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精选优质PPT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观书有感 苏教版(共23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 观书有感 苏教版(共23张PPT)

课文详解
课件PPT
二、课文理解 6、《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 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 这是为什么? 这首诗虽然在字面上没有提到书, 其实作者是以水塘的形象作譬喻的,将 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
课文详解
课件PPT
图解结构
观 书 有 感
写景物 以动衬静
谈体会 寓理于景
不豁 断然 读开 书朗 不洞 断彻 汲事 取理
课文详解
课件PPT
二、课文理解 4、从作者心智开豁的缘起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 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心智 开豁,明晰事理,才能不断进步,有 所成就。
课文详解
课件PPT
二、课文理解 5、怎样理解《观书有感》这首诗的寓意?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将读书后的感想 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充满诗情,又富 于理趣。诗人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 来譬喻读书体会。
课件PPT
22观书有感
课件PPT
资料宝袋
朱熹(1130-1200),字 元晦,号晦庵,南宋 哲学家、教育家。任 秘阁修撰等职。建立 了程朱学派,主要作 品有《春日》《观书 有感》。
课件PPT
预习检查
1、指名朗读《观书有感》。 2、指名认读生字和词语。
课件PPT
字词乐园



课件PPT
字词乐园
课件T
拓展提升
有关读书的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课件PPT
心灵感悟
学了这首古诗,我们感悟颇深。从 书本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参与生活 实践,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融合 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效果。“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让我们与书为伴,开始心 灵的旅行。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32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32张PPT)
朱熹
抓字眼,明诗意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抓字眼,明诗意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抓字眼,明诗意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镜子
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回移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
方塘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为
朱熹
学习单一:
1. 在理解关键字 词的基础上, 先自 己说说诗句的意思, 再和小组同学说说, 要做到字字落实。
2.自学时间:2分 钟,小组学习:3分 钟。
抓字眼,明诗意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镜子
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回移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
方塘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为
朱熹
半亩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 子一样清澈明净,
解诗题,知作者
《观书有感》 作者读书心有所感。
解诗题,知作者
朱熹,南宋著名理
学家、教育家、诗人。他 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 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 对经学、史学、文学、乐 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 度的贡献。他的诗善于用 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 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 具有哲理。
解诗题,知作者
积累丰富的知识,就能在生活、学习中 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17张PPT) (1)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17张PPT) (1)

自学小宝典
方塘:方形池塘。 鉴:镜子。 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哪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有源头的、流动的水。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镜子 天光云影共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 这样清澈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的水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 开,清澈明净。
22 古诗两首
朱熹
(1130~1200)南宋著 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 子。字元晦,号晦庵。他广 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 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 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 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jiàn)开, 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问渠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 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声,上 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汉语中平声 字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第一声 和第二声,上声字是第三声,去声 字是第四声。入声字到了清代慢慢 消失,也有的分化到前面四声中去 了。
古代汉语中平声字叫 “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叫 “仄”。现代,平声字一般 指 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字 一般 指第三声和第四声。
一 三 五 不 论平 ,长 二仄 四短 六 分 明
观书有感
朱熹
半 亩 方 塘 一 鉴 开,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天 光 云 影 共 徘 徊。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问 渠 哪 得 清 如 许?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公开课课件PPT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公开课课件PPT
一下子尽被歼灭。
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目不窥园 …………
囊萤映雪 韦编三绝 牛角挂书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 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 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 一个鲁 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读准字音

子聿
jiàn pái huái

徘徊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 律等有较大贡献。 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 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 ,有《朱文 公文集》。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 ”三个
生字。
2. 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 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 流。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汪翠玲整理打印)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 诗歌的
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 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24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24张PPT)

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人 的心智才能更加开豁。
朱熹先生巧妙地把读书的道 理蕴藏在了诗句里,我们把 这种诗叫做说理诗。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的名诗。这首诗表面写景物,实际表 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借景喻理)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 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 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 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相似。这首诗所 表现的读书有悟、思路明畅、自得自在的境界, 正是作者切身的读书感受。
作品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 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南溪书院内。 鉴:镜子。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4
注释原文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的光和云的影子一起倒映在塘水 之中来回晃动,犹如人在徘徊。
5
半亩方塘一鉴开
6
天光云影共徘徊
7
半 亩 方 塘 一 鉴 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20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知道这首诗流传下来的一个成 语吗?
源头活水
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 学,无一处而不学。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3
问渠那得清如许?
要问它怎么能这样清澈?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
14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 亩 方 塘 一 鉴 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 渠 哪 得 清 如 许?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思考: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15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15张PPT)

古诗题目 现象 本源
道理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意】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在泗水河边踏春游玩,无边无际的风 光使得大地焕然一新。谁都能尽情欣赏到春天的别致风貌,那是 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所以到处都是春回大地的景致。
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意】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 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 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 在河流当中。
练习:
模仿《观书有感》中追本溯源,感悟诗情的 方法,任意选择一首古诗,找出这首诗中所 描写的现象及根源所在,尝试理解其中所蕴 含的道理。
★ 读书之法,在循环而渐近,熟读而 精思。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 学家、教育家、思 想家、哲学家、诗 人,“程朱”理学 的创始人,是中国 教育史上继孔子后 的又一人。他对读 书向来有自己独特 的理解。
观书有感
半 亩 /方 塘/一 鉴 /开 , 天 光 /云 影/共/徘 徊 。 问 渠 /哪 得/清/如 许 ? 为 有/源 头/活 水 来 。
半 亩 方 塘 一 鉴 开
鉴 镜子 监
天 光 云 影 共 徘 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为 渠有 哪源 得头 清活 如水 许来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书,不断 汲取新知识,方能使人心 智澄明、开阔。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返回
————高尔基
看谁读得 最准确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前两句意思: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 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1. 把故事补充完整。
闻鸡起舞
废寝忘食
2—3.. —读诗—了句、这-——首—孜少—诗—孜壮—,—不不—你—倦努—想—力—到—,—了—老———大等——徒关——伤于——悲勤——奋——读——书—和的、《成—劝语—学。—》—的—意
思一样,也是劝勉大家要趁早努力读书的。
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警句?写一句。
六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江苏]
古诗两首
导入 作者 自学 听读 理解 总结 板书 作业
新 课 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 里方是长进。

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朱熹
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返回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南 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25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25张PPT)
——杨万里《小池》
李白:《上阳台帖》
朱熹:《与彦修少府帖》
苏 轼 : 《 天 际 乌 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轼《题西林壁》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 的,它总是冲破阻力,向前发 展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正 如诗中写到:(春色满园关不 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我们可以用(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 说明某人才华刚刚展露出来就 遇到了伯乐,得到赏识,也指新 生事物一出现,就为目光敏锐 者所发现。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xī)
他是南宋学者,对经学、史 学、音乐学和自然科学,都有 很深的研究。
他是哲学家,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教育家,从教五十余年,有鲜明 的教育观点。 他博览群书,精密分析,对后世学者 影响很大,被尊称为朱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 物,便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 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PPT课件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PPT课件

课文导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诗词文均具有很高
成就。代表作:《南唐书》 、《十二月十四日风雨大 作》 、绝笔《示儿》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课文展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两首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积累富含哲理的诗句; 2.断句正确、字词流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3.理解古诗中对于自然规律与实践与认识之间关系的思考,了解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古诗,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深入理解,了解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意义,提升 对事物的思考力。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并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 2.默写两首古诗,不得有错别字。
课文讲解
课文展示
观 书 有 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字词精讲
字词积累
鉴:镜子。
开:打开。
渠: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般,像这样。
为:因为。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细读感悟
1.第一、二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前两句写景,占地半亩的齐整池塘静的像是一面刚刚打开的镜子,天光云影都 在其中倒映着。描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象,引出后面的疑问。 2.第三、四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说道:问一问这片水为什么总是这么清澈鲜活呢?原来是因为有源头引进 源源不断的活水。做了一个设问,更加突出主题。 学习知识也是一样,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从来就不是与一成不变的,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
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诗语重心长,以慈父严师的口吻举古人
做学问之例,指出他们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
全意的。其言外之意是教导儿子抓紧时间读书求知,
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 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
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 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起句写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 发显出“方塘”的水色清澈澄净。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67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苏教版 (共67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2021/8/252021/8/252021/8/2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52021/8/252021/8/258/2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52021/8/25August 2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52021/8/252021/8/252021/8/2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观书有感
[宋] 朱 熹
比 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比喻书本。
喻 读
天光云影共徘徊。
书 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
池塘里的“水”:比 喻书本中的知识、学
感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思想。
受 。
源头活水:比喻读书 得来的新知识。
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人的心智,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 影正如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 。 “比天光云影”好知。识、智慧、学问

22古诗两首1(观书有感)PPT课件

22古诗两首1(观书有感)PPT课件
5
观书有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6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博 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 乐律等有较大贡献。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 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 体系,世称程朱学派。朱熹死后,宋嘉定二 年诏谥“文公” ,有《朱文公文集》。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5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16ຫໍສະໝຸດ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
4、这两首诗都是由读书 而生发的 感想。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暗喻学习,
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
的进步。
14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11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12
诗 旨: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 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 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13
1、读诗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 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第二课时
1
1、《观书有感》是 宋 代 诗人 朱熹 写的。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53页PPT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53页PPT
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 读好书”,读书有哪些所得呢?请同 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观书有感》,相信大 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诗人简介]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 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教育家。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于尤 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 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句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 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 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和云影一齐 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 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 书中的内容。
◆[诗句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 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 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 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古诗小结]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半亩 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 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 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 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 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摘抄朱熹的其它古诗。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还是摇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的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要一些小优点,但由于自卑常被忽略了。其实,每个平淡的生命中,都蕴涵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爱因思念而美丽 我曾以为,爱一个人 可以是在心里暗暗的 并不需要对方清楚 我发誓,要把这份美好的感情 珍藏在记忆中,只是记忆 若不是,想到可能永远失去你 永远失去,这份自已如此看重的感情 若不是,又一次在梦中呼喊你的名字 并且从梦中惊醒,或许 这份感情会永远是一个秘密 在默默地想念和为你祝福之中 我从来都是幸福的 等待,我不清楚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或许,根本就没有去考虑什么结果 我一直希望 能以一种默默等待的姿势告诉你 我对你的感情是认真的 可以经受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那些过往的曾经共同拥有的细节 一一变得无比清晰 仿佛触手可摸,却明明相隔万里 是不是藏得越久 感情就会更加浓呢? 你不在的日子里 思念象野草一般疯狂生长 也许是因为终于不甘这样失去可能的机会 终于不甘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等待 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染上灰尘 我鼓励自已说,释放自已 我不相信 从物理的距离到心灵的距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我不相信 经过岁月沉淀以后的爱依旧不堪一击 我不相信
默默的等待是一场默默的徒劳 若付出必有回报,投入必有结果 那是不是,我还没有投入 是不是付出太少,我默默等待 默默考量自已的信心和爱的程度的做法 是否令我错过适当的机会? 愿你今夜能有一个好梦 如果你在梦中也露出甜美的笑容 那是我托明月清风祝福你 爱上你,毕竟也是淡淡的哀愁
我能行
jiàn pái
鉴徘
鉴定 徘徊
huái

徘徊
◆[齐读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简介]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 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 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 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 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 受,暗含哲理。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全诗的意思。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清澈 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 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 水流下来。
◆[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 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 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 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 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 加开阔,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注释]
鉴 : 镜子。 徘徊:来回闪动。 渠 :方塘。
读诗句说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 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 水塘,不停地晃动。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并概括本句诗的含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