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知识归纳

合集下载

有机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有机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有机选修三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有机选修三是一门高中化学课程,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知识。

下面将对有机选修三的三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有机物的结构有机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对于后续学习有机反应和有机合成非常重要。

有机物的结构可以分为分子结构、键的性质和键的构型等方面。

1. 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方式,包括主链、支链、官能团等。

主链是指有机分子中最长的连续碳链,支链是指连接在主链上的其他碳链,官能团是指分子中特有的具有化学性质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2. 键的性质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单键包含σ键,双键包含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三键包含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不同类型的键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3. 键的构型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决定了键的构型。

sp3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单键是直线型的,sp2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双键是平面的,sp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碳-碳三键是线性的。

这种构型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排布和化学反应。

二、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性质是指有机物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有机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这些性质与有机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可以用来鉴别、分离和纯化有机物。

2. 化学性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是指有机物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有机物可以发生加成、消除、取代和氧化还原等各种化学反应。

了解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有助于预测和解释其化学行为。

三、有机反应有机反应是研究有机物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

有机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有助于合成和转化有机化合物。

1.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指多个原子或化学基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分子。

高中物理选修三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选修三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选修三的知识1动量守恒定律一、动量;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mv。

单位是。

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

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一般常用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 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

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还是分裂成碎块,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3、动量与动能、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

动量与动能的比较:①动量是矢量, 动能是标量。

②动量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互相转移的物理量,而动能往往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比如热、光、电等)相互转化的物理量。

比如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研究机械运动转移——速度的变化可以用动量守恒,若要研究碰撞过程改变成内能的机械能则要用动能为损失去计算了。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记知识归纳(选修3)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记知识归纳(选修3)
15、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化学方法(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
1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骨髓瘤细胞和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的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对上述经选择性培养的杂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
1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是否转录出mRNA的方法:DNA分子杂交技术(用目的基因做探针,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成功)。
1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的方法:抗原——抗体杂交。
14、除了分子检测外,有时还需要进行个体水平的鉴定,方法是:抗虫或抗病的接种实验。
15、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已有物种中直接分离,也可以人工合成。
2、受精: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包括受精前的准备阶段和受精阶段:准备阶段1——精子获能,准备阶段2——卵子的准备,受精阶段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黄膜,原核形成和配子结合(受精过程中,首先发生顶体反应;在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发生透明带反应,这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精子入卵后,发生卵黄膜封闭作用,这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二道屏障。)
高中生物《选修3》
第一章
1、DNA重组技术,实现这一精确的操作过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即准确切割DNA的“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将DNA片断再连接起来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将体外重组好的DNA导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2、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

高二物理科目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二物理科目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二物理科目选修三知识点归纳1.高二物理科目选修三知识点归纳篇一1.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5.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6.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9.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10.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11.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2.高二物理科目选修三知识点归纳篇二传感器的及其工作原理1、有一些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2、光敏电阻在光照射下电阻变化的原因:有些物质,例如硫化镉,是一种半导体材料,无光照时,载流子极少,导电性能不好;随着光照的增强,载流子增多,导电性变好.光照越强,光敏电阻阻值越小.3、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金属热电阻与热敏电阻都能够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温范围大,但灵敏度较差.3.高二物理科目选修三知识点归纳篇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数学选修3高考知识点

高中数学选修3高考知识点

高中数学选修3高考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高中数学选修3对应的高考知识点。

在备考高考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将对你的成绩有所帮助。

1. 向量
- 向量的概念和性质
- 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 向量与向量之间的关系(共线、共面等)
-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法
2. 解析几何
-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三维直角坐标系
- 直线与圆的方程
- 曲线的方程(抛物线、椭圆、双曲线)
- 空间点、直线和平面的距离计算
- 空间中的位置关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等)
3. 三角函数
- 弧度制和角度制
-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周期性
- 三角函数的运算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 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和简单的图像分析
4. 导数与微分
-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
- 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
- 导数的运算法则(和差、积、商等)
- 函数的极值与拐点
- 隐函数求导和相关应用问题
5. 不等式与线性规划
-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
- 线性规划的概念和解法
- 线性规划的图像求解
以上是高中数学选修3对应的高考重点知识点。

希望你能认真复习,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加油!。

历史选修三必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选修三必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选修三必考知识点归纳历史选修三通常指的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选修部分,它可能包括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专题研究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必考知识点归纳: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文明:法老制度、金字塔的建造。

-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的特点。

-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发现与特点。

- 古代中国文明:夏、商、周的更迭与文化成就。

2.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途径。

- 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文化融合。

- 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影响。

3. 中世纪的欧洲:- 封建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 十字军东征: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4.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与重视。

- 科学与艺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贡献。

- 地理大发现: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的发现。

5. 近代化进程:- 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 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国家统一。

- 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欧洲列强的殖民活动与亚洲、非洲等地的反抗。

6.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过程和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战争过程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

7.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苏美对立: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军备竞赛。

-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冷战背景下的局部冲突。

8. 全球化与现代国际关系:-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的加速。

-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 当代国际冲突与合作:中东问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

9. 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兴起与影响。

- 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

-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0. 文化多样性与交流:-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高中物理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高中物理选修三知识一、电场1.库仑定律电荷力,万有引力引场力,好像是孪生兄弟,kQq与r平方比。

2.电荷周围有电场,F比q定义场强。

KQ比r2点电荷,U比d是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是矢量,正电荷受力定方向。

描绘电场用场线,疏密表示弱和强。

场能性质是电势,场线方向电势降。

场力做功是qU ,动能定理不能忘。

4.电场中有等势面,与它垂直画场线。

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线密是特点。

二、恒定电流1.电荷定向移动时,电流等于q比 t。

自由电荷是内因,两端电压是条件。

正荷流向定方向,串电流表来计量。

电源外部正流负,从负到正经内部。

2.电阻定律三因素,温度不变才得出,控制变量来论述,r l比s 等电阻。

电流做功U I t ,电热I平方R t 。

电功率,W比t,电压乘电流也是。

3.基本电路联串并,分压分流要分明。

复杂电路动脑筋,等效电路是关键。

4.闭合电路部分路,外电路和内电路,遵循定律属欧姆。

路端电压内压降,和就等电动势,除于总阻电流是。

三、磁场1.磁体周围有磁场,N极受力定方向;电流周围有磁场,安培定则定方向。

2.F比I l是场强,φ等B S 磁通量,磁通密度φ比S,磁场强度之名异。

3.BIL安培力,相互垂直要注意。

4.洛仑兹力安培力,力往左甩别忘记。

四、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磁生电,磁通变化是条件。

回路闭合有电流,回路断开是电源。

感应电动势大小,磁通变化率知晓。

2.楞次定律定方向,阻碍变化是关键。

导体切割磁感线,右手定则更方便。

3.楞次定律是抽象,真正理解从三方,阻碍磁通增和减,相对运动受反抗,自感电流想阻挡,能量守恒理应当。

楞次先看原磁场,感生磁场将何向,全看磁通增或减,安培定则知i 向。

物理选修三基础知识一、原子核的组成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全归纳!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 54s1、29Cu[Ar]3d 104s1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选修3复习提纲一、基因工程1、(a)基因工程的诞生(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是指依据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给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建出更符合人们须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2、(a)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原理:基因重组技术:(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别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分: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袒露的、结构简洁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实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得1.目的基因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原核基因实行干脆分别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

数学选修三必考知识点总结

数学选修三必考知识点总结

数学选修三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二次函数及其图像1. 二次函数的定义二次函数是形如f(x) = ax^2 + bx + c的函数,其中a、b、c均为常数且a≠0。

2. 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1)抛物线开口方向: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2)顶点坐标: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b/2a,f(-b/2a))。

(3)对称轴: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x=-b/2a。

(4)焦点坐标:当|a|>1/4时,焦点坐标为(-b/2a,f(-b/2a)-1/4a)。

3. 二次函数的性质(1)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当a>0时,二次函数在其顶点的左侧是递减的,在其右侧是递增的;当a<0时,二次函数在其顶点的左侧是递增的,在其右侧是递减的。

(2)二次函数的奇偶性:若a为偶数,则二次函数是偶函数;若a为奇数,则二次函数是奇函数。

4. 二次函数的平移及其图像二次函数f(x) = ax^2 + bx + c与f(x) = a(x-h)^2 + k的关系:(1)平移方向:h决定了二次函数的横向位移,k决定了二次函数的纵向位移。

(2)平移距离:当h>0时,二次函数向左平移;当h<0时,二次函数向右平移;当k>0时,二次函数向上平移;当k<0时,二次函数向下平移。

二、三角函数及其图像1. 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 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1)周期性: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为2π,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周期为π。

(2)幅度: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幅度为1,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幅度为无穷。

(3)对称性:正弦函数为奇函数,余弦函数为偶函数,正切函数为奇函数,余切函数为偶函数。

3.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1)正弦函数的图像:在区间[0,2π]上,正弦函数的图像是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一条曲线。

(2)余弦函数的图像:在区间[0,2π]上,余弦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y轴对称的曲线。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
一、植物的生理生态
1.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包括营养、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对光、水、温度和土壤等要素的适应机制。

2.植物的营养吸收与传输:植物对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机制,根系结构与吸收效能的关系。

3.植物的激素与生长调控:植物激素的种类、生物合成、作用及调控机制,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4.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光、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周期调节。

二、遗传与进化
1.基因与染色体: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染色体结构与细胞分裂过程。

2.遗传与变异:遗传物质的传递与基因重组,各种遗传变异形式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突变的起源与分类。

3.繁殖与发育:有性与无性生殖的基本过程与特点,有性生殖的机制与利弊,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结构。

4.进化与演化:进化论的基本观点与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性进化,物种形成与演化的机制。

三、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与重组DNA技术:DNA的切割、连接与克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基因的突变与修饰。

2.细胞工程与组织培养:细胞的培养与再生,植物体细胞的分化与再生,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3.生物技术与农业:农业生产中的生物技术应用,农作物的遗传改良与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生物农药与抗性的应用。

4.生物技术与医药健康:生物制药与基因治疗的原理与应用,人工合成和修复细胞组织的技术,生物检测与分析技术的应用。

数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数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数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数学选修三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数列与数列的极限:
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而数列的极限是数列中随着自变
量趋于无穷大时的极限值。

在选修三中,我们学习了常用数列的极限
计算方法,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是一种将一个集合的元素(称为自变量)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的元
素(称为因变量)的规则。

选修三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以及函数间的运算规则,包括无穷小、等价无穷小、导数、积分等。

3. 解析几何与向量:
解析几何是一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方法。

在选修三中,我
们学习了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并利用向量的概念解决几何
问题。

涉及的知识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旋转、缩放等。

4. 幂指函数与对数函数:
幂指函数是指函数的自变量是幂函数或指数函数的函数。

对数函数是
指以某个确定的正实数为底的幂函数的反函数。

在选修三中,我们学
习了幂指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图像和应用,例如指数增长与衰减、对数的性质及其在问题求解中的应用等。

5. 三角函数与三角方程:
三角函数是描述角度与边比例关系的函数。

选修三中,我们学习了三
角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以及与三角方程的关系。

还学习了如何利
用三角函数解决三角方程、三角恒等式及其应用问题。

以上是数学选修三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进一步拓宽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方程式平衡3.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的定义- 焓变的计算- 热化学方程式4.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速率定律与速率常数二、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液的物理性质2.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的特征- 化学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3. 酸碱平衡- 酸与碱的定义- pH与pOH的概念- 酸碱中和反应4. 沉淀-溶解平衡- 溶解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三、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电子守恒原理2. 伏打电堆与电池- 伏打电堆的原理- 电池的工作原理- 标准电极电势3. 电化学系列- 金属的电化学活性- 电化学系列表4. 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腐蚀的类型与机理- 防护措施四、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与分类-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基本有机化合物类型(烃、醇、酮、酸、酯等)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 氧化与还原反应3.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碳的杂化轨道- 分子的几何形状- 同分异构体4.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材料- 生物体内的有机反应- 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五、实验技能与安全1.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使用-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2. 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妥善处理- 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误差分析- 实验报告的撰写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上述框架进行调整和补充。

每个部分都应详细列出相关的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教学,建议在每个章节后附上相应的习题和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图示大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图示大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图示大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2)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以不同的能级围绕原子核运动,构成了原子的电子云。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称为原子序数。

离子是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质子数大于电子数的带正电荷的离子,阴离子是电子数多于质子数的带负电荷的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电磁作用力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离子结构的化合物一般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呈电解质。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对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使得原子达到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即遵循八个电子规则(部分元素遵循例外规则)。

共价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低熔点和沸点,大多数不溶于水。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是由两个原子间共享一个电子对形成的,双键和三键分别是共享两个和三个电子对形成的。

双键和三键的键能力相对较强,化合物的键长较短,化学反应活性较大。

3.极性分子与间氢键极性分子是由原子间的共价键构成的分子,其中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较大,导致电子云的偏移。

极性分子具有正、负极性,可以与其他极性分子或离子发生静电作用。

间氢键是极性分子之间由氢原子与高电负性的原子(如氧、氮、氟)间的弱相互作用力。

间氢键的存在可以影响化合物的性质,如熔点、沸点和溶解度。

具有间氢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易溶于水。

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要骨架并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分子式、结构式和功能团来表达。

根据碳骨架的连续性和循环性,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直链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等不同类别。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烷烃为非极性分子,溶解度较小,密度相对较小。

烯烃和炔烃由于具有双键和三键,比烷烃更为活泼,活性较大。

芳香烃具有稳定的环状结构,化学活性较小。

5.功能团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功能团是有机分子中影响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的特定原子或原子团。

选修3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3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3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下面几类:1.元素:由于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例如氧气(O2)、铁(Fe)等。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3.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通过物理方式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苏打水等。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合成反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个新物质,例如2H2 +O2 → 2H2O。

2.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例如2H2O →2H2 + O2。

3.置换反应:一个原子或离子被另一个原子或离子取代,例如Zn +2HCl → ZnCl2 + H2。

4.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或获取电子,例如2AgNO3 + Cu →Cu(NO3)2 + 2Ag。

三、电解电解是利用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概念:1.电解质:能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物质。

2.阴极:电解质中吸收电子的电极。

3.阳极:电解质中释放电子的电极。

4.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带有电荷的微粒。

四、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各个物质的摩尔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与化学平衡相关的知识点:1.平衡常数(K值):用于描述化学平衡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热力学平衡:指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前后的体系自发变化停止并达到稳定状态。

3.相对平衡浓度:指当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各个物质的摩尔浓度与平衡浓度之比。

五、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比例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知识点:1.酸:能够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

2.碱:能够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

3.盐: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化合物。

4.pH值:用于描述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小表示越酸,数值越大表示越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

基因工程是在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一、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

1944—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仅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证明了。

2、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的建立。

1953—沃森、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58—梅塞尔松、斯塔尔证明DNA的复制。

随后不久确立的,简明了流动方向。

3、遗传密码的破译。

1963—尼伦伯格和马太破译了遗传密码;1966—霍拉纳证明了的存在。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为基因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基因工程的技术支撑:1、基因转移载体的发现。

1967—罗思和赫林斯基发现质粒有自我复制能力,并且可以在细菌细胞间。

为基因转移找到了载体。

2、工具酶的发现。

1970—阿尔伯等发现了第一个限制酶;后来相继发现了多种限制酶和连接酶、逆转录酶。

为DNA的创造了条件。

3、DNA合成和测序技术的发明。

1965—桑格发明了氨基酸序列分析技术;1977—科学家发明了DNA序列分析的方法。

为基因的绘制提供了可能。

DNA合成仪的问世,为的获得提供了方便。

4、DNA体外重组的实现。

5、重组DNA表达实验的成功。

1973—博耶和科恩用质粒pSC101与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重组的DNA转入大肠杆菌DNA中转录出相应的mRNA。

从而证明:质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重组DNA还可以进入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实现物种间的。

6、第一例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问世。

7、PCR技术发明,使基因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DNA重组和转基因;遗传;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NA分子;DNA可以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半保留;中心法则;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分离和合成;转移;切割、连接和功能基因的获得;序列图;引物、探针和小分子量DNA基因;基因交流;)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操作工具(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末端和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①相同点:都缝合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来源于,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来源于,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 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便于外源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

(2)最常用的载体是,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质粒载体的处理:真正被用作载体的质粒,都必须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3)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原核;核苷酸;磷酸二酯键;黏性;平;磷酸二酯;大肠杆菌;T4噬菌体;平;黏性;片段;DNA;鉴定和选择;;质粒;人工改造)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四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目的基因是指:编码的结构基因。

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基因是人工合成。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法。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的有关信息如,基因的序列;基因的;基因在上的位置;基因的产物mRNA;基因的翻译产物等特性获取目基因的。

①基因文库的含义: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导入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称为基因文库。

②基因文库的种类基因组文库:含有一种生物的基因。

cDNA文库:含有一种生物的基因。

2、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1)原理:(2)过程:①加热至℃DNA解链;②冷却到℃,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③加热至℃,热稳定DNA聚合酶从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3)方式:指数扩增=2n(n为扩增循环的次数)3、人工合成法:若基因较小、序列已知,可以人工合成。

(蛋白质;真核;化学合成;DNA片段;受体菌;核苷酸;功能;染色体;转录;蛋白质;所有;一部分;DNA双链复制;90~95;55~60;70~75;引物;核苷酸;)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1.功能:使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 ,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 片段 ,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 ,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出来。

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3.构建过程:如图所示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1.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 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的过程。

2.常用的转化方法:(1)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农杆菌转化法a .农杆菌特点:易感染 植物和 植物,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当植物受到损伤时,该处的细胞会分泌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Ti 质粒的 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 上。

b 、转化过程:目的基因→插入Ti 的T-DNA 上→进入 →导入 细胞→稳定维持和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①方法:显微注射技术。

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启动子 插入基因 复制原点 终止子 标记基因是。

②操作程序:载体提纯(使DNA浓度保持在1―3µg∕mL)―→取卵(受精卵)―→显微注射―→培养―→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新性状的动物。

(3)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①原核生物特点:快、多为细胞、遗传物质相对,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②转化方法是:先用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杂交技术。

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与目的基因的探针进行杂交,如果显示杂交带,说明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插入了目的基因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方法是采用用标记的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进行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思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比较(受体;RNA聚合酶;mRNA;目的基因;筛选;受体;稳定和表达;双子叶;裸子;T-DNA;DNA;质粒;农杆菌;植物;受精卵;目的基因表达;受精卵;胚胎早期;繁殖;单;较少;Ca2+;感受;吸收;标记基因;DNA分子;mRNA;目的基因;蛋白质;抗体;抗原-抗体;个体)1、3 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应用主要在农牧业、工业、环境、能源和医药卫生等方面。

1.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提高农作物的能力、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利用植物生产等。

(1)抗虫转基因植物①方法:将导入植物体,使其具有抗虫性。

②成果:各种抗虫作物,如抗虫水稻、抗虫棉、抗虫玉米等。

③意义:减少,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④主要杀虫基因:基因、基因、基因、基因等。

(2)抗病转基因植物①方法:将导入植物体中,使其具有抗病特性。

②成果:多种抗病作物,如抗病的烟草、小麦、甜椒、番茄等。

③意义:提高作物抗病力,增产。

④主要抗病基因:抗病毒的和病毒的基因;抗真菌的基因和合成基因。

(3)抗逆转基因植物①方法:将基因导入植物体,获得抗逆作物。

②成果:多种抗逆植物,如抗盐碱和干旱的烟草、抗寒番茄、抗除草剂大豆和玉米等。

③意义: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稳定高产。

④主要抗逆基因:抗盐碱、抗干旱的基因、耐寒的基因、抗除草剂基因。

(4)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①方法:将优良性状基因导入植物体,获得优。

②成果:含量较高的玉米、耐储存番茄、新花色的矮牵牛。

③意义:改良植物的某些品种。

④主要优良性状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控制番茄果实成熟的基因、与植物花青素代谢有关的基因。

2.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应用于动物品种的改良、建立生物、器官移植。

(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①生长基因:外源基因。

②成果:转基因绵羊、转基因鲤鱼。

(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①优良基因:肠基因。

②成果:转基因牛乳汁中含量少。

(3)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①基因来源:药用蛋白基因+乳腺蛋白基因的。

②成果:乳腺生物反应器。

(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①器官供体:抑制或除去。

②成果:利用培育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猪器官。

3.基因工程药物(1)来源:转基因。

(2)成果:、抗体、疫苗、激素等。

(3)作用:预防和治疗人类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各种传染病、糖尿病、类风湿等疾病。

4.基因治疗(1)特点:把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成果:将腺苷酸脱氨酶基因导入患者的,治疗复合型免疫缺陷症。

(3)方法:分为体外基因治疗法和基因治疗法。

(抗逆;药物;杀虫基因;农药用量;Bt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抗病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几丁质酶;抗毒素;抗逆;渗透压调节;抗冻蛋白;良品质植物;赖氨酸;提高必需氨基酸含量;反应器;生长激素;乳糖酶;乳糖;启动子;抗原决定基因;克隆技术;工程菌;细胞因子,如淋巴因子;正常基因;淋巴细胞;体内)1、4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及其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基础理论与技术:分子生物学、晶体学、计算机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