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案3
《一双手》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词语的辨析能力和语法
2.练习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词汇的正确发音和意义
2.掌握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表达方式
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
1.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重新审视生活
2.培养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个人阅读本课的课文,理解词语的意义,标注生词,并思考课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听力练习听老师朗读课文,重点是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气。
学生在听完后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共同讨论。
3.合作阅读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阅读课文,讨论问题,表述思考,加强自己语言能力。
4.词语辨析在组内讨论时,老师提供一些可能出现的词语辨析,例如“幸福”和“快乐”的区别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6.练习写作针对课文的主题,让学生自行撰写一篇短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一些句子,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重新审视生活。
同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批判、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和个性。
《一双手》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一双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教学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
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二、方法指导、积累展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卡的内容,教师巡回点拨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
(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
惺忪..liáo 半晌.shǎang 镐.gǎo..xīngsōng 搓.cuō火燎燎纹络得逞2.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讨论:这是一双的手?(天下第一奇手)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
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五、小结: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众手衬一手……六种手,印象浅…平半截老松木木色纹深粗一双手天下第一手三截老甘蔗……奇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关节缠着线坚硬又粗糙颂扬这双手……一双手,数片林…赞初三语文自主预习提纲课题一双手命题人:袁媛做题人:审核人:编号:班级姓名时间1.熟读课文两遍。
2.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惺忪..xīngsōng 搓.cuō火燎燎..liáo 半晌.shǎng 镐.gǎo(2)根据注音写汉字。
纹luò络得chěng 逞(3)将○1~○2抄写两遍。
3.通过对课文的感知,请为张迎善的这双手建立了一个档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一双手》教案(精选5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一双手》教案(精选5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一双手》篇1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掌握抓住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1、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含有“手”的。
爱不释手碍手碍脚白手成家比手划脚垂手可得触手可及赤手空拳丹青妙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额手称颂高抬贵手举手投足举手之劳蹑手蹑脚拿手好戏妙手偶得妙手回春七脚八手情同手足手不释卷束手就擒顺手牵羊手舞足蹈手下留情唾手可得握手言欢心慈手软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鹿死谁手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惺忪(xīngsōng)镐裹住纹络老茧甘蔗缠着染成穴里铁铸丈量搓了火燎燎功臣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张迎善到底有一双怎样的手?(粗糙的手、神奇的手、创造绿色宝库的手、绿化世界的手、做出巨大贡献的手令人敬佩的手干了很多活儿的手)4、张迎善的手是如何的“大”?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双手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双手》这首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手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双手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启发学生思考手的功能,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准备:-诗歌《一双手》的教学课件-学生学习笔记本和铅笔-学生活动手册-一些对手的图片和实物,如小刀、毛笔等3.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问学生手的作用是什么。
-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来展示手的不同功能,如用手拿东西,写字,剪纸等。
步骤二:齐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齐读诗歌《一双手》。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步骤三:诗歌欣赏(10分钟)-让学生听课件上的录音,同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来欣赏诗歌。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诗歌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商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伸手摘叶子”,“画着思绪的图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隐喻,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比喻和隐喻的意义。
步骤五:诗歌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来表演诗歌,如舞蹈、朗诵、绘画等。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表情动作来丰富表演效果。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和老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手的实用功能(15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尝试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手的活动,如剪纸、写字、画画等。
-引导学生思考手的重要性和功能,并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来描述手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七:归纳总结(5分钟)-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体会和收获。
4.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以手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检查预习情况(1) 简介作者(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并给予表扬)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
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
(2) 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一双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主题为“一双手”,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手的重要性和保护手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的重要性,认识到手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2.掌握日常生活中保护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手的结构及功能,比较人手和动物的差异。
2.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及其对生活的不良影响。
3.手的照顾与保护方法,包括正确使用电脑时间,适当休息、大小拇指按摩等手部运动,洗手保洁、正确使用消毒剂等。
三、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讲授手的结构及功能,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实例和PPT演示讲解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手的重要性。
3.通过互动讲解、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讨保护手的方法,培养学生保护自己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手的结构及功能(1)介绍手的基本结构,手腕、手掌、手指等部位。
(2)对比人手和动物的手的差异,强调人手的重要性。
2.讲授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1)PPT演示手部扭伤、手腕劳损、手指关节劳损等手部疾病。
(2)引导学生思考手部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如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或工作任务等。
3.讲解手的照顾与保护方法(1)通过互动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电脑时间。
(2)教授手部运动,包括大小拇指按摩等,缓解手部劳损。
(3)介绍洗手保洁、正确使用消毒剂等手部保护知识。
4.总结通过小结、总结的形式,强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到手的重要性并掌握保护手的方法。
五、教学评估1.课堂作业控制电脑使用时间,每小时做手部运动;每日彻底清洗双手。
2.考试考查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包括手的结构及功能,手部疾病和手部保护知识。
六、课后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手部保护实践,如指压、按摩等,巩固学习成果。
2.指导学生了解手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手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保护手的方法。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预设①这是谁的手?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张迎善的勤劳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张迎善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语句和写作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劳动人民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人物的双手。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双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双手。
讲授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大致结构。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这双手是谁的?这双手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双手的?这双手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 2. 3. 1. 2. 1. 2. 3. 4. 1. ◦ ◦ ◦ 2. ◦ ◦ ◦ ◦ ◦ ◦ ◦ ◦ ◦ ◦ ◦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像张迎善这样的劳动人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双手,想一想自己的双手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哪些贡献。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双手》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记叙的事情和描绘的景象,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下册《一双手》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课文细节、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家庭、亲情等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关于勤劳的诗歌或歌曲作为课堂的开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勤劳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勤劳是什么?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体现?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勤劳这一主题。
3.教师展示一双勤劳的双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双手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可能经历了什么?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课文中的这双手具有哪些特点?
b.作者通过这双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c.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勤劳场景吗?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双手》目标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能够认读并背诵诗歌《一双手》。
2.能够理解诗歌《一双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深意。
3.能够感受并表达自己对于手的感激之情,了解手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诗歌《一双手》的课件或者PPT。
2.手的图片或者手的模型。
3.纸、铅笔、彩色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用手做出各种动作,引起学生对手的关注,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我的手了吗?你们认为手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侧重引导学生对手的重要性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想法)。
2.教师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叫做《一双手》,它描写了手的重要性和神奇之处。
你们准备好了吗?来一起学习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朗读诗歌1.教师播放诗歌《一双手》的朗读音频或者自己朗读,同时出示诗歌的课件或者PPT,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2.教师再次朗读诗歌,并停顿在诗歌关键词处,进行学生集体认读。
第三步:理解诗歌内容与感受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和表达。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并从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出发,谈谈自己对手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图画表达1.教师发放纸和铅笔,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对手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手,并在手边写出自己对手的感谢之情和重要性的描述。
3.学生可以选择用彩色笔对手进行涂色,以增加画的生动性。
第五步:展示与分享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班级或者教室的墙上,进行展示。
2.鼓励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手的感谢之情以及手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1.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对于手的认识和感激之情,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堂课的评价和收获。
2.教师再次朗读诗歌《一双手》,让学生闭眼感受诗歌给自己带来的感触,并再次表达对手的感激之情。
扩展活动:1.学生可以在家中拍摄自己的手部照片,与家长一起分享自己对手的感受和对诗歌的理解。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一双手教案教案主题:一双手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3. 能够通过手的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手偶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一只手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手)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身体部位,如头、眼、耳等。
步骤二:新知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手,并教授手的名称和发音。
2. 教师运用图片和课件展示各种手的动作,如抓握、拍手、握拳等,并讲解相关词汇。
3. 教师通过示范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短语,如“举手、握手、扔手绢”。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运用手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握手的情景。
2. 教师设计游戏,如“猜拳”,让学生通过手的动作和数量进行游戏。
3. 学生自由练习,将所学词汇和句型用于造句,并交流分享。
步骤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手工制作的简单材料,如纸、剪刀、胶水等,引导学生运用手的能力进行手工制作。
2. 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手的创造力进行绘画、拼图等活动。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所学知识点,包括手的名称和动词短语。
2. 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表现,鼓励学生的努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这一重要词汇,并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通过手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一双手》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学法学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3分)出示张迎善的手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双手》。
揭题板书。
出示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二、自主自学:(6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请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并做批注。
按要求自学。
三、合作探究:(19分)1、小组按顺序交流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可以补充。
2、各组4号组员负责记录,3号组员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按段落顺序汇报,可以说我们组认为:这是一双-----的手,我们是从-----知道的。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5、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询问,我们来听听。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
)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数字读一读。
6、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垧就是15亩地,33垧就是495亩。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型,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在本节课《一双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
3.在朗读和复述课文时,可能存在语调、语气不够自然等问题,影响表达效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不少于200字。
4.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手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2.课文学习:
a.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双粗糙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吗?这双手为什么这么粗糙?”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一双手》。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讲述了一双手的故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词语或成语,讨论其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2年《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
2022年《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先给生字注音。
读一读。
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均()程()奖()张()钧()逞()桨()章()(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
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
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介绍:这篇__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
(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3、自我小结:__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__?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1教学目标: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引导自学以读促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1、字词预习检测。
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三、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的一双〔〕手。
〔谁的一双怎样的手〕〔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手指:纹络:掌面: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__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7、欣赏图片体会奉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
请你就文章的其中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
〔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2、学生汇报,师总结。
一双手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一双手》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三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学会感恩和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和理解2. 课文朗读和复述3. 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学难点:1. 生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课文深层意义的理解3. 情感态度的实践运用二、教学准备教材:《一双手》课文文本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图片、视频资料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手的外观、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总结手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引出课文《一双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生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 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情感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一双手的感悟。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享课后感悟,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思考。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感悟,进一步讲解课文中的情感线索。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语文四年级下北师大版《一双手》同步教案-3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张迎善的勤劳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劳动人民的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手的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手是最美的?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双手》,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一双手的。
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③ 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一双手?这双手有什么特点?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句子,并用笔画出来。
②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张迎善的手?体现了这双手的什么特点? ③ 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④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对张迎善的手的赞美之情。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 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自己对张迎善的认识。
② 让学生思考: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双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③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张迎善的敬佩之情。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① 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劳动人民的文章,如《挑山工》《我的母亲》等,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手》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xīnɡsōnɡ()shn()间得chěnɡ()
老jiǎn()铁zh()cuō()
2.辨字组词。
(1)(2)(3)
3.解释词语。
(1)惺忪:
(2)得逞:
(3)亏得:
(4)瞬:
4.指出下列比喻句分别属于比喻中的哪一种。
(注意三种比喻的特征)
(1)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3)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
(2)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
二、阅读理解
(一)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
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
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
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
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
”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
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
三四次。
胶布、手油不顶用。
”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
”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
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
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仅1981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
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
6.解释下列词语。
(1)素常:
(2)瞬间:
(3)得逞:
7.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8.填空。
(掌握对“一双手”的具体描写方法)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
(3)“手指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
(4)“长24cm,宽10cm,厚2.5cm”,突出手。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
他的手仍呈木色”,这一对比突出手。
9.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注意理解内容)
10.“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什么特点?
11.“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
”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注意“仿佛”的含义)
12.“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
自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认识到父亲的侧影像一张弓。
记得8岁那年,父亲陪我上学。
一路上,一些不晓事理的小学生以一种嘲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
期末,我在班上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当时大队不批准。
这天傍晚,我正为此深感委屈和伤心,父亲过来轻轻地对我说:“别伤心。
爸妈心里都知道,
一张奖状并无多大用处,有用的是学得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
”说前父亲走近窗口,遥望着天边依稀的山峦,那眼中充满着疑惑、忧郁和怨愤。
那侧影确是一张弓——一张绷得很紧的弓,似乎要把一支无形的利箭射向茫茫夜空中的天狼星!那时,我不能完全理解作为一个教师的父亲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忧虑。
但看到那侧影,我再也(a.压抑b.抑制c.制止)不住内心的委屈,心头一酸,泪水(a.噙满眼眶b.夺眶而出c.簌簌流下)。
就在那天晚上,父亲第一次让我翻看那本珍藏在箱底的影集。
从中我看到一个与眼前完全两样的健美的父亲的形象。
那侧影,是那样地挺拔、刚毅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我不禁感到惊诧。
父亲大概从我瞪大的眼睛中发现了这一点,他告诉了我事变的缘由。
1954年8月,他告别了大学的高楼,迈进那准备献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园地。
当时,父亲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承担了6个高中班的化学课程,长年累月地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祖国的簇簇鲜花。
他住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
可谁也未曾想到,他那年轻的躯体里却潜伏着深深的危机。
他终于病倒了。
父亲患的是风湿性脊椎炎。
这对于正满怀激情为党的教育事业挥汗大干的父亲是怎样猛烈的一击啊!紧接着,内乱开始,那政治厄运,致使父亲病情日甚一日,炎症侵入骨髓。
本来挺直的父亲终于弯成了一张“弓”,一张无人过问的痛苦的废弓。
1977年的春天是明媚的。
他抖擞精神,拖着那弯曲了的背脊,重新拿起教鞭走上了他心目中神圣的讲台。
从此,他废寝忘食地埋头于教学工作。
一次,我无意中从父亲上课的教室旁经过,看
到父亲正在黑板上写化学分子式。
那在讲台前的姿态,使我的心倏然一阵震颤。
父亲微微踮起一只脚,身体竭力向后侧,仰着脖子,伸手板书。
那侧影简直就是一张张开了的弓。
“弓如霹雳弦惊”,这劲弓,不正猛扣着知识的金箭,引导学生对准了那科学的高处吗?
这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挥弓跃马,英勇拼搏的无比刚健的身影。
此时此刻,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完全抹去了长期深藏在心中的伤感的阴影。
13.为这篇文章选标题,最恰当的是
a.背影
b.身影
c.侧影
14.在第2段横线上选词填空。
(抓关键语句)
15.文章三次写了父亲的身影,第一次写父亲,像“”,心中充满了伤感,同时也下了与命运抗争的决心;第二次写父亲像“”,说明
的原因;第三次写父亲像“”,反映。
全文以比喻父亲的身影,放得开,收得拢。
1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7.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一、1.惺忪瞬逞茧铸搓
2.略
3.(1)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实现,达到目的。
(3)幸好。
(4)眼珠儿一转。
4.(1)暗喻(2)明喻(3)借喻
5.(1)记叙(2)描写(3)说明(4)议论
二、(一)6.(1)平常(2)转眼之间(一眨眼之间)(3)达到目的
7.a
8.(1)奇大无比
(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老茧特多
(3)手指上裂口多
(4)奇大无比
(5)坚硬耐搓
9.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的朴实形象。
10.突出手贡献大,奇手创奇迹。
11.不能。
“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不确定,而去掉后就变成肯定,没有原句准确。
12.亏得:幸好,含有庆幸、赞叹之意,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13.c14.bb
15.“一张绷得很紧的弓”“一张无人过问的废弓”父亲致残“张开的劲弓”父亲残躯再挑重担,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弓
16.歌颂了父亲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7.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