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2)4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训练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人们在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存在大量稻谷的遗存2.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着显赫的地位,右图即为“神农氏尝百草”。

它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B.原始手工业的发展C.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D.远古时期粮食品种的确立3.据考古发现,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4.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经技术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

此遗址最早是( )翻车曲辕犁A.西周B.三国C.唐朝D.北宋5.“是谁领着百川归大海,是谁把那山水巧安排,一心护生灵,两脚断山脉,三过家门不入,四千年痴心不改……”这首反映大禹治水的歌曲,在2008年央视青歌赛上获得好评。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 ) A.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B.上古时代为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C.水利建设的逐渐进步D.历代治理黄河的艰难历程6.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7.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相传神农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五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2.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解析: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从原始社会发明的骨耜到西汉时期的直犁再到唐朝发明的曲辕犁,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答案:D3.(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生产情况。

材料信息强调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因此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所以C项正确。

春秋末年,铁器与牛耕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A项表述与材料因果关系颠倒,故可以排除。

农业收益的增加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出战国时期农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B项错误。

小农经济规模小,且有脆弱性的特点,再加上其土地私有,容易导致土地兼并,从而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增长,所以D项不正确。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2(岳麓版必修二)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2(岳麓版必修二)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2(岳麓版必修二)1.“江山社稷”是我们平时经常提起的成语,古代也是国家的代名词。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对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拜神B、农业是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关系密切D、小农经济的特点2.据一项农业考古发现的专著表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稻谷遗存有120多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

还有许多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粒和小麦,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北、山西、甚至浙江等地。

上述考古发现表明()①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②我国当时已经进入种植业的时代③南北之间的粮食品种已经有了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的时间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如猪狗牛羊鸡等,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生肖不能反映我国古代:()A.重视家畜、家禽驯化养殖B.重视生态环境保护C.动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D.农业文明的突出位置4.某一历史学家在一次讲座中说:“我基本可以肯定,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

他所提供的下列论据,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做牛耕”的记载。

5.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基本范式的是( )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有粗放式经营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那么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铁农具的使用和以牛力耕田B.垦田面积的扩大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国家的统一与安定8.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人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信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重D.小农农经济的脆弱性《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排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社会分工B.经济制度C.生产力水平D.劳动力短缺3 《华阳国志》载“又撒概带,开相田,于是天野千里,号为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社离水门.”材科所评价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白渠D.坎儿井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经济现象是()A.采集经济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C.商品经济D.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5.右图反映了古代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B.“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6.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

造成这种饮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传统的不同B.生产方式的不同C.生活习俗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7.秦民歌:女月流火,过我山楼。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讲。

有荒无救,有年无皮。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A.具有不稳定性B.具有封闭性C.完全依赖自然D.受政府重视8.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古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因为我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桃的用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D.粮食的单位面积广9.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练习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练习

【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课标解读:(1)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3.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 难点:精耕细作的含义。

【自主学习】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到的发展。

2.地域差别:农耕经济最早出现在和。

3.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4.农副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1.生产工具的改进(1)原始社会: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代: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时期:逐渐代替石制、骨制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的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重要的灌溉工具:、筒车等。

2.水利设施(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芍陂、、郑国渠。

(2)汉代:漕渠、白渠等。

(3)地方特色水利工程:西域地区的是其代表。

三、耕作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原因是农具原始。

2.春秋时期:(1)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2)特点:①自耕农经济以为单位,与相结合。

②勉强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少。

③天灾、战乱、苛政容易使自耕农破产。

④很难扩大再生产。

〖难点释疑〗对小农经济的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阻碍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要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看问题1.历史条件(1)前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2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每课一练2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贤明的统治者都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颁布均田令,给农民分配露田、桑田;唐贞观年间,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明清统治者减免赋税、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

上述史实说明A.统治者和农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B.推行均田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C.自耕农是封建王朝稳固政权的基础D.重视农业是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2.“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描述的是A.筒车B.翻车C.曲辕犁D.水排3.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A.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5.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工具应为A.翻车B.木耒C.曲辕犁D. 筒车6.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采集经济的出现B.畜牧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种植经济的出现7.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个体农耕D.铁犁牛耕8.“今是土生之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答案第2页,总6页9.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

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国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2.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非常脆弱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3.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A.打制石器B.铁制农具C.筒车D.曲辕犁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精耕细作”的特点D.“不误农时”的思想5.阆中市是春节文化发源地,每逢春节阆中人都要进行“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

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6.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7.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国家统一的完成C.生产工具的进步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8.《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岳麓版必修2)1:(2011年山东文综)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春秋时期铁器已开始使用,A不符合;汉代牛耕技术已推广开来,C不对;明清时期雇佣关系方成为农村里最主要的生产关系,D也不对。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是以生产工具的改进为基础,故B正确。

[备选题] (2011年三水实验中学月考)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

牛力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解析】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从生产方式变化切入。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出现,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自耕农经营成为可能,并开始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C正确。

私田的开垦,土地国有转变为私有,只是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精耕细作”是区别于西方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并非生产方式,故A、B、D皆不对。

针对训练2:(原创)《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反映的是当时的土地制度实行 ( )A.自耕农土地私有制B.井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君主土地私有制【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公田”、“私田”皆为井田,故B正确。

自耕农、地主、君主土地私有制是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之后所出现的几种土地私有制,与材料所反映时间并不相符。

[备选题] (2011年湖南十校联考)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A、刀耕火种阶段B、简单模仿阶段C、石器锄耕阶段D、铁犁牛耕阶段2、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原始农业确立的基础B、农作物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割据C、采集经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D、家禽饲养成为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D、千耦其耘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一次高潮的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水利技术的进步C、政治局面的稳定D、耕作技术的进步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牛耕的推广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器时代的到来6、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耕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A、春秋时期的芍陂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治理黄河8、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9、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商周时期B、战国时期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10、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11、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A、耦犁的出现B、高山犁的出现C、曲辕犁的出现D、铁铧犁的出现12、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A、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3、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足”即产品富足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二、非选择题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铸铁、冶铁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唐代曲辕犁详图请回答:( l )结合材料一,分析出现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1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1 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根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由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经济开展而来。

2、原始农业形成了_____________的种植结构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____为辅的产业结构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2〕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生产方式〔组织模式〕:〔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产生时间:____________〔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评价: 答案:〔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开展而来。

2、原始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生产方式〔组织模式〕:〔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组织模式〕〔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2〕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私有土地制度的出现〔3〕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根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根本模式。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作业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作业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2.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3.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

“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

”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5.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先秦时期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能够说明当时( )A.魏国生铁铸造工艺技术高超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发展C.铁制农具已成为随葬必备品D.曹魏政权极为重视农耕经济6.《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7.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A.炭化谷粒 B.稻谷遗存C.贮粮窖穴 D.猪骨骨骸8.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观察右图中的犁耕方式,这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
解析:该题为图表选择题,旨在考查识读历史文物图画的能力和我国古代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

犁耕法是西汉时发明的先进耕作方法,题中图画所示犁耕法俗称“二牛抬杠”,图画源于西汉的画像砖。

答案:B
2.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
①牛耕的广泛推广②犁壁③曲辕犁④翻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曲辕犁是唐代时发明的,翻车在汉代发明,三国时期改良。

答案:D
3.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芍陂的修建
B.都江堰的修建
C.郑国渠的开凿
D.坎儿井的修建
解析:注意“成都平原”这一空间限制。

答案:B
4.主持治理黄河效果显著,使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的水利工程家是()
A.郭守敬
B.潘季驯
C.王景
D.徐光启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答案:C
5.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A.当地居民的喜好
B.当地的自然条件
C.政府的鼓励措施
D.受外来作物的影响
解析:可逐个分析。

如C,当时国家还没有形成,故C不符合史实。

答案:B
6.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种植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畜牧业的出现
解析: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但其产生的标志是种植经济的出现。

答案:B
7.下列有关铁农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开始出现
B.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C.耒耜是最早的铁农具
D.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
解析:耒耜不属于铁农具,主要是木器、石器。

因此选C。

答案:C
8.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产生于()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原始社会
D.战国时期
解析: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主要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

答案:A
9.(经典回放)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人。

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亦议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上,秦朝还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

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3)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解析:(1)问注意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既要看其在物质方面的作用,也要挖掘其精神文化的价值。

(2)问一是结合材料准确概括秦王嬴政的两条措施;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措施的影响,特别是同秦的统一相联系。

(3)问结合历史思考现实问题,以史为鉴。

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的情景,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

(2)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

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3)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走近高考
10.(2005天津高考,19)按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谷物加工②汲水③耕地④耕地
B.①耕地②收割③耕地④灌溉
C.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谷物加工
D.①谷物加工②耕地③耕地④灌溉
解析:①反映的农具是曲辕犁,用于耕地的;②反映的是石镰,是收割用的;③反映的是犁壁,耕地用的;④是翻车,用于灌溉的。

答案:B
11.(2005广东高考,16)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解析:注意区分各选项,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小农业的结合,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商品经济并不发达,但并非没有商品交换。

答案:A
12.(2006上海高考,2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系和保护其经济的正常发展。

答案:A
13.(经典回放)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远古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就是我国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请按前述四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

解析: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按照题意,从四个方面列举史实,注意有些史实须联系必修Ⅰ的有关知识。

回答“先民聚居”可从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等角度考虑;“防洪治水”与“农田灌溉”是两个概念,答题时不能混淆。

参考答案:先民聚居: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等。

防洪治水:都江堰、东汉(王景)治黄河、元朝修治黄河等。

农田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三国时期的翻车、唐朝的筒车等灌溉工具等。

舟楫
航运:秦朝的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修建运河(或漕运)、造船业、指南针的使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