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规范训练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 1) 我国位于
灾害带与
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带的交汇
( 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3) 根据各图判断, III 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4
( 4)与其它地区相比,Ⅳ地区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答案:【自学探究】 1 、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 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自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修建水库
减轻
人类建设生 态环境
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减少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
减少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环境恶化
环境更不稳定
诱发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能力提升】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B 9 .B 10 . D
二、综合题:
17. (1) 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 4 分)
修建水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8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重点难点: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 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会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何影响?(18页)2. 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会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又有何影响?(18页)3. 一切灾损中最严重的是什么?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9页)4. 举例说明那些土地利用类型会加重灾损程度?(19---20页)5. 举例说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程度对灾情大小的影响?(21页)6.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作用?(21页)7. 举例说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21页)构建知识体系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2-3题2.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3.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荒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正面影响(1)表现: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举例:修建水库可以稳定②水循环,减轻③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2.负面影响(1)表现: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④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2)举例:破坏⑤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答案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诸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如城市化会改变下垫面热力性质,影响局部气候,产生热岛效应,加重空气污染;再如城市化会破坏河网系统,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地面积水,使残留河道水质变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上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水库?答案(1)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
(3)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如下图所示:(2)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会降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如下图所示:迁移应用1如果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降低受灾体易损程度的措施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受灾体特性不同,导致同样强度的自然灾害发 生在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不同,也使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 不同。由于受灾体易损性的人为可控性,降低受灾体易损性成为有效 和主要的减灾措施。因此,人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通过一定的工 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保护受灾体免受致灾因子的损害,或降低损害的 程度,还可以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jíshí)救助,尽量减少损失。具体包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会引起受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 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 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 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 显增大。
图表导读教材(jiàocái)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该图是坐标图,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 水库前和建水库后的径流量的变化,从而说明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 的作用,使径流量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 频率和强度。
能“缩小”灾害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
薄弱、时局动 荡、人心失稳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
的地区
“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 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 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第二十三页,共26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高风险区人类活动(huódòng)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lìtí)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甲到图乙受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教学过程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读图P19分析]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的大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成水库后的径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阅读指导P19]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为人们对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
据灾前兆、监测预报,会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⑴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⑵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案例1]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学生阅读,然后分析讨论)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②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④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3、加固公共设施。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
读图1.29分析]深圳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在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改变为城镇用地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变化。
说明了土地利用城市化,建筑用地增加、植被减少,洪水流量增加。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小灾情。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1、不同地区“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0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节课的学习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农业知识学生并不感觉陌生,但学生只是了解其表面现象,没有形成农业的系统的认知结构。
所以,本节课就是在学生有大量感性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农业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农业区位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
(2)理解区位的含义;
(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
(2)通过组图的研读,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
(3)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念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教学方法】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本节课你究竟学的怎样?下面做几道检测题自我检查一下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板书)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板书)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新品推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学考要求 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
2.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后果⎩⎪⎨⎪⎧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旱涝灾害加剧沟谷: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3.土地荒漠化(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生态破坏及其危害1.土壤侵蚀的危害[方法技巧]土壤侵蚀成因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侵蚀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强度,是主要原因。
分析时可采用框图法: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特别提醒]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②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④规定合理载畜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
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2)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全球气候变暖(1)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和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2)影响:①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
②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可能破坏海洋环流。
③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一些地区适合耕作←⎩⎪⎨⎪⎧光合作用增强生长季节延长大范围的森林破坏和农业灾害④影响人体健康→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险,增加传染病的防治难度和提高人类死亡率。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形成条件。
2.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及其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1.概念:指由于①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③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④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发生与否的判断标准: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⑤人类社会和⑥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4.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思维活动1.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洪水能构成自然灾害吗?答案不能。
因为判断某一事件或过程是否构成自然灾害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是看是否有承受灾害的客体。
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洪水虽有自然异变,但没有人类活动,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因此不能构成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主要影响(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能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⑦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⑧心理和⑨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a.⑩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受到损毁。
b.⑪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a .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⑫滞后性和⑬隐蔽性,但⑭影响范围和⑮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b .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a .不同地区,由于○2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b .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23地域差异。
思维活动2.同等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情况也相同,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2、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诱发哪些自然灾害?⑴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蓄水能力减弱,土壤肥力下降;旱季加剧旱灾;雨季引发山洪。
⑵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⑶下游地区的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2、人类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读课本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讨论: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变化有何差别?说明水库有何功能?——差别: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枯水期流量增大,丰水期流量减小。
——功能: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使水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程度.思考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提示】地面状况≠地表环境。
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
地面状况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
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阅读课本P19案例①,思考:北海道强震主要受灾体的对象是不是人口?为什么?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标准版文档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缩
人
生态破坏
第一章 自然灾害(zìránzāihài) 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huó dòng)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一页,共15页。
教学(jiāo xué)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chéngdù)。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héngdù)。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 小”作用。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xíngwéi),影响 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第六页,共15页。
第七页,共15页。
(lín cǎo)
重 城 市用随 的地着 洪减城 水少市 灾,用 害直地 。接迅
导速 致扩 洪大 水, 径耕 流地 的、 增林 加草 , 加
Hale Waihona Puke 【合作探究】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xìshù)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4. 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 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二页,共15页。
一、人类活动(huó dòng)影响地表环境的稳 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生态系统
增加
(shēnɡ tài
(zēngjiā)环
x性径ì 循流tǒ量n环ɡ稳)良定
第十一页,共15页。
【合作(hézuò) 探究】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nóngyè)社会、工业社会,影响
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 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 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huó dòng)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 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 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 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 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 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3.教材P21“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提示: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 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方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 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那么灾情放大;反之那么灾情 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4.教材P22“图1-32自然灾害随社会开展的阶段性变化〞 提示: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 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 决定于灾种,灾害强度、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 人类社会不同开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有何影响?
2.为什么说人类活动会放大或缩小自然灾害的灾情?
【例证1】以下图是某城市建立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答 复以下问题。
(1)城市建立导致了当地
(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聚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立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 此题主要考察自然灾害随社会开展的阶段性变化情况。 解答的关键是读懂表中的数据,能根据数据分析得出随着人 类社会的开展,自然灾害事件增多,同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 保险理赔数额也随之增多的结论,并据此分析随着人类社会 的开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 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 灾能力的变化。
提示:放大了灾情。
了解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 度、灾情。 掌握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应用 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 展观。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展生态环境建立,使生态系统 良性 循环,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中档稍难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3 1、2、4、7 6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5 8
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据图回答1~2题。
1.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
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来看,t1至t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
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
第2题,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
答案 1.A 2.D
2011年5月16日晚上21时20分左右,兰州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然滑坡,导致山坡上住宅小区4号楼两个单元坍塌,事故发生后,公安、武警、安监、国土、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抢救。
据此回答3~4题。
3.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
A.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
C.坡体载重过大D.建筑抗震能力差
4.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 ( )。
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解析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自然灾害为滑坡,其发生和人类在坡面建设大量人工工程,使坡面载重过大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这也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
答案 3.C 4.D
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解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类抗灾减灾的能力和经济密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灾害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人类抗灾减灾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者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片面地说原始社会抗灾能力弱,灾情比工业社会大,也不能说工业社会经济密度大,灾种多,灾情比原始社会大。
答案 C
二、综合题
6.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_____,河水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地区应怎样“缩小”灾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受灾体的数量、质量,分析同强度自然灾害对东、西坡地区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开采,森林砍伐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以及如何缩小灾情。
建筑用地易损程度大,地下水如果过量开采会导致地面沉降、塌陷,森林具有含蓄水源的作用,人类应该合理开采资源,也可迁出灾害高风险区,来缩小灾情。
答案(1)西坡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2)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
(3)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变大,洪水水位升高,枯水水位降低
(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
利用水资源
(5)受灾体的数量多、密度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大,西坡有城镇分布,受灾体数
量大、密度高,因此,西坡较东坡损失更大。
7.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
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粮食损失
(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人民币)
干旱200~250 150~200 洪涝100 150~200 风暴潮 2.5~5 50~60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
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
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
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简述当今
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变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
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不明显的结果。
第(3)题,可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放”
作用三方面分析。
答案(1)干旱与洪涝。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
保持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3)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
灾情有“放大”作用。
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011年12月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地区突降大雪,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克州边防支队迅速投入官兵200多人次抗雪救灾,全力帮助受灾群众抗击雪灾渡难关。
12月8日,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通往别迭里冬牧场的山路被大雪封堵,积雪最厚处达70多厘米,放牧点无法补给生活物资,56名牧民被困。
得知情况后,阿合奇边防大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官兵运送物资。
经过3个多小时的道路疏通,面粉、食用油、衣被等生活物资被送至放牧点,3名冻伤群众被送到县医院救治。
(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
(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
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
(2)降低。
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