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7 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7 背影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一、导入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背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内容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叙事散文,是作者1925年10月在清华大教任教时写的。
全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几年前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情景的叙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
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是感受亲情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背影》是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代表课文之一,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博大力量。
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父母对我们的爱,课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化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以更舍身处地了解自己的父母。
【课型】讲授课+精读课。
【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教学理念】现代散文的教学,担负的既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甚至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的指导。
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表达,又要关注其思想情感,两者不可偏废。
这篇文章就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为学生阅读现代文尤其是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写作中如何写人记事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此基础之上,关注思想情感的表达,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通过抒写真情的活动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构建文章的写作方法;2.品味朴实简洁、饱含深情的语言;3.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2.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3.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篇1教学目的:〔1〕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才能。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注音。
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绘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化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
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分开徐州,另谋生路〕〔3〕“惨淡”一词。
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化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根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背影一、【教学目标】1.掌握“狼藉”“踌躇”“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通过文中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浓浓的父爱。
3.找出文中共提到几次“背影”,并试着去分析其中的深意。
二、【重点难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1925年10月收到父亲的来信,读信的时候朱自清泪如泉涌,想起了八年前父亲给自己送行的情景。
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朱自清写了《背影》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1.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方?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提示:四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文章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提示:①第二段,是因为悲伤: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
②第六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流下了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流下了依恋之泪。
④第七段,读父亲来信时,流下怀念之泪。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
追忆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其中2、3段,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4、5段,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为写背影作铺垫;6段,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父子情深。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背影
附:知识
A: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某某省某某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某某战士。
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现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仍然有朱自清塑像和自清亭。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B:《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
1925年,朱自清在清华教学的时候收到了父亲的一封来信,信的内容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自己北上读书时父亲某某送别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于是写了这篇《背影》。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特殊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之情,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实际,回报父爱。
教学重点研读买橘子片段,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探讨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父亲》。
同学们,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感动……) 是啊,“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父亲的文章《背影》。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让学生简介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在扬州毕业,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
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练、语言秀丽箸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â) 奔(bēn)丧(sāng) 狼藉(jí) 簌(sù)簌颓(tuí)唐琐(suǒ)屑差(chāi) 使搀(chān)蹒(pán)跚(shān)迂腐(yū)栅栏(zhà)踌躇 (chóu chú)2、让学生简介作者朱自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朗读,回答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四、仔细研读,深入探究1、从哪些事或哪些语句中,你可看出父亲对孩子的挚爱?(安慰儿子、亲自送行、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路上小心、嘱咐茶房、为儿买橘……)引导学生品读有关父亲穿着、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理解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7 背影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的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
朱自清的画像。
2课时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躯,当然也就会有背影。
在朱自清的眼中,他父亲的背影是那样的可亲,那样的难忘。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五四”初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四次。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其中对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怎样细致的描写刻画?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攀”、“缩”、“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1、文章几次提到“背影”?重点是哪一次?2、围绕背影,文章还写了“父亲与我”有关的哪些事?师生解答:1、第一段:齐读,作用:开篇设疑,点背影<板书> <写作> 第六段:望父买橘,写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背影<板书> 第七段:结尾思念,想背影<板书>由此可以看出:全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2、除了写父亲的背影还写了父亲与我的几件事:A、祖母去世,父亲差事交卸------为下文写父子离别创造浓重的悲凉气氛B、决定送我去浦口车站------表现父亲的不放心,对儿子真挚的爱和脚夫讲价钱-------总觉得我“还小”送别帮我拣座位,铺大衣--------对儿子的体贴关怀∴三件小事,质朴的语言,通过细微之事表现父亲无微不至的悉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四、研讨探究:齐读6段,思考:1、刻画父亲的背影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外貌:三次写“布”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的家境,如此家境为儿买橘,令人感动。
动作:动词的描写,表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
如此艰难地去买,感人至深※、<作者就是这样截取生活中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瞬间来表现父爱,这种选材方法叫截取法>2、画出父亲在本段中的语言,体味父亲语言的用意:A、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对我恋恋不舍 B、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C、进去吧,里边没人-------是对儿子细心的关照※、朴实的语言,饱含着对儿子的真挚的爱3、本段几次写到我流泪?泪的含义是否相同?两次流泪,第一次,看到父亲买橘子攀爬月台很艰难为父爱感动而流泪。
第二次,父子分手是对父亲的怜惜,惆怅是依恋的泪。
总结:全文就是这样截取浦口车站父子分别的情景,表现父亲对儿子的不舍挚爱,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爱戴和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背 影精彩开篇词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永远不老的歌,在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万里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朱自清的《背影》就像这两首歌一样,曾深深地感动过几代人。
这是因为,情到深处自然真;这是因为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好在漫长而短暂、匆忙而平淡中遗失。
让我们在赏读《背影》中,学会珍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学会感动。
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爱我们身边爱着我们的人。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要懂得感恩父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再现情境品“背影”一、情境导入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多年前车站离别的深情回忆: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蹒跚“背影”,写满了生活的辛酸无奈。
然而那种“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却流淌在儿子的深情追忆之中。
上善若水,大爱无痕。
让我们重温生活中的父子(女)亲情,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疆大爱。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交卸.(xi è) 迂(y ū) 蹒跚..(p án sh ān) 颓.唐(tu í) 琐屑.(xi è) 举箸.(zh ù) 2.积累文中多音字,读准字音。
丧⎩⎪⎨⎪⎧奔丧(s āng )丧(s àng )失 看⎩⎪⎨⎪⎧照看(k àn )行李看(k ān )护差⎩⎪⎨⎪⎧差(ch āi )使差(ch ā)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典,当。
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妥帖:妥当合适。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4.作者链接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儿女》。
5.背景链接《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发生在1917年冬,当时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他自己在北大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交流点拨】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跳读课文,思考: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3.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第二部分(②-⑥),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②③):交代家境,为下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④⑤):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为下文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⑥):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父子深情。
(二)文本研读1.速读课文,整理: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并进行归纳小结。
【交流点拨】(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跳读课文,勾画:《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交流点拨】(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3.回顾课文,探究: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交流点拨】父亲买橘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以其简单的衣着、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父爱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
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三)教师小结父爱如山,终得圆满;垂暮之年,终得如愿。
其实生活中最好的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
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宝贵的美好感情,以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深刻理解。
四、板书设计背影⎩⎪⎪⎪⎨⎪⎪⎪⎧见面背景⎩⎪⎨⎪⎧祖母死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父亲失业四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惜别之泪(背影远去 依依惜别)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四个背影⎩⎪⎨⎪⎧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五、拓展延伸步入青春,我们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走进花季,我们还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_______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
【交流】妈妈,我想对您说:即使我是一只矫健的雄鹰,也永远飞不出母爱的长空;即使我是一条扬帆行驶的快船,也永远驶不出母爱的长河!在人生的路上不管我已走过多远,还要走多远,都要经过母亲精心营造的那座桥!第二课时 品读词句悟亲情一、情境导入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这人间至情却蕴含在父亲朴实的外表、笨拙的动作和简单的话语之中。
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
那么,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背影》。
二、合作探究(一)文本研读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交流点拨】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债;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失业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了。
2.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
这里,作者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极力描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
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唐,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对父亲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3.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交流点拨】①亲自送行。
②照看行李。
③讲定价钱。
④送子上车。
⑤选定座位。
⑥叮嘱儿子。
⑦嘱咐茶房。
⑧为子买橘。
(二)传神的细节描写下面选段中动词使用准确精当,阅读选段,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交流点拨】“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交流点拨】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啊!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的紧张啊!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交流点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三)朴实的语言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交流点拨】“我”因家中境况悲凉而落泪,父亲强咽心中苦悲,反而来劝慰“我”,更见父亲的体贴。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交流点拨】“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表达了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涵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3)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交流点拨】两个“自然”表现了对父亲老年性格发生变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三、板书设计送行过程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选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父亲的动作:蹒跚、探、爬、攀、缩、倾父亲对我的爱四、拓展延伸 请运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个你熟悉的或细心观察过的人物。
(100字左右)【交流】他半蹲在起跑线上,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跪在跑道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向前方,那样子,就像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
随着一声“预备”,他慢慢绷直了右腿。
“啪!”发令枪响了,他像箭一样猛然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