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自然灾害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2点)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3点)①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②致灾因子、③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3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4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3方面)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4点)?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1)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霜冻,暴风雪。

2)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3)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雪崩)4)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赤潮)2热带气旋(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影响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3点)3)台风组成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

3干旱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4寒潮1)概念: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短期内气温骤减,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2)时空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5地震1)概念: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选修五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洪灾的措施:
技术措施 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非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宣传措施 教育措施 管理措施 建立防洪机构、防洪保险等 工程措施: 1、疏通河道。 2、退耕还湖。 3、修建水库蓄水。 4、加固大堤。 5、截弯取直。
2、台风:
原因
高温洋面、低压幅合、大的地转偏向力 强风
吹翻船只、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破坏。 危害 特大暴雨 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 淹没农田和村庄等。 风暴潮 破坏海堤,淹没岛屿等 技术措施:利用卫星监测和雷达跟踪,及时发 措施 布台风预报警报 工程措施:建立沿海防波堤、加固房屋等 生物措施:建立沿海防护林 教育措施:收听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台风的 准备、躲避、
措施
华北地区:春季
5、干 旱
降水少 原因 蒸发量大 水被损失多(喀斯特地貌区—溶洞、地下暗河) 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 社会安定 技术措施 建立灾情检测预警系统;种植耐旱作物; 措施
节水农业、等。 生物措施 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去 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 夏季风没到,降水少; 正值春播,农业用水量大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 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容易渗漏。
春旱 伏旱
四季都旱
夏秋旱
雨带推移到北方后,受高温 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二、地质灾害:
分布 1、地震: 原因 灾情分析 2、滑坡、泥石流
1、位于地震带上,多地震。 2、地壳运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原因 3、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4、植被遭到破坏。5、地形起伏大。 微观:物质疏松、滑动面、降水、地形认为对稳定性的破 坏等。 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人员伤亡、堵塞江河、摧 危害 毁城镇等 措施

地理__选修5__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__选修5__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学习目标
1.列举实例,认识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掌握自然灾害的多种分类方法。
2.通过实例,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灾害相关概念、成因机制、发生过程、危害、 防治措施。
3.运用地图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 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4.运用图片,结合实例了解虫灾、鼠灾 等几种主要生物灾害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以及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
海啸
④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 破坏程度的指标,分为12级。震级越大,烈 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 越小,烈度越大。地质越不稳定,烈度越大。
震中


距离震中远近不同,地震的烈度也不同
⑤按震级分类: 微震(﹤3级) 破坏性地震(﹥5级)
⑥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70千 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深 源地震(﹥300千米)
(1)地震
①地震概念: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 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 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②地震构造:震源、震源深度、震中、 震中距、等震线
震中 震 源 深 度
震源
地震结构
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 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震中
震 源 深 度
等震线
震源
③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一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答:是自然灾害。因为既在自然界发 生,又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3.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 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 然。
答:是自然灾害。因为既在自然界发 生,又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
4.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炸 死31人,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13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 核辐射的危险 中,数以百万计的居 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及防治1.主要的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如下所示: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应用体验]1.(2014·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1.主要气象灾害2.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应用体验]2.(2013·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上;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

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选修5自然灾害背记知识清单

选修5自然灾害背记知识清单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高2014级(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记忆清单整理:付尚军审核:陈洪均1、自然灾害的基本类型:(1)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2)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寒潮、干旱、沙尘暴;(3)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4)生物灾害2、判读自然灾害的基本要点:(1)由自然原因引起;(2)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自然灾害灾情严重与否的原因分析:(1)灾害本身强度大小(强度越大、损失越重);(2)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水平越高、损失越重);(3)受灾地区的人口密度(密度越大、损失越重);(4)受灾地区的抗灾救灾能力(能力越强、损失越轻);(5)受灾地区人民的防灾自救意识(意识越强、损失越轻)4、自然灾害防治的一般思路:(1)加强监测和预报;(2)实施一些必要的工程措施(如加固河堤、修建固土护坡工作等);(3)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灾、自救意识;(5)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做好人员应急撤离计划和灾后重建规划。

5、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3)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隐蔽性、滞后性)6、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与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区别。

7、自然灾害间的关联性:(1)寒潮——低温冻害/ 雪灾;(2)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台风——风暴潮(3)干旱——火灾/蝗虫灾害;(4)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海啸/火灾/瘟疫8、中国自然灾害特点:(1)灾害种类多、灾次频发;(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区差异明显。

9、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的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1)地处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与北纬20——50°自然灾害带;(2)地处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发多地质灾害;(3)山区面积广,地势崎岖、起伏大;(4)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10、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重下降,经济损失上升原因?(1)人员伤亡下降原因:①科技进步,防灾抗灾设施进一步完善抗灾能力增强;②人们防灾、抗灾自救意识提高;③监测手段提高,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人员撤离计划;(2)经济损失上升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面积上资产的密度提高。

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点

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点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地震: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南北地震带: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正处在地形的转折地带,构造活动频繁,地壳脆弱,地震灾害多发。

②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2 滑坡、泥石流:时空分布特点: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必备的两个条件:(1)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分类:(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种。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①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等灾害。

②洪涝灾害:洪灾是指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涝灾是指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没,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③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④生物灾害: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天灾。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房屋、道路桥梁、工矿企业、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等方面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地震、火山喷发和飓风具有突发性;大面积的旱灾和土地荒漠化等具有渐发性。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

4、各灾害之间具有发生的连锁性。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

3、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3)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中的垂直距离(5)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线(6)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4、震级:(1)意义:衡量地震的强度(2)数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5、烈度:(1)意义: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2)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等6、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二、地质灾害1、泥石流(1)定义: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选修5知识点总结印

选修5知识点总结印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必背知识点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 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自然灾害的影响: ①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③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3.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4.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 气象灾害:台风、干旱、寒潮、高温、热浪、雪害、雹害、沙尘暴、风害等2. 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等3.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4. 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等5. 天文灾害:太阳活动极大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天文灾害(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①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②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③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四)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①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②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差异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各种资源恢复情况: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8.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二、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1.分布: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

2.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3.发生时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7-11月)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

5.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6.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7.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不利影响:①威胁航海安全,造成海难;②摧毁庄稼;③破坏各种建筑设施;④通电、交通等中断;⑥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⑦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讲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理解:1.诱因:自然异变2.承灾客体: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2.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与渐发性之分。

突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短,危害程度短时间内较强,影响范围较小,如火山地震飓风渐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短时间内不强,影响范围广,如旱灾土地荒漠化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上,具有区域性特征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如地震会诱发海啸,火山等等3.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分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房屋,道路文物古迹等的损坏)和间接经济损失(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保险理赔)间接经济损失往往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的特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特别注意:1.热带气旋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为台风。

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雨息。

2.气象灾害还有龙卷凤、冰雹、雪灾、冻雨等(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崎岖起伏,地质构造复杂;(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2.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1.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3,4同上2.33.地震相关概念震级:地震的强度,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中距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地震波:S波P波,前者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3.海洋灾害(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厄尔尼诺,拉尼娜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5fb7f79c-7166-11ec-8b31-7cb59b590d7d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二、主要的自然灾害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5.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水文灾害的原因:☆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控制措施:① 在扬子江中上游地区植树种草,保护森林,继续建设保护林体系,在扬子江中上游修建水库;② 中游,靖江河等河段堤防将加强,农田将退回湖中,堤防水位将趋于泄洪;③ 合理拆除和占用水域;④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监测、预测、预警和动态监测;⑤ 完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6)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三、中国东部季风区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治理措施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有些概念可能会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和干旱、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异同)☆☆☆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 为什么中国的洪水多发区(东部季风区)受到严重影响?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2012-2水文灾害知识梳理我国洪水灾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6☆☆☆渤海湾风暴潮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冬半年)渤海西南部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东北部影响较小;风向以偏北风为主,致使海水向西南海岸堆积,因而出现较大风暴潮。

☆☆☆渤海湾风暴潮产生的原因(了解)①此时正值满月前后,即将出现天文大潮,潮汐与风暴潮的叠加,抬高了潮水位;②渤海湾呈喇叭形,又是浅海大陆架,由于海岸和海底地形的影响,非常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③渤海湾西侧为滨海平原,地势低平,容易受到风暴潮的侵袭;④本区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使风暴潮灾害加剧。

☆☆☆渤海湾风暴潮的危害:①对堤围等工程设施的破坏;②对沿海和海上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破坏(风暴潮造成的增水会淹没码头、仓库等,造成工厂瘫痪,严重的会使海上油田停产;影响水产养殖和海上捕捞);③对海岸的侵蚀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风暴潮加速海岸侵蚀,并携带大量海水,淹没农田和湿地,加速海岸生态系统的退化);④海水入侵,造成河水和地下水变质。

☆☆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原因:该地区夏季多西南季风,势力较强,有时还受飓风影响;孟加拉湾,口大内小,导致风暴潮潮差增大,孟加拉湾沿岸地势低平;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缺乏预警系统和防灾救灾系统。

☆☆措施:①加强风暴潮监测预警工作;②加强风暴潮灾害防御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③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控制地面沉降;④加强防潮工程建设,提高防潮能力。

地质灾害知识梳理一、地震1.概念和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基本概念: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烈度: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3.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4.分布规律: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5.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6.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 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7.灾情特点:(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8.地震的形成原因:⒈明确当地所处的地震带,交界的板块名称;⒉地壳活动活跃,断层广泛发育,岩浆活动频繁。

二.滑坡1.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2. 滑坡的成因:⒈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⒉山地斜坡上的岩土体不稳定(多在地震多发区),岩石比较破碎;⒊植被覆盖较差;3.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泥石流的成因:⒈地形陡峻,⒉具有丰富的松散沉积物,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汇集四.滑坡和泥石流1.共同特点: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2.时空规律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3.滑坡和泥石流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5.地质灾害的预防:Ⅰ、工程、生物工程措施:①加固稳定变形的岩土体;②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③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⑤减少大型工程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Ⅱ、非工程性措施:⑥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⑦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检测、预报。

气象灾害知识梳理一、热带气旋—-台风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1.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2.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3.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4.路径(中国):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5.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6.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7.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8.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9.有利影响(中国):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10.台风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描述角度从气温、阴晴、雨雪、风向和风力,以及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10.防御措施::1、建立台风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及时预报,2、加强宣传,提高抗灾意识,做好防台风前的准备工作3、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4、使用卫星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5、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二、干旱和旱灾1.特点:(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2.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的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4、旱灾的形成原因:⒈降水因素:长江以南7、8月份降水偏少,形成伏旱;华北平原东部降水集中在6-9月,春旱春夏连旱;西南5—10月雨季,冬春连旱。

⒉水资源因素: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社会经济因素:南方复种指数增加;北方各地春播面积增加;人口增加。

5.不同区域旱灾的原因:华北平原形成春旱的原因:①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③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规模大,生产、生活用水多。

.江淮地区: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

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干季热风和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当地受地质条件影响,石灰岩广泛分布,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四季均可出现旱灾。

华南地区: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形成夏秋旱。

6.防御措施:1、建立干旱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及时预报,2、加强宣传,提高节水意识,3、开展人工降雨作业,4、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5、培育抗旱品种,推广节水农业,6、修水库,7、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态,提高防抗灾能力。

8.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

7.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8.干旱引发的次生灾害: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三、寒潮(属于气象灾害)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3。

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4.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5.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6.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