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富国强兵的秦国-学生版
2.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件(人教版选修1)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
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学.之科.网 师,举地千里,至今
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思考:商鞅变法为什么带有局限性?
⑴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强权; ⑵地主阶级需要打击旧贵族; ⑶过渡时期,不可避免。
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的影响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28页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
秦二世灭亡的原因是在于秦的暴政.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 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 基础。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如统一度量衡、推行 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术, 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 虔……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中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 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 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 贱,一视同仁。 【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 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 • (1)据材料一、二,概况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 面的问题? • (2)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 •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目的导航]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重点)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进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抗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其尸体在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存下来。
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开展封建经济,稳固地主阶级政权。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消费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进步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认识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展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阔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彻底划清界限。
思维点拨商鞅变法中新旧权利斗争异常剧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相貌,促进了社会消费力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根底。
知识图示主题一商鞅变法的作用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①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2)秦孝公去世 秦惠文王即位. 秦孝பைடு நூலகம்去世.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司马迁认为商鞅被车裂的原因总结的 准确吗,为什么? 准确吗,为什么?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 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 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 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之与怯夫; 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之与怯夫;以重 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 邑大治。 ——《史记》 邑大治。” ——《史记》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 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 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 威诸侯。 ——《史记》 威诸侯。” ——《史记》
梭伦改革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核心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内容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奠定西方民主政 结果 治的基础和传统
商鞅变法
奴隶制崩溃, 奴隶制崩溃, 封建制兴起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 封建化改革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 制道路
国
富
兵
强 集 权 增 收
法 一
1、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 识,保证变法彻 底执行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政治: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政治: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教案示例: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国的发展历程,理解改革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地图和秦始皇的形象,提问:秦国是哪个时期的国家?秦国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国的基本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提问:秦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农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手工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商业贸易”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和“秦始皇改革”的图片,提问:秦始皇是谁?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小结:教师用课件展示“小结”的图片,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富国强兵的秦国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影响。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单元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解析
学案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1.商鞅变法侵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抵制和抗拒。
2.结局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被杀。
但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深化探究]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依据材料说明商鞅凄惨结局的缘由是什么?你从中有何生疏?答案缘由: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猛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生疏: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士气。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2.作用(1)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进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进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设从今开头,很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进展。
(3)军事上:嘉奖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兼并战斗取胜和战略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
[深化探究]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思考结合材料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果?答案实现了富国强兵;在与楚国、魏国的争霸中取得了优势;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大为提高。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哪些变法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
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使用说明】认真阅读学习目标,依据知识结构并结合课本预习勾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以备课堂检查。
自主对“课堂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及时上交,以备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
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组内解决或教师解疑。
【学习目标和课程标准】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3.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第一课时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的背景)【学习目标】1、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关系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完成学案第7页)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怎样的?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的原因以及影响。
3、初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基本史实;4、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历史状况;【合作探究】变法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归纳时代特征,突破各国变法背景这一难点: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根本原因)2、政治(大变革)——上层建筑的变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呼声)3、军事(大动荡)——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
教学设计1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2、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商鞅之死——商鞅变法的结局1、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只是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才得以实施。
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新法,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
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
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
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的内容,本单元第1简单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第2详细剖析了商鞅变法的内容。
本主要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
这次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还确立了法治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认识商鞅变法对于秦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编排本剧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3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4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二、学情分析:本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科希望班(高167班)的学生。
高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从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大部分学生依然在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47人教PPT课件
三.商鞅变法的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 的剥削和压迫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 划清界限
(4)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 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如 “焚书坑儒”政策
P28学思之窗
秦二世灭亡的根子在商鞅变法时期 就已经种下了?你认为呢?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槽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
稷。
——《汉书·食货志》
问(1)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2)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 么?
参考答案
▪ (1)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 (2)“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
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 隶制度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2)奖励耕织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对秦国有那些影响?
1、历史作用:
军事方面(强兵)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增加士兵勇气, 提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2)严肃军纪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提高军队战斗力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2.原因: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 坏与反扑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 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改革措 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 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 败了呢?讨论……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 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 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 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的原则,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 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 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导学案:2.3《富国强兵的秦国》 含答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2.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商鞅变法的性质及局限性。
【学习方法】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知识导学】A级(一)、商鞅之死原因:(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______的利益,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2)_________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3)直接原因:_________去世。
秦惠文王即位.经过:公元前____年,商鞅被诬谋反,商鞅被迫反抗,兵败被杀。
结果:商鞅虽死,而__________,如“"、“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思考探究】B级阅读材料:“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 商君列传》回答:司马迁认为商鞅被车裂的原因总结的准确吗,为什么?提示:不正确,因为(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知识导学】A级(二)、商鞅变法评价进步性:(1)对秦国:总体评价:废除旧制度,创建_______________的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_______和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①政治:打击了__________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_________制度;②、经济: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________,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③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2)对后世:________________.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原创4: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总之,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改革推 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 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酷。 ➢ 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 ➢ 改革不完全彻底,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依然存在。 ➢ 重农抑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
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 的是( )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5.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 A.改革的内容 B.改革的方式 C.改革的性质 D.改革的成果
6.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
2.经济上
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 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度,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发展。
3.军事上
措施: 奖励军功 (军功授爵制) 禁止私斗
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 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 中掌握了主动权
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政治上,打击了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 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度,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 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战国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B.新兴地主阶级推动 C.封建经济发展 D.大量水利工程修建
3.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发展小农经济 D.实行军功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课件5: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的 结果 基础和传统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
史料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 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 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徙 木 立 信
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商
一、商鞅之死
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原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
烈抵制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
告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 兵自卫,兵败被杀。其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 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提高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商思鞅维变点法拨中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 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史论要旨 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 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础。
废除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增加士 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①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使 (5)评价: 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 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 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②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工商业和 农业的发展 消 ③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 极 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 分单一 ④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 致了环境的恶化
(3)法学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图治的理论武器。
度
衡
量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发展的 经济思想和政策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 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原因: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统治稳固的基础;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如商人 操纵物价,减少农业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 及封建统治。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含义: ①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②争鸣: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治国理念)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 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使农业 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 2.3 富国强兵的秦国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辩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答案 D2.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答案 D3.《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解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A项最佳。
答案 A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 )。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解析秦国的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
答案 B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的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他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商鞅在新法中规定,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答案 D6.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时提升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2013·临沂高二检测)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2.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
”这反映的实质是()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D.商鞅奢侈浪费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5.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D.变法最终失败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D.焚烧诗书8.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国诸侯也前来道贺,这主要是因为()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争霸战争9.(2013·青岛模拟)“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2016学年高二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测试题及答案
[键入文字]
2016 学年高二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测试题及答案,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
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B 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3.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4.商鞅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5.《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1。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3富国强兵的秦国
【点拨】“山无盗贼”联系强化统治的措施回答。“民勇于公战”从奖励军功 方面回答。评述注意一分为二,既有积极影响,也要注意消极作用。 提示:连坐制度的实行,使“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使“民勇于公战”。商鞅变 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 法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史论阐释】 商鞅变法的作用
1.积极性: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 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 了重要作用。
经济上 政治上 军事上
(1)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2)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2.评价。 史料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 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史料中的观点。(唯物史观) 【点拨】根据画线部分可以得出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 向灭亡。根据所学可知此观点错误,进行简单评价。
提示:苏轼认为商鞅变法虽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但导致社会矛盾激 化,最终走向灭亡。此观点错误,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最终在农民战争的 打击下走向灭亡。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微点拨】 【概念阐释】 1.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 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2.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 法治国的思想。战国时期法家提倡以法制为核心,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 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特别提醒】 1.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 步。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它顺应了封建历 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人教版高三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范例
人教版高三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范例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
编辑了高三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范例,欢迎阅读!
★新课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幺?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宏伟壮观的秦俑军阵,无声地叙述着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肯定和歌颂秦统一六国伟大贡献
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之前的商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1 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商鞅之死的原因;
2.理解商鞅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了解商鞅变法的结局
【参考资料】
1、1996年岁末,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主持国有企业改革,在观看话剧《商鞅变法》时,为剧情所动,潜然泪下。
2、历史事件的性质一般为阶级加达到目的的手段。
3、车裂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民间称为五马分尸。
4、商鞅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为他曾率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5、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
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国赶回秦国内
6、其他局限性:焚烧诗书,开思想文化专制的先河,摧残了文化。
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7、造成局限性的因素: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没有严苛的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变法者的阶级属性;法家思想的特点等。
8、商鞅变法的启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欣赏教科书第26页《始皇陵兵马俑》,你可以得到那些历史信息?
二、出示尝试题:
1、商鞅之死:
(1)悲剧原因: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
问题:造成商鞅之死的因素?商鞅之死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答:
(2)商鞅虽死,变法犹行。
思考:为什么商鞅虽死,变法很多还能在秦国继续实行?
答:
2、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2)进步意义:
A.政治上:
B.经济上:
C.军事上:
(3)局限性:
A、文教与法治的关系上:
B、对待人民:
C、对待旧制度、旧习俗上:
【问题探究】
1、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说秦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
你对此有何看法?
四、学生讨论:
五、学生展示:
六、教师点拨:
七、当堂检测:
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2、商鞅变法中与上题中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A.推行县制 B.法律严酷C.奖励军功D.焚烧诗书
3、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
”这反映的实质: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炫耀地位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军事力量强大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严重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的最主要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废井田、开吁陌,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6、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A、变法的指导思想正确 B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 、商鞅严格执行其变法法令
7、对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8、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9、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10、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注:人际关系紧张)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2、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①。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②,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③。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④!(太史公说:商君,是个天性刻薄的人。
考查他起初用帝王之术来求取秦孝公的信任,只不过是一时操持浮夸不根之说,并非他的本性。
况且通过宠臣走门路,到了取得任用,施刑宗室公子虔,欺诈魏将公子昂,不听从赵良的话,也都足以说明商君的寡恩缺德了。
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等著作,同他本人的行为处事极相类似。
他最终在秦国蒙受恶名,是有其缘由的啊!)
问题:材料对商鞅的评价是否公正客观?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