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高一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特点研究
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内隐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摘要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青少年。
1问题的提出自尊问题始终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经常关心的课题,其文献资料的积累十分丰富。
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自动化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成果的丰富,国外学者围绕内隐与外显自我评价展开研究,试图探究内隐自我评价的性质、对行为的影响、与自陈测验所测量的自我评价的关系等。
另外,长期以来心理学者对自尊心理结构的研究中过分依赖自陈测验。
尽管自我报告在自尊研究中确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自陈量表一般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且施测简便,但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取决于:(1)被试报告个人信息的意愿;(2)被试报告自我信息的能力。
如果这两点得不到保证,自陈测验的结果就很难避免“自我表现”、“印象管理”或“评价忧虑”的影响。
人们在回答有关自我的问题时,会考虑社会期许和文化背景因素,在一个不鼓励自我表现的社会情境或文化背景下,个体会有意抑制较高的自我评价。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提法源于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的对比性研究。
Greenwald与Banaji(1995)将内隐自尊作为重要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加以阐述: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1]。
首先,与外显自尊相同,它也是对自我的态度评价;其次,它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取,即人们意识不到这种自我评价,这还暗示自陈量表很难达到探测内隐自尊的目的;最后,内隐自尊现象往往表现在人们对自我和与自我相关客体的评价中,对与自我无关的客体则不产生这种效应。
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
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青少年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倾向下的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
通过深入分析青少年在行为、价值观、社会互动以及认知过程等方面的表现,我们试图揭示青少年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如何形成和发展其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如何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需求,他们注重个人成就、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则更倾向于强调集体利益、社会和谐以及群体归属感。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还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认知过程和情感表达。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实验等,以收集关于青少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特点的丰富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为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在探讨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时,我们采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作为理论框架。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来定义自我,并倾向于将群体内的成员视为“我们”,而将群体外的成员视为“他们”。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重视群体和谐和共同目标。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社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少年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的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他们如何构建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外部特点假设: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成长的青少年,其外部行为特征将更倾向于自我表达、独立思考和个人成就追求;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成长的青少年,其外部行为特征将更倾向于群体服从、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追求。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EPQ各个维度相关性的研究
第34卷第1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34N o.12013年02月Jour na l of J i li n M edi cal C oU ege Feb.2013—15一一:一===================================文章编号:1673-2995(2013)01-0015-07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EPQ各个维度相关性的研究阎欢,刘天亮,赵行宇’(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吉林吉林132013)论著摘要:目97了解内隐自尊是否可以作为有效的人格指标,同时考察在区分高自尊异质性的几种方式中,通过高自尊者的社会赞许性高低而将其分型,与通过高自尊者内隐自尊的高低而将其分型这两种方式是否具有一致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E PQ量表)、R os enber g自尊量表以及I A T内隐自尊测验,对138名医学生进行随机测量。
结果R os enber g自尊量表得分和E、N、P、L量表得分呈显著相关。
而内隐自尊、内外自尊分离指标未显示出与任何量表得分有显著性相关。
结论两种区分高自尊异质性的方式并不一致;内隐自尊是独立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不能作为有效的人格指标。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EPQ量表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C or r e l a t i ve st udy of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m,expl i ci t sel f-est eem and ever y di-m ens i on of E ys e nck Per s i onal i t y Q ues t i onai r eY A N H ua n,L I U T i an—Li a ng,Z H A O X i ng-Y u’(Col l ege of H um a ni t i e s a nd Soci al Sci ences,Ji l i n M edi c al C ol l e ge,Ji—l i n C i t y,Ji l i n Pr ovi nce,132013,C hi na)A bs t ract:0bj ect i ve To f i nd ou t w he t her t he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 ca n be use d a s on e of t he i ndi cat or s for one’S per-s onal i t y and al so t o f i nd out w he t her t he m ea sur e m et hod w hi ch di vi des hi gh s el f-es t ee mi nt o def ensi v e H SE a nd ge nu—i ne H SE ac cor di ng t o t he di f fer ent degr ees of s oci al des i r abi l i t y i s di f f erent f r om t he on e w hi ch di vi des hi【gh se l be st ee m i nt o l O W i m pl i ci t H SE a nd hi gh i m pl i ci t H SE.M et hods138m e di c al s t ud ent s i n Ji l i n pr ov i nce w e r e r a ndom l y sel ect—ed t o m e a sur e s t hei r per sonal i t y by EPQ,ex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 by R os enbe r g Sel f-E s t eem Scal e(C hi nes e V er s i on)and i m pl i ci t s er f-es t ee m by i m pl i ci t as s o ci at i on t e st.R esul t s7rhe r es ul t s of R os enbe r g Se l f-E st eem a r e s i gni f i cant l y c or—r el at ed t o t he s cor e of ever y di m e nsi on of山e C hi ne se ver s i on of Eys e nc k Pers i onal i t y Q uest i onai r e w hi l e t he r es ul t s of I A T a r e not t he s am e.C oncl us i on T he m ea sur e m et hod w hi ch di vi des hi gh s el f-es t ee m i nt o def ensi v e H SE a nd ge nui ne H SE i s di f f erent f r om t he on e w hi ch di vi des hi gh s el f—es t eem i nt o l ow i m pl i ci t H SE a nd hi gh i m pl i ci t H SE.T he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a nd expl i ci t s el f-es t ee m a r e i nde pe nde nt f r om ea ch ot her.T he i m pl i ci t s el f-es t eem eann ot be us ed a s t he good i ndi eat i or of one’s se r f per sonal i t y t r ai t s.K ey w or ds:expl i ci t s el f-es teem;i m pl i ci t sel f-est eem;E PQ传统研究认为高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但是又有研究表明,外显自尊与偏见的相关,与攻击的相关等∞1。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
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关系研究引言:自尊感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感觉。
在心理学中,自尊感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自尊感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分为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个体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
一、个体外显自尊感的特征外显自尊感是指在公众视野中表现的自尊感,是向他人展示的形象。
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获取外界的认可和赞许来提高自己的外显自尊感。
外显自尊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地位、事业成就、物质财富等密切相关。
例如,在职场中,个体的晋升和薪资水平的提高都可以增加其外显自尊感。
二、个体内隐自尊感的特征内隐自尊感是指个体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价值和认同的感受,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评价。
与外显自尊感不同,内隐自尊感是个体内心自我感觉的体验。
个体的内隐自尊感通常受到个体自身的人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影响。
例如,自我接纳、情感稳定和内在自我价值的认同都会增加个体的内隐自尊感。
三、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完全一致。
一方面,外显自尊感可以作为内隐自尊感的一种表达和体现。
当个体在公众视野中获得赞誉和认可时,他们的内隐自尊感会受到积极影响,从而提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感。
另一方面,个体的内隐自尊感也可以影响其外显自尊感。
具有较高内隐自尊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自信和自尊,他们更愿意在公众中积极展示自己,从而提升其外显自尊感。
四、个体外显自尊感与内隐自尊感的影响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业方面,个体的外显自尊感通常与学习成绩的表现相关,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相关。
在人际关系中,外显自尊感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和交往方式,而内隐自尊感则与个体的情感健康和自我接纳相关。
此外,个体的外显自尊感和内隐自尊感还会对职业选择、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等方面产生影响。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from a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mplicit Measures
作者: 杨福义[1];梁宁建[2]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785-790页
主题词: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
摘要:本研究以102名大学生为被试,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种实验程序
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1)IAT、GNAT和EASI这三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均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内隐自尊的特性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属性或事物相联,将他人与消极属性或事物相联;(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3)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现象。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763·
艾传国, 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目的:通过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三种方法测量自尊,并比较三者的 关系。 方法:外显自尊采用 Rosenberg 自尊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内隐自尊采用 inquisit 3 编制两个实验程序:我-他人 IAT(实验 1)和我 SC-IAT(实验 2)。 结果:①被试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比较高,我-他人 IAT 和我 SC-IAT 实验的内隐效 应显著,并且都显示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②外显自尊与 我-他人 IAT 不相关,但与我 SC-IAT 呈显著负相关。 我-他人 IAT 与我 SC-IAT 之间相关不显著。 结论:我-他人 IAT 测量的是相对内隐自尊,而我 SC-IAT 测量的是整体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关键词】 外显自尊; 相对内隐自尊; 整体内隐自尊; 内隐联想测验;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表 1 我-他人 IAT(实验 1)的程序模式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19 No.6 2011
表 2 我 SC-IAT(实验 2)的程序模式
·764·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除了外显自尊,还存在一种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
近年来,内隐自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2. 探讨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用于测量内隐自尊;(2)外显自尊量表:用于测量外显自尊;(3)行为观察记录表:用于观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对第一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其内隐自尊;(3)对第二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量表测试,测量其外显自尊;(4)两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一项任务,观察其行为表现;(5)对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p<0.01)。
这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和消极情绪。
这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更为积极。
六、实验讨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表明,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上海市维、汉高中生身体自尊对比研究——以民族班学校为例的开题报告
上海市维、汉高中生身体自尊对比研究——以民族班学校为例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在上海市维、汉高中民族班学校中传统意义上的身体自尊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高中生的需求,带有现代色彩的身体自尊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身体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肯定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上的点点滴滴的感受,即自尊感的体现。
而身体自尊对于高中生来说极为重要,它与青春期的身体发育、社会舆论板块、家庭教育及同龄群体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高中生身体自尊的产生与变化。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维、汉高中学生的调查与研究,了解民族班学校的高中生身体自尊与非民族班学校高中生身体自尊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总结出对民族班学校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主要用于采集资料、了解高中生身体自尊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实地观察则通过参与高中学生日常活动,了解高中生身体自尊的改变以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步骤:第一步:调查设计,制定研究问题和调查内容,建立问卷调查系统并进行相应试问,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问卷发放,将问卷发送给上海市维、汉高中民族班学校和非民族班学校的高中生,并征求高中生的实地观察参与;第三步: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填写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高中学生身体自尊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影响因素;第四步: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民族班学校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因素的解决方案,以促进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发展。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上海市民族班学校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现代高中生身体自尊的发展,为高中生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
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Ξ杨福义 梁宁建Ξ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 要 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
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2)总体上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初三阶段,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的差异显著;(3)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
两类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组合状况不同,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差异显著;(4)问题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心理健康其他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
关键词:问题学生 内隐自尊 外显自尊1 引言 自尊(Self -esteem )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情感体验[1]。
有关自尊的研究由来已久,由于自尊对个体心理生活的重要作用,自尊及其相关问题成了一个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自尊的个体差异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人格和行为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
但这些研究一般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直接测量被试的自尊,因此,称之为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 -esteem )。
1995年,G reenwald &Banaji [2]通过对前人大量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概念,认为内隐自尊(Im plicit Self -esteem )是内隐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后来又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I AT )[3],能有效测量内隐自尊。
研究表明,这是目前测量内隐自尊较好的方法[4]。
近年来,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内隐自尊的特性和作用特点、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对行为的预测、临床意义等诸多方面[5,6],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国内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刚刚起步[7,8]。
内隐自尊是指通过内省不能意识到(或无法正确识别出)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这种效应会对与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产生评价上的影响,即做出积极自我评价的倾向[2]。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青少年自尊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同时可以分为两种不同形式,即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形象、价值和能力的认知或评价,通常是一种隐含的、自动的反应;而外显自尊指的是面对他人时,个体通过言语、行为、服饰等方式来展示自我、说明自身优越性和自尊心的体现。
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一致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研究的目的和问题1. 研究目的:探究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问题:(1)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如何?(2)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3)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问卷调查:选取一定数量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探究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研究步骤(1)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建立研究框架和流程。
(2)文献综述:收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3)问卷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问卷内容和结构,并进行试题筛选和提高问卷信度和效度。
(4)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设计进行实际调查,采集数据,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数据分析: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之间的一致性和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显著。
留守儿童指的是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本人则留在农村或乡村的儿童。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些留守儿童当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本文将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一、外显自尊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外显自尊是人们在他人面前展示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自尊感。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经常面临亲人的缺席和缺乏关注的问题,因此往往会产生较低的外显自尊。
针对拒绝性信息,外显自尊较低的留守儿童可能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忽略或逃避拒绝性信息,以保护已经受到伤害的自尊。
然而,外显自尊对于留守儿童的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并非完全消极。
一定程度的外显自尊能够提供一定的情绪支持,使得留守儿童更加自信地面对和解决拒绝性信息。
同时,外显自尊也能够推动留守儿童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和社会支持。
二、内隐自尊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内隐自尊是人们隐性的、较难察觉的自尊感。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内隐自尊可能受到家庭的缺乏关爱和关注的影响,因此也倾向于较低的内隐自尊。
这种较低的内隐自尊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对于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更加敏感于负面的信息刺激。
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和自我怀疑,进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然而,内隐自尊并不仅仅代表负面影响。
一些留守儿童可能通过培养出一种对自己的内在价值的肯定来弥补外部环境的不足,从而形成较高的内隐自尊。
这种较高的内隐自尊可能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应对拒绝性信息,转化消极情绪,并促进自我成长和积极适应。
三、分离对留守儿童拒绝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父母的分离状态,这种分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_蔡华俭
收稿日期:2002-12-19通讯作者:蔡华俭,E-m ail:ccchhhjjj@hotm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蔡华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摘 要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
(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关键词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8;B8421 引 言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性评价[1],是自我领域研究得最多的现象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当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时,被试通常都会对自己作出积极偏好的评价[2],这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把某事物直接或间接同自我相联时,个体就会对其作出某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即存在所谓的自我态度效应[2]。
基于既往研究中发现的大量类似的自我态度效应,1995年Greenwald 等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概念,认为内隐自尊就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评价的倾向[2]。
内隐自尊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关注其与外显Greenw ald 和Farnham 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3]。
然而,又有研究者发现内隐自尊并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内隐自尊具有情境依赖性,与外显自尊存在相互作用[5],这又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存在着差异,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如西方个体积极[6,7]。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是大写的个性[8],那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我的评价,即内隐自尊,?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内隐自尊和传统的外显自尊的关系又如何呢?由于内隐自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对其只能采取间接的测量。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尊可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者在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
外显自尊是指个体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通常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而内隐自尊则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通常通过内隐联想测验等方式间接测量。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可能会面临自尊的外显和内隐表达不一致的情况,即自尊的分离现象。
建议采纳是指个体在面对他人建议时,是否接受并付诸实践的行为。
在决策过程中,建议采纳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自尊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建议的接受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三个层面出发,探讨它们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分析外显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较高的信心,相信他人的建议能够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
相反,外显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更加谨慎,对他人建议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接受。
本文将探讨内隐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内隐自尊作为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自我评价,可能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潜在影响。
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可能在无意识中更加自信,从而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
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可能在无意识中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负面评价,导致对他人建议的抵触和排斥。
本文将研究自尊的分离现象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自尊的分离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他人建议时出现矛盾心理。
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外显层面上表现出对建议的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在内隐层面上可能对建议持有抵触态度。
这种分离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冲突和困惑,影响最终的建议采纳行为。
本文将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三个层面出发,系统探讨它们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自尊与建议采纳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为理解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并正在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做出选择。
然而,许多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问题,这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父母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的教养方式也会对高中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产生影响。
因此,探究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能够为高中生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具体问题包括:1.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水平的差异和特征是什么?2.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3.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有哪些相关性?4.高中生性别、家庭背景、年级等因素对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是什么?三、研究方法1.参与者:拟选取某市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为500人左右。
2.量表工具:使用自编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水平、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量表。
3.研究设计:采用相关性研究设计,对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考虑到家庭背景、年级等因素的影响。
四、预期研究结果预计研究结果将会发现:1.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水平存在差异,外显自尊水平较高;同时,内隐自尊具有孤立、自我保护等特点,外显自尊具有领导、社交等特点。
2.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包括权威主义、放任主义、民主主义和过度保护四种类型;目前以权威主义和过度保护为主。
3.高中生内隐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过度保护和内隐自尊负相关性最大;外显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不明显。
4.高中生性别、家庭背景、年级等因素对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关系需要进一步分析。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究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同班级高三学生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
目前 ,我国高中阶段采取分班教育的现象非
要组成部分 ,是个体可 以意识到 的,可控的 ,易 常普遍 ,一般 以学习成绩 的好差为标准 , 为优 分 受 自我促进 、印象管理等 因素的影响 ,一般通过 秀 班和 普 通班 ,本研 究 中还 包括 优 秀贫 困班 。优
自陈量 表来测 量 。 秀贫 困班 是学 校 针对 一批 学 习成 绩 优异 、家 庭 经
析 发现 ,外 显 自尊低 的学生 ( 均分 小 于 临界值 该 因子存 在轻 度 问题 ,超过 3分 则表 示 该 因子 存 总 3 共计 2 ) 5人 , 占总人 数 的 1.%,外 显 自尊高 在中度或 中度 以上问题。研究发现 ,高三学生有 3 2 的学生 ( 均分高 于 4 共计 3 人 , 占总人 数 的 轻度 心 理 问题 者 10人 , 占总 人数 的 5.%,有 总 ) 5 1 79 1. ,6.%的高 三学 生外显 自尊 处 于中等 偏上 中度 及 中度 以上 心 理 问题 者 3 84 % 8 4 3人 ,占总 人 数 的
自尊是指个人对 自我价值 和 自我能力 的情感 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高三学生作为一个面临 体验Ⅲ ,其发展状况不仅对个体 自我有影响 ,而且 高考的特殊群体 ,许多学者对其心理健康进行 了
作 为 一个 中介作 用 的人格 变 量对 认 知 、情 感 、品 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把高三学生当作一个 德 、社 会行 为等起 重要 作用闭 ,一 直 以来 都是 心 理 整体来看待 , 关于高三学生 内部差异的研究很少 。 学 家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外 显 自尊 是 自尊 的一个 重
优 秀贫 困班学 生学 习成绩 和优 秀班学 生 同样优 异 , 5分 ,最 低 1 ,中 间值 为 3分 。 总分越 高 ,说 分
高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研究
高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研究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1。
Teffenhagen曾指出:自尊是个性的核心,因而它也是所有行为的基础。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对个体和谐人格的建立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其独特的贡献与作用也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1-。
高中阶段是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高中生不可避免的要应对与处理生理与心理上的诸多成长问题,同时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因此也是心理困惑与冲突的“易感期”,而自尊是自我系统或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缓解这种心理冲突、帮助高中生进行自我调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提倡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了解高中生自尊的发展特点,对于高中生自尊干预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学校培养高中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大连市某所普通高中3个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一学生370名,高二学生382名,高三学生318名;男生463名,女生607名。
共发放问卷1071份,有效问卷1070份。
1.2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生自尊评定问卷》作为测评工具19:该问卷由20个题目组成,包括自我胜任感、重要感、归属感、形象感4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表明高中生自尊发展水平越高。
问卷的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8662、0.8617.0.901,问卷编制的过程及验证性因素分析保证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
研究程序:由经过培训的主试按照事先拟好的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由被试独立回答高中生自尊评定问卷》,测试时间在15分钟左右。
1.3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统计分析。
2结果2.1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差异为明确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性别特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生与女生在自尊总体水平及各个分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自尊类型个体自传体记忆的特点
不同自尊类型个体自传体记忆的特点
罗颖
【期刊名称】《校园心理》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采用自传体记忆测验模式,分析真实高自尊、低自尊、防御性高自尊3
组被试在两类线索词下自传体记忆的正负偏好和具体性。
结果发现:①防御性高自尊者对正性和负性自传体记忆都表现出强烈的偏好,正性自传体记忆倾向于具体化,负性自传体记忆倾向于概括化;②真实高自尊者正性偏好较低自尊者强烈,正性自传体记忆倾向于具体化,负性自传体记忆概括化不明显。
③低自尊者负性偏好不明显,正性自传体记忆具体化不明显,负性自传体记忆倾向于概括化。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罗颖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系 2141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拒绝敏感残疾个体对不同类型社交线索的注意和解释特点 [J], 牟忠琛;刘燊;张园;徐强;张林
2.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在受威胁情境下对社交线索的认知特点 [J], 张林;张向葵;谭群
3.不同类型高一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特点研究 [J], 肖丹;买合甫来提·坎吉;仝
康慧
4.不同高自尊类型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特点 [J], 段彩彬; 周会; 袁堃; 张丽华
5.不同自恋水平大学生情绪自传体记忆的特点 [J], 刘馨;胡克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内隐 自尊与外显 自尊水平 。结果表明 , 三类学生 内隐 自尊效应 差异均有 统计 学意义( 资助生 t- 28 5 P 00 ; = 1. , < .l 5 重点生 t- .1 ,< .1非重点生 t- .2 ,< .1 , 三者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2 9 ,> . )三类学生的 - 79 1P 0 ; 0 - 76 2 P 0 )但 0 . 5 P O0 ; 0 5
分 ,非 常 同意 ” 4分 ,同 意 ” 3分 ,不 同意 ” “ 计 “ 计 “ 计
由 Gen a r wl e d等于 19 年提 出, 98 它通过概念词与属 性词之间的联结间接测量各种内隐社会认知 ,测量 指 标是 反应 时 。
本 研 究 测试 材 料 大 多借 鉴 于 G et ad等 设 计 rew l l
外显 自尊, 一半被试先测量内隐 自尊。 测 验 内隐 自尊 的 IT程序 采用 E Pie软件 编 A —r m 制, 测试分 7 个步骤。 1 第 步和第 2 步分别要求被试
校园心理 2 1 年 l 月第 9 01 O 卷第 5 期 Ju a o C m u L e&M n 1 el , c b r 0 1 V 19 N . or l f a D s i n f e t a h 0 t e 2 1 , o , 0 5 aH t 0 .
的 I T程 序材 料 , 括 目标概念 和 属性概 念 。目标 概 A 包
念 包括 自我 和他 人 的词 汇 , 本人 的 、 、 如 他 他人 的 、 我
等 ;属性概念包括积极性词汇和消极性词汇 ,如友 善、 聪明、 失败、 痛苦等。 中, 其 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
的关 系和 内 隐态度 相一 致 , 自我一 积极 , 我一 消 如 非
有研究表明 ,内隐 自尊和外显 自 尊测量 的顺序
会影响两者之间相关的高低『 因此一半被试先测量 4 1 ,
率> 0 2%的被试后 ,资助班被试为 3 名 ,其中男生 8 l , 生2 8名 女 O名 ; 点 班被 试 为 3 重 5名 , 生 l 男 6名 ,
通 信作者 : 甫来提 ・ 吉, m i m aj 6 . r 买合 坎 E a : k n @13 o l i cn
极为相容条件 ;而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关系和内
容条 件[ 3 1 。
隐态 度 不 一致 , 自我~ 消极 , 我一 积极 为不 相 如 非 1 施 测程 序 - 3
11 研究 对象 .
从乌鲁木齐市某高中高一年级三类学生中随机重点生 4 名 , 5 共 计 18 , 2 名 年龄 1~ 7 5 l 岁。通过 IT实验 , A 剔除错误
1 对 象与方 法
女生 1 ; 9名 非重点班 被试 3 9名 , 男生 2 名 , 生 1 女 l名。 8
1 研 究 工具 . 2
1 . R sneg自尊 量 表 (h efete cl, . 1 oebr 2 tesl s m sa - e e
S S : R s br 于 16 E )由 oe e n g 95年编制 , 以评定 青少 用
与 外 显 自尊 特 点研 究
新 疆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3 0 4 805 ) 肖 丹 买合甫来提 ・ 吉 坎
新疆维吾 尔自治 区温宿县 第二 中学 【 摘
仝康 慧
要 】 采用 内隐联想 测验(A ) R sn eg自尊 量表( E ) I T 和 oeb r S S 测量 高一重点生 、 非重点生和贫 困资助生
外显 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86 0P O0 )且两两比较发 现 , . , < .1 , 9 重点生 的外显 自尊水平低 于其他两类学生 ; 三类 学生的内隐 自尊与外显 自尊之间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 关键词 】 自 ; 尊 测验 ;量表 ;研究
自尊是指个人对 自我价值和 自我能力 的情感体 验【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随 ” , 着 内隐社会 认 知 的发 展 , 自尊分 离成 外显 自尊 和 内 隐 自尊 2 个部分。 外显 自尊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可 以通过 自陈量表测量 ,而内隐 自尊是个体 自身意识 无法控制的 , 通常通过内隐联想测验( T 测量 。 I ) A 自 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受到 家庭环境 、 学校环境 、 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高一 新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末期 , 在生理和心理方面, 都处于不成熟到成熟 、 无序到有序 、 不稳定 到稳定 的 过渡 阶段 。 前 , 目 高中阶段采取分班教育的现象非常 普遍 , 一般分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 本研究中还包括 资助班。资助班学生都是由华人华侨资助的来 自边 远地区的学生 。 他们家庭贫困但成绩优秀 , 由政府相 关部 门评估挑选 , 在省会城市重点中学组建班级。 而 重点班学生和非重点班学生都是在城市成长,所不 同 的是学业 上 的表 现 。本研 究试 图通 过对 高一不 同 类型学生 内隐和外显 自尊特点的研究 ,探讨学业压 力、 社会支持 、 成长环境等因素对高一学生 自尊的影 响, 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
・
3 2・ 0
校 园心理 2 1 年 1 月第 9 01 0 卷第 5 期
Ju a 0 c m u L e M n l el , c br 0 1 V 1 , o 5 o m 1 f a D s i & et H a h 0 t e 2 1 , 0 9 N . f a t 0 .
不 同类型 高一学生 内隐 自尊
年关 于 自 我价值和 自 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此量表 由 2 1 。 1 0个条 目组成 , 向题 和反向题各一半 ; 4级评 正 分
2分 ,非 常不 同意 ” 1 。 “ 计 分 1 . 内隐联 想测 验 ( pit s ca0 s, T : .2 2 i lias iint tI ) m c o t 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