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合集下载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

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cn一、规划范围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

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

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

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2•【字号】苏政办发〔2021〕62号•【施行日期】2021.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6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2日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迈向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一)发展基础。

自主创新理念深入人心。

“十三五”时期,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确立“聚力创新”的鲜明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创新贯穿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全过程,率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

我省率先颁布实施面向城市群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人才新政26条”)等力度大、含金量高、突破性强的重大政策,围绕“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作出系列重大部署,创新型省份建设形成广泛共识,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复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复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复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新苏南模式”正式开启。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以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高
新区为主体,而是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了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根据规划,示范区将推动产业资源的差异化梯度配置,加快形成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苏南五市将在立足自身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和联动发展。

2013年,苏南五市就以占全国0.2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4%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美元。

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2020版)

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2020版)

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2020年版)根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等规定,为加快推进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关键领域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功能定位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以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核心使命,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充分依托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创新需求,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我省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设原则(一)聚焦产业需求。

面向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设计、主动布局引导,聚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技术需求,选择在国内处于领先或有优势的领域建设江苏省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创新链、产业链为纽带的多样化组建模式,在运营管理、研发投入、团队建设、项目合作、收益分配等方面改革创新,保障省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运行发展。

(三)促进开放协同。

以市场为导向,跨区域、跨领域整合配置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和行业骨干企业等相关科研力量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资”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布局与建设(一)布局重点。

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环境、新材料等江苏优势产业技术领域、以及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前瞻技术领域,优先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布局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推进“一区一战略产业”及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苏南探路“现代化示范区”

苏南探路“现代化示范区”
社会 最 发 达 的地 区之 一 。曾 以“ 四千 四
苏 南 探 路一 现 代 化示 范 区一
万” 精神, 创造 了改革 开放 的“ 苏 南 模
式” , 如张家港精神 、 昆 山之 路 、 苏 州 工 业 园 区经 验 等 。 《 苏 南 现代 化 建设 示 范 区规 划 》 明 确。 到2 0 2 0年 , 在 全 面 建成 小 康 社会 的 基础上 , 基 本 实 现 区域 现 代 化 。 成 为 全 国现代 化 建设示 范 区 。 到2 0 3 0年 , 全面 实现 区域 现 代化 , 经 济 发 展 和社 会 事业
示 范 区 内 的 一 位 区委 书 记 说 : “ 苏
价指标 体 系 , 进 行科 学 测评 。 据了解 , 苏南 现 代 化 建设 示 范 区规
划 获批 , 是 继 江苏 沿海 地 区发 展规 划 之 后 .又 一 个 上 升 到 国家 层 面 的 战 略 规
划. 也 是我 国第一 个 以区域 现 代化 建 设
壮 大 提供 了机遇 . 只要 有效 地 利 用好 这
设 示 范 区的建 设 , 要 在 基本 现 代化 新 征
些机遇, 将 大有 可 为 。” 口
o I 菱 些 筻 堡 星 垂 墅 塑 耍
达 到 主要 发 达 国 家水 平 。成 为 经 济 发 达、 社会进步 、 生活富裕 、 生态 良好 、 政
出工 作 重 点 , 抓住关键环节 , 全 力 打 造 苏 南发 展升 级 版 苏南 现代 化 建设示 范 区从 上 报 国务 院到 获批 仅 用 了不 到 半 年的时间, 这 在 国家层 面 的 战略 规划 中 是 少 有 的 。正 如省 长李 学 勇 所说 , 建设 苏 南 现代 化 示 范 区 , 是党 中 央 、 国务 院 着 眼 于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全 局 作 出 的一 项 重要 战 略决 策 。实 施 《 苏 南 现 代 化建 设 示 范 区规 划》 ,是 深 入贯 彻 落 实 党 的 十 八 大 精 神 和 习 近 平 总 书记 对 江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2)以 自 主 创 新 激 活 长 三 角 的 可 持 续 率 先 发 展 。 长三角可 持 续 率 先 发 展 的 关 键 在 于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协调区域 利 益 和 分 工 、克 服 资 源 和 生 态 环 境 压 力 , 而自主创新无疑是完成上述三大任务的根本出路。建 设苏南自主 创 新 示 范 区 ,在 长 三 角 的 北 翼 核 心 区 域 集 聚自主创新要素 ,提 升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能 够 全 面 激 活 长 三角的可 持 续 率 先 发 展 。 加 强 自 主 创 新,实 施 创 新 驱 动战略,使创 新 取 代 要 素 投 入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的 核 心 动 力,使经济增 长 模 式 转 变 为 主 要 依 靠 技 术 创 新 和 全 要 素生产率提高,率先 完 成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转 变 ;强 调 基 于良性竞争 与 合 作 关 系 的 自 主 创 新 ,使 区 域 发 展 的 直 接驱动力 由 利 益 分 配 转 变 为 依 靠 创 新 驱 动 的 利 益 增 加,同时,积极 推 进 区 域 协 调 机 制 创 新 ,弱 化 区 域 利 益 分歧,使长三 角 地 区 各 城 市 形 成 一 体 化 协 调 发 展 的 合 力;依靠自主 创 新 成 果 ,大 力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降 低能源消耗,加强环 境 保 护 和 治 理 ,有 效 促 进 长 三 角 经 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苏南自主创 新 示 范 区 建 设 的 现 实 基 础 与 环境条件
2.1 苏 南 地 区 具 备 良 好 的 经 济 基 础
苏南地区不仅经 济 总 量 大 、人 均 产 出 高,而 且 经 济 增长态势良 好,为 苏 南 自 主 创 新 示 范 区 提 供 的 经 济 基 础优势是国内其它任何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无法比 拟的。①充裕的物质财富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物 质 基 础 。2009 年,苏 南 GDP 达 到 21 154.19亿元,人均 GDP 达 到 69 278 元,是 全 国 平 均 水平的2.7 倍,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和 农 村 居 民 纯收入分别为24 995元 和 11 517 元,分 别 是 全 国 平 均 水 平的1.5倍和2.2倍;②优良的产业基础为苏南自主 创新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苏南地区制 造业非常发达,是世 界 有 名 的 制 造 业 中 心 ,制 造 业 产 值 占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比 重 高 达98% 。2009 年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达 到 15 683.09 万 元,占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比 重 达 到 33%。虽然苏 南 地 区 产 业 结 构 仍 需 转 型 升 级 ,高 新 技 术产业仍有 很 大 进 步 空 间 ,但 是 这 种 良 好 的 产 业 基 础 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后盾。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解读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解读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解读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苏南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投资效率等因素的制约,传统“苏南模式”发展瓶颈凸显。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支持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这是国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苏南发展的殷切期望。

2017年12月2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将于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条例的颁布施行,必将为苏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法制保障。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苏南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但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发展后劲亟需提升。

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条例应当明确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为推动苏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引领全省发展方式转变做好顶层设计。

为此,条例根据我省实际,要求示范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服务以及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过去,苏南的不少产业项目采取粗放式经营,依赖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

为扭转上述局面,条例要求示范区“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项目,禁止发展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的产业项目,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循环、集约方向发展”。

苏南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示范区是一个整体,要注重统一规划、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为此,条例要求示范区“优化创新布局,加强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城乡建设统筹机制,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背景和布局特征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背景和布局特征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背景和布局特征刘小青【期刊名称】《广东科技》【年(卷),期】2016(025)013【总页数】4页(P15-18)【作者】刘小青【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出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

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调动相关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局面。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从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至今,截至2016年7月,国务院已批准建设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尽管各示范区所涵盖的地域面积和目标定位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使命都是: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见表1)。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从国际看,金融危机重构了全球产业与科技竞争新格局。

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专业化深入推进,产业和技术分工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展开。

金融危机正在催生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仍然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移动通信(4G、5G)、物联网、智能电网、基因工程等技术领域受到广泛重视。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未来十年是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起点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苏州高新区争当自主创新的“先行区”

高起点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苏州高新区争当自主创新的“先行区”
更要 全 打造 自主创薪利技 韭示 ] 荛区.使之成为 苏蚪高纂 区的第二 大 区域 祷色 为 此,苏州国 家高 新区近年 以 提 斟区域创务雏 力为 目标, 加快健
謇.高新糙木产 品产值 占工 业总产
值 的 比 重 达 6 主要 发 展 指 标一 8.
炬计划软件产 业化基地 。新 药创制
努 力争 当区域 自主创新的 先

大批一流 创新平台,太大 强化了
行 区” ,是苏州 国家高新拯今年 提
前 一个[ 亮 口号 。苏州高 医把 同 推进 茸主创新作 南实现科学发 展的
区域 自主创薪特 色和 优努 实施 了
包括 国家曩省火 炬项 目、重 太攻 关 项目和重孱推广 项 目在内的 黾子信 息 、生物工程 、 保曩新柑 抖等 高 科 装研发项 晕 6 O 0 多项,已经转 化 和 实现 产业化 的4 0 . 5 硬
苏州高新技 术创业服务 中心发
展十多年来 ,菜获国家 、省、豁级
荣誉2多项; 拥有孵化面积1 万平 0 5
经过 十 多年的开 发建设 .苏州 国家高新 区已成 为高新技木产业 高
度 聚 集 区 匡 内 9 % 上 产 品 与 全 0烈 球 先进 挂 术馕 持 着 同 步 水 平 , 家 企 7
中心的 现代 化中药 工艺研究和中
直 位居 全国∞ 家国家鳆高新 区前茅 “ 十一五 ”期 间,苏州 国棼高
试车间 平 台项 目.被科 技都作为
蓍家专业技术 转化平 台列A 火炬计 划,并 与扬州大学等共 同承 担 7 国 家 9 3 目转 基因高等动 物的謦建 7项 与高级臆功 能分析项 目 这 些创新 平台共 同构威 了苏州高新 区立足长 三角 面 向国内外腑开放式 . 多琦 能 规模化 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 苏州高新 区还 著刀 建设 了一批高 水准的公 共技术研发 平台 建立 了华东地区首 衰莒隶级 生物医药 辉化 器妾验 平台、置内首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苏科高发[2015]72号【发布部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日期】2015.03.31【实施日期】2015.03.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苏科高发〔2015〕72号)各省辖市科技局(科委)、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苏南各县(市、区)科技局、省级高新区管委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引领江苏创新创业进入新时代,经科技部火炬中心同意,在我省启动实施“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

现将《“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5年3月31日附件:“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引领江苏创新创业进入新时代,根据科技部“创业中国”行动,结合苏南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释放市场活力作为引导创新创业活动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创业为核心,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为突破口,有效整合资源,集成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依靠市场机制和产业化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文化,进一步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月初,区领导带领金融办、发改局、科技(经信)一行7 人对苏州工业园区等进行了学习调研,先后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还参访了无锡高新区的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收获很大,很受启示,结合多种途径采集的材料,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东边,行政面积 278 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

2022 年,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6 亿元,同比增长 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88.1 亿元,增长 12%,税收占比达 93.1%;进出口总额 4903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10.5 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 612 亿元; R&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6.1 万元,增长 8.1%。

高端装备创造业能级提升高端创造能级提升。

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 5550 个,实际利用外资超 283 亿美元,其中 93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 154 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 149 个,其中10 亿美元以上项目 7 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创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67%;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优势,重点哺育金融、总部、外包、文创、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

累计经认定的各级总部项目达 70 个,集聚金融类机构超 700 家,其中银行、证券、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 113 家,区域金融中心高地加速形成。

苏州工业园是中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中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中国惟一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惟一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中国惟一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辟区排名第一,是我国惟一的同时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辟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区的工业园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024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024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024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8.19•【文号】•【施行日期】2021.08.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024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江苏苏南地区创建区域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建议收悉。

经商江苏省政府,现答复如下。

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我委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发改地区〔2013〕814号,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推动苏南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规划期到2020年。

《规划》实施以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该地区GDP总量近6万亿元,是2013年3.64万亿的1.6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亿,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超过70%,所有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关于您提出的“在苏南创建区域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迫切需要国家层面进行规划指导、给予政策,并建议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支持苏南地区开展区域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政策文件”的建议,我们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积极予以支持。

2021年6月,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2021﹞第1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将“制定进一步支持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纳入重点工作清单。

江苏省将“深入开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充分发挥试点先行、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路径”列入江苏省委、省政府2021年工作要点,并将赋予苏南地区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更多自主权,推动苏南地区高质量发展。

六大国家战略与江苏经济发展升级版

六大国家战略与江苏经济发展升级版

六大国家战略与江苏经济发展升级版作者:储东涛来源:《唯实》2015年第02期党的十八大之前,江苏抓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筑起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而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和谐发展;十八大以来,江苏又恰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的相继推出。

因此,今后江苏要紧紧抓住这六大国家战略构成的叠加机遇,对接国家规划,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创新驱动,释放区域潜力,更大力度调结构、转方式,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江苏经济发展升级版。

一、新的三大国家战略的思想来源最近两年,党中央、国务院谋划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构想不断涌现、战略机遇叠加出现,这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思维之新、理念之新,前所未有。

1.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布局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首先强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报告尤其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报告还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以来首次提出的要求,标志着“建设海洋强国”已被纳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上升到空前高度。

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战略新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涉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包含着很多战略新理念,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实施“跨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1. 引言1.1 苏南模式的定义苏南模式是指苏州和南京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立足于江苏省经济重要地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被视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和发展路径。

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强调产业优化与升级、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特征使得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苏南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和关键要素,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2 苏南模式的重要性苏南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苏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探讨苏南模式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字数:134】2. 正文2.1 苏南模式的第一转型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苏南模式中,产业结构优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苏南地区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注重挖掘和发展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通过引进、培育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形成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集群效应。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努力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努力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
,加 速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科 技 成 究 开 发 、 孵 化 创 新 、 教 育 培 训 、 公 长 路 线 图 , 进 项 目研 发 、 促 企业 孵 化 、
果 产 业 化 ,高标 准 建 设 国 家 高新 区 , 共 服 务 、 风 险 投 资 、 产 业 集 聚 、 人 科 技 加 速 、 产 业 化 等 各 个 环 节 间 的 走 出 一 条 本 土 企 业 依 靠 自 主 创 新 , 居 生态 等 独 具 特 色 、内涵 丰 富 的 “ 创 有 机 衔 接 、 相 互 融 合 , 加 速 战 略 性 加 快 传 统 产 业 高 新 化 ,加 速 新 兴 产 业 生 态 ” 环 境 ,成 功 探 索 出 “ 年 新 兴 产 业 科 技 成 果 产 业 化 进 程 , 加 一 业 集 群 化 ,抢 占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制 高 研 发 、 两 年 成 长 、 三 年 裂 变 ” 的 科 快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从 “ 引种 子 ” 建 、“ 点 的 新路 子 。

技 创 业 模 式 ,促 进 科 技 创 新 创 业 企 苗 圃 ” 向 “ 森 林 ”推 进 。 育 业快速; 。 } 士大 四是 实 施 科 技 人 才 资 本 合 作 创
发 展现 状 及主 要 做法
三 是 实 施 科 技 成 果 产 业 化 加 速 新 战 略 , 以 强 化 金 融 支 撑 推 进 科 技
型 ,持 之 以 恒 抓 创 新 ,各 项 工 作 实 关 行 动 ,推 动 主 导 产 业 企 业 依 靠 科 人 才 资 本 高 度 融 合 ,在 全 市 率 先 形
现 了新 突 破 。 重 点 实 施 了 四 大 战 略 : 技 成 果 转 化 实 现 高 新 化 , 战 略 性 新 成 了 以上 市 募 集 资 本 加 大科 研 投 入 、

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南 自主 创新 高 地 建 设 则 可 以通 过 提 升 次 中心 城 市 和 广大 腹 地 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而提 升 社 会 发 展 的 第 一 方 阵 、 国 经 济 成 全
的突 出亮 点 和 初 具 国际 影 响 力 的地 区 。苏 南 总 体 上 进 人 了工 业 化 后 期 阶 段 , 前 向 第 三 步 战 略 目标 迈 提 进, 具备 建 设 自主 创新 高 地 的 良好 基础 和优 势 。 第一 , 经济 与 产业 基 础雄 厚 。苏 南是 全 国工 业 经 济 和 新兴 产 业 最 发 达 的地 区之 一 , 率 先 发 展 、 型 在 转 发 展 上走 在 全 国前 列 , 为建设 自主 创 新 高 地提 供 的经 济 基 础优 势 是 国 内 其 他 任 何 一 个 自主 创 新 高地 都 难
海张 江 自主创 新 示 范 区建 设 是 通 过 提 升 中心 城 市 的
二 、 南建 设 自主创 新高地 的基础 和优 势 苏
苏南 地处 东 部 沿江 、 沪 宁线 生 产力 布局 主 轴 线 沿 的结 合部 , 我 国现代 化 建设 进 程 中取 得举 世 瞩 目的 在
自主 创新 能 力 而推 动 长三 角 都市 圈发 展 的 话 , 么苏 那
重 超 过 l , 7 GDP平 均增 速 达 到 1 . , 2 6 比全 国平 均
经验 , 际是 对 科 技 园 区模 式 进 行 延续 和 扩 展 , 在 实 这 国 内外有 相 应 的经 验借 鉴 模 板 。不 过 , 国内外 现 有 的 科 技 园 区主 要指 向科技 自主创 新 , 苏 南 自主创 新 高 而 地则 在 关注 科 技 自主 创 新 的 同时 更 加 关 注综 合 自主 创新 , 并且 苏 南 自主 创新 高 地建 设 还 具 有 诸 多显 著 优 势 , 能够 成 为全 国探索 区域综 合 自主 创 新经 验 的最 将 佳 试 验 田 。其一 , 南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高 、 区 发 苏 地 展 差 异 大 、 于 深 化 改 革 和 对 外 开放 的 前 沿 阵 地 , 处 较 早 地 遭遇 到 了投 资 驱动 模 式 的瓶 颈 制 约 , 实行 自主 创 新 的诉 求 更 加强 烈 , 而使得 苏 南 自主创 新高 地 有 机 从 会 率 先开 展 区域 综 合 自主 创 新试 验 。其 二 , 苏南 地 区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

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苏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苏州以其独特的发展优势,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苏州的地理位置优势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上海,距中国首都北京约1000公里,距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带不远。

苏州市的城乡建设布局是以河流为龙骨、以商港为依托、以龙虎山为支撑、以陡岗坡地为背衬,这些优势分享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苏州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太湖、苏州园林、古运河等,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这些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为苏州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苏州的产业优势近年来,苏州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产业。

苏州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企业落户,助力苏州实现了产业的国际化。

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以来,一直以来坚持"国际视野,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如今,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的投资。

苏州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城市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苏州的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苏州市深刻理解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苏州市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加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苏州市还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和资金扶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已经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和创新团队,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

苏州创新创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苏州创新创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苏州创新创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摘要:苏州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与时俱进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创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注重构建综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但是目前苏州的创新能力主要为应用创新,许多新引进合作的大院大所平台和平台领军也都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性的、共性的技术的研发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关键词: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创新创业;不足(一)共性技术研究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各种事件的发生,国内已基本形成共识:卡脖子难题还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解决。

但是,目前苏州的创新能力主要为应用创新,许多新引进合作的大院大所平台和平台领军也都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性的、共性的技术的研发水平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误读误判。

共性技术与应用研究是不同的,它需要连接市场需求,却又要远离商业诱惑。

而现在绝大部分院所,都是在搞应用研究,甚至是直接跟企业抢市场、拼刺刀。

热闹固然是有的,但跟共性技术却还存在一段距离。

二是对大院大所的合作导向。

曾经中国的大院大所是承担了共性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随着大院大所改制,以及地方政府的创新渴望,各地争抢大院大所,出现了有一定市场化能力,但共性技术研发不足。

听上去很有含金量的大院大所的牌子,变成各地化斋共喜的利器,四处开花。

地方上引进的大院大所更是难以集中精力攻克共性技术,而纷纷被要求市场化运作,这也是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形成,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公益性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缺乏和投入不足。

苏州引进和建设了许多以应用产业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平台、先进技术研究平台,其中公益性的,能够提供共性技术研发的科研平台寥寥无几。

背后的原因,除了没有固定的研发和运营拨款之外,这些机构还要解决自身运行的经济压力,专业人才流失,很难聚焦在公共技术研发领域。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前瞻布局、创新驱动。

坚持定位高端、超前谋划,坚持前瞻性、系统性发展思维,有序推进产业、创新、市场和治理体系建设,构建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生态。

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驱动,打造全国数字城市标杆(一)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不断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5G网络、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二)争创国内领先的数字创新体系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化延伸,打好数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硬科技”集聚地,深化数字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提升苏州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的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

(三)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化示范高地推进数据汇聚,形成政务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政务大数据治理平台,建立数据血缘关系图谱,打造全流程治理闭环。

推进数据共享,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统筹协调机制,实现目录同步、一点申请、跨级审核、便捷共享、全程可溯。

推进数据开放,加快数据开放立法,依托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动重点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开发和创新应用。

(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高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推动基础优势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壮大新兴数字产业规模和能级。

促进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进新业态、新模式运用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作者:张小龙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4期
摘要:2014年10月,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意味着国家对江苏对苏南在经济面临新常态下,如何由传统制造业驱动的苏南模式赋予新的更高的要求,转变到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上来,苏州作为苏南经济的领头羊,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本文通过苏州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做法,探讨苏州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如何发挥示范效应及如何定位。

关键词:苏州;苏南国家创新示范区;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2014年11月,国务院确定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科技人才优势和先发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协同效能,努力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一、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在创新驱动方面具备的优势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落实江苏省委要求,迅速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学习了《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并召开大会进行专门部署。

其实早在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前,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截至2015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5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4家;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PCT国际专利申请136件;上市公司总数达13家。

苏州高新区也早在1999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内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0年被外经贸部、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二、苏州在自主创新发展方面的战略举措
(一)着力构建以创新资源集聚为特色的建设工作体系
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

加快建设创新核心区。

聚焦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等创新核心区建设。

布局培育“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物联网、纳米材料、光伏技
术、智能制造、智能电网、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苏州自主创新广场、苏州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开展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收入显著提高。

(二)着力构建以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体系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带动效应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为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扫清障碍,实现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

实施企业研发机构“百千万”工程,组织行业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研发机构,在国家紧需的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

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推动科技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着力构建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工作体系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

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遴选建设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激光与光电、环保装备、通信与网络等6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涵盖产业价值链全过程的研发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实施重点研发计划。

聚焦下一代通信与网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优先领域,加强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部署,组织实施30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引领优势。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领域,联合招标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推进向产业结构中高端攀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

(四)着力构建以科技人才创业为特色的大众创业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创业特色,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把苏州打造成为最富吸引力的“创业天堂”。

大力支持人才创业。

组织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市人才计划,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大力推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建设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搭建科技创业交流服务平台,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三、苏州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日前,苏州正式下发《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意见》。

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
把苏州市打造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意见共25条,从目标定位、框架布局、实现路径、推进动力、保障措施等五个维度,勾勒了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美好蓝图。

一是建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有效路径。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核心载体作用,使高新园区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以点带面放大辐射示范效应,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构建全市整体发展新优势。

将苏州建设成为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高效体现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二是打造苏州创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引领发展、苏州高新区突破发展、昆山高新区特色发展,并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创新要素分阶段逐步向周边辐射。

支持辐射带动区域建设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创新载体和重大科技平台,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加快常熟、汾湖、太仓、吴江省级高新区建设步伐,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实现省级高新区全覆盖。

三是当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军。

聚焦该市企业、产业基础和优势,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大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推进全方位产学研合作。

要构筑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

四是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探索新路。

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

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特区,积极稳妥推进人才管理配套改革,打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新突破,健全省、市、县(区)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七合一”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

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创新资源扎根苏州。

五是不断优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环境。

健全工作推进制度,加大扶持投入力度,集成支持示范区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技术创新载体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发展。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全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创新氛围。

要建立创新考评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检查,把省、市提出的总体思路、战略任务、指导意见转化为具体实在、可操作的举措、项目和行动。

参考文献:
[1]柳卸林,高太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M].科学出版社,2014.
[2]韩子睿.“十二五”时期创新型省份建设总体思路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
[3]皮宗平,韩子睿.江苏何以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J].群众,2013(40).
[4]张战仁.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3(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策研究”(2015SJB5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