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合集下载

分析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作文

分析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作文

分析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作文提起项羽,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但他最终却在乌江自刎,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这实在令人惋惜,也让人忍不住去探究其中的缘由。

想当年,项羽那可是威风凛凛,力能扛鼎,英勇善战。

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得秦军落花流水。

那气势,简直就是天神下凡!可为啥这样一位英雄豪杰,最后会走到乌江自刎的绝境呢?咱先来说说他的性格。

项羽这人,太自负啦!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啥都能搞定。

鸿门宴上,明明有机会除掉刘邦,可他却优柔寡断,放虎归山。

为啥?还不是因为他觉得刘邦算个啥,根本不足为惧。

这种自负让他错失了良机,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再瞧瞧他用人这方面。

项羽身边不是没有能人,可他不会用人呐!范增,多有智慧的一个谋士,可项羽就是不听他的劝。

人家给他出谋划策,他倒好,觉得自己聪明得很,根本不把范增的话当回事。

结果呢?范增被气走了,项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智囊。

还有啊,项羽在政治上也不够成熟。

他打下咸阳后,不是想着怎么稳定局势,安抚百姓,而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抢了财宝就走。

这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失去了民心。

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这么一搞,大家能支持他才怪。

咱再说说他在战场上的表现。

项羽打仗确实厉害,可他光知道猛冲猛打,不懂得战略战术。

彭城之战,他虽然一开始占了上风,可后来刘邦用了计谋,就把他打得大败。

他就不会学学刘邦,用用脑子,灵活作战。

再讲讲他最后的乌江之战。

当时,项羽已经走投无路,可他还是不愿意过江东。

为啥?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之前带着那么多人出去打仗,现在就剩自己一个人回去,太丢人啦。

另一方面,也是他那倔强的性格在作祟,觉得失败了就失败了,大不了一死。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看到关于项羽的展览。

那一幅幅画面,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项羽在战场上挥舞着长枪,大声呼喊,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勇往直前。

可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在营帐中独自沉思,眉头紧锁,为战局烦恼。

千古之悲说项羽——心理的缺憾与英雄的陨落

千古之悲说项羽——心理的缺憾与英雄的陨落

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始终是存活于浩繁的文化典籍、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色彩纷呈的戏剧舞台的一个历史人物。

人们无法忘记他,是因为项羽的性格与命运极富传奇色彩,以至于千百年来史家学者、文人墨客乃至寻常百姓,对其感觉与评价莫衷一是。

喜爱者有之,赞美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力;尊崇者有之,颂扬其"不肯过江东"的骨气;怜惜者有之,为"霸王别姬"洒一掬同情的眼泪;贬低者有之,为"乌江自刎"发一番由衷的感慨。

无论是喜怒爱憎,读过《史记·高祖本纪》的人,谁都可以蔑视和嘲弄小人得志的流氓皇帝刘邦;而读过《史记·项羽本纪》的人却谁也不能漠视和淡忘这位失败了的英雄,都会产生自己的体味和品评。

对于在推翻暴秦中贡献卓著、却在楚汉相争中身死东城的项羽,人们无法简单地使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成句来界定他的历史地位,更无法用命运与机遇来解释他的败亡原因。

笔者希望在借鉴历史遗存材料的基础上,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模式和纯然客观的简单结论,尝试从心理描述的角度,通过历史定位的静态解剖和时空绵延的动态分析,力求对项羽人格力量和文化心理有所把握,以就正于学界方家。

关于项羽的身世生平及历史作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予以详实叙写和高度评价。

具有杰出"史德"、"史胆"、"史识"与"史才"的司马氏,把未受帝王封号的项羽写入《本纪》与历代皇帝并列,此举本身就昭示了一个无从否定的历史事实:虽然项羽并未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但他所领导的秦未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动摇并摧毁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众所周知,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烈火。

两个月后,在会稽斩郡守殷通高举义旗,聚起八千之众,成为项羽一生中的革命起点。

历史趣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历史趣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项羽的悲剧性格鲁莽暴戾是项羽的一大弱点
导语: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
项羽的悲剧性格,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说,不仅有其力顶巨鼎的故事,也有其和虞姬的缠绵爱情故事,项羽本有机会在乱世中问鼎的,但是其性格却造成了其最终被刘邦打败,下面奇趣探索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羽的悲剧性格。

.
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得本真而洒脱;他一身傲骨,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他毁灭了一个王朝,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千秋基业。

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
项羽的悲剧性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凶残好战
项羽的弱点之一是鲁莽、暴戾的个性。

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的帝王应该是圣贤式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仁者。

因此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能征善战的君主更受人景仰,这一点不难从谥号中看出,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的谥号中带个“文”字,因为“文”涵盖了文治、仁德、爱民、谦逊等内容。

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这就注定了他灭亡的结局。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足可说明其性格中具有暴戾因子。

秦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乱中挣脱,所期望的乃是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

但项羽不能体察百姓的心思,他顺势消灭了暴秦,却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只要有任何妨碍其成就霸业的,都会想尽办法铲除。

《史记》记载项羽活埋秦卒二十余万人便是明证。

二、直率,感情用事
生活常识分享。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悲歌慷慨说项羽_论_史记_中项羽形象的悲剧内涵

悲歌慷慨说项羽_论_史记_中项羽形象的悲剧内涵

参考文献[1][5]王冉冉:《史记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45,P46[2]杨树增:《史记艺术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P145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P127[4]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P120[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P337 作者简介褚艳红,洛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上接99页)参考文献[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 教育出版社,1993,106.[2]旧唐书‧音乐志[z].[3]隋书‧音乐志[Z].[4]李贺.龙夜吟[z].[5]白居易.西凉伎[z].作者简介李蕊,河南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讲师。

一直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曾发表《钢琴集体课优点浅析》、《钢琴演奏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论文。

轰轰烈烈的反秦人民战争看作是六国对秦复仇的战争,无统一之志,只希望作一名战国式的霸主。

”[2]分天下,立诸侯,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自己置于历史发展的对立面,败亡的命运便无可挽回。

正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所以在兵力强大的情况下,处处被人牵着鼻子走,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当他几次在荥阳取得胜利,应对刘邦进一步发起进攻时,又总是被彭越牵回了梁地,简直是马不停蹄,疲于奔命。

究其原因,是政治短视所致,是政治短视导致他辉煌的功业毁于一旦,正如吴见思《史记论文》中云:“八十人渡江而西,忽而化二万,六七万,数十万,忽而化为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还。

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如雪消。

令人三叹。

”[3]项羽的勇武,使他在波涛汹涌的反秦浪潮中如出水蛟龙,叱咤风云;而他的目光短浅,则使他泥融雪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三从儿女情怀来看,表现在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过于儿女情长。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项羽的矛盾性格与悲剧结局

项羽的矛盾性格与悲剧结局
不 懂对 手 的阵 法 . 乃 至在 最 后 落 入 韩 信 的 十 面埋 伏 。
宋义 , 破釜沉舟 , 坑 杀 降卒 , 鸿 门义气 , 问鼎 咸 阳 。 逐鹿 中原 , 富贵还乡, 鸿沟 退 走 , 霸王 别 姬 , 乌 江 自刎 。其 一 生 荡气 回肠 ,
豪 气 冲 天 。项 羽为 灭 秦 立 下 了 汗 马 功 劳 , 是 推 翻秦 王 朝 的 第

功 臣 。可是 历 史 并 不 是 简单 的算 术 , 不 会 因 其 功 劳最 大 , 便
关 于项羽志 向远大 , 《 史记 - 项羽本纪》 有这样一段典型的
记录。 秦 始 皇 游 会稽 , 项 氏叔 侄 在 旁 观 看 。 “ 项藉 日 : ‘ 彼 可取 而 代也。 ” ’ 相对于刘邦的“ 大 丈 夫 当如 此 ” , 项羽此言, 说得: 胆 而 豪迈 。在 刘 邦 的 言 语 里 , 我 们 听 到 的 是 羡慕 , 至 于 当 时划 邦 是 否在 当时 就 有 问 鼎 的 志 向 。还 有 待 商 榷 。但 是 项 羽 的 芎 语 中, 我 们 听 到 的是 强 烈 的取 而 代 之 的意 愿 。“ 梁 以此 奇 籍 ” 。 在 以 后 的反 秦 斗 争 中项 氏叔 侄 带 领 江 东 子 弟 。一 路 过 五关 圻 六 将, 逐鹿中原 , 终 于 推 翻暴 秦 , 称 霸 天 下 。项 羽其 人 志 向远 大 , 故 能成 就 大 事 业 ; 然 目光 短 浅 , 故 政 治生 命 短 暂 。
其人 生 以 悲剧 收尾 。
关键词 : 项羽; 性 格 多 重性 ; 悲 剧
纵 观项 羽一 路 走 来 , 从幼年学 万人敌 , 到会稽起兵 。 斩 杀
战争中 , 便 是 脾 气暴 躁 , 沉 不 住 气 。 最后 项 羽 学 兵法 仅 夷 : “ 略 知其意 , 又 不 肯 竞学 ” , 对 于兵 法 的掌 握 粗糙 , 使 得 项 羽在 战争 中不 墨 守 成 规 , 善 于 出奇 制 胜 , 但是 同时不擅防守布阵 , 也 看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项羽,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却又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中原因何在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也许我们能有所了解。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该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又如阿喀琉斯的脚踵,足以致命。

其一是自满。

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

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

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

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

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

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

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

范增也离开了他。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历史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这一失败了的英雄的事迹列在本纪之中,对他的评价之高,也可以想见了。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二)坚毅果断而又刚愎自用。

项羽拥有胆大心细,善用时机的英勇果敢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杀宋义的事情上。

当时,杀宋义从项羽的主观情感上是必要的,从客观的形势来看,杀宋义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起义军的燃眉之急。

项羽矫王命,杀宋义,夺兵权,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果断。

而且,项羽不仅敢杀宋义,而且在杀宋义之前向广大受冻挨饿的士兵们宣布其罪行,为自己的行动充分制造了舆-论。

杀宋义之后,项羽矫王命,并捏造了宋义谋反的事实,证实了他杀宋义的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为人并不是粗枝大叶的,而是蛮有心计的,敢于当机立断的。

但由于项羽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他混淆是非,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表现在用人上:他狂妄自大,压制贤能之士,“为人意忌信馋”,“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

他舍不得将自己的忠诚和谦逊给予他人;他一味的依赖富贵,重视华而不实的威仪,表面豪迈豁达,实际上心胸狭小,“坚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此不附”。

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从而先后背判楚国归服汉朝,成为协助刘邦置项羽于死地的对头;就连谋士范增也被他气走了,难怪刘邦笑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恃战胜自强”,以为只单单的依靠自己的能征善武,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人,依靠别人的帮助,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

正是因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不能任贤属将”,结果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

项羽性格上的分-裂,反映了他政治上的幼稚、脆弱以及任性,他固守自己性格中不利于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片面性因素,在矛盾斗争中盲目自大。

三)性格豪爽而又生性多疑。

“破釜沉舟”一事,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豪爽特征。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特点是豪爽、自信、积极进取、信守承诺,但是同时又十分刚愎自用、残忍好杀、多疑。

项羽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人物,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具有复杂矛盾的多种性格特征,他的人生虽然已失败告终,但是他的人格魅力被后世所承认。

项羽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项羽东城之战中,被数千名汉军重重包围,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但是他临危不惧,战力极强,导致汉军竟然无法将其制服,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项羽的武力值是非常高的,且十分骁勇善战。

在杀宋义一事之时,又体现了项羽的果敢,他杀宋义,夺走兵权,解决了起义军的燃眉之急,且在杀宋义之前,还在士兵面前宣布了宋义的罪行,制造舆论,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一点谋略也无。

项羽性格的弊端
不过项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他出生高贵,形成了刚愎自用的狭隘性格,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在其它方面都极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压制贤能之士,导致韩信、陈平等有才之士都叛楚归汉。

项羽形象分析

项羽形象分析

项羽形象分析项羽一一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剂的结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勿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真目而北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北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该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勿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江?樊绘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解析项羽的悲剧原因

解析项羽的悲剧原因

解析项羽的悲剧原因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自刎乌江而告终,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一代枭雄何以沦落至此?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众说纷纭的观点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项羽性格使然,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历史必然,认为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走向封建社会是历史潮流所在,项羽却逆潮而行,分封天下,必然为潮流所抛弃,失败是必然的。

然而无论如何,历史仍以它独特的方式启迪后人。

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

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

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非常幼稚,特别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

表面看来,项羽能征善战,且战功赫赫,并一开始就处于绝对优势。

楚汉争雄,刘邦当远非他的对手。

可是胜败自有因果规律,历史选择刘邦而非项羽自有它的道理。

那么促成项羽悲剧的基本点在哪里呢?一、项羽残暴过度得民心者得天下,残暴成性的人是注定要失去民心,孤立无援的。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项羽之悲及人生启示

项羽之悲及人生启示

一 项羽悲剧之解构1.不能竟学之浅尝辄止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写项藉“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兵法)“又不肯竟学”等。

太史公没有点评项羽的表现,也没有附带议论,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此等描述的字里行间,隐隐的是在暗示项羽命运悲剧源于此种性格因素。

人的命运由很多种因素决定,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不易改变的,而在项羽性格中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就写项羽浅尝辄止的性格特点,似乎又是在给我们透漏了点什么,但是却没有明说,让后世的读者自己去揣摩。

联系全篇,司马迁实际上在借助此等细节描写,表达对项氏失败的某种观点和判断,只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呈现。

史学家往往不是用直白的议论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代替。

在史学家眼里,其实细节比议论更有说服力。

一字之中寓褒贬的史家笔法从孔子整理的春秋开始,一直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沿袭。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一样。

就项羽年少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更深层的问题,都在字里行间得到彰显。

2.放虎归山之妇人之仁古人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项羽在鸿门摆宴可谓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灭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错失良机。

或者说是他就没有想抓住这次机会。

新丰鸿门之会,项羽以40万之绝对优势兵力,完全有剿灭刘邦的实力和可能。

鸿门之会的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之下,范增只能召唤项庄,当堂舞剑,尽管中间出了突发状况,被项伯搅黄了。

最终导致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之大吉。

在范增眼里,项羽此举即是放虎归山无疑。

所以,范增很生气的说“竖子不足与谋”这等鄙薄的话。

对于政治家而言,错失良机就意味着错过辉煌腾达的机会,明知是良机却仍然错过就是一种罪过,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必然要自食苦果。

项羽就是这样。

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在鸿门杀掉刘邦呢?其实项王有自己的逻辑:首先,项伯私会张良后,在项羽耳边吹过风。

分析项羽之悲剧形象

分析项羽之悲剧形象

分析项羽之悲剧形象帝业方看垂手成, 何来四面楚歌声。

兴亡瞬息同儿戏, 从此英雄不愿生。

西楚霸王以悲剧结束了他的生命。

但这一悲剧形象并没有因他生命的陨落而黯淡,恰恰相反,后来的人不断地来评说,来探求这悲剧形象背后深刻内涵。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对《史记》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是的,《史记》为我们提供了汉武帝以前三千多年历史中一幅色彩斑斓的人物形象画廊。

其中有帝王将相,有一般平民;有伟大的、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有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有失败的历史人物......。

项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也是《史记》中的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

他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史学史上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他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在秦末风起云涌、诸侯并起的战争风火之中,他勇敢善战,叱咤风云,推翻了暴秦的统治,成了令天下诸侯低首称臣的霸主。

但是,他却在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失败了。

项羽的一生经历了由成功到失败,从兴盛到衰弱的过程。

项羽的性格也从在战场上的当机立断变为在政治斗争舞台上的优柔寡断。

要表现出时空跨度如此之大,性格变化如此复杂的项羽形象,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却独具匠心,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从项羽一生经历的事件中,选取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进行叙写,成功地刻画了历史上项羽这一传颂千古的悲剧英雄形象。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作为英雄人物的各个方面,对他推翻暴秦的英雄业绩给予了生动写照:“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本纪》)。

下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的具体记叙,详细进行分析。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甫读《项羽本纪》,在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高傲、霸气的热血男儿,有着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

司马迁曾赞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李清照亦赞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铁骨英雄为何一再的让人长太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的性格悲剧。

首先,在我看来,楚汉争霸中,项羽的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是他失败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巨鹿大战,却活埋将卒二十万,称霸咸阳,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

可他依然固执。

君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碉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笼络人心这一局上,项羽不如刘邦。

可是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

但是他的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成为了他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因素,而他却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的宝座。

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

他的轻信多疑,让范增因为平白无故地受到猜忌而悲愤出走,他的不善用人,让难得的良将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他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须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知人善用这一局上,项羽又占了下风。

最后,项羽的妇人之仁,是他失败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刘邦何以能够屡次从项羽的手中逃脱?西楚霸王的名号是那么的响亮,那个目有重瞳,七十二战无一不胜的霸王令多少人闻风丧胆?刘邦的成功其实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也正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以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还是倒向了刘邦。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项羽的性格特点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项羽的性格特点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鸿门宴项羽的性格特点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

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

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

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

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概要: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

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

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

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

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

历史趣谈项羽为什么自杀 他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

历史趣谈项羽为什么自杀 他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项羽为什么自杀他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
导语:项羽为什么自杀,秦末楚汉相争的故事,大家不会陌生,一开始项羽的实力是所有秦末起义军里面最强的一位。

然后最后还是被刘邦打败,最后项羽
项羽为什么自杀,秦末楚汉相争的故事,大家不会陌生,一开始项羽的实力是所有秦末起义军里面最强的一位。

然后最后还是被刘邦打败,最后项羽也落地个自杀的下场,那么项羽究竟为什么自杀大家了解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项羽为什么自杀。

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

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一、自杀的两种说法。

1、以李清照为代表的观点:
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杜牧为代表的观点:
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二、学者论证
1、因为面子
据《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被刘邦打败后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听了老师的精彩的讲解和自己对项羽的性格的大概了解,情不自禁对项羽的英雄陌路感慨万分:
1有勇而无谋史
书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

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可是后来他却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一意孤行,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2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

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其为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3孤性多疑
亚父范增以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而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

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对比刘邦手下谋士如云,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

可见孤性多疑所导致的用人不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4残暴成性
项羽入关以后,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而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虏掠,使“秦民大失望”。

项羽对人民犯下了这样强盗的行径,人民反过来又惩罚了他,在垓下之围出逃后阴陵迷路时,向一位老农问路却为老农所骗,误入绝路而被汉军赶上。

可悲的是他至死也未能醒悟,自刎之前还是认为:“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哎到死了都不认输!
细细品位项羽的性格: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凡事智在勇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着眼于项羽的大志,他的悲剧在终其一生,他似乎都无意改变他的性格缺陷;着眼于项羽的性格,他的悲剧在于他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性格弱点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决定了他的一生失败。

项羽是一位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

他的性格豪爽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在几千年来,不少古人对项羽的评说也各不相同,李清照就曾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于项羽这位豪杰的赞美之情,而毛泽东却以“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致辞一语道破项羽弱势的另一面。

这样强大但也弱小的项羽值得我们去好好玩味一番。

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的勇猛与果断。

在他尚年幼之时,见到秦始皇的车驾之时,便立下大志要取代他,这是多么无畏的孩子!长大后带兵时面对着昏庸的统帅,毅然杀掉了主帅,率领兵卒起义。

甚至在攻打都城之时,不惜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来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使得他的将士可以以一敌百,勇猛异常,从而攻下了秦国的都城。

一举称王,楚汉相争之时连战连捷,甚至俘虏了刘邦的妻儿老小。

如此看来,楚霸王一统天下只是时间之问题矣。

可是历史就像个俏皮的孩子,时不常地却要捉弄我们一番。

楚霸王在浪费了多次良机之后终于一败涂地。

第一次杀得刘邦大败之时,没有乘胜追击,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在刘邦被围雪山之时,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沉溺于女色,又错过了一次大好时机;在刘邦在赴鸿门宴之时,也是最好的一次除掉刘邦一统江山的机会,可惜这最后一次机会与项羽擦肩而过,而项羽也从此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也许,项羽的勇猛注定了他曾经拥有辉煌的成功,也许残暴的天性注定了他不得民心,也许不善用人注定了范曾的离去。

也许,注定了太多太多,造就了这样一位名垂千古的伟人,造就了一代战斗英雄,一代霸王,一段佳话。

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坦荡威猛的真英雄是一个侠骨柔情的伟丈夫。

虽然他也有残暴的一面,但他的残暴也表现的坦荡真实毫不掩饰,这就比那些玩弄手段,表面上儒雅仁慈而背地里阴险毒辣的人可爱的多,易中天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我说项羽是个可爱的英雄,他是一个没有失去本性的人,一个真实的表达着自我的人,一个敢打敢拼敢爱敢恨痛痛快快的人。

然而,政治斗争却不需要如此的真性情,相反,它需要圆滑机变,需要明争暗斗,需要笑里藏刀,总之,某些政治方面的成功往往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刘邦在政治上取胜了,可他得到的是背信弃义的评价,韩信在政治上得意了,可他背负了不孝的骂名,再远一点说说勾践,他为了雪耻,宁愿做夫差的马前卒,以躬身牵马亲自尝粪来取得起信任,后来他终于打败了夫差,他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算一个大赢家,然而,他为之负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值得吗?因此,我认为:豪气冲天傲气十足的项羽,是不屑于去玩弄那些以牺牲自尊为代价的政治阴谋的,帝王他当然想做,但他不想在做帝王之前失去义气,失去傲气,失去坦荡以至于失去做人的本性,这是他的原则.我赞赏这样的人,也奉行这样的做人原则,虽然,项羽也有残忍狂妄反复无常等一些严重的缺点,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秦末汉初本来就是一个残酷的年代。

在连年战乱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情况并不鲜见。

项羽大破秦军后,在新安活埋二十万降卒的确是残忍之极,但是试想这二十万士卒都战死于沙场,你能把这笔血债归罪于谁的头上?这样一想,我们是否能对项羽的残忍减少一些厌恶之情,因为战场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地方,项羽能在战场上杀死几十万士兵,却在宴会上杀不了一个刘邦,这也是他的做人原则的体现.
所以对于项羽这个末路英雄的结局我只能感到无比的惋惜!!!
材本0901班
胡岳梅
学号09701540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