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三角 —对当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一种解释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摘要】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
本文首先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其主要表现、成因和影响。
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措施,强调了治理的重要性。
最后展望了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加强对其的监管和治理,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
【关键词】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治理、表现、成因、影响、对策、措施、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概述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是指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规范、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和现象。
这些失序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扰,影响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面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不断增多和复杂化,我们亟需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主要表现包括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等。
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成因可归结为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人们观念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而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又使得这些失序现象更容易蔓延和加剧。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还给个人和群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进行有效治理至关重要。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治理对策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全面治理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治理措施应当包括建立健全的治理体系、加强技术手段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治理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社会失序现象。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不仅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我们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传播学中的“三角形”原理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三角形原理研究在数学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若数学是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的抽象,则三角形的稳定性,能衍射在具体领域中,就成为不证自明的结论。
1 自科与社科:三角形原理存在的广泛性1.1 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是三大理科科目;世界中: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基石,系统科学中:老三论(sci):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dsc)&&1.2 人文社科领域无独有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三角形原理。
1)中西的横向:我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三足鼎立;许多古语都包含着三:三位一体、三思而行、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西方政治中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使权力相监督与互制衡&&2)哲学方法论:我国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的信、达、雅3原则;科学研究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3大层次;人类认知事物的程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3阶段,研究程序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个环节&&3)具体社科知识:社会心理学认知协调系列理论:2个认知主体p、o 及1个认知对象x这3者间相互认知关系及转变规律[1];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3个环节及形式逻辑3段论;新闻学研究的3大领域:新闻历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传播效果的3个阶段:认知、态度与行为等&&4)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层面:现任中宣部长刘云山曾提出的构建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3大决定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透明度决定公信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公民3个层面的要求等。
上述实例都异口同声地暗示着我们数字3和三角形这个模型,并且各个要素并非孤立无序,而是存在相互制约、转换并且有序的关系。
2 站在巨人的肩上:新闻传播的有向三角原理的推导基于上述上观察,笔者猜想新闻传播学自身是否存在某些三角形原理,能对既有的新闻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浅出地解释,并有所创新。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摘要】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从定义、分类到具体表现形式如网络谣言传播、网络暴力行为、网络盗版行为、网络隐私泄露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文章指出了这些失序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
在此基础上,结合监管与治理、公众网络素养和法制意识、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旨在加强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治理及预防,提升社会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法治水平。
对于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旨在引起社会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关注,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为构建美好的网络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盗版、网络隐私泄露、监管与治理、网络素养、法制意识、网络社会治理体系1. 引言1.1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的重要性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呈现出愈发复杂和严重的态势,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谣言、网络暴力、盗版行为、隐私泄露等失序现象的蔓延,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混乱。
及时有效地分析和治理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谣言传播、网络暴力、盗版行为等失序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破坏社会文明和进步。
加强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分析和治理,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带来的挑战,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1.2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带来的影响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曹鹏飞:BAT时代网络生态五大失衡
互联 网的发端 ,首先是以媒介的身份改进人们的交
往方 式开 始 ,从这 点来讲 互联 网天生就 是一种 传播技 术
■ 特 S p e 别 c i a 策 l s 划
就网络生态的长远发展 而言, 我们不能再走过去那种 “ 先污染、后治
理”的落后模式,应该从现在起就把 社会责任的道德基因植根 于网络
生态的内在气质 中,真正树立 没有网络生态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 没有网络生态发展就没有国家发展”的现代网络生态治理观。
于 过分的强 调意识 形态安全 ,无 形中会 制约 网络 舆论 空 些 网络立 法 多 是在 互 联 网发 展 初 期制 定 ,存在 及 时 性 间的成长和 成熟 ,也大大抑 制 了网络道 德 自律意 识的 崛 不 够 ,针 对 性 、系 统 性 不强 ,规 范层 级 较 低等 问题 ,
起与养成。意识形态安全理应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最 亟 须 进 行 顶 层 设 计 和 统 筹 规 划 ,积 极 开 展 立 、改 、
致 网络 空间失真 ,最终 抑制 网络空 间对实体 政治和 社会
互联网生态系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失衡问题。这种网络 的监督 、批评和 引导功 能 ,一定程度上 阻碍 了 民众 与政 生态失衡给现代政府治理带来了很大难题,一方面治理 治的有效互动、堆高了政治系统运行的潜在风险。
成本垫高,另一方面传统治理结构功能弱化 ,社会风险
安全与发展结合 , 外部管理与内部 自律结合 ,技术理性
与价值 理 『 生结合 。不能 以企业盈 利和成 本控制 为 由,放 弃相 应的社 会责任 与维护 责任 ,更不能 因为渠 道业务收 费有 利润 , 就 放弃 对 内容 和道德 法律 的履职调 查 ,甚 至 饮鸩 止渴 ,以牺牲 网络生 态安 全与发展 为代价 换取企业 发展 。就 网络生态 的长远 发展 而言 ,我 们不能 再走过 去 那种 “ 先污 染 、后 治理 ”的落 后模式 ,应该从 现在起就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本文将从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深入剖析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
一、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具体表现1. 不良信息泛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如谣言、低俗内容、暴力恐怖等泛滥成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 网络造谣传谣。
在互联网上,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散布谣言、造谣传谣,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和正常的信息传播。
3. 网络暴力现象。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存在着恶意人员对他人进行网络言语暴力攻击的现象,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4. 网络诈骗行为。
各种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给人们的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具体表现,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往往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导致的。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1. 网络监管不力。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网络监管难度大,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搞起各种违法乱纪的活动来。
2. 信息泛滥导致失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其中不乏大量不实信息和低俗信息,这种信息泛滥导致了网络社会的失序现象。
3. 个人道德观念淡化。
在网络社会中,个人往往可以隐藏身份,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而不为人知,这种行为是因为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淡化,失去了对社会秩序的责任感。
4. 技术手段的滥用。
一些人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不法行为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
针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网络监管。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研判与危机应对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研判与危机应对作者:刘渊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6年第12期【DOI】10.19312/ki.61-1499/c.2016.12.182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正变为一种全民化的舆论工具。
而当前主流舆论场变成沉默的孤岛,民间舆论场处处众声喧哗,境外舆论场伺机棒杀与捧杀。
面对竞争激烈的网络主战场,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效率的考验,也给各级政府带来严峻挑战。
新的舆论环境下,网络舆情研判与危机应对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网上舆论总体态势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拓展着宣传思想阵地。
当前,社会问题网络化,网络监督问政常态化,网络表达非理性化。
网上舆论生成明显提速,网上热点“下沉”、“西移”态势日益明显,网上热点炒作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网上思想理论领域斗争日趋复杂,西方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不断升级。
随着不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社会领域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因素明显增多。
纵观网上舆论和网络热点事件,易发领域主要涉及:征地拆迁引发问题居高不下,环保方面投诉举报明显增多,安全事故触动网民神经,教育领域问题网上反映较多,干部作风方面舆情集中高发,食品卫生负面信息曝光不断,涉法涉诉引发问题值得警觉,企事单位改革遗留问题频现,互联网新“黑五类”舆情迅速发酵。
各种利益群体利用关键的敏感时间择机在论坛、贴吧、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反复发帖博取关注,制造负面影响,给党和政府施加压力。
二、网络舆情反复反弹的原因分析网络舆情生成原因无外乎网民非理性放大热点事件,媒体炒作升级热点事件,“网络推手”制造热点事件。
网络舆论之所以“催化、发酵”,形成网络热点事件反复反弹,笔者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当下网络舆情监管处置存在着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的现实问题,必须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确保思想认识要到位,机构人员要到位,专业水平要到位,制度保障要到位,狠抓落实要到位。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摘要】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失序现象,如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
本文从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特点、原因分析、现状调查、治理方法和未来趋势预测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治理策略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等。
治理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
要注意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治理的可持续性,不断追踪新的失序现象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
通过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治理,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有序的网络社会环境。
【关键词】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治理、特点、原因、现状调查、治理方法、未来趋势、治理策略、重要性、可持续性。
1. 引言1.1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导致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出现混乱和错位,引发各种负面问题和矛盾。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如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对于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
需要了解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特点,其中包括快速传播、难以控制、信息泛滥等特点。
要深入剖析造成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原因,如信息过载、道德沦丧、法律空白等。
需要开展现状调查,全面了解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程度。
针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我们需要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督、提升网络素质等方面。
也需要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以便做好应对准备。
在我们需要提出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治理策略,强调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证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治理的可持续性。
通过综合治理,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设更加和谐稳定的网络社会。
2. 正文2.1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特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是指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违法犯罪、淫秽色情、谣言传播、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
“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结合视角下分析新闻发言讲话
“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结合视角下分析新闻发言讲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发言讲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发言讲话的宣传、引导和解释性质,决定了其对于社会大众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在新闻发言讲话中,媒体和个人都会对事件、事实作出不同的评价和解读。
这时,“立场三角”理论和“评价理论”作为具有分析能力和辨析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分析和理解新闻发言讲话。
一、“立场三角”理论的解读我们先来解读“立场三角”理论。
“立场三角”理论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伯特·康普顿提出的,是一种分析新闻内容所包含的消息和意义的理论。
该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媒体立场、受众立场和政府立场。
媒体立场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受众立场是指接收媒体消息的观众的态度和观点,政府立场是指政府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这三个立场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和受众的看法。
在新闻发言讲话中,媒体会根据自身立场和价值观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受众则会根据自身的观点和情感来理解和评价新闻事件,政府也会根据自身的政策和利益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
这种相互关系决定了新闻发言讲话的呈现方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我们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三种立场的影响和作用。
三、“立场三角”理论与“评价理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由以上两种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合性分析视角: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媒体、受众和政府三个立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评价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需要考虑到媒体的立场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影响。
媒体的立场决定了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也决定了报道的方式和程度。
媒体的立场可以是客观和公正的,也可以是片面和偏颇的。
在分析新闻发言讲话时,我们需要对媒体的立场进行评价和解读,以便更客观地理解和评价新闻发言讲话。
我们需要考虑到政府的立场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影响。
政府的立场决定了对事件的态度和政策,也决定了对新闻发言讲话的引导和控制。
新形势下网络传播引发的信任危机
新形势下网络传播引发的信任危机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社会治理与社会信任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
由于大众媒体承担着传输信息的媒介,如今的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时时刻刻关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例如微博、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接受并传递信息。
与此同时,在网络不断发达的今天,各种不真实信息也不时出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对我们判断和消化信息有着很强的干扰性,信息的真假不定极易引发信任危机。
笔者将从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建议提出自己的思考。
标签:网络传播;新形势;信任危机2020年对中国和世界各国来说都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不仅面临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涌现,人们还经历着特殊时期的考验。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借助网络关注社会消息,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信息就早已传遍千万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曝光度增加,负面、消极和不实的消息经过多层次发酵传播到各个角落。
互联网的隐匿性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传递信息更加不受限制,且网络上信息的传递多为单向性的——传播者到受传者。
信息来源无法考证,也就无法更好地证实信息的真实性。
无数的或真或假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有些时候,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我们很难判断真伪,一不小心便会掉进“有心人”设计的谣言的陷阱,也就是因此我们对社会的信任被破坏,当接收到信息的第一瞬间不是对信息进行消化,而是绞尽脑汁判断其真伪,互联网的信任危机也就此出现了。
一、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一)“有心人”污染注意力大众的注意力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資源。
为了流量变现,博取关注,无良媒体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会利用意见领袖的身份并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发布大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可以投大众之所好的不实信息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夸大社会个例,把大众引向错误的方向,从而实现自己的获益目的。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失序的表现、成因及应对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失序的表现、成因及应对作者:刘开源来源:《老区建设》2020年第22期[提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介的日臻成熟,形成广袤的网络传播空间。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表达思想、沟通观点和宣泄情绪。
网络社会中多元利益诉求交织、多元价值取向杂糅的情绪,正悄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并建构当下网络空间的秩序形成,对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借助媒介技术的传播对公众认知的社会现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当前的网络舆论传播现状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通过立足于传播主体、利益诉求和价值信仰等多个维度,意图厘清当前网络空间中舆论的生成、走向等脉络,从而提出网络空间中各个舆论主体通过意义共享、构建多元共识、话语突围等途径实现网络空间的理性对话。
[关键词]网络舆论;价值信仰;利益诉求;理性对话[作者简介]刘开源(1976—),男,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塞缪尔·亨廷顿曾做过一个重要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
正是由于新媒介使用的日益普及,凭依网络技术构建出的网络社会,舆论表达的场域也由日常现实延伸到网络社会,使得互联网成为公众舆论表达的重要场域。
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时带来了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和信息传播生态的变迁。
互联网与移动传播网路构成中国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态的建设基础[2]。
显然,由于网络上各个群体的个人背景不同,同時并存着阶层、利益、诉求、教育等各个不同区别因素,所以网络空间是一个多种声音多种意见汇集的舆论系统,多种观点在这个场域中激荡、交锋。
这种情况又与互联网的虚拟性、互动性、匿名性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而埋藏了网络空间的不稳定因素,甚至造成了现实社会存在潜在风险。
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多达数百种。
本文所谓的“网络舆论”是指在新媒体平台上,社会各个阶层群体间在各自的观点和诉求的动态呈现和交流,反映了在某个特定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一个或多个社会议题的情感、态度与立场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质。
《网暴现象下的“三角形”戏剧叙事》
《网暴现象下的“三角形”戏剧叙事》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网暴现象日益猖獗,对人们的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三角形”的戏剧叙事方式,来深入探讨网暴现象背后的多重关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故事中涉及到的角色——李雷、张雨欣、杨智宸——他们在面对网暴时的反应与决策,成为了一种典型,借此引导我们反思网暴现象的根源和应对之策。
一、背景设定故事发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以网络为舞台,展示了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因言而战的现状。
三个角色,分别代表着网络舆论的不同群体:无辜的受害者、过激的网友以及沉默的旁观者。
在激烈的舆论攻击下,三人命运交错,形成一个鲜明的“三角形”。
二、故事发展(一)故事之角一:李雷李雷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因一篇不实报道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
在各种指责和谩骂声中,他开始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遭受网暴的过程中,李雷曾试图澄清事实真相,但被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淹没。
他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工作、家庭、友情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故事之角二:张雨欣张雨欣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因某次不负责任的言论加入到对李雷的攻击之中。
在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中,她享受着所谓的“话语权”,却逐渐迷失了方向。
随着事情的发展,张雨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
她的形象受损,信任的网友离去,最终在愧疚和自责中失去了自我。
(三)故事之角三:杨智宸杨智宸是旁观者,面对网络上的风波和纷争,他保持冷静,未参与任何一方。
他在沉默中思考着整个事件的真相。
尽管被网络上的人们忽视,但他仍然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揭露事实真相,呼吁人们保持理性思考。
最终,他成为了网络上的希望之光,唤醒了许多人的良知。
三、剧情高潮与转折故事中三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随着事件的发展,网暴逐渐升级,形成了三个角度不同的命运交汇点。
在这场漩涡中,张雨欣终于明白自己犯了错,她选择公开道歉并寻求帮助。
李雷则在沉默与反抗中挣扎着求救。
而杨智宸则用他的行动和声音为李雷争取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现象及其应对策略-其它社会学
〔摘要〕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形成某种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衡”。
考察“非典”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公共危机中发生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将导致危机的严重恶化。
因此,作为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及其控制下的传媒组织必须发挥积极主动的效用,正确引导危机信息的传播,避免信息传播“失衡”的出现,才能有效解决危机问题。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不仅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是否完善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平衡稳定问题,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中国遭遇的种种公共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改进和创新的机遇。
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地震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府、媒体以及民众都在苦难中成长和进步,“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鞭策。
〔关键词〕公共危机;信息传播;失衡;“非典”危机;汶川大地震在人类历史上,“危机”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甚至有人断定,对人类历史而言,危机是常态,没有危机才是例外。
从2003年到2008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但对中国人民而言,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从“非典”危机到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使人们对“公共危机”这样的字眼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和重视。
在学术研究领域,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以近年来中国出现的种种公共危机为研究案例,探讨“公共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传播“失衡”的对策。
一、公共危机研究的传播学视角从传播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视角,已经有不少中外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
比如,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就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
”〔1〕美国学者费姆·邦茨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
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的解释
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的解释哎呀呀,你知道吗,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和数字鸿沟,这可都是些大问题呢!就说发展失衡吧,就好像一个班级里,有的同学成绩特别好,什么都优秀,而有的同学却总是落在后面,差距越来越大。
比如说城市和农村,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各种设施齐全,生活超级便利;可农村呢,有的地方连路都还没修好,这不是失衡是什么!(这难道不是很明显的发展失衡吗?)再看看治理困境,这就像是一艘大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了大雾,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了。
比如说一些地方政府想要解决环境问题,可是又要考虑经济发展,两边都很重要,怎么平衡就成了大难题。
(这不就是让人头疼的治理困境吗?)然后就是数字鸿沟啦,这就像是一场比赛,有的人已经用上了高科技装备,跑得飞快;而有的人还在靠两条腿拼命追呢。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各种电子产品、互联网玩得特别溜,可一些老年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这中间的差距多大呀!(这数字鸿沟是不是很惊人呢?)我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就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年轻人在那刷着手机,各种操作熟练得很;旁边的一位老奶奶却拿着个老年机,一脸茫然。
这就是数字鸿沟的一个小缩影啊。
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和数字鸿沟,它们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发展失衡可能会导致治理困境,治理不好又会让发展失衡更严重;而数字鸿沟呢,也会让发展失衡和治理困境变得更复杂。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呀,得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政府要加大投入和管理,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普通人也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帮助那些处于劣势的人。
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慢慢缩小这些差距,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和谐、美好。
总之,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和数字鸿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要勇敢地去挑战它们!(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应对呀!)。
失衡信息时代政府传媒的重要性分析
失衡信息时代政府传媒的重要性分析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迅速发布信息并影响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在这个失衡的信息时代,政府传媒的重要性变得愈发明显。
本文将分析政府传媒在失衡信息时代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它在塑造公共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利益方面的作用。
首先,政府传媒在失衡信息时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客观、准确和可信的信息。
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灾。
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误导公众、煽动情绪,甚至扰乱社会秩序。
政府传媒作为官方渠道,可以对信息进行筛选、辟谣和发布真实的消息,以确保公众能够获得准确、可信的信息,从而避免因为信息失衡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其次,政府传媒在塑造公共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信息时代,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力愈加重要。
政府传媒通过对政府政策和举措的解读和宣传,能够引导公众的思想,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政府传媒在发布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专家解读和分析,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和观点,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国家政策。
此外,政府传媒还可以通过正面案例和事例的宣传,唤起公众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政府传媒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失衡信息时代,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政府传媒可以及时、准确地报道和解释社会事件,帮助公众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政府传媒还可以发起并组织公共讨论和辩论,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平台和引导,防止信息的失衡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通过这些方式,政府传媒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最后,政府传媒在促进国家利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加深的世界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政府传媒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和报道,树立国家形象和品牌,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
政府传媒还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成就,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网络社会失序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存在各种违法犯罪、淫秽色情、谣言传播、网络欺骗等不良行为和信息,严重影响了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秩序。
下面将从分析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原因和表现出发,探讨网络社会失序的治理方法。
网络社会失序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温床。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匿身份、通过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从而鼓励了一些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如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
由于网络世界相对真实世界的虚拟性和隐私性更强,犯罪分子可以更容易地逃脱法律追究。
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使得不良信息迅速传播。
通过网络,谣言、虚假消息等不良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网络上的快速传播使得虚假信息难以被消除,甚至会对人们的思想、信仰等产生误导和干扰。
网络虚拟空间对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违法行为难以制止。
在现实生活中,有超速、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可以通过交警等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和处罚。
而在网络空间,由于监管困难和法律的不完备性,网络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和制止。
网络社会失序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淫秽色情信息泛滥、谣言传播严重、网络暴力等。
这些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还对人们的精神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
针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需要综合采取以下治理方法:提高网络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完善网络行为监控和防控体系,加强与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协作,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使网上人们可以正常、安全地使用网络。
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的管理和监管。
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是网络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有效的审核和管理,加强对发布的信息真实性的验证,严厉打击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加强对网络教育和引导的力度。
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社会上的网络素养,强调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公民正确使用网络,增强对网络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防止上当受骗和误导。
网络时代的传播鸿沟及其传播思维探讨
网络时代的传播鸿沟及其传播思维探讨作者:翟琨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3期翟琨摘要:在当下这种互联网传播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较之以往出现了更加深刻的变革,在传统媒介时代出现的技术问题被互联网解决后又引发了新的变化,人类渴望及时交流而又刻意的疏远真实交流,在这种双向矛盾中传播鸿沟不断扩大。
文章通过对“传播鸿沟”以及当下的传播思维等进行分析,探究在网络时代下半场交流弥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播鸿沟传播思维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种打破以往传播模式的媒介使得人类思维中最固有的时空界限被无情打破。
伊尼斯在其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认为,传播与传播媒介都有偏向性,这种偏向“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这种单向的倚重出现了逻辑上的冲突,其传播偏向到底是什么?互联网作为一种时空并行的双偏向媒介,是否使得原有的“传播的偏向”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思维将受到新媒介技术的巨大挑战,而依靠互联网所构建的新的传播交流思维也在寻找着新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鸿沟及其表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之间的交流工具变得更加丰富,单一的口传媒介与书面媒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与需求,人们更渴望便捷与即时的交流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聊天工具应运而生,于是聊天软件开始从文字的模式向着语音与视频的模式转换,电脑端技术开始向着移动端转换。
在这种看似越来越贴近真实面谈的情景中,交流的质量开始下降,信息传播的鸿沟开始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转移,并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传播鸿沟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泛化的交流鸿沟,这种鸿沟在网络时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口传形式的回归并未带来思想交流的深入。
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将网络端带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各种交流工具的上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进行交流与联系,但是无论是起初的QQ还是后来的微信等及时交流工具,都无法达到面谈交流的效力。
所谓的语音聊天看似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但这仅仅是虚拟世界所营造的幻象,大量的无效信息随着交流与传播充斥到网络环境当中。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社会功能失衡现象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对社会协调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发挥其社会功能,引导社会稳定、良性发展,是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然而,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部分传统媒体选择了盲目附和、加热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渐渐丧失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传统媒体被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所裹挟,而新媒体非专业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因此,在重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带有太多的随意性,不能完全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
若传统大众传媒不能发挥引导作用,盲目跟从新媒体舆论,必然会导致其社会功能走向失衡。
一、监督环境功能的不足。
大众传播的监督环境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环境方面,一般以报道重大自然灾害为主,此时媒体就相当于一个危险警报器,给受众发出安全警报。
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则比较多,一般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活动,告知受众最新消息。
发挥传统媒体的监督环境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2013年3月开始,H7N9禽流感危机甚嚣尘上,网上出现了各种消息。
这些新媒体报道的内容主要都是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某地又有疑似病患出现了;禽流感来自于死猪漂浮;某地目前发现几例禽流感案例、死亡几例;某地出现大量麻雀离奇死亡,疑与禽流感有关……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发布者自身的感慨,例如不敢再吃鸡鸭等。
新型病毒在大众的高度关注下,给谣言传播者以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第一例H7N9病例出现的时候,传统媒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人们在二十多天后才知情。
当事件日渐严重的时候,传统媒体的报道力度又远没有新媒体大。
传统媒体附和着新媒体,大量报道这种新型病毒的可怕以及采取的措施,这实质上更加剧了社会恐慌。
当受众对病毒的严重程度忧心时,传统媒体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当受众担心传染源问题时,传统媒体任由新媒体疯传各种版本的说法,虽然偶尔会申明一下某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但又没有关于传染源的切实报道;当受众疯狂抢购板蓝根、口罩时,传统媒体仅告诉大众板蓝根、口罩等措施没用,却又没有提示什么措施才是真正有用的。
媒介失控_谁来挽救网络传播的混乱局面_
一 、网 络 媒 介 失 控
离色情暴力信息的软件被企业开发出来的同时, 那些威胁网
面对 网 络媒 介 对 人类 生 活 的全 面 渗 透, IT 行 业 、 新 媒 体 络 自由 言 论 的新 闻 检 查软 件 也 相继 默 默 地 诞 生 了 。⑤这 样 的
和网格传播领域兴奋不已, 而学术界却喜忧参半。
发展使得这些学者越来越担心未来网络掌控在谁的手中, 对
1、关注新媒介 失 控 对未 成 年 人的 不 良 影响 事 实 上, 在 网络信息的发布也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有学者撰文告诉那
西 方 学术 界 对 媒介 的 研 究中 , 新 型 的大 众 媒 介 总 能 引 起 人 们 些在 博 客上 揭 露 机密 信 息 、发布 非 法 信 息 的 博 客 写 手 们 是 无
2008
邵鹏
( 浙江大学传媒技术系 浙江 杭州 310018 )
27 摘 要 : 布热津斯基曾在 1993 年 预 言: 在 21 世 纪 初, 我 们 将 面临 媒 介 的全 面
失控。如今, 媒介失控已初见端倪, 但却不是布热津斯基所预言的电视媒介失控, 而
年 第
是以电脑为基础的网络媒介面临失控。从群体心理学角度分析, 网络媒介失控将给
7二网络媒介失控的带来的可能后果以电脑为基础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介是一个高度综合性可以集文字图片声画所有传统媒介优势于一身的快速崛起的新媒介是一个具有充分的交互性既可以点对点又可以点对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的一股新势力是一个方便性与快捷性相结合的传播新通道
媒介失控: 谁来挽救网络传播的混乱局面?
是完全不可能形成的。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几乎是信息发 布 、接 受 、反馈 的 无 时差 传 递 , 这样 的 无 时差 传 递 甚 至 完 全 不 受地理位置的任何限制, 导致群体的极端失控舆论瞬时间在 网络蔓延。这种极端舆论刺激下引发的失控, 对任何一个参 与群体中的网民都产生影响, 而且由于互动传播在技术上、 传播模式上, 具有传播者与受众者统一的特点, 导致极端舆 论 的 群体 化 的 接受 与 传 播失 控 、一 种无 传 播 起 点 与 终 点 的 恶 性循环。这种状态是可怕的, 因为这种极端舆论的无控制蔓 延, 在个人体内集聚, 以致最终集体性的爆发, 将直接导致的 是一种失控的群体极端行为。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其发展迅猛相对应的是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失序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是指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违背公序良俗、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或现象。
这些失序现象可能包括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欺凌等,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些失序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是网络暴力现象。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武力、暴力内容、色情暴力、恶搞起哄和侮辱羞辱等言论、图片和视频,引起他人的恐惧、不安甚至伤害的一种行为。
网络暴力可能包括网络恶搞、网络谣言、网络辱骂等,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伤害,甚至有些会导致实际的伤害。
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其次是网络欺诈现象。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欺诈现象也愈发严重。
网络欺诈是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虚假宣传或销售,获取他人财物或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虚假广告、网络诈骗、网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
网络欺诈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再次是网络欺凌现象。
网络欺凌是指一些人利用网络 anonymity 和interconnectedness 进行实施、传播暴力行为的一种行为。
网络欺凌可能包括网络霸凌、网络威胁、网络人肉搜索等,造成受害者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网络欺凌已经对一些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针对上述失序现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应加强网络社会法律法规的建设。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界定和惩处标准,规范网络行为,保障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应加强网络社会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网络社会的管理和监督,加大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打击力度。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摘要】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日益突出,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威胁。
本文从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概述、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入手,探讨了失序现象背后的根源,并提出了加强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建设和谐网络社会的方向。
在治理对策方面,重点在于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网络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文章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向更加完善和稳定的方向发展,为建设一个和谐繁荣的网络社会做出努力。
【关键词】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治理、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体系、和谐网络社会、根源、重要性、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网络社会失序现象是指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秩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工具。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频繁出现,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网络安全的担忧,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当前,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亟需加强治理和规范。
针对这一现象,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开始探讨应对之策,加强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治理,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
深入分析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背景和原因,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意义网络社会失序现象频发,给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失序现象不仅表现在网络环境中,也波及到现实社会中,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
失序现象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损害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失序现象导致了舆论的混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失序现象的存在不仅对个人和组织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新闻传播科学, 2015, 3, 23-29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journal/jc/10.12677/jc.2015.32005Imbalance Triangle—An Explanation for the Current Internet CommunicationPredicamentHongmei ChenCommunication Schoo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hanghaiEmail: hmchen@Received: May 27th, 2015; accepted: Jun. 10th, 2015; published: Jun. 17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Based on the co-orientation approach to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dia, the elite and the public in Inter-net contex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e power balance among the media, the public and the elite, and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curren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redicament. Individuals on the Internet do not always reflect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elite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ordinary people directly on the Internet, but they are not fully pre-pared and able to maintain a positive orientation in the public agenda. The mass media trapped in the Internet is difficult in reporting independently and objectively. The key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is to rebuild the mass media influence.KeywordsInternet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The Elite, The Public失衡的三角—对当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一种解释陈红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Email: hmchen@失衡的三角收稿日期:2015年5月27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10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17日摘要本文以舆论形成的互向模式为框架,探讨媒体、精英、公众三方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变化。
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在媒体、公众和精英之间长期形成的力量均势,是目前网络传播困境的主要原因。
抽象的公众在互联网上被还原为具体的个体,并不总是能反映公共利益。
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面对面,但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能在民众议程中保持积极的导向。
媒体被网络牵引,而难以有独立客观的报道。
改变现状的关键在于重建媒体影响力。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媒体,精英,公众1. 引言社会意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以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协调理论为基础曾提出一个关于舆论的互向模式[1],认为对于社会各种问题的意见是由社会精英、一般公众以及媒体这三种因素及其动态关系决定的。
在这个模式中,社会精英和一般公众是分化的两种力量,媒体则是协调两者关系的参考性因素。
当精英阶层与公众对各种问题的感知有差异时,这种关系压力会导致公众从媒体获取信息,也会导致精英试图通过干预媒体来操纵受众认知。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普通个体可以轻易面向公众发布自己的信息,大大增强了普通社会公众的传播能力,同时也悄悄改变了精英和媒体这两个因素的特征以及公众、精英、媒体这三者的互动关系。
近年,互联网在一些公共事件中的表现激起学界高度关注。
从公众理性协商和群体非理性这两个矛盾的角度,学界对互联网影响的判断也矛盾重重。
乐观者认为,互联网上的意见表达汇聚成一个“公共舆论场”,带来社会话语权的分化,可以影响公共决策,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2]。
相反的观点则充满担忧,认为当下的网络意见在非理性情绪的裹挟下,反权威和反精英成为主流,体现出强烈的民粹主义特征[3]。
实际上,网络传播的影响并非网络单独可以完成,它也是在公众与精英、媒体的互动中实现。
要理解如今网络传播的困扰,从公众、精英和媒体各自的传播状况及其互动关系着手或可更为明晰。
本文将描述互联网个人传播的状况,分析媒体、精英、公众这三者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变化,并探讨媒体在重建平衡关系中的重要性。
2. 网络传播的现状网络传播形式多样,资料繁多,从公共影响的角度,我们选择《南方都市报》网眼版的报道情况为例来考察网络传播的一般状况。
南方都市报于2006年改版之际创办“网眼”,旨在及时反映网络动态。
秉承南方都市报重视舆论监督的新闻传统,该版报道选题侧重公共价值,并曾得到2007年《南方周末》评出的“公众服务”年度致敬,近年国内重要网络事件大多曾得到其报道或参与,因此,以这个版面来考察国内网络传播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
“网眼”通常每期一个版面,刊登2~3篇报道。
本文对2012年1~6月“网眼”报道情况进行抽样。
以日期为单位,每隔4天抽取一个样本,共45个样本日期,然后再对被抽样日期的报纸版面情况进行整失衡的三角理,共30个日期有“网眼”版,刊登报道70条,牵涉到70个不同的议题。
我们对这70个议题的内容情况、初始消息来源及媒介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并追踪了这些议题从互联网扩散到传统媒体的过程,发现当前的网络传播具有如下特征。
2.1. 在产生显著影响的公共议题中,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初始消息来源,最初传播者主要是一般网民。
统计显示(详见表1),在全部议题中,只有27%的初始消息来源是来自媒体报道,73%的初始消息来自网络,而来自论坛和普通微博等由普通网民发布的初始消息则占总量的41%。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虽然不能影响人们的意见,但可以有力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并因而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能力[4]。
传媒社会学则认为[5],媒体总是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社会认同和扮演社会稳定器的角色。
当网络在媒体之外成为有影响力的消息来源,这意味着网络不仅在意见的层面产生影响,也在认知的层面对社会产生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被打开一个很大的缺口,其社会控制能力也相应被削弱。
而填补这个缺口的最主要是普通民众。
2.2. 普通公众和社会精英之间存在较大的感知差距我们对70个样本议题的内容情况进行了分类(详见表2)。
所有议题可以被分为4个类型。
一是“个人经历见闻”,讲述发布者亲身遭遇或见闻的反常、不公平乃至冤屈之事,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获得解释或合适的处理,议题内容所指多与权力机构有关,占总量43%。
二是“公共质疑监督”,主要是针对公共机构或公共人物的言行举措进行揭露或质疑,占总量27%。
三是“社会评论”,对一般社会现象或动态进行评论分析,占总量14%。
四是“网络动态”,主要是反映网络自身的一些动态情况,占总量16%。
从公共影响的角度,这个内容结构并不出人意外,但是,将议题内容和初始消息来源进行综合分析时,则可以发现,19个“公共质疑监督”类议题中,初始消息来源来自媒体有8个,来自政府或机构网站(或官方微博)有10个。
政府和机构网站(微博)的信息最初都是作为自我正面宣传或例行公事来发布,而在媒体消息来源中,也有超过一半的初始报道是正面或中性。
也就是说,这些被政府和机构当作正面宣传的初始信息都是在网民解读中变得负面,并演变成公共议题。
可见,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政府、机构与普通网民在对事件的感知的方式和感知角度上存在很大差距。
2.3. 媒介既是消息核实者,也是网络展示者我们对初始消息来源主要来自微博和论坛的30个“个人经历见闻”类议题的“网眼”报道情况进行了分析。
发现几乎所有的报道结构都是由网络内容展示和记者的核实情况两部分构成,而且,从报道篇幅来说,“网络内容展示”一般占全文篇幅一半或以上。
通常来说,“个人经历见闻”的消息源是普通网民,在互联网上并没有可靠的机制来保证其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媒体的调查核实非常必要;而媒体也向来以探求事实真相而自诩,这彰显了它在事实面前独立、客观的姿态。
但是,我们看到,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对于媒体显然也不仅仅是消息源。
传统的消息源对于媒体一般来说只是一个线索,记Table 1.Statistics of the initial source表1.初始消息来源统计初始消息来源论坛普通微博普通博客媒体(含媒体官微) 政府、机构网站和微博精英微博(名人4记者3) 总量议题数量16 12 1 19 15 7 70 百分比23 17 1 27 21 10 100失衡的三角Table 2.Statistics of issues’ types表2.议题内容类型统计议题类型个人经历见闻公共质疑监督社会评论网络动态议题数量30 19 10 11百分比43 27 14 16者的调查访谈构成报道主体;而这些报道中,网络内容与记者的网下采访核实平分秋色。
也就是,媒体也成为网络内容的展示平台,扩大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
3. 变化的传播环境在传统环境中,媒体一直是舆论研究的焦点,公众的分散和沉默赋予媒体很大的代理权力,媒体的意见往往被直接等同于舆论。
议程设置研究精细地论证了媒体塑造人们的认知,而沉默的螺旋假说则表明,即使民众有不同意见,在大众媒介的强势代理下,真正的民意也会趋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