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胡适
读胡适的书后感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而且确, 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个人,是一个不能进步的个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能带来许多重要的好处。
胡适的书,可以让培养写作灵感。
可以让你在工作中写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
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而且通过读书对词句的积累,文章的书写也更加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胡适的书,可以使你显得有礼有节。
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
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胡适的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仿若翩翩君子、窈窕佳人,不愧为新生代逆袭成为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最佳选择。
胡适的书,可以让你增加见识。
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胡适的书,增长见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在职场之路,愈走愈远,不断提升自我的高度,修炼心性,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胡适的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
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当你融入社会的同时,你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困惑,读书,让你领会更多处事处人的哲理,通晓天地运行的真理,探索宇宙自然的哲学,融汇人、环境的力量,对于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都从容面对,在职场、生活、家庭面面俱到,无往而不胜,真可谓是牛!胡适的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
胡适家书读后感范文
胡适家书读后感范文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家书是他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记录。
胡适家书记录着他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折射出他对社会、国家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阅读胡适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的深情和睿智,对于家庭、时代和命运的思考和态度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在胡适的家书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深情。
胡适在信中常常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他对妻子、子女、父母都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和关怀。
他的信中充满了亲情和爱意,他与妻子的信件中,常常有对彼此健康和幸福的祝福,对家庭生活的细节也有着真挚的交流。
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在信中不仅嘱咐子女们要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品德,还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他对父母也非常尊敬和感激,在信中表达了对父母的孝心和感恩之情。
通过这些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对家庭的珍视和对家人的深爱,这种亲情充满温暖和力量,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其次,胡适的家书也展现了他对社会和国家的思考和贡献。
胡适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学者,他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和国家的命运。
在家书中,他经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思考和探讨。
他对教育、文化和民主等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他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民的素质和智慧,通过文化的传播来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过民主的实现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他在家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他的见解和思路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最后,胡适的家书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胡适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深度思考的学者,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悟。
在家书中,他常常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对于成就和成功的评价都表达了独到的见解。
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坚信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给予他人帮助,他对于命运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认为不论命运如何,都要积极面对和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胡适的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积极态度,这种智慧和勇气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为什么要读书的读后感
为什么要读书的读后感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获益匪浅。
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
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
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我看来,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
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
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
著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
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
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传记、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
他认为,*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
胡先生对*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
但是,结合*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
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
“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的一个痛点: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
谈到解决的方法,胡适说:”*的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这条生路,就是每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而且不少人学其他英语,早就已经达到胡适先生所说的程度啦。
其实不然。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
他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深刻的洞察与独到的见解,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的一生与读书紧密相连,通过阅读与思考,他走上了一条不断追寻真理与自由的道路。
首先,胡适读书的动机与目的在于开拓思想的视野。
他深知知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阅读,他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他曾经说过:“读书使人程序土坯上栽上许多花朵,使人的理想和追求不再局限于个人的体验和认识。
”这句话充分展示了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思想解放的渴望。
其次,胡适读书的动力来自于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渴望。
他相信只有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著作,与不同背景的学者交流,才能够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文明进步是通过不断积累和交流知识而实现的,因此,他不断读书,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胡适读书也被视为一种对于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读书,他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
他曾说:“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和见识,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胡适将读书视为一种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他认为只有学习和保留优秀的传统,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并找到中国的未来之路。
最后,胡适读书的目的也在于自我实现与追求。
他深信读书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通过对各种学科的了解,他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他在读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使命,不断追寻自己的理想,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总之,胡适之所以读书读后感,不仅仅是因为个人兴趣和好奇心,更是因为他对于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通过阅读与思考,他得以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追求,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读胡适先生为什么要读书有感
读胡适先生“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感
再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感触颇多。
在当今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实在是太需要宣传和传播胡适先生的文化理论和思想。
特别是我们的教育,更是要先教会年轻人为什么要读书,乃至读什么样的书,我们整个社会都太需要读书的氛围了。
国家强盛的根本在教育,教书育人,首先要教会如何读书,会读书方能会做人。
我们的社会只有多读书的人多了,才会有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才会有国家真正的强大和进步,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崇尚读书的社会,“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我们常说“人才的培养”和“培养人才”,读了胡适先生的此文,才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称之为“学者”和“人才”。
胡适先生对学者的概括真的是入木三分,令人敬畏,“理想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
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胡适。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崇尚读书就先从自我做起,先从阅读胡适先生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篇文章开始我们的读书之旅,让书籍在传播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相信知识会帮助每一个人树立起人生的目标和生活的方向。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最近,读了胡适的一些书,又看了和胡适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觉得从思想而言,胡适应该算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从个人人品而言,胡适是一个温和而宽容的绅士。
一、呼唤温和与宽容胡适是个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温和的方式,渐变的过程,通过自我矫正自我完善改良社会;反对暴力的、突变的、彻底否定、全盘推翻的革命,赞成英国的议会宪政道路,不太赞成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力革命。
终其一生,胡适都不赞成阶级斗争理论,不赞成暴力。
他说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或是人为的选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变异,绝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
胡适还进一步说,以为可以用阶级斗争的方法一蹴即到,既到之后又可以用一阶级专政方法把持不变,这完全是达尔文以前的武断思想。
胡适认为这是顽固不化的表现。
五四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被革命的洪流裹挟,积极拥戴社会的突发革命,而胡适呢,不但不要“革命”,还提出了“好人政府”,就是希望在北洋政府的框架之下,来改良政治。
胡适所秉持的自由主义的温和改良,认同社会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式的温和渐进式改良,相比暴力革命,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伤害都会小得多。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变革都是以血流漂杵的暴力斗争为代价,都是以牺牲许多老百姓的孱弱生命为代价。
所以,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名句对朝代变迁的概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
都是基于暴力对抗的严酷和惨烈而得出的判断。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似乎更从反面验证了社会温和改良的必要性。
胡适所提倡的温和的社会改良方式,是理智驱动下的渐变动态,而非情绪主导和支配下的非理性骤变。
因此,他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容忍即自由”。
他说,“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的保障全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多数人的统治应以尊重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为原则”“少数人也得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开拓性的眼光和辨识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非常前卫,他主张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开拓人类的精神境界,反对陈旧的观念和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格解放。
他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胡适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艺评论家,对于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极其崇高的追求,他的“文学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和批判视角,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胡适倡导的自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往往被人认为是对民族文化的污蔑和抨击,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感和斥责。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与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或许,胡适先生早就讲明其中的奥义!
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或许,胡适先生早就讲明其中的奥义!从古至今,社会都在宣扬,要读书;尤其是年轻人,需要多读书。
从书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到多读书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再到读书得以让人气质提升,心态平稳。
关于读书历来都有诸多的讨论,为何要读书?该如何读书?在阅读胡适先生的《胡适谈读书》后,我觉得找到了贴切的答案。
一、为何要读书?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三点,我觉得对于目前来解释为什么读书依然是适用的。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书籍是前人经验和知会的累积,而人类又是一代一代的在延续和进化,如果将这宝贵知识和经验凝结的书籍比作遗产,那么我们作为后者,势必要接受、继承、推敲这份遗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形成新的遗产。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回顾我们从小到大的历程,是否也是如此?最基本的,就是我们因为要识字,学习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我们至少需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当我们学习了基本的知识后,会因为学习了基本的文字,拥有了基本的理解,可以阅读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能衍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读书,赋予我们更多的接受信息和思考的能力;而为了理解更多的信息和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也必须读书。
“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 因为在第一点讲到,书籍是前任的智慧的累积和呈现,不管是技能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的困惑,在书中都能有迹可循。
那么,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读书,就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其实,当我们有了自主意识后,每个人读书的原因都可能不同。
可能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而读书,亦或是心中有苦闷百思不得其解而读书;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取得更高的职位而读书,亦可能对某个领域、某项技能感兴趣而读书。
换言之,我们所能想到的,或者我们所困惑的,都可以通过读书获得。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出身于安徽望族,自小衣食无虑,且见识过欧美权贵的享受,但他仍然艰苦朴素。
在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他无论是公款还是私款,能节约一分就节约一分。
如出门公干,为了省下门前叫出租车要付的小费,他都是跑到大使馆门前大道的拐角处才叫出租车。
江冬秀给他寄衣服,他写信回复:“一些衣服没舍得穿,还都很新,不要多寄了!”显示出胡先生是位正真的贵族,受人尊敬!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即兴的幽默,又不是大家风范!只言片语,却道尽了雅与俗!由衷的佩服!。
读胡适文章有感
在我的记忆中,胡适这个名字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过。
过分的轻描淡写,是我对这位名人的关注并不多,仅仅是知道他曾经是北大的校长而已。
不像鲁迅,几乎每一册语文教材都有一篇鲁迅的名作,这就自然而然地对鲁迅了解更深了。
想去了解胡适,是从教育学课堂上认识到教授对胡适的崇拜开始的。
因为对一个人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胡适的文章,只是借了本《胡适传》来看看。
《胡适传》总共十二章,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仅仅看了前两章,也就是仅仅是了解到胡适先生在留学美国前的那段日子里的事。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胡适先生对家庭教育的见解。
胡适先生在十几岁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曾经发表过相关的一些文章,例如《敬告中国女子》和《论家庭教育》。
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才能使其孩子有更好的家庭教育。
胡适先生还引用“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湾”说明了: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字上分别出来。
胡适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教育,我想这必定是从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就的对比中,以及自己母亲和别人母亲的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来的。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做人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
”在《胡适传》中清楚地写到:“每天天刚亮,就把他(胡适)叫醒,披上衣服坐着,然后训诫他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真改正;并且要他认真学习。
又是向他讲述父亲的种种好处……”、“平时胡适在家做错了事,母亲从不在人前责备他,而只用严厉的眼光一瞅,胡适就吓住了。
到了晚上人静的时候,他母亲才关起房门教训他……”相比之下,胡适的嫂嫂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那么的愚蠢,她们总是在不顺心的时候拿自己的孩子出气,骂给别人听。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倡导者。
他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胡适为什么读书以及他的读书心得。
1. 胡适的读书态度胡适非常重视读书,他认为读书是扩展自己思想和知识的最佳途径。
他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才能充实自己的内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适鼓励每个人要保持求知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2. 道德修养与读书胡适相信,读书对于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诲,提高我们的人格素养,塑造我们的内在品质。
3. 学科知识与读书胡适还认为,读书是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基石。
他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鼓励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的阅读。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4. 读书的影响力胡适深信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改变。
5. 胡适的读后感胡适在读书后常常有着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通过读书,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
同时,他的读后感也让他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结起来,胡适为什么读书的原因有很多。
对于他来说,读书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是拓展思想的舞台,是培养品质和修养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
胡适的读书心得也让他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炼。
希望我们能像胡适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的态度,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几篇读后感(胡适)
《胡适传》读后感今日完读《胡适传》,一代哲人,为民主、自由而奋争,为国难、民穷而奔波,尽一个知识分子的应尽责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人、领军人物,一度曾任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终生索求,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堪有孔子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风骨,其主张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及怀疑的精神,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至今令学人深思。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正如毛泽东所言,该是为其正名的时候了。
“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
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侯,替他恢复名誉吧。
”蒋介石送挽联称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当是对其比较确切的评价。
读《胡适传》有感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
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
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
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
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
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
胡适先生带给我的启示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
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的重要性。
正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为何如我,也算接受过中国的一流教育,九十年代初接受了一流大学本科的教育,后又读过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但,在处理事情时,却往往是提出假设,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1)首先,原因可能还是在自己。
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书。
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
2)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
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
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
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或留下来但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右派、牛棚这些事情,留存下来的教育界人士或人云亦云,或有能力但不再发挥。
当然,也可能是政治上的原因,或许并不希望高校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学生,因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做事情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公司中有一同事,很优秀,从小在美国受教育,虽然很年轻,但是适应环境能力很强,情商也很高,面对困境能够挣扎出一个新的局面。
这位同事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又岂能与他从小所受的训练没有关系呢?。
想和做胡绳 读后感
想和做胡绳读后感介绍《想和做胡绳》是胡适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短篇散文和随笔。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课程中读到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胡适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人生、思考和写作有了不同的启发。
主题一:人生的意义胡适在《想和做胡绳》中反复讨论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追求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他通过写作、读书和思考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同时呼吁读者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要盲目追求权力和地位。
主题二:思考的重要性在胡适的散文中,思考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思熟虑,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反对盲从和轻信,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并勇于质疑。
通过阅读胡适的作品,我深刻认识到思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题三:写作的艺术作为一位作家和学者,胡适对于写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想和做胡绳》中,他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他认为写作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写作,人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阅读胡适的作品,我对写作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鼓舞。
结论通过阅读《想和做胡绳》,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思想的独特魅力。
他的散文不仅展现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思考的重要性和写作的艺术。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写作,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不断成长和进步。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四十自述》有感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
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
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
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一、胡适先生的文字。
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
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
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
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
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
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
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
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
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
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
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胡适有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胡适有感临塘而渔作为实用主义三位大师之一杜威的学生,民国最有国际声望的驻美大使,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者,《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作者,胡适不可能是一位平庸的没有思想的人。
我认为,胡适是民国时期中国最有能力的学者以及最具思想的人,胡适的争议源自于其生不逢时,看法太过领先于中国其他大部分人。
有些人是生逢其时,但看法上不过迎合了民粹主义,其思想却根本无力给出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些人从个人的角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绕不出过去的死胡同,却被冠以英雄之名。
像胡适这样的人,因为其思想超前领先,不被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所理解,无法获得认可,因此就充满非议。
像那些非议胡适之先生的人,我想问问他们,对胡适在中国宣传的实用主义,又怎样的认识?当他们评价胡适“浅”的时候,可曾认真研究并且理解了实用主义。
可真正的理解中国主流哲学派系的危害和错误?如果他们对这些东西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觉得他们就没法评价胡适这个人,因为他们连他宣传的思想都不理解。
看《中国哲学史大纲》就会发现,胡适的研究非常具备科学精神,而且他当时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中国宋代之后的考据学,考古学,就有真正的西方科学思想在里面,从这一角度说,科学思想是东西方共通的。
并且他详细的说明了这些科学思想在研究领域里面的应用。
无非是胡适本人是不适合在当代进行宣传的,所以《中国哲学史大纲》没有那么出名,但是研究胡适的人,最好至少翻几遍的好。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就是胡适所说的。
胡适理性的说明了,中国文明相对西方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被贴上“迂腐”标签的儒学。
真正的祸害在今天清华大学著名的学者称之为“儒表法里”的手腕。
极权主义就是法家思想的一种延伸,而儒学的最初理想是和Demo&Lib相兼容的。
D&L最大的反对者当然是法家韩非那帮人。
我个人本来对儒学有很深的误会,正是胡适的言论让我转变了这个印象。
一直到今天,我认为对中国现代化威胁最大的,仍然是数千年的法家土壤。
胡 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在翻开《胡适为什么读书》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读书这一平常而又重要的行为。
读完之后,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的涟漪一圈圈地扩散,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胡适先生在书中阐述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观点,其中一些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他提到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这一点似乎是大家都知道的常理,可经他那么一讲,又觉得别有一番深意。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胡适先生强调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然而,很快我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策划。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件充满乐趣和创意的事情,可真正开始着手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
看着一堆的任务和要求,我脑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那时候的我,真的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我试图去请教别人,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也没法给我特别详细和有用的指导。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读书。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堆关于活动策划的书籍。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那些文字和理论都很枯燥,很难理解。
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
慢慢地,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我记得有一本书,它详细地介绍了活动策划的流程,从最初的目标设定,到具体的执行步骤,再到最后的效果评估,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特别细致。
还有一本书,里面列举了很多成功的活动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明白了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吸引人,什么样的环节设置是合理的。
我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书中的知识和经验。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如何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我要做的活动策划中。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终于根据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制定出了一份活动策划方案。
当我把这份方案交给社团负责人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紧张了。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文化名人,在他的一生中,读书是他最为着迷的事情之一。
他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读书体会,这也让他的人生和思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与成长。
那么,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这其中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内容呢?一、读书能够开拓眼界,丰富人生经验胡适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开拓自己的眼界。
他曾经说过:“想读几多书,便可以看得几多事。
”他认为,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才能够更好地应对。
胡适读书不仅是为了扩充知识面,更是为了获取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感悟。
他曾经说过:“最好的读书,是读出自己的人生。
”这也就表明了胡适读书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在于获取人生的体验和哲思,从而充实自己的人生经验。
二、读书能够提升个人素养,塑造人格魅力胡适认为,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提升个人素养和塑造人格魅力的过程。
他认为,读书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因此通过读书可以更好地训练自己的心智和修养,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胡适看来,读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素质的表现。
他深知,学术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是个人和国家实现强盛的必由之路。
因此,胡适把读书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和追求,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和国家文化水平。
三、读书能够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胡适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认为,只有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并且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在胡适看来,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本领。
读书只是一个开始,而更重要的是要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思考,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也是胡适在读书中所得到的重要经验之一。
总而言之,胡适之所以深爱读书,是因为读书在他看来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他的读书体会,更是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读书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像胡适一样,珍视读书的过程,不断地扩大生命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读懂胡适观后感
读懂胡适观后感【实用版】目录一、胡适简介二、胡适与韦廉斯的初恋三、胡适与陈衡哲的暗恋四、胡适的学术成就五、观后感正文一、胡适简介胡适,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疆,留美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他是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提倡五四”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胡适一生著有许多著作,如《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二、胡适与韦廉斯的初恋1914 年在美国小城绮色佳,胡适和韦莲司相识。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胡适还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张照片送给了韦廉斯。
他想到家中母亲已经为他包办的妻子江冬秀,便写信向母亲提出能否解除婚约。
然而,他母亲的回信依然斩钉截铁让他跟江冬秀结婚。
一对鸳鸯无法终成眷属,他们更多的是在离别和相思中度过。
三、胡适与陈衡哲的暗恋胡适和韦廉斯婚姻受到阻力后,他的感情世界里又闯进了另一位去美国留学生陈衡哲。
在短暂六个月时间里,他们通了四十多封信,传递着彼此热烈的恋情。
然而,陈衡哲满心愉悦地回国后,却发现胡适已经与江冬秀结婚,他们的恋情只能告一段落。
四、胡适的学术成就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学术成就极为卓越。
他提倡五四”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此外,他还在历史、哲学等领域有所建树,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观后感读懂胡适,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学者。
他的学术成就、感情生活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适的一生,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读胡适?
作者:羽戈 | 发表时间:2013.07.08
你问我,为什么这两年来屡屡推荐你读胡适:胡适的书,或者关于他的书?
模仿胡适的老师、历史学家布尔(George Lincoln Burr)的口吻:“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我年纪越大,越觉出胡适的重要性;而且不必和谁对比,他就是我们思想的维生素C。
许多人都喜欢拿胡适与鲁迅对比,通过抬高一者,贬斥另一者,譬如布尔那句话,换做他们,可能会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胡适比鲁迅更重要。
”我说过,鲁迅与胡适并不构成鱼与熊掌的二元关系,对我而言,他们都无比重要,如果说胡适是维生素C,鲁迅则是钙片,你愿意缺哪一个呢。
据我的阅读经验,鲁迅如高山,胡适如平原。
我从16岁开始读鲁迅,此后每重读一次,感悟便深一层,诚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过这座高山,只能仰止,无从超越:一来,他难以被超越,鲁迅之后,再无鲁迅(窃以为鲁迅之为鲁迅,个体的因素要超越时代的因素);二来,他不是我的路标,无须超越。
今年我重读鲁迅杂文集,以其写作时间为序,愈读到晚年,愈发心痛。
我以为在《三闲集》《二心集》之后,他的大多杂文,除了教人如何疑心、如何刻薄、如何骂战之外,意思实在不大,原本可以不写。
早在1925年底,他编《华盖集》,便意识到“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尽管他“并不惧惮这些”,然而我们却深深为他惋惜。
以鲁迅之雄才,“写这些无聊的东西”所耗费的精力与时光,若用来写作《故事新编》或《中国小说史略》之类,那该多好。
所以我从不建议你多读鲁迅,他生命晚期的作品,粗览即可,他既百无聊赖,你何必陪他空虚;更不建议你学鲁迅写作,他的杂文,陈义再高,都难改病态的本色。
相比之下,胡适就健康多了(当然另有一个原因,鲁迅不可学而胡适可学,正如李白不可学而杜甫可学、苏轼不可学而辛弃疾可学)。
病态与健康之别,不仅取决于思想,更取决于思想的逻辑与风度。
我们读胡适,他说出了什么道理,只是第二义,第一义在于他怎么说理。
我以前和你说过,学习写文章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他写什么,第二重看他怎么写,第三重看他怎么不写(为什么这样写而非那样写)。
读胡适,眼光要停留在第二重——他不是文章大家,第三重不必琢磨了。
胡适说理,第一贵在晓畅、通达。
其白开水般的文风,历来备受讥嘲,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读者越多越好,这就决定了他们行文,尽量平白如话,最好连引车卖浆者流,都爱读,能明了,想想看,为什么“我的朋友胡适之”名满天下,胡适之的朋友遍布三教九流呢,从其文章,可窥一斑。
而且,文字通达的背后,往往是道理的通达,你看一些学者,写文章艰深晦涩、缠杂不清,原因之一,即他们尚未把道理想清楚,从而造成了表达的滞碍。
胡适的文字,老实说并不好,却因道理的通达,给人以干净、辽阔之感。
第二贵在逻辑、理性。
去年谢泳先生编选的《独立评论文选》出版,我读罢,感慨万千,胡适能成为百年一人,绝非偶然。
此书选文逾百篇,作者皆一时俊彦,包括胡适、任鸿隽、傅斯年、蒋廷黻、丁文江、陈之迈、张佛泉等,他们之间,不乏争论,如轰动一时的“民主与独裁之争”等,八十年后再回首,胡适完胜。
他说民主、论宪政,至今犹不过时。
能够支撑他在狂热而迷惘的乱世之中保持清醒的判断,支撑他的观念穿越百年风雨而依然挺拔、清澈,正基于逻辑和理性的力量。
第三贵在平和、宽容。
读胡适的文章,你几乎难觅一丝火气、戾气、装腔作势、剑拔弩张,无论
谈哲学、政治,还是生死、爱情,都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
甚至在其早年便是如此,这一度令我诧异,后来渐渐明白了,这不仅可以归结于他的思想,还需要上溯他的出身和家教。
他一直感激母亲的九年教育,“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你若有心,可对比一下少年生活对鲁迅的影响。
宽容之于胡适,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和灵魂。
我平时爱讲平恕之道,这一“恕”字,可以胡适为例。
1930年4月30日,他复信杨杏佛:“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
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
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
”此前还有一段,言及他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与鲁迅兄弟谈《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应该这样改作,唐僧取了经回到通天河边,梦见黄风大王等等妖魔向他索命。
唐僧醒来,叫三个徒弟驾云把经卷送回唐土去讫。
他自己却念动真言,把当日想吃唐僧一块肉延寿三千年的一切冤魂都召请来。
他自己动手,把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他们吃。
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极乐世界,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
如此结束,最合佛教精神。
”
放眼二十世纪,能说这番话,且令人感到发自肺腑,唯胡适一人。
这些“贵在”,都是我们阅读胡适的原由,也许你并不认同,没关系,只要你去读他,你终将发现,与他同行,将是多么幸运。
我将胡适比作平原,他的辽阔与坦荡,恐怕穷尽我们一生,都无法企及,然而我们不必越过他,我们只须追随他的足迹:读胡适,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