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
(3)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的营销策略分析班级:市场营销(应用)2013-1班组号:第三组组名:老司机小组成员:邓国倩、苏惠琴、谭昱辉覃德旺、庞炎波目录1、概述 (1)1.1公司简介 (1)1.2公司的历史沿革 (2)2、市场分析 (2)2.1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状况 (2)2.2主要经营方式 (3)2.3主要竞争对手 (3)3、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 (4)4、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5)5、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 (5)5.1市场细分 (5)5.2目标市场选择 (6)5.3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 (6)6、产品策略 (6)6.1产品组合 (6)6.2产品组合策略 (7)6.2.1扩大产品组合策略 (7)6.2.2低价产品策略 (7)6.2.3高价产品策略 (7)7.分销渠道策略 (8)7.1渠道结构 (8)7.2渠道决策 (8)8、价格策略 (9)8.1定价方法 (9)8.2价格策略 (9)8.3非价格策略 (9)8.3.1产品品牌个性化 (9)8.3.2广告策略 (10)9、促销策略与公共关系 (10)9.1促销策略 (10)9.1.1广告促销和名人促销 (10)9.1.2情感促销 (10)9.1.3文化促销 (11)9.1.4体育促销 (11)9.1.5新闻促销 (11)9.2公共关系 (11)9.2.1形象公关 (11)9.2.2网络公关 (11)10竞争策略 (11)10.1差异化竞争策略 (11)10.2趋势 (12)11、主要结论与展望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3)1、概述1.1公司简介青岛啤酒公司的基本情况青岛啤酒,全称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啤酒始建于1903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
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和上海相继上市,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市场并购方面都可圈可点。
青岛啤酒是内地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其产品“青岛啤酒”分销到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啤酒市场中最知名的中国品牌。
自1997年1月以来,青啤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收购活动。
青岛啤酒的案例分析
二、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角度
三、青岛啤酒战略规划体系
制定战略: 使命、目标、战略
转化为平衡计分卡: 描述和衡量战略
竞争情报系统: 持续提供战略决策信息
测试和调整战略: 战略学习,调整战略
制定运营计划: 实现战略与运营对接
评价、改进: 控制过程,实现目标
实施:执行战略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图
四、公司战略图
增长战略
(F1)股东价值最大化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第7组: 组长:邓德珂 主讲:高广超 组员:高晓盈 张芳芳 姚木兰 韩魏乐 邓雪慧 唐蒙 刘亚丽 关海燕 文运运 左亚青 焦东娜 刘洋洋 陈娇
2013年11月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一、公司概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 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 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 2019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 426.1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 500强
习
与
成 长
(L2)提升核心人才胜任能力
信息资本 (L3)建立战略管理决策系统
(L4)延伸ERP实施 (供应链、CRM)
组织资本
(L5)运用国际化最佳实 践
(L6)建立面向市场的企 业文化
(L7)实施变革管理
五、战略的动态管理
高层领导人
【精品】青岛啤酒并购嘉士伯啤酒案
青岛啤酒并购嘉士伯啤酒案(一)公司背景1青岛啤酒的企业概况(1)公司创立历程青岛啤酒集团是以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
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于1997年4月21日成立,注册资金4亿元,空有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44.42%的股权,截至1999年第青岛啤酒集团的总资产约40亿元。
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控股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国有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是我国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拥有驰名世界的“青岛”啤酒品牌。
1993年6月经国家改委批准,由原青岛啤酒厂作为独家发起人,并吸收合并原中外合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中外合作青岛啤酒打散第三有限公司及国有青岛啤酒四厂的基础上,创立了青岛利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16日成立,成为全国首批9家境外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在香港成功发行了H种股票并于7月15日上市,为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中国企业,同年8月在上海成功发行了A种股票并于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在中国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两地上市,青岛啤酒共募集资金人民币16亿元。
(2)组织机构青岛啤酒集团公司实行事业部制,先后成立华东事业部(总部在上海),华南事业部(总部在深圳),淮海事业部(总部在徐州),西北事业部(总部在兰州)4个事业部及鲁中事业部,每个事业部管辖4~5个企业,司机业部有属于总公司垂直领导。
(3)经营理念青岛啤酒及原集团公司创立后,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和集团运作方式,通过集团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高度集中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青岛为基地的管理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检测中心,出口创汇中心,从而达到了质量标准和工艺的高度统一,品牌效应的最大发挥。
(4)发展目标青岛啤酒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就都是要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实行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尽快扩大规模经济,整合民族工业力量,把青岛啤酒集团建成具有超实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的大新型企业集团。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青岛啤酒案例分析青岛啤酒是源于德国酿造工艺的啤酒制造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的的制造商涌入啤酒制造业,但青岛啤酒在传承历史的背景下,采用了有效的营销策略,使得它不仅没有衰落,更成为国内啤酒制造业的龙头。
优势:1、品牌优势。
相对于其他啤酒制造商来说现在的青岛啤酒有着明显的品牌优势,这是多年使用精准的营销策略的结果,青岛啤酒虽然只是一个品牌,但却逐渐成为青岛的象征,人们知道青岛是因为青啤。
2、文化优势:一年一度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在每个暑假开幕,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上千百种啤酒品种,也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青岛啤酒通过传播啤酒文化来巩固自己在行业的地位,也让青岛啤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地区优势:也许是青岛啤酒在开始就选择了并购的策略,开始是在山东范围内,后来扩展到全国。
不仅使得多个地区的啤酒制造商被并购,也使得青岛啤酒的名字越传越远。
劣势:1、文化劣势:一些地区的啤酒品牌虽然名气不如青岛啤酒,但是已经深深的被当地人所熟识,青岛啤酒并购这些企业的时候,若不注意品牌替换的过渡,就会深深触及本地人内心对于本地文化的信仰,使得当地消费者产生很大的排斥心里,导致代理商不敢轻易代理,销量无法达到预期。
2、地区劣势:青岛啤酒是来自北方的啤酒品牌,虽然在北方的许多城市已经享有盛誉,但对于南方的消费者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牌。
此外,青岛啤酒通过并购的方式占有的生产商虽然在工艺上与原配方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水土的原因,仍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品质。
机会:1、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举办可以看出,青岛当地政府将青岛啤酒作为一种旅游文化在传播,这是青岛啤酒的一个重要机遇。
2、国外对于啤酒需求很大,因此,能够把握住国外市场对于一个啤酒品牌来说很重要,青岛地处于山东半岛的沿海区域,港口发达,开发国外市场是青岛品酒的一个重要机遇。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运用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青岛啤酒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1.青岛啤酒系列并购的动因 (1)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青岛啤酒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
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
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
通过行业集中,相应地青岛啤酒的市场权力也得到扩大。
例如:青岛啤酒在1999 年9 月收购上海啤酒有限公司后.就开始在上海建立其在青岛已实验成熟的“直供模式”。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青岛啤酒从青岛运酒液,在上海啤酒厂分装的“青岛啤酒”已经供不应求了,以致于青岛啤酒集团华东事业部有关人士感叹说:“我们的铺货率已达到了90%以上”。
(2)低成本扩张青岛啤酒奉行“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先做大,后做强”,“名牌带动”、“资产重组”为核心的“大名牌”发展战略。
并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扩大规模经济,整合民族工业力量,力争把青岛啤酒建成具有超实力的,跨地区青岛啤酒在扩大自身经营规模的方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投资新建分支机构来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并购获得现成的生产能力。
比较两种扩张方式,后者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快”,具备能够“买到时间”这一优势。
青岛啤酒正是看中了这一优势,强调了企业发展中的机会成本,通过不断的并购,迅速扩大生产和销售市场。
青岛啤酒在全国各地大量并购濒临破产、经营不善的啤酒企业的缘故,就是为了保证其并购的低成本性。
而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青岛啤酒又有效地降低进入当地市场的壁垒。
若青岛啤酒以新建生产厂的方式进行,可能就会受到当地政府及现有啤酒企业的激烈反应产生的阻力,加大进入成本。
青岛啤酒并购案
中国啤酒业的整合(2)
总体上看,青岛啤酒很可能: ▪ 正在快速发展 ▪ 保持了稳定的毛利,就啤酒行业来说这是
很健康的——尽管在过去的4年里进行了 34项收购 ▪ 承受着进行收购和实施现代化经营所导致 的更高的折旧和摊销费用 ▪ 因而总体盈利能力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净营运资本
▪ Net working capital (NWC) is the net amount of capital that the firm invests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its product.
青岛啤酒并购案
目录
▪ Background ▪ Measures of cash flow
Net working capital (NWC)
▪ Valuation cash flows
▪
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 (NOPAT)
▪
Free cash flow
案例背景
NOPAT=EBIT-Taxes
税后净营业利润
1998年的NOPAT NOPAT=EBIT-Taxes=111.3-33.4=77.9
自由现金流
▪ Free cash flow (FCF) refers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generated cash flow less capital expenditures (Capital Expenditures, capex).
▪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激烈 ▪ 主要对手:燕京啤酒、珠江啤酒 ▪ 管理好,盈利多,负债高 ▪ 青岛啤酒最大股东--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
2012青岛啤酒案例分析
活动创意
青岛啤酒癿核心消费群体: 20—35岁年轻人,男性为主,包括在校大学生,普通白领, 高收入经理阶层和高级政府官员,有一定文化基础、生活较 为富裕、思想较为前卫、并对体育有较多关注癿人。 此次活劢癿创意就是针对青啤癿核心消费群体。这些项目包 括激情飞“翔”—跨栏、“易”球成名—投篮、“冰”力无 穷—臂力考验和风“姿”卓越—弹跳能力考验。除了这4大 项,还有一系列篮球游戏和3V3对抗赛,给消费者带来更丰
活动介绍-风“姿”卓越
风“姿”卓越 挑戓者30秒内蹦床起跳摘旋转奖牌,挑戓何姿弹跳力。
活动定位
为何喊出2012“青岛啤酒,不世界干杯!”新口号
这个口号是青啤百年认真、迚取、丌断超越自我癿传统文化癿体现。充满激情是青啤人自我超 越癿精神理念,贯穿着青岛啤酒品牌价值成长癿全部过程,成为青岛啤酒品牌文化癿固有组成
活动定位
事件营销着眼点就是要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赞劣唱,青岛啤酒在社会价值永进高亍企业价值理念癿引导下,丌仅要把
奥运精神传递到每一个消费者心中,更要把这种精神传递到民族癿血液中去,打造激情欢劢、 奥运同行癿盛世之丼。奥运会本身具有时效性,奥运精神却具有长效性。奥运会体育比赛可以 结束,但是奥运精神却可以长期留下来,企业癿品牌主张也会随奥运精神被人们长丽癿记住。 为此,2012伦敦奥运会,青岛啤酒再次全力出击,推出大型癿体育互劢活劢——全民星周末。
从2004年9月9日青岛啤酒成为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国内唯一啤酒赞劣唱开始,青岛啤酒就不 体育事件营销紧紧联系到了一起。2011年11月9日,飞人刘翔、男篮头牌易建联、吊环王陈一 冰、跳水公主何姿这四位冠军聚首鸟巢金色大厅,参加了“中国骄傲-青岛啤酒— 2012中国冠 军之队签约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公布了2012年青岛啤酒癿最新品牌推广口号—— “青岛啤酒,不世界干杯!”。为2012全新体育事件营销活劢掀起了热潮。 “青岛啤酒始终紧跟世界潮流,通过品牌戓略升级和体育营销癿突破创新,丌断为消费者带来新 癿感受,满足他们更多癿精神需求。无论是激情、卓越品质,还是中国骄傲癿民族情感,都是青岛 啤酒可以带给大家癿美好感受!青岛啤酒正在用冠军品质、用自己癿实践和探索走出全球营销 癿创新步伐。”
青岛啤酒并购整合案例分析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题目青岛啤酒并购整合的案例分析学生姓名窦仁俊指导老师巩娜年级 10 级专业会计学学号 **********成绩二〇12年6月目录摘要一、引言 (4)二、理论分析框架 (5)三、公司背景介绍 (6)四、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 (7)(一)第一阶段:1994—1996年并购的探索期 (7)(二)第二阶段:1997—1999年末并购的发展期 (8)(三)第三阶段:2000年—2002末并购的成熟期 (9)(四)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并购再起 (10)五、青岛啤酒并购后的整合策略及原因分析 (10)(一)青岛啤酒并购后整合的原因 (10)(二)青岛啤酒整合策略 (11)(三)财务业绩分析 (15)六、结论与启示 (19)(一)结论 (19)(二)启示与思考 (19)参考资料 (20)摘要当今,全球啤酒总产量出于平稳上升状态,产量增速也逐渐趋于稳定。
世界啤酒消费总量在不断的增加,而亚洲的消费量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亚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啤酒行业的领军者。
而亚洲啤酒消费量长期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的中国啤酒市场的兴旺,我国的啤酒市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市场。
本文以我国的青岛啤酒为例,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的简单介绍,讲解青岛啤酒并购特点,并购决策及并购后的产业整合,大规模的扩张,让其成为国内啤酒行业的榜首。
本文将以其并购与整合作为核心,对青啤在并购与整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优势以及透露出的隐患弊端进行分析,并针对在此并购整合过程中问题关键词:青啤、兼并、整合、扩张一、引言在我国,啤酒行业是一个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产业,从1900年诞生以来,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期的七十多年间几乎是一片市场空白。
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啤酒市场的需求量呈现出几何级数的迅猛膨胀,中国啤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最多时竟达800多家啤酒企业,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青岛、燕京、珠江、哈尔滨、金星等几家大的啤酒集团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成为支撑中国民族啤酒工业的脊梁和中坚力量。
青岛啤酒公司并购个案研究
① 市场布局台理 , 即每个企业要有符台国
 ̄
.... ...
ENTER RI E VI A L T 2002 5 P S T I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并 购 机 制包 括 如 下 1 风 险 防 范机 制 。 业 并购 是一 种高 . 企
风险经营 , 将并购后 发生的各种风险 如何
降到最低 点 , 是保障并购成功的关键。青
岛 啤 酒 实 行 的风 险 防 范 机 制 包 括 以 下 方
面
一
、
并 购动机
() 1 市场布局风险防范。它是青岛啤 酒避免盲 目并购 的重要手段 , 做到每 并
酒 失 去 一个 巨 大 的 市 场。再 发 , 人 9 年 进 O 代 以后 .外 国 啤 酒 公 司 纷 纷 抢 濉 中 国 市 场 , 试 图 在 中 国 啤 酒 市 场 中 分 得 一 杯
企业。成熟 的配套并购机制, 是青岛啤酒 唤醒 许 多 严 重亏 损 的企 业活 力 的 。 宝 法 , 使其以崭 新的姿态向前发展。 些配套的 这
购 对 象 能 给 企 业带 来 丰 厚 的 回 报 ,包 括 :
青岛 啤 酒 创 建 于 1 0 年 ,享 有 百 年 93 盛 名 。在 计 划 经 济时 期 , 岛啤 酒 出产 的 青 啤 酒 享 誉 中 外 , 期 来 , 内没 有 一 家 长 国
。 。面对 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局 面, 羹” 青岛 啤酒将企 业如何做 大、做 强作为头 等问
青岛啤酒并购与整合
青岛啤酒并购与整合案例目标:本案例通过介绍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阐述了青岛啤酒不同阶段的并购特点、并购策略的选择以及并购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同时,该案例还介绍了青岛啤酒的大规:!模并购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及并购后的整合行为。
实践表明,并购后的整合比并购行为本身更加重要。
一、案例资料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600600,以下简称青岛啤酒)是由区域性中型企业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代表。
从 1997 年"一统鲁啤"开始,青岛啤酒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张战略,扩张版图覆盖全国 l7 个省市自治区,前后收购了西安汉斯、上海嘉酿、北京五星、北京三环、南宁万泰等一系列啤酒企业,在 17 个省区市拥有 46 个啤酒生产厂。
随着大规模的扩张,公司的生产能力从 1998 年的 55 万吨达到了 2002 年的 380 万吨,形成了辐射全国最发达地区的生产和销售布局。
主营收人以每年 3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摆脱了过去"有品牌,无规模"的困境,完成了从区域性中型企业向现代化全国性大型企业转变的第一步。
公司品牌价值跃升至 67 亿元人民币,位居国内啤酒行业榜首,扩张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大规模扩张在给青岛啤酒带来规模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并购后的整合难题。
有关财务指标表明,青岛啤酒的盈利能力等指标并未像生产规模一样产生同等程度的提高,而是出现了一定的滑坡迹象。
青岛啤酒公开的业绩报告显示,2001 年公司净利润约 1.o2 亿元,而产量尚不足其 70%的燕京啤酒净利润却高达 2.85 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公司意识到快速扩张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反思过后,从 2001 年下半年开始,青岛啤酒将"做大做强"的战略调整为"做强做大",放慢扩张步伐,进行内部整合消化,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变,加快由"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整合组织系统、财务、市场、品牌及资本,精简机构,设立投资公司对地方分公司进行管理,减少信息流通环节,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青岛啤酒成功案例分析
青啤公司无论是在购并之初,还是在购并之后,都要对目 标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对企业的内外环境、 购并的可行性、企业的发展潜力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有力 地保证了购并企业的质量和集团整体的健康运作。
(二)坚持以啤酒生产为主业
青啤公司虽步入市场经济较晚,但并没有“跟风转”, 盲目进入自身不熟悉或不相关的领域,一直坚持以啤酒为 主导产品的扩张,近几年原则是不涉足其他行业。因为青 啤的自身优势在啤酒行业,所以要集中一切财力、人力、 物力和技术在啤酒行业创造绝对优势,努力把“蛋糕”做 大。
☆专家总结了青啤扩张战略的五大经验及启示
(一)抓住了千载难逢的购并良机。 国际上,世界大啤酒企业已开始出现多起强强联合的案例,世界啤酒
业正在向强的更强、弱的淘汰的方向发展,世界啤酒十强也从过去的产 销量最低200万吨,增加到近300万吨。这反映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大 趋势。国内,中国啤酒业正在由“春秋”走向“战国”;小型啤酒企业 纷纷亏损,过去,几乎每个市甚至县都有啤酒厂,现在这些啤酒厂90% 都处在亏损的境地;同时,曾在一夜之间占领了中国的大多数酒店和商 店的60多家洋啤,由于建厂成本高、管理成本高、市场投入高、资金消 耗高等四大症结,出现了“水土不服”,有90%以上出现了巨额亏损, 开始纷纷撤退,且大多数洋啤都在寻求与国内大啤酒企业的合作,包括 列世界啤酒业十强的大啤酒公司。这正是强势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壮 大自己实力的好时期。应该说,这一机遇是时不待我的,早几年的没有 出现,推后几年就会失去。要求青啤必须抓住良机,在短时间内完成国 内市场的战略布局。同时,这种布局还是青啤突破地域“围城”的契机。 啤酒作为讲究新鲜度的大众消费品,长距离运输既不经济又不影响新鲜 度,因而,啤酒是一直把半径150公里范围作为优选经济效益圈。青啤 的这种布局,正是在建立“优选效益圈”。只有这种“圈”多起来,青 啤才能真正成为覆盖全国的强势品牌,才能实现到2003年跻身世界啤酒 十强、十年之内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公司的目标。
(财务管理案例)青岛啤酒财务管理案例精析
目录PART I 战略分析 (2)PART II 会计分析 (8)PART III 财务分析 (15)PART IV 价值评估…………………33PART I 战略分析一、参考公司历年来的财务报告,评价公司2001年前后的并购战略有何差异?2003年,青岛啤酒迎来其百岁华诞。
百年青啤不但成为了青岛的名牌,而且成了中国的名牌,世界的名牌。
企业能够持续发展100年,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名牌,并且仍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后劲和势头,实属不易。
在这百年多的历史中青岛啤酒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代:一:彭作义时代。
在这个时代,青啤发起了以“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为主导的“大名牌发展战略”,它的核心理念是”做大做强”。
二:金志国时代。
在这个时代,青啤开始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由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扩大,并开始对市场和企业进行全面的整合。
对青岛啤酒公司来说,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为就是在这一年青岛啤酒开始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没有“做大做强”的基础就没有“做强做大”的平台。
1.对青岛啤酒1993年到2003年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资本负债率在1993到2000年逐年上升,此后进入平稳时期,资本负债率维持在50%-60%之间,对企业年报进行分析发现,从93年到01年中,企业大量收购破产企业或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经营困难的企业,这样在增加企业资本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债务,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度提高。
到01年下半年,企业在扩张上进入平稳时期,企业的收购业务大幅减少,只完成2宗并购,而且在收购形式上更多的使用参股的形式,并拥有并购企业的管理权,很好的控制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2.收购模式的转变,01年下半年在收购万泰公司的上企业参股28%,但取得万泰公司的经营权。
事例表明企业在不再用并购破产或经营困难企业为主的并购方针。
用少量的资金和股本来运作更多的公司,来盘活资本,达到规模扩张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山东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
山东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山东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大省,拥有众多上市公司。
在过去的几年里,山东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屡见不鲜,下面列举了10个典型案例。
1. 青岛啤酒收购雪津啤酒2018年,青岛啤酒以现金方式收购了山东省内的雪津啤酒公司。
这次收购使得青岛啤酒进一步巩固了在山东地区的市场份额,也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
2. 威海广电并购威海港务2017年,威海广电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并购了威海港务集团。
通过与港务集团的合并,威海广电进一步拓展了其文化传媒产业链,实现了跨行业的发展。
3. 鲁商置业收购中诚信托2016年,鲁商置业以现金支付和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中诚信托。
这次并购使得鲁商置业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得到了更多的金融支持,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4. 齐鲁石化并购齐鲁油化2015年,齐鲁石化以现金支付和发行股份的方式并购了齐鲁油化公司。
这次并购使得齐鲁石化在石化行业中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地位。
5. 济南钢铁并购滨州钢铁2014年,济南钢铁以现金支付和发行股份的方式并购了滨州钢铁公司。
这次并购使得济南钢铁进一步巩固了在钢铁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了公司的生产能力。
6. 山东黄金并购齐鲁黄金2013年,山东黄金以现金支付和发行股份的方式并购了齐鲁黄金公司。
这次并购使得山东黄金在黄金行业中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
7. 烟台万华化学收购烟台华润化工2012年,烟台万华化学以现金支付和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烟台华润化工公司。
这次收购使得烟台万华化学在化工行业中实现了资源整合,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8. 青岛海尔收购青岛海信2011年,青岛海尔以现金支付和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青岛海信集团。
这次收购使得青岛海尔在家电行业中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
9. 山东钢铁收购日照港2010年,山东钢铁以现金支付和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了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
这次收购使得山东钢铁在物流行业中实现了资源整合,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案例:我国啤酒行业并购案
我国啤酒行业并购案例中国啤酒业正处在大动荡、大改组的年代,大集团角逐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啤酒市场的“并购潮”必然愈演愈烈,群雄割据之势已形成雏形。
今后必然是几大巨头们分割市场,从“小而散,多而乱”的无序竞争中升华到品牌的竞争。
一、我国啤酒行业背景介绍在我国啤酒企业中,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只有华润、青啤、燕啤四家。
哈尔滨啤酒的年产量接近百万吨,紧接其后的珠江啤酒产量只有74万吨。
于是有了将中国啤酒格局称为“三国鼎立”的说法。
但事实上三大啤酒企业年产量总和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不足25%,三大企业的较量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北地区。
啤酒业目前仍是一个零散型产业,处于群雄割据时期,基本上呈地域性分布,各自独霸一方,小范围渗透。
东北有华润、哈啤,北方有燕京,东部有青啤,西部有蓝剑,南部有珠江,中部有金星。
究其原因,一是啤酒保鲜和包装的特点决定了啤酒不能长途运输,啤酒的销售半径为500公里,外来企业如果在当地没有厂,很难具有价格优势;二是啤酒业的利税一直比较高,地方政府考虑到财政收入等方面的需要,对本地啤酒企业多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使其避免了外来的市场竞争,主观上造成了“自产自销”的状态。
但近年来大量的并购已初显啤酒业集中化端倪:以1999年7月20日正式托管崂山啤酒厂为标志,青岛啤酒统一了本地啤酒市场,在菏泽、平原、日照都建立了中低档啤酒的生产销售网络,在山东境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青岛啤酒1997年起先后收购40多家公司,形成了东西南北的大生产格局;燕京啤酒1999年初与江西吉安啤酒合资成立了江西燕京啤酒有限公司,随后又收购了湖南湘乡、湖北襄樊等地啤酒厂,2000年初收购了山东无名、三孔啤酒厂;重庆啤酒在西昌组建了西昌啤酒公司,并收购了攀枝花啤酒公司,把触角延伸到了云、甘;珠江啤酒集团挥师北上,在江苏等地收购啤酒企业;钱江啤酒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山东等地租赁了10家啤酒企业,以输出技术、管理等方式全权管理这些企业;河南金星啤酒于1998年起先后在贵州安顺、陕西咸阳、山西洪洞等地兼并收购;哈尔滨啤酒集团拆资2.45亿元收编了隶属粤海北方啤酒集团的佳木斯佳凤、牡丹江镜泊湖、长春银瀑三家中型啤酒企业。
并购案例青岛啤酒并购西湖啤酒
公司引进的灌装生产线,从瑞典、丹麦等国引进的全套啤酒分析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近几年来公司又不断投入资金用于技术改造,不断完善生产设备,公司生产规模取得慢慢扩大。
西湖啤酒属于二线优质品牌,曾经占据了50%以上的杭州市常近些年来,由于华润雪花、百威英博等的夹击,西啤市场份额慢慢减小,可是盈利情形专门好,而且青啤选择西啤,更看好西啤在浙江市场的生产、进攻平台,青啤能够以浙江市场为跳板,辐射整个长三角市场。
依照目前啤酒行业区域知名品牌每万千升过亿元的收购价钱,西湖啤酒卖到20亿元也被以为在情应当中。近期嘉士伯收购重庆啤酒%的股权共计花费亿元的天价(重庆啤酒有120万千升的产能)。这比金融危机低迷时期的6000万元/万千升收购价钱明显爬升。西湖啤酒目前有30万千升的产能。
(四)深化国际合作踊跃开拓海外市场
杭州西湖啤酒朝日系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与朝日啤酒伊藤忠合伙成立的大型啤酒生产企业,日本四大啤酒集团之一的朝日是与青啤的第一个国际资本合作伙伴,两边一起投资7亿元人民币兴修的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是中国目前最具现代化的纯生啤酒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占据了华南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又是向东南亚、港澳地域出口啤酒的要紧企业之一,进展势头超级好。在与朝日在啤酒业合作成功以后,又一起向茶饮料行业进军。
(四)接管与整合时期
青岛啤酒收购西湖啤酒股分,能够增强青岛啤酒在华东的地位,长三角市场一直是青啤的弱势区域,收购完成以后青啤能够以浙江市场为跳板,辐射整个长三角市场。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一、背景资料及目标: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区域性中型企业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的代表。
并购给青岛啤酒带来规模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整合难题。
此案例就是介绍青岛啤酒的并购的过程以及并购后的整合。
看青岛啤酒是如何将“做大做强”的战略调整为“做强做大”的;如何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变的;如何由“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
二、并购优势:自身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
外部优势: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三、并购历程(1)探索期(1994——1996)A、1994年,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扬州啤酒厂全部资产。
B、1995年,以现金购买股权的方式收购西安汉斯55%的注册资产。
这一时期,青岛啤酒的并购主线并不清晰,只是进行了尝试,规模有一定的扩大,有品牌、无规模的状况并未改变。
(2)发展期(1997——1999)A、1997年,以现金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山东日照啤酒厂全部资产。
青岛啤酒以此进驻山东并以其为大本营。
B、1998年,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鸡西兴凯湖有限责任公司95%的资产。
以此进军东北。
通过这一阶段大规模的并购,青岛啤酒产量迅速增加,一跃成为国内生产力最大的啤酒集团,但与此同时,利润却急速下滑。
(3)成熟期(2000——2002)A、2000年8月9日,以现金购买股权的方式购买香港嘉士伯啤酒厂有限公司75%的股权。
B、2000年12月6日,以承担债务的形式收购浙江海尔波酒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资产。
这一时期,企业有追求数量型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型扩张;在数量上,并购对象由小到大;区域扩张到沿海发达城市的国内知名外资企业;速度上,放慢了并购的步伐同时开始强化内部整合。
青岛啤酒基本完成了公司在国内的布局。
总的来说,青岛啤酒的并购是横向并购。
三、整合(1)品牌整合青岛啤酒考虑到长远的品牌策略,充分发挥主品牌优势,形成了以青岛啤酒为主干、众星环绕的品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啤酒并购案例分析一、并购背景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产量的扩张后,2000 年中国啤酒的年产量突破 2000 万吨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产销国,并以每年 5%的速度增长。
然而,由于过去中国地域辽阔但缺乏高效的交通系统和运输设备,啤酒市场因此是惊人的零散。
全国大约有 500 家左右的啤酒厂,并且当地品牌基本上都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尽管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2002 年的产量达到了 250 万吨,销售额 5.7 亿美元,但仍只占这个市场 11%的份额。
而欧美国家多是两三个企业的产量就占总量的 70%到 80%,如美国第一大啤酒企业Anheuser-Busch 年产量就占全国总量的 48%,第二大企业年产量占总量的 22%。
青啤的对手,排行老二的燕京啤酒和排行老三的华润啤酒两者共占有 15%的市场份额。
青啤现在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这 11%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短短 5 年时间里共斥资 1.2 亿美元,收购了 40 余家较小的啤酒厂后的结果。
1996 年青啤的市场份额只有 2%。
二、并购历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 1903 年,由当时的德国商人酿造,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厂。
1993 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共募集了 7.87 亿人民币,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备受注目。
上市之后,青啤集团凭借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大名牌”战略,坚持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在中国啤酒业掀起并购浪潮。
至此,青啤并购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拿下附近 3 个小厂,作为提高产量的基地,并依靠上市的资金实力,分别进行了内部的技术改造,生产线扩张,仓库大规模扩建等工作。
而 1995 至 1997 年的盲目产量扩张,使青啤走入低谷。
1999 年,青啤进入购并高峰期。
在连续拿下北京的五星、三环,陕西的汉斯、渭南、汉中等6 个企业后,2000 年 7 月收购廊坊啤酒厂,8 月初收购上海嘉士伯,8 月 18 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拿出 2250 万美元,成立了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青啤集团通过承债、破产或控股等多种形式,收购了 17 个省市的 47 家啤酒生产企业,形成了东有上海,西有西安,南有深圳、珠海,北有黑龙江兴凯湖,中有安徽的马鞍山、湖北的黄石等众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三、加强内部整合随着青岛啤酒的大规模并购,问题也接踵而至。
根据一份报告显示,2001年,青岛啤酒收购的 45 家啤酒厂中有一多半在亏损。
这些公司在被收购的时候大多也是小型、亏损或者是处于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他们生产的一瓶啤酒的价钱和一瓶水的价钱差不多。
修复这些公司给青岛啤酒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
虽然产销量在增加,但公司的净利润却没有保持同步增长。
2001 年公司的营业额比利润增长更快(2001 年全年净利润为 1000 万美元,只完成了预计的一半),这意味着利润率缩小了。
2001 年,金志国临危受命,出任青啤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金志国将青啤的战略方针由“做大做强”改成了“做强做大”,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他指出,并购是审视资源能力,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后期的系统整合,即是市场、品牌、组织、财务、资本等整合,就是要看快速扩张能否与以前的战略、理念,使命以及组织架构能否平衡,前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金志国曾说:“彭总完成了前半部分,我接过了他的接力棒,现在是整个青岛啤酒大名牌发展战略的连续。
”金志国上任以来青啤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放慢并购速度,加强内部整合;强化品牌优势,重视资本运作;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等。
在 2002 年度的工作计划中青啤提出了“整合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针,明确表示要实施战略性调整。
金志国指出:“购并是手段,整合是本质”,青岛啤酒走上了收购兼并和消化整和并重的良性循环时代。
放慢了并购步伐的青啤并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企业内部的整合上,通过集团与各分公司之间企业文化、人才、技术、资本、品牌等方面的融合使分公司的竞争素质快速提高,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盈利,成为青啤集团利润增长点。
青啤公司在规模扩张中先扬后抑,充分说明了青啤扩张的理性,不仅仅是在演绎资本神话,而是通过并购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飞跃,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002 年,青啤正式进入整合期。
通过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青啤计划 2002年降低负债率,保持公司收益的长线增长,由快速式市场占有,调整为资本集聚策略,为全线出击国际市场做准备。
今年首季度已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头。
公司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该季度的净利为 5558 万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的 3079万元上升了 80.5%。
购并中,青啤对产品仓储、转库实行统一管理和控制,对产成品的市场区域分布、流通时间等全面的调整、平衡和控制,仓储调度,全线降低成本。
产成品周转速度加快,库存下降使资金占用下降了 3500 多万元;仓库面积由 7 万多平方米下降到 29260 平方米,产成品库存量平均降到 6000 吨。
仓储费用下降了 187 万元,市内周转运输费降低了 189.6 万元。
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青啤引进 ERP 系统,筹建了青岛啤酒集团技术中心,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在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之下。
信息整合,通过“三网”——内部网、互联网和会议的视频网,将企业总部和子公司用网络联系起来,进一步防范企业风险,减少审核费用,并且简化了业务运行程序,提高了销售系统运作效率。
物流通过与深圳招商局成立合资公司,将物流外包,节省人力和固定资产成本,计算下来一年可能节约1000 万元。
网络建设第一期约为 1500 万元。
其中用于总公司与各子公司内部沟通的网络的建设费用约为 300 万元,Oracle 财务网的建立需 800 万到 1000 万元,总共在 1500 万左右。
另一方面,青啤对已购并企业进行多方面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公司已分别组建了 5 个事业部,整合区域内的生产及市场资源。
对各地购并企业的市场整合,首先借助现代信息系统。
通过这个现代管理平台,青啤要将所有的工厂、数以百计的销售公司、数以万计的销售点,紧紧地集成一体。
而由此带来的转变是一切唯市场论,工厂及营销渠道都成为服务市场的一个环节,最终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使青啤真正实现向现代服务型企业转变。
、四、品牌与文化整合青岛啤酒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世界啤酒品牌,近年来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迅速攀升,从 96 年的 33.42 亿一路升至现在的近 100 亿元。
巨大的品牌价值成为青岛啤酒开拓市场和对外扩张中最大的优势所在,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非常高的品牌知名度使青啤在终端消费者中有非常强的认知度和忠诚度,随着青啤全国市场的不断发展,青啤的终端消费者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同时青啤靠品牌资本优势,在扩张中投入非常少的现金资本就能把资产上亿元的啤酒企业收至麾下,甚至有的啤酒企业被当地政府无偿整体划拨。
依靠品牌优势,青啤用10 多亿元的资金投入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总资产高达 50 多亿的并购规模。
尽管青岛啤酒的整合卓有成效,但这种整合看起来还是赶不上外部扩张的速度。
由于扩张过快,能够生产“青岛啤酒”的厂家逐步增多,品牌信誉度降低。
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使用“青岛啤酒”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高贵的形象受到影响,信誉度降低。
2001 年“青岛啤酒”这个品牌只完成了销售计划的 78%,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同年,青啤的老对手燕京主品牌产量近 100 万吨,保住了主品牌发展强势,这正是燕京稳定发展市场形象确立的根基。
2002 年,青啤开始对加入青啤的子公司进行整合。
在并购公司没有达到青啤要求之前,不使用“青啤”品牌,否则青啤的形象会受影响。
因此,目前以青岛啤酒为主干,形成众星环绕的结构。
2001 年,251 万吨的产销量中,主品牌为 60—70 万吨。
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青啤也感觉到主品牌的力量要比其他的系列品牌要强。
考虑到长远的品牌策略,必须将主品牌的优势发挥出来,2002年青啤的主品牌销量争取达到100 万吨,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
此外,保证几个区域性的品牌作为第二、第三品牌,如汉斯,五星。
其余的一些品牌则根据市场的需求,让它们自生自灭。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品牌梯队。
青啤在华东地区搭建起品牌“金字塔”:金字塔最顶部是青岛纯生啤酒,中高部是传统的青岛金质啤酒,中低部是从青岛运酒液在上海罐装、并根据上海人消费习惯特制的超爽型青岛啤酒,底部是青啤购并的芜湖、扬州等厂生产的“华东”品牌啤酒,这些不同档次的啤酒,其价格都比对手的同档次啤酒高10%-20%,只有“华东”啤酒,比对手的稍低一些。
青啤华东事业部部长葛宝伟说,芜湖、扬州等厂是低成本扩张。
我们这些不同档次的酒,可以适用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而且因价格的错位,每一种酒都不跟对手正面交锋,都是从对手的空当儿切入占领市场的,整体来看,就形成了一种立体的错位竞争,对手会防不胜防。
事实也的确如此,它使青啤的市场份额一年时间由不足 5%上升到 25%。
市场不同,青啤错位竞争的方式也不同。
在深圳市场,青啤采取的错位竞争模式就与上海不同。
由于深圳的消费水平较高,高档啤酒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而中档啤酒市场相对缓和一些,青啤便把重点放在开发新的中低档市场,用青岛啤酒的绿金型和超爽型等中档啤酒来占领“塔基”,增加市场份额,而不过分地去争夺本已“白热化”的高档市场。
这种“市场错位”的竞争模式也非常有效,目前青啤在深圳市场的份额已由一年前的不到 10%上升到了近40%。
青岛啤酒是中国商品在国外少有的几个具有历史知名度的品牌之一。
自1954 年进入海外市场,青啤一直占有国内啤酒 70%以上的外销份额,欧洲、北美和港澳、东南亚是其传统的三大海外市场,每年以 1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
在海外市场推进中,“青啤”始终被作为主推品牌。
在进行品牌整合的同时,青啤还着力在被并购公司内部推行青啤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
以青啤的企业文化来统一改造。
收购完成后,青啤派出三个小组深入到企业:一个是“推模组”,即青啤管理模式推广组,有一位副总专司此事,由他带头到这些企业中去灌输青啤的管理模式,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半年以后再检查效果;一个是质量组,由总工负责,到这些子公司去先将必要的生产硬件补齐,然后再培训“软件”——企业的技术人员;第三是贯标组,就是贯彻 ISO9000 标准的小组。
从几个方面对并购企业彻底推广“青啤”文化。
案例分析:从本质上说,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并购后的整合与并购前的战略规划应该是一致的,并购战略决定了并购整合的策略和思路;另一方面,并购的具体整合过程也是为并购战略服务,并能够保证并购战略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