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习得偏误综述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常见偏误分析-最新作文资料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常见偏误分析-最新作文资料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常见偏误分析-最新作文资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常见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汉语热业已形成,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对中国产生了一种迫切了解的需要,大批韩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会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出现偏误,这与汉韩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汉语是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而韩语是粘着语,一个变词语素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要表示几种语法意义,就把有关的变词语素粘附在词根上①,因此,韩语的语序并不重要,只要附加成分不变,句子成分就不变。

本文拟以河南师范大学韩国留学生为例,简要分析韩国留学生在汉语词汇方面出现的几种常见偏误,通过汉韩语言的对比阐释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常见词汇偏误(一)名词误用一般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并把这些词类的同义词辨析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留学生们也会在使用名词时出现偏误。

如:*1、高三是重要的时代。

这是留学生在口述自己学习经历时造的句子,这个句子中出现的明显错误就是对汉语近义词“时代、时期”的词义和用法不明确。

“时代”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①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如:五四时代、封建时代等;②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

如青年时代。

“时期”指的是一段时间(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

②通过这两个词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句子中,学生误用了表示时间较长的“时代”,出现了词汇的使用不当。

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2、爸爸的眼里充满了血管。

这个句子也是因为名词使用不当而引起的错误,正确的词语应该是“血丝”。

笔者作为该学生的汉语综合课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这个错误的时候,主要是从“丝”和“管”这两个字入手,从它们的形状和一些词语如“水管”、“管道”、“蚕丝”、“头发丝”来讲解“血管”和“血丝”的区别。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偏误分析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偏误分析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偏误分析英语写作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写作是一项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然而,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初中生常常出现各种偏误。

本文将对这些偏误进行分类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策略。

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出现词汇偏误。

一方面,他们可能对英语词汇的词义理解不准确,导致用词不当;另一方面,他们在拼写单词时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拼写错误。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height”拼写为“heighth”,或者将“because”误写为“beacause”。

语法偏误也是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现象。

他们对英语语法的理解不深,常常在句子的构成和时态上出现错误。

例如,他们可能会写出“I am having a good time in yesterday”(我昨天玩得很开心),而正确的应该是“I had a good time yesterday”。

初中生的英语写作往往缺乏整体篇章结构的规划,容易出现逻辑不连贯、段落不分明的情况。

他们可能没有很好地理解英语写作中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因此难以构建出完整、清晰的文章。

针对以上偏误类型,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纠正: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初中生多阅读英文书籍、文章,以扩大词汇量,提高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还要强调英文单词的正确拼写,尽量避免因拼写错误导致的语义混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法教学,帮助初中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

还可以通过练习册等辅助工具,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法练习,从而加深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逐渐习惯用英语的逻辑来思考和表达。

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读英文原著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逐渐形成英语思维。

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注重教授写作技巧,如段落结构、主题句的写法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多写英文段落,进行自评和他评,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这样可以帮助初中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导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汉语的成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这些偏误源于对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将母语语法结构直接套用到汉语成语上,导致了成语使用的不准确和误解。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留学生在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现象,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语言深层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一、成语意义的误解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由于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会出现对成语意义的误解。

“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画蛇,又加上了足”,认为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这种误解源于对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待,没有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为了解决这种偏误,留学生应该多与母语人士交流,多阅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

二、成语搭配的误用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结构不同,留学生也会出现成语搭配的误用。

“不可思议”这个词在英语里表示“惊人的”、“难以置信的”,但是当留学生将其直译为“unbelievable”时,却与汉语成语“难以置信”有一定的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语法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

要解决这个问题,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多接触汉语语境,提高对汉语成语的搭配用法的敏感度。

二、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一、对比分析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会受语言深层结构差异的影响,出现成语意义的误解和成语搭配的误用。

这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的时候产生偏误。

二、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提高汉语成语敏感度。

留学生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接触汉语成语的用法,提高对成语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2. 深入了解汉语文化。

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研究述略

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研究述略

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研究述略一、内容概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

韩国作为一个与中国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国家,汉语在韩国的学习和应用也日益普及。

然而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词汇偏误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的分析研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为提高韩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词汇偏误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包括音形偏误、义项偏误、搭配偏误等。

然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词汇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母语对汉语的干扰、汉语语音特点与韩语差异、汉字结构与意义的关系等。

接下来本文探讨了这些词汇偏误对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包括:影响词汇记忆、影响阅读理解能力、影响写作表达能力等。

针对这些词汇偏误,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以帮助韩国学生克服词汇偏误,提高汉语水平。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韩国学生的关注。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词汇方面的困难。

然而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产生词汇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降低他们在汉语学习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因此对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有助于揭示语言习得的规律,通过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词汇偏误进行分析,可以为其他非中文母语国家的学生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

同时这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词汇偏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词汇习得偏 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01 引言
03 教学策略
目录பைடு நூலகம்
02 偏误分析 04 参考内容
引言
词汇习得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词汇量的积累和 正确使用更是对留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这个过 程中,留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偏误,如何分析这些偏误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是语言教师需要的重要课题。
偏误分析
在中高级阶段的词汇习得中,留学生常见的偏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方面。例如,一些留学生在发音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于某些音标的发音规 则和细节把握不当,导致在口语交流中出现偏差。此外,留学生在词汇方面的 偏误则表现为对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理解不足,往往在写作和口语中混淆近义词 或短语,造成表达不准确。而在语法方面,常见的偏误为对句型和语态的掌握 不够扎实,导致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出现问题。
3、科学拼读:针对语音偏误,教师可以进行科学拼读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 确的发音规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语境教学:教师可以将词汇和语法融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场景 中理解和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分析高级阶段留学生习得动词重叠式过程中的常见偏误。动词重 叠式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运用。对于母 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掌握动词重叠式是一项重要挑战。我们将通过回顾 相关研究、分析偏误类型、探讨解决方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语言点。
留学生在学习动词重叠式时,往往对形式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例如,“看” 的重叠式应为“看看”,但很多学习者会误写成“看一看”。同时,对于动词 重叠式表达的语义,如“想想”、“看看”等,学习者也常常理解错误。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学习,体验不同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当地的文化词汇是留学生融入新文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留学生在习得文化词汇时常常会出现偏误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以期为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词汇提供参考。

二、文化词汇偏误现象的类型1. 语义理解偏误语义理解偏误是指留学生对文化词汇的语义理解不准确或误解。

这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习惯不同等原因导致的。

例如,某些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词,或者含义完全不同。

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两种文化的词汇混淆,导致语义理解偏误。

2. 语法使用偏误语法使用偏误是指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语法结构使用不当或错误。

这可能是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

例如,某些文化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搭配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就容易出现语法使用偏误。

3. 文化内涵理解偏误文化内涵理解偏误是指留学生对文化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准确或误解。

这可能是由于留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了解不足导致的。

例如,某些词汇在目的语国家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而在留学生母国可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词或含义完全不同。

如果留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就容易出现文化内涵理解偏误。

三、文化词汇偏误现象的原因分析1. 文化差异影响文化差异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到词汇的含义和使用。

因此,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和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以便更好地掌握文化词汇。

2. 语言习惯影响语言习惯也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偏误的原因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这会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出现语法使用偏误。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时代,语言交流与文化交融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对于留学生而言,习得文化词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部分,也是理解并融入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偏误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这些偏误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词汇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现象1. 词汇含义理解偏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留学生对某些文化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例如,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留学生的母语中可能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或概念,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一些词汇在母语和目的语中的含义可能存在差异,留学生容易产生误解。

2. 词汇使用偏误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常常会受到母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导致使用不当。

例如,某些语言习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差异,如果留学生未能掌握这些差异,就容易出现使用偏误。

此外,一些文化词汇具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语境,留学生在使用时需注意区分。

3. 文化内涵理解偏误由于缺乏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深入了解,留学生在理解某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可能会出现偏误。

例如,某些词汇可能涉及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这些都需要留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来正确理解。

三、偏误现象的成因分析1.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时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都会影响词汇的含义和使用。

因此,留学生需要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减少偏误现象。

2. 母语干扰母语干扰也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时出现偏误的原因之一。

由于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与目的语存在差异,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使用不当。

此外,母语中某些词汇的缺失或意义差异也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四、应对策略1. 增强跨文化意识留学生应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化词汇的含义和使用。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一、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偏误是语言学习的一个正常现象,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偏误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结合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

1.语法偏误在语法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以母语习得结构为转化依据的错误,例如汉语中的“把”的用法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在句子结构上就会出现偏误。

例如学生会说:“把书放在桌子上”翻译成“Put the book on the desk”。

这种偏误是因为学生将汉语中的结构分析过程直接照搬到英语中,没有正确理解英语中的句子结构。

2.词汇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词义混淆的偏误。

例如学生会将“lonely”和“alone”混淆使用,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母语中这两个词都有“孤独”的意思,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对词义进行详细解释和语境的教学来避免。

3.语音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发音偏误。

例如学生在发音时将“ship”读成了“sheep”,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声母“sh”和“s”在发音上十分相似,所以会出现此类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加强发音练习和提高学生对语音特点的敏感度来进行纠正。

二、教学建议针对以上的偏误,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和纠正学生的偏误。

1.融入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和实践,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有效地暴露学生的偏误,并在实际应用中纠正。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和真实场景,并让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2.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来帮助学生纠正偏误。

例如,可以设计填空题、补全对话、交际活动等,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3.注重反思和改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改进能力培养。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华文。

汉语成语是汉语中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但对于留学生来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学习和运用汉语成语时往往存在一些偏误。

本文将就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字面理解错误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时往往将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实际意义混淆。

比如“井底之蛙”,直译过来是指井底的青蛙,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指见识狭隘的人。

许多留学生会错误地理解成这个人在井底,而没有理解其寓意。

这种字面理解错误造成了他们在使用成语时的不当使用和误解。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汉语成语的实际意义,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可以通过教学材料、语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避免他们陷入字面意思的误区。

二、误解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汉语成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典故。

许多留学生对汉语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了解不深,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准确理解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天下》的一个故事,意思是指做多余的事情,但是很多留学生并不了解这个成语的背景,造成了误用和误解。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汉语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故事和起源,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典籍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三、语境不当使用成语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许多留学生经常不注意成语的语境使用,容易造成成语的不当使用。

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在不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成语,导致了误解和混淆。

他们可能会选择不适当的成语来表达某种含义,造成了语言不通顺或不自然的情况。

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成语的语境使用,让学生了解成语的适当使用场景和语境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例句和练习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正确使用成语,加深他们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四、缺乏实际运用和实践汉语成语是词汇的一种,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

在汉语词汇 习得过程 中所产生的偏误 。教师要认真分析偏误产生的原 因,找 出相应解决对策 , 提高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留学生;词汇;习得 ; 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 : H1 9 5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4 9 7 0 ( 2 0 1 5 ) 0 7— 0 0 8 0— 0 4
近 年 来 ,云 南 师 范 大 学 留 学 生 的人 数 1 3益 增
加 。大多 数 留学 生 认 为 习得 汉 语 词 汇是 非 常 困难
误类型, 误 用词语 还 可 以再划 分 为 词 义偏 误 、用 法 偏 误 两类 。
1 . 词 义 偏 误
的, 他们在 学 习汉语 的过程 中会 出现各 种 各样 的偏
彩 、语体 色彩偏 误 。如 : ( 1 ) 他 长得很 帅 ,去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 孩 的 眼光 都 集 中在
他 身上 。
习 的开始 就发生 了 。随 着词 汇 量 的增 加 , 发 生 的词 语 偏误 也 越来越 多 。 ” _ 】 因此 , 如何 有效 避免 汉语词 汇偏误 的发 生 , 是词 汇教 学 的重 要 内容 。
偏误 是 由于 目的语掌 握不好 而产 生 的一 种规 律 性错 误 , 它偏 离 了 目的语 的轨 道 ,反 映 了说话 者 的
( 2 ) 小 红 听 了小 李 的 话 ,自己也 拿 不 定 主 意 ,
只好 也 没 头 没 脑 地 答 应 。
( 3 ) 不过 ,两代 人 真 的 愿 意 了解对 方 的话 ,答 案 却很 容 易。
2 0 1 5年 7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u o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常常犯以下几种偏误:
1.汉字写错:
初学者往往对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不熟悉,容易写错。

比如,“的”字易写成“得”,“是”字易写成“士”,“玩”字易写成“宛”等。

2.词义混淆:
初学者对一些近义词的区别不清楚,容易混淆。

比如,“高兴”和“快乐”,“会”和“能”,“看”和“看见”等。

3.词语搭配错误:
初学者对词语的搭配不熟悉,容易用错。

比如,“喝饭”应为“吃饭”,“穿上”应为“穿衣服”等。

4.词序错误:
初学者对汉语的语序不熟悉,容易将句子的词序颠倒。

比如,“我喜欢看电影”写成“喜欢我看电影”。

5.读音错误:
初学者对一些汉字的读音不熟悉,容易发音错误。

比如,“是”字的音读为“shì”而不是“shī”,“学”字的音读为“xué”而不是“xuè”等。

为了避免以上偏误,初级留学生应重视汉字的学习,多做练习题来熟悉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加强对近义词的学习,尤其是区分词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多积累词语的搭配用法,通过阅读和听说来加深记忆;多练
习句子的构造和语序,注意语法规则的应用;并在听说训练中特别注意读音准确性,多听多模仿。

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从这些切入点着手语音教学,可以让学生粗中有细地掌握语音系统,同时能减少一些人为的语音陷阱,避免语音偏误。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留学生群体逐渐壮大,他们在异国他乡不仅学习语言知识,也体验和习得不同文化的词汇。

然而,在习得文化词汇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文化背景的迥异、以及教学方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偏误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就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文化词汇偏误现象概述(一)概念定义文化词汇偏误现象指的是留学生在习得文化词汇时,由于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不足或误解,导致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出现错误或偏差的现象。

(二)表现类型1. 语义理解偏误:对文化词汇的语义理解不准确,导致使用不当。

2. 语境使用偏误:在特定语境下使用文化词汇时出现偏差。

3. 文化内涵误解:对文化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不足或误解。

三、偏误现象成因分析(一)语言因素1. 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含义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留学生误解。

2. 词汇歧义:某些词汇在目标语言中可能存在多种含义,留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把握。

(二)文化因素1. 文化背景差异:留学生的母国文化与目标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对文化词汇的理解不同。

2. 缺乏文化意识:留学生在习得文化词汇时,缺乏对目标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方法因素1.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导致留学生兴趣不高。

2. 缺乏实践机会: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留学生无法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

四、解决策略分析(一)增强语言能力培训1. 加强对目标语言的了解和学习,减少语言差异带来的误解。

2. 掌握词汇的多种含义和用法,避免因词汇歧义导致的偏误。

(二)提高文化意识培养1. 加强目标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提高文化敏感性。

2. 通过参加文化活动、交流等方式,增强对目标国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增加实践机会,让留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加深对文化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引言: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L2)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习得。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些偏误往往是由母语语言习得特点与第二语言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

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并进行分析。

一、语音偏误: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语音偏误较为常见。

这些偏误一般来自于学习者母语与所学语言在音位、音素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将[j]音用[k]音替代,导致类似“Yuke”(英语名字“Luke”)的偏误出现。

二、语法偏误: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规定了词汇和短语的结构。

二语习得者在语法上的偏误也比较普遍。

这些偏误可能源于学习者母语语法结构与所学语言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汉语中,疑问句一般是通过语序倒装实现,而在英语中则需要使用助动词。

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你是谁?”(原句为:“Are you who?”)这样的偏误。

三、词汇偏误: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者在掌握词汇时往往也会出现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词义的混淆、词汇搭配的错误、多词性词汇的误用等。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将“decade”(十年)误译为“十天”,导致类似“过去的十天”(原句为“the past decade”)的偏误出现。

四、语用偏误:语用是指语言的使用情境和目的。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往往会因为对语用规则的不熟悉而产生语用偏误。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将直译模式应用于英语中,导致类似“Can you make friends to me?”(原句为“Can you be friends with me?”)的偏误出现。

五、认知偏误:认知偏误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由于个人认知能力限制而产生的偏误。

例如,学习者可能会因为习得的受限性而陷入一些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偏误的出现。

此外,学习者对母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规律进行了误解,从而导致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出现偏误。

缅甸景颇族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常见偏误分析

缅甸景颇族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常见偏误分析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缅甸景颇族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常见偏误分析郄雪莲(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摘 要:词汇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造句表意的基础,无论说话或写作都必须选择正确的词语,否则就无法清楚正确地表情达意。

任何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语音和语法总是既有差别又有共性的,唯独词汇上的共同点较少,这也是景颇族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关键词:缅甸;景颇族学生;词汇习得;偏误分析词汇习得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也正处于重要的地位。

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词汇习得也很关键,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每学一课新词之后,让学生用新词造句,很多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本文只列出教学过程中笔者收集到的一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偏误现象,不根据词汇的分类面面俱到。

从常见偏误类型,分析缅甸景颇族学生的汉语习得过程,解释偏误,预测偏误,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教学对策。

如果我们能对景颇族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进行科学的考察和统计,就可以看出学习者对词汇的习得过程,从而总结出相关的习得规律。

要让学生明白产生偏误的原因,了解汉语和其母语的差别,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生成规则,避免或减少偏误的出现,从而规范其词汇的使用。

一、缅甸景颇族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常见偏误词汇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和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对词汇语感的培养要通过交际过程,让学习者的句法结构得到扩展,词汇量也就相应地得以扩大。

词汇量要掌握足够,有时词汇量比词汇知识的深度更为关键,这也是景颇族学生衡量自己学习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词汇量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写作和阅读理解程度。

学习者的词汇量越大,语言表达就越丰富,写作和理解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使思想表达精确严密,反之亦然。

词汇量不仅指要了解并掌握词汇的口头(发音)形式和书面形式,还要了解和其他词语的搭配情况等。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1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随着中德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德语母语者开始学习汉语,但由于语言结构和语音差异,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会出现不少习得偏误。

本文将从汉语的语音、语法、习惯用语等方面分析德语母语者在汉语词汇习得中容易犯的错误,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一、汉语语音习得偏误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区分汉语中的四个声调。

由于德语是一个重音语言,而在汉语中每个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因此德语母语者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声调习得偏误。

解决方法:加强声调练习,尤其是第二声和第三声的区分,可以通过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来提高。

二、汉语语法习得偏误1.名词前缀和后缀的处理。

在德语中,名词前缀和后缀经常用来表示性别、单复数等意义,但在汉语中却很少用到,因此德语母语者在处理汉语名词时会出现习得偏误。

2.虚词的使用。

在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而德语中的虚词比较固定,因此德语母语者容易在使用汉语虚词时出现错误。

解决方法:逐步熟悉汉语名词的构成和虚词的使用规则,通过大量阅读和书写来加强记忆和练习。

三、习惯用语习得偏误1.词语搭配。

德语和汉语在词语搭配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德语母语者容易在使用汉语词语时出现习得偏误。

2.习惯用语的使用。

汉语中有很多固定的习惯用语,而德语中习惯用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德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习惯用语时也容易出现偏误。

解决方法:加强习惯用语的学习,尤其是练习常用的习惯用语,可以通过听力、口语和阅读来提高。

综上所述,德语母语者在汉语词汇习得中容易出现不少偏误,但只要加强练习和记忆,逐步熟悉汉语的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就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实现汉语的顺利习得在汉德语言学习交流中,德语母语者常常会出现词汇、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等方面的习得偏误。

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和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以及加强相关练习和实践,就能够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汉语的有效习得。

第四章 词汇偏误分析

第四章 词汇偏误分析

•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 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且逐 步接近或靠拢目的语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 言系统,随着学习者的不断进步呈现出阶 段性。
• 由于中介语是一种不完善的目的语,其中包括符 合目的语标准的正确的部分,也包括基于各种因 素产生的错误的部分即偏误,而这些偏误在接受 纠正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有的得到彻底解 决,有的表现出反复性,甚至是顽固性,在语言 的某一方面停滞不前,形成所谓的化石化现象, 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真正达到母语者水平的并 不多见,大多一辈子使用的都是中介语。
• (2)*当作一个女儿怎么会连父亲的生日都不记得? • *我把他作为儿子。 • 这两句话是混用了“作为”和“当作”,前一个句子 中应该用介词“作为”,是“就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 的某种性质来说”的意思,后一句应该用“当作”, 经常与“把”连用,形成“把……当作……”的结构。
三、韵律偏误
• (1)*她工作非常努力,不仅如此,学英语也努力。 • “努力”是双音节词,在此句中受到前面的“也”的 修饰,但韵律上有欠妥调,应在“也”后加上副词 “很”,凑成双音节;另外,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形容 词单用的情况不多,往往前面要有副词“非常”、 “很”、“挺”等修饰,也就是说如果双音节形容词 作谓语,它前面的程度副词具有成句的作用。
七、叠加糅合偏误
• 所谓叠加就是几个相关但不能同时选择的 规则叠加在一起造成信息的冗余和形式的 扭曲,如: • (1)*孩子心情非常糟透了。 • “糟透”中“透”作为补语已经说明了 “糟”的程度,因此不必再用程度副词加 以强调,可以改成“孩子心情非常糟”或 “孩子心情糟透了”。
• (2)*今天我格外疲惫不堪。 • “疲惫不堪”虽然是个成语,但其中的 “不堪”也说明了“疲惫”的程度,因而 再加“格外”实数赘余。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现阶段,中国的教育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深造。

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中国各大高校凭借自身优势与能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壮大。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关键性环节,也是基础性的环节。

但对于汉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词汇往往是他们薄弱的一个环节,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各种关于词汇的错误。

因此,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关于词汇的错误是广大对外汉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留学生的基础汉语试卷着手,在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偏误分析理论研究学生所犯错误的类型,从三个角度(偏误分析的认知角度、词汇语义学角度、语用学角度)对试卷中的词汇错误进行了分析,并将错误进行了分类。

同时,找出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能够为词汇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

本文选取了长江大学2016届133名巴基斯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通过对错误的研究和分析找出词汇错误在各个层面的分布以及出现频率。

文章中出现的数据分析、论据和实例都来自于133名学生一年级下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汉语试卷,通过对学生的试卷样本进行分析得出数据。

此外,笔者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词汇错误的样本分析做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以确保该研究的有效性。

问卷主要调查留学生对词汇学习的态度、词汇错误的敏感度以及词汇学习的困难。

文章通过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对学生基础汉语考试中所犯词汇错误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学生词汇错误的类型、错误出现的频率以及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

通过分析研究,解决以下问题:(1)留学生在初级汉语词汇学习中是否面临困难?如果是,主要有哪些困难?(2)留学生在初级汉语词汇学习中通常会出现哪些错误?(3)留学生在初级汉语词汇学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对留学生词汇错误的分析和问卷的调查,学生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面临的困难与汉语词汇偏误的三个角度紧密相关,主要集中在认知、词汇语义以及语用方面。

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汪红梅【摘要】Vocabulary is a difficult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ost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process will made a variety of errors .These errors involve pronunciation , grammar , vocabula-ry, pragmatics, etc.But in all types of errors , lexical errors are the most serious .Therefore,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summarize some experience to foreign students'vocabulary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vocabulary ,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rrors that students ’ produced ,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lexical errors produced and find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vocabulary to prevent Chinese vocabulary errors occur .%词汇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

许多留学生在汉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综述: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同义词使用偏误率较高,同义词教学作为中高级学习者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来越被重视。

如罗青松(1997)对留学生汉语写作考试试卷进行错误统计,结果发现近义词误用占词语运用错误的33%;李绍林(2010)对《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中的417例词语偏误进行了统计,指出近义词偏误高达144例,占全部偏误的34%;章杰(2009)通过对25名留学生的作文语料考察发现,近义动词的偏误最为严重,偏误率高达40%。

因此,对同义词偏误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不断提高。

早期对近义词偏误的研究更多偏向对同义词偏误类型的研究,如赵新、洪炜(2009)详细讨论了因语义重点、语义强度、语法特征、语体风格等的不同引发的各种近义词偏误;
对某类近义词的偏误进行考察。

如刘春梅(2007)分析了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偏误情况,发现二者的偏误分布不平衡以及引起这些偏误的原因分析;孙艳萍(2014)对留学生汉语动词同义词偏误的类型进行了分析;沈敏()基于语料库的“马上”和“眼看”对比分析
对某个国别的学习者近义词使用偏误进行考察,如卿雪华(2004)从语义和词类两个角度分析了泰国学生汉语近义词使用的偏误情况;张妍(2006)对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的偏误进行研究;陈夏瑾(2015)对阿拉伯学生汉语近义词习得偏误进行分析并探讨教学模式;萧频(2005)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李冰(2014)《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同义词习得情况分析--一项基于出声思考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对某组同义词进行分析,如张艳玲(2015)《基于语料库的“时间和时候”的偏误分析》卢淑芳(2014)《基于语料库的近义副词常常和往往辨析》;聂小丽(2012)《留学生使用“原来”和“本来”的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研究》
对近义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的分析
一、近义词偏误的类型及表现:
主要分为两大类:
1.语内偏误:主要源于学习者对某些词用法的泛化或对某些词的附加义不甚明了,对同义词的语义差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及搭配等区分不够,同义词偏误主要表现在搭配偏误、语义偏误、感情色彩偏误和语体色彩偏误。

搭配偏误:
1)及物和不及物动词造成搭配不当,如:见面/见,帮忙/帮(助),出生/生等;
2)及物动词搭配宾语不当,如:*这样以来,受伤了很多人。

(伤害)
*我的好朋友傻傻地沉迷于他的女朋友,连生病都不来看他,亏还这么爱她。

(迷恋)
*朋友昨晚没有回家,她的妈妈担忧她。

(担心)
*他喝太多的酒,以至于这场车祸。

(导致)
语义偏误:
1)语义轻重:有的同义词表现出的语义轻重各不相同,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缺乏对同义词语义轻重细微差别的敏感性,比较容易犯错。

如:
*他的到来毁坏了这里的气氛。

(破坏)
2)
2.语际偏误:
二、产生的根源:
三、教学策略:
四、引发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