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1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时,教师应提前将显微镜调试好,让学生直接观察即可,不需要再调试。教师可以适当引人显微镜的知识,介绍目镜、物镜、载物台、通光孔、调焦螺旋等部件的功能让学生在简单了解显微镜操作的基础上观察,便于课堂活动的开展。
接下来,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可以现场演示,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观察前,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注意事项,如小组内要有序观察、观察时不要随意挪动显微镜、要边观察边记录等,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边观察边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4.讨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教师出示问题: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总结:二者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有细胞壁,部分细胞有中央大液泡,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
环节四:拓展活动
教师活动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教师布置任务: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有孔虫。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继续了解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学生活动
生:自由发言谈收获。
6. 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遗传和变异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单元以遗传和变异为学习主题。通过认识多种生物细胞,观察动植物后代与亲代之间的异同,探究灭绝的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有哪些相似之处,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有一个初步认识,进而形成地球上的生物在不断进化的认知,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查说资料、实际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微小世界,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单元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显微镜的使用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对微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和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不太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
3.小组讨论法: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显微镜,微生物样本,实验器材。
2.教学资源:微生物图片,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微生物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爱环境。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分类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微生物,并撰写观察日记。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 引言:物质的变化;2. 物质的三态变化;3. 物质的化学变化;4. 物质的物理变化;5. 实验与探究;6. 综合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教材准备: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3.课件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呈现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态系统:1阳光下的植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态系统:1 阳光下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空气。
•学生能够描述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植物的生长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和空气。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多种植物(包括室内植物和室外植物)。
•实验器材(如透明塑料袋、黑色塑料袋、标签、尺子等)。
•教材、教辅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条件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生长情况。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长得茂盛,有的却长得瘦弱?这与什么因素有关?1.新课学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讲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和空气。
•通过实例和图解,让学生理解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光合作用的过程•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通过动画或图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合成。
•强调光合作用对植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探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阳光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1.整理•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环境》教案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环境》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微小环境的概念与构成;- 了解微小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保护微小环境的必要性;- 掌握常见微小生物的基本生态特征;- 发现并探究微小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微小环境的概念与构成;- 常见微小生物的基本生态特征。
教学难点- 微小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保护微小环境的必要性;- 微小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查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微小环境的概念。
2. 感知(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科学实验,让学生认识微小环境并掌握其构成和基本生态特征。
3. 理解(15分钟)通过解读教材,引导学生理解微小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明确保护微小环境的必要性。
4. 拓展(15分钟)通过小组研究探究空气、水、土壤等中的常见微小生物的生态特征,扩展学生对微小环境和微小生物的了解与认识。
5. 总结(10分钟)由学生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教师点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课按照“导入—感知—理解—拓展—总结”的教学模式设计。
课程重点放在了微小环境和常见微小生物的认识上,并切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微小环境,从而让学生明白人类和微小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在实践和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成长,但在理解与拓展环节依然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后续继续加强。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模板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模板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物质是由很小的单元组成的,了解原子的结构;2.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如硬度、颜色等;3.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如物质的热胀冷缩、融化、凝固、沸腾等。
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1.讲解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利用PPT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节:物质的基本性质1.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如硬度、颜色等;2.利用实验或图示展示物质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节:物质的变化规律1.讲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如物质的热胀冷缩、融化、凝固、沸腾等;2.利用实验或图示展示物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展示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3.图示法:通过图示来展示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节:1.师生互动:老师提问“什么是物质”,让学生回答;2.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第二节:1.实验法:老师利用实验展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硬度、颜色等;2.图示法:老师利用图示展示物质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节:1.实验法:老师利用实验展示物质的变化规律,如物质的热胀冷缩、融化、凝固、沸腾等;2.图示法:老师利用图示展示物质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原子、基本性质、变化规律等方面的掌握情况;2.利用小测试或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教学反思:1.在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时,应注意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展示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时,应利用实验和图示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3.在评估学生掌握情况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微小世界,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微生物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等。
2.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循环养分等。
3.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方式。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心得,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知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微生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和微生物培养材料。
3.分组讨论的教室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等。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的特征。
部编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目标本文档旨在为六年级上册部编人教版科学教材提供一套全册教案。
教案内容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 课时一:认识生物多样性- 研究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教学重点: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课时二:生物多样性的分类- 研究目标: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
- 教学重点: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 ...第二单元:物质的属性与变化- 课时一:观察食盐的溶解- 研究目标: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 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现象与食盐的属性。
- 课时二:纸的变化- 研究目标:观察纸在火中的变化。
- 教学重点:理解纸的燃烧性质。
- ...第三单元:能够与运动- 课时一:物体的位置与运动- 研究目标:了解物体的位置与运动的关系。
-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位置与运动的变化。
- 课时二:测量运动的距离- 研究目标:研究如何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
-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物体运动距离的方法。
- ...第四单元:环境保护- 课时一:认识环境污染- 研究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影响。
- 教学重点: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的危害。
- 课时二:环境污染的预防- 研究目标:研究如何预防环境污染。
- 教学重点:掌握环境污染的预防方法。
- ...第五单元:机械与力- 课时一:运用力- 研究目标: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 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 课时二:简单机械的使用- 研究目标:研究如何使用简单机械。
- 教学重点: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 ...第六单元:生命活动与健康- 课时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研究目标: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
-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
- 课时二:饮食与健康- 研究目标:研究合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了解健康饮食的原则。
- ...结束语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和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概述。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材配套,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一共7课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一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微小物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和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知识了解还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观察微小物体。
2.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3.让学生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3.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微小物体,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及微小物体标本。
2.实验材料:如培养皿、试管、消毒液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微小物体(如昆虫的眼睛、树叶的细胞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小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微小物体是如何被发现的吗?”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通过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其作用。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的操作练习,观察微小物体标本。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与食物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微生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独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器材:显微镜、显微镜片、实验材料等。
2.教学资源:教材、课件、视频等。
3.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实验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与运动,通过实例分析物体的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特点。
- 了解物体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与运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总结和交流合作能力。
-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特点。
-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与运动。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情况。
2. 研究活动:- 示范实验:选择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滑动、滚动等方式展示其运动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形状的物体,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发现物体形状对其运动的影响。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让他们思考物体形状如何影响其运动,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 拓展应用:- 制定游戏任务:设计一种游戏任务,让学生在游戏中应用所学知识,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情况。
- 展示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游戏任务,并分享观察到的结果和体会。
4. 练巩固: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与运动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五、板书设计板书内容:- 物体的形状与运动- 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六、教学资源1. 教学用具:不同形状的物体、实验器材等。
2. 多媒体资料:不同形状物体的图片、实验过程的视频等。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体形状与运动关系的理解程度。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整理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特征、分布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走进微小世界,探索微生物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种类、特征、分布,掌握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种类、特征、分布。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微生物标本等。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小世界。
提问:“你们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种类、特征、分布。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微生物标本,总结微生物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介绍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如发酵、制药等。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7课 微生物与健康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公开课一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单元整体分析+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2017)单元(或主题)名称微小世界单元主题小明家里有一箱牛奶,已经过了保质期。
小明上网搜索了“过期牛奶是否可以喝",网上都说过期牛奶容易滋生细菌,蛋白质变质,喝了会影响肠胃。
小明拆开一瓶,发现没有网上说得这么严重,决定喝一瓶试试看,发现喝了之后身体无恙,他决定把这箱牛奶喝完。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喝过期牛奶吗?你有什么方法来告诉小明过期牛奶不能喝?课标要求核心概念:生命系统构成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习内容: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5~6年级):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5~6年级):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7.4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5~6年级):举例说出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学业要求: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
通过对生命系统构成层次的初步学习,乐于探究和实践,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关注生物资源保护。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需要学生通过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查阅微小世界相关资料等形式,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同时体会到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本单元总共有7课,分别是《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和《微生物与健康》。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微小生物和微生物的习性、结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本单元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身边的生物和微生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实验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对微生物的认识较为模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种类、结构特点,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种类、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显微镜片、实验材料、课件等。
2.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放大镜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种类、结构特点。
2.展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案例。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相关的科学知识,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观察细胞这一内容,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知识,但对于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可能还没有系统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2.难点:如何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采用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玻片标本。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2.准备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洋葱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洋葱表皮细胞是如何生长的?”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步骤,然后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特点的掌握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态系统:3保持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态系统:3 保持生态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何保持平衡。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案例分析,了解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生态系统如何保持平衡以及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生态平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学生如何提出有效的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
四、教学资源•生态系统图解和生态平衡实例图片。
•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资料和视频。
•教材、教辅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生态系统图解,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如何保持平衡的?为什么保持生态平衡很重要?1.新课学习•生态平衡的概念•讲解生态平衡的定义,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强调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如何保持平衡•介绍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机制,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互制约、生物种群的自我调节等。
•通过实例和图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这些机制保持平衡。
•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展示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资料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后果,如物种灭绝、生态灾害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后果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分组让学生讨论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老师指点好,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活动一、导入新课
提问:利用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搬讲台?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
问题一:什么是杠杆?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体验杠杆的作用。
互助合作
展示交流
活动一。讨论:利用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搬讲台?
问题一:什么是杠杆?
题二: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练习: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活动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问题: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吗?
2、杠杆尺研究
问题: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五步四式导学案
学期
2016学年第一学期
学科
六上科学
姓名
沈勤
执教班级
605
学生数
49
课时数
1
导学内容
轮轴的秘密
导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重点难点
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2016年9月5日)
五步导学
学习单
导学案
个性化设计
前置活动
调查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及用途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问题二: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练习: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2016年9月7日—9月9日)
五步导学
学习单
导学案
个性化设计
前置活动
准备一根撬棍,尝试去撬动一个比较重的物体。感受与不用撬棍时搬动物体用力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2016年9月14日—9月17日)
五步导学
学习单
导学案
个性化设计
互助合作
展示交流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五步四式导学案
学期
2016学年第一学期
学科
六上科学
姓名
沈勤
执教班级
605
学生数
49
课时数
1
导学内容
杠杆的科学
导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教学反思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1.交流前置学习,这三个杠杆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①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②分别找出支点、阻力点、用力点
③观察它们的三点位置有什么不同?
④判断省力情况
2.判断课本P.8杠杆类工具与上面的杠杆类工具比较哪个与哪个更相似?
3、画出火钳和切刀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并判断它们的省力情况。
4、分析常用的杠杆类工具,按是不是省力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完成作业本P.3)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指名回答)
2、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互助合作
展示交流
1.交流前置学习,这三个杠杆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①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②分别找出支点、阻力点、用力点
③观察它们的三点位置有什么不同?
④判断省力情况
2.判断课本P.8杠杆类工具与上面的杠杆类工具比较哪个与哪个更相似?
3、画出火钳和切刀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并判断它们的省力情况。
通过寻找杠杆的三个点进一步加强对杠杆特征的理解,也是判断一个机械是否是杠杆的基础。
巩固提升
拓展延伸
填空题:
①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 );
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 );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
②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能拔螺丝钉的工具有( )最省力的是( )
能拔图钉的工具有( )最方便的是( )
我们发现( )
4观察课本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交流前置学习作业。
我们发现:(同一工具可以做多种事情,一件事情也可以选用多种工具来完成。
2、说说下列工具的用途。(学生交流)
杠杆类别记录表
杠杆类工具的名称
省力的杠杆
费力的杠杆
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为什么有些杠杆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
4、小杆秤的研究
制作一个小杆秤,研究它是怎样称量出物体重量的。
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提绳的位置对秤的最大称重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熟练运用杠杆三个点的位置及用力点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小进行判断。
六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五步四式导学案
学期
2016学年第一学期
学科
六上科学
姓名
沈勤
执教班级
605
学生数
49
课时数
1
导学内容
使用工具
导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活动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问题: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吗?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2、杠杆尺研究
问题: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教学反思
作为本学期的第一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有利于促进一学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即然教学的是“使用工具”,先布置了前置作业——调查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及用途。
重点难点
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2016年9月12日)
五步导学
学习单
导学案
个性化设计
前置活动
动手做一做,分别画出下列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并填写它们的省力情况。(作业本P.3)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4、分析常用的杠杆类工具,按是不是省力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完成作业本P.3)
杠杆类别记录表
杠杆类工具的名称
省力的杠杆
费力的杠杆
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