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__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上。
课中,我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观察美景入手,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带叠词的短语到诗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读文言文,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前我首先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流利,然后引入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我特别选择了相对难读的两句话入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__理解上的难点。
在自由通读课文后,我特意选择班中的后进生来朗读,一方面可借机辅导,教学不是表演,本来就应该教那些最需要你帮助的人,公开课也一样。
作为教师不应该害怕教学的失败。
读出节奏和韵味后,我又要求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涵:借助课文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为让学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体会“知音”,我特意利用课前预热的短语,帮助学生说说“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朗读:__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本文是文言文,选自列子和中唐文,讲述了一个春秋时期流传千古的故事。
于伯亚擅长弹钢琴,钟子琪擅长理解钢琴,博亚把子琪当作知己。
后来,子琪死了,博雅被摧毁了。
他把钢琴弄坏了,决定不再弹钢琴。
因为这个传说,人们称一个知道自己专长的人为“知己”,用“高山流水”来指音乐高妙或知己。
这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的。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他们在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上仍有必要的困难。
因此,本文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独立学习,借助笔记、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义,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知心朋友”,博雅扔钢琴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隐喻意义为什么在子琦死的时候博雅扔钢琴?因为知己难觅,子齐的死让博雅觉得世上没有知己,所以他不用再弹钢琴了。
读了这篇文章,“于波亚摔下钢琴,感谢他的知己”的故事是一杯生命,一个生命的寓言,一个难以找到知己的生命的叹息,一个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一个拥有完美、渴望完美、珍视完美的灵魂的呼唤。
注重对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验。
在阅读、体验、对话和联想之后,走进杯子,理解寓言,倾听叹息,见证探索,渴望完美。
阅读文言文,我了解到,学生只有在听老师朗读后才能准确地感受到文言文阅读的韵律。
因此,阅读节奏的划分是通过课件表现出来的。
同时,课件的主要材料力求在正确的位置拨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是花哨,而是简洁明了。
在课件中,通过动画和色彩变换展示各个关键环节的句子和单词,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
教学结束时,通过演奏“高山流水”的音乐,让优美流畅的钢琴声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音乐中阅读课文,这将更好地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使文言文的美丽魅力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可以说,课件的应用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严雪老师的课堂记录中可以借鉴本文的原始教学理念,但毕竟,这些东西并不完备,也不容易使用,所以我们不能说得那么简洁。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理解这个故事,见证千古知音,向往这份美好。
我在设计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根据文言文读的节奏难以把握的特点,先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指出文言文比较难读要反复地读后,教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文。
在接下来的反馈交流时,教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读不好的句子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停顿和节奏,达到了读通读正确的目的。
在课中,学生通过找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反复诵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美好情谊,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蕴、情感、韵味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传递出来。
结课时,学生和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诵读课文,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课中,展示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品中咀味。
有主要是引领学生要品词品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激发学生从课文结构特色处或情感磅礴处切入。
记得有一小组带领大家学习时,要学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当明确课文的前三句话之后,投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体会,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善”字所表达不同的意思,体会古人“善哉”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赞美的语气。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
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广播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最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篇1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
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
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志在( ),钟子期曰:‘( )’”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衬着那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篇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0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这次学校教学能手评选,我第一次在这样的比赛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短短的5句话,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
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自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一个课件。
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
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我觉得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朋友”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学生体会的就不够深刻了。
这部分片断通过学生想、说以及仿写,了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受“轻扣诗歌的大门”一单元的影响,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因此在仿写上显得比较容易。
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拘谨,明显不如没有录相的课堂活跃,感觉有许多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进入情境。
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师方面,语言不够充满激情,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上课形式,在镜头面前放不开;教学环境方面,多媒体资源没有利用,整个情境创设得不够真实,一节课下来,感觉师生的状态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绝弦》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学到更多的语文的课堂,学生们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听、说、读、写。
本节课的教学,离我期待的语文课堂还相去甚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不断地实践探索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这回教学对我来说既是一回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
课后我准备把我的资料整理一下上传到相关的,供大家参考。
大家看到了我在课上用的课件很粗糙,但是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己独立做的课件。
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的认真,读得有感情。
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上完了第三次研究课,我们五、六年级组的全体语文老师和王玲主任、赖天惠主任、外聘专家祝传武老师围坐在一起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探讨。
祝老师说:“小学生学古文是当今提倡经典诵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重大意义自不待说。
问题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小古文的有效教学,是完全承传传统的串讲法,走“师本”路线,还是以坚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生本”路线为主,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出的选择,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杨老师的一些引导策略,如读为首法、突破重点、新旧联系、古今沟通、温故知新、有效拓展、资源链接、学生实践等,都为践行效果所证明是极可宝贵的探索。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朗读的方法传授贯穿始终。
教师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并且指导无痕:师生合作读,男女对读,想画面读,走进故事背景体会情感读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了文本。
学生朗读的水平也在渐渐提高。
二、资料补充,增强趣味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增强了故事的趣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变得比第一次浓厚了。
三、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丰盈文本。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读中品、读中悟。
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的情深意长,更让学生体味到了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
课上完后,对于本节课教学,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一、读中有层次。
本课是六年级的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它是陌生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多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层次的诵读:第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读注意停顿,读出韵味;第三读感悟文本,读出情感。
每一次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
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言文。
由能正确读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体味到“知音”难觅,水到渠成。
二、读中有变化。
读中的变化是指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默读、配乐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
三、读中有想象。
透过文字,借助插图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是“知音”时,先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
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子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场景,用文中句式来表达。
学生兴趣大增,能根据出示的说话提示仿照书上句式来表达,如“依依兮若杨柳”,并能大声用文言文的语调朗诵出来。
学生在想象、仿写与诵读中活跃了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的体味文言文了这种文体。
四、读中有拓展。
2023最新-《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8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二从杜郎口中学参观回来以后一直在五年二班做实验,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杜郎口中学的很多优势,学生的关注度、投入度、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广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羡慕的。
我想通过我的实验,让我校的孩子们也能如此之会学习,如此爱学习,善学习。
于是,我和另一位主任一直在苦苦地找解决的途径,也一直亲临课堂从事我们的课堂实验。
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从课堂走下来,我着实把自己吓清醒了。
一、主动权的问题常对老师讲课堂上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一课小学六年级上期唯一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仅有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上完这一节课的,我有很多收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
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
在教学中,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等,走进这场悲剧,引领学生体会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教学过程中,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一是读准音。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抓课题易读错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的正音。
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这篇课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
“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三是节奏和轻重。
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二今天要上《伯牙绝弦》,真是担心啊,对于文言文,真是一点底都没有啊!它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
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
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小学阶段课本中出现较晚的课型(五年级下册中我们就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因为平时接触不多,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就是我们老师也认为古文难教,觉得“之、乎、者、也”之类,挺麻烦的,弄不清,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
”虽然古文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篇数不多,但毕竟是学生学习古文的起步阶段,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个人认为古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多读多诵,读中学读
二、整体把握,不求甚解
三、拓展运用,体现魅力
我想,学生学习文言文不是零起点的,只是在没有揭开文言文学习的神秘面纱前,我们老师的最大努力,最有效的教学:就应该是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学习古文,一点也不难”“学习古文,真的很好玩”。
1.课前回顾文言文,寻找记忆中文言文的感受,拉近和今天这节课的距离,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候的畏惧心理。
2.初读文言文,了解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学生朗读的要求有以下几个层次,首先读准确,继而读出节奏,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句虽然简洁短小,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确是非常丰富的,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一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同样需要稍微的停顿,达到这两步,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不难的,但对一些语感不强的学生来说,读出节奏、带点吟诵的韵味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划分节奏读,赏析对比读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稳扎稳打读中学读,才能为后面的品味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
3.反复咏诵文言文,悟中促读
文言文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不像中学那么深入,在感悟部分要注重整体把握,不求甚解,我把这部分中处理为两部分:1是高山流水遇知音,2是破琴绝弦不复鼓,通过把握关键词句,感受伯牙情感的起伏,引领学生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4.学以致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在反复诵读讲解文言文以后,往往都安排学生背诵积累,在这一篇文言文中,背诵的难点是中间几句具体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部分。
而这两句话在形式上对称,掌握句型对背诵的落实就起到了很大作用,为此我在这里创设了一个情境,模仿伯牙和钟子期开展进行对话,这样设计以后就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少“说”的定式,以古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为手段,积极发掘古文文本中说的因素,进行说的拓展、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读写说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美丽。
当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本次教研活动我斗胆上了六年级的这一课,因为没有经验,所以肯定存在许多待改进之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