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的中医诊疗共28页文档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胸痹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制剂后消失。
【诊断标准】一、中医(一)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二)胸痹轻重分级标准1.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2次,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2.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3.较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4.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为重。
二、西医(一)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的中医药治疗PPT课件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 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 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所谓 真心痛。
1
第1页/共25页
现代疾病
现代临床认为,胸痹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 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以胸闷、心痛彻背、 短气、喘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8
第18页/共25页
治疗原则发挥
当分清标本缓急,并且认为“胸痛之证,须分属气,属血, 属热饮,属老痰。
颠倒木金散,即木香、郁金也。属气郁痛者,以倍木香君之。 属血郁痛者,以倍郁金君之。为末,每服二钱,老酒调下。 虚者,加人参更效。胸中有痰饮热作痛者,轻者小陷胸汤, 重者大陷胸汤、丸治之。若吐唾稠黏痰盛,则用控涎丹” (《医宗金鉴·卷四十三·胸胁总括》)。这种辨证用药的态 度则更加科学。
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 邪而已”(《医宗金鉴·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说明胸痹有轻重的不同表现,治疗亦不相同。
20
第20页/共25页
典型病案
病案一 王
21
第21页/共25页
典型病案
病案二 王
22
第22页/共25页
典型病案
病案三
进贤
23
第23页/共25页
新安
15
第15页/共25页
辨证分型
3 、阴寒凝结证
证候
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手足不温,冷 汗自出,胸闷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散寒,温振心阳
方药
吴谦在《医宗金鉴·卷二十·胸痹心痛短气病脉 证并治第九》中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 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用瓜 蒌薤白白酒汤。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①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 30min,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②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1.2 鉴别诊断1.2.1 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2.2 悬饮悬饮之胸痛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2.3 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重症状。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胸痹就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得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得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这种真心痛讲得就就是胸痹得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得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得论述。
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到了明代,对胸痹得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得穴位得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得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
《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得方法“治卒暴心痛”。
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得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得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得途、病因病机本病得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得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简介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胸痹病因主要是气机郁滞,内蕴痰火,外感风寒等引起胸腔内阻滞不通。
胸痹病症较为复杂,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中医诊断与辨证中医诊断胸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常见的胸痹分型有气滞型、痰火型、肝郁型、心气虚型等。
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滞型胸痹气滞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腹胀、嗳气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以化痰平喘为主。
痰火型胸痹痰火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口苦、痰黄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中药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
肝郁型胸痹肝郁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疏肝解郁、理气行血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心气虚型胸痹心气虚型胸痹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伴有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益气固脱、养心安神的中药方剂,如养心气汤,加减治疗以补气养血为主。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胸痹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的基本方法。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配伍。
常见的药物有活血化瘀药、行气通络药、清热化痰药等。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穴位刺激、针刺调节气血等方法,促进气机畅通,舒缓胸痹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穴等。
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利用中药药性对皮肤进行刺激或涂敷,以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常用的外治方法有艾灸、贴敷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胸痹症状。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胸痹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和胃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等。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学领域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胸闷、心悸、疼痛等症状。
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诊疗方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胸痹。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胸痹主要依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综合情况。
脉象:可见脉弦数,或短弦,有力沉,有所其病,若为紧弦则为实证,若为细弱则为虚证。
舌苔:舌质淡红或发绛,苔薄腻白,脉络明显,为实证;若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涩有力,为虚证。
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疼痛、气短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川芎、郁金、陈皮等,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配伍使用。
如川芎活血化瘀,用于胸痹胸闷、疼痛明显者;郁金导滞化痰,适用于病情中有痰者。
中药煎服或入丸药颗粒,每日两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胸痹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选穴包括心包经穴位如心俞、心郄、心舌等,具有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通过脏腑反射区的推拿按摩,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症状。
常用手法包括揉、捏、按摩等。
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能温经散寒、活血化淤,常用于症状较重者。
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5. 饮食调理:胸痹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薏仁粥等。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1. 预防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
2.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脉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中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经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对胸痹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2017年胸痹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一、定义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后世医家以心痛或胸痹称本病。
均指以左胸膺或胸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1.《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素问.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缓急”为本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强调针灸治疗。
4.金元时代丰富了治法: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温通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
5.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6.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1.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本病常因阳虚感寒而发作,如天气变化、骤遇寒冷而卒发。
2.饮食失调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而胸阳不展,气机不畅致心脉痹阻为胸痹。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和胸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心气郁结、瘀血阻滞所致。
中医有多种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胸痹的症状,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案。
1.胸痹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将胸痹分为气滞型、痰湿型、血瘀型和心火燥盛型等。
不同分型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气滞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伴有胸胁胀满感。
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推行气机,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等。
-痰湿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伴有脘腹胀满感,舌苔厚腻。
治疗原则为祛痰化湿,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白术等。
-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伴有刺痛感,舌质暗蓝或有瘀点。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赤芍等。
-心火燥盛型: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多梦,舌质红绛或有瘀点,舌苔少。
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麦冬、玄参等。
2.饮食调理:对于胸痹患者,平时应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等。
饮食宜清淡为主,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瘀血。
3.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胸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保持心境平稳非常重要。
参加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瑜伽、听音乐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改善胸痹症状。
4.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以及舒缓症状等方面来缓解胸痹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丹参鞣酸钠注射液、桃红四物汤、理中丸等。
综上所述,胸痹是一种多种病因所致的病症,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症进行辨证论治,采取针灸、中药、饮食调理、情绪调节等综合治疗手段,以缓解胸痹的症状,调理身体。
但在进行治疗时,应该尊重中医专业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嘱。
同时,也建议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常见疾病诊治—胸痹的中医诊治(中医基础课件)
辨证论治
痰浊闭阻证
★证 候:胸闷痰多气短,肢重肥胖,倦怠乏力,吐涎, 舌胖有齿痕,苔腻或滑,脉滑,阴雨天发作。
★病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 ★治 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代 表 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 ★常 用 药:瓜蒌、薤白;半夏、胆星、竹茹;人参、茯苓、
诊查要点
心 脏 超声 心脏 X 线 冠 脉 造影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静 息 ECG 、 发 作 ECG 、 负荷试验、动态监测。
胸痹与真心痛
诊查要点
疼痛 持续时 缓解情况 兼证 程度 间
相关检查
胸 较轻 短暂; 休息或服 气短乏力,ECG:缺血性
微 <15min 药后可缓 自汗心悸 ST- T段变化;
痹
解
心肌酶正常
真 剧烈 持续; 难以缓解 面色苍白,ECG:多为心
心 伴压 >30min
汗出肢冷,肌梗死图型;
痛 榨感
唇甲青紫 心肌酶异常
诊查要点
小结
诊断依据:主症——胸部疼痛;诱因——操劳
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感受 寒冷等;发病年龄——中年以上。
相关检查:ECG、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 病证鉴别:悬饮、胃脘痛、真心痛
玉竹;五味子;丹参、当归。 ★加 减:川芎、郁金;茯苓、白术、白蔻仁;茯苓
茯神、远志、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
辨证论治
心肾阴虚证
★证 候: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 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病机概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血脉不畅 。 ★治 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 ★代 表 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 ★常 用 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涩。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4)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5)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6)阴血亏虚证患者症见胸中隐隐灼痛,时痛时止,心烦不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耳鸣目涩、腰膝酸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胸痹心痛【定义】胸痹心痛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诊断要点】1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
疼痛可涉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
2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4 静息ECG,Holter,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类病鉴别】1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
猝然大痛,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能缓解。
2 胃脘痛:二者疼痛部位可相近,但胃脘痛多伴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症候:猝然胸痛如绞,形寒,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
舌象:淡红,苔白。
脉象: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芍药、通草、甘草、大枣、丹参、檀香。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肉桂、檀香、川芎)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耳针:心、小肠、皮质下、交感、肝。
2气滞心胸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陈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象:苔薄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白芍、郁金、元胡、丹参、甘草。
胸痹的中医诊疗
胸痹的中医诊疗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以“阳微阴弦”为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辨证论治01心血瘀阻证【方药】冠心2号方(川芎,赤芍,红花,降香,丹参)【加减】①若胸痛剧烈、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阳虚血瘀者,可加蒲黄、延胡索、桂枝/肉桂、细辛、高良姜、薤白等温通散寒之品;②若伴胸闷痰多、舌苔腻脉滑,痰瘀互结者,宜家涤痰汤;③若伴舌苔黄腻,痰瘀热互结者,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
【常用中成药】注射用血塞通、血栓通胶囊、注射用血栓通、冠心舒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灯窄细辛注射液、血塞通滴丸、地奥心血康软胶囊02气滞血瘀证【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加减】①若胀闷显著,气滞明显者,可加沉香3g;②若胸痛显著,血瘀明显者,可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姜黄、郁金);③若伴呃逆,胃气上逆者,可加丁香6g、檀香10g;④若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气郁日久化热者,可加牡丹皮、栀子;⑤若伴便秘,大肠积热者,可加枳实、厚朴、桃仁。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心可舒片、麝香保心丸、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03痰浊闭阻证【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①若胸闷、气促、咳逆、小便不利,痰饮内阻者,加茯苓杏仁甘草汤;②若气塞、气短、心下痞满,气滞明显者,可用橘枳姜汤;③若伴痰黏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痰热互结者,可用小陷胸汤或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陈皮、枳壳、竹茹、茯苓、甘草);④若餐后心绞痛发作者,可加陈皮、麸炒白术等健脾化痰之品。
【常用中成药】丹蒌片04寒凝心脉证【方药】宽胸丸(荜拨3g、高良姜6g、细辛3g、檀香6g、延胡索10g、冰片10g)【加减】无【常用中成药】冠心苏合丸05气虚血瘀证【方药】八珍汤加味(八珍汤加桃红、丹参)【加减】①若气不上接、乏力较甚,气虚明显者,可加升陷汤(黄芪、知母、北柴胡、桔梗、升麻);②若胸胀痛、心中气塞、短气,气滞明显者,可加橘枳姜汤;③若伴痰多体胖、身体困重,兼有痰浊者,可加瓜蒌薤白半夏汤;④若伴痰黏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兼有痰热者,加小陷胸汤;⑤若伴口干多饮、舌红脉数,兼有瘀热者,加牡丹皮10g、丹参30g、姜黄10g、赤芍15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