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_华兴顺

合集下载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发布时间:2012-12-04 10:23 来源:农民日报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用“四化”同步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任务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体现了一种系统化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改革发展新思路。

“四化”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又与我国现阶段几大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用“四化”同步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任务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体现了一种系统化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改革发展新思路。

“四化”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又与我国现阶段几大战略紧密相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四化”都值得深入研究,这里我想重点探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任务,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无法绕开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必须把这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才能顺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活生产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生产方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能回避农业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真正走向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流转、现代化发展,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用更少的农村劳动力就能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现代化使更多人可以进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即使是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口,也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再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的再创新,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生产,不但会有较高的收入,也可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实现在农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高品质生活。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

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

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

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

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

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互动协调发展关系着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稳定。

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实现平衡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城镇经济的繁荣会带动农村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推动农民的消费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供给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的互动协调发展,可以加大城市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力度,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确保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

其次,在社会发展方面,城镇和农村的社会服务水平也应该得到均衡发展。

城市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而农村社会服务的提升则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社会服务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服务设施的水平,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近的社会服务水平。

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建设对土地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可能会对农田和水源造成影响,而农村的环境污染也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城镇与农村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加强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压力。

同时,要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治理的力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最后,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城镇和农村的产业结构应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互动协调发展。

城市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可以为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

同时,农村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也可以为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城市的产业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2014.02.18 10:14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刘著江马云卿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发展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基本途径。

因此,如何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融互包、相互促进,要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就要认清和把握“四化”的内在关联。

(一)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力资源、资本、生产、消费等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

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等,又加快了城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体系的完善,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与城镇的内在融合和互动。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其推动了产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为主转变,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工业化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同时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和运作模式的持续进步,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二)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引擎。

信息化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演进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加快了以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截至2022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41175万,城镇人口为9277万,乡村人口为4917万。

城镇化率达到65.2%,这意味着中国已走出农村社会,进入了新的城镇化时代,即新的新型城镇化时代。

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还特别关注“三农”问题,指出当前我国还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在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要继续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制度,坚持以家庭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并举,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力求探索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农业现代化又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利用某些县嗲方言来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从整体上看,虽然目前二者间的促进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乡村与城镇在经济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1.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1.1快速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迅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为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推进城市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并逐渐形成了联系城乡的交通基础设施网。

先进的城市技术、管理模式、教育资源、文化产品等向广大农村延伸,持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农业信息化、规模化水平。

另一方面,以城镇化为基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与科技进步,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农产品网上销售。

以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前提,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一、简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目的是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涵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感。

它包括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三个方面。

经济城镇化意味着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创业、就业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社会城镇化强调城市社会化进程,包括民生保障、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

生态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功能。

2. 乡村振兴的内涵乡村振兴是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构建美丽乡村的过程。

它包括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多元化、农民致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事业等几个方面。

农业振兴是农村振兴的核心,强调农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职业素质提升;农村经济多元化是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农村就业机会;农民致富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包括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提高农民务工收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农村社会事业是改善农民社会生活状况,提供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乡村振兴需要新型城镇化的引导。

1.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新型城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持。

首先,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和消费市场。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将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

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互动确保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互动确保城乡协调发展

早在 3 0年 前 , 杜润 生就 对 刚成 立 的“ 中 国农村 发 展 问题 研 究组 ” 的年轻人 说 : “ 农 民不 富 , 中国不 会 富 ; 农 民受 苦 , 中 国就受 苦 ; 农 民还 是古 代 化 , 中国 就不 会现代化 ! ” 必 须 把 农 业 现 代 化 纳 入地 方 经 济 社 会 发展 的工作计 划 中 , 并 放 在重要 位 置 。

率最多 能到 6 o %或 7 0 %, 换 句话 说 , 最 终还 会有
3 0 % 4 0 %的 居 民要 从 事 农 业 生 产 , 此其 一 ; 无论

推进 工业化 、 城镇 化、 农 业 现 代 化
“ 三化 互 动 ’ ’ 。 是 贯 彻 党 的 十 八 大 和 十 八 届
工业化 、 城镇化 到什么水平 ,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 济
观经济 。
46
《 决策咨询) ) 2 0 1 4年 ・ 第 1 期
到6 3 8 7 . 0万人 , 年 末城 乡就 业人 员 4 7 9 8 . 3万 人 , 其 中, 城镇 就 业人 员 1 4 5 5 . 0 万人 , 比上 年 末 增加 3 7 . 5
万 人 。城 乡就业 构 成 比 由上 年 的 2 9 . 6 %: 7 0 . 4 %变
农业 在 国 民经 济 中 的 基 础 地 位 , 不 在 于 其 在 G D P中 的 比重 多 少 , 也 不 在 于其 、 城 镇 化 的 根

十八届三 中全会提出经济的结构性升级 , 应
该包括 工业 、 城镇、 三农 等结 构 升 级 。工 业化 、 城 镇 化实 践也 告诉我 们 , “ 两 化互 动 ” 不 可能 避 开农 业 现 代 化 。按 照 四川 的 区位 、 特 别 是 版 图结 构 , 城 镇 化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下
一个阶段的发展重点。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两者之间的脱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
着许多共性和联系。

比如,在新型城镇化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转移等一系列措施,这些也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化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市场资源,促进现代化建设。

其次,协调发展不只是单方面发展的问题,更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合作的
基础上实现发展和进步。

在实际实现过程中,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需要共同努力,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横向联动和纵向协调。

例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市和乡村间的互补作用,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在城市的发展中,需要更多地关心和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让城市的发展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在农业的发展中,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加速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效益。

总之,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
社会、全方位、多层级的参与和支持。

只有在协调、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研究近年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协调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冲突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供应。

为了满足城镇化的需要,政府可能会征用大量农村土地。

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

2. 招揽农民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

这减少了农村劳动力,有可能给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使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受到挑战。

3.环境污染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不断增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了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制度在城镇化的同时,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农业用地,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等方式共同使用地盘,并确保农民有足够土地用于种植和养殖。

让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农田生产更多资源和粮食,使农业现代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2.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的使用,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增加对农田的投资和改造。

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经营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

3. 保护农民权益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在收益分配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利益,建立农民权益保护平台和制度,使农民有更多的话语权。

三、结论协调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农民、企业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为全面x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农业方案中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新农业方案中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新农业方案中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新农业方案的出现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现代化农业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是构建农村现代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路径。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政府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发挥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积极推行相应的政策,确保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

同时,针对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对农业现代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型城镇化实行就业扶持政策等。

二、深化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农业产业化,衔接城市和农村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使之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产业链条得以延展和完善。

通过深度的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各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带动城市各行各业的贡献率,实现产业升级。

三、打造新型农商服务体系新型城市化需要服务的支撑。

针对新型城市化领域的需求,应建立新型农商服务体系,加强农业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村类公共财政投资的支持力度。

通过新型农商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四、强化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引领。

政府应大力加大对现代科技在农业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和效率,另通过新技术的创新,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加速共享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共享概念。

政府应在新型农村建设中倡导并鼓励农村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面向农村、农业和城市多方主动开放资源,参与互动,实现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向,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政府制定便利性、促进性的政策,建设现代农业,服务发展,积极引导城市和农村之间共存共荣的相互作用。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这一战略方针,旨在打破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两个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重要方面,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成为了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致力于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则以现代城市化为向导,以大量农民进城为特点,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大量的农民得以迁移到城市,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对食品需求的增加,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保证城市食品市场的供需平衡,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其次,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地区逐渐向城市化转型,破除了传统的人地矛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镇的发展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建立互促共进的机制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机制:1.政策机制政府应该制定出针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地区的投资和创新,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

同时,针对两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建立政策协调机制,通过征求各方的意见,制定出既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政策。

2.资源配置机制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供给市场更多的机遇和环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

城镇化代表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密切,对于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对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农业模式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而农业现代化则倡导科学耕种、高效管理和绿色环保。

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协同,以满足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加快,农民数量减少,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

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土地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水平、种植技术和农业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以及如何提供更好的农业科技支持,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农业现代化还需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城市化转型。

随着城市扩大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只有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品牌、包装和营销,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可以为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农业生产可以向城市周边地区转移,提高农产品供应能力。

此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多样化,这为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解决农业土地集约化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利益。

总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研究

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研究

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此背景下,探讨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关系,对于我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化是以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为依托,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先行、智慧服务和产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规划、绿色环保、智慧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三、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实现农业生产全面、高效和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资源约束严重”等问题。

四、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关系1. 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关系体现在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等方面。

其中,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农村振兴战略等举措,加强城乡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农村资源优势向城市输出,也可从城市寻求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实现互利共赢。

2. 助力产业升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产业发展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促进产业协同等方面的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例如,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借助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信用和市场等优势,进行财务、营销和风险管理的升级。

3. 提升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关系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涉及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例如,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规划和绿色环保方面的建设,可以实现城市环境和生态的改善;同时,通过农业现代化,也可以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五、结论与展望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关系,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产业升级、生活质量的提升等多方面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摘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本文从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作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惠互利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同时分析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的建设路径,以及政府政策对其支持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促共进机制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促进作用、支持作用、互惠互利、建设路径、政府政策、实施意义、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农业现代化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还能为城市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而新型城镇化则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城市消费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振兴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在生活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就促使了他们向城镇迁移,加速了新型城镇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会提高,其对城镇化的需求也会增加。

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在当今社会,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已成为全国各地不可或缺的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基础。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必须以发展乡村经济为前提,实现城乡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是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整合城乡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其次,创新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推动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和融合。

政府可以引入新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城市企业和资金进入农村领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农村地区也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和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服务。

另外,教育与人才培养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不利于城乡发展的融合和协调。

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和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

同时,也要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和专业人才回到乡村,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

再者,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

为了推动城乡发展的协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此外,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是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和乡村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资源,要促进城乡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实现文化创新和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保护传统文化,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前来体验和投资。

同时,也要注重乡村青年的文化教育和培养,传承和发展乡村的优秀文化传统。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居民的更好生活。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不仅可以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还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机制。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推动建设现代农业社区和乡村城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旅游发展。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持。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现代化可以带动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消费能力,促进城镇化过程中的消费升级。

农业现代化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全的农产品,保障城镇居民的食品安全。

农业现代化还可以促进农村旅游发展,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旅游度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的机制建设方面,需要实施以下几项重要举措。

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

加强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培育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哎呀,说起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这可真是个大话题!但咱不说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就从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儿说起。

我老家在一个小乡村,以前那路啊,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成了泥塘,别说车了,人走都费劲。

村里的房子也大多破旧,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可这几年,变化那叫一个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那儿,首先就是道路的翻新。

那新路修得又宽又平,大货车都能跑得呼呼的。

路好了,外面的企业也愿意来了,在村里建了加工厂。

这下子,村里不少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

这其实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好处。

它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比如说,村里新建了学校,教学设备那叫一个齐全,不比城里的差多少。

孩子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再说说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村以前主要就是种点玉米、小麦,收入有限。

现在可不一样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开始搞特色种植。

有人种起了大棚蔬菜,有人种上了水果,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有一家专门种草莓的,我去参观过。

那大棚里温暖如春,草莓长得又大又红,看着就诱人。

老板说,以前想都不敢想能靠种草莓发家致富,现在政策好了,有专家指导,还有资金支持,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可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城镇化建设让农村的交通、通信更便利,为乡村产业发展打开了市场。

而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更有活力,为城镇化提供了支撑。

就拿我们村旁边新建的那个小镇来说吧。

以前就是一片荒地,现在盖起了高楼,有了商场、医院。

但这个小镇并没有照搬城市的模式,而是融入了乡村元素,周边有农家乐、采摘园。

城里人周末可以来这里放松,享受田园生活;村里人也能去小镇购物、看病,方便得很。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遇到过问题。

比如,有些人担心搞城镇化会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_华兴顺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_华兴顺

2013年第4期(总第146期)理论建设Theory ResearchNO.4,2013General No.146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华兴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处于最为关键的时期。

由于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现实中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严重脱节,粗放式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原本就严重短缺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伴随着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和粮食安全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将日益凸显。

本文重点在于厘清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767(2013)03-70-05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之中,我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最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二元结构必须得到改变,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的内在机理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指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建立起广泛采用现代生产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志。

针对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刘易斯指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是发展高效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1]舒尔茨则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农业发展的忽视和停滞制约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教育投资对农业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建设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过去,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合作、资本流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障碍。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这个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是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技术、市场、资金等支持,而新型城镇化的成功也需要农村的适度发展和保障。

因此,为了实现双方共赢,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规划,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形成统一思路,将两者的发展贯穿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中。

政府可以通过将两者的发展目标和计划相互补充,减轻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要建立技术转移机制。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城市具有丰富的技术资源,而农村需要积极引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或者资金支持科技公司来帮助农村实现技术转移,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三,要建立市场流通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这也为农村的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可以在城市设立农产品销售中心或者网上销售平台,同时提高农村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使之更符合城市消费者的要求。

第四,要建立金融保障机制。

由于农村在资金方面资源相对匮乏,因此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扶持农村发展的基金、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等方式向农村提供金融扶持,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和建立双方合作机制是推进两者有机结合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使得农村和城市之间合作更加紧密,让这种互促共进型的发展机制得以顺利运转。

这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更能够让农民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农产品和服务。

李克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协调发展

李克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协调发展

李克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协调发展
佚名
【期刊名称】《村委主任》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据网易财经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总页数】1页(P2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J], 黄城;刘金石
2.探析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研究 [J], 冯宝石
3.“四化”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J], 王素斋;
4."四化"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J], 王素斋
5.李克强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双创”形成企业和经济发展新动能让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4期(总第146期)理论建设Theory ResearchNO.4,2013General No.146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华兴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处于最为关键的时期。

由于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现实中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严重脱节,粗放式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原本就严重短缺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伴随着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和粮食安全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将日益凸显。

本文重点在于厘清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767(2013)03-70-05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之中,我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最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二元结构必须得到改变,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的内在机理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指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建立起广泛采用现代生产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志。

针对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刘易斯指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是发展高效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1]舒尔茨则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农业发展的忽视和停滞制约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教育投资对农业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农业现代化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支持,需要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作坚强的后盾。

只有城镇化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条件和支持。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中农民和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城镇化将是不可持续的。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产生需求与供给。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国家都是通过发展工业来促进经济增长。

工业化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吸引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从而使得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

人口在城镇的快速集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并且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多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在客观上要求传统农业必【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13BJY120)。

【作者简介】华兴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安徽经济发展。

须发生根本性转变。

城镇发展要求不断拓展资金、工业品和人才的市场,农业领域必然成为投资的一大去处,这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产生需求与供给。

农业现代化首先农业发展自身的需要,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希望机器生产来代替手工劳作。

从事农业的人要得到和从事工业、服务业人员一样的收入,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随着农业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人们必然向往城镇生活,一部分人口会进入城镇开始从事其他行业。

现代农业作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向前、向后延伸都对城镇发展创造出需求与供给。

城镇化具有多重联动效应,蕴藏巨大动能,是新阶段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发展的强劲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是对我国过去城镇化方式方法的一次矫正。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建设质量与管理,强调进城居民生活水平与保障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的转变。

[3]因此,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必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二、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快速推进,农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但是,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得不到解决,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脱节、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凸显。

1、城镇化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我国的城镇化主要以地方政府行政推动为主,资金、土地投入大,出现了难以持续发展等问题。

一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一些城市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不断扩大城市面积。

由于我国城镇建设基本上依赖于“土地财政”,很多城市在“经营城市”的掩盖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肆意多占耕地和进行不合理拆迁。

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民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却不能享受与原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其家庭成员很难同时进入城镇生活。

二是城市布局和形态不合理。

资源要素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建设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外部形象,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并未相应提高。

一些城市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片面追求高增长和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不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中小城市和一些小城镇的容纳能力被忽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社区的建设被忽视,削弱了城镇化的发展基础。

三是城镇经济与农业发展脱节。

城镇经济发展应该与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非农产业部门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优质的化肥、种子、农业机械等农用物资,为农业企业提供金融、物流、咨询、销售等配套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培训输送更多的专业科技人才。

而我国城镇经济发展一直是以出口为导向、以大城市为导向,忽视内需,忽视广大的农村居民和农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顽疾。

2、现代农业发展难以满足城镇化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农业现代化进程却依然缓慢,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

(1)农业资源严重不足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将日益凸显。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不足尤其是人均耕地、淡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土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气候变化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等影响日益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保持了“九连增”,但粮食增产的空间已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城镇化带来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

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上升,2012年我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达到1398万吨,进口大豆5838万吨。

表12001-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情况单位:万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和农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谷物3442852089746273581551543155715451398大豆139411312074202326592824308237444255548052645853村向工业和城市流动,严重削弱了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逐步显现。

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一个高效率的产业,不仅表现在农业的装备、技术和投入方面,还表现在农业的产前和产后关联组织活动中,应该根据市场规律来经营与管理。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不仅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而且在市场经营和服务方面缺少相应的组织和人才。

针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与销售方面的信息、金融、法律、宣传等社会服务较少,人才培养与农业需求脱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

(3)分散经营下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风险难以控制、安全难以保障。

由于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农民工进城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没有放弃,导致农业人口并没有同步减少,农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率不能与非农产业生产率同步提高,农业的资本投入回报率受到影响,受自然灾害和市场影响的风险难以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全面监督和保障。

表2近年来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年)(4)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域不宽。

城镇化带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催生着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

现阶段中国的农业发展还相对孤立,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与整个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拓展农业发展思路,把农产品深加工与现代工业结合起来,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价值,提升农副产品档次,延伸农业产业链至加工业、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3、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的制度障碍。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城乡二元制度才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由此而产生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的制度障碍。

一是农民转市民的问题。

城乡分割、限制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二元制度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极为严重的桎梏,也是造成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分割发展的最大制度性障碍。

我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提高到2012年的52.6%,13年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6个百分点。

但我国的城镇人口中包括了户籍在农村仅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

解决农民工进城转化为真正的市民仍有很多的困难。

不仅有户籍制度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岗位,能够承受得起的住房,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二是土地制度改革难度大。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涉及到征地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制。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城镇在地域上的扩张主要是依靠政府征收农民集体的土地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