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

合集下载

外显内隐自尊与安全感

外显内隐自尊与安全感

大学生外显-内隐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1 引言自尊( Sa1C – asLaarry)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的情感上的评价,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索之一。

自尊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因索。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量表将社交焦虑定义为在他人面前感觉不自在。

该量表虽名为社交焦虑的测量,但范围实际已超出焦虑本身。

量表中描述的场合包括有陌生场合、被人注视、令人尴尬的事件、同陌生人谈话,大众前演说及一大群人等。

不仅测量主观焦虑,也测量言语表达及行为举止上的困难。

社交焦虑分量表可以用在需要对社交焦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简短的综合性测量,结果表明: 社交焦虑与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尊、模仿等因素有关。

社交焦虑是最常见的焦虑类型之一。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成熟与不成熟分水岭, 其对异性和同性的交往更为敏感,在测试中人际均分偏高, 因此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易见。

自尊是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和情感。

个体自尊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心理健康, 而且还会影响到个体的交往行为。

随着内隐自尊( imp licit self2 esteem )概念和测量方法的提出(Greenw ald, 1998),内隐自尊成为当今关于自尊的研究热点之一。

己有许多研究发现自尊和人际交往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尊是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国外有Astra和Sine指出的,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主动、自信,史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国内的黄希庭、肖崇好做了社交焦虑个体外显与内隐自尊的研究,得出高社交恐惧个体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社交恐惧个体,但在内隐自尊上,他们都有积极的自尊,且无著差异。

这一研究结果不支持社交恐惧的认知理论。

司徒巧敏、黎建斌也做了这方面研究,得出大学新生社交焦虑和自尊有关。

虽然,很多人都做了自尊或社交焦虑的研究,但是都是单方面的做自尊或社交焦虑,没有对内隐、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做详细研究。

贫困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贫困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维普资讯
1 5 , 困生 9 1人 非 2人 , 2 7人 为测 试 对 象 。贫 共 0
务 的平 均反应 时 减 去相 容 任务 的平 均反 应 时 , 所
困生按 照成功 申请 国家助学 贷款 的标 准选 取 。剔 除数 据 不 合 格 者 , 留贫 困 生 7 保 1人 ( 3 , 男 2 女
3)非 困生 8 9, O人 ( 2 , 5 ) 共 1 1 。 男 4女 6, 5人
得到 的数据 为 内隐 自尊 指标 。该 数 度越高 。
自尊 与心 理 健康 有 着非 常 密 切 的联 系 。[]3 自 2[]
从 G en l re wad和 B nj 于 1 9 a ai 9 5年 正 式 提 出 了 内

隐社会 认 知 (mpi ts c l o nt n 的 概 念 后 i l i oi g io ) c a c i [ , 4 自尊 研究 的取 向也 发 生 了重 要 的转 变 , 隐 ] 内 自尊 ( l i sl ete 作 为 内隐 社 会 认 知 的 i i t e —sem) mp c f
关系并 不显 著 。[2 1]
需要 的关系 的反 映 。[] 期 以来 , 内外 学 者对 1长 国 自尊与心 理健康 的关 系进 行 了大 量 的研究 , 确认
贫 困大 学生 ( 下简称 贫 困生 ) 的心理健康 状况
是一个 非常 值 得 关注 的问 题 。已有 研 究 表 明 , 贫 困生 心理健康 水 平 与 与其 他 学 生有 很 大 的差 异 。
尊 的关 系 以及 自尊 的不 同组合 与心理 健康 的关系
等进 行探 索 。
二 、 究 方 法 研
( ) 试 一 被

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5 . 0 9 . 0 3 1
a尊 即对 自我 的感 知 , c 是一种 c a我认 知 评 价, 从 本 质 上 来说 就 是 自我价 值 感 和对 自我 的 接纳 水平 。 已有研 究表 明 , 依 恋与 自尊 的形 成 、 发展 之间存 在 着 密切 的联 系 。 ¨ 心理 安 全 感 是
人, 大 四8 7人 。
( 二) 研 究 工 具
要 表 现 为确 定 感 和 控 制 感 。 王磊研究 发现 , 安 全 型依恋 的人 往往 表 现 出具 有更 高 的 自我概 念, 更 加擅 长 人 际 交 往 , 具 有 良好 的 安 全 感 水 平; 相反 , 不 安 全型依 恋 则表 现 出一定 的社交 焦 虑 和安 全 感 低 。 …可见 , 安 全 感 与 自尊 均 与 依 恋具 有 某种 联 系 。 张娥 、 訾 非 对 高 中生 的 安 全 感、 自尊 和生 活满 意 度 的研究 发现 , 安全 感 与 自 尊具 有 显 著 的正 相 关 。 目前 , 还 没 有 以 大 学
可 能 出 现 的 对 身 体 或 心 理 的危 险 或 风 险 的预 感, 以及个 体在 应 对 处 置 时 的 有 力 、 无力感 , 主
在校 大学 生进 行 调 查 。 收 回 问卷 3 8 2份 , 其 中 有效 问卷 为 3 7 4份 , 有效率为 9 3 . 5 % 。其 中男
生 1 8 0人 , 女生 1 9 4人 ; 文科 生 1 7 1人 , 理 科 生 2 0 3人 ; 大一学生 8 8人 , 大二 1 0 3人 , 大三9 6
的结果 , 以及 大 学 生 自尊 与 ・ 理 安 全 感 呈 显 著 的 正 相 关 , 自尊 对 心 理词 ] 大学生 ; 自尊 ; 心 理 安 全 感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作者:袁义等来源:《教师·中》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完美主义量表(FMPS)的测试。

结果:①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25,p=0.21)。

②外显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呈负相关(r=-0.49,p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完美主义;内隐联想测验完美主义指“力求尽善尽美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征” [1]。

完美主义最早由阿德勒提出,把追求完美视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2]。

后来学者更多地从众多心理困扰与完美主义的关系进行描述[3]。

Hamachek把完美主义分成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的完美主义为自己设立比较高的标准,驱动自己成为有能力有成就的人,建设性地面对自卑感。

消极的完美主义为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被自卑感压迫而非被挑战所激励[4]。

过往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抑郁、焦虑、拖延症、神经质、自杀倾向、进食障碍、自尊存在密切关系。

过往研究表明消极(顺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与自尊呈负相关,积极(顺应良好)的完美主义与自尊呈正相关[5][6]。

杨莉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完美主义与外显自恋关系密切,积极完美主义与内隐自恋关系密切[7]。

自恋的内隐、外显与完美主义的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尊和自恋同为自身的评价,那么自尊的外显、内隐又会与积极、消极完美主义有着怎样的关系?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自尊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自我承受、自我欺骗、印象管理、自我促进影响的,后者是自动化加工、无意识、本能的[8]。

二者分别对积极、消极的完美主义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就内隐、外显自尊对完美主义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1.被试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校大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12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3人;文科46人,理科68人,工科6人;独生60人,非独生60人。

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与外显身体自尊关系的测量研究

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与外显身体自尊关系的测量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第17卷第12期2009年12月123 第一作者简介:何波(1976-),男,湖北荆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单位:1.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 on,Yangze R iver University,J ing 2zhou 434023,Hubei China .2.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湖北荆州 434023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与外显身体自尊关系的测量研究M easure ment Research on Rel ati on between Expli cit and I mpli cit Self -estee m of College Students何 波1,汤舒俊2HE Bo 1,T ANG Shu Jun2摘 要:内隐自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而身体自尊是目前锻炼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把大学生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这两种测量结果作为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检测出某些人格特质的水平,借以分析和预测不同水平“大学生内隐身体自尊———外显身体自尊”配对组合的方式及学生个体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等,并且对其后继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内隐身体自尊;外显身体自尊;测量研究;A b s tra c t:I m p licit self -estee m is one of the i m portant research of the i m p licit s ocial cogniti on which rise in the m id -1990s .Self -estee m is a research hots pot of p sychol ogy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s ports p sychol ogy .I n this paper,t w o measure ments that the students ex p licit and i m p licit self -estee m are regarded as indicat ors of different analysis,thus detect certain level of pers onality traits,moreover different level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self -estee m ———i m p licit ex p licit physical self -estee m matching portfoli o and individual student motivati on and beha vi or are analyzed and forecasted,and s o on,and had a certain forecast r ole in its subsequent acts .Ke y w o rd s:i m p licit self -estee m;ex p licit self -estee m;measure 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09)12-0123-3引 言身体自尊(亦可以称作“躯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评价”。

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基金项 目]喀什 大学校 内课题“ 维汉大 学生对正 负性信 息的注意偏 向与其 自尊的关 系研 究” ( 课题编号 : ( 1 6 ) 1 5 9 1 ) 。 [ 作者 简介 ]梦祥银 ( 1 9 8 7一) , 男, 喀什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助 教 , 硕士 , 主要从 事心理健 康教 育研 究; 通讯作 者 : 刘健 ( 1 9 6 7一) , 女, 喀 什 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院长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 南疆教 育发展 研究 。E mm l : 5 1 6 0 3 3 5 6 4 @q q . ( 3 0 1 1 1
会有 投射 ( i n t r o j e c t i o n , 与 自我不 一致 , 条 件 自尊 ) 和 整 些特 殊 群 体 中尤 为 突 出。 比如 有 人 对 1到 6岁 的孤
发现此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 在 合( i n t e g r a t i o n , 与 自我一致 , 非条件 自尊 ) , 两者 的最 儿学生进行调查 , 受 艾滋 病 影 响 的儿 童 大 区别 在于 个 体 是 迫 于 环 境 的 压 力 而 产 生 行 动 还 是 年 级 和性 别 上均 存 在着 差 异 ;
梦祥银 , 刘 健
( 喀什 大学 教 育科学学 院 , 新疆 喀什 8 4 4 0 0 0 )
[ 摘
要 ]为 了探 求维吾 尔族大 学生外显 自尊、 内隐 自尊和心理健 康之 间的关 系, 本 文采 用 S E S量表 、 自尊 I A T测验和
S C L一 9 0量表对 1 4 0名维吾 尔族大学生进行 了施测 。研 究结果 显示 : ( 1 ) 被试 的外显 自尊偏 高, 内隐 自尊偏低 ; ( 2 ) 被试
第3 3卷
Vo 1 . 3 3

大学生自恋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探析

大学生自恋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探析

大学生自恋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探析作者:严顺琴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5期摘要:目的:考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对自恋的交互效应。

方法:对200名大学生进行外显自尊问卷(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TA)、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NPI)测评。

结果:j内隐自尊效应显著k自恋与外显自尊显著性正相关相关,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③高、低自恋者的外显自尊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内隐自尊水平则未见差异;④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自恋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表现为在高外显自尊水平下,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低外显自尊水平下,两者的交互效应不明显。

结论:内隐自尊的高低不能单独预测自恋水平的高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交互效应可以预测自恋是否健康,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的个体拥有最高的自恋水平,高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的个体表现出中等的自恋水平。

关键词:自恋;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 交互效应一、引言自恋与自尊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自恋研究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研究均发现自恋与外显自尊显著正相关,但是具有高外显自尊的自恋者似乎并不完全表现出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然而,单方面考虑外显自尊与自恋的关系并不能全面反映自恋与高自尊之间的复杂关系。

引入内隐自尊后,自恋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探析外显自尊在自恋与内隐自尊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1.被试选取在南充三所高校共选取200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共得到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92%。

其中男生92人,女生95人,3人无性别信息。

年龄18-23岁(20.80±1.29)。

2.研究工具(1)自恋人格问卷(严顺琴,张宁,2009)采用修订的国外常用的自恋人格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包括36个题目,提取出4个因子,即优越感、权欲、自我钦羡和特权感。

大学新生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及外显自尊的中介效应

大学新生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及外显自尊的中介效应

⼤学新⽣⾃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及外显⾃尊的中介效应⼼理倾向;个体⾃⾝的⾃我评价对成就动机有直指出⾃尊是由⾃我效能感和⾃爱组成的。

社会认提出了内隐⾃尊概念。

Greenwald和Banaji认为,社会⼼理科学第22卷总第93-94期2007年第5-6期总第571页应⽤研究?⼤学新⽣⾃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及外显⾃尊的中介效应黎建斌司徒巧敏马利军摘要:采⽤⾃尊⾃评量表(SES),内隐联想测验(IAT)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100名⼤学新⽣外显⾃尊,内隐⾃尊以及成就动机进⾏测量,探测⼤学新⽣外显⾃尊,内隐⾃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及外显⾃尊的中介效应。

结果发现,外显⾃尊、内隐⾃尊对成就动机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IAT2对成就动机有直接预测作⽤,⽽IAT1却没有直接预测作⽤,但是外显⾃尊在IAT1和成就动机之间具有中介作⽤。

关键词:外显⾃尊内隐⾃尊成就动机⼤学新⽣1.前⾔成就动机是⼈类的⼀种社会动机,指⼈们努⼒追求卓越,以期望达成更⾼⽬标的内在动⼒和[1]接的影响。

成就动机性质的研究,趋向成功与避免失败这⼀理论的提出把⼈的动机的情感⽅⾯与认知⽅⾯统⼀起来,是成就动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

成就动机是⼀种社会动机,是个体后天的发展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对特定个⼈偏好事件希望做得更好和超越⾃我的⼀种动机。

它是⼀种稳定的动机,是个体在充分认识⾃我,尊重⾃我的前提下对⾃我实现追求的⼀种驱动⼒。

⾃尊是个⼈对⾃⼰的评价和情感倾向,研究[3]知研究技术的⽇趋发展,Greenwald等⼈(2000)[4]内隐⾃尊是个体通过内省⽆法识别出(或⽆法正确识别出)的⾃我态度效应,这种效应对与⾃我有关和⽆关的事物产⽣评价性和情感性的影响。

正如外显⾃尊反映个体的正向需要⼀样,个体也会为维护内隐的⾃我评价⽽表现出同样的⾏为,只是个体本⾝⽆法觉察出维护⾃尊是造成该⾏为的原因[5]。

⾃尊是⼀个⼈的⼼理缓冲区,能够在失败时保护⾃我。

按照内隐⾃尊的稳定性特征,个体在⾯临失败时,外显⾃尊改变较为明显,⽽内隐⾃尊不会有太⼤的改变,因此他们认为,内隐⾃尊和外显⾃尊是两个不同结构的⾃尊成分,⽽且也为国内研究所证实[7](蔡华俭,2002)。

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自尊心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自尊心可以被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

那么,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

外显自尊指的是个体表面上展现出来的、经常受到外界评判的一种自我评价形式,即通过比较、竞争来得到自我肯定。

而内隐自尊指的是个体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的评价,是一种无需通过外界评判和比较的自我认知。

简而言之,外显自尊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内隐自尊则是建立在自身内心平衡和心理独立性上的。

那么,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如何呢?一方面,外显自尊与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研究表明,一些大学生在不同场合下,比如与朋友、老师等交往时,可能会通过适当夸大自己的能力、成就、面子等来获得自信和自尊感。

这种形式的外显自尊,在短期内可以提升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感,以保护和满足自尊心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外显自尊并将其作为获取幸福感的唯一途径,可能导致负面的心理后果。

例如,他们可能会变得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和认可,过度焦虑自己的形象和表现,甚至会出现因为比较而引发的低落心情。

此外,长期依赖外显自尊,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停滞不前,对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实现自身潜力都有不利影响。

相比之下,内隐自尊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要更加紧密。

内隐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真实价值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人内部的价值标准和目标追求,是大学生健康自尊感的关键。

因为内在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稳定、长久的支撑,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当然,内隐自尊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大学生通过对自身优势、能力、价值、信仰等方面的认知和探索,建立起对自己的客观和积极评价。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引言:自尊感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感觉。

在心理学中,自尊感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自尊感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分为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个体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

一、个体外显自尊感的特征外显自尊感是指在公众视野中表现的自尊感,是向他人展示的形象。

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获取外界的认可和赞许来提高自己的外显自尊感。

外显自尊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地位、事业成就、物质财富等密切相关。

例如,在职场中,个体的晋升和薪资水平的提高都可以增加其外显自尊感。

二、个体内隐自尊感的特征内隐自尊感是指个体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价值和认同的感受,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评价。

与外显自尊感不同,内隐自尊感是个体内心自我感觉的体验。

个体的内隐自尊感通常受到个体自身的人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影响。

例如,自我接纳、情感稳定和内在自我价值的认同都会增加个体的内隐自尊感。

三、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完全一致。

一方面,外显自尊感可以作为内隐自尊感的一种表达和体现。

当个体在公众视野中获得赞誉和认可时,他们的内隐自尊感会受到积极影响,从而提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感。

另一方面,个体的内隐自尊感也可以影响其外显自尊感。

具有较高内隐自尊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自信和自尊,他们更愿意在公众中积极展示自己,从而提升其外显自尊感。

四、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影响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业方面,个体的外显自尊感通常与学习成绩的表现相关,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相关。

在人际关系中,外显自尊感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和交往方式,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的情感健康和自我接纳相关。

此外,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还会对职业选择、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等方面产生影响。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幸福感,这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而在实现幸福感的过程中,权力动机是一个重要因素。

内隐和外显权力动机作为两个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大学生内隐、外显权力动机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 内隐、外显权力动机的概念解释内隐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在内在心理上希望能够得到控制他人的机会和能力。

这种动机通常表现为寻求权威、自尊或者掌控的满足感。

内隐权力动机的人通常不太关心其他人的看法,更多地追求自我实现的感觉。

外显权力动机则是指个体寻求在外部环境中能够掌控和影响他人的机会和能力。

这种动机通常来源于对社会地位、成就和影响力的渴望。

外显权力动机与内隐权力动机不同的地方在于,外显权力动机更多的是基于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2. 大学生的内隐、外显权力动机特征大学生是一个处在特殊身份定位下的群体,他们通常具有权力动机的特征。

对于内隐权力动机,大学生常常表现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不服从权威、强调独立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背后的内在动机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他们通常很有执行力,也更容易成为能够领导和管理的人物。

对于外显权力动机,大学生通常希望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成就和影响力,望得到权威的赞许和认可。

因此,大学生们通常较为重视名誉和声望,而且他们的竞争性和野心性都集中于发展职业和事业中,他们可能成为组织中的重要决策者和颜值代表。

3. 权力动机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观幸福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权力动机是否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成为了本文探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内隐以及外显权力动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产生了影响。

首先,内隐权力动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在一些研究中,内隐权力动机常常被视为消极情感和行为的源泉之一。

内隐权力动机越强烈的人,通常更容易出现敌视他人、信任障碍等负面情感,这些负面情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尊可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者在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

外显自尊是指个体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通常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而内隐自尊则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通常通过内隐联想测验等方式间接测量。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可能会面临自尊的外显和内隐表达不一致的情况,即自尊的分离现象。

建议采纳是指个体在面对他人建议时,是否接受并付诸实践的行为。

在决策过程中,建议采纳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自尊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建议的接受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三个层面出发,探讨它们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分析外显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较高的信心,相信他人的建议能够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

相反,外显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更加谨慎,对他人建议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接受。

本文将探讨内隐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内隐自尊作为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自我评价,可能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影响。

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可能在无意识中更加自信,从而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

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在无意识中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负面评价,导致对他人建议的抵触和排斥。

本文将研究自尊的分离现象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自尊的分离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他人建议时出现矛盾心理。

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外显层面上表现出对建议的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在内隐层面上可能对建议持有抵触态度。

这种分离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冲突和困惑,影响最终的建议采纳行为。

本文将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讨它们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自尊与建议采纳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为理解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引言: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认同和尊重,保持高自尊心态。

然而,当个体面临自尊威胁时,比如遭受批评或失败,这种自尊心态可能会受到冲击。

本文将探讨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一、自尊威胁自尊威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自尊受到危害的情况。

当个人受到批评、挫败、被人嘲笑或遭遇失败等负面情境时,自尊威胁就会出现。

自尊威胁可能导致个体感到伤害、自卑和压力。

同时,个体会努力维护自尊心态,以防止自尊受到持续的打击。

二、外显自我积极偏向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是指个体在面对自尊威胁时,通过表现出自信、自尊和积极形象来维护自尊心态。

个体在努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态时,往往会寻求肯定和认同。

他们可能选择主动展示才能和优势,通过取得成绩或力求完美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特别注意他们的外在形象,努力减少自己的缺点和限制性特征的暴露。

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有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心态,但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可能会导致更深层次的自我否定。

三、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相对于外显自我积极偏向,内隐自我积极偏向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维护自尊心态的方式。

当个体遭受自尊威胁时,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比较。

为了减轻自尊威胁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个体倾向于积极评价自己,并与他人进行比较以寻找自我肯定。

通过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个体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减少自尊威胁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四、自尊威胁对外显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自尊威胁对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有一定的影响。

在面对自尊威胁时,个体往往会通过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和与他人的比较来维护自尊心态。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自信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认同,并不能真正解决自尊问题。

在过分追求外在肯定的同时,个体可能会忽视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真实感受。

过度依赖外界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加剧自尊威胁的程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心理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心理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心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阶段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自尊心理作为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和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心理的关系,以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 自尊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自尊心理是指个体在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中体验到的一种情感状态。

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自尊心理良好的大学生更有自信和坚定的信念,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

其次,良好的自尊心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自尊心理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到满足和快乐,能够更好地抵御消极情绪的困扰。

因此,维护自尊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自尊心理的塑造心理健康是指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上都达到平衡和协调的状态。

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于大学生的自尊心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使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自我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

其次,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自尊心理。

因此,关注和维护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自尊心理的塑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心理的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心理的良好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能力。

其次,注重发展大学生的自尊心理,鼓励积极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信念。

同时,加强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此外,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韦耀阳【摘要】文章以探讨大学生自尊和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为目的,以自尊量表和心理安全感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74名大学生进行研究。

得出大学生自尊和安全感处于中等水平,且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528,P<0.01);高低自尊分组在安全感上存在显著差异(F=46.589,P<0.001);自尊对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感和确定控制感有显著的回归作用的结果,以及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安全感呈显著的正相关,自尊对心理安全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的结论。

%It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 ’ s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security.The instrument includes Self-Esteem Scale and Psychological Security Scale.The informants are 374 college students.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that,firstly,the self-esteem and a sense of security are at a medium level and both hav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secondly,the two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R=-0.528,P<0.01);thirdly,among the high and low self-esteem group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security( F =46.589, P <0.001 );fourthly, the regression of self-esteem to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ecurity is significant.It is concluded that self-esteem may predict,to some degree, sense of security.【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138-140)【关键词】大学生;自尊;心理安全感【作者】韦耀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自尊即对自我的感知,是一种自我认知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自我价值感和对自我的接纳水平。

论文: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_蔡华俭

论文: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_蔡华俭

收稿日期:2002-12-19通讯作者:蔡华俭,E-m ail:ccchhhjjj@hotm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蔡华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摘 要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

(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关键词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8;B8421 引 言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性评价[1],是自我领域研究得最多的现象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当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时,被试通常都会对自己作出积极偏好的评价[2],这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把某事物直接或间接同自我相联时,个体就会对其作出某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即存在所谓的自我态度效应[2]。

基于既往研究中发现的大量类似的自我态度效应,1995年Greenwald 等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概念,认为内隐自尊就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评价的倾向[2]。

内隐自尊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关注其与外显Greenw ald 和Farnham 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3]。

然而,又有研究者发现内隐自尊并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内隐自尊具有情境依赖性,与外显自尊存在相互作用[5],这又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存在着差异,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如西方个体积极[6,7]。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是大写的个性[8],那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我的评价,即内隐自尊,?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内隐自尊和传统的外显自尊的关系又如何呢?由于内隐自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对其只能采取间接的测量。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
牛宙;袁义;刘嘉耀;陈晓天;康梦雨;戴玄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安全感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安全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44,p=0.66).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t=6.08,p=0.00),高低内隐自尊组安全感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0.595,p<0.01),内隐自尊与安全感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安全感(t=8.01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安全感.结论:安全感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牛宙;袁义;刘嘉耀;陈晓天;康梦雨;戴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
2.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
3.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就业焦虑的关系
4.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
5.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除了外显自尊,还存在一种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

近年来,内隐自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2. 探讨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用于测量内隐自尊;(2)外显自尊量表:用于测量外显自尊;(3)行为观察记录表:用于观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对第一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其内隐自尊;(3)对第二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量表测试,测量其外显自尊;(4)两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一项任务,观察其行为表现;(5)对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p<0.01)。

这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和消极情绪。

这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更为积极。

六、实验讨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表明,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的关系研究自尊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它在个体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大学生期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期间,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多种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据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交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二、自尊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自尊感是一个人内心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高自尊感的大学生往往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应对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相反,低自尊感的大学生常常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自尊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之间的关系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的本科生,通过收集其心理健康问题和自尊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自尊感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少,自尊感较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感的关系,下面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积极的自尊感。

2. 建立支持体系: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热线,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让他们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3. 鼓励积极肯定: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大学生的积极表现,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提高其自尊感。

4.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充实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 自尊是对 自我的估计和评价 ,而安全
感则是对外界风险的预测与评估 ,两者
[ 8 ] 张荣娟 .内隐 自尊和 外显 自尊对攻 击 的影 响 [ J ] . 中 国健 康 心 理 学杂
志 ,2 0 1 2( 1):9 3 —9 5 .
安全感 外显 自尊 O 3 5 1 . 2 9 6 8 . O 1 5 O . 0 0 内隐 自尊 0 . o 0 0 - 0 . 3 9 2 0 . 6 9
( 5 ):9 4 ~9 9 .
[ 6 ] K 1 n n u me n, U, M a un o S, N a t ti
J. H a Pp o n e n M. P er c e 1 v e d J 0 b I n s e c u r i t y : A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

Hale Waihona Puke 用科 学 与 社 l l
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外高 内低组与外 低内高组 、外低 内低组 的平均数之间存
在显著差异 。
表 3 不 同自尊组合大学生安全感的方差分析
M ±s D
对被试进行两两匹配 ,得到外低 内低 、 外低 内高 、外高 内低 、外高 内高 4种组 合 。4组被试安全 感 由高到低排 列分别 是外低 内高组 >外低 内低组 >外高 内低
明 ,只有外显 自尊对安全感有极其显著
的正 向预测作用 ,内隐 自尊对安全感没 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表 5 内隐、外显 自尊对安全感的 回归分析
因变 量 自变 量 R 值 t p
就越 低 。师 保 国 许 素梅 的研 究 表明
外显 自尊与安全感有着密切 的关系 ,与 本研究结果一致 。其可能 的解释是 :外
自尊 着 手 。 3 . 内 隐 、 外 显 自 尊 对 大 学 生 安 全
感 的 预 测
[ 4 ] 吴
颖,郭 华 ,方益敏,陈妮娅 .
大学 生的安全感 与其 家庭 出生顺序 的 相关 研 究 [ J ] .卫 生职 业教 育 ,
2 0 0 8( 1 2):2 4 —2 6 .
r e l a t i o n s i n a 1 一y e a r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a MP 1 e [ J ] .P e r s o n a ] 1 t y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2 0 0 3 .
为 了进一步 了解 内隐 、外显 自尊对
安全感的预测程度 , 采用 多元逐步 回归 ,
回归方 程 分 析发 现 只有 外 显 自尊 能够进入 回归方程 ,说明仅有外显 自尊 对安全感具有预测作用 。 外显 自尊越 高 , 安全感就越高 ,外显 自尊越低 ,安全感
[ 7] K1 nn u n e n U, F e ] d t T, M au n o
1 2 . 5 6
其 明显 的差 异 。用 L S D法进 行 多重 比 较发现 ,外高 内高组与外低 内高组 、外 低 内低组的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外高内低组与外低内高组 、外低内低组 的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安 全感与外显 自尊有关 , 当外显 自尊高 时, 被试一般具有较高的安全感 ,而与 内隐 自尊无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提高大 学生的安全感可 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外显
组 >外高 内高组 。对 4 组进行单因素方
差分析 ,结果显示其在安全感上存在极
外低 内低 外低 内高 外高 内低 外高 内高

3 9 2 9 2 3 2 3
5 1 . 4 6±7 . O 5 5 1 . 1 7 ± 7 . O 3 5 8 . 7 6土8 . 1 8 6 0 . 9 l ± 7 . 9 6
S . J ob 1 n S ec u r j t y a nd S e] f — e s t e e m : e v 1 d e n c e f r o m c r o s s —l a g g e d
以外显 、内隐 自尊为 白变量 ,安全感为
因变量进 行 回归分析 ,见 表 5 。结果表
9 9 .
[ 2 ] 于 世 刚 . 确定 感 、安 全 感 、控 制
感 — — 人 的 安 全 需 要 的 三 个 层 次 [ J ] . 社 会 心 理 科 学 ,2 0 1 1( 2). [ 3 ] 张 瑶 .大 学 生 安 全 感 综 述 [ J ] . 才
智 ,2 0 1 1( 3):2 0 5 .

0 . 0 0
( 3)内隐 、外 显 自尊对 大学生 安 全感 的预测。对大学 生内隐 、 外显 自尊 、 安全感进 行相关分析 ,见 表 4 。结果表 明 ,安全感与外显 自尊呈极其显著的负
[ 5 ]师保 国,许 晶晶,陶晓敏 ,肖敏敏 .
少 年 儿童 自尊 与 主观 幸福 感 的关 系 :安全感的 中介作用 [ J ] .首都师 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1
A m0n g F 1 n n1 s h E mP ] o y ee s [ J ] .
E ur o D ea n J 0u r n a1 of W o r k & 0 r g a n 1 z a t 1 O n a 1 P s y c h o l o g y, 1 9 9 9 .
相关 ,与 内隐 自尊相关不显著 。
表 4 内隐 、外显 自尊、安全感相关 外显 自尊 内隐 自尊 安全感 外显 自尊 1 内隐 自尊 O . 0 7 1 安全感 0 . 5 9 5 * * 1
O . 0 l 8 1
相关检验发现 ,安全感只与外显 自 尊呈正相关 ,与 内隐 自尊不相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