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可悲的_替罪羊_评_献给艾米莉的玫瑰_中的艾米莉_李杨

可悲的_替罪羊_评_献给艾米莉的玫瑰_中的艾米莉_李杨

可悲的/替罪羊0)))评5献给艾米莉的玫瑰6¹中的艾米莉李 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5献给艾米莉的玫瑰6中的女主人公艾米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悲剧性结局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艾米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行使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象征功能,作为一个精神基石支撑着走向分崩离析的旧南方。

她为执行这一宏大使命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作为一个偶像她必须接受旧南方规范的严厉制约,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本能的渴望健全地发展,不能拥有常人一样的爱情、婚姻和家庭。

她是被奉献给衰朽的旧南方文化的牺牲。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5献给艾米莉的玫瑰6;艾米莉;替罪羊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4)02-0033-05The Tragic Seapegoat in 0A Rose for Emily 0LI Y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 niversity,Jinan 250100,P.R .China )Abstract:T his essay uses t he scapegoat theory of the French philosopher Ren Girard to explore the rea -sons why t he affair of t he heroine of William Faulkner c s masterpiece 0A Rose for Emily 0with Barron in -curs the communit y c s st rong opposition and int erference,t 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link between her high social position and her tragic end,and point s out that Emily,instead of living a life of her own,performs the func t ions of a symbol of a system and culture and acts as t he spiritual pillar supporting the disint e -grat ing Old South.In carrying out t his grand mission,she pays a huge price,because as an idol wor -shiped by the community,she has t o be st rictly restric t ed by the norms of the Old Sout h,and has to suppress her human w ishes and desires and cover up her true self,give up t he rights t o participate in so -cial life and have a family.She is in fact a sacrifice dedicated to t he Old South.Key words:William Faulkner;A Rose for Emily;Emily;sc apegoat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1897-1962)以其气势恢宏的/约克那帕塌法0小说系列而享誉美国及世界文坛。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作者:宋梅珠姚静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期宋梅珠姚静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它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在经历了惨痛的时代变迁、家事衰落、父亲亡逝后,开始勇敢地尝试摆脱家族束缚, 砸碎精神枷锁, 并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一份“另类”爱情,甚至不惜以杀掉爱人,并与爱人尸体同床共枕为代价,来完成梦想婚姻的故事。

文章从三个方面浅析这篇小说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抗争觉醒与女性主义、象征与隐喻。

关键词:父权制;抗争;女性主义;象征隐喻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 他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主家庭。

他写作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以其家乡为原型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 因此,其作品又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福克纳一共创作了125篇短篇小说和19部长篇小说,组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绚烂壮美的美国南方兴衰史,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第一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勾勒了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反映了父权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抗争与毁灭,与此同时也深刻体现出艾米丽悲剧命运的象征意义。

一、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美国内战摧毁了南方经济赖以生存的奴隶制度,随之而来的便是南方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彻底崩塌。

战后,南方贵族彻底丧失了过去富足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伪装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顽固地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尊贵的身份中。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描写了南方没落的格里尔森家族的命运。

艾米丽的父亲老格里尔森是南方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他坚定地维护着南方传统的等级和尊严。

艾米丽从小丧母,作为家中独女整日与父为伴。

虽然,父亲苛刻的教养方式使艾米丽形成了沉默寡言、清高孤僻的性格和极其古怪的脾气,但是,年轻美貌的艾米丽也曾被众多年轻人所爱慕,可惜在父亲眼中,没人配得上自己高贵的女儿,他赶走了所有向艾米丽求婚的男子,正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 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 背对艾米丽, 手执一根马鞭, 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南方贵族阶级的没落和淑女道德观的崩溃——探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性格的象征意义

南方贵族阶级的没落和淑女道德观的崩溃——探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性格的象征意义

岁依 旧没有 找到 自己的如 意郎君 。父亲去 世后 ,艾米丽孤苦 活 中她就像一 朵被挤 压在传统旧制度和新兴工业文 明的夹缝
伶仃无依 无靠 ,但是 高傲和执拗让 她拒绝改变 。后来一个在 中的柔弱的小玫瑰花 ,不 能尽 情绽放,临近凋零枯 萎。我们可
社 会机制运行 的是 以家庭 为 中心和 以父权制为特征 的种植 园经济 。福克 纳通过对诸 多细节的描 写以及对主人公 艾
米丽的 隐喻 ,展现 了一个没 落的南方贵族阶级 。本文从作 品中勾勒 了艾米 丽的一生 ,从 她的个性特点 、生活 经历和爱
情观进行分析 ,呈现 了曾经根深 蒂 固的淑女道德观 的消逝 。艾米丽的一生 ,代表 了社会对 女性的压 迫,是 男权社 会的
The Destruction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in the South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M orality of the Fair Lady
— —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Connotations of the Tragic Character of Em ily in”A Rose for Em ily”
1永恒 的爱情故事—— 《献给艾米丽 的玫瑰》
突 :艾 米 丽 小 姐 与 全 镇 人 的冲 突 ,也 是 新 旧 两 个 时 代 中 的社 会
《献 给 艾 米 丽 的玫 瑰 》讲 述 了美 国南 方 小 镇 上 的 一 个 凄 美 制度和文 化的冲突 ;同时,小说体现 了群 体矛盾 :艾米丽小姐
YUAN M inmin 【Basic Teaching College,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tong,Jiangsu 22600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作者:谢骄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摘要: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理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替罪羊”的形象从传统思想和社会政治双重压制迫害角度下浅析探究。

通过对其“替罪羊”形象的分析,本文指出艾米丽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式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南北战争后旧南方文化的衰败与挣扎,也让人们深思当新旧秩序更迭,历史变迁,人类应当如何面对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挖掘出福克纳在作品背后企图阐释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替罪羊形象;传统思想;政治文化作者简介:谢骄阳(1993.8-),女,安徽阜阳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一、替罪羊原型“替罪羊”一词的原意源于古人一种重要的驱除灾祸的赎罪方式。

在英文《圣经》十二章中这个词具体描写到了被用于献祭的羊。

在赎罪节,犹太大祭司把两只手放在一只活山羊头上,向它忏悔以色列孩子们的罪过,这样就把他们的罪恶转移到羊头上,然后叫一个健康的男人把它赶到荒野,使之永不返回,以免带回罪恶。

这只羊就叫做替罪羊。

不难看出,替罪羊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是承担罪责,为他者受过。

而随着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替罪羊”形象逐渐在文学创作与分析中慢慢演化,成熟并确立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符号供读者欣赏和探究,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传统思想: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与旧南方社会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坚持有着绝对的联系。

甚至可以理解为艾米丽是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而帮助她彻底沦为这一悲剧式人物的推手则是其父亲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思想。

身为传统的南方社会贵族家庭中的孩子,年少时期的艾米丽就深受父亲的约束和管理,“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威廉·福克纳是享誉世界的美国现代小说家。

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叙述者之一,福克纳在现代文学技巧方面是一个成功的革新者。

他着力于挖掘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悲剧或苦难的根源,而不是悲剧或苦难本身。

福克纳的小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表现情感的能力,善于描写难以描述的情感:疯狂,分裂,扭曲,怪诞,以及灵魂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世界。

变态心理学本身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在对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作为病理学描述的同时,也必然涉及主体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承载了文化反思和对生命自由的呼吁。

福克纳在文学作品中巧妙利用变态心理艺术化,将悲喜剧的交融性和推理快感的猎奇性融为一体,形成了作品中的特殊美学特色。

福克纳在变态人物形象的创作过程中传达了对人类文化本质的反思与批判,通过艺术真实来强化人类自省,变态形象恰是他内心渴望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精神寄托。

本文通过对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人物艾米莉的变态行为及心理进行剖析,认识并反思变态心理和行为;理解和探求艺术家独特的文学写作技巧,分析其作品中变态人物的创造意图以及作家的人文忧患和作品的创新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以人文科学的基准加以界定的变态心理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形式,作者以一种特殊的心理律动创造人物形象,表达常人不能理解的丑陋、扭曲的人性和行为,完成对这种特殊角色的厚重人文关怀。

分析艺术作品态心理形象的种类和特征,叙述文艺创作与变态心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观点论述艺术形象的变态心理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首先对艾米丽在作品中的变态心理、行为的表现及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对变态主人公艾米丽从重压之下产生的人格障碍、内心极度孤独感,以及缺失社会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福克纳在描写在南方传统重压下心智失常的南方女性的悲惨遭遇中,深刻地表现了这些没落家族的腐败,旧传统的瓦解以及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傍徨和痛苦的探索。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作者:甘伦富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意识流派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知名的小说。

福克纳以一个虚构的名为杰弗逊的美国南部小镇的变迁为背景,采用意识流写法,通过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围绕一个没落南方贵族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展开论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备受男权社会压迫、毒害,却又试图反抗的女性形象。

福克纳通过“我们”这一叙事人称向读者讲述了艾米丽小姐的悲剧故事。

福克纳将女主公艾米丽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耐人寻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等方面解析艾米丽小姐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悲剧命运;男权社会一、引言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享有盛名的意识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是基于其虚构的约克纳伯塔法县与其主要的城镇杰弗逊为背景而写成的。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便是福克纳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同样以杰弗逊镇为背景,通过“我们”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命运。

这部作品为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怪诞神秘、错综复杂,充满了恐怖色彩。

在“我们”回忆的数个小故事中各种冲突不断,情节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故事中人物的冲突。

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故事的开始便写的是艾米丽小姐去世以及全镇里的人都来为她送葬。

艾米丽的父亲生前亲手赶走了艾米丽小姐的所有追求者,导致她在三十多岁仍然未出嫁。

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其他人打交道。

直到“北方佬”建筑包工头荷默·伯隆的出现才重燃了她对爱情的渴望。

她不顾镇上人的流言蜚语公然与荷默·伯隆约会。

再后来,当她得知荷默·伯隆已是有妇之夫、并且有同性恋倾向后,她精神极度崩溃,去药店买了砒霜,亲手毒死了自己的情人。

此后,她成了一位冷漠的活死人,孤独终老。

二、社会背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南部小镇杰弗逊。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四、冷酷内心的象征
荷默·伯隆抛弃了艾米丽,艾米丽并没有因此而 痛哭,而是用砒霜把伯隆毒死了,并与其尸体一起 过了四十年之久。艾米丽同时具备了普通女性人格 和特定年代的南方女性的人格,就是这种女性人格 与南方女性人格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小结:
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是当时旧的南方传统与 新的北方理念斗争的牺牲品。她本身既象征着旧的传统道德 观念的受害者, 又象征着旧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沿袭者。作者 塑造艾米丽这一形象,就是要揭示出当时南方和北方在各个 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带给人们的心理震撼和人民为之付出的代 价,同时赞美那种义无反顾的抗争中所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
二、南方贵族的象征
艾米丽作为没落的贵族,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高 高的的贵族精神,抱守着贵族式的生活: 生活在曾经考究的大街,高高抬起的头颅(她 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 时候也是如此),贵族式的生活用具(包着皮套子 的沙发,镶金的拐杖头,金表)。
三、勇于追求爱情的象征
三十岁风华已逝,青春不再的艾米丽不惜冲破了 清教思想,毫无顾忌地与伯隆驾车出游,在一片反对 声中勇敢地坚持着,承受着舆论的压力而丝毫没有不 退步。在这里,艾米丽象征着浪漫勇敢无惧的爱情, 象征着不屈不挠追求幸福的精神、人性美和个性美。
参考文献:
[1]顾红.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7(3):379—380. [2]张炎,赵丹.用文学象征来展示社会—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主义手法的成 功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 [3]朱振武.《一只献给埃米丽的玫瑰:福克纳短篇小说(详注本)》[M].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0.91 [4]聂庆娟,范杰. 一部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 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 [5]薛晓瑾.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四川:剑南文学,2013 [6]王道水.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J].湖南:邵阳学 院报,2005. [7]焦春艳.浅谈《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手法[J].黑龙江:鸡西大学学报,201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知识分享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知识分享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摘要: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着力探讨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在父权制和清教妇道观的双重镣铐下被物化为影子人物的过程。

揭露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南方女性在男性主流社会中的抗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只是一种无言的呐喊。

关键词:父权制;妇道观;影子;无言的呐喊引言威廉·福克纳是2O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鼎足人物,是南方文学文艺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

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小说家,他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这套涵盖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及几十个短篇的“世系”,宛如一组浩瀚的美国南方史诗,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从19世纪初到2O世纪中期150多年的变迁史。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该短篇笔触凝练、构思精巧、人物塑造极富个性。

再加上作者对哥特式气氛的渲染,堪称为可与长篇杰作相媲美的短篇力作。

小说以“约克纳帕塔法”的杰弗生镇为背景,讲述的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爱米丽由爱生恨.毒死情人并与腐尸同床相伴四十余年之久的恐怖故事。

“这是一个被性政治制度残害、背叛的一个女人的故事”[1],反映了在清教思想影响下的父权制、妇道观以及种族主义对女性身心的摧残与性的压抑。

爱米丽象征地代表了南方妇女的状况:没有本体,没有独立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声音。

基于此,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这篇小说中的女性的社会存在:爱米丽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她只是男权主流文化和传统妇道观背后的影子,一个虚无的代码。

一、父亲背后的影子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美国南方社会是一个浸透着浓厚的清教主义思想的父权制社会。

在这个父权社会里,实行的是男权秩序,拥有的是男权文化。

妇女被排挤到一个阴暗的角落,成为男性社会中的“他者”,她们只是男权文化创造的一个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没有独立存在的影子。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享有绝对的权威,他可以决定和操作着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命运。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之艾米莉双重人格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之艾米莉双重人格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之艾米莉双重人格分析作者:张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献》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短篇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名叫艾米莉的女性在美国南部没落的贵族家庭中的一生。

艾米莉是个被社会动荡不安打上深深烙印的复杂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讨论主人公艾米莉看似扭曲的性格及其成因,展示了福克纳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艾米莉;双重人格;成因作者简介:张乐,女,1989年1月出生,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1、简介威廉·福克纳是代表美国南方文学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作为其代表作讲述了一位名叫艾米莉小姐的隐秘而又诡异的生活。

她是一位高傲、孤僻又举止古怪的贵妇。

由于父亲对其婚姻挑剔苛责,在她的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一直单身,直到父亲去世后,与北方一名男子相恋,小镇上的居民开始议论起她是否会嫁给这个男人。

然而,男人却突然消失,人们不禁猜想她可能为情自杀。

此后她深居简出,行为举止变得更加古怪。

四十年后,人们在她的卧室发现了她的尸体,而身旁竟躺着一具男性的干尸!2、人物分析2.1 艾米莉的A面性格作为南方没落的贵族代表,艾米莉固执而又傲慢。

她努力捍卫属于她所在群体的旧传统和价值观,她依赖于自己的父亲因此拒绝接受新的变化并将自己与世隔离。

事实上,她就是南方传统和价值的守护者,固执地反抗新秩序和新观念。

人们认为她怪异,是因为她在小镇生活期间所发生的几起事件。

第一次她赶走前来收税的官员,声称自己在镇里没有税款。

话语冰冷而决绝,不留别人任何反击的机会。

第二次她安静地赶走了偷偷摸摸潜入她的花园查找臭味来源的人。

这一次,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像一尊雕像。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杨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作者:杨巍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8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特征以及她悲惨一生的分析,探讨其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悲剧根源。

艾米丽是典型的美国南方旧贵族势力的代表。

艾米丽一方面是过去价值的理想化身,是高贵的代名词,受到镇上人的尊敬和敬仰;另一方面,她是一个南方传统的叛逆者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

她一生都在同命运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这和她的生活环境——旧南方脱不了干系。

关键词:福克纳;美国旧南方;艾米丽;悲剧根源;一.引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故事。

作者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最终精神失常的形象。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在于美国南方文化传统的清教主义思想下的父权制度。

女主人公艾米丽漂亮,高贵但却孤独终身。

艾米丽的父亲傲慢清高、门第观念等级意识浓厚,这不仅也造成了艾米丽生性孤傲、自持甚高的根源,而且更是因此替女儿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使艾米丽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机,年过30仍独守闺中。

父亲死后,艾米丽与一个北方人荷马·巴伦发生了恋情。

而巴伦也没有与她结婚的打算。

艾米丽无法接受这爱情将要逝去的事实;为了永远地留住情人,也为平息别人的议论保住自己的名声,她毒死了自己的情人并把他的尸体藏在自己家里,与其同床共枕40多年之久直至她去世。

多年以后镇上的人才发现了这件事的真相。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内战结束,南方的传统文明正在进行着痛苦的裂变,锐不可挡的北方先进的工商业文明操纵着主导权对南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对即将失去的南方文明表示出深切的担忧,顽固地进行着排斥、抵制甚至反叛。

福克纳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美国南方经历着深刻历史和社会变革时期,整个南方社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情感上他们热爱南方,珍视南方传统,而理智上却面临着对北方工商业文明的接受,爱恨交织,幻觉般斯守着旧的传统和社会秩序。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人物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人物分析

A brief analysis of characters of A Rose for EmilyAbstract: “A Rose for Emily", by William Faulkner, begins and ends with the death of Miss Emily Grierson,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story. William Faulkner divided the story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and last section having to do with the present, and the now of the narration, with the three middle sections detailing the pas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lk about who Emily really was, and to analysis her characte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d not regard Emily as a sick and twist woman as many other people, and aims to help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is story better in another point of view.Key words: character; symbolism; tragedy;《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人物分析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讲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尾两章描写现在,中间三章描写过去,并以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去世情节描写首尾呼应,结构新颖。

艾米丽性格分析

艾米丽性格分析

浅析《A Rose for Miss Emily》中艾米丽的性格摘要《A Rose for Miss Emily》发表与1930年,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个诡异的故事,但是读来却让人对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深表同情与怜悯。

本文将从艾米丽小姐的性格入手,对这一人物的悲剧性进行理解与分析。

关键词艾米丽性格性格悲剧引言《A Rose for Miss Emily》是福克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与他的大部分小说一样,这篇小说也是以美国南方为叙事背景,讲述了悲剧性的人物艾米丽小姐的故事。

透过艾米丽所生活的小镇,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南方的缩影,南方小镇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信仰等等,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美国南方世界,反映了南方庄园经济的没落和消亡。

在《A Rose for Miss Emily》中,艾米丽是一个不能被确定的谜。

小镇里盘旋着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在镇上人的眼里,艾米丽小姐永远高贵、宁静、乖僻,让人难以否认她的存在,并把艾米丽当成他们心中的纪念碑;另一方面,他们又将堕落的恶名推给这个为爱痴狂的女人,唾骂她是全镇的耻辱、青年的坏榜样。

而这两种声音总是此起彼伏,直到在她后也都仍然让我们难辨真伪。

一.孤独的性格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是一个性情孤傲的贵族小姐,在文中多处都体现出了她孤独的性格。

首先,文中一开始就可以看出艾米丽小姐是一个孤独之人。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a combined gardener and cook--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生活上,对于艾米丽这样一个贵族的小姐,只有一个男仆在照顾着她的生活,说明在日常生活上,艾米丽小姐是一个孤独的人。

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目 玫瑰与爱情一 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玫瑰 是异常美 丽高贵 的花 ,它 代表浪漫 美好 的爱情 以及对 未来美好 的 向往 。在古希腊 神话 中,它 既是 美神 的化身 ,又融入 了爱神 的血液 ,是 爱与美 的结合 。艾米 丽从 小就在父亲 的严格看 管下长 大 ,没有 母亲 的疼 爱和 亲人 的关怀 ,又 不得不接 受冷酷无 情的南方 传统 “淑 女 式 ”教 育 。思 想 的 禁 锢 、 无 爱 的家 庭 、孤 傲 的 性 格 逐 渐 扭 曲了艾米丽 的人格发展 ,一步步将 她推 向绝望 的深渊 。 在 无 奈 和 绝 望 中 , 艾 米 丽 抓 到 了 她 生 命 中 最 后 一 根 稻 草 — — 爱 情 ,这 若 有 若 无 的 爱 情 给 艾 米 丽 黑 暗 的 生 活 带 来一线 生机 ,但 也正是这 份爱情将 艾米丽 推 向了疯 狂和 毁 灭 。
艾米 丽生 于没落 贵族世家 ,在本篇 小说 中,“她 始终 是 一 个 传 统 的 化 身 , 是 义 务 的 象 征 , 也 是 人 们 关 注 的对 象 。”(李文俊等 ,20l3)她 骨子里有着 南方贵族 特有 的清 高 与 自 负 。 不 管 是 和 荷 默 ·博 隆 约 会 , 还 是 去 药 店 买 毒 药 ,艾米丽 给人 的印象总是 高 昂着 头,对于 说 “可怜 的 艾米 丽 ”的乡人根本 不屑 一顾 ,始终保 持着格 里尔 生家 族 的优 越感 。在面对 政府催税 的代表 团时 ,艾 米丽拒 绝 纳 税 , 多 次 强 调 自己 在 杰 弗 里 无 税 可 缴 , 以 高 傲 的 姿 态 捍卫 自己家族 的荣誉和特 权 。但 是从艾 米丽父 亲的葬礼 到 爱 情 幻 灭 毒 杀 爱 人 , 艾 米 丽 的 内心 世 界 或 许 真 是 波 涛 起伏 ,肯定孤单过 、无 奈过 、绝望过 ,甚至 嚎啕大哭过 , 作者 向我们展 示的始 终是高傲 、难 以靠 近的艾米 丽 。她 没有 向任 何人倾 诉或者发 泄 ,只 因为她 是端庄 的南方淑 女 ,她 要 维 护 自己 的淑 女 形 象 和 家 族 荣 誉 。面 对 爱 情 时 , “艾 米 丽 又 蔑 视 社 会 等 级 和 道 德 观 念 , 在 恋 爱 和 婚 姻 中表 现 出强 烈 的 自我 和 自主 意 识 。”(邹 雯 ,2012)她 抛 弃 了 自 己一 直 信 奉 的义 务 和 责 任 甚 至 家 族 荣 誉 , 不 顾 一 切 地 和 拿 日工 资的北方 佬相爱 了,精心准 备婚 礼,成 为恋爱 中 的 小 女 人 。

a rose for Emily主要人物分析

a rose for Emily主要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分析艾米莉艾米莉是经典的局外人的角色,基本不与镇上的人接触。

居住在房子中的艾米莉给人们留下的大体印象就是:紧闭的大门,尘土,和黑暗。

艾米丽是一个沉默的神秘人物。

在一个层面上,她表现出的刻板南部“偏激”的特质:不平衡,惨烈,接受怪异行为。

艾米莉没有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行为。

比如她拒绝支付她的税款或说出她的购买毒药的目的。

她也拒绝邮政给她的家编号。

当她放弃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她也最终尝到了苦果。

叙述者把艾米莉列为一种参观遗迹。

同时她可怜,经常受刺激,对生活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结婚计划的事实,也成为了村民八卦的中心。

之后,她购买了毒药,乡民断定她会自杀。

艾米莉的不稳定性,导致故事汪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荷的尸体。

在一定的意义上,保存荷的尸体还描述了一个强大的愿望,控制另外一个人的愿望,也表示着对死去的人的依恋,这也是一种恋旧。

格里尔逊先生控制着艾米丽,在他死后,艾米丽控制着他拒绝放弃他的尸体。

她最终将这种控制转移到荷马身上---她心仪的对象。

而她除了这种方式她找不到其他的方式来控制他了。

荷马巴伦荷马,就像艾米莉是一个局外人,而这个陌生人也是乡民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不过与艾米莉不同的是,荷马充满个人魅力,这也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和艾米莉的心仪对象。

刚开始,一些乡民不信任他,因为他既是一个北方工人。

他在周日经常与艾米莉外出,这让他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艾米莉虽然古怪,但她处于一个更高的阶层中。

人们猜测他与艾米莉结婚的可能性,但他更像一个游戏人间的单身汉,他自己也说过不考虑结婚的话。

作为镇上铺设人行道公司的领班,荷马是北方和南方变化的一个标志,通过他也展现了南方上流社会的孤立状态。

荷马代表现代和产业化,进步就是颠覆传统的价值观,挑衅着传统主义并带去警告。

荷马给南方小镇带来了“创新”的概念,新的领导人追求用更“现代”理念的来改变这个世界。

荷马作为她的第一个真正的爱人,给她带来崭新的生活。

同样深刻的是,也是艾米莉疯狂行为的受害者,她的命运将在这里被永远地尘封。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

1神州文学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甘伦富西北民族大学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意识流派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知名的小说。

福克纳以一个虚构的名为杰弗逊的美国南部小镇的变迁为背景,采用意识流写法,通过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围绕一个没落南方贵族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展开论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备受男权社会压迫、毒害,却又试图反抗的女性形象。

福克纳通过“我们”这一叙事人称向读者讲述了艾米丽小姐的悲剧故事。

福克纳将女主公艾米丽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耐人寻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等方面解析艾米丽小姐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悲剧命运;男权社会一、引言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享有盛名的意识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是基于其虚构的约克纳伯塔法县与其主要的城镇杰弗逊为背景而写成的。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便是福克纳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同样以杰弗逊镇为背景,通过“我们”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命运。

这部作品为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怪诞神秘、错综复杂,充满了恐怖色彩。

在“我们”回忆的数个小故事中各种冲突不断,情节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故事中人物的冲突。

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故事的开始便写的是艾米丽小姐去世以及全镇里的人都来为她送葬。

艾米丽的父亲生前亲手赶走了艾米丽小姐的所有追求者,导致她在三十多岁仍然未出嫁。

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其他人打交道。

直到“北方佬”建筑包工头荷默·伯隆的出现才重燃了她对爱情的渴望。

她不顾镇上人的流言蜚语公然与荷默·伯隆约会。

再后来,当她得知荷默·伯隆已是有妇之夫、并且有同性恋倾向后,她精神极度崩溃,去药店买了砒霜,亲手毒死了自己的情人。

此后,她成了一位冷漠的活死人,孤独终老。

二、社会背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南部小镇杰弗逊。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在其中福克纳运用了象征手法揭示了内战后美国南方守旧文化心态与北方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冲突, 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在个人与社会, 现实与传统的冲突中的悲剧命运。

本文阐述了艾米丽南方旧观念、福克纳本人、南方种植园经济及南方贵族、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南方传统道德观牺牲品的象征。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艾米丽;象征意义;福克纳;南方传统道德《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大量采用象征手法是短短的文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艾米丽更是如《红字》中的“A”一样具有多重象征。

艾米丽是福克纳着意刻画的人物,她代表着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及贵族势力,是旧秩序、旧道德准则的化身。

而与此同时又是旧制度、旧观念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一、南方旧观念的象征南方人根深蒂固的守旧情节和抵制新的生活是这篇文章一个隐含的主题。

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细节刻画了了守旧的艾米丽的形象。

艾米丽从小受尽了她父亲旧传统道德观念的迫害。

在她父亲去世后, 她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剪短了头发,于是她首先在形象上成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象征。

艾米丽不仅不承认她父亲的去世,她对一切新生的事物都不予接受。

她对现代化的邮政设施予以拒绝——既不允许在她家的门上安门牌号, 又不允许挂邮政信箱;她拒绝承认沙多里斯上校的死亡,拒绝缴税;依照法律, 任何人购买毒药都必须说明用途,但是她仍然傲慢十足地拒绝做出任何解释。

艾米丽希望继续维持她辉煌的贵族门第观念、骄傲的个人荣誉和尊严、南方贵族淑女风范,但是当这一切经不住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炮火的袭击时,除了积极融入已变革的时代,别无他路。

而艾米丽正是顽强而倔强地捍卫衰落的南方文明而自我封闭。

而福克纳也正是借助艾米丽表达了作家本人对已逝文明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奈的情感,从而也彰显出福克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

二、福克纳本人的象征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艾米丽和福克纳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生活背景。

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

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

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李杨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艾米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悲剧性结局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艾米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行使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象征功能,作为一个精神基石支撑着走向分崩离析的旧南方.她为执行这一宏大使命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作为一个偶像她必须接受旧南方规范的严厉制约,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本能的渴望健全地发展,不能拥有常人一样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她是被奉献给衰朽的旧南方文化的牺牲.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李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悲剧分析 [J], 罗震山
2.从空间视角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人物形象 [J], 杨佩
3.《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人物形象分析 [J], 朱春梅
4.《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人物形象分析(英文) [J], 朱春梅
5.美杜莎之眼——论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凝视 [J], 梁宇笛;吴相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
谢骄阳 武汉理工大学
摘 要: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理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替罪羊”的形象从传统思想和社会政治双重压制迫害角度下浅析探究。

通过对其“替罪羊”形象的分析,本文指出艾米丽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式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南北战争后旧南方文化的衰败与挣扎,也让人们深思当新旧秩序更迭,历史变迁,人类应当如何面对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挖掘出福克纳在作品背后企图阐释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替罪羊形象;传统思想;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谢骄阳(1993.8-),女,安徽阜阳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35-01
一、替罪羊原型
“替罪羊”一词的原意源于古人一种重要的驱除灾祸的赎罪方式。

在英文《圣经》十二章中这个词具体描写到了被用于献祭的羊。

在赎罪节,犹太大祭司把两只手放在一只活山羊头上,向它忏悔以色列孩子们的罪过,这样就把他们的罪恶转移到羊头上,然后叫一个健康的男人把它赶到荒野,使之永不返回,以免带回罪恶。

这只羊就叫做替罪羊。

不难看出,替罪羊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是承担罪责,为他者受过。

而随着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替罪羊”形象逐渐在文学创作与分析中慢慢演化,成熟并确立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符号供读者欣赏和探究,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传统思想: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
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与旧南方社会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坚持有着绝对的联系。

甚至可以理解为艾米丽是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而帮助她彻底沦为这一悲剧式人物的推手则是其父亲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思想。

身为传统的南方社会贵族家庭中的孩子,年少时期的艾米丽就深受父亲的约束和管理,“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画面中父亲威严不可违抗的背影就已极具威慑力,而手中的马鞭更是彰显了这个家中父亲这位一家之主至高无上的权力。

作为父权制度及旧南方文化的维护者,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控制自己女儿的思想和人生,致使年幼的艾米丽完全成为了忠实的旧南方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死而不自知。

少女时期的她将自己所有的憧憬与希望禁锢在那所封闭的大房子里,即使在父亲死后,她仍未能逃脱那栋腐朽的“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里。

这栋“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味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的大房子被新时代发展衍生出来的“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

”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时代下,艾米丽作为旧南方思想的背负者的同时也必须承担新旧秩序更迭带来的巨大冲击下不可避免的牺牲。

她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灿烂的人生和爱情,扭曲了人的正常天性,甚至当艾米丽发觉自己爱上了北方黑人工人荷默时,为了留他在自己身边,艾米丽选择了杀死他这样极端的方式。

此时的艾米丽放弃了最后的理智,彻底被人性所放逐,杀害了,最终完全沦为了旧南方传统思想下的“替罪羊”。

三、社会政治:动荡背景下社会民众的献祭品
英国学者约翰•B•韦克利和让•M•舍洛利曾说道:“替罪羊形象常常出现在现实或人们的想象之中。

诸如自护、嫉妒、希望、恐惧、自愿献身及迫不得己……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塑造一个典型的替罪羊形象”。

由此可见,替罪羊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或群体为了宣泄各色情感下推举选出的。

因此本文认为艾米丽也是当时美国内战后这个南方小镇中民众及舆论的献祭品,而这舆论背后体现的则是大众群体在新旧秩序变革下意识观念和心理的不安和挣扎。

彼时,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新旧时代更迭带来的变革也刺激着镇子里的民众。

艾米丽及其房子所代表的旧南方文化的坚守在人们看来“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从这一层面上不难发现面对社会的转变,虽心有不甘但民众的潜意识已经开始逐渐接收了新的价值观念并产生了极为复杂的矛盾心理。

然而即使面对新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改变,大众依然坚持艾米丽,这位旧南方文化标杆的象征,不应堕落到和北方黑人荷默同进同出,“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

甚至当大家猜测艾米丽准备买毒药自杀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再好没有的事。

”在他们眼中,艾米丽的生死根本不值一提,重要的只是她背后坚持的旧思想带来的所谓的安全感和底气而已。

为了大众的所追求的心安理得的需要,艾米丽再一次被社会抛弃,放逐。

四、结语
威廉•福克纳将艾米丽替罪羊形象与主题结合起来,阐释了作者在面对新旧意识变革时内心对旧南方传统意识文化灭亡的唏嘘与怀念。

艾米丽作为旧事物的象征,她背负了个人及社会的抛弃,成为了无辜的替罪羊。

同时,福克纳对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也深刻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也警示着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中迷茫,矛盾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做旧时代封建文化的替罪羊?牺牲品背后的推手?还是更加客观冷静的审视自身与正确方向之间的距离?对于人类而言,这个问题始终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甘文平.试论美国文学中的“替罪羊”小说[J].辽宁师大学报,2006(6).
[3]张中载,原型批评[J].外国文学,2003(1).
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