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军教授治疗中枢性发热的经验

合集下载

通腑清脑合剂灌肠治疗中枢性发热临床观察

通腑清脑合剂灌肠治疗中枢性发热临床观察
M eh d 2 0p t nswt e t l ihfv rw r a d my dvd d it ogop .P t nsi rame tgo p (/ to s 0 ai t i cnr g ee eern o l iie not ru s ai t n t l n ru e h ah w e e 7 ,=
【 词】 发 热; 关键 灌肠 ; 汤剂 【 中图分类号】 R 87 ,R2 .R4 ,R 【 2 ,0 ; 86 4 3 4 文献标识码】 A 【 2 17 3 ; 1 ; 文章编 号】 11 9 ) 3 一 (2 I一 ( 阱一0 位 狮 6
Olevf no enr l i ee et y ̄  ̄ ra o t etahg vr rae b i hl t d yio T n cn a dc a rt E Ynl , I N u— s f ol l ol mein l o W / og s  ̄ i o i b h  ̄ Zt GJn A
10 w r t a db t t n nm f 0g i om dc a, i a, aet i cn o g u l=10 w r 0 ) eer t yre i —ee  ̄oT r qn ee eno 】 印a eii lt c a l Pt n n ot lr p(, 0 ) ee n w e cy i s r o
p rrota i cn o gop( <0 0 ) C dl帆 C e s f 0g i o einl a o vriead ei tn ot l ru P o t h r .5 . 叩 Ii s Mol io r qn d i rs rf e m n ys T 】 即a m c a c lh te t
d rs e e e r e 印 esfv rd ge ,

冰毯物理降温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冰毯物理降温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物 理降 温 中的应用 价值 。
1 资料 与方 法
观察组采用冰毯 降温治疗 ,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冰块或 者 乙醇擦 浴 降 温 。冰 毯物 理 降 温 方法 : 将 冰
毯平 铺 于患者 床 上 , 上端 齐 肩 , 下到臀部, 冰 毯上 铺
中单 , 注意保 持平 整 , 防止冻 伤和压 疮 的发生 。打 开 冰毯开 关 , 设 置控 温参数 , 启 动开始 运转 。冰 块物理 降温方 法 : 将 冰块 放 入 冰袋 套 内 , 放 置 于 大 血 管处 , 定 时更 换冰块 , 更 换降 温部位 , 防止 冻伤 。 1 . 3 统 计学方 法
和对 照组 , 每组 2 0例 。重度 颅脑 损伤 2 9例 , 脑 出血
理, 以 P< 0 . 0 5为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两 种物 理降 温 方 法 降 温 效 果 比较 见 表 1 , 降 温 前 后所 测体 温与 处理存 在交 互作 用 ( F=7 . 5 1 0, P= 0 . 0 0 0 ) , 即 不 同 物 理 降 温 方 法 下 体 温 变 化 趋 势 不
疮 1例 。对 照 组 男 l 4例, 女 6例; 年龄 ( 5 0±1 4 ) 岁; 出现 寒战 1例 , 无 压 疮 病 例 。4 0例 患者 入 院时 格拉 斯 哥 昏迷 评分 ( G C S评 分 ) 均 ≤8分 , 降 温前 体
温均I >3 8 . 8℃ , 两组 患者 性别 构成 、 年龄、 寒 战例数
和压疮 例数差 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 具 有可 比性 。
1 . 2 方 法
者 生存 率 的重要措 施 之一 。冰毯 物理 降温是 通 过 内
部循环水流制冷后 , 通过传导散热达到降温效果 的 方法 , 该机设有 自动控温系统 , 患者体温均能按设定 的温度值 平 稳 降温 , 其 降温 可靠 、 有效 、 安全 , 并 减少 患者体 内能量 消 耗 , 能 有 效 控 制 颅 内压 , 减 轻 脑 水 肿, 降低 脑代 谢率 和脑 耗 氧 量 , 促 进 神经 功 能 恢 复 , 保 护脑组 织 , 保证 重 要 脏 器 的功 能 。本 文探 讨 其 在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讲诉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讲诉

临床诊断步骤
1. 2.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仔细追问病史
3.
4. 5.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实 验 室 检 查 诊断性治疗
临床诊断步骤(1)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热程短,有乏力、寒战,应用抗生素、病
灶切除、脓肿引流后停止发热,为 感染性疾病; 热程中等,呈进行性消耗、衰竭者,肿瘤 多 见; 热程长,无毒血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 现,为结缔组织病。

7.腹腔内感染或其他部位脓肿
腹腔内感染是发热待查中常见的病因,尤以 肝脓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盆腔脓 肿 齿龈脓肿和脑脓肿也可能是原因不明发热的 病因。

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 重要病因

8.胆道感染:上升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
积脓。 9.慢性尿路感染:可缺少症状,尿常规可正常。
请神经内科会诊建议行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 前角旁及额叶皮层下白质区多发腔梗,脑萎缩;考 虑患者意识障碍与患者重度低钠、低氯血症可能有 关,建议继纠正电解质紊乱;
进一步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自2014年4月2日至 2014年4月17日均一直在补高渗盐纠正电解质紊乱, 每日10%氯化钠60-90ml,但重度低钠、低氯仍未纠 正; 后因患者24小时尿钠排泄明显增高,请内分泌 会诊考虑不除外肾上腺素危象可能,建议给予激 素治疗;
引 起 发 热 的 常 见 病 因
发热性质 病 因 疾 病
感染性 发热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措施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措施

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措施
叶宏荣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3(25)6
【摘要】@@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损伤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体温升高,最高可达39~41℃,持续高温可加重脑损害程度,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我科自1997年以来收治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数例,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总页数】2页(P166-167)
【作者】叶宏荣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降温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J], 周立民;李黎明;卫晓静
2.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观察与护理措施 [J], 鞠兰
3.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J], 张云海;吴丹;邓梦华;马明远
4.亚低温治疗仪在ICU脑出血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蒋晔婷
5.清热通腑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王国强;杨广华;李鹏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
优点 : ①横形折叠法的上区覆盖在下区上 ,不会导致床头与床尾颠倒 。 ②边缘反折后有层次感 ,不易拿错 、打不开 。 ③大单 和被套平铺在床上 6 个动作即可完成 ,可提前 10~40 s 。 ④动作幅度减小 ,可减少尘埃飞扬和空气污染 。
(张家口市第 251 医院氧疗科 ,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 韩维红) (本文编辑 宋春燕)
对照组按照常规使用清水冰袋 (用回收消毒后的 250 ml 输液袋和 500 ml 输液袋制作 ,分别注入清水 250 ml 、500 ml ,放置于 - 18 ℃冰箱中 12 h ,取出后用 适中的无纺布袋包裹) 降温 ,冰袋分别放于患者前额 、 双侧腋下及腹股沟处 。观察组使用自制的芒硝冰袋 降温 ,具体如下 。 1. 2. 1. 1 制作方法 芒硝 10 g 加清水 100 ml 配制 成 10 %芒硝溶液 。根据放置部位制作不同型号 ( 20 cm ×8 cm ×2 cm , 15 cm ×8 cm ×2 cm , 15 cm × 5 cm ×2 cm) 的棉垫 。将棉垫放于芒硝溶液中浸润 , 然后装入透水无纺布袋中 (无纺布袋按棉垫规格制 成 ,分两层 ,一面为透水层 ,另一面为隔水层 ,冰冻时
在 - 5 ℃,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见表 3) ,表明芒硝
具有持久而优异的吸热特性 。同时 ,芒硝本身有良好
的吸 潮 性 , 与 水 相 溶 , 有 清 热 解 毒 、吸 收 热 量 的 特
性[6] 。
观察组使用 10 %芒硝冰袋冰敷后 ,患者体温下
降的幅度显著加快 ( P < 0. 05) ,体温的下降往往伴随
高热持续时间与脑损害成正比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 后 。其不同于一般的发热 ,是由于脑部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受到损害 ,发热特点为 : ①体温骤然升高至 40 ℃ 以上 ,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 ,无寒战 ; ②体温分布不 均匀 ,躯体及头部温度高 ,而肢体温度不高 ,双侧温度 可不对称 ,相差超过 0. 5 ℃; ③全身皮肤干燥无汗 ,四 肢厥冷 ; ④非感染性高热 ,抗生素治疗无效 ; ⑤单纯药 物降温效果不好 ,而物理降温有一定疗效 ; ⑥体温易 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122] 。据资料记载 ,体温每降 低 1 ℃,脑组织基础代谢率降低 6 %~7 % ,颅内压下 降 5 %~6 %[3] ,为降低脑耗氧量 、改善脑代谢 、降低颅 内压 ,中枢性高热患者必须及早实施降温治疗 。

柴青贯芩液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发热42例

柴青贯芩液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发热42例

柴青贯芩液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发热42例
刘安澜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2(14)3
【摘要】<正> 笔者自拟柴青贯芩液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发热42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体温在摄氏39度以上住院患儿66例,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3月~1岁者7例,1岁~3岁者32例,3岁~6岁者15例,6岁~10岁者12例。

诊断:肺炎36例,上感2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0例.查血:白细胞在
5.0×10~9/L 以下20例,在5~10×10~9/L以上46例。

病毒检测:腺病毒24例,合胞病毒19例。

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24例.治疗方法观察组以柴青贯芩液保留灌肠.其药物组成:柴胡、大青叶、贯众各6克~8克,黄芩5克~8克。

【总页数】1页(P15-15)
【关键词】柴青贯芩液;发热;直肠给药;儿童
【作者】刘安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05
【相关文献】
1.柴芩石膏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17例 [J], 宿献周
2.石芩汤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J], 王丽;郭萍;程毅;王艳芬
3.大柴芩足浴方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J], 宋桂华;宋忠鹏;张冰雪;孙萌萌
4.柴芩灌肠液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疗效观察 [J], 李进
5.柴芩紫石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45例临床研究 [J], 张子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枢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探讨_张燕婷

中枢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探讨_张燕婷

J 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June 2014Vol.46No.6中枢性发热是神经科重症患者常见的一个病证,多见于重症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脑肿瘤术后等疾病。

其发病机制为重症脑病直接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常伴有神昏、失语、偏瘫、肢体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1]。

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方法有:物理降温、人工冬眠、激素治疗等,但普遍存在效果不理想、并发症多等问题。

中医药治疗中枢性发热大多采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治疗[2~3],包括清热解表法、清热解毒法,清热利湿法等退热方法,但临床效果不尽人意。

笔者认为,中枢性发热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变,使用单一疗法难以奏效。

笔者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分别采用平肝清热、醒神开窍法;和解少阳、通腑泄热法;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治疗中枢性发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平肝清热,醒神开窍法重症脑病起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多为持续高热,可伴见神昏,肢体偏瘫,多伴面色潮红,口臭,头晕头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该类型患者多为风邪热毒,或情志所伤,或年老脏腑功能虚衰,加之外因,导致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络,导致神明受损,或者脑脉闭塞,或血溢脉外,重则清窍被闭,出现重症脑病。

该类型患者发热多表现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可按中风病肝阳上亢诊治。

治以平肝清热,醒神开窍为法,常用方为羚角钩藤汤。

基本方:羚羊角骨、石决明各30g ,人工牛黄粉(冲服)3g ,钩藤、栀子、黄芩、牡丹皮、菊花、柴胡、虎杖、茵陈、夏枯草、胆南态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21-23.[6]伦新.生大黄粉神阙贴敷治疗中风便秘75例[J].中医杂志,1999,40(12):723.[7]宇文亚,谢雁鸣,邹忆怀,等.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康复方案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28-30.[8]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70.[9]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社,2009:1-2.[10]胡玉英,胡跃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二级预防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230-232.[11]贾爱明,胡文梅,张红,等.62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与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14-16.[12]郭春莉,付强.从“脑主神明”研究心身疾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78-479.[13]熊抗美,赵志付,王彩凤.中医心身并治法在心身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84-185.(责任编辑:黎国昌)[收稿日期]2014-02-18[作者简介]张燕婷(1976-),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重症。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进展
温在 3 ~ 5℃, 23 维持 5d左 右 , 同时配合 应用镇 静剂 , 如地 西
多学者的关 注 , 他们研究发现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和脑创 伤后脑形态和功能损害 , 并且无并发症 。2 7℃亚低温能有效地 减少缺 血性脑损 害 ,l℃低温 能显著减 轻脑缺血后 神经 功能 3
泮、 氯丙嗪、 巴比妥钠等治疗 , 苯 撤去降温毯后采取 自然缓慢复 温, 所有 患者均取得较好疗 效。
能不全者。
3 亚低 温 冬 眠 治 疗 的 降 温方 法
41 加强基础护理 , . 防治并发症。
41 环境清洁整洁、 .. 1 舒适 , 有专人看护 , 并备好急救药物 和物 品。室温控制在 1~ 0℃ , 82 湿度保持在 5 %~0 以免室 0 6 %, 温过高影 响患者体温 的下降和稳定 , 严格 限制探视 。室 内定期
脉、 腋动脉 、 动脉及股 动脉 等主干动脉表浅部位放置冰袋 , 肱 此
外还可采用 降低室温 、 减少盖被 、 电降温冰毯等方法 , 使用 同时
配合 中枢镇静药 、 镇痛药 、 肌松剂等 。 由于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 疗和复温过程 中会发生寒 战 , 故在实施亚低温治疗 时应使用适 当剂量肌 肉松 弛剂 和镇静剂 以防寒 战 , 通常使用的肌 肉松弛剂 和镇静剂 为地 西泮和氯丙 嗪。降温速度 以每 小时下降 1℃为 宜, 降温深度依病情而定 , 3 — 5℃为宜 , 以 23 过高达不到降温 目 的, 过低有发生心律失常和低血压的危险 。降温过程中应严 密 监护 , 切忌发生寒战 、 冻伤及水电解质失调 。 冬眠低温治疗一般 为 3  ̄ , 5d 复温应先停物理 降温 , d 再逐步减少药物剂量 或延 长 相 同药物剂量的维 持时间 , 直至停用 , 复温不可过快 , 以免出现 颅 内压“ 反跳 ”体温过高或水 中毒H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肌松冬 、 。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危重脑卒中发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危重脑卒中发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出 血 1例 , 染 性 发 热 l 感 0例 , 感 染 性 发 热 7例 , 识 障 碍 非 意 1 5例 , 志 清 楚 2例 , 并 消 化 道 出 血 6例 。对 照 组 2 神 合 7例 , 未 用局 部亚 低 温 治 疗 , 中男 1 其 5例 ,2例 , 龄 3 l 年 8~8 9岁 , 平 均 ( 77±1.9 岁 , 断 为脑 出 『 7例 , 梗 死 9例 , 6. 25 ) 诊 f1 【 L 脑 蛛
选择经颅脑降温
仪 治疗 的 1 危 重 脑 卒 中 发 热 患 者 与 未 用局 部 亚低 温 治疗 的 2 7例 7例 危 重 脑 卒 中 发 热 患 者 的 治 疗 效 果 进 行 比较 。结
治疗组对于降低体温及维持体温的恒定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危重脑卒 中发热患者病死率较高 的特点 ,
医学仓 新 4
2 1 4月 第 7卷第 l 00年 2期
Mei ̄I ! de
n 卫 a .
1 : . !
・ 5・ 9

护 理 园 地

头颅 局 部 亚 低 温治 疗 危 重 脑 卒 中发 热 患者 的 观 察 与 护 理
王果
总结头颅降温仪 即局部亚低温治疗危重脑卒 中发热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
中发 热 患 者 的作 用 越 来 越 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 , 是 , 身 低 温 但 全
对照组 发热患者除给予以上常规治疗外 , 给予冰袋冷敷 、 精 酒 擦浴和应用降温药物等 降温治疗。治疗 组发热患者 除给予以
上常规治疗 外 , 给予 颅脑 降温 仪 , 即头 部置 颅脑 降温 治疗 仪
对设备和技术人员要求 高 , 需要 呼吸机及全 身应用 冬眠合 剂 等药物 , 用过程 中容易 引起 心率 减慢 、 压下 降 、 克、 应 血 休 肺 部感染 、 血黏度增 加 、 电解质紊乱 等并发 症 , 复温过快 可引起 颅 内压反跳性增高 , 故临床应用受 到很大 限制 。危 重脑 卒

中医药治疗中枢性发热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枢性发热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枢性发热的进展标签:中枢性发热;中医药治疗;综述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丘脑、脑干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发热,患者体温常高达39℃以上。

持续高热、超高热会迅速增加脑耗氧量,加重脑缺氧、脑水肿、脑细胞变性及凋亡,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1]。

西医治疗除针对病因处理外,没有特效退热药物,常依靠物理降温,但只能起暂时的退热效果,停用后发热常出现再反复。

近年来有很多中医治疗中枢性发热的文献报道,现部分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典籍中没有“中枢性发热”一名,属“发热”、“里热”“热闭”等内容,为脑卒中、脑外伤等一些脑部疾病的并发症,大多数属中风(中脏腑)范畴,其基本病机为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阴虚阳亢,肝阳暴涨,阳升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隧,上冲犯脑,蒙闭清窍,或热入心包、热入血分等,即“热病神昏”,证型属阳亢风动、痰火内闭、热盛腑实、瘀血阻络等[2~5]。

也有认为该病在传统的风、火、痰、瘀之下,必有更为直接的致病因素,即所谓内生毒邪,为里实热证[6]。

2 治疗方法根据中枢性发热病位在脑,属里、实、闭、热、痰、风、瘀等特点,临床上以清热开窍、清热化痰、清热泻火、平肝熄风、通腑泄热等治法较为常用。

2.1 清热开窍法因邪热闭窍者,当速开窍清热。

宋建英等用醒脑静注射液配合物理降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中枢性高热50例,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照组有效率78%)[6]。

田辉等用醒脑静注射液与冬眠合剂联合治疗中枢性高热54例,与对照组53例比较在退热起效时间及退热效果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7]。

马云枝[8]、薛素霞等[9]用清开灵注射液配合物理降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中枢性高热效果显著。

张东奎[10]、李海华[11]、刘巍[1]等用安宫牛黄丸配合西医支持、对症处理及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发热均取得明显疗效。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
维普资讯

6 ・
J u n l f r igS i c S p 0 8 V 1 2 N . 7 G n r l dc e o ra s ce e e .2 0 o. 3 o Nu n n o 1 ( e ea Me i n ) i
2 m ×8c ×2c 、5C ×8c × 2 m、 5 m ×5 0c m m 1 m m c 1 c
c m×2c 的 冰袋 , 用 1h内 , m 使 透水 层 接触 皮 肤 , 而 后 隔水 层接 触皮肤 , 可连续 使用 3h 使用 过程 中经 常 ,
更换 接触 部位 , 观察 皮 肤 变 化 。棉 垫 可 重 复 使用 , 无 纺布 袋一 次性使用 。 1 2 2 观 察指标 ①观察 两组 冰敷 降温 0 5h 1 .. . 、 h、 2h 3h的直肠温 度变化值 。② 评定 两组 降 温前及 降 、 温 后( 体温 恢复 正 常 ) 的意识 状 态 , Glso 即 ag w评 分 。 ③ 观察 2种冰袋在 同等 室温条 件下放 置 0h 1 、 、 、 2h h 3h 4h的形 态与温 度变化 。 、 1 2 3 统 计学 方法 所得 资料采 用 S S 3 0软件 .. P S1. 进 行重 复测量 的方 差分析 。
序 分 为观 察组 与对 照组 各 5 8例 。观 察 组 采 用 1 芒硝 冰 袋 降 温 , 照 组 使 用 清 水 冰 袋 降 温 。 结 果 两 组 冰 敷 后 不 同 O 对 时 间患 者 体 温 下 降 的幅 度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 O 0 ) 观 察 组 下 降较 显 著 ; 察 组 降 温后 意 识 状 态 评 分 显 著 优 于本 组 降 P .5 , 观 温前 及 对 照 组 降 温 后 ( P 0 0 ) 2 冰 袋 于 同等 室 温 条 件 下 在 空 气 中放 置 , 通 清 水 冰 袋 于 第 3个 小 时 呈 水 状 , 均 d .5 ; 种 普

中医辨治感染后低热体会

中医辨治感染后低热体会

文章编号:0 9—57 (0 6 0 ~0 0 0 10 26 20 ) 1 17— 2 制火, 虚火 内炽, 见发 热、 故 手足 心 热、 汗、 盗 口干 、 便秘 、 小 便短赤、 舌红少津、 细数 等, 脉 皆为 阴虚 火 旺之征。 清骨散 有养 阴清热 , 热除蒸 功效。方 中银柴胡、 退 胡黄连 、 秦艽 、 地 骨皮 、 青蒿、 知母清退虚 热 , 甲滋 阴潜 阳, 鳖 甘草调 和诸 药。 但笔者认 为本方重于退热 , 轻于滋 阴, 故临证时多酌加麦 门 冬等养 阴之 品, 效果 的确 比清骨散原方好 , 临证 不可不察 。
1 湿郁肌表
王某 , ,岁 。19 男 9 99年 9月 1 4日初诊 。患儿 2 月 个 前 曾患病毒性感 冒, 经治 2 而获痊愈 , 周 愈后 1 周患儿 出现 不明原因低热 ( 温 3 . ℃上 下波 动) 西 医检查无 异常 , 体 75 , 给予抗病毒、 抗感染及维生素等治疗 1周余, 体温不降反 升。曾求治于中医, 辨为营卫不和, 给予桂枝类方治疗, 亦 不 见效 , 故求 诊于余 。时证见 : 温 3 .  ̄ 头 身重 痛 , 体 7 5C, 口 淡 不渴 , 无汗 , 恶寒 , 微 舌淡苔 白腻 , 脉濡。 中医诊断 : 湿郁 肌表发热。辨证 : 湿郁肌表, 卫气郁闭而发热。治以发汗祛 湿。用羌 活胜湿 汤。处方 : 药用 羌活 、 活各 3 , 独 g 藁本 、 防 风、 川芎 、 甘草各 2 , 炙 g蔓荆 子 1。每 日 1 , g 剂 水煎 分 2 次 服。3 剂热退,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r 按 对 于外感风寒( 愈 后又发低 热者, 热) 医家 多遵 仲 景而辨 为营卫不和, 以桂枝汤类 以调和营卫 , 笔者 临床 投 但 发 现部分 患者不属于此种 证型 , 由于感 邪或邪 祛后腠理 而 失密, 湿邪乘虚 而入 , 郁闭卫气因湿性缠绵 , 故发长期低热。 其 治当发 汗祛 湿, 湿邪祛 而 营卫 自和 , 亦痊 愈。 又 因病 病 后、 汗后 阴津多亏 , 故方选 强于祛周身风湿 而弱于解表 的羌

亚低温治疗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5-10-20T09:08:02.40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作者:王星辉何磊[导读] 邯郸市第一医院河北邯郸 056000 中枢性高热通常是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产生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主要见于脑外伤、脑血管疾病以及脑肿瘤和脑部手术患者[1]。

(邯郸市第一医院河北邯郸 056000)【摘要】亚低温治疗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控制中枢性高热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从亚低温时机、操作方法及护理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在应用亚低温治疗时,我们需要把握时机、规范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各项护理,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的降温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康复率。

【关键词】中枢性高热;亚低温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682-01中枢性高热通常是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产生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主要见于脑外伤、脑血管疾病以及脑肿瘤和脑部手术患者[1]。

为非感染性高热,多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2]。

体温在发病早期(48h内)可骤然升高至39℃以上,热型多为稽留热。

高热使脑血流量、脑组织代谢增加,造成高颅压,加重脑细胞损伤,加速器官衰竭,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危及到患者生命。

因此及时有效的降温是降低中枢性高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传统的物理降温方法如冰袋、冰帽、温水擦浴、等只能改变动脉血通过时的温度,不能彻底改变躯体高热症状。

一般退热药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可减轻外源性致热源产生的高热,对中枢性高热疗效差[3]。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亚低温治疗来控制中枢性高热。

1 亚低温治疗的概念亚低温治疗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使患者体温降低,以达到治疗的目的[4]。

轻中度低温28℃-35℃则称为亚低温。

物理降温包括冰袋、冰帽及冰毯,药物降温包括中枢性镇静药、镇静剂、肌松剂等。

2 亚低温治疗时机亚低温治疗一般治疗越早,降温速度越快,其效果越好。

辨证治疗疑难发热138例总结

辨证治疗疑难发热138例总结

辨证治疗疑难发热138例总结
高飞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1998(007)005
【总页数】2页(P210-211)
【作者】高飞
【作者单位】解放军304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05
【相关文献】
1.张怀亮教授辨证治疗疑难病举隅 [J], 雷丽亚;张怀亮
2.辨证治疗疑难"痿症"2例 [J], 徐敏华
3."发热常数"的研讨——87年至今MAZAK床头箱发热问题总结 [J], 张万军;魏治国;牛学义
4.疑难案例折射典型问题如何解决期待集思广益——"无锡产监杯"全国房地产登记疑难案例与剖析征集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J], 管建平
5.发热待查仁术解难转化奇葩——喜读翁心华教授新著《疑难的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 [J], 吴绍熙;郭宁如;廖万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主要疾病

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主要疾病

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主要疾病
崔瑛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1(004)004
【摘要】@@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在临床上确定中枢性发热时,应首先除外各种感染性、药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崔瑛
【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市人民医院,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脑室出血并发中枢性发热与脑室周结构脑动脉痉挛的关系 [J], 黄志研;李妙琴;周金良;罗海林;傅跃权;陈向荣;黄凯懿
2.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 [J], 许士海;单爱军;王进
3.物理降温在感染性发热和中枢性发热中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J], 封雪花
4.探讨“下法”治疗中枢性发热 [J], 刘秀颜;李云辉
5.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系统萎缩伴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合并中枢性发热1例[J], 张宸;郝丛莉;尚菊菊;周旭升;翟军鹏;李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滴注低温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临床观察

静脉滴注低温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临床观察

静脉滴注低温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临床观察
安和平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4(020)016
【摘要】中枢性高热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我院于2002年10月-2003年9月采用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1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649-1650)
【作者】安和平
【作者单位】涪陵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涪陵,4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J], 陈彩玲;苏攀宏
2.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效果 [J], 张玉琴;任学娟;徐桂花;朱丽莎
3.喜炎平注射液雾化吸入及静脉滴注联合给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观察[J], 曲华;陈琪玮;罗佳;敬宏;高雪
4.丹皮酚磺酸钠注射液治疗中枢性高热临床观察 [J], 朱越
5.低温液静脉滴注结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观察 [J], 邓春林;易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荆银合剂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荆银合剂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合 多年行 医实践 的宝贵 经验 ,拟定 的一 个协 定处 方 ,
2 0多 年来 一直沿 用至 今 。其 组成 主要 为 荆芥 、银花 、
牛 蒡子 、大青 叶和 四季青 等共 九味 中药 ,探 其配伍 和
组成 ,具 有寒温 并用 、表 里兼顾 的特 点 。 自从 温病大 家 叶天士 提 出温 病 与伤寒 治 法大异 以 后 ,温 、凉二 法遂 日渐 殊途 ,泾渭分 明,因于 风寒 者 , 只宜辛 温 , 因于 风热 者 ,只宜辛 凉 。其实 复 习文献 ,
表 1 三 组 临床有 效率 比较 表
以我们在这次的研究中,尝试对于风热型和风寒型的
感 冒患者 ,均 予 以常规剂 量 的荆银 合剂 口服 ,结果取
得 了预 期 的效 果 。探 究原 因,体会 还是 与荆 银合剂 在 组方上 “ 凉 并用 ”密切 相关 。外 感热 病 ,外感 者 , 温 “ 、寒 、暑 、湿 、燥 、火 ”之 六 端 ,除却 暑火 ,风 风
观 察三 组患者 治疗 前后 的体温 、症候 评分 ( 自制 感 冒症 候评 分表 ,满分 为 5 )和 实验 室指标 。 3分
外 感热病 中最 多见于 急诊 临床 的急性 上呼 吸道感 染 , 作 为切入 点 ,进 行 了相应 的 临床 观察 。
1 疗效标 准 . 4
疗 效评 定采用 尼莫地 平方 法 :【 治疗前 积分 一治 (
作用 ,对 外来 和 内生致 热源 所致 的家 兔发 热 ,有 明显 的解 热作 用 ,能够 抑制 炎性 渗 出、水肿 ,抑制 炎症 早
期毛 细血 管通 透 性亢进 、炎 性增 生 、渗 出及 水肿 ,对 多种 致热源 所 致发 热具 有显 著解 热作用 ,同时通 过兴 奋垂 体. 肾上 腺轴 以促进 肾上 腺皮 质激 素 的释放 而增 加免 疫 ,促 进 外周血 白细 胞和 腹腔 炎性 细胞 的吞 噬功 能而具 有抗 多种 流感 病毒 和细 菌 的作用 。

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高热的亚低温治疗和护理

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高热的亚低温治疗和护理

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高热的亚低温治疗和护理
李军花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6(022)016
【摘要】中枢性高热为非感染性高热.不伴寒战及相应的血象改变,抗生素治疗
无效。

体温在发病早期可骤然升高到39℃,热型多呈稽留热。

体温分布不均,四
肢皮肤温度不高,而头部和躯干部体温高,双侧皮肤体温也不对称,皮肤干燥无汗,单纯药物降温疗效差。

对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亚低温(30~35℃)治疗,现介绍
如下:
【总页数】1页(P2548-2548)
【作者】李军花
【作者单位】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盘锦,1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亚低温治疗仪对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J], 郭绍慧;李勤;江娟
2.中枢性高热治疗和护理体会 [J], 叶屏;黄静敏;曾斐;文彩虹
3.全程护理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尤鑫晶
4.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J], 毛冬平
5.亚低温治疗仪在ICU脑出血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蒋晔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新宏分享感冒的治疗经验

魏新宏分享感冒的治疗经验

魏新宏分享感冒的治疗经验今天是2022年的11月12号,离冬至还有10天整的时间,每年的冬至前后会出现一次流行性感冒,今天我借此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感冒的认识,换种形式,这次不讲案例了,最后分享一下对傅老师治疗发烧常用的一个处方的解析,毕竟感冒对大家来说都比较熟悉,但是从病情上来说有轻有重,易于反复,尤其是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孩子更容易中招,每年的秋冬季节,冬至前后,也就是阴阳交换最剧烈的时候,无论大小医院,呼吸科的医生都是比较忙碌,有的老人一进入冬天就咳嗽喘息,一旦患上流感会病情加重,咳嗽吐痰,卧床不起,反反复复几十年,每年冬天如此,并且逐年加重,最后肺心病,所以仔细想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和当初那一次感冒失治误治有关,酿成了祸根,所以正确的治疗感冒的方法非常重要,(当您受凉感冒了立马到医院输液不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孩子感冒发烧了,直接去输液,简单方便,效果又好,所以一到感冒季节,医院的儿科病房一个一个家长举着吊瓶给孩子输液,可以想象家长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多大危害,)有可能一次不正规的治疗会埋下很大隐患,也许就是哮喘、慢支的根源,终身难以恢复!身边往往有一些反复感冒的小、老病号,每月生病,这次刚好没几天,下次又咳嗽发烧了,真让家长焦虑,每年光给医院的开支就是一般家庭难以接受的一个数字;咱们都知道感冒对于中医来讲,如果辩证准确,真是效如桴鼓!有的发烧一天就能退,最多两天,所以我一般治感冒都是开两剂药,不过服药方法很重要,有的是一天就喝完了,有的喝不完烧就退了,所以从小在咱们医馆看病的孩子有的已经十七八岁了,没有吃过一粒西药的人很多,因为我这也没有西药,并且孩子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好,所以今天晚上利用近1小时的时间把我本人治疗感冒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感冒一症,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单感,一个是两感。

单感之病也就是常说的外感,为五脏精气饱满而单纯感受了外邪,它为经络六腑之病,病情较前,此时如失治误治,病情会由经络六腑而逐渐转入五脏,因患者五脏阴精阳气本身未有亏虚,故为单感之病。

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

之樊仲川亿创作中枢性发烧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烧.中枢性发烧在发烧的各类病因中较为少见, 其表示及处置也与罕见的各类传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烧不合.因此临床上在确定中枢性发烧时, 应首先除外各类传染性、药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烧.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不克不及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烧.1 体温调节中枢及其功效障碍一般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preoptic and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s, POAH) . POAH 有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 即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并以热敏神经元为主.这些神经元能感触感染其周围血液温度的变更和接受来自皮肤及内脏感触感染器的信息.其它部位如下丘脑后部、延髓和中脑网状结构及脊髓也有少量温度敏感神经元, 并向 POAH 传递信息.POAH 也具有体温信息整合的作用, 建立调定点, 并通过产热和散热机制实现体温调节.产热由寒战和非寒战 (主要在新生儿) 机制而实现,散热则由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而完成.POAH 受刺激时产生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损坏时则引起高热.下丘脑后部受刺激时产生皮肤血管收缩、立毛和寒战, 损坏时则引起体温降低或变温性.近年来研究证实, 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为 POAH 的神经介质;精氨酸加压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 为内源性散热物质, 蛙皮素能抑制 POAH 的热敏和非热敏神经元, 引起变温性.此外, 也有报导其它神经肽, 如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胆囊收缩素-8 (CCK-8) 和生长抑素等内源性神经肽也影响体温调节〔1〕.2 中枢性发烧的临床特点双侧下丘脑前部病变, 特别是视前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的病变, 引起体温整合功效障碍, 使躯体的血管扩张和汗腺排泄等散热机制障碍, 从而导致中枢性高热.由于散热机制障碍,所以在发烧时不伴随出汗、呼吸快、脉搏增快以及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反响.中枢性发烧主要有下列特点.2.1 突然高热, 体温可直线上升, 达40~41℃, 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2.2 躯干温度高, 肢体温度次之, 双侧温度可不合错误称, 相差超出0.5℃.2.3 虽然高热, 但中毒症状不明显, 不伴颤抖.2.4 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响, 相反可表示为全身皮肤枯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2.5 一般不伴随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2.6 无传染证据, 一般不伴随白细胞增高, 或总数虽高, 分类无变更.2.7 因体温整合功效障碍, 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更而动摇.2.8 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 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 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3 引起中枢性发烧的主要疾病及病变引起中枢性发烧的疾病以脑血管病、脑外伤及脑部手术侵袭较罕见, 也可见于脑部肿瘤、癫痫、酒精戒断和急性高颅压等.此外, 有学者将恶性高热和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也归为体温调节障碍一类〔2〕.3.1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发烧以出血性多见, 特别以内侧型出血破入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桥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较罕见;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损害下丘脑前区也易引起中枢性高热.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中枢性高热是由于出血和周围水肿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 以及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物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也有报导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下丘脑的病理改动.有报导在409例脑出血患者中, 有20例中枢性发烧, 其中12例死亡.脑梗死引起中枢性发烧者较少见, 但可产生在大面积脑梗死和桥脑梗死患者, 可能为大面积梗死灶周围水肿影响下丘脑、桥脑病灶影响了下丘脑的传出径路所致.3.2 脑外伤和脑手术严重脑外伤和颅脑手术累及垂体窝、三脑室部位、后颅窝等可引起发烧.尤其以往经三脑室入路行鞍区肿瘤切除后, 常产生中枢性高热及胃粘膜出血等并发症.脑部手术侵袭引起的中枢性发烧多产生于术后数天内.3.3 癫痫强直-阵挛性爆发的癫痫可引起爆发后体温升高.可能因肌肉持续性收缩使产热增加, 以及癫痫爆发使神经元过度兴奋放电, 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短暂性功效紊乱, 导致发烧.有报导93例癫痫患者中有40例(43%)抽搐爆发后发烧, 其中27例(29%)抽搐爆发后发烧者无传染迹象.癫痫爆发后平均5.37h开始发烧, 平均持续21.78h.3.4 急性脑积水据报导急性脑积水可引起高热, 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急性脑积水发烧可能由神经肽释放,中枢多巴胺介质紊乱, 或下丘脑受压所致〔3〕.3.5 酒精戒断有报导长期酗酒者, 在戒断后产生中枢性发烧. 3.6 颈段或上胸段病变损伤中间外侧柱, 以及使体温调节反射传出障碍, 可引起发烧.但颈段横贯性损伤一般不引起发烧.3.7 Wolff等报导了周期性高热综合征, 伴随呕吐、高血压和体重下降, 患者有糖皮质激素排泄增高.周期性高热综合征的机制尚不清楚, 氯丙嗪对症治疗有效〔1〕.3.8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恶性高热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患者在麻醉时迅速产生严重难以控制的高热、肌强直及酸中毒.患者可有高血糖、血钙,以及磷、钾及镁等离子增高, 肌酸激酶(CK)显著增高, 严重者可有肌红蛋白尿及肾功效衰竭.该病可伴随肌肉病如肌营养不良和中央轴空病.产生恶性高热后若不迅速诊断和治疗则病死率很高, 若早期经肌松药硝苯呋海因治疗, 则病死率从70%降至10%.3.9 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NMS) 为抗精神病药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与中枢多巴胺功效紊乱有关.约 15%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可产生该征.任何抗精神病药均可诱发 NMS . NMS 可产生于治疗后数小时至数月内, 但最罕见在 2 周左右.发烧和运动障碍为最主要的特征, 运动障碍以帕金森样表示多见, 如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及动作缓慢等, 也可有肌紧张异常 (dystonia) 和舞蹈.约70% ~ 80% 有不合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自主神经功效失调, 如心动过速、出汗或血压改动.可有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可从朦胧至昏迷, 患者病发后 1~3d 病情迅速进展, 平均持续 2 周, 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 但病死率达 20%.可并焦虑性肾功效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约 10% 可遗留帕金森综合征、运动障碍、痴呆及共济失调.患者血中 CK 可增高, 白细胞计数可显著增高, 也可有肝功效异常、血氧分压降低、酸中毒.4 中枢性发烧的诊断和治疗中枢性发烧是发烧病因中较少见的一种, 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烧, 并除外其它发烧病因.颅内疾病伴随发烧时多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烧是因颅内炎症、肺内传染、泌尿系传染所致.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一时查不出传染源或传染的原因者, 不克不及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烧.应频频寻找全身或局部性传染原因以除外之, 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烧的原因.中枢性发烧的治疗较为困难, 首先应治疗原病发.如脑出血者应赐与降颅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颅压的同时赐与止血药;恶性高热者停用麻醉药, 赐与硝苯呋海因治疗;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药, 治疗脱水和其它并发症, 可试用溴隐停、肌松药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药治疗.因通常机体能耐受的体内温度为40.5℃, 超出此温度时脑组织容易产生热损害, 因此必须积极降温治疗.一般采取氯丙嗪25~50mg, 肌注或静滴, 每日2次, 儿童每次0.5~1mg/kg.同时采取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或冷敷.效果欠安者可试用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4~6℃)或冷甘露醇, 据报导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市售丹曲洛林(硝苯夫海因)为橙色粉状的安瓿,不适于长期保管.每支含20mg(内含氢氧化钠和甘露醇),可用注射用水60ml溶解,pH为9~10,对MH的治疗剂量为2.0mg/Kg,每5分钟从选用大静脉进行注射一次.需要时用药总量为10 mg/Kg.据临床报导病人很少用药>4 mg/Kg.用药后的效应,主要是肌肉强直或挛缩的缓解,但不是麻痹;深呼吸而有力和出现咳嗽.即使用药剂量为 2.0 mg/Kg,在其半衰期(≥10小时)血内仍可坚持有效的治疗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 issn. 1002 -2619.2016.11.003魏勇军教授治疗中枢性发热的经验张军海徐海龙(河北魏县中医院内三科,河北魏县056800)【摘要】中枢性发热是指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伤后导致产热和散热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重型颅脑损伤、重症脑血管病、颅脑手术后、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及脑肿瘤术后等患者,是严重脑部疾患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

魏勇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并#■据“急则治标,实则泻之”的治则,创立的通腑清脑合剂灌肠在治疗中枢性发热疗效显著。

现将魏勇军教授运用通腑清脑合剂治疗中枢性发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发热;热证;名医经验;魏勇军【中图分类号】R255.1;R441.3【文献标识码】A中枢性发热是指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到 损伤后导致产热和散热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病 理状态,常见于重型颅脑损伤、重症脑血管病、颅 脑手术后、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及脑肿瘤术后等 患者,是严重脑部疾患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1_2]。

魏勇军,主任中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第四 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全 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第二届河北省名中医 首届河北好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全国中医 药行业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现为河北中医学院教 授、硕士生导师,邯郸市中医院副院长,魏县中医 院院长、书记。

魏勇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 多年,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并根据“急则治 标,实则泻之”的治则,创立通腑清脑合剂灌肠治 疗中枢性发热疗效显著。

现将魏勇军教授运用通 腑清脑合剂治疗中枢性发热的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1中枢性发热的现代医学研究现代医学认为,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 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其发生原因是下丘脑的前外侧区(尤其是视前 区)及后外侧区体温调节中枢平衡的失调,导致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3]。

据统计,出血性中风患者 80% ~90%伴有发热,缺血性中风约21% ~40%伴有发热[4]。

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特点是体温可 在发病初期48 h内骤然升高至39 °C以上,持续 不降呈稽留热,但无寒战,四肢温度早期常不高,作者简介:张军海(1969—),男,主任中医师,学士。

从事中医内 科临床工作。

【文章编号】1002 - 2619(2016)11 -1612 - 03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伴有皮肤干燥、无汗等症 状。

由于患者发热多为高热,持续性的高热可使 脑细胞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快,加重脑缺氧、水肿、脑细胞变性及凋亡等,使原发性脑部疾病加重或 产生其它并发症,增加致残率、死亡率,严重威胁 患者的生命[5]。

所以控制高热状态并快速降温 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

目前,中枢性发热 的治疗较为困难,有效手段不多,西医常规治疗方 法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人工冬眠、冰帽或冰毯降温 及联用激素治疗等,但普遍存在降温速度慢,控温 时间短,且并发症多的问题,疗效不如人意[6]。

2中枢性发热的中医学研究2.1中医病名中医学中并无中枢性发热这一说法,但有关热证中医辨证论治的论述及治疗却 随处可见,从《内经》“热论篇”“评热病论篇”到 金元四大家,再到近现代各位医学名家都对热证 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过详细的论述[7]。

魏勇军 教授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枢性 高热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病虽 以高热为主,但实属中医学中风等范畴,正如《黄 帝内经•本病论篇•第七十三》有曰“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 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 而生厥,甚则血溢”,其中所述之暴热与中枢性发 热相仿,故可以诊断为中风发热或内伤发热。

2.2病因病机脑为髓海,是元神之府,是精髓 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 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脑协调控制。

魏勇军教授认为,中枢性发热其病位在脑,具有里、实、热、闭、痰、瘀等特点,多因痰热腑实,气血逆乱,导致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致脑髓神机失用所 致。

中枢性发热患者除高热外,大都还有神昏谵 言、躁动不安、肢体活动不利、颜面潮红、呼吸气 粗、喉中痰鸣、大便秘结等表现。

魏勇军教授指 出,不论发病为外伤或内伤,离经之血皆为瘀血,若不能及时消散,瘀阻于脑,致神明受损,则见神 昏不知人;郁而化热,闭阻于内,则见发热;热伤阴 津,致无水行舟,故见大便秘结。

故在证型上多归 属于痰火内闭、热盛腑实等型。

3治疗方法中枢性发热在发热的各种病因中较为少见,其表现及处置也与常见的各种感染性及其它原因 引起的发热不同。

中枢性发热为中风患者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脑损害越重,其并发症越常见,重者 可引起脑病理损伤,直接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 命。

魏勇军教授认为,“急则治其标”,应立即给 予清热、通腑、化痰、泻火治之。

但患者多伴有昏 迷,食水难进,鼻饲也有一定困难,采用自制通腑 清脑合剂灌肠疗法,取得了明显疗效。

通腑清脑 合剂药物组成:瓜蒌10 ~ 20 g,大黄10 g,芒硝6 ~ 10 g,枳实15 g,郁金10 g,石菖蒲15 g,栀子15 g,生石膏10~2〇g,冰片5g。

日1剂,加水800 m L,煎取浓缩至400 m L,分早、晚2次灌肠。

方中大 黄、芒硝、枳实荡涤胃肠积热,泄热通便;瓜蒌、石 菖蒲、郁金、冰片清热涤痰,醒脑开窍;石膏、栀子 清热泻火解毒。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可减少 内毒素,消除氧自由基,降低再灌注期血浆、肺、小 肠等内源性一氧化氮的水平,降低肠、肝、肺毛细 血管通透性,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肠壁血管通透性 增加,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进入血循环而 起到降温作用[8< ;冰片经肠系膜吸收迅速,给药 5 m i n即可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对 葡萄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茵、大肠杆菌及部 分致病性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石膏可与致病微生物内的氨基酸作用,使其失去营养而被 抑制,同时还可中和毒素,使机体退热[12_13]。

另 外,直肠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黏 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通过直肠灌肠给药,使药 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黏膜而被吸收,一则解决了 口服药物困难的问题,再则大肠与肺相 表里,其络脉络肺,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 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发挥作用[14_15]。

4典型病例例1郭某,男,59岁。

2015 -11 -25入院。

主因言语不利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2 d入住河北 省魏县中医院内三科。

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糖 尿病、心房颤动病史。

患者精神极差,嗜睡,言语 不利,饮水呛咳,左侧肢体肌力〇级,小便失禁,大 便3 d未行,体温39.8 °C,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 膠音,舌红,苔黄,脉弦滑。

入院查头颅C T示:右 侧额颞枕顶叶大面积脑梗死,左侧基底节腔隙性 脑梗死,老年性脑改变。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平 均心室率126次/min;生化检查示:直接胆红素 12.63 pmol/L,间接胆红素30.47 pmol/L,乳酸脱 氢酶334 U/L,肌酸激酶222 U/L,葡萄糖15. 23 m m〇l/L,余正常。

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入 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调血脂、去除氧自由基、降颅 压、护胃及其它对症治疗,并给予激素、抗生素治 疗,患者体温未降。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 相关辅助检查,考虑为中风中脏腑引起的中枢性 发热,病情凶险,因患者饮水呛咳,饮食困难,故给 予通腑清脑合剂加桃仁15 g、赤芍药20 g、川芎 12 g灌肠。

5 d后患者精神转佳,意识转清,嗜睡 好转,体温恢复正常。

按: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本例患者中风诊断 较明确。

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10余年,阴虚内热 体质,阴虚日久,暗耗精血,血凝成瘀所致。

《内经》有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

”《医 门法律•虚劳论》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 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金 元大家吴又可也有言“百病发热,皆由于壅遏”。

故魏勇军教授指出,本病在治疗上应以“急则治 标,实则泻之”为原则,遵循《内经》之疏其壅塞,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

故运用通腑清脑合剂荡 涤胃肠积热,泄热通便,并合用桃仁、赤芍药、川芎 以活血化瘀,使热从瘀化、火从泄消,而阴液自复,气血调和,而达到降温效果。

例2程某,男,55岁。

2016 -07 -11入院。

主因突发意识不清伴烦躁不安1 h入住河北省魏 县中医院内三科。

既往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用 降压药物。

患者精神极差,烦躁不安,意识不清,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入院后查头颅C T示:右 侧丘脑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

心电图示:心肌 供血不足。

生化检查示:葡萄糖9.58m m〇l/L,总1614河北中医 2〇16 年 11 月第 38 卷第 11 期Hebei JTCM,November2〇16,Vol38,No. 11胆固醇6. 28 mmol/L,甘油三醋2. 38 mmol/L,低 密度脂蛋白4.03m m〇l/L,余正常。

血、尿常规未 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给予其脱水、降烦压、护胃及 其它对症治疗。

入院第2 d患者意识转清,左侧 肢体活动障碍。

入院第3 d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最高达40 °C,查患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未见压疮及感染 灶。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考虑为中风引起的中枢性发热,给予通腑清脑合 剂原方灌肠,以荡涤积热、泄热凉营,3 d后患者 体温下降,精神转佳。

按:本例患者为丘脑出血,体温调节功能障 碍,从而导致发热。

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瘀积于 体内,血不循经,气血不通,壅遏不行,若不能及时 消散,瘀阻于脑,致神明受损,则神昏不知人;郁而 化热,闭阻于内,则发热。

故给予通腑清脑合剂,以求瘀血化、高热清、阴津存、神明复。

魏勇军教 授指出,大黄有导热下行、凉营凉血的作用,在通 腑清脑合剂的应用中,大黄的使用不必拘泥于痞、满、燥、实,只要有热,皆可使用大黄从肠道排泄,以给邪热出路,而起到降热的作用。

例3 李某,男性,60岁。

2016 -07 -20入 院。

主因发热、头痛7 d余入住河北省魏县中医 院内三科。

患者7 d前受寒后开始恶寒发热,未 监测体温,伴有头晕、头痛,在村卫生所给予退热、抗炎等治疗后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为求进一步 治疗前来我院就诊。

既往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史。

现发热,体温39.1 °C,头晕,头痛,行走不稳,纳食 差。

入院查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16. 7%,血 红蛋白110.0 g/L,红细胞比容37.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