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一)
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
文学与影视的叙事交互一、叙事方式文学以文字作为媒介进行叙事,依靠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来构建故事情节和形象。
它通过文字的描述和描绘来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叙事方式主要以叙述者的视角来表达,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叙述者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而影视则以影像和声音作为媒介进行叙事,将故事通过画面展示给观众。
影视具有动态的特点,可以通过摄影技术和音效来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进一步加强情节的表达和展示。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二、表现手法文学和影视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可以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绘等手法来营造情感氛围。
无论是文字的抒发还是影像的展示,都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或刻画来使叙事更加丰富生动。
最后,它们都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来传递信息和展示角色形象。
无论是文字的对话还是影像中的演员表演,都可以通过言辞或行为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三、影响社会文学和影视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它们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和享受,还能够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
文学作为一种纸上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书籍来接触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性。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常常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思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而影视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艺术形式,通过电影院、电视机等渠道普及于人们之间,具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影视作品的热播不仅会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和热议,还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文学和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叙事交互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表现手法,它们都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传达故事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它们也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数字媒体和新媒体的崛起,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方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界举办了一场以“跨媒介叙事”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本文旨在对该研讨会进行综述,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会议背景与目的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会议聚焦于跨媒介叙事在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不同媒介中的表现,以及跨媒介叙事在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三、会议内容概述1. 理论探讨: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价值等进行深入探讨。
从传统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跨媒介叙事在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构建多元化、互动性叙事体验方面的潜力。
2. 实践案例分析:会议邀请了来自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在跨媒介叙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案例包括《权力的游戏》、《黑镜》等影视作品,以及《阴阳师》、《原神》等游戏和动漫作品。
3. 跨学科交流:会议还邀请了来自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就跨媒介叙事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交流。
探讨了如何将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等领域。
4. 未来展望: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跨媒介叙事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四、研究现状与发现1. 研究现状:目前,跨媒介叙事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对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开始尝试将跨媒介叙事应用于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
2. 发现:研究发现,跨媒介叙事具有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的优势,能够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电视媒介叙事艺术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栏目剧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栏目剧作者:范明姬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3期1994年,重庆电视台推出了电视栏目剧《雾都夜话》,十年后,《雾都夜话》的制片人马及人在2004年的国际情景剧产业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栏目剧”这一概念:从内容上看,“它不是情景剧,不是喜剧,它是正剧”,从形式上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长度,以栏目的形式加以发布”,可以说是电视剧与栏目的嫁接。
由此从概念上可以将电视栏目剧定义为: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存在,具有统一的片头、主持人及由演员演绎的故事情节的电视节目形态。
《雾都夜话》首倡了一种鲜明的“写实”的风格,通过凡人小事来阐述生活道理、认知社会人生。
这样的“写实”风格也延续到其后的电视栏目剧中,如四川台的《经济麻辣烫》、湖南卫视的《新闻故事会》等。
从节目形态来看,栏目剧并非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它是对电视“纪实”本性的继承和创造性发挥,是一种“具备了栏目规格和属性的电视短剧”。
①当然,“写实”或者“纪实”并不意味着电视栏目剧将所有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事件原封不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它是在已发生的新闻故事的基础上,将电视剧艺术和纪实本性相互融合,从而进行戏剧化的演绎。
在这样的演绎过程中,素材转化为话语,故事演变为新闻文本,从而构建出关于某一叙述对象或叙述对象系列的一整套、完整的话语呈现,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叙事”。
罗伯特·艾伦认为,“在当今世界,电视是最多产的叙事媒体”②。
而电视栏目剧,无疑是最典型的电视叙事形态之一。
所谓叙事,也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
③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文本三个层次。
我们将从叙事者身份、叙事的时间性、叙事视角等层面探讨电视栏目剧这一叙事文本的核心问题。
叙事者身份无论叙述文本要展现什么样的新闻事件,它必然要创造出一个“叙述者”形象,并且符合其文本的叙述语境,通过这个“叙述者”所铺展的叙述话语,生活事件才得以被语言所展示。
叙事理论与电视
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电视艺术的快速发展,叙事理论在电视制作与传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叙事理论与电视之间的紧密关系,分析叙事理论如何影响电视节目的创作与接收,以及电视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来构建情节、塑造角色、表达主题。
《叙事理论与电视》这篇文章将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叙事理论在电视艺术中的应用与影响。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art, the importance of narrative theory in television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theory and television, analyze how narrative theory affects the creation and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how television uses narrative techniques to construct plots, shape characters, and express themes. The article "Narrative Theory and Television" will start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 rhythm, and deeply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narrative theory in television art.本文首先将对叙事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阐述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应用。
从叙事学的发展中初探媒介叙事
从叙事学的发展中初探媒介叙事作者:陈欢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6期从经典叙事学到新叙事学,叙事学经历了一个从单数到复数的转变。
叙事学研究,也从寻找普适的叙事模式转移为探究叙事与社会、文化、历史、读者及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诸如认知叙事、社会叙事、媒介叙事等研究领域。
本文试图通过对叙事学阶段性发展的梳理,探寻叙事理论对媒介研究可供借鉴之处。
从经典叙事学向新叙事学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叙事学综合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等流派的研究形成其理论架构。
通过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维模式,叙事学研究者们将叙事作品看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封闭体系,探求文学作品中的共时性内容,通过分析作品内部各要素间的关联,寻求隐藏于一切叙事性作品中的抽象叙事结构。
尽管经典叙事学在发展中融合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甚至一些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但这一时期的叙事学研究仍有其不足之处。
张寅德曾评价说:“叙述学虽然理论上主张超越构成材料和种类体裁的区别,建立包罗万象的叙述模式,而实践上却有所区分和选择,主要致力于由语言构成的叙事作品的探研,而且其自身的发展促使其从宏观的、总体的研究逐渐演变为小范围的、特殊叙事体裁的研究。
”①也就是说,经典叙事学研究将视野局限在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上,对其他以非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较少问津。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研究开始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融合,并扩展自身的研究范畴。
戴卫·赫尔曼就此评论道:“经过这些年的积极发展,一门‘叙事学’(narratology)实际上已经裂变为多家‘叙事学’(narratologies),结构主义对故事进行的理论化工作已经演化出众多的叙事分析模式。
”②从研究趋势看,新叙事学对经典叙事学实现了两个层面的突破:其一是将研究领域从小说乃至文学领域突破出来,延伸到历史、媒介、日常生活等领域。
其二在于将文本的批评范畴从狭隘的文学文本扩展至各种纪实叙事,也由之兼及了与阐释学相关的读者对叙事的接受状态等。
叙事学与电视研究
[摘要] 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
将叙事理论引入电视研究有助于使电视研究走出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模式,不啻是开辟了一条品鉴电视文化的新途径。
本文通过对叙事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探讨了叙事学在电视研究中的可为之处,且进一步以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剧作为研究个案来展示电视叙事研究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叙事学电视叙事电视新闻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剧叙事学的兴起与电视的叙事研究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
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然而,从思想渊源来看,叙事学的起源亦受惠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为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
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早在1928年就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民间故事形态学》。
书中他首次提出“叙事功能”的概念,即对故事发展产生意义和作用的人物行动。
通过对大量俄罗斯童话故事的剖析,他发掘了蕴含在所有故事中的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由31个叙事功能组成的基本模式。
普洛普的研究方法对6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论述的大量引入使叙事理论迅速在西方文艺理论界崭露头角。
1969年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中首创了“叙事学”这一名称,使叙事学在法国得以正名立派。
多样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分析
《劳动午报》视频部还策划了不少栏目。
如,“跟着小午看冬奥”“我为冬奥喝彩”等。
冬奥会开幕前,“跟着小午看冬奥”栏目就开始推送《北京冬奥会观赛攻略指南》《探秘冬奥会通信保障“智慧大脑”》等相关视频,让观众提前了解关于冬奥会的各种信息。
在冬奥火炬传递视频中,为了更及时、更直观地报道冬奥火炬传递,视频部结合传递点位,在“跟着小午看冬奥”中做持续报道。
编辑将记者在现场传回的画面迅速进行精心编辑制作后上传,不仅可以让读者一睹火炬手的传递风采,还可以感受现场浓浓的氛围和观众的热情。
在此次冬奥会报道策划中,视频部还注重在内容延伸上做功课,设置不少小栏目,如“冬奥百科”等。
在完成主报道外,这些栏目的设置还为读者宣传和普及了冬奥的各种知识。
比如在“冬奥百科”栏目第四期视频中,配合冬奥比赛项目,编辑为读者介绍了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的知识。
从比赛地点到两个项目的比赛规则、赛道设置等,详细地为读者做出解读。
视频通过漫画的方式呈现,新颖独特、简单易懂。
结语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时,纷纷在报道策划上做足功课,以增加报道厚度。
在体育报道上,工会媒体和专业体育媒体相比较,存在自己的短板,更要从策划上找寻突破点。
对此,《劳动午报》通过策划特刊、设置栏目、媒体融合等系列举措,做出深度,做出特色,让工会媒体的体育赛事报道呈现出浓浓的“工”字味儿。
■(作者单位:劳动午报社)责编:项贤勇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的采编、传播模式仍多为5W模式,叙事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容易导致观众丧失观看兴趣。
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需要相关的媒体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构建内容、传播信息的技巧。
为了行业未来的长期发展,需要改变电视新闻叙事目前存在的困境,使其能够得到观众更多的关注以及认可。
本文认为,采取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并不断进行叙事方式的创新,能够使新闻报道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让观众能够通过新闻多样化叙事手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分析○贾秋红【摘要】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模式仍多为5W模式,叙事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容易导致观众丧失观看兴趣。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剧叙事研究
叙事学视角下的电视剧叙事研究电视剧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文艺形式,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娱乐的途径的多元化,电视剧的影响力也愈发显著,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它不仅仅关注内容本身,还需要考虑叙事的构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共鸣。
因此,叙事学在电视剧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叙事学理论的应用叙事学理论可以投射到电视剧的不同层面。
从叙事角度来看,电视剧是叙事过程的一部分,叙事学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首先,这包括了角色的发展和复杂性。
从一个人物的角度出发,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外在特征,还涵盖叙事中各种层面的复杂性。
这可以被分为人物塑造的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在另一方面,叙事学的理论可以用于解释电视剧的叙事结构。
故事的情节结构、叙事结构、叙事者等概念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本身以及其设计。
二、故事情节的构建和发展故事叙事是电视剧的一个中心,因此,理解和解释故事情节的构建和发展是重要的。
故事情节最初包括事件、动机和障碍。
通过不断推进,主人公经历起伏和挑战,通过行动改变世界。
电视剧的情节结构要重视起始和尾声,同时为故事构建高潮和低潮,以吸引观众的关注并产生共鸣。
在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中,情节推进途中的复杂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可以通过引入深度人物细节、重大事件和各种情感元素来实现。
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情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决定了剧情的电话的困境。
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可以某种程度上不断增加故事的深度和意义。
三、叙事结构和视觉技术的应用叙事结构是故事发展的支柱,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并不像以往那样单调和一维。
这可以通过不同的故事呈现技巧和视觉效果来实现。
故事结构的改变,可以让故事更加流畅,并且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音效、视觉效果和剪辑来实现。
除了叙事结构,电视剧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摄影和布景设计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通过灯光和音效的使用改变情节的气氛,从而可以在观众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和对故事的认知。
从叙事学角度看电视纪录片《创新之路》的科学传播之道
从叙事学角度看电视纪录片《创新之路》的科学传播之道作者:刘锦锦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6年第22期摘要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背景之下,纪录片《创新之路》应运而生。
片子的主题构架、叙事技巧及讲述方式可圈可点。
它是一个借助电视媒介进行科学传播的范例。
不论是对“创新”这一主题的解读,还是对科学历程的展示,均为当下科普活动设计、科技场馆内容建设提供了有力借鉴。
文章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剖析此片,思考该片的叙事技巧作为科学传播的借鉴,由此借他山之石,开辟一条科学传播之道。
关键词纪录片;创新之路;叙事;科普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2-0009-022016 年 5 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探索财富与创新的故事。
摄制组采访了脸谱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等几十位世界顶尖创新企业家,沃伦·巴菲特、彼得·蒂尔等众多知名投资人以及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内的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近百位来自政界、商界、投资界、教育界的各国人士在片中谈论创新,从不同视角探寻国家崛起和人类发展的创新之路。
该片由科技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强大的制作阵容已决定了片子的高度和立场,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国家视野。
片子构思巧妙、气势恢宏,深入阐释了创新与创造财富的关系。
作为一部契合国家政策与时代主题的纪录片,它不仅引领时代精神,更诉说了各领域精英的故事。
当前我国科普工作正在全面发展,科普设施日趋完善,科普平台日渐广阔。
媒体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创新之路》在电视媒体上播出,有利于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创新之路》不仅是对创新的注解,更开辟了一条进行科学传播的路径。
片子的主题构思、叙事技巧、文本表述对科学传播提供了借鉴。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在戏剧、影视和文学中,叙事和视角是构建故事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运用叙事手法和视角选择,可以丰富作品的表达方式,增加观众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就戏剧、影视和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进行探讨。
一、戏剧中的叙事与视角在戏剧中,叙事和视角可以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手段来呈现。
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叙事在戏剧中通常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开,演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逐渐展现给观众。
另外,戏剧还可以通过舞台布景的变化和灯光效果来表达不同的视角,营造出逼真的场景和氛围。
二、影视中的叙事与视角影视作品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剪辑、特效和音乐等技术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影视中,叙事和视角可以通过摄影、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来展现。
叙事可以通过连续剪辑来展示不同的场景和情节,通过特效和音乐来增强观众对故事的感受。
视角的选择也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选择不同的主观视角或客观视角,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观看体验。
三、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叙事和视角可以通过文字来描绘。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叙述和描写来展开故事,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叙事可以通过文学语言的运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故事情节。
视角的选择在文学作品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选择第一人称叙事还是第三人称叙事,可以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
综上所述,戏剧、影视和文学中的叙事与视角是构建作品的重要要素。
通过合理运用叙事手法和视角选择,能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观众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创作和欣赏作品时,我们应该关注叙事的连贯性和视角的选择,以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叙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口头讲述,而是开始跨越不同媒介界限,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
这种趋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聚集在一起,参加了一场题为“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研讨会以一场主旨演讲拉开了序幕。
演讲者首先回顾了传统叙事研究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传统叙事有其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媒介生态的变化。
随后,他介绍了跨媒介叙事的概念和特点,指出这种新形态的叙事在多媒介交互、跨文化交流、叙事策略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
在接下来的分论坛中,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一些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究了跨媒介叙事在新闻报道、影视制作和社交媒体传播等实际应用领域中的表现和影响。
他们发现,跨媒介叙事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情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担增加的问题。
因此,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如何在跨媒介叙事中找到平衡点,既能吸引受众,又能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另外一些学者选择从理论层面对跨媒介叙事进行探讨。
其中,有一位学者提出了“参与式叙事”这一概念。
他指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受众的参与度更高。
通过社交媒体和互动式媒介,受众可以参与故事的创作和演绎过程,从而增强了叙事的互动性和多样性。
这种参与式叙事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还能够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和集体记忆的构建。
此外,还有一些与会学者关注跨媒介叙事对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的影响。
他们认为,跨媒介叙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通过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这场学术研讨会,我们深入了解了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叙事学视角下的影视剧原著改编研究
叙事学视角下的影视剧原著改编研究影视剧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现代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原著小说被改编为了电影或电视剧。
这种改编并不仅仅是翻拍,更多的是对原著中的基本框架、人物关系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改写和演绎。
而在这一过程中,叙事学便成为了影视剧原著改编的一种研究视角。
一、叙事学是什么?叙事学又称敘事學,是一门研究关于叙述和故事结构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叙述的结构以及叙事的内涵、形式和技法。
叙事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不但包含文学,同时也包括了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二、影视剧原著改编的问题影视剧原著改编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因为这种改编无论是在艺术成果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影视剧原著改编的问题,即改编后的故事情节与原著相差过大、角色设定不合理、提炼不到位等等。
这些问题在观影过程中常常会使观众失去兴趣、降低观感体验。
三、叙事学视角下的影视剧原著改编研究在影视剧原著改编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叙事学的理论来分析改编后与原著故事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对于影视剧原著改编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有很好的解释力。
1. 故事情节的变动故事情节的变动是改编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问题。
在进行影视剧原著改编时,往往为了适应电影和电视剧的节奏和时间长度,就会对原著中的情节进行一些删减和改编。
但是,如果删减不当或改编离谱,就会导致影视剧和原著之间的差异过大。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改编时都经历了一些情节的删减和修改,例如在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删减了大量的细节,导致最后的版本和原著故事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 角色设定的改变在进行影视剧原著改编时,往往会根据电影或电视剧的需求对原著中的角色设定进行调整。
但是,这种调整也需要谨慎,否则就会导致原著粉丝的不满和观众对角色的不理解。
例如,《权力的游戏》第八季中有一些角色的性格、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经常会被原著粉丝所抨击,认为改编后的角色失去了原著中的魅力与深度。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电视新闻是一种通过电视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在电
视新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故事,增强新闻的表达效果。
叙事技巧在电视新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叙事技巧包括故事情节的组织、起承
转合的布局、悬念的设置等。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叙事技巧,电视新闻可以将复杂的事件变
得简明扼要,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新闻的主题和内容。
在报道一起重大事故时,新闻短片可
以按照时间线索逐步展开,通过先进行短暂的事件概述,然后分析事故原因、展示相关人
员采访、救援过程等,最后再进行总结。
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
发展和影响。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中起到了关键的视觉表现作用。
镜头语言是指通过选择不同的镜头、镜头的运动和角度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强调重点、创造氛围的一种手段。
通过合理的
镜头语言的运用,电视新闻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现场氛围和紧张感。
在报
道一次重大火灾时,新闻摄像师可以运用特写镜头来展示火势猛烈、浓烟滚滚的画面,以
此来凸显火灾的严重性;通过运用运动镜头来展示火焰蔓延的过程,增加观众的观看体
验。
还有一些其他的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中应用广泛。
音乐的运用可以增加新
闻报道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文字的运用可以辅助解说员对新闻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动画
和CG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过程。
这些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传达新闻的信息和意义,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探讨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探讨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传媒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作用在于传递新闻信息并引导观众对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然而,仅仅简单地传递资讯信息并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叙事艺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需要有严谨的体系结构。
叙述事件的顺序必须合理,并且内容全面、准确。
通常来说,电视新闻节目采取的是“倒三角形”的结构,即先让观众了解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后,再补充事件的过程和原因。
这样可以让观众尽快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同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需要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电视媒体是一种视觉媒体,因此图像的效果至关重要。
画面的镜头切换、画面的分割、颜色的运用等都是视觉效果的一部分。
运用合适的视觉效果,可以让事件更加具体、生动,也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第三,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需要有生动的故事语言。
在节目中,新闻主播和记者的表述方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情感反应。
语言的生动、富有节奏感、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可以提升节目的艺术性。
而且,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应该符合当代的年轻观众的口味和理解方式,增加节目的时尚感和亲近感。
最后,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需要有鲜明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每一个事件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应该在坚持客观性的前提下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逻辑和产生的社会价值。
此外,新闻节目还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话题和亮点,让观众学习到生活中更多的知识和正能量。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对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共鸣,提升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良好的叙事艺术应该包括严谨的结构、独特的视觉效果、生动的故事语言和鲜明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只有这样,电视新闻节目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引导观众思考,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和启示。
从叙事学的发展中初探媒介叙事
XINWENAIHAOZHE2010·8(下半月)新闻与传播研究从经典叙事学到新叙事学,叙事学经历了一个从单数到复数的转变。
叙事学研究,也从寻找普适的叙事模式转移为探究叙事与社会、文化、历史、读者及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诸如认知叙事、社会叙事、媒介叙事等研究领域。
本文试图通过对叙事学阶段性发展的梳理,探寻叙事理论对媒介研究可供借鉴之处。
从经典叙事学向新叙事学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叙事学综合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等流派的研究形成其理论架构。
通过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维模式,叙事学研究者们将叙事作品看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封闭体系,探求文学作品中的共时性内容,通过分析作品内部各要素间的关联,寻求隐藏于一切叙事性作品中的抽象叙事结构。
尽管经典叙事学在发展中融合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甚至一些英美学者的研究成果,但这一时期的叙事学研究仍有其不足之处。
张寅德曾评价说:“叙述学虽然理论上主张超越构成材料和种类体裁的区别,建立包罗万象的叙述模式,而实践上却有所区分和选择,主要致力于由语言构成的叙事作品的探研,而且其自身的发展促使其从宏观的、总体的研究逐渐演变为小范围的、特殊叙事体裁的研究。
”①也就是说,经典叙事学研究将视野局限在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上,对其他以非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较少问津。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研究开始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融合,并扩展自身的研究范畴。
戴卫·赫尔曼就此评论道:“经过这些年的积极发展,一门‘叙事学’(narratolo -gy )实际上已经裂变为多家‘叙事学’(nar -ratologies),结构主义对故事进行的理论化工作已经演化出众多的叙事分析模式。
”②从研究趋势看,新叙事学对经典叙事学实现了两个层面的突破:其一是将研究领域从小说乃至文学领域突破出来,延伸到历史、媒介、日常生活等领域。
其二在于将文本的批评范畴从狭隘的文学文本扩展至各种纪实叙事,也由之兼及了与阐释学相关的读者对叙事的接受状态等。
叙事理论与媒介批评
叙事理论与媒介批评第三章叙事理论与媒介批评一、有关叙事学的叙述1、叙事的日常存在叙事学是研究说故事的方式,即故事遵循的规则的理论。
卜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当中指出,在俄国上千种神话中能总结出31种讲述方式。
每一个故事尽管内容不同,但是,都是在一定的叙事方式中展开的。
这里,不是故事内容而是叙事方式的意义就被彰显了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在叙事过程中产生的。
事件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事件被放到叙事的位置上时,叙事的功能就开始左右事件的被讲述过程。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叙事有形式属性,每一个叙事都有一种功能。
一个具有完整形式的叙事包括6种共同要素:摘要、介绍、使得故事复杂的行动、评价、解决和尾声。
讲述者用这些结构从基本经验中构成一个故事,用句子和潜藏的评价解释事件的意义。
2、叙事的模式化当我们用叙事理论分析传播现象时候,我们不只是关注说的内容,而是要分析用什么方式说,说的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就可以看到任何一种叙事方式——结构都包含着对内容的选择标准,即什么事情可以用什么方式叙述。
关于叙事的法则和深层结构是叙事理论视野中的基本支点。
如果说我们是生活在媒介之中的,不如说我们是生活在媒介的叙事之中。
我们被叙事所包围,却很少想到这一点。
“我们关于我们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一切的了解都不需要我们身临其境去获取,那是因为媒介已经给我们做了一切——通过故事、对故事的引用以及无休止的故事叙述,而这一切从表面看来比我们自己做的更好。
叙事理论的重要性也在于此。
”二、叙事理论的主要概念叙事理论主要研究故事文本中的三个问题:故事说故事(用什么语言和方式说)故事时间1、关于故事——叙事在叙事理论中,故事被定义为——根据时间序列安排的一连串的事件。
“叙事即故事”强调故事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产生的。
叙事是某个人或某个媒介运用语言安排的一系列事件。
(1)故事的结构——逻辑与常规限定故事的模式先于故事而存在。
因为“叙事的普遍性由那些控制着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准则所规定。
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的开题报告
叙事学理论指导下的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采用故事叙事方式来吸引观众,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节目内容。
故事叙事方式有助于节目更好地传递信息,引发观众共鸣,提高节目的观看率和节目的传播能力。
因此,本研究着重关注在叙事学理论指导下,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方式和传播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叙事学理论对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多个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实证研究,探究不同类型的节目的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究故事叙事方式对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效果的影响。
2. 研究不同类型的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3. 提出针对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建议和指导,以此来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和观众层次的认知效果。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实证研究法两种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通过文献综述,全面了解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梳理叙事学理论,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
2. 针对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故事叙事方式,通过深度访谈法对相关制作者、播出人以及观众进行调研,了解故事叙事方式的制作背景、叙述手法和认知效果。
3. 通过对多个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实证研究,对不同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确定故事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参数的关系以及评估方法。
4. 基于研究结果和分析,提出基于叙事学理论的针对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建议和指导,以此来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和观众层次的认知效果。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努力,预计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 探究故事叙事方式对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程度。
2. 研究不同类型故事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叙述方式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证明叙事学理论在解释和指导该类节目叙述方式上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一)
【内容提要】
众所周知,叙事学的诞生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
但是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却认为:广播电视从发明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对叙事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本文拟从叙事学与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图像转向与广播电视的诞生等一系列的关系链中,探寻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叙事学语言学转向图像转向从时间上看,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叙事学的兴起均发生在同一时期。
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苏联,并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于60年代正式诞生于法国。
这也正是广播电视从诞生到不断成熟的几十年。
电视理论家萨拉.科兹洛夫(SarahRuthKozloff)在《叙事理论与电视》一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从发明、问世到不断成熟的这几十年也是对新批评领域内一门学科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门新学科就是叙述学,或简而言之,就是叙事理论。
”(Thesamedecadesthathavebroughtthegradualinvention,birth,andincreasingmaturityofbroadcast televisionhavealsoplayedhosttothedevelopmentofanewcriticalfield,“narratology”or,moresimply,“n arrativetheory.”)(1)
这几十年间广播电视和叙事学的发展情形是怎样的呢?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
广播电视这种新媒介在19世纪末期就已有雏形,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叶。
1895年俄国的科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两位科学家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先后成功地进行了长距离通信试验。
1906年加拿大人费森登教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实验室,并在圣诞节前夕通过无线电波首次进行了声音传播。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这是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呼号为KDKA。
电视的诞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发明的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一年后专利获得了批准。
1924年贝尔德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制作了一台电视机,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贝尔德本人则被人尊称为电视之父。
1924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的电子电视模型出现。
1931年兹沃雷金又制造出摄像机显像管。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完全采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这一天被公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1954年彩色电视在美国试播成功。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2年6月19日,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无可否认,电视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整个的社会思潮、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
二
叙事学诞生在“语言学转向”的20世纪,而20世纪对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语言学转向”了。
“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一词最早是由古斯塔夫.伯格曼在一本名叫《逻辑与实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的。
他认为,“语言学转向”发生的标志是哲学家们共同采纳了语言分析的方法。
随后,这一用语主要由理查德.罗蒂编辑的一部题为《语言学转向——关于哲学方法的论文集》的书而被广泛传布。
什么是“语言学转向”呢?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透。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言学转向”有两大特征,这两大特
征又是相互联系的。
之一,由历时语言学研究转向共时语言学研究。
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创立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符号系统,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追踪这些成分之间的历史演变过程。
之二,由语言学研究转向话语学研究。
什么是“语言”和“话语”呢?“语言”一般被看作是一个由一整套固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完整体系,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
“话语”则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言语,话语意义的确定不仅要取决于话语自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所决定的。
语境的构成包括对话者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化修养等因素。
因此相对于语言来说,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非规律性成为话语的一些主要特征。
这种转向分为两个阶段,前者可以说是语言学阶段,后者是转向话语学阶段。
如果说在本世纪前半期,西方文学批评得益于“语言学转向”,使得文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对文学对象的把握更加确定,那么到了本世纪的后半期,这种转向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学批评所确立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连语言的表征都产生了危机。
人类文明赖以依存的载体变得不可靠起来。
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特别是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批评陷入了自我解构的困境。
这便是文学话语学批评产生的开始。
“语言学转向”催生了一些新学科和新理论,叙事学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叙事学最初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
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直接影响着叙事学的诞生并被公认为是叙事学的发韧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童话故事传统的分类方法——按人物和主题进行分类,他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他按照不同的“功能”从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种类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故事形态学的框架。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了法国。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1945年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刊登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的专号系列文章,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不过,“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3)托多罗夫对叙事学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4)
受“语言学转向”大背景的影响,叙事学又分为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流派。
“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学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用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
”“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5)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大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受到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读者反应理论、文化批评等多种理论或者流派的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