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 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要点梳理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要点梳理笔记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颁奖词是写给谁的吗?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1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子”为什么是尊称,见《教材帮》《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创作背景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

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文学常识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向他请教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君子的修养,信用,尊敬以及社会关系等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自上世以来,至于斯人,其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子路问:“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如果你的父兄在场,就应该尊重他们,不必去实践这些道理。

”冉有也问道:“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不仅听说了这些道理,还要去实践它们。

”公西华说:“从古至今,至于孔子这个人,他能够鼓舞人心,但他并没有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吗?”孔子说:“我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曾子说:“夫子的教诲,只有忠诚和仁爱两个字。

”【解读】第一句话中,“闻斯行诸”可以解释为“听说了这些道理,应该如何去实践?”。

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如何将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理念和实际操作可能会相互冲突,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尊重父兄家人的意见和立场。

公西华说的“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可以理解为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理念能够引领境内外的各种力量,但孔子并没有让其扮演应有的角色,不能归为他的信仰和忠诚,这是一种挑战孔子的权威。

最后,曾子说了当时社会上对孔子的评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承。

【对比其他章节】和《论语》中的其他章节相比,第十二章相对比较简短,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准则。

和第十一章类似,本篇文章重点讨论了君子的行为和修养,但和第十一章最大的区别在于,第十二章强调了实践和信用。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高中选修上册论语12章原文

高中选修上册论语12章原文

高中选修上册论语12章原文《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赏析:这十二章论语,每一章都包含着孔子及其门徒的深邃思考和人生智慧。

它们涉及到学习、自省、立志、思考、喜好、贫富、择善、时间、坚韧、博学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指导和警示。

例如,第一章就提出了学习的快乐、朋友的快乐以及君子的形象。

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享受,有朋友是一种快乐,而真正的君子并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再如第八章,孔子告诉我们,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学习的对象,只要我们选择好的一面去学习,坏的一面去改正,我们就能不断提高自己。

《论语》的十二章是孔子人生哲学的精髓,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人生的导航。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章节,我们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也可以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示例文章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注释: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 愠:生气,恼怒。

5.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7.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8.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9. 信:诚信。

10.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1. 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2.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3. 惑:迷惑,疑惑。

14.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论语》12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12章原文与翻译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间去复习(巩固)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自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情);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了,能做到明辨好坏是非;七十岁做事顺其自然,不超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了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读书)却不去思考它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穷苦,然而颜回却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或【孔子说:“懂仁德的人比不上喜爱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又比不上以施仁德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导语】《论语》是⼀部记录孔⼦和他弟⼦的⾔⾏的书,由若⼲篇章组成,内容⼤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处世的⼀般原则。

下⾯是分享的《论语》⼗⼆章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章的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为政》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为政》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 ⼦⽈:“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张》 【论语⼗⼆章的翻译】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说:“我⼗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岁才做事才能随⼼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点去做⽼师了。

” 孔⼦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初中语文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论语》十二章高中原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原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1论语十二章

11论语十二章

字词学习
曾子( zēnɡ ) 吾( wú ) 三省吾( xǐnɡ)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 yú jǔ ) 罔(wǎnɡ )
殆( dài )
箪( dān ) 堪( kān )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状元成才路 ) 焉( yān)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如斯夫( fú) 笃志( dǔ 状元成才路 ) 不亦说乎(yuè) 愠( yùn )
文体知识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 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 言论,多用口语,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 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章、段落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 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 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 《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作家作品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 合称为“四书”。共20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 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 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 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 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论语(lún ) 不惑( huò)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yu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 lè )乎?人不知/而不愠( yùn ),不亦/君子乎?”

11.《论语》十二章

11.《论语》十二章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翻译指导:
1.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2.弄清虚词的用法
3.补充出省略部分 4.调整句子的语序 5.揣摩句子的语气
6.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7.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8.文言文特殊句式
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 语录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 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 是品德修养?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同“又” 表顺承
独立做事情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超过
矩。”
规范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 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 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 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 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11《论语》十二章

11《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子。(2) 而:连 词,表顺接。时:按时 。之:代所学的知识。(3) 说: 同“悦”,愉快。(4)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亦:副 词,也。(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连词, 表转折。却,但是。(6) 愠:生气,恼怒。(7)君子: 指有才徳的人。
生难字词
课件PPT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乎 吾日三省(xǐng) 吾身在陋(lòu)巷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博学而笃志(dǔ)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 的学生。 2.笃(dŭ):坚定。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 情。 4.仁:仁德。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 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提示: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件PPT
重点字词解释: (1)温:温习,复习。 (2)故:旧的,原来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3)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而:连词,表示顺接。 (5)知:领悟,获得。 (6)可:可以。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解释: (1)饭:吃。 (2)疏食:粗粮。 (3)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4)曲肱:弯着胳膊。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 肘的部分,文中指胳膊。 (5)于:对,对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素养专项练
11. (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素养)班级举行诵读活动,在诵读《三字
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 一个人成功所起的作用,是“封建糟粕” ;《弟子规》中也有 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 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 ______示__例__:__“__国__学__”__是__当__时__特__定__社__会__、__特__定__文__化__背__景__下__的__产____ _物__,__现__在__看__来__可__能__会__有__一__些__过__时__的__东__西__,__但__它__同__样___有__着__许__多__精__ _华__。__我__们__要__取__其__精__华__,__弃__其__糟__粕__,__有__选__择__地__汲__取__中__华__文__化__精__髓__。_
课内知识优化练
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2019·青岛】《论语·学而》中曾子认为每天都要多
次 自 我 反 省 , 其 中 “ ______与__朋__友__交__而__不__信__乎___” 一 句,是反省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能做到诚实守信。 (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 取 的 态 度 是 : _______人__不__知__而__不__愠_____ , _________不__亦__君__子__乎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
11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课内知识优化练
1C
2
3A
4D
5A
0
人教版七年级·上
语文素养专项练
11
12
课内知识优化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亦说乎(shu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B.论语(lùn)

C.传• (chuán)不习乎 D.不逾矩(yù)
语文素养专项练
12. (综合性学习·文化传承素养)品读诸子百家,传承中华文化。 (1)【初识诸子】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按照示例
把下面9个选项分为三组。(只写序号) 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 ①儒家 ②白驹过隙 ③孙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舍生取义 ⑨庄子 ______________①__⑤__⑧____④__⑨__②____⑦__③__⑥____________ (2)【评说诸子】根据下面孔子的小传,请你写一段话概括孔子的
(4) 孔 子 对 “ 义 ” 与 “ 财 ” 的 论 述 是 : 不 义 而 富 且 贵 , _______于__我__如__浮__云_________。
(5) 孔 子 感 叹 时 光 流 逝 的 名 句 是 : ___逝__者__如__斯__夫___ , ____不__舍___昼__夜_____。
课内知识优化练
4.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全家齐动手,重新摆放家具,装饰房间和车库,忙得不

亦乐乎。
•••
B.严于律己,一日三省吾身,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 •
C.纵然是箪• 食• 瓢• 饮• 的生活,也未曾埋没他一心向上的志气。 D.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
【点拨】注意题干中的“概括孔子的伟大之处”,所写内容 要突出孔子的贡献与影响。
不能用“感动”替代。
课内知识优化练
8. 翻译下面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有__志__同__道__合__的__人__从__远__方__(到__这__里__)_来__,___ _不__也__很__快__乐_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温__习__学__过__的__知__识__,__可__以__得__到__新__的__理__解__ _和__体__会__,__可__以__凭__借__(这__一__点__)_当__老__师__了__。_____

吾日三省(shěnɡ)吾身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点拨】A项中“说”应读“yuè”。B项中“论”应读
“lún”;“省”应读“xǐng”。D项中“逾”应读“yú”。
课内知识优化练
2. 解释句中加点词。
(1)人不堪• 其忧( 能忍受 )
(2)饭疏食,饮水 (

)

(3)必有我师焉 (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

(4)三军可夺帅也(

改变 )
(5)博学而笃志(

坚定 )
(6)仁在其中矣( 仁德
)

课内知识优化练
3. 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 )
A.不亦君子乎
••
C.吾日三省吾身

B.学而时习之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点拨】B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C项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D项“乐”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课内知识优化练
7. (语文知识题)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不能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一 项是( D )
A.傍晚时分,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
••
和平的夜。(静谧) B.荷叶铺满了河面,迫• 切• 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
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急切) C.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 地在一旁答礼。(温和) D.(回感想动起) 此【前点和拨此】后“截感然慨不”同的的近生义活词,有我感不叹能、不慨感叹• 慨•等万,分。
课内知识优化练
(3)孔子曾描述过一个人的人生坐标,强调了人生有几个 重要的阶段:“__吾__十__有__五__而__志__于__学___,__三__十__而__立____, ______四__十__而__不__惑________,______五__十__而__知__天__命_______, ___六__十__而__耳__顺_____,___七__十__而__从__心__所__欲____,不逾矩。”
伟大之处,作为校刊的“孔子专题”的前言。(不超过60字)
语文素养专项练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在鲁国担任司寇,与鲁国权臣季氏不合,55岁时离开家乡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因为仁义礼智信思想不被诸 侯 们 采 纳 , 他 只 得 返 回 鲁 国 , 修 《 诗 》《 书 》 , 订 《 礼 》 《乐》,序《周易》,作《春秋》,开办私学,聚徒讲学。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开 创了儒家学派,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 行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里,影响中国几千年。 ______孔__子__主__张__仁__义__礼__智__信__,__编__撰__古__籍__,__开__办__私__学__,__开__创__儒__家___ __学__派__,__思__想__(《__论__语__》__)_影__响__深__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如斯。
•••
【点拨】“逝者如斯”形容时光像河水一样一去不返。 用在句中与语境不符。
课内知识优化练
5. 【2019·南充】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 【点拨】A项“舍生取义”出自《孟子》。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 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间 歌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 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课内知识优化练
9.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内知识优化练
10. 经过了两千多年,《论语》中的许多句子仍然闪烁着 夺目的光彩。请从课文中选择一句话,结合实际谈谈其 对你的启发。 _____示__例__:__“__吾__日__三__省__吾__身__”__。__启__发___:__我__们__每__个__人__都__ _需__要__“__三__省__吾__身__”__,__因__为__人__无__完__人__,__多__少__会__有__一__些__缺___ _点__。__我__们__只__有__天__天__反__省__,__发__现__自__身__的__不__足__,__才__能__不__断___ _完__善__自__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