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1)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1)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一、发展心理学概述1.发展心理学,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种系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心理学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1.达尔文用观察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一个婴儿的传略》。
2.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被誉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的是霍尔。
3.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
4.1882 年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认为生命发展的原初动力是性驱力,称为利比多。
(2)弗洛伊德后期提出了人的两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
(3)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4)弗洛伊德的四种研究方法:①临床观察法②催眠释梦法③自由联想法④生活史法(5)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身体的部位,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出现俄狄普斯情结)④潜伏期(6-12岁)⑤生殖器/青春期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要形成的人格品质是:希望。
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耻感。
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12-18 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18-25岁(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25-50岁(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3.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低阶段,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智力开始发生时期(萌芽)。
发展心理学概述
发展心理学概述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学科。
它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儿童发展、青少年发展、成年发展和老年发展等。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概述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时间上的变化,主要研究人类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发展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1. 发展发展是指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经历的变化。
发展可以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模式和机制。
2. 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两种观点。
连续性观点认为发展是平稳和连续的过程,个体在不同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而阶段性观点认为发展是由一系列离散的阶段所组成的,每个阶段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
3. 自然与社会因素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认为发展是由自然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自然因素包括基因、生理发育和生物学过程,而社会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和文化等环境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依据一些基本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理论: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四个发展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一理论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 爱因斯坦的社会发展理论爱因斯坦的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域”这个概念,指出个体在与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互动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和文化交互来实现的,个体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互动,逐渐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婴幼儿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婴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1年整理)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1
(完整)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部分1的全部内容。
发展心理学名词总结: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3、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4、图式:指主体的动作、结构和组织.是智慧结构的基本单位,图式是主体已有的结构,通过儿童的探索而获得的经验,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5、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己有的智力结构中去的过程.6、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7、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使同化和顺应更好的过程.8、横段研究: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同时观测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研究设计形式。
9、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10、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11、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2、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是什么?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 科,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 的特点和规律。
种系心理发展(动物/比较心理学)
着重研究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心理的 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内涵
种族心理发展(民族)
通过民族心理学研究处于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的各民族心理发展的规律,进 而了解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轮 廓
(2)外因动力说。认为发展的条件就 是发展的动力。如:传统的行为主义 认为人的行为变化由外部环境刺激引 起,环境塑造人的行为,人像一个被 动的反应器。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 界,儿童是被动的。
2.主动与被动
(3)内外因动力说。主客体的相互作 用是发展的动力。如:皮亚杰认为, 人是生命的有机体,他的活动是内发 自生的、是主动的。个体的发展也离 不开环境的支持,从环境中获得的经 验是促进个体发展快慢的原因。
连续论者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渐进的 过程,是一个累加的过程,这个过程 中没有突然的变化。个体之间的区别 在于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的数量或复 杂性。发展就像一条向上的平滑曲 线,其变化表现为现有心理能力的增 加和补充。如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言语 能力的习得是模仿和强化的结果,表 现为个体掌握的词汇日益增多、语言 日益复杂。
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1.生理发展
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体构造方式(包括 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以及饮 食和睡眠的需要)如何决定个体的行 为。例如,生理发展的研究者会关心 早期营养不良对儿童身体发育速度的 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认知发展
主要探讨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如 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例如,认知发展 的研究者探讨问题解决能力如何随年 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发展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林崇德第二版2014.7.7整理 BY Gan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
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2) (1)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良好匹配模型(goodness of fit model)2.依恋(attachment)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由于这种情感联结,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3.困难型气质儿童(difficult temperament)这类儿童生活习惯不规则,接受新鲜事务很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
4.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
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不是时刻注意母亲是否在场;分离焦虑对母亲的分离表示伤感,但是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团聚时表现极大的热情,寻求母亲的安慰和亲近,但很快平静下来,重新进行探索和游戏活动。
5.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是指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照看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
6.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是用于依恋测量的试验工具,在此试验中,用设置陌生情境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依恋行为。
这种试验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
7.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儿童与其依恋对象(父母或其他看护者)被迫隔离时,儿童出现的哭泣、寻找等焦虑性行为反应称为分离焦虑。
8.性别角色(gender role)即性别,性别是关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的理解。
9.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s10.性别图式(gender schema)p427个体据以对有关性别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的认知结构。
11.观点采择能力(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p237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了解儿童发展、指导教育和家庭教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儿童的基本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性格发展。
1. 儿童的基本心理发展- 儿童的感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提高- 儿童的注意力发展与集中能力的增强- 儿童的运动与感官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儿童的记忆与学习能力的发展2. 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的发展阶段理论: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 儿童的概念形成与思维能力发展- 儿童的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儿童的符号运算与数学能力发展- 儿童的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发展3. 儿童的情绪发展- 儿童的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发展- 儿童的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的发展- 儿童的情感与社会互动- 儿童的友谊与同伴关系发展- 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4. 儿童的社会发展- 儿童的社会认知与角色认同发展- 儿童的社会比较与同理心的发展- 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价值观的形成- 儿童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 儿童的社会问题与解决策略培养5. 儿童的性格发展- 儿童的基本性格特质与个体差异- 儿童的处事风格与行为方式- 儿童的性格类型与心理健康关联- 儿童的性格塑造与培养方法-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分支,涵盖了基本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性格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深入了解儿童发展的心理变化对于教育和家庭教养有重要意义,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和培养方式是促进儿童全面成长的关键。
发展心理学八个阶段(一)
发展心理学八个阶段(一)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的领域。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进行介绍,本篇为第一部分,将阐述前四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中学期。
一、婴儿期1. 出生至一岁是婴儿期的关键阶段。
2. 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和依赖感。
3. 婴儿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头部和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成人比例,视觉和听觉能力的迅速发展。
4. 婴儿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开始发展简单的语言能力。
5. 婴儿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特点包括建立与照顾者的情感连接,以及对熟悉面孔和声音的偏好。
二、幼儿期1. 一岁至三岁是幼儿期的关键阶段。
2. 幼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和探索自我能力。
3. 幼儿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大脑的迅速发育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
4. 幼儿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语言能力的大幅提高,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渐理解抽象概念。
5. 幼儿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特点包括建立社交技能,如与同伴互动和分享,以及自我控制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学龄前期1. 三岁至六岁是学龄前期的关键阶段。
2. 学龄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和学习基本技能。
3. 学龄前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大肌肉协调能力的改进。
4. 学龄前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开始理解简单的概念和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
5. 学龄前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特点包括学会与同伴交往并形成友谊关系,同时懂得分享和合作。
四、中学期1. 六岁至十二岁是中学期的关键阶段。
2. 中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价值感和掌握学习能力。
3. 中学期的身体发展特点包括脑部进一步发育,身体各部分比例逐渐接近成人比例,以及体能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4. 中学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特点包括思维逻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与父母的互动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开始能够 识别和回应父母的情绪,这有助于建 立亲子关系。
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随着对外界的好奇心增强,婴儿开始 对其他人和事物产生兴趣,这有助于 他们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发展的方向性
个体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通常是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低 级到高级。
VS
例如,儿童的语言能力从简单的词语 发展到完整的句子,再到复杂的语法 结构。
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即人类发展遵循相 似的规律和顺序。
发展也具有差异性,即个体在发展过 程中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速度、特点 和优势。
大脑发育
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非常迅速,神经元的数量和突触连接的数 量都在不断增加。这种快速的发展为婴儿的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 础。
婴儿的认知发展
感知能力
新生儿和婴儿的感知能力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发展迅速,他们开始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感觉到周围的 世界。
运动和探索
随着肌肉的发展,婴儿开始能够翻身、爬行和行走,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 们开始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识。
本生理功能的发育。
新生儿期
02
出生后1个月内,此阶段新生儿主要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吸
吮、哭泣等。
婴儿期
03
从1个月到2岁,此阶段婴儿开始学习行走、抓握等基本动作,
并开始用简单的词语进行交流。
发展的阶段
幼儿期
从2岁到6岁,此阶段儿童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进行探 索和提问,语言能力快速发展。
发展心理学 选择题 总汇 (有答案)
发展心理学选择题大全配答案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 A )。
A.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B.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人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C.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规律D.中小学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规律2.发展心理学中的核心部分是( D )A.中老年心理学B.婴幼儿心理学C.青少年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3.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C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心理测验学4.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 D )A.儿童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5.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个体心理发展规律C.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D.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6.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A )A.个体心理发展B.婴幼儿心理发展C.青少年心理发展D.中老年心理发展7.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D )A.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B.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C.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D.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8.以下哪个不属于动物的原始性心理进化过程( D )。
A.刺激感应性阶段B.感觉阶段C.知觉阶段D.思维阶段9.在种系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变形虫处于( A )阶段。
A.刺激感应性阶段B.感觉阶段C.知觉阶段D.思维的萌芽阶段10.在种系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蚯蚓处于( B )阶段。
A.刺激感应性阶段B.感觉阶段C.知觉阶段D.思维的萌芽阶段11.在种系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昆虫处于( B )阶段。
A.刺激感应性阶段B.感觉阶段C.知觉阶段D.思维的萌芽阶段12.在种系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蚂蚁处于( B )阶段。
A.刺激感应性阶段B.感觉阶段C.知觉阶段D.思维的萌芽阶段13.在种系心理的发展过程中,鱼类处于( C )阶段。
A.刺激感应性阶段B.感觉阶段C.知觉阶段D.思维的萌芽阶段14.在种系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类人猿处于( D )阶段。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研究了老年心理
41
一、发展心理学历史发展脉络
霍尔:青年心理学(1904) 标志——《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
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主要贡献: 1.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小学生; 2.将研究对象扩展到青年; 3.建立儿童研究学会,创办《教育学报》 ; 4.推行问卷法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 5.使美国逐渐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中心; 6.提出复演说。
可逆性,但都不具备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性。 即使是内 部的、稳定的、持久的变化,也不能一概称为发展。
例如,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 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大大提高了,这就是众所 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才会发生过 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 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类似的情 况还有女性的经期生理变化等。这些也不能称之为发 展,尽管它是内部变化过程。
唤起式
不同的遗传 特征唤起不同的环境反应
主动式
遗传特征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和创造
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普遍性
普遍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生老病死
特殊性
功能、特征和行为等的个体差异
四、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
量的变化 质的变化
心理年龄特征
一般特征 典型特征 毕生发展年龄分期(表1-1)
(一)什么是发展
心理发展的特点 发展是持续毕生的过程
既有获得也有损失 发展不平衡
发展具有可塑性:行为发展的可变性
敏感期/关键期
印刻(imprinting):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
能力代偿
8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1)
A.受欢迎的儿童
B.受欺负的儿童
C.不受欢迎的儿童
D.受忽视的儿童
标准答案:A|C|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0.第58题
意志行为的决定阶段一般包含( )这几个环节。
A.选择目标
B.确立目标
C.动D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23题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是( )。
A.初二
B.初三
C.高一
D.高二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24题
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是( )。
A.巴宾斯基反射
此题得分:0.0
31.第40题
第一和第二反抗期的共同特点是 ( )
A.要求人格独立
B.独立自主性
C.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
D.争取行为动作的自主性
标准答案:B|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2.第41题
弗拉韦尔认为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 )。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0
此题得分:0.0
45.第19题
试述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标准答案:
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冲击了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将人类的儿童教育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1)对教师提出要求;(2)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3)根据儿童个别差异施教。
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①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②民族心理学;③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具体地说,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1)两个主要部分:①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②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
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2)四个有关的方面: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②生理因素的发展;③动作和活动的发展;④言语的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毕生发展现象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而言: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等。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时间、X围、被试、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设备等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样本,成本低,费用少。
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
缺点:缺少系统连续性,不能揭示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复杂。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 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30多年来,对发展心理 学发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 意义的研究。表现在: 1、对成人记忆的研究 2、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 3、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 4、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 5、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 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著作。此外,还有大量 的分阶段,例如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心理的著作。发 展心理学正是在这近20年的广泛研究中发展起来的。
30年代初洛伦兹(K. Lorenz)的研究:
•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发展内外因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等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年龄特征:在某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与其 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 质的心理特点。
1、如何正确理解年龄特征
• • • • a、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概括 b、具有一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制约性 c、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不是绝对不变的 (有个别差异,教育可使之改变)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一)从学科地位和性质看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既是专业课,也是专业基础课)。 (二)从研究对象看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心理特 征的科学。 1、心理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种族心理的发展:从动物心理—人的心理(属于比较心理 学的范畴) 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从原始人心理—现代人心理(属于心理 史学的范畴) 人类个体心理的发展: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发展(即通常所说 的“发展心理学”的范畴)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层面上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如何受到遗传、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包括儿童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情感发展和性别发展。
正文内容:1. 儿童发展:1.1 儿童发展的定义: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
它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1.2 儿童发展的阶段:儿童发展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等不同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特征。
2. 认知发展:2.1 认知发展的定义: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思维、知觉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它研究个体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2 认知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的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这些理论解释了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
2.3 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在认知发展中,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关注,如模式识别、概念形成、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等。
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3. 社会发展:3.1 社会发展的定义:社会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它研究个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参预社会活动。
3.2 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可以分为接触阶段、亲近阶段和社会参预阶段等不同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社会化和角色发展的特点。
3.3 社会发展的重要概念:在社会发展中,有一些重要概念需要关注,如情绪认知、同理心、道德发展和群体互动等。
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发展。
4. 情感发展:4.1 情感发展的定义:情感发展是指个体在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它研究个体如何体验、表达和管理情感。
4.2 情感发展的阶段:情感发展可以分为早期情感、儿童情感和青少年情感等不同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生理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应没有任何疾病, 其功能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不健康的遗传体质。健康的心理必须以健康的身体为其先 决条件,只有身体健康,个人才能在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上正常运作。所以说:“身 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在心理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个体必须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 确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和潜能,并能恰当的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 正常而有效率,能兼顾自我发展与保持正常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 我之间能平衡发展,能积极面对问题,主动调适,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来逃避问题。 在社会行为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的适应社会环境,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 系,其行为符合其所在的社会和文化的行为规范而不离奇怪异,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 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且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总的来说,童年期儿童的道德动机发展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 管高年级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对成人指令的服从;二是由具体、近景 向抽象、远景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 象性;三是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 对童年期儿童遵守纪律动机的研究发现,童年期儿童在为什么遵守纪律的问题上,有如下 几种想法:(1)服从老师的要求;(2)为了获得表扬,成为“三好生”,不落人后;(3)为履 行学校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的义务、各种制度要求,或为集体、组织争光;(4)体会到这是 社会公德的要求,应该自觉遵守纪律。这四种不同的守纪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低 到高、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发展着。它反映了童年期儿童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 具体的、不稳定的守纪动机向自觉的、富有原则性的、比较稳定的、富有社会意义的守纪 动机过渡。这种守纪动机或道德动机,同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特别是自制力密切相联系。 这些动机,也随着不同年龄阶段和受教育的不同程度而发展变化。在整个小学阶段,前3种 比较突出,随着年龄的递增,尤其到了高年级,第1种动机在减弱,第4种动机在增强,但 第4种动机一般只能在高年级出现。低、中年级的守纪表现,常常是出于学生对纪律的服从, 听老师的话,动机斗争并不突出。他们一般还不善于把遵守纪律和道德需要联系起来,他 们的纪律表现往往与教师的要求、学校制度和及时的检查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童年期儿 童的道德动机具有直接性、具体性。
其他途径和方法
• 生活环境建设 ① 物质生活环境
② 社会环境
• 学校环境建设 ① 教学 ② 游戏: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也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好形式。 ③ 班级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④ 组织校园活动 • 家庭环境建设 ① 家庭功能 ② 教养方式 ③ 成人的榜样示范 ④ 社区和媒体
• • • •
童年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主要途径和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与方法
其他途径和方法
主要途径和方法
• 借助心里咨询与辅导: 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人际关系方面、学习方面、自我意 识方面等,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 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 心理咨询专职老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 的沟通方式,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 需要,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 问题给予指导,增进儿童的自我认识, 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 问题进行诊断和矫治,以达到身心健 康的目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①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②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活动
童年期儿童语言的发展
•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 • • 1、环境适应教育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 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能缓解幼儿的压力,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2、人际关系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久而久之, 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快乐,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良好行为,关心 自己身边的人,鼓励其进步与努力,还要宽容幼儿的无心之过,与幼儿交流时态度和蔼,平视幼儿。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失望的表情。只要幼儿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 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评价幼儿。教师不要比较幼儿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要理解孩子,允许幼儿发泄。 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失败 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关心他人。
WHAT ?
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 心理健康的含义 • • • • • •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 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以及反映适度、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 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 展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社会认知 三、童年期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四、童年期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 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机体及 其状态的认识;二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是对 自己的思维、情感状态的认识,也称对心理活动的认识, 包括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 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
• 模仿性与易变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的意义不可忽视,许多学习不能不说是从模仿开始的。社会心理 学家沃尔特斯等人曾通过实验证明:榜样在儿童行为中起重要作用;榜样甚至还可以抑制儿 童的某些行为,使儿童抗拒外界的诱惑。 由于小学生思想品德具有模仿性特点,也就决定了他的思想和言行容易受暗示,易受他 人左右。因而我们会发现,小学生有时生活毫无规则,言行变化无常,日常行为规范不能始 终如一;平时要求进步,但“三分钟热血”;或受情绪一喜一怒的支配,或为一时好奇心所左右, 往往泪随笑来,爱随恨到。所以如此,易受暗示性决定着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易变性或者 称之为情景性。易变性的另一原因是小学生自主性不强,自控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低,比如, 对自我能力和自我形象的感受,小学生更多地依赖于成人老师的评价,老师说自己行,自己 就行,老师说不行,自己也就泄气了。因此,老师在工作中,采取适合儿童思想品德发展年 龄特征的有效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克服易变性是非常必要的。
•
•
•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 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 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 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心理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 藏于幼儿的内心。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 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
• • • • •ຫໍສະໝຸດ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的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身 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及对社会的适应 能力,而且还会影响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 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影响其本身的健康状况,同时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与进步,进 而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如何界定?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界定。 谈到心理健康,应先说明何谓健康。所谓健康,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所下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的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 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况。”由此可见,身心健康状况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 一个健康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在个人 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有生理、 心理及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
第二小组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以及年龄特征
01 02 03 04 05
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语言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品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