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
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合作探究』1:解密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小结: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师生归纳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合作探究』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
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
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
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合作探究』3:变法的历史局限: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三)反思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四、板书设计
1:解密商鞅之死
(1)原因(2)经过(3)结果:
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2)特点(3)意义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