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学实录及反思

合集下载

《估计》数学教案

《估计》数学教案

《估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估计的概念,能够运用估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估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二、教学内容:1. 估计的定义及作用2. 常用估计方法介绍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估算能力的培养5. 团队合作与交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估计的概念、估计方法及实际应用。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估计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估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估计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估计的定义、作用和常用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估计方法解决问题。

4. 实践环节: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进行估计实践。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估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估计概念的理解、估算能力的掌握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小组讨论参与度。

3. 评价指标:a.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估计的定义及作用。

b.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估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c.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分享估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d.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解决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

3. 多媒体课件:教学PPT、视频、动画等。

4. 练习题库:相关估算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工具:白板、markers 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课时为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a. 导入:5分钟b. 新课导入:10分钟c. 案例分析:15分钟d. 实践环节:10分钟e. 小组讨论:5分钟g. 课后作业布置:2分钟九、课后作业:a. 估计一家餐厅晚餐时的人流量。

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材教案

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材教案

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材教案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估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数学计算时需要掌握的技能。

估计的目的是为了在没有实际计数的情况下,通过判断和推测得出一组近似的数值。

本文将介绍一份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旨在为教师们提供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一个良好参考。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估计的概念,明确估计的规则。

2.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计的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

3.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判断力,提高对数值的感知和掌握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例题和情境把估计的概念澄清,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估计的规则;2.通过课余训练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估计技能;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判断力,提高学生掌握数值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1.活动教学法:通过身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示例教学法:通过示例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规则。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4.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科技能。

四、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教师板书、多元活动素材:估计部分课外练习材料;日常估计应用情境图片采访。

五、教学过程1.引入在开课前,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估计的应用场景,如量杯的刻度、蔬菜的价格等,激发学生对估计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了解估计和实际数值的关系。

2.授课(1)估计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测量教室里某些物品的长度、宽度、高度等,鼓励学生根据第一感觉估算物品的大小。

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这些物品的图形,并让学生比对结果,从而引入估计的概念。

(2)估计的规则接着,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举一些估计的规则,如:① 最接近原数;② 适当取整。

教师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慢慢引入估计规则的细节,例如:例如,在估计一个数字的过程中,数位从右到左每增加1时,估计的误差将增加10倍;再例如,在估计一个范围时,范围越大,误差也会相应增大。

《估计》数学教案

《估计》数学教案

《估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估计的概念,学会使用估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估计的定义及方法2. 估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和选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估计的概念、估计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实践。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估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估计的定义及常用方法,如四舍五入法、近似数法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估计方法解决问题,如估算长度、面积、重量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估计方法和心得,互相学习,提高估计能力。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估计方法的应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估计方法。

8.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估计方法。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案例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理解估计的意义,学会估计物体的大小、数量等。

2.培养学生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估计的意义,学会估计物体的大小、数量等。

2.教学难点: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估计苹果的重量。

2.学习估计的方法(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等,引导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估计结果。

3.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球、盒子、瓶子等,引导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估计的方法猜测物品的重量。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要买一瓶饮料,你会估计它的重量吗?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在估计过程中的感悟。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观察家中的物品,估计它们的重量、长度等。

(2)与家人分享估计结果,讨论估计的准确性。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估计的意义,学会估计物体的大小、数量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估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观察不细致、比较不准确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估计的方法,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估计,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估计的意义,学会估计物体的大小、数量等。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第【1】篇〗《估算》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课题:估算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卡五、课前预习设计: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一)复习旧知1.课件呈现:P9的主题图,这一所学校的学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谁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级的人数?请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后,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学生汇报完毕,教师点击课件:小精灵也算了一算,这个学校的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3.点击课件呈现本课P15的主题图中的巨幕影院:他们参观完了世博园,来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电影。

(二)引入新课1.点击课件,呈现P15的主题图,出现三条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1)学生汇报: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有221人;四到六年级有239人;(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肯定,最后引出本课的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3)让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而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1+239=3.适时引导,引入新课(1)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我会算。

【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学实录及反思

【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学实录及反思

---------------------------------------------------------------范文最新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学实录及反思师: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师用手比划),那3个1厘米3厘米有多长呢?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生:能!(生尝试画)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1 / 8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1厘米,再接着画1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么长,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师:刚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范文最新推荐------------------------------------------------------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了吗?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课程教案

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课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估计》是一门让孩子们学会粗略地判断或估算数量大小的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掌握数学打下基础。

而一份优秀的教案,则是孩子们较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知识的保障。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精选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课程教案,如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估计的含义,能够正确简单的作出估计。

2、掌握常见估计方法,能够正确运用。

3、通过练习,提高估计能力,积累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估计数字大小的技巧。

2、熟练掌握常见估计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发放一些物品,如橘子、篮球、书、笔等,由学生自主自由估计物品的数量。

2、引入估计的含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解读估计的含义及其作用,如:你们刚刚是怎样估计这些物品的数量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估计,请问一下大家在哪些场合使用过估计?3、掌握常见估计方法教师针对各种常见估计方法进行解释,让学生掌握各种估计方法,并且通过实例演练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方法。

4、估算熟练度练习开展各种不同难度的小练习、游戏等,让学生更好地练习估算的能力,到达掌握并熟练运用估算技巧的目的。

5、巩固与评价教师提供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拓展、巩固技能。

在作业环节中也要注意区分题目难度,在逐渐加大难度的情况下,全面地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四、教学策略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让学生不断跨越自己的思维框架,提高灵活思维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多彩的练习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4、针对学生个体,适当调整教学速度,让学生依托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掌握知识。

五、教学性质本教案为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项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估计》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打下数学基础。

同时,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思考估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估算物品数量或大小,也可以辅助我们正确的判断形势变化等。

估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估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标题:估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估计的含义,能够运用估计的方法对数量进行大致的判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估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估计的含义和作用2. 估计的方法和技巧3. 估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估计的含义,掌握估计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估计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估计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估计的含义,即在无法准确计算的情况下,通过对已知信息的观察和分析,对未知数量进行大致的判断。

(2)估计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用的估计方法,如比较法、比例法、四舍五入法等,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估计。

(3)估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估计在购物、烹饪、出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估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估计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自己的估算过程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估计现象,与家长分享自己的估算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估计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估计方法的运用能力。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运用估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估计现象。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 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估计” 的概念与意义;2.能够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估算;3.能够通过生活实例提高估计数量的能力;4.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估计”的概念;2.学会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估算;3.通过实例锻炼生活中的估算能力;4.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估计”的概念及意义;2.利用数量关系进行估算。

四、教学难点1.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尽可能的快速计算出几个量,然后让同学们交流思路与结果,欣赏高手的计算过程,挑战自己。

2. 概念、例题与练习1.讲解“估计”的概念、定义及含义。

2.通过例题解释如何进行估算。

3.给学生练习材料,加深他们的数量感受能力。

3. 主题实际1.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场景,让他们尝试估算质量、长度、时间等。

2.让学生从实际中了解估算的实用价值。

3.让学生应用估算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4. 总结与评价1.总结“估计”课程内容,并回答同学们提问。

2.明确课程目标,给学生提供思路和方法。

3.评价同学们课堂表现,鼓励好习惯,消除恶习。

六、教学用具1.黑板、粉笔;2.实物模型。

七、教学要求1.要掌握“估计”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方法;2.要培养细心、判断力、逻辑思维及估算能力;3.要注意与实际生活联系,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

八、教学策略1.情境化教学策略;2.多媒体化教学策略;3.合作式学习策略。

九、教学评价该教案针对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的《估计》,从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制定了合适的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及数量敏感度,掌握估计的概念与运用。

此外,通过合作式学习以及多媒体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大胆探索,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估计的重要性,掌握估计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更好地解决数学及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实战教案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实战教案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实战教案大全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数学中的估计便是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必学的一个知识点。

估计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孩子们学会估算,不仅可以更好地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到日常生活中。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估计是一个重要而又实用的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实战教案大全。

【教案一】估计的概念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帮助孩子们了解估算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思考一下以下问题: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会用到一些大致估算的方法呢?这些方法的正确性如何判断呢?(2)估算的方法:教师通过书本和课件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估算的方法,并提供一定数量的例题,让学生进行排队、快速写字、数数等实践操作,从而巩固所学的估算知识。

(3)实际应用:教师通过举例说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从而了解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3.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方法,并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估算。

4.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教案二】估算数的大小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估算数的大小的方法,建立学生的数感,提高其数学运算能力。

2.教学内容(1)引入: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系列数值,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数的大小关系,并提醒学生一些估算大小的常见方法,如:大小不一般,近似计算,类比估算等。

(2)课堂练习:教师提供一些数值,让学生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写出理由及解题思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3)巩固练习:教师提供一些计算题,并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算数的大小的方法。

3.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估算数的大小方法,建立数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4.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数感,在解决数的大小关系问题时运用估算的方法。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估计》教案三篇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估计》教案三篇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估算活动,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然后自己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比划的单位长度准不准。

3、不用尺子测量,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用尺子量一量,然后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更准、更直。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的本领最棒。

二、新课学习。

1、根据第一次的差距再画一次,并检测是不是画得更准一些了。

2、例5(1)摸一摸数学练习册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是长方形的。

)(2)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又要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自己思考的过程。

)(3)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把数学练习册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

(4)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估测的时候,虽然我们手中并没有尺子,但我们心里应该有一把尺,1mm、1cm、1dm、1m都已经在我们的脑子中有了印象,再加上身体或者其他物体的辅助,相信让我们的估计会更加准确。

三、巩固练习:第46页做一做第1、2题。

1、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四、总结。

全面贴合教学大纲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案例

全面贴合教学大纲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案例

估计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非常实用的一项数学技能。

学生掌握估计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多进步。

本文将介绍一种全面贴合教学大纲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估计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1.了解估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估计技巧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估算加减法和估算乘法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教学重点和难点:1.加减法的估算方法2.乘法的估算方法3.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或物品,让学生对这些图片或物品的数量进行估计。

让学生讨论估计的依据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估计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估计加减法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估算加减法的重要性,通过例题的方式讲解估算加减法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并让学生通过手算的方式验证自己的估算结果。

第三步:讲解估算乘法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估算乘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例题的方式了解估算乘法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筛选数据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估算乘法的方法。

第四步:练习通过多种方式布置课堂练习或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检验他们对估算加减法和估算乘法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进行辅导和讲解。

第五步:拓展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问题,引导他们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组织小组活动或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分享,促进班级氛围的建设和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步:评价通过对学生进行日常表现、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估算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一项能力。

通过本文介绍的全面贴合教学大纲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估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优化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提升教学效果

优化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提升教学效果

估计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优化估计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优化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的方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估计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估计是在一定范围内取一个大概数,通过瞬间观察和判断,得出粗略的答案,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使用估算。

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估计的重要性,掌握估计在实践生活中的意义,不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估计技能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为参考,如物件的长度、重量、时间、体积等方面的估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估计知识点的理解。

可以结合课堂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在教学板书上练习测量,比较物品的重量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估计的把握。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把估计和精确计算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估计的实际应用。

例如,将估计和精确计算结合,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日常任务,例如数学实践题,以及识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并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了解-实践-回顾”三步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以致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基于问题和参与情境的探究性学习法,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比如问题解决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计的概念和实践。

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数字化教具或课件,应用交互式教学模式,通过动画、游戏化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遵循课程教学标准的同时,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让学生更愿意去学习数学。

在教学《估计》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明确教学目标、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优化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估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估计技能,提高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估计》教案之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年级数学上册《估计》教案之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年级数学上册《估计》教案之案例分析与讨论教案之案例分析与讨论引言: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三年级数学的学习中,《估计》单元是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数字、量和大小等基本概念,为他们今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对三年级数学上册《估计》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和教授这一教材。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概念如估值、估量、适量和放大方法等的含义,意识到数字、量和大小等概念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估计的方法来估值和估量,加深对数字大小、量和大小的认识。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意识到估计对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养成正确的估计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估值、估量等基本概念。

2.掌握估计方法和技巧。

3.培养良好的估计习惯。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估计方法和技巧。

2.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合作。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自主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树立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采用“引入场景,激发兴趣”的方法。

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计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引入课堂。

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估计教室的面积、桌子的长度,或是书本的厚度等实际物品,引导学生对估计概念的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第二步:讲解概念和方法在学生对估计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解估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介绍估量时,可以通过投掷骰子来引出例子:如果我们每次投掷骰子都会得到一个数字,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估计的方法来计算投掷50次骰子大致得到的点数范围。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估计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估计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估计人教版新课标《估计》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些长度单位的表象,初步认识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道人身体上的一些“尺子”的常识。

本节课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身上的尺子来估计物体的长度。

课上我由回顾已学长度单位引入,并让学生比划各计量单位。

由此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为此课堂上,我调动学生思考,在徒手画“8厘米”长的线段中,出现了所化线段“15厘米”“14厘米”的答案,当然也有学生成功地画出了“8厘米”的线段。

对此,我先请画地不够理想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意在让学生体会徒手作图也是要讲究方法。

接着我在请作画正确的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生生沟通学习中,我发现学生的倾听习惯增强了。

课堂上也出现了不少两点:如:在已知一只手指的宽度近1厘米的情况下,在要求画8厘米的时候,有同学提到,可以先用一柞来画一分米,然后再用食指和中指来度两出2厘米,同时擦去这2厘米。

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之后在练习环节,估一估,再判断哪个长度最长的环节,面对形状各不相同的三个四边形,有学生立马提出可以采用食指度量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学生能在课堂上立马学以致用,应该给予表扬。

其次,在书本做一做第2题中,我欣慰地看到学生已掌握了最基本的观察方法:面对同学在找路线时,毫无顺序,学生即可提出为了避免遗漏和重复,我们应该由顺序地进行观察。

接着在估计书本封面的周长时,学生答案不一,出入很大,有同学是50厘米,也有同学是75厘米,为此,我请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估计方法。

学生都提出是一柞一柞进行度量的。

这时,我立刻点出,由于同学们身高不一,手掌大小不一,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一柞并非完全相同,有的人一柞有12厘米,有的人一柞有14厘米,但在第一单元时,我们把一柞近似看成1分米。

同时我询问估计得出是50厘米的同学是否估成了1分米。

这一过程意在告诉学生我们在做题时具体问题,我们需采用具体方法。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案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案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5--46估计。

二、教学准备教具:1米长的丝带、米尺学具:直尺、学具盒(盒内装有小棒、丝带、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等;盒外用一条50厘米长的丝带系着,并打个蝴蝶结。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1、教学目标:(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策略: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米为重点。

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比赛为动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长度表象,在体验中达到对长度单位的物化,从而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引入1、示:1米长的红丝带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备选]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反馈的策略,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

4、比划:(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1厘米的长度。

二、展开(一)画一画1、比划: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多长?(教师演示1厘米1厘米地比划)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一量4、反馈纠偏:同学们用尺子量了后,你画的线段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备选]若学生反馈画得比较准,则请他介绍画的方法,预计有三种可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画,画了8个1厘米;二是借助已知的物体的长度画,如橡皮长4厘米,则画两个橡皮那么长;三是借助长度单位1分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教案与反思第【1】篇〗1.经历探索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过程,学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合理地进行一位数除多为数的估算,初步学会表述估算过程。

3.体会除法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估算意识,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根据不同情境或数据,采用合理的估算方法多媒体课件1.师出示口算卡片:1800÷32400÷6250÷5420÷62700÷9140÷7120÷65400÷6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

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同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老师板书: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1.确定问题: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2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或者124=120+4120÷3=404÷3=1 (1)124÷3≈41(箱)3.小结: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学设计范文时间:2009-11-30 14:15:17来源:作者:文章来源:省心范文网——省掉您的烦恼,留下您的轻松!(请记住我们的网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方法。

2、通过对长度的估计、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的估计方法【教学准备】教师:画、彩带三条;学生:刻度尺一、创设情景,引人估计。

1.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知道吗?有办法知道吗?2.要想知道一样物体准确长度必须用尺或其他仪器来测量。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往往没有尺,有时候也不需要非常准确的数据,只要大概的尺寸。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解决呢?3.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比比谁的眼力最好,谁的估计能力最强。

(出示课题)。

二、操作感知,引导探究画线段1.我们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肢体语言表示长度单位吗?请你表示出1米大约有多长?请你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2.我们已经知道1米、1分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不用直尺,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老师发的白纸上画.(生画线段)3.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的?4.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请用直尺量一量,看谁画的线段最接近4厘米。

5.指生说自己画了多长.6.再看黑板上画的线段,估计一下是长了还是短了?请一生用尺测量,明明长了为什么都觉得短了呢?7.刚才有的同学画得很接近4厘米,有的同学画的不是很接近,不要紧,我们再来画一次.这次你想用什么方法画?8.画完后,再测量.说说你第一次画了多少?第二次画了多少?有进步吗?还有哪些同学有进步,请举手.9.接下来我们要向新的难度挑战了。

请看题: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各自画,画完了量.10.说说这次你画了多长?是怎样画的?装饰画1.刚才同学们都用非常好的方法画出了非常接近8厘米的线段,真能干!老师这里还有些彩带,也要请你们分别来估一估它们的长度。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估计的概念和作用。

2.能够根据给出的数量范围进行估计。

3.能够应用估计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工具:小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2.引入估计的概念,解释估计的作用和重要性。

可以举例子说明估计在生活中的运用。

步骤二:理解估计1.给学生出示一组数量范围,例如100-200。

2.提问学生,这组数的具体值是多少?学生回答不确定。

3.解释估计的概念,即在一定范围内,用近似的数值来表示具体数值。

例如在100-200之间,可以估计为150左右。

4.通过多组数量范围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估计的理解。

步骤三:运用估计1.出示一组数量范围,并给出一个问题,如有50个学生,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2.引导学生通过估计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数量范围,根据范围内的数值进行估计。

3.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估计结果,并解释自己的估计思路。

4.让学生相互交流,比较各自的估计结果和思路。

步骤四:拓展应用1.出示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估计解决。

例如,某车站一天进站的乘客数量在1000-2000之间,今天已经进站了800人,估计今天总共进站的乘客数量是多少?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根据已知信息进行估计。

3.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估计结果,并解释自己的估计思路。

4.让学生相互交流,比较各自的估计结果和思路。

步骤五: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估计的定义和应用方法。

2.和学生一起总结估计的优点和限制,让学生了解估计的局限性。

四、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与估计相关的练习题。

2.提醒学生注意估计方法的应用,写出估计过程。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

通过练习估计的方法,学生对估计有了初步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学实录及反思
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能!(生尝试画)
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1厘米,再接着画1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
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
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么长,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
师:刚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
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了吗?
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画的,但还是相差很大,我画了11厘米多。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尺子量给大家看)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画得太长了。

师:对,下次要把1厘米画得短点,只有把1厘米画的准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画准,对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很有办法画得比较准,也有一些同学画得还不够准。

那你们想不想用刚才几个同学介绍的办法再来练练,使自己画得更准呢?好,下面同学们就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比比,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好吗?开始!
生:(学生自由练习)
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啦?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我们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5:我刚才画得很不准,我练习时就先画短点,先画2厘米,一量,1厘米看得太长了,就改短点,第二次画得比较准了。

再画了5厘米,一量很接近,再画8厘米,现在已经很接近了。

生7:我刚才8厘米画得已经很准了,我就画了12厘米,结果太短了点,发现后面画的1厘米短了点,又画15厘米,一量只差3毫米。

生8:我刚开始画3厘米,比较准。

后来慢慢画长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准了。

师:你能发现这是怎么回事?
生9:画1厘米只相差一点点,画长了,每1厘米都会相差,相差就会慢慢多起来。

生10:这是误差!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比较和调整,使自己画得越来越准!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高兴!当然,现在画得还不够准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只要你用心多尝试,你也会进步的!
六、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xx年杭州西博会和××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

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

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

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
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

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

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

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

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

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

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

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

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

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

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