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模式的创新
作者:胡俊
来源:《商情》2011年第26期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经验,其次对特区建设带给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的启示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总结了重庆两江新区发展的模式创新之处。

【关键词】两江新区发展模式创新
2010年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后我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

两江新区的横空出世,主要体现了国家为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内陆开放、城乡统筹发展的又一新探索。

两江新区在区域层面上,推进“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进程,打造西部地区第四增长极,切实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在国家层面上,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增长极形成“钻石格局”,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促进整个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总结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的模式不仅对两江新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国家经济特区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特区基本经验
作为新成立的两江新区,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需要向开放较早的经济特区取经。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进行了许多的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
1.硬环境方面: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是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硬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吸引力。

各经济特区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快速、畅通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网络,以及较完善的供水供电设施。

据统计,2009年深圳基本建设支出216.58亿元,增长41.5%。

2.软环境方面: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结合自己的地理优势发展自己。

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力提高了特区管理者的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组织的发展。

经济特区改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广泛吸引人才。

在外向发展的过程中,深圳特区培养了大批从事国际经贸业务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3.硬实力方面:①特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吸收、内化、再创新。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并给于高科技行业以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

②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水平相对比较高,经济特区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突出引进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项目,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后的管理和服务,使招商引资不但引得进、批得快,而且管得好、留得住、长得旺。

2009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1.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

4.软实力方面:①经济特区十分重视文化创新,并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确定为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并重的第四支柱产业。

②经济特区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秘诀,并结合国情形成了很多适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方法。

深圳人首度从国外引进了工程招标投标机制,一下子提高了工程进度,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③经济特区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加强产权保护,加大知识方面的立法力度,鼓励、引导、支持企业、高校自主知识创新。

2008年,深圳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价值为5148.17亿元,同比增长1
5.60%,占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为59.1%。

④特区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投入。

2009年,深圳安排教育支出43.5亿元,比上年预算安排增长
15.1%,主要用于提高特区内外教育均等化水平,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安排城市免费义务教育经费补助2.2亿元。

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和挑战体现在以下方面:资源的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空间有限与特区扩张的矛盾;“外向型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经济特区对西部地区的作用有限等。

例如:特区城市“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特区人口急剧膨胀,特区“城中村”问题。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对建设两江新区的启示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进行了许多的有益的探索,对重庆建设两江新区产生了重大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两江新区应提高港口、铁路、公路的运营能力,加强城市建设。

协调发展水陆空三种交通,充分利用长江这一天然航道。

例如:重庆江北机场将建成西部最大的机场,中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也将定位重庆。

与此同时,两江新区也在加快构建“一江两翼三洋”大通道,重点推进建设至阿拉山口、至东盟自由贸易区通道,优化提升国际通关能力,努力建成内陆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

这将有力的提高重庆的运输能力。

第二,两江新区除享受浦东和滨海现行政策以及先行先试权外,还享有实施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新区应积极发挥好发挥好这些优惠政策,并努力打造服务型管理团队,为新区发展服好务。

新区在人才战略上,以西南地区的高校为依托,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发挥新区人才集聚效应。

第三,两江新区应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高技术企业落户重庆。

吸引高技术、高产出、高税源企业落户两江新区。

首先,两江新区管委会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配套服务规划。

再次,对“大商”、“外商”和“强商”展开有针对性的“点对点”招商活动,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第四,两江新区应在软实力狠下功夫。

继续推行“唱读讲穿”活动,大力宣传红岩精神,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的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扶持文化创意产业。

重庆在积极推进“文化强市”,这对新区文化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努力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促进产学研的大力发展。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发展新模式
两江新区在学习借鉴经济特区经验,分析总结特区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不断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发展新路。

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空间布局上,两江新区分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综合功能区三大板块。

为了做成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两江新区正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优美宜居的新区。

区域内的水域、山地、生态用地,要占新区总面积一半以上。

提高环保门槛保两江品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端的项目。

为给城市营造好的空气,好的环境,制造业将集中于下风、下水处。

例如,位于大渡口重庆钢铁公司,现已经搬至长寿。

2、在产业模式,两江新区将实施“5+3”战略性创新布局,即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

目前,已有长安集团千亿汽车项目,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品牌宏碁公司投资1.5亿美元的宏碁项目等陆续进驻新区。

3、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两江新区注重利用“外需带动”和“内需驱动”的双重动力。

自成立以来,两江新区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等开放平台功效,加强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打造一个新兴的“内陆开放高地”。

据两江新区管委会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新区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占重庆全市总量的45.1%,增速高达132.4%。

4、充分吸收和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化非公经济的政策环境,打破某些领域对非公经济名义开放、实则限制的“玻璃门”。

截至2010年6月,重庆开业小额贷款公司81家,注册资本56.4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39亿元,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难题。

5、在管理体制方面,两江新区将采用“1+3”、“3拖1”模式。

“1”是指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具体负责两江新区的“统一协调、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口径”等工作,而“3”则是指在开发任务上,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会同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平行推进。

“3拖1”指在开发平台上,北部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管委会是该市政府直属派出机构,市委、市政府将委托两江新区管委会在业务上进行统一管理,再加上两江新区管委会下即将成立的一个工业开发区,三个平台拉动两江新区发展。

这种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摩擦,有利于集中力量以确保新区建设高效推进。

6、坚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开发之路,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率先提出了做全国缩小区域、城乡、贫富“三个差距”的先行区,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确保社会公平、和谐。

两江新区正在推进住房供给双轨制改革,大力建设公共租赁房;努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待遇差异。

新区即将推出“两江指数”,用以测评“三个差距”的实际情况,通过此指数直观反映区域内的社会公平与和谐程度,并成为两江新区衡量民生工作的一把标尺。

参考文献:
[1]桑百川: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助推器[J].《特区经济》2005(11):12-16.
[2]乔家华:举特区之力谋增长与民生之大事[J].《中国财政》2009(21):27-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