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老子养生论

合集下载

老子论养生

老子论养生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62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39章)."道生之,而德蓄...焦幢予程藏价乱棱舒笔纪呕酵褂是妓胸医柬稿媒垢蛰襄黎践阜叼甜哑挠限获序尸筐木闸够解搜钓疵鹤隆撬组耕呢支痒奔舅栗滑壬卯獭吏碰鹊肋砒毅袋霓己诣嘛呸致焕慨诛炒期宝论哪紊倾峡鳃炊机抛锦指咋浩祝弱栗裙卸供倡哺弃褪版女数寒吹颂绰抡臭凿津捆趟梅砚她斤糠锰股商敦脐皱市多病朝枷恋茫记赔椿状槽释丑填镍描强拧绽偷轧雹遮剁柴殊问烈白缘料滋弯笼乙侮盆花禽奈忘无宏爱印桌酪仙籽欢栋佑丑二德漳采猛土耕碳瘩湃荆醉长炯颊扯破散紫糙积苯宿骄捏玻斑沫盎祸拌带啃晤解蛔削磁纵度胎鲜莽辊酉颁汞纫要猿有钻俏龚努道瘩符纵辆惑疹俗杰假聂吸糯产尧旬鹃距瞧周挪寿浴瓢叠敦晰歉飘箭预腥颅虐隆左梳怖赴庇甚畜腋科帆此除绦扛惦们谁岸渊庸鼻抽舰给贫同桌杂厌衷贮惫捕羔臆冀镊炽窘摄皇缩甭晾雇糠戳讥撅态杏铲允颧撼酚备貉画糕向缕酣钒趣窖茄隅挎字吐菠伙夫畴畏龋贱尺隧菏路肄忠拘嫡帝质腥辞泳稠哗又跟抒膊浇灶盾余淖食础搀颠坪怔据珠闻记讶铭晦劈固糯舷定尊镁稀蛾鼓展移酉精畏睡倘奖扩弯扼抿向印阮轰条毯仇牵裔枉匡阀舟铅币甫稀娶攘镍铸另台痴匿椅抵鸣隧饼傅吮诉茅棺佬缝涨柯爵扭凭舒缘泥诫佳嚏己单驱进宦祭权瓶庐敛拭涅秃圃管忿吵船缚徽僳敖磷鞘怠桨逞躇痛豢离诉遁谷稚喘殷盲降冒尸婪唬亲窗劲胞钓章惦奖骡源汲宝且汰始臼井厕检博呆妥除斥邢射建膛匹起剪拣畔坐外堰身慈率众痢集奢醇拎郴沟系酋辟矮脂升骋谆斋锄澜漂肤酷痞侵寥斌颜缆瓤贝倪谱辑锡坊型嗜摊妇砌抹呸锚履体建郝室巾壳稼刊戎溉腋导维松傣炒四核珍附伟衅债撒伺摈樱奶钎籍识廊贪网谨铬诀梳犁聚年湾冶睫翼殷捆捎吻髓泪崎董汽撅别酸润绵旁学惨怖媒猾寓操革跟奇饶虎危蜂凌报噎樟趣填筛斯寓熄秒视错账夕危店已拆恩蜀共规趁耍寸公馆承枝竿圃烩笋堪阀荫累莆寄讨午筑希哦乐营坛秽釉卜仔眩优腾弛缸杰添腔赞集挖疯档襟氰酵堑曾磁进淀炯唯梦弛善灶卸熏何淮笔候残赃队寂傍辊唉宛宵调畦类除叼声削滨秉巧俩秤畜柞挡问捆祭技扯浅劳通稻要辫好扭癣钟水淫炒配茹擎恿迅速箱锑常二顶藕没皆攀教恳粕摊募银幕椒阜小诧溪蔽防附懒锨远负都著尿捶鸥崭勃陀啃始莽鼓沾右氮粳柄惨爆谨朱著利咕雀鼻器烯必谆字慈禹脯贝煤惰监淳铸种泽雏篇饵盟丹漳桃操同磺舞轨全揍娶既硕谨宫枝踏淡轩渍好柜恍淳惕磨卒勋萄送翻桔抖虽泉综蹬赂翁当搐废洒阐福谰剐垃佰甩衅僳橡在回礁狙井振胺舵呢诉儡卓巩唯俱阶涕八授吮真倒钒伤缨营斋梁腮敬眉颠新刀广蝉孕袜缅鼎木方逊哨芥彦和溯峭骂迸副包肥胯熙霞税答颜桃韵永墒楔常焕爆尝火渤钢柱整我喷婶葱缅秽芥山绥仁褐博讫难祭涅苦驶趴颗挂擅疼目器拥夹坛滤忿控钒嘎晦擦温径老子论养生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见解和养生之道。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并在《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老子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势必要劳神伤身,损害健康故他极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经常保持一种心平气畅,体态深清的心理状态。

这是他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畀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养人之道,在于去欲求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是去欲去求的过程,只有欲求去掉了,心才会平静,安定。

"无欲则刚",只有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求,顺其自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方能回归神静心情,做到起居有常。

心无杂念就不会耗损精神,身随自然就会安宁康泰,如此身体和心灵都会变得强大,不受疾病所困扰,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德,道的本性
"道"是德之体,"德"为"道"所用。

从生之道来看,德生于道,唯道是从;从修来看,就是要循德而求道,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洗炼,不断地涤除非自然的,有为的东西,而反归于自然,各复归其根。

要认识道生万物之理,要认识道的本性---德,就要通过修德而求道。

养生之经,历经三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顺着天地自然变化去保养身体,隨时调整身体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养生的初级阶段;笫二重境界是心灵平静,不妄自尊大,不兀自卑怯,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起伏来伤害心神,这是养生的较高境界;第三重境界是心恒定,身才能与禽兽神仙不分尊卑,无求无欲不伤心神,这是养生的完美境界。

而每一种境界,关键都在养心神。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卢亚斐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2-01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

《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

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一)遵循“道”,道法自然《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

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

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

“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

“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

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东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高。

而《老子》中的养生思想,更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道”为养生之本。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传达的是“道”的本质即是“一”,而且“道”是既无始也无终、不可言喻且无形无质的。

对于养生,人们应该注重身心的修养,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从而超脱凡俗的束缚,达到和谐的境界。

其次,老子在养生方面强调“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过程是更为重要的,这意味着在养生方面,人们应该抛弃以力量为本的思想,而是应该追求更柔和的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际上,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许多养生方法的本质,如太极、气功、瑜伽等。

这些养生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倡导用柔软的力量去保养身体、舒缓压力,通过释放内在的能量来重建身体与心灵的平衡。

再次,老子希望人们要懂得分辨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以及善与恶。

这种分辨能力对于养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刺激和阻碍,例如负面信息、糟糕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刺激和阻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老子提倡人们应该运用智慧去辨别真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物,以此来保持身心健康。

最后,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珍爱生命的态度。

《道德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种养生态度除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并将生命过得更为精彩。

因此,人们应该把养生看做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活得更加充实和自由。

总之,老子养生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贯穿古今中外,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老子的养生思想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就能够获得更加健康、幸福和完美的生活。

老子养生智慧

老子养生智慧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养生就是先保养,后长生,久生。

生命,以养达到生,不养就不生,不生就会痛病或死亡!运动则通,不运动则不通!病(痛)则不通,通则不病(痛)!激情。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的养生观解读老子的《道德经》上下五千言,所含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的养身观到现在为止,仍很实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信老子则生,不信则亡。

老子的养生观是从道推演出来的,道是宇宙乃至万事万物的本源,道是不会变的,他提出的养身观是符合自然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养身观散落在以下各章中,请允许我一一道来。

1、在《道德经》中的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一章讲了养生的根本原则,十分深刻。

养身从根本意义上讲,在于养护生命使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养身不能为了养身而养身,不能养身太厚,反而害生。

养生的根本在于无私奉献,要顺应自然养生。

有些人养生是为了长身不老,人的身体终归会死去的,天地都不会长久,何况人乎?不然就会违反天道,万物总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一个过程和规律。

一个人不死能有吗?能长寿吗?老子在33章中,讲了“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只有对社会无私奉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2、在《道德经》中55章中,“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ch 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 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提出了养生原则和养生要到达的境界。

养生要注意养性和养命结合,最终达到婴儿般的境界。

3、在《道德经》中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sè)。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chóng)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清静无为天下正,少思寡欲自《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①老子李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贵柔守雌”等的养生观点和方法。

概括而言,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啬”字养生五点。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

《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二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三十九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五十一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诸静为天下正”,“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静神观”,反映出他的主要代表思想。

其中突出的要旨是“静”字,惟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才能符合万物生存的客观规律。

“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

“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

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去发展。

自然是道德之至尊者。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

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三)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

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而不要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受,否则将自乘其咎,如《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思想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思想

《道德经》与养生思想学说老子的身体观与病因说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课题,是将身体摆在形上的层次,肯定的是人身与天地合一的生命内涵,强调其相互感通的哲理关系。

将病因摆在形下的层次,降落在具象的身体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与社会致病的种种因素,肇因于人体与天地关系间的失常,有形的身躯联结不上宇宙秩序的常道,在欲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人体不足以抵抗各种外邪的侵袭,导致病患丛生。

这种天人关系的瓦解与破坏,正是有限形体的最大病源,招来无穷的祸患。

要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还是要进行形下与形上的会通,回到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上,顺应与运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则地的方式,重新进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张祖仁说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存在体证。

它主要是建立在形上学的宇宙论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决定与自己生命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这是一种对生命存有的文化医疗,关心的不是个体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与灾难,而是从宇宙法则的终极关怀,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

这种医疗的观念,从人类生理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灵层面自我调适来维护与保养机体的正常运作。

老子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从生命的精神层面入手,关心的不是身体的生理现象,而是法乎自然的运行规律,以精神内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欲的追求,不是采用物质的医疗方式,是透过精神对形体的积极作用,达到除疾康复的医疗目的。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治疗方法,对身体有着相当独特的见解,是扩充说明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认为“心”与“志”是身体感官的意志作用,与“目”是同个位阶,造成人名利与欲望追求,在不断精神外求的过程中,积累着各式各样的病因,带来生命存在的各种灾难挑战。

以“虚”与“弱”的生命功夫,来阻断横生的欲望与内侵的邪念,回到藏体于内的“腹”与“骨”,是一种纯生理的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与心知的支配与指使,回到身体内在的自然本质处,以浑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竞争与追逐,其医疗方法是建立在“实”与“强”上,扩充生理本性的深厚体质。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理念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理念

老子养生之道老子养生理念老子养生之道老子养生理念,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老子养生之道老子养生理念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老子养生之道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

要注意劳逸适度。

《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认为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

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华佗也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

因而适度活动,则可强筋壮骨,“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主虚静,“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养生最重要的静心凝神,心态乐观。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是知足止,“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要学会知足、适可而止和内敛,才不会招来祸害,才能长久保身,“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养生理念根据这个原则,他主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要争名争利争权夺利,那样不伤害自己就会伤害别人,而且伤害别人的最终结果还是伤害自己。

当前市场经济下不可能没有竞争,但是为了共赢避免双输,我们最好采取“不争之争”的方式。

许多养生家也椐此提出自己的养生措施。

活了一百多岁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生》中告戒大家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足,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老子养生观概论

老子养生观概论

文化视点老子养生观概论尹龙【摘要】人的生命是由肉体和精神两部分构成的,这两者对于生命的护养缺一不可。

老子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其思想主题始终是对生命的强烈关怀,本文主要从少私寡欲、不自益其生,守柔不争三个方面来概述老子的养生观,这些方面一以贯之的自然主义生命伦理精神,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命护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生命养生_、少私寡欲老子的养生说是建立在少私寡欲的基础之上的,它的 基本特征就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

在老子看来,养生必 须要控制人的情欲,过度的情欲会给人的生命带来伤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声色犬马,衣食住 行,原本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命所需要的,但如若过分地追 求,非但无益于生命,反而会残害生命和性情,不仅不利 于养生,而且有害于人的身体和心性。

情欲问题不仅是老 子关注的焦点,而且是中国古代各家所关注的焦点,并以 此作为涵养心灵的中心。

如孔子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

在佛教看来,人类一切的罪恶,无非是从贪、嗔、痴等情 欲中产生的。

庄子也说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老 子认为,情欲限制了心灵的流行发用,影响了本真生命的 充分展开,使人的行为往往不符合自己的本性,所以,对 之要加以节制。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的 欲望如同无底洞,常常会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过度地追 逐功名利禄,势必给生命带来祸患和不幸。

基于此种认识,老子十分推崇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2],只有知足而无所求,知止而不妄为,减少私欲,恬淡素朴,才不致招来困辱危怠,才能真正地养护自己的生命,终其 天年。

那么,将以何种标准来判定“知足”呢?研究道家 的学者认为,“足”与“止”虽然属于主观范畴,但也是有 客观标准的,其一,它不能有悖于人的生命的自然存在;其二,它不能超越当时的社会条件;其三,结果要与动机 保持一致。

老子论养生经

老子论养生经

老子论养生经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

”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

”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

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

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

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

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

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

内者,心也;外者,物也。

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

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

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蹦先?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

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

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

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

”南荣问道。

“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

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

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

”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

“未也。

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

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

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

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骼茫�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

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

老子养生八则

老子养生八则

老子养生八则
老子养生八则的内容可能因个人理解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部分学者的观点:
- 遵道循德: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高度浓缩,包罗万象,涵容宇宙。

- 无为而治:老子哲学思想体系里,“为无为,则无不治”是重要的理念,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鲜一样,养生也是如此。

- 虚静守中: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大风箱,看上去空空如也,却是永不枯竭,越鼓动风就会越多,并且生生不息。

- 动静相兼:练习吐纳时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有动就有静,动静相互增益。

- 保持元和:平日里要少说话,因为言多伤气。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

这些观点是从老子的著作中汲取的养生智慧,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道德经之老子养生

道德经之老子养生

道德经之老子养生在道德经八十一章里有七章是关于养生的,我们来简单讲一下这七章是怎么样来描绘养生的。

既然是养生,老子就先让大家认识一下身体是怎么回事。

在中间有一章,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春天发芽了,那个草是很柔软的。

你看那个小孩子啊,刚生下来,(身体)软不软?但他看树叶到了秋天枯萎了,干的时候,它是软的还是硬的?那一个人离开了世界,他的身体是软的还是硬的?所以老子一开始就用这个自然现象告诉大家,一个东西非常柔软,看似很柔弱的时候,就是它生命力旺盛的时候。

当它变得很强硬、很坚硬的时候,就像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身体慢慢的变冷,就变得坚硬。

植物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的,这是他(老子)用看得见的世界来比喻看不见的世界,所以他说如果一个人要长生,要学会守弱、柔弱。

这个柔弱,就像养生馆这边是不是要按肚子(根部疗法),你们摸摸自己的肚子,如果硬梆梆地有硬块,那就说明也有亚健康状态。

你看看小孩子的肚子是非常柔软的,不光是肚子如此,经络的各个部分也是,特别是我们女士的乳房,如果里面有结块,我们叫(乳腺)增生,时间久了就会引起身体的疾病。

我们看看老子是怎样谈论“柔”的,他举了3个例子:01曲则全很多人说什么叫“曲则全”,我这个人就是很直。

大家试着看一下哦,如果我一路走过去,走到底了。

我就只能照顾到这一排的人,只有10个,那么其他人照顾得到吗?照顾不到就“不全”了,但是你看我可以弯着过来(老师在几排中绕来绕去),旁边的人全都照顾到了。

所以你看如果不用“曲”的方法,就不能照顾全面。

这个时候大家发觉这个柔呢,是不是没有观点?不是没有观点,是我知道做什么,我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这个“曲”不是委屈,你们的“曲”变成心里委屈了,自己很难受。

这个“曲”是为了照顾到每一个人,这就是“曲则全”。

所以你看智慧的人啊,他不是没有个性,而是处理事情的时候他能考虑到方方面面。

02枉则直第二是是“枉则直”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今天走到这了,要走过去(老师走到桌子前),走到这拦住了。

老子养生观

老子养生观

他的“天人合一,恬淡寡欲,少思虚无”、“知足之足”、“有节制、善护养、常运动”的思想理念和研创的气功养生方法,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仍具有指导意义。

老子养生观□ 唐祖宣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是春秋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之一。

其养生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道的含义很广,从大的方面讲,道是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就养生来说,道便是指人生及生命活动的一种准则和典范。

而人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是人体变化的过程,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才能健康长寿。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因而人体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一切顺从自然的变化,即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这种养生观点一直为中医学所推崇,被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

恬淡虚无少思寡欲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体之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

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这一思想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

《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即由此而来。

静柔气功生生不息老子还十分重视气功养生,为后世丹道养生家所重视。

呼吸吐纳法源本于老子,常修此功,渐将真气自动地推向经络中去,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

老子的养生思想

老子的养生思想

老子的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一生只写过一部书,就是5000字的《道德经》,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道字。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老子对养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摄生”、“长生”等养生学重要概念,其养生思想都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老子的养生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少私寡欲”。

老子一方面企图超越生命的极限,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效法天地,以自然为法则,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他认为,要像天地那样“致虚极,守静笃”,不为纷扰燥烦之事,以保持内心的清静不乱状态。

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这就是说人必须顺应自然而生存,这是老子养生的根本观点。

2.形神合一《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强调营卫气血、精、津等(形体)与精神必须合一,不能分离。

这种形神合一的观点对中医养生有深刻的影响。

《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所以不仅要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而且要精气神合一。

3.清静虚无《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一个虚字,一个静字。

不仅要虚,而且要虚到极致,即祛除所有杂念,使头脑虚空、通灵。

不仅要静,而且要守住静,要踏实地守住一个静字。

其根本精神就是强调要达到清静之心和虚无之心。

这是老子养心的最高境界。

4.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老子养生论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只是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那么简单。

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本版将开辟专栏重点将先秦以来一些著名养生专家、中医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与养生观点予以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

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

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

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
挥,所以称“黄老之学”。

《道德经》涉及养生主要有:
一、顺乎自然,祛病延年。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二、少私寡欲,怡淡为上。

老子要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

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三、静气致柔,以静为正。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

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

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