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1-2应用举例 测试教师版 精品
2021_2022学年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2第2课时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灯塔 A 在观察站 C 的北偏东 40°,灯塔 B 在观察站 C 的南偏东 60°,
则灯塔 A 在灯塔 B 的( )
A.北偏东 5°
B.北偏西 10°
C.南偏东 5°
D.南偏西 10°
B [由题意可知∠ACB=180°-40°-60°=80°.∵AC=BC, ∴∠CAB=∠CBA=50°,从而可知灯塔 A 在灯塔 B 的北偏西 10°.]
A [结合题图可知∠DAC=β-α.
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D∠CDAC=sAinCα,
∴AC=sina
∠sinDαAC=sin
a sin α (β-α).
在Rt△ABC中,
AB=AC
sin
β=sian
sin αsin β (β-α).]
您好,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思路探究:①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 ②在△ABC 中,能求出 BC 与∠ABC 吗? ③在△BCD 中,如何求出∠BCD?
[解] 设缉私船用 t 小时在 D 处追上走私船,画出示意图,则有 CD=10 3t,BD=10t,
在△ABC 中,∵AB= 3-1,AC=2,∠BAC=120°, ∴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BAC=( 3-1)2+22-2×( 3- 1)×2×cos 120°=6,
即缉私船沿北偏东 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
1.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 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 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2.在解三角形问题中,求某些角的度数时,最好用余弦定理求 角.因为余弦函数在(0,π)上是单调递减的,而正弦函数在(0,π)上不 是单调函数,一个正弦值可以对应两个角.但角在0,π2上时,用正、 余弦定理皆可.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学案教案:《1.2 应用举例(二)》
数学必修五《1.2 应用举例(二)》教案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2. 讨论: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二、讲授新课:1. 教学高度的测量:① 出示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分析:测量方法→ 计算方法 师生一起用符号表示计算过程与结论.AC =sin sin()a βαβ-,AB = AE +h =AC sin α+h =sin sin sin()a αβαβ-+h . ② 练习: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 ) ③ 出示例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在哪几个三角形中? 分别选用什么定理来依次解各三角形? → 师生共同解答.解答:在∆ABC 中, ∠A =15︒,∠C =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sin BC A = sin AB C , BC =sin sin AB A C=5sin15sin10︒︒≈7.4524(km ),CD =BC ⨯tan ∠DBC ≈BC ⨯tan8︒≈1047(m ). 2. 练习: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 、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 在南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 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解法:画图分析,标出各三角形的有关数据,再用定理求解. 关键:角度的概念3. 小结:审题;基本概念(方位角、俯角与仰角);选择适合定理解三角形;三种高度测量模型(结合图示分析).三、巩固练习:1. 为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则塔AB 的高度为多少m ? 答案:20+2033(m ) 2. 在平地上有A 、B 两点,A 在山的正东,B 在山的东南,且在A 的南25°西300米的地方,在A 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 (答案:230米)3. 作业:P17 练习1、3题.。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二课时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3 ,则∠BDC= π 或 2π .
62
33
3
又由 DA=DC,则 A= π 或 π . 63
(2)若△BCD的面积为 1 ,求边AB的长.
6
解:(2)由于 B= π ,BC=1,△BCD 的面积为 1 ,
4
6
则 1 BC·BD·sin π = 1 ,解得 BD= 2 .
2
46
3
由余弦定理得 CD2=BC2+BD2-2BC·BD·cos π =1+ 2 -2× 2 × 2 = 5 ,故 CD= 5 .
2
2
2
关系,又由正弦值还可求出余弦值,这就可以与余弦定理建立关系,另外面积公式中有两边
的乘积,在余弦定理中也有,所以面积公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可以相互变换,关键是
根据题中的条件选择正确的变换方向.
即时训练 1-1:在△ABC 中,已知 AB=2,AC=2 2 ,cos B= 1 . 3
(1)求sin C的值;
3
3
3
所以 sin(B+C)= 2 10 + 2 , 99
所以 sin A= 2 10 + 2 , 99
因为 AB=2,AC=2 2 ,
因为 S= 1 AB·AC·sin A,所以 S= 8 5 4 2 .
2
9
题型二 平面图形中线段长度的计算
【例2】 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D=1,CD=2,AC= 7 . (1)求cos∠CAD的值;
49
3 29
3
又 AB=AD+BD=CD+BD= 5 + 2 = 2 5 ,
33
3
故边 AB 的长为 2 5 . 3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示范课教案_28
《秦九韶-海伦公式》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必修五《秦九韶-海伦公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是阅读与思考部分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意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秦九韶-海伦公式”进行证明,并进行有效的应用,让同学们从中体会到数学之美。
【知识背景】海伦公式与秦九韶公式古希腊的几何学家海伦(Heron,约公元50年),在数学史上以解决几何测量问题而闻名,在他的著作《度量》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记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这一公式称为海伦公式;海伦公式又译作希伦公式、海龙公式、希罗公式,传说是古代的叙拉古国王希伦(Heron,也称海龙)二世发现的公式。
中国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也提出了“三斜求积术”。
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其实在《九章算术》中,已经有求三角形公式“底乘高的一半”,在实际丈量土地面积时,由于土地的面积并不是三角形,要找出它来并非易事。
所以他们想到了三角形的三条边。
如果这样做求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方便多了。
但是怎样根据三边的长度来求三角形的面积?直到南宋,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了“三斜求积术”。
秦九韶他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称为小斜、中斜和大斜。
“术”即方法。
三斜求积术就是用小斜平方加上大斜平方,送到中斜平方,取相减后余数的一半,自乘而得一个数,小斜平方乘以大斜平方,送到上面得到的那个。
相减后余数被4除,所得的数作为“实”,作1作为“隅”,开平方后即得面积。
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也曾提出利用三角形的三边长求面积的秦九韶公式:.其实这两个公式实质是一致的,聪明的你能够推导出来吗?对比这两个公式,我们发现海伦公式形式漂亮,便于记忆,但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是无理数的时候,还是秦九韶公式处理比较方便,现在请您选择适当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吧。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高中数学 1-2-1距离问题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思路方法技巧
命题方向 正、余弦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不易到达点测 距中的应用 [例 1] 要测量河对岸两个建筑物 A、B 之间的距离,
选取相距 3 km 的 C、D 两点,并测得∠ACB=75° ,∠ BCD=45° ,∠ADC=30° ,∠ADB=45° ,求 A、B 之间的距 离.
[解析] 30° ,
21 AD 在△ACD 中,sin60° sinα, = 21×sinα ∴AD= sin60° =15(千米). 答:这个人再走 15 千米就可以到达 A 城.
课堂巩固训练
在一个很大的湖边(可视湖岸为直线)停放着一只小船,由 于缆绳突然断开,小船被风刮跑,其方向与河岸成 15° 角,速 度为 2.5 km/h,同时岸上一人从同一地点开始追小船,已知他 在岸上跑的速度为 4 km/h,水中游的速度为 2 km/h,问此人能 否追上小船?若小船速度改变,则小船能被追上的最大速度是 多少?
学习要点点拨
1.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1)建模思想 解三角形应用问题时,通常都要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 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出三角 形边角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这种数学建模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抽象概括,把它转化为具体问题中的数 学模型,然后通过推理演算,得出数学模型的解,再还原成实 际问题的解,用流程图可表示为:
[解析]
在△ABC 中,BC=30,B=30° ,∠ACB=135° ,
∴∠BAC=15° , BC AC 30 AC 由正弦定理 = 即: = , sinA sinB sin15° sin30° ∴AC=60cos15° =60cos(45° -30° ) =60(cos45° cos30° +sin45° sin30° )=15( 6+ 2) ∴A 到 BC 的距离为 d=ACsin45° =15( 3+1), ≈40.98 海里>38 海里, 所以继续向南航行, 没有触礁危险.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一章1.2应用举例(一)导学案
§1.2 应用举例(一)课时目标1.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的问题.1.基线的定义:在测量上,我们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线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图中的A 点的方位角为α.3.计算不可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重要应用之一.一、选择题 1.若点P 在点Q 的北偏西45°10′方向上,则点Q 在点P 的( ) A .南偏西45°10′ B .南偏西44°50′ C .南偏东45°10′ D .南偏东44°50′ 答案 C2.已知两灯塔A 和B 与海洋观测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测站C 的北偏东20°方向上,灯塔B 在观测站C 的南偏东40°方向上,则灯塔A 与灯塔B 的距离为( )A .a km B.3a km C.2a km D .2a km 答案 B解析 ∠ACB =120°,AC =BC =a , ∴由余弦定理得AB =3a .3.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 ,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 )A .10 3 n mile B.1063n mileC .5 2 n mileD .5 6 n mile 答案 D解析 在△ABC 中,∠C =180°-60°-75°=45°.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A =ABsin B∴BC sin 60°=10sin 45° 解得BC =5 6.4.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A 、B 两点的距离为()A .50 2 mB .50 3 mC .25 2 m D.2522m答案 A解析 由题意知∠ABC =30°,由正弦定理AC sin ∠ABC =ABsin ∠ACB,∴AB =AC ·sin∠ACBsin ∠ABC =50×2212=50 2 (m).5.如图,一货轮航行到M 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与灯塔S 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后到达N 处,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 )A .20(6+2) 海里/小时B .20(6-2) 海里/小时C .20(6+3) 海里/小时D .20(6-3) 海里/小时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SMN =45°,∠SNM =105°,∠NSM =30°. 由正弦定理得MN sin 30°=MSsin 105°.∴MN =MS sin 30°sin 105°=106+24=10(6-2).则v 货=20(6-2) 海里/小时.6.甲船在岛B 的正南A 处,AB =10千米,甲船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同时,乙船自B 出发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向北偏东60°的方向驶去.当甲、乙两船相距最近时,它们所航行的时间是( )A.1507 分钟B.157小时 C .21.5 分钟 D .2.15 分钟 答案 A解析 设行驶x 小时后甲到点C ,乙到点D ,两船相距y km , 则∠DBC =180°-60°=120°.∴y 2=(10-4x )2+(6x )2-2(10-4x )·6x cos 120° =28x 2-20x +100=28(x 2-57x )+100=28⎝⎛⎭⎪⎫x -5142-257+100∴当x =514(小时)=1507(分钟)时,y 2有最小值.∴y 最小.二、填空题7.如图,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32- 28.如图,A 、N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40 39.如图所示,为了测定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 、B ,望对岸标记物C ,测得∠CAB =30°,∠CBA =75°,AB =120 m ,则河的宽度为______.答案 60 m解析 在△ABC 中,∠CAB =30°,∠CBA =75°, ∴∠ACB =75°.∠ACB =∠ABC .∴AC =AB =120 m. 作CD ⊥AB ,垂足为D ,则CD 即为河的宽度.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ADC =CDsin ∠CAD,∴120sin 90°=CD sin 30°, ∴CD =60(m)∴河的宽度为60 m.10.太湖中有一小岛,沿太湖有一条正南方向的公路,一辆汽车测得小岛在公路的南偏西15°的方向上,汽车行驶1 km 后,又测得小岛在南偏西75°的方向上,则小岛到公路的距离是________ km.答案 36解析如图,∠CAB =15°,∠CBA =180°-75°=105°, ∠ACB =180°-105°-15°=60°,AB =1 km.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AB =ABsin ∠ACB∴BC =1sin 60°·sin 15°=6-223 (km).设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d ,则d =BC ·sin 75°=6-223·6+24=36 (km).三、解答题11.如图,某货轮在A 处看灯塔B 在货轮的北偏东75°,距离为12 6 n mile ,在A 处看灯塔C 在货轮的北偏西30°,距离为8 3 n mile ,货轮由A 处向正北航行到D 处时,再看灯塔B 在北偏东120°方向上,求:(1)A 处与D 处的距离; (2)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解 (1)在△ABD 中,∠ADB =60°,∠B =45°,由正弦定理得AD =AB sin Bsin ∠ADB =126×2232=24(n mile).(2)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D 2+AC 2-2AD ·AC ·cos 30°, 解得CD =83≈14(n mile).即A 处与D 处的距离为24 n mile , 灯塔C 与D 处的距离约为14 n mile.12.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 、B 两点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出CD的长为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 在△BDC 中,∠CBD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30°=CDsin 45°,则BC =CD sin 30°sin 45°=64(km).在△ACD 中,∠CAD =180°-60°-60°=60°,∴△ACD 为正三角形.∴AC =CD =32(km).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 =34+616-2×32×64×22=38, ∴AB =64(km).答 河对岸A 、B 两点间距离为64km.能力提升13.台风中心从A 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千米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持续时间为( )A .0.5小时B .1小时C .1.5小时D .2小时 答案 B解析 设t 小时时,B 市恰好处于危险区,则由余弦定理得: (20t )2+402-2×20t ×40·cos 45°=302. 化简得:4t 2-82t +7=0,∴t 1+t 2=22,t 1·t 2=74.从而|t 1-t 2|=t 1+t 22-4t 1t 2=1.14.如图所示,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 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 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 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 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解 如图所示,连结A 1B 2,由已知A 2B 2=102,A 1A 2=302×2060=102,∴A 1A 2=A 2B 2,又∠A 1A 2B 2=180°-120°=60°, ∴△A 1A 2B 2是等边三角形, ∴A 1B 2=A 1A 2=10 2.由已知,A 1B 1=20,∠B 1A 1B 2=105°-60°=45°,在△A 1B 2B 1中,由余弦定理,B 1B 22=A 1B 21+A 1B 22-2A 1B 1·A 1B 2·cos 45°=202+(102)2-2×20×102×22=200.∴B 1B 2=10 2.因此,乙船速度的大小为 10220×60=302(海里/小时). 答 乙船每小时航行302海里.1.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实际问题――→画图数学问题――→解三角形数学问题的解――→检验实际问题的解.2.测量距离问题:这类问题的情境一般属于“测量有障碍物相隔的两点间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测量工具要有较高的精确度.。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示范课教案_31
海伦和秦九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海伦和秦九韶》是人教A版2003课标版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的阅读与思考,是学生学习了正弦和余弦定理,推导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三角形面积之后,对求三角形面积的进一步拓展学习。
海伦公式和秦九韶的“三斜求积”公式弥补了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空白,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很广泛。
本阅读材料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二位的兴趣,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我校处于西南地区,我们班学生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和学习压力等因素,网上学习机会少,自学能力相对较差。
在学生眼中的数学学习大多就是定义、定理、公式的学习,还有就是练习。
这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的,不只是公式学习,还有人文文化的学习。
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解三角形的基础与类比学习的能力,但是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比较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斜求积”公式,记忆海伦公式,掌握公式推导的方法;(2)能较熟练选择、应用海伦或“三斜求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数学语言转化能力。
(3)掌握基本量思想。
2.过程与方法:回顾旧知,接着问题引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个公式推导用类比的学习手法,学生很容易入手,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计算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公式的推导过程,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既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通过海伦和秦九韶的人物介绍,学生可以学习他们身上勇于探索的精神。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海伦和“三斜求积”公式的推导突破重难点运用基本量思想,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方法,计算过程中仔细分析式子结构,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里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5学案 1.2 应用举例(第3课时)
1.2 应用举例(第3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在对解法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训练强化相应的能力.3.提升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扬探索精神. 合作学习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二、信息交流,揭示规律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仍然需要用我们学过的解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大家身边有什么例子吗?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n mile后到达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问题1: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搞懂“北偏东75°的方向”这指的是什么?【例2】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长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问题2:你能否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问题3:以上是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解决的,我们能不能都用余弦定理来解决呢?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例3】如图,海中小岛A周围38海里内有暗礁,船正向南航行,在B处测得小岛A在船的南偏东30°,航行30海里到C处,在C处测得小岛A在船的南偏东45°,如果此船不改变航向,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练习:如图,有两条相交成60°角的直线XX',YY',交点是O,甲、乙分别在OX,OY上,起初甲在离O点3千米的A点,乙在离O点1千米的B点,后来两人同时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甲沿XX'方向,乙沿Y'Y方向步行.(1)起初,两人的距离是多少?(2)用包含t的式子表示t小时后两人的距离;(3)什么时候两人的距离最短?五、限时训练1.在某电场中,一个粒子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则粒子的运动方向为( )A.南偏西B.北偏西C.北偏东D.南偏东2.如图,位于A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海里的C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前往B处救援,则cosθ=.3.一辆汽车从A点出发,沿一条笔直的海岸公路以100km/h向东匀速行驶,汽车开动时,在点A的南偏东方向距点A 500km的B处的海上有一快艇,此时,快艇所在B处距海岸300km.现快艇上有一快递要送给汽车的司机,求快艇以最小速度行驶时的行驶方向与AB所成的角,并求出快艇的最小速度.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参考答案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解:在△ABC中,∠ABC=180°-75°+32°=137°,根据余弦定理,AC=≈113.15(n mile),根据正弦定理,,sin∠CAB=≈0.3255,所以∠CAB≈19.0°,75°-∠CAB=56.0°.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0°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问题1:这是方位角,这实际上就是解三角形,由方位角的概念可知,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就可以知道AC的方向和路程.【例2】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AB=14x,AC=9,∠ACB=75°+45°=120°,则由余弦定理,可得(14x)2=92+(10x)2-2×9×10xcos120°,化简得32x2-30x-27=0,即x=或x=-(舍去).所以BC=10x=15,AB=14x=21.又因为sin∠BAC=,所以∠BAC=38°13',或∠BAC=141°47'(钝角不合题意,舍去).所以38°13'+45°=83°13'.答:巡逻艇应沿北偏东83°13'的方向追赶,经过1.5小时追赶上该走私船.问题2:在解三角形中有很多问题都要画出平面示意图,图画的好坏有时也会影响到解题,这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3:同例2中解得BC=15,AB=21,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CAB=≈0.7857,所以∠CAB≈38°13',38°13'+45°=83°13'.所以巡逻艇应沿北偏东83°13'的方向追赶,经过1.5小时追赶上该走私船.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例3】解:在△ABC中,BC=30,B=30°,∠ACB=180°-45°=135°,则A=15°.由正弦定理知,即.所以AC==60cos15°=15+15.所以A到BC所在直线的距离为AC·sin45°=(15+15)×=15(+1)≈40.98>38(海里).答:不改变航向,继续向南航行,无触礁的危险.练习:解:(1)因为甲、乙两人起初的位置是A,B,则AB2=OA2+OB2-2OA·OBcos60°=32+12-2×3×1×=7,所以起初,两人的距离是千米.(2)设甲、乙两人t小时后的位置分别是P,Q,则AP=4t,BQ=4t,当0≤t≤时,PQ2=(3-4t)2+(1+4t)2-2(3-4t)(1+4t)cos60°=48t2-24t+7;当t>时,PQ2=(4t-3)2+(1+4t)2-2(4t-3)(1+4t)cos120°=48t2-24t+7,所以,PQ=48t2-24t+7.(3)PQ2=48t2-24t+7=48+4,所以当t=时,即在第15分钟末,PQ最短.答:在第15分钟末,两人的距离最短.五、限时训练1.D2.解析:如图所示,在△ABC中,AB=40,AC=20,∠BAC=120°,由余弦定理,知BC2=AB2+AC2-2AB·AC·cos120°=2800,即得BC=20(海里).由正弦定理,,所以sin∠ACB=sin∠BAC=.由∠BAC=120°,知∠ACB为锐角,cos∠ACB=.由θ=∠ACB+30°,则cosθ=cos(∠ACB+30°)=cos∠ACBcos30°-sin∠ACBsin30°=.3.分析:设快艇在B处以v km/h的速度出发,在△ABC中,由正弦定理求解.解:如图,设快艇在B处以v km/h的速度出发,沿BC方向航行t小时与汽车相遇(在C点). 在△ABC中,AB=500km,BQ=300km,AC=100t,BC=vt.则sin∠BAC=.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即,则v=≥60,当且仅当∠ABC=90°时等号成立.故快艇最小速度为60km/h且行驶方向与AB成直角.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①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②明确所涉及的三角形,搞清已知和未知;③选用合适的定理进行求解;④给出答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 1.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学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2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1.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学案【课前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16~18,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内角怎样求其面积?(2)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其他量?【新知探究•夯实知识基础】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12a·h a(h a表示a边上的高).(2)S=12ab sin C=12bc sin A=12ac sin B.[点睛]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b sin C与原来的面积公式S=12a·h(h为a边上的高)的关系为:h=b sin C,实质上b sin C就是△ABC中a边上的高.【学练结合】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公式S=12ab sin C适合求任意三角形的面积()(2)三角形中已知三边无法求其面积()(3)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一角就能求三角形的面积()解析:(1)正确,S=12ab sin C适合求任意三角形的面积.(2)错误.已知三边可利用余弦定理求角的余弦值,再求得正弦值,进而求面积.(3)正确.已知两边和两边的夹角可直接求得面积,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可求得其他边和角,再求面积.答案:(1)√ (2)× (3)√2.在△ABC 中,已知a =2,b =3,C =120°,则S △ABC =( ) A.32 B.332 C. 3D .3解析:选B S △ABC =12ab sin C =12×2×3×32=332.3.已知△ABC 的面积为32,且b =2,c =3,则A 的大小为( ) A .60°或120° B .60° C .120°D .30°或150°解析:选A 由S △ABC =12bc sin A 得 32=12×2×3×sin A , 所以sin A =32, 故A =60°或120°,故选A.4.若△ABC 的三边a ,b ,c 及面积S 满足S =a 2-(b -c )2,则sin A =________.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S =a 2-(b -c )2=2bc -2bc cos A =12bc sin A ,所以sin A +4cos A =4,由sin 2A +cos 2A =1,解得sin 2A +⎝ ⎛⎭⎪⎫1-sin A 42=1,sin A =817.答案:817【学以致用•探究解题方法】题型一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典例] 已知△ABC 中,B =30°,AB =23,AC =2,求△ABC 的面积. [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AB sin B AC =23sin 30°2=32.∵AB >AC ,∴C=60°或C=120°.当C=60°时,A=90°,S△ABC =12AB·AC=23;当C=120°时,A=30°,S△ABC =12AB·AC sin A= 3.故△ABC的面积为23或 3.[解题规律总结][活学活用]△ABC中,若a,b,c的对角分别为A,B,C,且2A=B+C,a=3,△ABC的面积S△ABC=32,求边b的长和B的大小.解:∵A+B+C=180°,又2A=B+C,∴A=60°.∵S△ABC =12bc sin A=32,sin A=32,∴bc=2.①又由余弦定理得3=b2+c2-2bc cos A=b2+c2-2×2×1 2,即b2+c2=5.②解①②可得b=1或2.由正弦定理知asin A=bsin B,∴sin B=b sin Aa=b2.当b=1时,sin B=12,B=30°;当b=2时,sin B=1,B=90°.题型二三角恒等式证明问题[典例]在△ABC中,求证:a-c cos Bb-c cos A=sin Bsin A.证明:[法一化角为边]左边=a-c(a2+c2-b2)2acb-c(b2+c2-a2)2bc=a2-c2+b22a·2bb2-c2+a2=ba=2R sin B2R sin A=sin Bsin A=右边,其中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a-c cos Bb-c cos A=sin Bsin A.[法二化边为角]左边=sin A-sin C cos Bsin B-sin C cos A=sin(B+C)-sin C cos Bsin(A+C)-sin C cos A=sin B cos Csin A cos C=sin Bsin A=右边(cos C≠0),∴a-c cos Bb-c cos A=sin Bsin A.[解题规律总结][活学活用]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求证:cos B cos C =c -b cos Ab -c cos A .证明:法一:由正弦定理,得c -b cos Ab -c cos A=2R sin C -2R sin B cos A 2R sin B -2R sin C cos A =sin (A +B )-sin B cos A sin (A +C )-sin C cos A =sin A cos B sin A cos C =cos Bcos C .法二:由余弦定理,得c -b cos Ab -c cos A =c -b 2+c 2-a 22c b -b 2+c 2-a 22b=a 2+c 2-b 22c b 2+a 2-c 22b =a 2+c 2-b 22ac b 2+a 2-c 22ab=cos B cos C.题型三 与三角形有关的综合问题命题点一: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综合问题1.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cos B -c =b 2. (1)求角A 的大小;(2)若b -c =6,a =3+3,求BC 边上的高. 解:(1)由a cos B -c =b2及正弦定理可得, sin A cos B -sin C =sin B2,因为sin C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 所以sin B2+cos A sin B =0. 因为sin B ≠0,所以cos A =-12, 因为0<A <π,所以A =2π3. (2)由余弦定理可知,a 2=b 2+c 2-2bc cos 2π3=b 2+c 2+bc ,所以(3+3)2=b 2+c 2+bc =(b -c )2+3bc =6+3bc , 解得bc =2+2 3.设BC 边上的高为h ,由S △ABC =12bc sin A =12ah , 得12(2+23)sin 2π3=12(3+3)h, 解得h =1. 命题点二: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2.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2c -a )cos B -b cos A =0.(1)求角B 的大小;(2)求3sin A +sin ⎝ ⎛⎭⎪⎫C -π6的取值范围.解:(1)由正弦定理得:(2sin C -sin A )cos B -sin B cos A =0, 即sin C (2cos B -1)=0,∵sin C ≠0,∴cos B =12,∵B ∈(0,π),∴B =π3. (2)由(1)知B =π3,∴C =2π3-A , ∴3sin A +sin ⎝ ⎛⎭⎪⎫C -π6=3sin A +cos A =2sin ⎝ ⎛⎭⎪⎫A +π6.∵A ∈⎝ ⎛⎭⎪⎫0,2π3,∴A +π6∈⎝ ⎛⎭⎪⎫π6,5π6,∴2sin ⎝ ⎛⎭⎪⎫A +π6∈(1,2], ∴3sin A +sin ⎝ ⎛⎭⎪⎫C -π6的取值范围是(1,2].命题点三: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3.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已知sin (A -B )sin (A +B )=b +cc .(1)求角A 的大小;(2)当a =6时,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并指出面积最大时△ABC 的形状. 解:(1)由sin (A -B )sin (A +B )=b +cc ,得sin (A -B )sin (A +B )=sin B +sin Csin C .又sin(A +B )=sin(π-C )=sin C , ∴sin(A -B )=sin B +sin C , ∴sin(A -B )=sin B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 ∴sin B +2 cos A sin B =0, 又sin B ≠0,∴cos A =-12. ∵A ∈(0,π),∴A =2π3.(2)S =12bc sin A =34bc =34×2R sin B ·2R sin C =3R 2sin B ·sin C =3R 2sin B ·sin ⎝ ⎛⎭⎪⎫π3-B=32R 2sin ⎝ ⎛⎭⎪⎫2B +π6-34R 2,B ∈⎝ ⎛⎭⎪⎫0,π3. 由正弦定理2R =a sin A =6sin 2π3=43,∴R =2 3.当2B +π6=π2,即B =C =π6时,S max =33,∴△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33,此时△ABC 为等腰钝角三角形. 题点四:多边形面积问题4.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边长AB =2,BC =6,CD =DA =4,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解:如图,连接BD ,则S =S △ABD +S △CBD =12AB ·AD sin A +12BC ·CD sin C . ∵A +C =180°,∴sin A =sin C ,∴S=12sin A(AB·AD+BC·CD)=16sin A.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得BD2=AB2+AD2-2AB·AD cos A=20-16cos A,在△CDB中,由余弦定理得BD2=CD2+BC2-2CD·BC cos C=52-48cos C,∴20-16cos A=52-48cos C.又cos C=-cos A,∴cos A=-12,∴A=120°,∴S=16sin A=8 3.[解题规律总结]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1.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同步检测基础达标题1.在△ABC中,A=60°,AB=1,AC=2,则S△ABC的值为()A.12 B.32 C.3 D.2 3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则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A.-78 B.78C.-87 D.873.在△ABC中,已知面积S=14(a2+b2-c2),则角C的大小为()A.135°B.45°C.60°D.120°4.在△ABC中,若cos B=14,sin Csin A=2,且S△ABC=154,则b=()A.4 B.3 C.2 D.15.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4,这条边所对的角为60°,另两边之比为8∶5,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A.40 3 B.20 3 C.40 2 D.20 26.在△ABC中,a=32,b=23,cos C=13,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7.如图,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一点,AD=5,AC=7,DC =3,则AB=________.8.△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3,其夹角的余弦值为13,则其外接圆的半径为________.9.在△ABC中,求证:b2cos 2A-a2cos 2B=b2-a2.10.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B=5,AC=9,∠BCA=30°,∠ADB=45°,求BD的长.能力达标题1.△ABC 的周长为20,面积为103,A =60°,则BC 的边长等于( )A .5B .6C .7D .82.在△ABC 中,已知b 2-bc -2c 2=0,且a =6,cos A =78,则△ABC 的面积等于( )A.152 B.15 C .2 D .33.在△ABC 中,若b =2,A =120°,其面积S =3,则△ABC 外接圆的半径为( )A. 3 B . C .2 3 D .4 4.在△ABC 中,sin A =34,a =10,则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 )A.⎝ ⎛⎭⎪⎫152,+∞ B .(10,+∞) C .(0,10)D.⎝ ⎛⎦⎥⎤0,403 5.已知△ABC 的面积S =3,A =π3,则AB ·AC =________. 6.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b a +ab =6cos C ,则tan C tan A +tan Ctan B=________. 7.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sin A sin B =sin C tan C .(1)求a2+b2c2的值;(2)若a=22c,且△ABC的面积为4,求c的值.8.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a=2,2cos2B+C2+sinA=4 5.(1)若满足条件的△ABC有且只有一个,求b的取值范围;(2)当△ABC的周长取最大值时,求b的值.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1.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同步检测解析基础达标题1.在△ABC中,A=60°,AB=1,AC=2,则S△ABC的值为()A.12 B.32 C.3 D.2 3解析:选B S△ABC =12AB·AC·sin A=32.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则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A.-78 B.78C.-87 D.87解析:选B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顶角为θ,则腰长为2a,由余弦定理得,cos θ=4a2+4a2-a28a2=78.3.在△ABC中,已知面积S=14(a2+b2-c2),则角C的大小为()A.135°B.45°C.60°D.120°解析:选B∵S=14(a2+b2-c2)=12ab sin C,由余弦定理得:sin C=cos C,∴tan C=1.又0°<C<180°,∴C=45°.4.在△ABC中,若cos B=14,sin Csin A=2,且S△ABC=154,则b=()A.4 B.3 C.2 D.1解析:选C依题意得,c=2a,b2=a2+c2-2ac cos B=a2+(2a)2-2×a×2a×14=4a2,所以b=c=2a.因为B∈(0,π),所以sin B=1-cos2B=154,又S△ABC =12ac sin B=12×b2×b×154=154,所以b=2,选C.5.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4,这条边所对的角为60°,另两边之比为8∶5,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A.40 3 B.20 3 C.40 2 D.20 2解析:选A设另两边长为8x,5x,则cos 60°=64x2+25x2-14280x2,解得x=2或x=-2(舍去).故两边长分别为16与10,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12×16×10×sin 60°=40 3.6.在△ABC中,a=32,b=23,cos C=13,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解析:∵cos C=13,0<C<π,∴sin C=223,∴S△ABC =12ab sin C=12×32×23×223=4 3.答案:4 37.如图,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一点,AD=5,AC=7,DC =3,则AB=________.解析:在△ADC中,cos C=AC2+DC2-AD22·AC·DC=72+32-522×7×3=1114.又0°<C<180°,∴sin C=53 14.在△ABC中,ACsin B=ABsin C,∴AB=sin Csin B·AC=5314×2×7=562.答案:56 28.△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3,其夹角的余弦值为13,则其外接圆的半径为________.解析:不妨设b=2,c=3,cos A=1 3,则a2=b2+c2-2bc·cos A=9,∴a=3.又∵sin A=1-cos2A=22 3,∴外接圆半径为R=a2sin A=32·223=928.答案:92 89.在△ABC 中,求证:b 2cos 2A -a 2cos 2B =b 2-a 2.证明:左边=b 2(1-2sin 2A )-a 2(1-2sin 2B )=b 2-a 2-2(b 2sin 2A -a 2sin 2B ),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sin B ,得b sin A =a sin B , ∴b 2sin 2A -a 2sin 2B =0,∴左边=b 2-a 2=右边, ∴b 2cos 2A -a 2cos 2B =b 2-a 2.10.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5,AC =9,∠BCA =30°,∠ADB =45°,求BD 的长.解:在△ABC 中,AB =5,AC =9,∠BCA =30°,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BCA =ACsin ∠ABC,∴sin ∠ABC =AC ·sin ∠BCA AB =9×sin 30°5=910.∵AD ∥BC ,∴∠BAD =180°-∠ABC , 于是sin ∠BAD =sin ∠ABC =910.在△ABD 中,AB =5,sin ∠BAD =910,∠ADB =45°,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DB =BDsin ∠BAD,解得BD =922,故BD 的长为922.能力达标题1.△ABC 的周长为20,面积为103,A =60°,则BC 的边长等于( )A .5B .6C .7D .8 解析:选C 如图,由题意得 ⎩⎪⎨⎪⎧a +b +c =20,12bc sin 60°=103,a 2=b 2+c 2-2bc cos 60°,则bc =40,a 2=b 2+c 2-bc =(b +c )2-3bc =(20-a )2-3×40, ∴a =7.2.在△ABC 中,已知b 2-bc -2c 2=0,且a =6,cos A =78,则△ABC 的面积等于( )A.152 B.15 C .2 D .3 解析:选A 因为b 2-bc -2c 2=0, 所以(b -2c )(b +c )=0,所以b =2c .由a 2=b 2+c 2-2bc cos A ,解得c =2,b =4, 因为cos A =78,所以sin A =158,所以S △ABC =12bc sin A =12×4×2×158=152.3.在△ABC 中,若b =2,A =120°,其面积S =3,则△ABC 外接圆的半径为( )A. 3 B . C .2 3 D .4 解析:选B ∵S =12bc sin A ,∴3=12×2c sin 120°, ∴c =2,∴a =b 2+c 2-2bc cos A =4+4-2×2×2×⎝ ⎛⎭⎪⎫-12=23,设△ABC 外接圆的半径为R ,∴2R =a sin A =2332=4,∴R =2.4.在△ABC 中,sin A =34,a =10,则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 )A.⎝ ⎛⎭⎪⎫152,+∞ B .(10,+∞) C .(0,10)D.⎝ ⎛⎦⎥⎤0,403 解析:选D ∵c sin C =a sin A =403, ∴c =403sin C .∴0<c ≤403.5.已知△ABC的面积S=3,A=π3,则AB·AC=________.解析:S△ABC =12·|AB|·|AC|·sin A,即3=12·|AB|·|AC|·32,所以|AB|·|AC|=4,于是AB·AC=|AB|·|AC|·cos A=4×12=2.答案:26.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ba+ab=6cos C,则tan Ctan A+tan Ctan B=________.解析:∵ba+ab=6cos C,∴a2+b2ab=6×a2+b2-c22ab,∴2a2+2b2-2c2=c2,又tan Ctan A+tan Ctan B=sin C cos Asin A cos C+sin C cos Bsin B cos C =sin C(sin B cos A+cos B sin A)sin A sin B cos C=sin C sin(B+A)sin A sin B cos C=sin2Csin A sin B cos C=c2ab cos C=c2aba2+b2-c22ab=2c2a2+b2-c2=4.答案:47.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sin A sin B=sin C tan C.(1)求a2+b2c2的值;(2)若a=22c,且△ABC的面积为4,求c的值.解:(1)由已知sin A sin B =sin C tan C 得cos C =c 2ab . 又cos C =a 2+b 2-c 22ab ,故a 2+b 2=3c 2,故a 2+b2c 2的值为3.(2)由a =22c, a 2+b 2=3c 2得b =102c . 由余弦定理得cos C =255,故sin C =55. 所以12×22c ×102c ×55=4,解得c =4.8.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a =2,2cos 2 B +C2+sinA =45.(1)若满足条件的△ABC 有且只有一个,求b 的取值范围; (2)当△ABC 的周长取最大值时,求b 的值. 解:2cos 2B +C 2+sin A =45⇒1+cos(B +C )+sin A =45⇒sin A -cos A =-15. 又0<A <π,且sin 2A +cos 2A =1,有⎩⎪⎨⎪⎧sin A =35,cos A =45.(1)若满足条件的△ABC 有且只有一个,则有a =b sin A 或a ≥b ,则b 的取值范围为(0,2]∪⎩⎨⎧⎭⎬⎫103.(2)设△ABC 的周长为l ,由正弦定理得 l =a +b +c =a +asin A (sin B +sin C ) =2+103[sin B +sin(A +B )]=2+103[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 =2+2(3sin B +cos B ) =2+210sin(B +θ),其中θ为锐角,且⎩⎪⎨⎪⎧sin θ=1010,cos θ=31010 ,l max =2+210,当cos B =1010,sin B =31010时取到. 此时b =asin A sin B =10.。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示范课教案_29
《海伦——秦九韶公式》教案【教学内容】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5 第一章“阅读与思考”海伦与秦九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是阅读与思考部分的内容,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做要求,教材中只占用一篇幅叙述了海伦公式与秦九韶公式(“三斜求积”公式)的记载历史,并未给出证明和应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解三角形,从而这节课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延续与拓展.本节课的主要设计对象为数学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习之后仍有余力的学生,意在引领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史,同时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由“三斜求积”公推导海伦公式,并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之美.【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余弦定理的推论,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以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推导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并理解海伦公式的本质;(2)理解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的本质相同.(3)会用海伦公式解决简单的涉及到三角形三边与面积之间关系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推导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的数学逻辑思维;(2)提高学生会应用海伦公式解决涉及到三角形三边与面积之间关系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公式书写的简洁美;(2)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教学重点】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的本质.【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力应用.【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ah S ABC 21=∆(h 为边a 上的高); (2)==∆C ab S ABC sin 21 = . 2.余弦定理的推论:bca cb A 2cos 222-+=;=B cos ;=C cos . 3.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α2sin 1=.[师生活动]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出本节课涉及到的已经学习过的公式.(二)新课引入【引例】问沙田一段,有三斜,其小斜一十三里,中斜一十四里,大斜一十五里。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2高度角度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3.如图,位于 A 处的海面观测站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
40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并在原地等待营救.在 A 处南
偏西 30°且相距 20 海里的 C 处有一艘救援船,该船接到观测站
通知后立即前往 B 处救助,则 sin∠ACB=
21
7
.
解析:在△ABC 中,AB=40,AC=20,∠BAC=120°.由余
解:如图所示,设预报时台风中心为 B,开始影响基地时台 风中心为 C,基地刚好不受影响时台风中心为 D,则 B,C,D 在一直线上,且 AD=20,AC=20.
由题意 AB=20( 3+1),DC=20 2,BC=( 3+1)×10 2.
在△ADC 中,∵DC2=AD2+AC2,
∴∠DAC=90°,∠ADC=45°.
2.如图,D,C,B 三点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100 m, 从 C,D 两点测得 A 点仰角分别是 60°,30°,则 A 点离地面的 高度 AB 等于( A )
A.50 3 m C.50 m
B.100 3 m D.100 m
解析:因为∠DAC=∠ACB-∠D=60°-30°=30°, 所以△AD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 AC=DC=100 m, 在 Rt△ABC 中,AB=ACsin60°=50 3 m.
对于顶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高度的测量,我们可以选择另一 建筑物作为研究的桥梁,然后找到可测建筑物的相关长度和仰、 俯角等构成的三角形,在此三角形中利用正弦或余弦定理求解即 可.
[变式训练 2] 如图,线段 AB,CD 分别表示甲、乙两楼, AB⊥BD,CD⊥BD,从甲楼顶部 A 处测得乙楼顶部 C 的仰角 α =30°,测得乙楼底部 D 的俯角 β=60°,已知甲楼高 AB=24 米, 则乙楼高 CD= 32 米.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示范课教案_24
海伦公式探究如右图,假设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 、b 、c ,三角形的面积S 可由图下公式求得。
证明Ⅰ:与海伦在他的著作"Metrica"(《度量论》)中的原始证明不同,在此我们用三角公式和公式变形来证明。
设三角形的三边a 、b 、c 的对角分别为A 、B 、C ,则余弦定理为:abc b a 2cosC 222-+= C ab S sin 21⨯=① C ab 2cos 121-⨯=② 2222224)(121ba cb a ab ⨯-+-⨯=③ )(44122222c b a b a -+-=④ )2)(2(41222222c b a ab c b a ab +---++=⑤ ])(][)[(412222b a c c b a ---+=⑥ ))()()((41b b a c b a c b a c b a ++-+--+++=⑦ 设2b b a p ++=则,2,2,2c b a c p c b a b p c b a a p -+=-+-=-++-=- 上式16))()()((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c p b p a p p ---=所以,))()((ABC c p b p a p p S ---=△证明Ⅱ: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九韶在《数书九章》提出了“三斜求积术”。
秦九韶他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称为小斜、中斜和大斜。
“术”即方法。
三斜求积术就是用小斜平方加上大斜平方,送到斜平方,取相减后余数的一半,自乘而得一个数小斜平方乘以大斜平方,送到上面得到的那个。
相减后余数被4除冯所得的数作为“实”,作1作为“隅”,开平方后即得面积。
所谓“实”、“隅”指的是,在方程px 2=qk,p为“隅”,Q为“实”。
以△、a,b,c表示三角形面积、大斜、中斜、小斜。
定理:若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大斜、中斜、小斜,则三角形面积为:原文见<数书九章>卷五第二题: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余,半之.同乘于上,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开平方,得积.证明:如图,a=u+v,b2=h2+u2,c2=h2+v2所以,u2-v2=b2-c2(u+v)(u-v)=(b+c)(b-c)a(u-v)=(b+c)(b-c)(u-v)=(b+c)(b-c)/a因(u+v)=a,所以又 h2=b2-u2,三角形面积=a.h/2此即:,其中c>b>a.将根号下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便成为可见,三斜求积术与古希腊海伦公式是等价的所以这一公式也被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练习必修5
A 级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已知A 、B 两地的距离为10 km ,B 、C 两地的距离为20 km ,现测得∠ABC =120°,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 D )A .10 kmB . 3 kmC .10 5 kmD .107 km[解析] 在△ABC 中,AB =10,BC =20,∠ABC =120°,则由余弦定理,得 AC 2=AB 2+BC 2-2AB ·BC cos ∠ABC =100+400-2×10×20cos120° =100+400-2×10×20×(-12)=700,∴AC =107,即A 、C 两地的距离为107 km .2.如图,在河岸AC 测量河的宽度BC ,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D )A .γ,c ,αB .b ,c ,αC .c ,α,βD .b ,α,γ[解析] 本题中a 、c 、β这三个量不易直接测量,故选D .3.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 n mlie 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上,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上,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C )A .5 n mlieB .5 3 n mlieC .10 n mlieD .10 3 n mlie[解析] 如图,依题意有∠BAC =60°,∠BAD =75°,∴∠CAD =∠CDA =15°,从而CD =CA =10, 在Rt △ABC 中,求得AB =5, ∴这艘船的速度是50.5=10(n mlie/h).4.某观察站C 与两灯塔A 、B 的距离分别为300 m 和500 m ,测得灯塔A 在观察站C 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正西方向,则两灯塔A 、B 间的距离为( C )A .500 mB .600 mC .700 mD .800 m[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在△ABC 中,BC =500,AC =300,∠ACB =120°, 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120° =3002+5002-2×300×500×(-12)=490 000,∴AB =700(m).5.要直接测量河岸之间的距离(河的两岸可视为平行),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测量工具的限制,可采用如下办法:如图所示,在河的一岸边选取A 、B 两点,观察对岸的点C ,测得∠CAB =45°,∠CBA =75°,且AB =120 m 由此可得河宽为(精确到1m)( C )A .170 mB .98 mC .95 mD .86 m[解析] 在△ABC 中,AB =120,∠CAB =45°,∠CBA =75°,则∠ACB =60°,由正弦定理,得BC =120sin45°sin60°=406.设△ABC 中,AB 边上的高为h ,则h 即为河宽, ∴h =BC ·sin ∠CBA =406×sin75°≈95(m).6.甲船在湖中B 岛的正南A 处,AB =3 km ,甲船以8 km/h 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同时乙船从B 岛出发,以12 km/h 的速度向北偏东60°方向驶去,则行驶15 min 时,两船的距离是( B )A .7 kmB .13 kmC .19 kmD .10-3 3 km[解析] 由题意知AM =8×1560=2,BN =12×1560=3,MB =AB -AM =3-2=1,所以由余弦定理,得MN 2=MB 2+BN 2-2MB ·BN cos120°=1+9-2×1×3×(-12)=13,所以MN =13 km .二、填空题7.在相距2km 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CAB =75°,∠CBA =60°,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6__km .[解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易知C =45°,由正弦定理得AC sin60°=2sin45°,从而AC =222·32=6(km).8.一只蜘蛛沿东北方向爬行x cm 捕捉到一只小虫,然后向右转105°,爬行10 cm 捕捉到另一只小虫,这时它向右转135°爬行回它的出发点,则x =__1063__cm .[解析] 如图,由题意知,∠BAC =75°,∠ACB =45°.∠B =60°, 由正弦定理,得x sin ∠ACB =10sin B ,∴x =10sin ∠ACB sin B =10×sin45°sin60°=1063.三、解答题9.如图,我炮兵阵地位于地面A 处,两观察所分别位于地面点C 和D 处,已知CD =6 000 m .∠ACD =45°,∠ADC =75°,目标出现于地面B 处时测得∠BCD =30°,∠BDC =15°.求炮兵阵地到目标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解析] 在△ACD 中,∠CAD =60°, AD =CD ·sin45°sin60°=63CD .在△BCD 中,∠CBD =135°,BD =CD ·sin30°sin135°=22CD ,∠ADB =90°.在Rt △ABD 中,AB =AD 2+BD 2=426CD =1 00042(m).10.一艘船以32.2 n mile/h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 处看灯塔S 在船的北偏东20°的方向,30 min 后航行到B 处,在B 处看灯塔在船的北偏东65°的方向,已知距离此灯塔6.5 n mile 以外的海区为航行安全区域,这艘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吗?[解析] 在△ASB 中,∠SBA =115°,∠S =45°.由正弦定理,得SB =AB sin20°sin45°=16.1sin20°sin45°≈7.787(n mile).设点S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h ,则h =SB sin65°≈7.06(n mile).∵h >6.5 n mile ,∴此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B 级 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已知船A 在灯塔C 北偏东85°且到C 的距离为2 km ,船B 在灯塔C 西偏北25°且到C 的距离为 3 km ,则A 、B 两船的距离为( D )A .2 3 kmB .3 2 kmC .15 kmD .13 km[解析] 如图可知∠ACB =85°+(90°-25°)=150°,AC =2,BC =3,∴AB 2=AC 2+BC 2-2AC ·BC ·cos150°=13, ∴AB =13.2.一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 n mile 的M 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 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 A )A .1762 n mile/hB .34 6 n mile/hC .1722n mile/hD .34 2 n mile/h[解析] 如图所示,在△PMN 中,PM sin45°=MNsin120°,∴MN =68×3222=346,∴v =MN 4=1762(n mile/h).3.如图,货轮在海上以40 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的位置,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12 h 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 B )A .10 kmB .10 2 kmC .15 kmD .15 2 km[解析] 在△ABC 中,BC =40×12=20( km),∠ABC =140°-110°=30°,∠ACB =(180°-140°)+65°=105°,则A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AC =BC ·sin ∠ABC sin A =20·sin30°sin45°=102( km).二、填空题4.海上一观测站测得方位角240°的方向上有一艘停止航行待修的商船,在商船的正东方有一艘海盗船正向它靠近,速度为每小时90 n mile.此时海盗船距观测站107 n mile ,20 min 后测得海盗船距观测站20 n mlie ,再过__403__min ,海盗船到达商船.[解析] 如下图,设开始时观测站、商船、海盗船分别位于A 、B 、C 处,20 min 后,海盗船到达D 处,在△ADC 中,AC =107,AD =20,CD =30,由余弦定理,得cos ∠ADC =AD 2+CD 2-AC 22AD ·CD =400+900-7002×20×30=12.∴∠ADC =60°,在△ABD 中,由已知得∠ABD =30°, ∠BAD =60°-30°=30°, ∴BD =AD =20,2090×60=403(min).5.如图,一艘船上午8∶00在A 处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30°处,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8∶30到达B 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75°处,且与它相距4 2 n mile ,则此船的航行速度是__16__n mile/h .[解析] 在△ABS 中,∠A =30°,∠ABS =105°, ∴∠ASB =45°,∵BS =42,BS sin A =ABsin ∠ASB ,∴AB =BS ·sin ∠ASBsin A =42×2212=8,∵上午8∶00在A 地,8∶30在B 地, ∴航行0.5小时的路程为8 n mile , ∴此船的航速为16 n mile/h . 三、解答题6.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 、B 、C 三点进行测量,已知AB =50 m ,BC =120 m ,于A 处测得水深AD =80 m ,于B 处测得水深BE =200 m ,于C 处测得水深CF =110 m ,求∠DEF 的余弦值.[解析] 由题意可得DE 2=502+1202=1302, DF 2=1702+302=29 800, EF 2=1202+902=1502, 由余弦定理,得cos ∠DEF =1665.C 级 能力拔高1.为了测量两山顶M 、N 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 、B 两点进行测量,A 、B 、M 、N 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图).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 、B 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 、N 间的距离的步骤.[解析] 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点A 到点M 、N 的俯角α1、β1;点B 到点M 、N 的俯角α2、β2;A 、B 间的距离d (如图).②第一步:计算AM ,由正弦定理,得AM =d sin α2sin α1+α2;第二步:计算AN ,由正弦定理,得AN =d sin β2sin β2-β1;第三步:计算MN ,由余弦定理,得 MN =AM 2+AN 2-2AM ·AN cos α1-β1.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点A 到点M 、N 的俯角α1、β1;点B 到点M 、N 的俯角α2、β2;A 、B 间的距离d (如图).②第一步:计算BM ,由正弦定理,得BM =d sin α1sin α1+α2;第二步:计算BN ,由正弦定理,得BN =d sin β1sin β2-β1;第三步:计算MN ,由余弦定理,得 MN =BM 2+BN 2+2BM ·BN cos β2+α2.2.已知海岛B 在海岛A 的北偏东45°方向上,A 、B 相距10 n mile ,小船甲从海岛B 以2 n mile/h的速度沿直线向海岛A 移动,同时小船乙从海岛A 出发沿北偏西15°方向也以2 n mile/h 的速度移动.(1)经过1 h 后,甲、乙两小船相距多少海里?(2)在航行过程中,小船甲是否可能处于小船乙的正东方向?若可能,请求出所需时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解析] 经过1 h 后,甲船到达M 点,乙船到达N 点, AM =10-2=8,AN =2,∠MAN =60°,所以MN 2=AM 2+AN 2-2AM ·AN cos60°=64+4-2×8×2×12=52.所以MN =213.所以经过1 h 后,甲、乙两小船相距213海里.(2)设经过t (0<t <5)h 小船甲处于小船乙的正东方向,则甲船与A 距离为AE =(10-2t )n mile ,乙船与A 距离为AF =2t n mile ,∠EAF =60°,∠EF A =75°,则由正弦定理,得AF sin45°=AE sin75°,即2tsin45°=10-2t sin75°,则t =10sin45°2sin75°+2sin45°=103+3=53-33<5.答:经过53-33小时小船甲处于小船乙的正东方向.。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示范课件_25
c
B
1 a2c2 4
1 4
a
2c
2
a2
c2 b2 2ac
2
1 [a2c2 (a2 c2 b2 )2 ]
4
2
即 S 1 [a2c2 (a2 c2 b2 )2] .
4
2
思考:除了 S 1 acsin B ,我们还学习过哪些三角形面积公式? 2
方法:利用余弦定理求出 cos B ,再根据 S 1 acsin B 进行证明.
2
证明:由余弦定理: cos B a2 c2 b2 2ac
S 1 ac sin B 1 ac
2
2
1 cos2 B 1 ac 2
1
a2
c2 2ac
b2
2
C
b
a
A
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
比西方 1801 年著名数学家高斯建立的同余理论早 554 年,被西方 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秦九韶的任意次方程的数值解
领先英国人霍纳 572 年。
秦九韶的三斜求积术
秦九韶在 1247 年独立提出了“三斜求积术”, 虽然它与海伦公式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完全与 海伦公式等价,它填补了中国数学史中的一个空 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已经具有很高的数学 水平。
2、《数书九章》中对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填补了我国传统数学的 一个空白,与著名的海伦公式完全等价,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已具有很高的数学水 平,其求法是:“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 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若把以上这段文字写成公式,即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很全面】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必修+选修)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 的图象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 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 斐波那契数列阅读与思考 估计根号下2的值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 项和阅读与思考 九连环探究与发现 购房中的数学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 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阅读与思考 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 用Excel 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2ab b a +≤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1-1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 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 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 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 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选修3-1数学史选讲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学习总结报告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思考题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思考题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思考题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思考题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思考题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思考题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法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思考题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学习总结报告选修3-4对称与群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思考题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思考题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思考题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思考题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思考题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思考题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附录二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 4-2矩阵与变换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探究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引言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5 不等式选讲引言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6 初等数论初步引言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论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剩余系和欧拉函数附录二多项式的整除性选修4-7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引言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选修4-9 风险与决策引言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学习总结报告附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1.2应用举例(二)学案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解
1.2(二)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设四个内角 A、B、C、D 的大小为 3x、7x、4x、10x(x>
0),由四边形内角和为 360° 可得,
3x+7x+4x+10x=360° ,∴x=15° ,
=AB2+AD2- 2AB· AD.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1.2(二)
同理,在△ABC 中有 AC2=AB2+BC2-2AB· BC· cos ∠ABC =AB2+BC2-2AB· BC· cos 135° =AB2+AD2+ 2AB· AD
AC2· BD2=(AB2+AD2+ 2AB· AD)· (AB2+AD2- 2AB· AD) =(AB2+AD2)2-2AB2· AD2 =AB4+AD4.
在△CBD 中, 利用正弦定理, BC sin∠BDC = .② CD sin∠DBC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1.2(二)
∵BD 是角 B 的平分线,
∴∠ABD=∠CBD,
又∵∠ADB+∠CDB=180°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sin∠ADB=sin∠CDB, AB BC BA AD 所以①=②,得 = .即 = 成立. AD CD BC DC
∴20-16cos A=52-48cos C.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又 cos C=-cos A, 1 ∴cos A=-2.∴A=120° . ∴S=16sin A=8 3.
小结 本题将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问题,将实际问
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阅读与思考 海伦和秦九韶》示范课教案_1
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也发现了与海伦公式等价的从三角形三边求面积的公式,他把这种方法称为“三斜求积”. 在他的著作《数书九章》里有一个题目:“问有沙田一段,有三斜,其小斜一十二里,中斜一十四里,大斜一十五里. 里法三百步. 欲知为田几何? 答曰:田积三百一十五顷.” 这道题实际上是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求三角形面积. 《数书九章》中的求法是:“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 ,余半之,自乘于上. 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 译成现代式子是])2([41222222b a c a c S -+-= 这个式子称为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出: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的本质是一样的! 从中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已具有很高的数学水平.秦九韶 (约公元 1 2 0 2~ 1 2 61年 ) ,字道古,字道古,祖籍为鲁郡(今山东兖州),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代表之一. 著有《数书九章》,全书为十八卷,共 81题,分九大类. 系统总结和发展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在必修三《算法初步》中有“秦九韶算法”)和一次同余问题的解法,提出了相当完备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对数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奠定了其时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数学地位.他被外国科学史家赞誉为“他那个民族,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如果将秦九韶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云人物相比,竟有几分相似:他多才多艺,懂得星占、数学、音乐、建筑,还擅长诗文,会骑术、剑术、踢球等.4. 海伦公式的应用示例海伦公式除了可以解决“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求面积”的问题外,还有什么应用呢?例1 三边长a ,b ,c 的三角形,满足c>a>b ,2a=b+c ,且它的周长是12,面积是6,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分析:由已知得,a=4,b+c=8,p=6,于是。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 教学能手示范课
AB = AC sin C sin B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AC sin ACB sin ABC
AB AC sin ACB 55sin ACB sin ABC sin ABC
55sin 75
55sin 75 65.7(m)
sin(180 51 75 ) sin 54
答:顶杆BC约长1.89m。
A
最大角度
C B
课堂小结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 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 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 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 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余弦定理:
a2 b2 c2 2bc cos A
cos A b2 c2 a2 , 2bc
b2 a2 c2 2ac cos B
c2 a2 b2 2abcosC
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
cos B c2 a2 b2 , 2ca
cos C a2 b2 c2 。 2ab
1.A B C 180
a sin
sin 180 ( ) sin( )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 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
AB AC2 BC2 2AC BC cos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
点,测得 BCA= 60, ACD=30,CDB= 45, BDA= 60 求A、B两点间距离 .
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B
A
D
C
例2、 如 图, A, B两 点 都 在 河 的 对 岸(不 可 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检测教师版)
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学校体育馆的人字形屋架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测得AC的长度为4 m,A=30°,则其跨度AB的
长为()
(A)12 m (B)8 m (C)3m (D)4m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由题意得
C=120°,B=30°,∴AB===4(m).故选D.
答案:D
2.如图,为了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在地面上选择适当的点C,测得AC=100 m,BC=120
m,∠ACB=60°,那么A、B的距离为()
(A)20m (B)20m (C)500 m (D)60m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60°=1002+1202-2×100×120×=12400,
∴AB=20(m),故选B.
答案:B
3.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
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
(A)a km (B)
a km (C)
a km (D)2a km
解析:由题意得∠ACB=120°,AB 2=a 2+a 2-2a 2cos 120°=3a 2,∴AB= a.故选B.
答案:B
4.有一长为10 m 的斜坡,倾斜角为75°,在不改变坡高和坡顶的前提下,通过加长坡面的方法将它的倾斜角改为30°,则坡底要延长的长度(单位:m)是( ) A .5 B .10 C .10 2
D .10 3
解析 如图,设将坡底加长到C 时,倾斜角为30°,在△ABC 中,AB =10 m ,∠C =30°,
∠BAC =75°-30°=45°.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AC =AB
sin C
.即BC =AB sin ∠BAC sin C =
10×22
1
2=
102(m).
答案 C
5.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是每分钟40 m,水流的速度是每分钟20 m,如果船从岸边A 处出发,沿着与水流垂直的航线到达对岸,那么船前进的方向指向河流的上游并与河岸垂直的方向所成的角为( )
(A)15° (B)30° (C)45° (D)60°
解析:如图,
∵sin∠CAB==,∴∠CAB=30°,故选B.
答案:B
6.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在货轮的北偏东15°,与灯塔S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到达N处后,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北偏东45°,则货轮的速度为()
(A)20(+)海里/时(B)20(-)海里/时
(C)20(+)海里/时(D)20(-)海里/时
解析:由题意得∠SNM=105°,∠NSM=30°,∴=,MN==,
货轮速度v===20(-).故选B.
答案:B
二、填空题(共2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7.张帅在操场上某点B处测得学校的科技大楼AE的顶端A的仰角为θ,沿BE方向前进30 m 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θ.继续前进10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θ,则θ等于.
解析:画出示意图,在△ABE中,
AC=BC=30 m,CD=DA=10m,∴cos∠ACD=cos 2θ==⇒θ=15°.
答案:15°
8.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测得∠BCD=15°,∠BDC=30°,CD=30米,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60°,则塔高AB=.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BCD中,∠BCD=15°,∠BDC=30°,CD=30,
则∠CBD=180°-∠BCD-∠BDC=135°.由正弦定理可得BC===15.
又在Rt△ABC中,∠ABC=90°,∠ACB=60°,∴AB=BC·tan∠ACB=15×=15(米).
答案:15米
三、解答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9.甲船在A处观察到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的B处,两船相距a海里,乙船正向北行驶,若
甲船速度是乙船速度的倍,问甲船应取什么方向前进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追上乙船?此时乙船行驶了多少海里?
解:设甲船沿直线行驶与乙船同时到C点,则A、B、C构成△ABC,如图.设乙船速度为v, 则甲船速度为v,设到达C处用时为t.
由题意,BC=vt,AC=vt,∠ABC=12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C2=AB2+BC2-2AB·BC·cos 120°,∴3v2t2=a2+v2t2+avt.
∴2v2t2-avt-a2=0,解得vt=-(舍去)或vt=a.∴BC=a,在△ABC中AB=BC=a,
∴∠BAC=∠ACB=30°,60°-30°=30°.即甲船应取北偏东30°的方向去追乙船,此时乙船行驶了a 海里.
10.如图,A、B、C、D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
测量船于水面A处测得B、D两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处测得B、D两点的仰角分别为60°,60°,AC=0.1 km,试探究图中哪两点间距离与BD相等,并求BD(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km,≈1.414,≈2.449)
解:在△ACD中,∠DAC=30°,∠ADC=60°-∠DAC=30°,
∴CD=AC,又∵∠BCD=180°-60°-60°=60°=∠ACB,
∴△ACB≌△DCB,∴AB=DB.在△ABC中,∠ABC=75°-∠ACB=15°.
由正弦定理得AB=·sin 60°=(km).∴BD=≈0.33(km).
即A、B两点距离与BD相等,BD约为0.33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