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高热降温方法

合集下载

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降温的护理体会

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降温的护理体会

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降温的护理体会【摘要】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和预后。

本文通过探讨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降温的护理体会,总结了冰毯降温在降低体温、减轻脑组织缺氧、改善脑代谢等方面的作用。

护理操作步骤包括适当选择冰毯类型、严格控制降温速度、监测体温和循环情况等。

在护理过程中需注意防止低温过渡、观察循环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状态变化等。

综合评估冰毯降温的护理效果,及时处理并发症,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结论指出冰毯降温在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总结了护理体会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冰毯降温、护理体会、护理操作、护理效果、并发症处理、研究意义、护理评估、作用评价、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颅脑损伤是指颅内外器官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疾病所致的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常伴随着中枢性高热。

中枢性高热是由大脑下丘脑调节体温中枢功能受损导致的高体温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康复进程。

颅脑损伤患者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相当高,约有30%~50%的患者可能出现中枢性高热。

高热状态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细胞功能紊乱,加重脑组织的损伤,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体温,降低体温对脑组织的不良影响,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和康复至关重要。

冰毯降温是一种通过外部冷却系统降低患者体温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护理中。

其通过外界冷却器将冷却流体输送至冰毯,将热量从患者体表迅速散发出去,实现降温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降温速度快、效果显著等优点,备受护理工作者的青睐。

在护理实践中,正确地应用冰毯降温对于改善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常常伴随着颅内压升高、脑代谢紊乱等严重病理生理过程,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及降温方法ppt课件

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及降温方法ppt课件
中枢性高热为非感染性高热,抗生素 治疗无效
体温在发病早期可骤然升高到39℃以 上,多为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 四肢皮温不高,而头部及躯干温度增 高,双侧皮温不对称
单纯药物降温效果差,而物理降温有 一定疗效
SUCCESS
THANK YOU
2019/4/25
头部物理降温的意义
中枢性高热可提高脑细胞的代谢率和耗 氧量,加重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在原有 脑出血脑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损害脑组织
治疗:
催醒药物:醒脑静、纳洛酮、纳美芬 化痰药物:氨溴索 抗感染药物:莫西沙星、 营养支持药物:15-双肽 改善循环药物:奥拉西坦
护理问题: 措施:
体温过高 肺部感染 泌尿系感染 皮肤完整性受损
的危险
护理
头置冰袋,冰毯物 理降温
拍背,吸痰,听诊 肺部,定期痰培养
低温治疗能有效的控制此类高热,降低 脑细胞的代谢率和耗氧量
实验表明,体温 每降低1度,脑血流量 平均减少6.7%,脑代谢率可降低5.5%
传统降温方法
1.冰袋(冰囊)的使用:将小冰块装入冰袋, 将冰袋逃入布套,放置所需处,置冰袋于 前额、头顶不和大血管处
2.冰帽(冰槽)的使用:头部置冰帽中,让 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 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后颈部、双耳廓垫海 绵,双耳塞脱脂棉,放置冰水流入耳内
6.冬眠:冬眠1号半量肌肉注射,每6~8小时一 次,体温保持在35℃左右 (亚冬眠低温:盐 酸异丙嗪25mg+盐酸氯丙嗪25mg+盐酸哌替啶 50mg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此疗法用于躁 动不安的高热病人,以抑制活动,减少热量 产生
降温注意事项:
1.降温措施宜早,在高热未出现前,即 应采取降温措施,是脑部处于低温环 境,以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 害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和护理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和护理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和护理中枢性高热常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等部位的手术及外伤者,其高热特点:①发生早,常在伤后或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高热;②体温上升快,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无寒战;③四肢末梢体温不高,头部及躯干部体温极高;④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现将护理过的10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擦浴:用32~36℃的温水或用温度41~43℃、浓度20%~30%的酒精擦浴,擦于时头部置冰袋,足底置热水袋,忌擦心前区,后项,腹部。

以防发生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并发症。

冷敷:用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动脉走行处可通过传导降温。

也可将用过的3L袋内装入水,待冷冻后做成冰枕。

亚低温治疗仪:包括冰帽和冰毯,有条件的亚低温治疗仪持续头部降温,水温设在4~10℃,可降低头部耗氧量,减轻脑水肿。

对顽固性高温,可用冰毯降温,温度设在15~20℃,待体温降到36~37℃时停用冰毯,有效率达100%。

灌肠:用阿斯匹林1g加入100ml冰水中保留灌肠,此法一般用于高热40℃以上,无低血压且清醒的患者。

静脉降温法:将患者静点液体放置于冰箱,待降至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再输入患者体内,使血管内液体对流,降温效果显著。

冬眠药物:取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配制成冬眠1号,在物理降温前30分钟肌肉注射。

激素:大剂量激素能改善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脑水肿,对顽固性高热的患者静推地塞米松10~20mg,0.5~4小时后体温下降1.0~2.6℃。

用柴胡注射液4ml加复方氨林巴比妥2ml双侧曲池穴封闭,降温效果明显。

安宫牛黄丸2次/日,1丸/次口服,有一定的镇静与降温作用。

降温过程中的护理降温措施宜尽早进行,对重度颅脑损伤和术后的患者,即使未出现高热征象,也要头置冰袋、冰枕或冰帽,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中,以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减轻脑水肿。

遇到中枢性高热,这 5 个处理方法需掌握

遇到中枢性高热,这 5 个处理方法需掌握

遇到中枢性高热,这5 个处理方法需掌握中枢性高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下丘脑前内侧区散热中枢损害、散热机制破坏后出现的发热。

发热特点骤然升高至40℃ 以上;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全身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厥冷;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处理方法人卫版神经病学(8 年制第2 版)第163 页写到,对于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目前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头戴冰帽;四肢大血管冰敷;酒精擦浴;再或者直接上冰毯,同时冰盐水洗胃(即用20 mL 经鼻饲管灌入胃内,10~20 分钟后再抽出,反复进行) 等措施。

01「三明治」法冰毯降温在患者背部及前部均放置冰毯,前部冰毯接触部位为前胸(齐肩)、腹部、双下肢前面。

冰毯与皮肤之间用单层被单隔离。

该法降温效果好,可能与其增加了患者与冰毯接触的体表面积,加速了传导散热有关,而且两层冰毯使患者处于一个低温环境中,患者周围空气温度下降,加速了辐射散热。

但是由于冰毯过低的温度,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发红、腹泻、心律失常、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

02血管内降温优点:迅速、平稳、可控。

将葡萄糖、氯化钠等基础液放置于4℃ 冰箱中降温,然后将治疗药物配入低温液体中,配入后确认溶液内无结晶、沉淀及药物颗粒,然后用自制棉套包裹,给患者静脉输入,低温药液输入总量为1500~2000 ml,连续治疗3 天。

若体温连续24 小时在38.5℃ 以下,则停用低温药液。

但是有人提出虽然静脉输入4~20℃ 低温液体是一种有效诱导体温降低的方法,但是该技术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禁忌证及禁忌人群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03冬眠合剂氯丙嗪(冬眠灵)50 mg+哌替啶(度冷丁)100 mg+异丙嗪(非那根)50 mg,加入5%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哌替啶(杜冷丁)100 mg+异丙嗪(非那根)50 mg+乙酰丙嗪20 mg,加入5%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两种降温方法对脑出血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比较参考模板

两种降温方法对脑出血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比较参考模板

两种降温方法对脑出血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

方法对56例脑出血高热病人分别采用两种方法降温,即特殊物理降温法(特殊组)和一般物理降温法(一般组),观察两组病人的降温情况。

结果特殊组的降温效果及降温达标率与一般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

结论特殊物理降温法优于一般物理降温法。

【关键词】脑出血;发热;体温调节;护理研究中枢性高热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是临床上治疗的一大难题,一般药物难以控制,能否迅速有效地降温是治疗的关键之一,以往常采用冰帽、冰枕、冰敷、酒精擦浴等一般物理降温方法给病人降温,但疗效不显著,且护理工作量大。

我科自2004年6月起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法给病人降温(以下称特殊物理降温),降温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脑出血中枢性高热病人56例(56例患者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血、尿培养均为阴性,排除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35~78岁,体温在39.1~40.5℃之间。

1.2 降温方法将56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般物理降温组28例(以下称一般组),特殊物理降温组28例(以下称特殊组)。

特殊组:予铺降温毯于病人背部(臀部至双肩),铺降温帽于病人头部并固定好,腋下置体温传感器(测体温),接通电源,设置水温、体温,设定目标控制温度为34~35℃、35~36℃、36~37℃,水温设置为4~10℃、10~15℃、15~20℃。

一般每小时降温0.5~1.0℃。

若降温速度太快,病人对寒冷难以忍受或出现寒战[1],在降温毯持续使用期间,当体温低于目标设定置时,降温毯主机自动停止,这样就能使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6~37℃之间,持续应用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应用到病情稳定后,可以试验性停机观察12~24h,若不再发热即可停用,若反复发热仍可继续应用。

一般组:①将冰帽置于病人头部,双耳廓用大棉垫或毛巾包裹避免冻伤,颈部置一干毛巾,以免水珠倒流,一般待冰块溶化后即可换冰;②也可冰敷各大血管处;③头置冰枕,侧卧位时,耳廓处垫一大棉垫或毛巾;④酒精擦浴。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
优点 : ①横形折叠法的上区覆盖在下区上 ,不会导致床头与床尾颠倒 。 ②边缘反折后有层次感 ,不易拿错 、打不开 。 ③大单 和被套平铺在床上 6 个动作即可完成 ,可提前 10~40 s 。 ④动作幅度减小 ,可减少尘埃飞扬和空气污染 。
(张家口市第 251 医院氧疗科 ,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 韩维红) (本文编辑 宋春燕)
对照组按照常规使用清水冰袋 (用回收消毒后的 250 ml 输液袋和 500 ml 输液袋制作 ,分别注入清水 250 ml 、500 ml ,放置于 - 18 ℃冰箱中 12 h ,取出后用 适中的无纺布袋包裹) 降温 ,冰袋分别放于患者前额 、 双侧腋下及腹股沟处 。观察组使用自制的芒硝冰袋 降温 ,具体如下 。 1. 2. 1. 1 制作方法 芒硝 10 g 加清水 100 ml 配制 成 10 %芒硝溶液 。根据放置部位制作不同型号 ( 20 cm ×8 cm ×2 cm , 15 cm ×8 cm ×2 cm , 15 cm × 5 cm ×2 cm) 的棉垫 。将棉垫放于芒硝溶液中浸润 , 然后装入透水无纺布袋中 (无纺布袋按棉垫规格制 成 ,分两层 ,一面为透水层 ,另一面为隔水层 ,冰冻时
在 - 5 ℃,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见表 3) ,表明芒硝
具有持久而优异的吸热特性 。同时 ,芒硝本身有良好
的吸 潮 性 , 与 水 相 溶 , 有 清 热 解 毒 、吸 收 热 量 的 特
性[6] 。
观察组使用 10 %芒硝冰袋冰敷后 ,患者体温下
降的幅度显著加快 ( P < 0. 05) ,体温的下降往往伴随
高热持续时间与脑损害成正比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 后 。其不同于一般的发热 ,是由于脑部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受到损害 ,发热特点为 : ①体温骤然升高至 40 ℃ 以上 ,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 ,无寒战 ; ②体温分布不 均匀 ,躯体及头部温度高 ,而肢体温度不高 ,双侧温度 可不对称 ,相差超过 0. 5 ℃; ③全身皮肤干燥无汗 ,四 肢厥冷 ; ④非感染性高热 ,抗生素治疗无效 ; ⑤单纯药 物降温效果不好 ,而物理降温有一定疗效 ; ⑥体温易 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122] 。据资料记载 ,体温每降 低 1 ℃,脑组织基础代谢率降低 6 %~7 % ,颅内压下 降 5 %~6 %[3] ,为降低脑耗氧量 、改善脑代谢 、降低颅 内压 ,中枢性高热患者必须及早实施降温治疗 。

医用电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医用电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上。
骤然升高至 4 0℃以上 , 持续高热数小 时甚 至数 天, 无寒战; 体温分布不均匀 , ② 躯体及头部体 温高而肢体体温不高 , 双侧温度可不对称 , 相差超 过 o5℃ ; 全身皮肤干燥无 汗, . ③ 四肢厥冷 ; ④ 单纯药物降温效果不好 , 而物理降温有一定疗效 ; ⑤ 体温 易 随外 界 温 度 变 化 而 波动 。高热 可 使 脑
血 流量 、 脑组 织 氧代 谢 增 加 , 造成 颅 内压增 高 , 加
降温方法 : 4 例高温患者随机分为 2组 : 将 0 传统降温 2 例 , 0 用局部冰敷 、 温水擦浴、 酒精擦浴 方法降温 , 每隔 3 i 0r n行擦浴 1 , a 次 且用 于冰敷 的冰块融化后要及时更换 , 以保证降温效果 , 同时
要 注 意 变 换 冰 块 放 置 位 置 , 免 冻 伤 局 部皮 肤 。 以
电冰毯降温组 2 例 ( 0 完全不用上述降温方法)保 , 证患者头背部在降温毯上 , 并设定降温值 , 降温值
比患 者实 际温度 低 0 5 ℃ , .~1 且根 据患者 体温变 化 的趋 势 , 时 间 时 隔地 ( 3 n 调 整 设 定 有 约 0mi)
发 现 患者 肢 端 粘 膜 发 绀 、 战 时 , 适 当调 高 毯 寒 可 温 , 底置 热水袋 , 般 能缓解 , 要时 停用冰毯 , 脚 一 必
报告 医生处 理 【 。 4 J 3 3 积极 预 防并发 症 .
皮肤损 伤 : 于 冬 眠患者 , 密切观 察其肌 注 对 应 处 的皮 肤情 况 , 出现小 的硬 结 , 应立 即用温 水 如 则 湿敷 , 则 由于臀 部 与 冰 毯直 接 接 触 , 否 温度 偏低 , 血液 回流不 畅 , 易 引起 感染 。本 组病 例 中 , 患 极 一 者 由于 出现硬 结 后 未 能 引起 足 够 重 视 , 果 导致 结 患者臀 部深处 形 成 一 脓 疮 , 经 切 开 引 流加 上精 后 心护理 后逐 渐恢 复 。

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精选文档

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精选文档

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病人,男23例,女27 例;脑血管意外20例,脑肿瘤12 例,重型颅脑损伤18 例;其中经冷敷和温水擦浴降至37.5 C的病人26例,冷敷、温水擦浴效果不明显,再加用乙醇擦浴后降至37.5 C的病人24例,均采用冰帽亚低温脑保护。

2降温措施2.1物理降温:2.1.1冷敷降温:将冰块砸碎装入热水袋(热水袋大小可根据冷敷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型号),冰块装至1/2 满时,加入少量凉水,以填充冰块空隙,排出袋内空气,拧紧袋口。

检查无漏水后可放置在前额、头顶部、颈部两侧、双腋窝、双?窝以及两侧腹股沟、肘窝等血管丰富处,每次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0 min,以免局部冻伤。

也可以用冷水毛巾敷这些大血管走行处,每3 min~5 min 更换1 次。

在冷敷的同时,可置热水袋于足底,促进足底局部末梢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

2.1.2擦浴:用32 C〜34 C的温水或是取30%〜50的乙醇250 mL,给病人全身拭浴,在擦拭四肢、颈部、?窝、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时,应适当延长时间,以助散热。

禁擦前胸、腹部、后项以及足底,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

擦拭过程中注意为病人保暖,擦拭后为病人更换被服,半小时后测体温。

在拭浴同时,置冰袋于头部,以助降温,为防止由于擦拭时全身皮肤血管收缩使脑血流量突然增多而引起不良反应,可置热水袋于足底。

2.1.3 冰帽亚低温脑保护: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应用冰帽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效果更好。

应用过程中达到检测体温的目的,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减慢脑细胞的代谢, 减少脑的耗氧量,减轻脑细胞的缺氧。

应用冰帽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范围 3 d 后撤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3.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瞳孔反应以及肢体活动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若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同时出现“两慢一高”,即呼吸、脉搏慢,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

3.2加强口腔护理:高热病人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黏膜糜烂。

中枢性高热降温治疗的方法及护理

中枢性高热降温治疗的方法及护理

文摘,2013,(7):223-224.[7] 李君丽,谭耀坤.跌倒护理评估在预防肿瘤住院患者跌倒的应用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574-575.[8] 吴美女,刘海平,陈华真,等.肺肿瘤患者跌倒坠床问题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8):362-362.(收稿日期:2014-07-16)编辑:王冰*通讯作者:王云霞(1964-),女,主任护师㊂研究方向:外科护理㊂【护 理】中枢性高热降温治疗的方法及护理潘晓培,王云霞*,李 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治疗护理㊂方法:依据体温高低采取适宜的降温方法,对症支持㊂回顾性分析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59例进行降温综合治疗护理㊂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㊂结果:34例患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后出院,11例患者自动出院,14例患者分别死于各脏器功能衰竭㊂结论:对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应采取综合降温措施,同时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及护理㊂【关键词】 中枢性高热;降温治疗;方法;护理doi : 10.3969/j.issn.1672-0369.2014.21.060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4)21-0106-02 中枢性高热是脑部体温中枢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12月ICU 收治的患者共59例,其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35~76岁㊂59例患者中,重型㊁特重型颅脑外伤26例,高血压并脑出血3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㊂体温39~39.4℃者27例,高达39.7~41℃者17例,高达39.5~42℃者15例㊂住院时间3~21d,平均12d㊂1.2 结果 本组患者34例好转,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后出院,11例患者自动出院,14例患者分别死于各脏器功能衰竭㊂2 方法及护理2.1 降低室温保持病室内的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㊂2.2 物理降温2.2.1 松解盖被 只在患者的胸腹部盖一被套或床单㊂2.2.2 冰袋降温 给患者头部戴冰帽,腋窝㊁腹股沟㊁腘窝等大血管经过部位置冰袋,冰袋须加布套并定期更换部位㊂一般0.5h 更换部位一次,仔细观察冰袋放置处患者的皮肤循环情况,防止发生冻疮,老年人应慎用冰袋降温㊂每2h 翻身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翻身时动作轻稳,防止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㊂使用冰袋的多少㊁时间的长短以患者的体温高低和退热效果而定,要特别重视患者头部的降温,以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㊂2.2.3 酒精擦浴法 用浓度为25%~35%,温度为32~37℃的酒精给患者擦浴㊂因为酒精温度略高于皮肤温度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可以使患者的皮肤表面温度升高,增加汗腺分泌,出汗带走体内大量的热量而使机体温度下降[1]㊂2.2.4 冰毯设定目标控制温度为37℃,水温为20~25℃,一般每1h 降温0.5~1℃㊂若降温速度太快,患者对寒冷难以忍受㊂冰毯使用后30min 需观察患者体温,严密观察降温效果,及时记录降温的时间,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㊂将冰毯铺在床单与气垫床之间,冰毯使用时间长的患者,应经常检查机器工作正常与否,如制冷水位有无缺失,管道是否扭曲,以免影响冰毯的连续使用㊂持续应用冰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应用到感染基本控制,可以实验性停机观察12~24h,若不再发热即可停用,若发热再起仍可继续应用[2]㊂2.3 药物降温2.3.1 静脉降温法 将患者需常规输入的液体放于冰箱,待温度降为5~10℃时取出,输入患者体内,其降温效果显著㊂液体量为500~1000ml,40~60滴/min㊂输注时需严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心电监护,每10min 测一次体温㊂若体温降至37.5℃或收缩压低于100mmHg 以下时,应停止输601液㊂2.3.2 灌肠降温法 方法是500~1000ml生理盐水,温度28~32℃,按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把液体灌入患者直肠内,尽量保留30min㊂对无低血压,意识较清晰的患者可采用4℃的冰盐水100ml灌肠,降温效果快㊂2.3.3 应用糖皮质激素 对有明显脑水肿㊁呼吸循环及物理降温耐受性差的患者,可以大量短时间应用,它可以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脑水肿;对躁动不安的患者,用冬眠1号半量以抑制其活动,减少热量;其他:辅助安宫牛黄丸㊁柴胡㊁消炎痛栓等药物治疗㊂2.4 亚低温治疗 即物理降温与冬眠药相结合,将患者的体温降低,以达到治疗的目的㊂采用冬眠1号合剂即氯丙嗪50mg㊁异丙嗪5mg㊁杜冷丁100mg 加生理盐水至50ml,静脉以微量泵泵入,其用量根据患者血压㊁心率㊁肌张力情况进行调整㊂在患者进入镇静冬眠状态后再进行物理降温,以免因患者寒战而影响降温效果,降温速度一般控制在每2~4h 降低1℃,在4~12h将患者的肛温降至32~35℃,一般治疗3~7d㊂如病情危重可相应延长治疗时间,但一般不超过10d,因长时间的低温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继发感染等并发症[3]㊂2.5 全身冷疗法 用温度为32~34℃温水擦浴,擦至腋窝㊁肘窝㊁手心㊁腹股沟㊁腘窝处稍用力并延长停留时间,以促进散热㊂擦浴过程中注意为患者保暖,身体暴露部位不要太多,拭浴毕,用大毛巾擦干皮肤,30min后测量体温㊂擦浴时间:每侧(四肢㊁腰背部)3min,全过程20min以内㊂3 讨论降温措施宜早,掌握好降温时机㊁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从而降低病死率㊂降温速度不宜过快,降温过快易使患者出现寒战,从而增加脑的耗氧量而使患者病情加重㊂擦拭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寒战㊁面色苍白㊁脉搏㊁呼吸异常,若有异常,停止擦浴,及时处理㊂体温降到37℃持续1周以上时才可将所用的降温物品逐渐撤掉,以免因体温恢复过快而引起脑缺氧㊁水肿等不良反应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特别是神志㊁瞳孔㊁血氧饱和度㊁体温㊁心率㊁呼吸㊁血压㊁肢体活动及四肢末梢循环情况㊂低温状态下可引起血压降低㊁心率缓慢㊁呼吸变慢,对于老年患者更应注意㊂使用冰帽㊁冰枕时注意其颈㊁耳㊁肩部垫数层纱布㊂冰袋不得置于胸前㊁枕后㊁耳廓㊁阴囊㊁腹部及足底等对冷刺激敏感部位,以防发生冻伤㊁反射性心率减慢㊁腹泻㊁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等并发症㊂全身降温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并可出现某些并发症,须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体温监测是降温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治疗是否有效,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㊂给冬眠药30min后,机体御寒反应消除,患者进入深睡状态,即可采用综合性物理降温措施,这样不会因寒战导致体温升高,但在30min内不宜翻身及搬动患者,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同时要酌情适用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以增强冬眠效果,减轻寒战反应㊂综合性物理降温速度以每小时1℃为宜,肛温32~34℃,过低易引起心律失常㊁低血压㊁凝血功能等并发症㊂冬眠恢复期复温要缓慢,先停用物理降温再逐渐减量冬眠药物至停用[4]㊂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抑制水肿形成,降低氧代谢率,但是亚低温治疗可以引起心肺功能异常㊁凝血功能异常㊁患者皮肤组织受损㊁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㊂亚低温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若收缩压低于100mmHg应停止冬眠治疗,应注意:①每日入液量应保持在1500ml左右,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鼻饲流质饮食;②冬眠药物可降低血管张力,使咳嗽反射减弱,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冬眠低温时角膜反射减弱,分泌物减少,要注意保护眼睛㊂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定时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㊂保持床单位干净整洁,防止褥疮发生[5]㊂冰毯机设有自动控温系统,降温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弹,操作简单,从而减少护理劳动强度,较少护理所需的时间㊂参考文献[1] 王鲁群,杨玉萍,武翠萍.中枢性高热降温方法的比较[J].现代护理,2001,7(7):3-5.[2] 刘丽华,朱喜春,金小兵.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危重脑卒中发热病人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9. [3] 陈克芳,陈茂君.危重症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7.[4] 张建平.冬眠药物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4):355.[5] 靖伟,陈晓萌,姜永政.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17(17):102.(收稿日期:2014-06-28)编辑:王冰701。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护理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护理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护理【关键词】中枢性高热降温护理中枢性高热常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等部位的手术及外伤者,其特点是:①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周围血象正常;②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但无寒战;③四肢皮肤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④皮肤干燥无汗;⑤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

现将我们对213例开颅术后出现中枢性高热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降温时间1.1 降温措施采取的早晚直接影响降温效果,时间愈早效果愈好,应尽量争取在脑水肿高潮到来之前、中枢性高热未出现时。

因此笔者认为,对上述部位病变手术后的患者,应充分估计出现中枢性高热的可能性,及早采取降温措施,使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预防中枢性高热的出观或控制其高热程度,减轻对脑组织的损害。

1.2 降温时间要充足不要间断,即使体温暂时降至正常水平时,也不应盲目停止降温,以免因脑细胞功能未完全恢复而使体温再度升高,影响降温效果。

2 降温措施2.1 物理降温2.1.1 冰帽应用冰帽1~3小时后,可使肛门温度下降2~3℃。

方法为将碎冰块置入冰帽中,戴于患者头部。

对头部缠绕绷带者,应注意及时更换或增添冰块,以免影响降温效果;对头部无敷料包扎者,应在置入冰块后的冰帽内加入少量凉水,使冰块楞角变圆滑,以免磨损皮肤。

2.1.2 冰袋①可用橡皮冰袋枕于头下,装冰方法同冰帽,共效果不如冰帽,多用于因冰帽规格不适或行脑室引流无法戴冰帽的患者;②可用塑料袋或橡皮手套放入碎冰块,置于患者体表大血管处。

2.1.3 擦浴可用温水或30%~50%的酒精,擦于患者体表大血管处,禁擦颈后部、前脑及腹部,因这些部位对冷敏感,以免引起反射性呼吸、心跳减慢或腹痛。

2.2 药物降温2.2.1 灌肠采用冰水100ml内加入阿斯匹林1.0g灌肠,保留10分钟后排出,排出1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如体温下降不明显时,再重复灌肠一次。

2.2.2 冬眠药物取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度冷丁100mg配制成冬眠1号,取半量做肌肉注射,每6~8小时一次,用于躁动的高热患者。

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两种不同降温方法的效果观察

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两种不同降温方法的效果观察

2h内重 度 颅 脑 损 伤 患者 腋 温 在 3 9℃ 以上 时 实 施 冰 毯 降 温 。 实 验 组 : 毯 温 调 控 法 降 温 ; 照 组 : 体 用 对 用 温调 控 法 降 温 。结 果 早 期 采 用毯 温调 控 法 降 温 的 患 者 并 发 症 明 显 减 少 , 死 率 降 低 。 结论 重 度 颅 病 脑损 伤 惠 者早 期 采 用毯 温调 控 法 降 温 可 明 显 改 善预 后 。 【 关键 词】 冰 毯 中枢 性 高 热
进 修 杂 志 ,0 0 1 ( )7 5 20 。59 : l
体温调控法降温 , 种 降温方 法有 显著 性差异 ( < 00 ) 两 P .1 。 由此 可见 , 温 调 控 法 不 失 为 治疗 中枢 性 高热 的优 选 方式 。 毯
3 讨 论
重 型 颅 脑 损 伤 多 有 脑 干 损 伤 或 丘 脑 下 部 损 伤 及 脑 出 血
义 。 冰 毯作 为 新一 代 的 降 温 仪 器 具 有 降 温 效 果 好 、 可控 温 度 等特 点 , 在 使 用 过 程 中应 用 不 同 的 降 温 方 法 可 有 效 减 少 并 但
腔 出血 5例 , 挫 裂 伤 1例 , 度 颅 脑 损 伤 7例 , 重 度 颅 脑 脑 重 特
齐 齐 哈 尔 医学 院学 报 2 1 0 0年 第 3 1卷第 2 2期
・ 3 7 ・ 67
中枢 性 高 热 患 者 应 用 冰 毯 两 种 不 同降温 方 法 的效 果 观 察
陈 新
【 要】 目的 摘 观 察早 期 应 用 冰毯 两 种 不 同 降 温 方 法 对 重 度 颅 脑 损 伤 患 者 的 影 响 。 方 法 对 伤 后
造 成 颅 内压 增 高 , 重 脑 细 胞 损 害 ] 研 究 证 明 : 人 体 温 度 加 。 “

中枢性高热

中枢性高热

中枢性高热中枢性高热的特点是1)持续39-40度的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陡直上升(2)躯干皮肤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3)皮肤干燥不出汗..(4)呼吸和脉搏不随体温升高而加快(5)解热镇痛剂不能降温,物理降温有效无感染的血象改变,WBC不高,不伴寒战及其他感染中毒征象.(7)中枢性高热时,常伴有其他丘脑下部损害症状,如胃肠应激性溃疡.血糖升高.蛋白尿等.中枢性高热的治疗:中枢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即丘脑下部的前部及后外侧部损伤,散热、产热、保温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易变,造成体温调节障碍。

临床上患者体温可高达41~42℃,但皮肤干燥少汗,皮肤温度分布不均,四肢低于躯干,有的病人两侧躯体体温可相差0.5℃以上,有明显的不全对称现象,但病人无感染征象,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寒战,没有与体温改变相应的心率改变,用解热药无效。

体温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波动,所以常有白天稍低,夜间高,有体温倒错现象。

有的不严重的可呈低热表现,一般不超过38.5℃,但可持续较长时间,且无炎症及中毒表现,解热剂亦无效。

有时出现低温,或高热后转为低温,若经物理升温亦无效则预后极差。

持续高热、超高热会快速增加脑耗氧量,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及脑病理损害,严重影响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研究显示:降低脑温2℃就能明显地减少脑部神经易损区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

所以快速降温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

西医常用物理降温加激素治疗,收到一定疗效。

.退热的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包括1.酒精擦浴, 酒精擦浴一般酒精浓度为30%左右,擦浴时可先上肢后下肢,一侧擦完换另一侧,最后擦腰背部。

但在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变化,如有体温下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征象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并应盖上被子保暖。

2.温水擦浴、3.冰垫冰帽降温: 冰袋或冰帽降温,将冰块放在塑料袋内,扎紧口,放置在大血管处,即两侧腋下,大腿根部,颈部及头部,1小时更换1次。

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方法

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方法

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方法中枢性高热是由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或损害,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导致的发热,体温骤升至40℃以上,持续数小时、数日。

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高压,加重脑细胞损害,使机体代谢增加,加速器官衰竭,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不但能取得较好的降温效果,而且对防止或减轻多器官功能损害极为重要。

物理降温是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降低体温的重要方法。

物理降温通过促进皮肤的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来达到降温目的。

1 目的1.1为高热患者降温。

1.2患者实施局部消肿,减轻充血和出血,限制炎症扩散,减轻疼痛。

1.3为患者实施头部降温,防止脑水肿,并可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其需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

2 开窗通风法患者体温在39℃以下,可将病室的门窗打开,通风换气或者打开电风扇或者空调机使室温下降,从而使患者体温自行调节,达到降温的目的。

3 冰袋冰囊降温法3.1评估3.1.1 患者的年龄、病情、体温等情况。

3.1.2 患者局部皮肤状况。

3.1.3 病人的心理状态。

3.2注意事项3.2.1 部位: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腘窝等血管丰富处。

3.2.2 时间: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或产生继发效应。

长时间使用者,休息60分钟后再使用,给予局部组织复原时间。

3.2.3 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变化,每10分钟查看一次局部皮肤颜色,病人局部皮肤无发紫、麻木及冻伤发生。

3.2.4 使用冰袋降温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

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宜在50分钟内进行。

3.2.5 使用过程中,检查冰块融化情况,及时更换与添加。

冰袋完整、无漏水,布套干燥。

4 温水擦浴法温水擦浴一般应使用低于患者皮肤温度的温水,即32-34℃的温水进行擦浴,这样可以很快将患者的皮肤温度传到散发。

在温水擦浴前最好先在患者头部放置冰袋,这样有助于降温,又可防止由于擦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头部引起充血。

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脑干梗塞后出现胃出血和高热都是很常见的,这是这个疾病的并发症,况且病人本身疾病较多,治疗复杂的很。

有些治疗甚至是矛盾的,需要抓住关键的进行治疗的。

高热的原因有:1、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

2、胃出血后出现的肠道积血吸收时造成的吸收热;3、脑干梗塞是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造成体温调节障碍,出现的中枢性高热。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使用物理降温,比如酒精擦浴,冰块降温,冰毯降温,但是清醒的病人不宜使用冰毯降温的。

还有可以使用药物亚低温治疗的,但是要备好呼吸机的,因此只使用于比较严重的病人。

退热的药物比如尼美舒利颗粒剂,地塞米松,吲哚美辛栓等,效果不错,但是会加重胃肠道出血。

而治疗胃出血的冰冻盐水和是肾上腺素会使血压升高的。

退热也可以选择中药中药治疗的,比如清开灵,柴胡注射液,羚羊角注射液等,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的。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中枢性发热在发热的各种病因中较为少见,其表现及处置也与常见的各种感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不同。

因此临床上在确定中枢性发热时,应首先除外各种感染性、药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

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

1 体温调节中枢及其功能障碍一般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preoptic and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s,POAH) 。

POAH 有两种温度敏感神经元,即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并以热敏神经元为主。

这些神经元能感受其周围血液温度的变化和接受来自皮肤及内脏感受器的信息。

其它部位如下丘脑后部、延髓和中脑网状结构及脊髓也有少量温度敏感神经元,并向POAH 传递信息。

POAH 也具有体温信息整合的作用,建立调定点,并通过产热和散热机制实现体温调节。

产热由寒战和非寒战(主要在新生儿) 机制而实现,散热则由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而完成。

POAH 受刺激时产生出汗、皮肤血管扩张,损坏时则引起高热。

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及降温方法PPT学习课件

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及降温方法PPT学习课件
11
降温注意事项:
1.降温措施宜早,在高热未出现前,即 应采取降温措施,是脑部处于低温环 境,以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 害
2.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小时降低2℃ 为宜,降温过快是病人出现寒战从而 增加脑的耗氧量加重病情
3.降温至37℃持续一周以上才可将所有 降温物品逐渐撤掉,不可去不一起撤 掉,一面因体温恢复太快而引起脑水 肿,脑缺氧等不良反应
4
治疗:
催醒药物:醒脑静、纳洛酮、纳美芬 化痰药物:氨溴索 抗感染药物:莫西沙星、 营养支持药物:15-双肽 改善循环药物:奥拉西坦
5
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
体温过高 肺部感染 泌尿系感染 皮肤完整性受损
的危险
头置冰袋,冰毯物 理降温
拍背,吸痰,听诊 肺部,定期痰培养
9
传统降温方法
1.冰袋(冰囊)的使用:将小冰块装入冰袋, 将冰袋逃入布套,放置所需处,置冰袋于 前额、头顶不和大血管处
2.冰帽(冰槽)的使用:头部置冰帽中,让 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 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后颈部、双耳廓垫海 绵,双耳塞脱脂棉,放置冰水流入耳内
3.擦浴法:达到全身用冷降温的目的,用 32-34℃的温水或30℃的25-35%乙醇200300ml擦浴,擦浴是冰袋置头顶,热水袋 置足底
中枢性高热为非感染性高热,抗生素 治疗无效
体温在发病早期可骤然升高到39℃以 上,多为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 四肢皮温不高,而头部及躯干温度增 高,双侧皮温不对称
单纯药物降温效果差,而物理降温有 一定疗效
8
头部物理降温的意义
中枢性高热可提高脑细胞的代谢率和耗 氧量,加重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在原有 脑出血脑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损害脑组织 低温治疗能有效的控制此类高热,降低 脑细胞的代谢率和耗氧量 实验表明,体温 每降低1度,脑血流量 平均减少6.7%,脑代谢率可降低5.5%

控温毯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

控温毯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

握此 项技术 , 从而提 高 P c I C护 理质 量 。
表 1 两 组 置 管并 发症 及 导 管 留 置时 间 比较
3 2 家属 参 与 护理 模 式 提高 了 PC . l C家 庭 护 理质 量
本研究 中观 察 组患者 P C I C最 长 留置时 间为 2 1d 7 , 最 短 2 , 均 1 1 4 , 8d 平 4 . 5 d 较对 照 组 显 著 延 长 ( P<
rp e a 1 n e td c n r l v n u a h t r f r a t l — i h r l i s r e e ta e o s c t e e s 0 u o o y
g ousblod pr ge ior e lta p a a in i ate t t o o n t c 1 r ns 1 ntto n p jn s wih
经验 , 不能 掌握换 药要 点 , 居家 护 理 时难 免操 作 不 当 。
并且 对照组 患者 出 院后 没 有进 行 电话 随访 , 患者 早 期 尚能 按时或 按需 维护 管路 , 之后 由于 缺乏 监 督未 按 时 换药封 管 。观 察 组 家 属参 与 护理 , 数 次 亲 自换 药 , 并
O O )并 且局 部 炎 症 发 生 率及 并 发 症 总 发 生 率 显 著 .1 , 降低 ( P<0 O ) 均 . 1 。究 其原 因, 们未 要求 对 照 组家 我 属全程 参与 换 药 过 程 , 未 让 家属 亲 自换 药 , 也 即使 护
士换药 时让 家属 观摩数 遍 , 家属 空 有理 论 知识 无 实 践
中枢性 高 热 是丘 脑 下部 体温 调 节 中枢 受损 而 引
高 引。
l hdbt e O 2a d2 O [ ] JHop If t2 O , i e e s wen2O n O 5 J. s ne ,O 6 c

中枢性高热的处理

中枢性高热的处理
中枢性高热的治疗:
中枢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即丘脑下部的前部及后外侧部损伤,散热、产热、保温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易变,造成体温调节障碍。临床上患者体温可高达41~42℃,但皮肤干燥少汗,皮肤温度分布不均,四肢低于躯干,有的病人两侧躯体体温可相差0.5℃以上,有明显的不全对称现象,但病人无感染征象,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寒战,没有与体温改变相应的心率改变,用解热药无效。体温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波动,所以常有白天稍低,夜间高,有体温倒错现象。 有的不严重的可呈低热表现,一般不超过38.5℃,但可持续较长时间,。且无炎症及中毒表现,解热剂亦无效。有时出现低温,或高热后转为低温,若经物理升温亦无效则预后极差。持续高热、超高热会快速增加脑耗氧量,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及脑病理损害,严重影响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近年研究显示:降低脑温2℃就能明显地减少脑部神经易损区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 [1] 。所以快速降温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西医常用物理降温加激素治疗,收到一定疗效。.
适应症:严重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中枢性高热,中暑及日射病;严重的中毒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及严重烧伤;重症脑外伤或其他重症脑病;甲亢危象;子痫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危象;顽固性头疼,如AMI,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措施不能止痛;高度精神紧张
禁忌症:血容量显著减少,而未纠正前;肝肾功能严重损害;严重贫血
Ⅲ号方:哌替啶(度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乙酰丙嗪2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有呼吸衰竭的病人。
Ⅴ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普鲁卡因5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少尿患者,对于有心率慢及心律紊乱者慎用

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及降温方法

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及降温方法

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及降温方法1.体温升高持续时间长:中枢性高热的体温升高时间可以持续几天到几周,或者甚至更长。

这是因为中枢性高热是由于大脑抑温中枢功能失调或病变引起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2.体温调节功能受损: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受损,无法通过出汗和周围血管扩张来散热。

因此,即使环境温度较低,患者的体温也很难下降。

3.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相较于外周性发热,中枢性高热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即使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患者的体温仍然较高。

针对中枢性高热,有多种降温方法可以采取。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降温方法及其适用情况:1.使用退热药物:退热药物是最为常见有效的降温方法之一、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来使体温下降。

但是,使用退热药物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2.导热散热:导热散热是另一种常见的降温方法。

可以使用冷毛巾敷在头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可以起到散热作用。

同时,也可以进行全身冷水或温水浴来降温。

但需要注意的是,导热散热时不可过度或过快,避免引起寒战和血压下降。

3.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是通过外界物理方式来降低体温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使用冷却毯、冷风扇、冰块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降低体温,但需要注意不要过度降温,避免引起低温休克等并发症。

4.中枢性高热的病因治疗:对于中枢性高热的病因,需要进行相应的病因治疗。

例如,对于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高热,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除了以上的降温方法,还有一些辅助的措施可以帮助降低体温,如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使用冷却毯或纯棉质单衣等。

总之,中枢性高热是由大脑抑温中枢功能失调或病变引起的体温升高。

其特点包括体温升高持续时间长、体温调节功能受损以及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

对于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方法,可采用退热药物治疗、导热散热、物理降温等方法。

老年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方法的探讨

老年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方法的探讨
直肠 黏 膜 进入 毛细血 管 、 中小静 脉 , 终 进人 体 内 的 。从 最 组织 学 角度 分 析 , 中小 静 脉 只 含 少 量 的 弹性 纤 维 和平 滑 肌 , 部 中小静 脉 收缩 不 会 致 血 压 升 高 。对 于 心率 的影 局 响, 笔者 认 为 : 温 下 降 后 体 内 代 谢 下 降 , 氧 、 能 下 体 耗 耗
消耗 , 从而 加 速 了各 器官 的衰 竭 。我 科 于 1 99 9年 1月一
20 0 1年 3月对 采取 了常规 药 物 降 温 , 体 温仍 在 3 ℃ 以 但 9 上 的老年 患者 , 以冷 生 理盐 水 ( 2 8 ) 肠 治疗 , 温 1 ~1 ℃ 灌 降
效 果满 意 , 介绍 如下 。 现
管意外 1 7例 , 性 肿 瘤 ( 浸 润 ) 恶 脑 6例 , 炎 5例 ; 2 脑 男 5
例 , 3例 ; 龄 6 ~9 女 年 1 6岁 。对 照 组 2 0例 , 中脑 血 管 其
意外 1 5例 , 炎 3例 , 性 肿 瘤 ( 浸 润 ) 脑 恶 脑 2例 ; 1 男 8例 ,
症状 , 是神 经 系统 疾病 的严 重并 发 症 之一 。脑 血 管 意外 、
脑炎、 恶性 肿 瘤 ( 浸 润 ) 引起 中枢 性 高 热 。 老 年 患 者 脑 易 是 以上 3种 疾 病 的 高 发 人 群 , 此 易 出 现 中 枢 性 高 热 。 因
测体 温 , 7例 体温 均 显 著 下 降 ; 2 至便 后 6 mi, 下 降 至 0 n均
3. 7 2℃ 以下 。只 有 1例 体 温 下 降 不 明显 , 降 至正 常 , 未
由3. 9 1℃降 至 3 8℃ 。
其 发 热 特 点 为 : 体 温 可 骤 然 升 高 至 4 ℃ 以上 , 续 不 ① 0 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性高热降温方法的比较王鲁群 杨玉萍 武翠萍 张宪红 张晋平 岳红梅【摘要】 目的 探讨中枢性高热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

方法 根据中枢性高热的诊断标准,将108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降温和程序降温两组。

传统组按传统降温法在病人发热时实行降温,体温正常时停止降温,程序组按照预测评估、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体温监控、复温管理、症状监测6个程序进行并实行亚低温管理。

结果 两组体温效果比较,传统组有效率为31.14%,程序组为84.38%。

传统组死亡率为35.71%。

程序组为25%。

结论 两组方法相比,程序降温组优于传统降温组,并可提高意识状态评分,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枢性高热 传统降温法 程序降温法The Comparison of C ooling Methods of Central High Fever W ang Luqun,et al. (T he F irst Hospital of Jining City,Jining272011)【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 kind of specific,co nvenient and effectiv e cooling method of central hig h fever.Methods According to diagnosis standard of centric high fever,100patients w 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 roups.T he traditional cooling metho d was used in o ne g roup,the prog rammed cooling method was used in the o ther group.T he traditional method is to bring down temperature whenever fever,and stop when temperature becomes no rmal;in contrast,the programmed method is contro l fever according to one procedure of six steps including prior estimate,temperature-lowering treatment,temperature lowering velocity,temperature monitor,temperature lowering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of symptom changes.Results T he effective rates of the traditional and prog rammed cooling method were32.14%and84.38%respectively;and the death rate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 roups were35.71%and25%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prog rammed method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one.T he programmed temperature lowering method is easy to practice and popularize.【Key words】 Centric high fever Traditional cooling method P ro grammed cooling method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89(2001)07-0003-03 中枢性高热是脑部体温中枢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临床症状。

高热可以使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而加重脑细胞损害。

高热导致的机体代谢大量增加,热能消耗从而加速了各器官的衰竭。

长期以来,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采取一般发热的传统降温法,但它不能有效地达到中枢性高热的降温目的,体温容易反弹,反弹后的体温更难控制。

1989年笔者提出了中枢性高热降温护理的设想,并进行了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亚低温与脑损伤的研究在国内外的进展,亚低温对脑的保护作用被认识,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方法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本研究目的就是在临床实践中寻找一种中枢性高热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程序降温法,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按中枢性高热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共108例,其中脑出血72例,脑炎36例,男76例,女32例。

将以上病人随机分为传统降温组和程序降温组。

传统降温组50例,脑出血31例,脑炎16例,男33例,女17例。

程序降温组58例,脑出血38例,脑炎20例,男43例,女15例。

1.2 中枢性高热诊断标准 脑部严重病变,排除感染性发热;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邮 编 272011 收稿日期 2000-12-26体温在39℃以上;伴意识障碍;末梢温度低而躯干部温度高;皮肤无汗;用解热药物无效;病变位于脑干、丘脑等部位,经评估预测采取超早期亚低温管理者也属本研究之列。

1.3 方法1.3.1 传统降温法 1)药物:遵医嘱用药,给予激素类:如氟美松;冬眠灵+非那根+杜冷丁;解热药:阿斯匹林+冰水,灌肛。

2)物理降温:采用降温毯,为非半导体制冷,计算机程序控制冷循环系统,经毯面与患者进行热交换,降体温。

3)本组按正常体温设置目的体温:为36.5℃±0.5℃;4)经上述措施,体温达到正常体温后停止降温;5)如体温再次升高,重复降温。

1.3.2 程序降温法 共分6个步骤进行。

1)预测评估:对病人的病变部位、性质及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预测中枢性高热发生的可能性,实行超早期亚低温管理。

2)降温措施:对已发生中枢性高热的病人立即给予降温。

物理降温:同传统降温法药物:在降温前给予冬眠药物,取氯丙嗪50mg,异丙嗪50 mg,杜冷丁100mg联合用药,取其3ml做肌肉注射,每6~8小时1次,以降低产热,减低肌肉张力,防止寒颤发生;3)降温速度:开始为0.5℃~1.0℃/小时,在体温降至37℃后,再以0.5℃/12小时的速度继续降温,降温过程中设置体温平台,即在体温降至37℃时需停留1~2天,以后体温每下降1℃需在此平台停留1天,再继续下阶段降温,直至达到设置体温。

4)体温监控:由文献记载,体温低于33℃即可发生寒颤,·3·现代护理2001年第7卷第7期导致脑内热贮留,因此本组体温设置为34.5℃±0.5℃。

在体温达到此范围内,实行体温监控,将体温维持于此范围内。

5)复温管理:开始时间:体温在34.5℃±0.5℃内1周,各生命体征正常后开始复温,复温总时间为7~10天,在此过程中如有一次体温超过37℃,即停止复温,重新进行降温,复温的目的体温设置:为36.5℃±0.5℃。

复温速度:0.5℃/12~24小时。

复温方法:a.经降温毯调控达到目的体温后1周,开始自然复温;b.根据病情设计复温总时间。

c.采取阶梯式复温: 0.5℃~1.0℃,在体温平台停留2~3天,再按此方法继续复温,直至达到目的体温。

6)症状监测:如降温或复温方法不当都可导致心律不齐、呼吸抑制、寒颤的发生,使降温不能进行,因此,在程序降温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进行症状监测。

1.3.3 两组体温测定除降温毯显示外,均采用肛温测定,每2小时一次。

1.3.4 传统组50例均在出现中枢性高热后采取降温,程序组58例,有18例病人经预测评估提前采取降温措施未出现中枢性高热,43例病人均在中枢性高热出现后按程序降温法进行降温。

1.3.5 降温效果评定标准 降温有效:传统组及程序组在停用降温措施后体温<37℃持续1周,意识好转,各生命体征正常,即为降温有效。

降温无效;传统组在停用降温措施后体温高于38℃,经反复降温仍不能达到正常体温。

程序组在持续降温毯1周后,各生命体征仍不能好转而停止降温或经反复降温,复温后的体温仍不能控制在目的体温范围内,即为降温无效。

1.3.6 对颅内压的测定 对以上两组病人在采取降温措施开始后,分别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颅内压测定(降温后第2日、7日、14日)。

1.3.7 存活后意识状态评定,采用Glasgow-pittsburgh昏迷评分法。

1.3.8 进行心率、呼吸、血压监测 两组病人在降温过程中均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

1.3.9 统计学处理 两组对比资料、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将58例程序降温病例与50例传统降温病例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

2.1 中枢性高热发生率 传统组50例均在中枢性高热发生后降温,因此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为100%;程序组由于进行预测评估超早期实行亚低温管理,58例中18例未出现中枢性高热,因此本组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为31.25%。

2.2 降温效果 根据降温效果评定标准,传统组50例病人在体温正常后1~2日内均有反弹,反弹后反复采用降温措施,50例中16例有效;34例无效,有效率为32.14%。

程序组除18例经预测超早期采取亚低温管理未发生高热外,40例均按照降温步骤进行,40例中31例有效,9例无效,58例病人总有效率为84.38%。

(P<0.005),见表1。

2.3 颅内压测定 传统组规定时间内平均颅内压分别为:2日为(240±15.7)mmH2O,7日为(220±13.8)mmH2O,14日为(220±11.3)mmH2O。

程序组规定时间内平均颅内压分别:2日为(230±14.6)mmH2O,7日为(180±10.7)mmH2O, 14日为(150±9.2)mmH2O,见表2。

2.4 死亡率及意识状态评定 传统组50例中死亡18例,死亡率35.71%,程序组58例中死亡15例,死亡率25%,见表3。

表1 传统组与程序组降温效果比较组例病人数有效无效有效率传统组50163431.14%程序组5849984.38% 注:χ2=10.05,P<0.005表2 传统组与程序组降温对颅内压的影响组别颅内压(x±SD)(mmH2O) 2日 7日 14日 传统组240±15.7220±13.8200±11.3程序组230±14.6180±10.7150±9.2 P<0.05<0.01<0.01表3 传统组与程序组意识状态比较(Glasg ow评分)组别病例数死亡数降温前评分(x±S D)降温后评分(x±SD)传统组501821.14±3.7630.33±5.63程序组581521.78±3.2935.07±4.92<0.05>0.05<0.05 降温前后Glass ow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显著(P<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