辉三角形中的规律。

我们会在必要时给予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后总结出来。

这次,同学们都十分投入,真正地去思考、去探究数学中的奇妙。

在课程最后,我们解释了数学的方法论,告诉他们从规律中总结出定律才是真正在思考、在学习,同时这种方法能让你乐在其中,不会感到枯燥。

这次讲课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在准备下一个题目,希望能比上一次更好、更有趣!
在寒假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勾股定理”的丰富证法。

在第四周各班同学参与下每班推荐一位同学参加
年级的“勾股定理”的证法展示“勾三股四蕴乾坤,数学之美藏真谛”。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三班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有109人,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两班数学基础一般,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因此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中各种线段及外角相关知识,进而对多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掌握;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

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过程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内在特点,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学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材分析第十一章三角形__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__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__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八上数学教学计划(精选8篇)

八上数学教学计划(精选8篇)

八上数学教学计划(精选8篇)八上数学教学计划(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三)情感与价值目标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学习重点: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学习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你还记得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吗?你能用类似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计算下面两题吗?(1) ? = (2) =二、探究学习:(1)你能说出前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吗?(2)你能验证分式乘.除运算法则是合理的.正确的吗?(3)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你能从计算中总结出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吗?归纳小结:(1)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即: ab ×cd =acbd 。

(2)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即:ab ÷cd =ab ×dc =adbc 。

(3)分式的乘方法则:分式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即:( ab )n=anbn三、典型例题:归纳小结:分式的乘法运算,先把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然后再进行约分;进行分式除法运算,需转化为乘法运算;根据乘法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分别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但在实际演算时,这样做显得较繁琐,因此,可根据情况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有时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四、反馈练习:五、探究交流: (1)在夏季你是怎么挑选西瓜的呢?(2)你认为买大西瓜合算还是买小西瓜合算?七、课堂小结:1、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注意系数也要约分。

2、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先要进行因式分解,才能够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2
配方法(1)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ax2+bx+c=0(a≠0)的步骤:
(1)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3)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4)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5)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
(4)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5)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ax2+bx+c=0(a≠0)的步骤:
(1)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3)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4)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5)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ax2+bx+c=0(a≠0)的步骤:
(1)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3)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4)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5)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二次方程 一次方程
把原方程变为(x+h)2=k的形式 (其中h、k是常数)
当k≥0时,两边同时开平方, 这样原方程就转化为两个一元一 次方程 当 当 kk << 00 时,原方程的解又如何? 时,原方程无解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ax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3)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