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合集下载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1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标准用于辨识、更新公司各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级别,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生产作业活动中危害因素辨识、更新、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2 相关文件DPCA01274002《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识别、合规性评价程序》3 定义:危害辨识:辨识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 职责4.1 生产部工业服务分部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与更新工作,并评价公司重要危害因素。

4.2 其他部门按照程序要求辨识本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并进行初步评价。

5 管理规则及流程5.1 按照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手册》的职责分工,生产部工业服务分部成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进组,组织和指导各部门对存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价。

5.2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5.2.1危害因素辨识范围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的生产作业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种类型。

5.2.1.1 三种时态a. 过去时态:评估对残余风险的可承受度。

b. 现在时态:评估现有控制措施下的风险。

c. 将来时态:生产作业活动中或计划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

5.2.1.2 三种状态a. 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情况。

b. 异常状态:指机器、设备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时。

c. 紧急状态:指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可能带来重大危害,如地震、火灾、爆炸、大型机械设备损失、高空坠落、触电等状况。

5.2.1.3 七种类型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等。

5.2.2 辨识依据5.2.2.1 国家、政府各部委颁布的政策、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5.2.2.2 公司注册所在地的地方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5.2.2.3 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及认证结果或反馈的信息;5.2.2.4 其他相关方信息;。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风险评价是指对危害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风险
的程度和可能的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要评价的危害因素或危险源。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工作场所
的情况、工作方式、人员素质等。

3.评估风险的可能性:根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
源发生的可能性。

4.评估风险的后果:评估危害因素或危险源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和
影响。

5.评估风险的程度:综合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评估风险的程度,确定其优先级。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减少或消除风险,保护工作场所和工作人
员安全健康,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控制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确定控制风险的目标和方法。

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
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3.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
责任和措施,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风险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5.风险沟通和培训:加强风险沟通和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总之,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在工作场所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地辨识危害因素、评价风险和制定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和消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四篇)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四篇)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范本一、概述本策划范本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帮助组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本文将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指南,从而使组织能够全面而科学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二、危险源辨识1.确定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在开始危险源辨识前,应对工作场所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

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和物料储存、机械和设备使用、人员流动等方面。

同时,要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的看法和经验。

2.记录和分类危险源根据前一步骤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分类。

可以按照危险源的性质、来源、可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类,并为每个危险源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

3.评估危险源的潜在严重性针对每一类危险源,评估其潜在的严重性。

主要包括可能导致的伤害类型(如损伤、中毒、火灾等)、可能引起的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三、风险评价1.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在进行风险评价前,应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可以参考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制定内部标准。

2.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可能性的评估,即评估该危险源发生的概率。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组织内部的情况进行评估。

3.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评估每个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影响程度,包括人员伤亡数量和严重程度、财产损失等。

可以参考相关标准和指南,也可以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设置评估指标。

4.计算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计算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可以使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计算。

对于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风险控制1.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

例如,降低风险等级、减少风险可能性或减轻风险影响等。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可以使用预防措施、保护措施、管理措施等多种方式来控制风险。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前言本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和《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GB/T15498-2003进行编制,全面识别公司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评价不可接受的或重大的风险及重要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根据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实现对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有效控制。

若本标准的内容与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相抵触,按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或标准执行。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本标准由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ML223·20001.14-201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各层次、相关部门、基层单位)的职责,确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危害因素识别等过程控制的一般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对在施工管理、产品或服务中涉及的所有活动、所有设施、所有人员的危害因素、环境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更新与控制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职责与权限3.1 安全监察处3.1.1 负责建立公司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清单。

3.1.2 负责根据公司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定期和及时评审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并及时更新。

3.1.3 负责各分公司、项目部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情况监督检查。

3.2 机关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本系统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培训、检查、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3.3 分公司3.3.1负责本单位危害因素、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的策划,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调查、辨识、评价控制程序1 目的辨识及评价项目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险源,从而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适用于本项目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 职责3.1 项目安全总监负责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工作。

3.3安质部负责负责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

4 工作程序4.1 危险源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应以项目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依据,辩识与各项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业务活动内容包括:生产现场、工作场所、设备、人员(进入作业场所的所有人员,包括员工、临时工、合同方人员、访问者等)和工作流程,并收集有关信息。

组织内存在的危险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⑴组织的常规活动(正常活动),如正常生产活动、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活动等;⑵组织的非常规活动,包括异常活动(如停电、停机、设备维修、临时抢修活动等)和紧急情况下的活动(如发生火灾、坍塌等情况下的抢救活动);⑶所有进入工作场所、办公场所及与办公区域难以划分的生活区的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的活动等;⑷与产品实现过程相关的所有场所,包括生产现场作业场所、办公场所和相关的生活场所等(如宿舍、食堂、饮用水源等);⑸与生产实现有关的所有设施,包括所有场所内的相关设施,如建筑物、生产设备、物资等;⑹工作场所内由外界提供的设施,如组织所租赁的建筑物、设备等。

4.2 危险源辨识依据和途径⑴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⑵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⑶根据实际经验确定的与项目有关的危险源;⑷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⑸项目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⑹工作场所环境和辅助生产设施;⑺与员工和其它相关方协商和沟通的信息。

4.3 危险源辨识要求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情况:⑴三种时态:—过去(公司遗留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或过去曾发生的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现在(明细现有的、现存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将来(项目将来可能产生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⑵三种状态:—正常(例行的作业活动状态);—异常(计划中但非例行活动,如开车、停车、试验、停电、检修状态);—紧急(合理预见,但不能预见何时何地发生,如火灾、爆炸、洪水、地震、雷击等事故);⑶七种类型: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及其他危险危害。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程序1 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对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中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为公司制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运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发生的及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活动。

3 职责3.1 项目管理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与更改,指导各部门、各场所识别、评价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组织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提交识别、评价结果。

3.2 产品中心负责识别、评价项目实施、交付、过程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包括相关人员)在所有场所,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设施及从事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

3.3 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管理部的识别、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项目管理部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紧急、异常三种状态。

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危险危害因素时,要覆盖公司办公和无线通信直放站设计、生产和服务及系统集成过程的所有场所,所有设备、工具、设施、所有人员包括进入管辖范围内所有相关方人员,不得遗漏,做到充分性。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的识别应包括组织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

对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的识别评价方法主要采取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往的工作经验打分等方法。

4.1.1 由项目管理部组织人员对公司各部门范围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由运营中心体系专员编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1.2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考虑:a)法律、法规规定;b) 环境影响范围;c) 环境影响程度;d) 发生的频次;e) 资源影响;f) 对相关方影响程度等。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1 目的对公司在检测工程施工和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以确定风险等级并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风险,确保检验检测工作安全。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检测工程施工及办公场所范围内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 职责3.1质量负责人负责审批确认公司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3.2 技术服务部是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3.3检测工程部是检测工程项目的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检测项目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3.4检测项目部负责检测项目所涉及范围内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工作,并确定出重大危害因素及相应的控制计划。

3.5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公司办公活动中危险源的识别;3.6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活动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参加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的策划。

4 工作程序4.1 工作流程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确定不可接受风险→风险控制策划。

4.2 危险源辨识4.2.1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以下活动和因素: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如:正常的检测作业活动和非常规的故障抢修活动。

)2)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分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3)公司人员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4) 产生于工作场所之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公司人员健康安全产生有害影响的、已辨识的危险源;(如被检测对象(管道)施工单位管道安装活动导致的危险源。

)5)在工作场所附近,由公司的工作活动产生的危险源;6)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无论是否由组织或外界提供;(应考虑作业场所内含工地生活区、员工食堂所有的物料、装置和设备造成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和风险,包括过期老化以及租赁和库存的物料、装置和设备。

如有毒有害原材料存放与使用、易燃易爆容器存放、使用;明火管理、施工现场危险部位防护、设备设施安装/支搭、运行、维护与拆除等。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1.制定政策和标准
基于现有的安全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制定针对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政策和标准。

2.分析危害因素
针对不同工作环境的特点,对可能会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是什么,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和方式。

3.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基于对危害因素的分析,将危害因素分类,并加以识别,以便确定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发生可能性和发生风险程度。

4.对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后果和风险程度进行可预测的评估,以识别出现在的危害因素,明确其对职业健康和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并研究其具体控制方法。

5.建立控制程序
根据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控制程序,以降低或消除危害因素对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有效的控制策略可以采取工程控制、管理控制、行为控制等措施,以有效管控工作环境危险因素的发生和控制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6.进行监测和评估
在实施控制措施后,对因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进行频繁检查和评估。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程序1 目的和范围为了识别的生产运行或服务和产品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等危害因素,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削减措施,并对危害及其影响实现事前预防控制,使HSE风险降至“合理并可接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范围、职责和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和相关承包商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

2 引用术语本程序采用Q/1002系列标准规定的术语。

3 职责3.1 安全环保科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科室,其职责如下:✧负责审查从事健康、安全和环境评价单位的资质;✧负责组织健康、安全和环境专项评价工作;✧负责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组织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培训和技术指导,汇总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建立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数据库;✧负责对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审核;✧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提供资源消除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风险消除、削减与控制措施计划,同时督促相关单位(科室)实施。

3.2 机关科室负责定期组织分管业务系统开展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汇总本系统的危害因素,督促相关单位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系统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报安全环保科。

3.3 基层单位✧负责定期组织本单位工作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建立本单位危害因素数据库,并按业务类别上报相关业务管理科室;✧负责为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应资源;✧安全环保科负责监督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的实施。

3.4 员工参加与本岗位相关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落实与本岗位活动相关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保证岗位活动安全。

4 程序内容4.1 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4.1.1 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应覆盖的所有产品、活动和服务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道路交通活动产生的危害。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密级:□秘密□文件编号: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文件会签表说明:(1)本程序文件知识产权属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部所有,未经授权许可或批准,不得对项目部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提供;任何外部组织或个人擅自获取、使用、转让本程序文件的行为均属侵权。

(2)本程序文件执行解释权在安质部。

1 目的为了确保公司在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防腐保温工程、公路路桥、公用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得到及时识别、评价和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策划和更新管理。

3 术语3.1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4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5 健康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的身体、精神、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状态的条件和因素。

3.6 危害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素,包括根源和状态。

3.7 危害因素辨识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8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3.9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10 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3.11 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4 职责4.1 安质部、IPMT团队QSHE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4.1.1 负责提出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及评价知识培训需求并组织培训;4.1.2 负责汇总公司和IPMT团队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清单》、《危险源识别、评价清单》,并组织评价。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为了科学规范的对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的危害或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筛选出重大和一般的危害或风险,及时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实现HSE 方针和目标。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因素的识别及控制。

3职责3.1最高管理者负责为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危害因素清单和风险控制措施。

3.2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生产和活动范围内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如:采购部负责识别采购的原材料、物资中危害因素;技术部负责识别生产、项目中的危害因素;销售部负责识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和风险。

3.3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公司本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重大风险的评估工作,并监督、检查和指导其他部室和项目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编制公司本部的“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记录和《重大危险因素和控制清单》。

4程序4.1 成立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小组4.1.1当公司承担有风险较大的系统项目、代理产品时,由综合管理部负责成立评估小组,技术部负责人担任组长。

小组应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操作经验的人员参加。

必要时评估人员需经专业培训,使其达到具有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4.1.2当承揽的项目没有较大风险时,可不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适用时在项目开工前进行一次危害识别和评价工作。

4.1.3 各部门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成立评估小组,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4.2危害识别4.2.1确定危害识别的范围公司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所有作业活动、业务过程、人员和场所。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2.2确定危害识别的对象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根据上述范围按下列方法确定本活动范围内的识别对象。

a) 按管理流程b) 按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c) 按作业工序;d) 按作业任务;e) 按部门。

4.2.3 选择危害识别的方法根据所确定的危害识别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识别方法。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隐患辨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评估风险,并评估环境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影响。

以下是一般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危险源来开始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各个区域,记录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2.审查文件:审查以前的事故记录、工作指导和任何其他相关文件,以寻找类似危险源。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它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危害:确定每个危险源与员工、访客或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影响。

2.确定风险: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源。

第三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评估工作场所外部环境对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1.外部考察:考察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了解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危害。

2.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以确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潜在影响。

3.采取行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降低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总结: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是确保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要程序。

它们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并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查。

通过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以及评估环境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潜在危害,确保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

延续之前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源,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例如:1. 事故调查:分析以前发生的事故情况,了解其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BD-0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BD-0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1 目的为持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施加影响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因素辨识活动,完善并实施有效的风险削减及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实施和完善更新。

3 职责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重要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以及对应风险削减控制及应急措施的审批。

3.2 综合部负责组织协调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削减控制及应急措施的制定。

3.3 采购配套部负责落实供应商作业活动(进入公司区域)和物资储运中的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负责供应方活动的监督管理。

3.4 产品制造事业部负责产品生产及服务、承包商作业过程中危害、环境因素的辨识(包括海内外防恐)、风险评价与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3.5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危害、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更新完善,负责削减控制和应急措施的改进与实施。

4 工作流程及要求4.1 危害、环境因素辨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2)所有进入作业现场的人员(含员工、承包商、供应商和其他外来人员);3)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租赁使用的);4)产品技术服务过程;5)外协加工和配套产品的监造过程;6)变更;7)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8) 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和影响;9) 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10) 气候、外部自然灾害及公司周围环境对员工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及影响;11) 化学危险品的使用及储存;12) 新建、改建、扩建、大修投资项目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17Q/SYBOMCO D.QHSE.G02.03-2014(A)版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第2页共5页13) 设备设施废弃、拆除与处理。

4.2 危害、环境因素判别准则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HSE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公司的HSE方针、目标和有关合同规定。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作业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①识别确定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形成作业活动清单;②对各项作业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害因素及风险进行辨识;③对与各项危害因素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价;④判定危害因素及风险级别,确定是否构成重大危害因素及风险;⑤针对评价中需要控制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⑥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的更新。

〔2〕作业区〔大队〕主要领导审批作业区级普通危害因素〔见附表4〕和重大危害因素台帐〔见附表5〕,并将重大危害因素台帐报厂安全环保科;工艺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以下简称为“工艺危害分析〔PHA〕”工艺危害分析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控制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包括后果分析和工艺危害评价,以预防工艺危害事故的发生。

工艺危害分析是装置生命周期内各个时期和阶段辨识、评估和控制工艺危害的有效工具。

〔1〕工艺危害分析的时机生产装置在以下阶段可以进行PHA:新改扩建项目、在役生产装置〔2〕工艺危害分析的方法推荐使用的分析方法:故障假设/检查表法〔What If/Checklist〕、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

〔3〕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的合用范围HAZOP :应用于新改扩建项目投用前、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

What If/Checklist:应用于低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停用封存、拆除报废阶段、工艺变更过程。

FMEA:应用于分析在役装置的关键组件及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也可以辨识共因失效和单一组件失效导致的危害事件、事故。

FTA:应用于由HAZOP 和What If/Checklist 识别出来的特定事件的分析。

〔4〕工艺危害分析的频次高危害工艺装置生产阶段每三年一次,其他生产装置每五年一次。

〔5〕工艺危害分析的实施公司将首先采用HAZOP 方法陆续对公司的所有生产装置开展工艺危害分析,具体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危(wei)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工作管理规定》执行。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1目的公司应组织对施工、办公、服务以及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进行全面地科学地分析识别和评价,确定最大危险、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采取有效的、适当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点。

2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公司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3职责3.1 质量安全部为本要素的归口部门。

3.2 质量安全部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对公司施工、办公、服务以及与业务有关的活动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者代表负责协调领导工作。

3.3 质量安全部组织各项目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各项目部在项目施工前须预先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3.4 质量安全部负责对危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

4工作程序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具体步骤概括如下:4.1 成立评价小组公司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

4.2 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a)评价小组应首先识别出公司从事的施工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施工作业活动、产品、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中所有可能导致重要的危害和影响的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b)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施工流程的各阶段;✧按地理区域或部门;✧按装置、设备、设施;✧按作业任务。

c)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和影响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价。

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务培训;✧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4.3 选择危害识别方法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和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确定使用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SCL)和工作危害分析(JHA)两种方法。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1. 引言本控制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组织能够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旨在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来管理风险。

2. 危害辨识2.1 确定危害源组织应该对所有可能的危害源进行系统性的辨识。

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材料、工艺、工作环境等方面。

通过检查记录、现场观察和交流,确定潜在的危害源。

2.2 分析危害源对于确定的危害源,组织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评估其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危害源的实际风险水平。

2.3 评估风险基于危害源的分析结果,组织应该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3. 风险评价3.1 确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应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确保控制措施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的范围内,并尽量消除或降低危害源。

3.2 实施控制措施组织应该将确定的控制措施纳入具体的操作程序中,并确保所有相关的部门和员工都能正确理解和遵守这些程序。

同时,组织应该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控制措施。

3.3 监测和调整组织应该建立一个监测和调整机制,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组织应该建立一个风险沟通的机制,确保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的风险信息。

4. 总结本控制程序的目标是确保组织能够对潜在的危害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通过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所有部门和员工都应该遵循本程序,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或者伤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界定的过程。

风险评价则是在危险源辨识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在确定了风险后,为了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结合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收集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使用的设备相关的数据,包括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材料等。

2. 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各类危险源。

3. 程序评估:评估每个危险源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确定其风险等级。

4. 制定措施: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风险等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 风险识别: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识别出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

2. 评估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员工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3. 风险排序: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

4. 评估控制措施:评估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其是否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

三、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排除危险源:尽可能地消除危险源,例如更换设备、改变工艺流程等。

2. 采用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的设计,减少人员与危险源直接接触,例如安装警示标识、安全护栏等。

3. 引入行政控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增加员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遵守。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潜在危害因素的辨识和风险评价,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及其重要性。

1. 危害因素辨识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潜在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识别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危害因素的特点和性质,为后续的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1 现场巡视和观察:通过对企业现场的巡视和观察,识别存在的各种潜在危害因素,如机械设备的故障、不良操作行为等。

1.2 数据分析和统计: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识别出与安全相关的关键因素。

1.3 专家意见和经验总结:借助企业内外部的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危害因素的辨识,以期在发现和识别潜在危害因素时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对潜在风险的程度、范围和可能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价,企业可以合理地安排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小风险的发生。

风险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2.1 风险识别和分类:对辨识出的潜在风险进行归类和排序,以便进行重点关注和处理。

2.2 风险程度评估: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可能性和频率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以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2.3 风险控制措施评估:评估已采取或预计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

3. 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为了对辨识和评估出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而制定的操作程序。

其目的是保护企业的安全和利益,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3.1 风险预防控制: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如改善设备和工艺、加强培训和教育等,预防风险的发生。

3.2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将评估出的风险控制措施具体落实到实际操作中,确保风险得到控制。

3.3 风险监测和评估: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1 目的为规范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识别和评价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因素,消除或减少危害,有效控制重大危害因素,降低安全风险,持续改善公司的安全管理绩效,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处置及新、改、扩建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全过程。

3 组织机构和职责3.1 评价组织机构3.1.1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3.1.2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部)。

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3.1.3 分公司和物流中心对应成立以单位或部门领导为组长,并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小组(以下简称评价小组)。

3.2 职责3.2.1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3.2.1.1 负责公司本部及各分公司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更新工作所需人、财、物的投入;3.2.1.2 保持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更新工作正常运行;3.2.1.3 审核批准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准则;3.2.1.4 审核批准公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3.2.1.5 组织公司风险控制效果评审。

3.2.2 办公室工作职责3.2.2.1 负责组织制定及修订公司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更新程序;3.2.2.2 指导各分公司和物流中心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小组进行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更新;3.2.2.3 组织公司本部各部门进行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和更新,编制填写公司本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制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经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3.2.2.4 汇总公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评价表。

3.2.3 分公司评价小组工作职责3.2.3.1 按公司重大风险评价基则或本程序中“5 评价方法选用原则”定期组织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和更新工作;3.2.3.2 组织编写分公司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并制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3.2.3.3 汇总分公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评价表,经分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范围为了辩识、评价生产、经营过程、活动中的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尽可能降低健康安全风险,选择合理、可靠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削减措施的范围、管理、评价方法、执行程序等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削减、控制措施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2.2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3 术语和定义本程序采用Q/SY1002.1-2007、GB/T 28001-2001标准所规定的术语。

4 职责4.1质量安全技术部是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辨识危害因素和实施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组织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4.2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本区域的危害因素的辨识和本单位、本区域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控制和管理,负责落实制定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5 程序内容5.1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范围a)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可行性风险评价。

b) 固定生产、工作场所风险评价。

c) 施工及服务提供场所(油化作业、化学清洗、现场服务等)风险评价。

5.2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步骤:a) 划分作业活动。

b) 辨识危害因素。

c) 确定风险。

d) 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

e) 制订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f) 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

5.3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周期a)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项目施工前进行。

b) 固定生产场、施工及服务提供场所每年年底组织一次评价。

5.4 危害因素辨识5.4.1 识别危害和影响的原则a) 识别危害和影响应从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虑。

b) 鼓励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辨识。

5.4.2 确定危害和影响的范围危害和影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本单位生产及相关活动的所有方面、各个时期、不同状态的产品、活动、施工、设施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a)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如设备修理、储罐维修、清理、装置开停车等)。

b)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c) 工作场所内的设施,如锅炉、车辆、化工生产装置、储罐、起重设备、其他设施等无论是本单位还是外部所提供的设施。

d) 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因素和影响。

e) 原有设备设施超过期限使用后废置、拆除、处理。

f) 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因素和影响。

g) 新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因素和影响。

5.4.3 危害的分类本公司按GB/T13816-1992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包括:a) 物理性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

b) 化学性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c) 生物性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

d) 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e) 行为性危险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害因素。

f) 其他危险因素5.4.4 危害辨识方法本公司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为现场观察、调查表法和工作任务分析方法组织实施,同时辨识时要考虑:a)作业环境、条件状况。

b)各种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c)生产活动的噪声、粉尘、振动等影响。

d)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反应措施是否制定。

e)作业场所安全、卫生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f)设备设施防护装置、用品是否齐备等。

5.5 风险评价方法5.5.1 直观评价法凡是属于以下情况的危害因素,可直接判定为重大危害因素:a)勘探局及长庆化工公司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

b)本公司近三年内曾出现过轻伤以上事故的危害因素;c)本公司三年内曾出现职业病的危害因素;d)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危害因素;e)一旦出现事故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危害因素;f)相关方经常抱怨和投诉的危害因素。

5.5.2 LEC评价法5.5.2.1公司主要采用LEC法进行风险评价,LEC法即:D=LEC式中: D —风险值;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L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事故发生后的危害程度(C值) 风险值D(L×E×C)5.5.2.2 危险等级划分5.5.2.3 对已确定识别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和整理,进行风险评价、划分等级,分为:a) 一般危害因素:危险程度为稍有危险和一般危险的。

b) 重大危害因素:危险程度高度危险和极其危险的。

c)对于显著危险(c级)风险,应经过评价小组评审以确定是否为重大危害因素。

5.6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实施5.6.1质量安全技术部负责组织各部门、相关单位组成评价小组并指导全体员工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综合采用适当的危害辨识方法,针对本公司活动、服务全过程的危险因素现状进行调查识别。

5.6.2 各单位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本单位危险因素,编制并依据经确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危害进行评价,填写《危害因素清单》、《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5.6.3 各单位将本单位风险评价的结果报质量安全技术部,质量安全技术部负责核实、确认、汇总,编制本公司《危害因素清单》和《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5.6.4 本公司员工人人要参与危害辩识。

5.6.5 危害辨识和评价结果应形成风险评价报告。

5.7 风险消减和风险控制措施5.7.1 质量安全技术部组织各单位根据已识别的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程度大小,按如下优先顺序排列,采取相应的风险消减、控制措施,并制订风险控制计划。

根据已识别的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程度大小,对于重大风险要考虑纳入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中实施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a) 消除风险来源。

b) 采用设备改造、工艺更改或工程项目降低风险。

c) 制订并执行相应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

d) 减少员工工作的暴露时间。

e) 配备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防护措施。

f) 加强员工的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5.7.2 风险削减控制措施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予以评审:a) 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风险。

b) 是否产生新的危害。

c) 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d) 受影响的人员对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评价。

e) 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7.3 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的实施要求a) 对风险削减、控制措施分解至岗位,并在相关岗位的HSE指导书中予以明确。

b) 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

c) 明确项目风险削减、控制措施失效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d) 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的资源支持应满足措施的需要。

e) 所有的预防措施要充分考虑设施的完整性。

5.7.4 风险削减、控制措施的监督检查各单位、部门负责组织风险削减措施的落实、实施和检查,确保风险削减措施的有效实施。

5.8 危害因素辩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的动态管理5.8.1 本公司对固定场所每年进行一次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确认,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相关方对安全影响的投诉、法律法规有重大调整、本公司活动、服务发生较大变化、设备有重大变化或公司内规划有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时,应适时进行。

5.8.2质量安全技术部及各部门、相关单位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及时变更《危害因素清单》。

5.8.3对本公司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按《新、改、扩建项目管理程序》中相关规定执行,并确保其危害因素得到辨别、评价和风险得到控制。

6 相关程序7相关文件《风险评价报告》8 相关记录CQHG/HSE-JL015-01危害因素调查表CQHG/HSE-JL015-02危害因素清单CQHG/HSE-JL015-03重大危害因素清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